体内湿气重怎样祛除

2020-07-15

体内湿气重怎样祛除:
  在中医上并没有明确的湿气这个词,湿气其实是一种邪气,俗称湿气。湿气重的症状表现为身上起水泡、口气比较重、大便黏腻、食欲不振等。湿气重了就需要化湿,药物治疗的话,以健脾化湿的中药为主。但是最重要的还是生活习惯的改善,平时生活中要加强锻炼,适量的运动不仅可以祛除湿气,还有益于身心健康。
  药补不如食补,饮食上还是以清淡为主,湿气重的时候会比较喜欢吃重口味的食物,所以要控制自己的饮食,改变饮食结构,不要吃油腻辛辣的食物,因为辛辣的食物会伤及脾胃,脾胃功能的退化会加重湿气。



体内湿气重怎样祛除相关阅读


胃火旺的表现

胃火旺的表现:
  胃火旺中医表明体内胃气炽热,导致火热内盛。这时候很多人会表现为消化道的症状,比如患者会出现口臭、口干,甚至口渴;严重的会出现舌苔开裂,还会出现牙龈肿痛,以及舌头发红;这时候还会出现食欲大增,胃热炽盛的患者食欲特别好,而且非常容易饥饿;胃热炽盛的人还会出现大便干结,甚至小便短赤,这时提示体内胃火越来越重。胃火旺的患者一定要记住少吃辛辣刺激的东西,特别是烧烤、煎炸食物,这些都会加重胃火的旺盛。
  中医认为肝火犯胃,导致胃热炽盛在临床上也非常多见,同样也会表现为胃热炽盛旺的表现;这时候一定要记住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过多的激动,以至肝火犯胃,导致胃热炽盛。所以,胃热炽盛除饮食因素以外,还跟情绪有关;还有部分患者因为经常熬夜,也会导致火热上炎,出现胃火盛的表现;在生活当中规律作息、规律饮食,以及平稳的情绪,都会对胃火炙盛有一定的影响。

额头长痘的原因

额头长痘的原因:
  额头长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长痘都属于火盛,那么火盛是辛辣燥热食物引起的或者情绪障碍引起排便不畅,火气上攻引起额头长痘。额头的长痘又是叫青春痘,或者叫痤疮,这个是比较常见的。避免辛辣燥的食物或不要熬夜,情绪保持比较平和,这是防治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个方面是休息不好,休息不好、熬夜,出现了功能下降;还有内分泌比较旺盛,皮肤处于预支状态,预支状态就会把这种痘闷出来,皮肤排泄不畅也可以引起,比如说过度熬夜都可以引起出现痘痘。还有要保持水分的正常排泄,心情舒畅。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皮肤干的人,皮肤干的人他排泄不畅,还有皮肤是油性皮肤但它分泌非常旺盛,这种本身它也会容易导致青春痘。
  所以,我们平时要保持这几个方面,一个是饮食方面的清淡,还有是不能吃燥热的食物,多喝水、多运动,保持汗腺排泄通畅。

小孩吃枸杞行吗

小孩吃枸杞行吗:
  小孩能不能吃枸杞,还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尤其需要结合小朋友的体质状态,来具体的决定。有句古语说“离家千里,不食枸杞”,指的是什么呢?就是枸杞有助阳、兴阳之功效。如果对于小女孩,尤其处于发育期当中的小女孩,我们不太主张用枸杞,它有助阳、兴阳的作用。所以这类人群我们不太主张用枸杞。还有,通过调查统计临床观察发现枸杞部分的人群用了以后,还容易上火。所以对于如果小朋友体内有积热,内热比较重的这样的小朋友,也不太主张用枸杞,枸杞有容易引起上火的情况。枸杞有补肝肾的作用,同时有明目的作用。
  如果对于小朋友具有视力的下降,或者是发育不良的这样的情况,也是可以适当用上枸杞。但是凡事都不能过,所以枸杞也不能一味的在使用,同时在用枸杞的时候,还可以配合上像菊花这样的一些药物,起到佐治的作用,那么更好的发挥它的疗效。

鱼腥草的作用功效

鱼腥草的作用功效:
  鱼腥草在南方餐桌上是一道美味的佳肴。在临床当中选用鱼腥草一般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例如出现有痰热、咳嗽、有黄痰,这样中医辨证为属于有痰热的时候是非常好的一味药,鱼腥草用上以后可以起到很好的化痰热的作用。当然有人说鱼腥草容易有重金属中毒的一些情况。因为鱼腥草既是一味药食两用的中草药,所以实际上安全,同时它有化痰热的作用。
  如果有黄痰,有痰热的时候可以用,那么如果没有痰热的时候,一般都是中病即止的,所以使用鱼腥草也不用过分的去担心。

肾阴虚的表现

肾阴虚的表现:
  肾阴虚前提首先是阴虚。阴虚除了出现人体的阴精不足、口干的表现之外,还会出现阴虚伴有火旺的表现,例如潮热盗汗这样的表现。肾阴虚在阴虚的基础上,还会有肾脏的一些特征性的表现,像腰膝酸软、腰背疼痛诸如此类的这样的表现,这样的一系列症状就称为肾阴虚症。
  肾阴虚具体的来讲包括出现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阴虚火旺,这样的舌象一般可能会变的是舌小舌红,然后脉是细的、脉数这样的阴虚火旺的表现,这一系列叫肾阴虚症。

胃疼吃什么药

胃疼吃什么药:
  胃疼一定要区分引起胃疼的原因,如果胃疼由天气的变化,情绪的变化,以及摄入一些不合适的食物引起,这时应该先把天气、情绪、饮食等干扰因素去除掉。
  在临床当中,胃疼包括急、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以及消化不良这些常见的疾病,要针对疾病去采用药物的治疗。
  第一,可以选用非常多见的奥美拉唑,这种制酸药可以帮助控制胃酸的分泌,能有效地缓解胃疼的症状;
  第二,如果胃疼的症状不是很严重,可以用一些黏膜保护剂,比如硫糖铝之类的药物,能够阻止外源性、入侵性的食物对胃造成不好的影响。

湿气治疗方法

湿气治疗方法:
  中医讲,脾是生湿的源头,各种因素伤害了脾的运行。湿气堆积在身体里边,运不出去就变成了湿邪。
  首先要改变不良的方式,要多运动,别吃凉东西,饮食上要清淡,不能吃得太饱,通过中药针灸按摩的方法来祛除湿气。
  第二饮食上可以多吃一些薏米红小豆。当然薏米跟红小豆它性味都是偏凉的,适合于湿热的病人。有些人是这种属于寒湿的,用薏米的时候要用炒的薏米,红小豆就不是特别适合。
  第三同时注意饮食清淡,少吃或不吃肥肉、坚果、奶油等助湿食物,以及生姜大蒜胡椒等辛辣及热性食物。
  第四日常注意适当锻炼。

额头长痘是什么原因

额头长痘是什么原因:
  额头长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方面是由于火盛,一般是辛辣燥热食物或者情绪障碍引起排便不畅,火气上攻所引起,患者应避免辛辣燥热的食物,调整心态。
  第二个方面是休息不好,患者休息不好、熬夜,会出现功能下降、内分泌比较旺盛,此时皮肤处预支状态,排泄不畅,因此容易起痘。此时患者应保持水分的正常排泄,心情舒畅。
  第三个方面是皮肤干的患者皮肤排泄不畅或油性皮肤分泌旺盛,这种患者本身也会容易导致青春痘,患者平时要保持饮食清淡,多喝水、多运动,保持汗腺排泄通畅,才能防止额头长痘。

茯苓的功效与作用

茯苓的功效与作用:
  茯苓俗称云苓、松苓,为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是我国传统药材中非常重要的健脾利湿的中药材。茯苓功效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祛湿。如果体内有湿气的时候,可以用茯苓。
  第二,安神。当睡觉不好的时候,可以用茯苓,甚至是来自于跟茯苓是同一科属的茯神。
  第三,有脱发的人群,也可以用到大剂量的茯苓,起到治疗脱发的作用。
  茯苓其中包括抗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氨基酸等,食用茯苓可以抑制癌细胞的产生。可以针对自身的不同的需求,酌情去选用茯苓。

喝中药能喝茶吗

喝中药能喝茶吗:
  喝中药能不能喝茶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茶也是一味很好的中药,主要功效就是清理头目,如果出现头晕脑胀、头晕头痛的情况,可以配合使用茶。
  常用的方剂有川芎茶调散,它就是针对头晕头痛非常好的方剂。其次,需不需要食用茶或者如何食用茶,还需要结合体质的因素去考虑。茶性味分寒性和热性茶。如果体质偏寒,则选用热性茶。如果体质偏热,则选用凉性茶。如果是一味单纯的中药,不需要使用茶的时候,也不用刻意的去喝茶。如果平日有饮茶的习惯,和中药之间错开服用就可以。

哪里疼揉哪里——阿是穴保健法

有关阿是穴的命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啊---是”,相传古时侯有个中医为病人治病,但一直不得其法。有一次无意中按到病者某处,病者的痛症得到舒缓。医者於是在该处周围摸索,病者呼喊“啊…是这里,是这里了。”医生便加以针灸治疗,果然病人的病情得到了好转。于是就把这一个特别的穴位命名为“阿是穴”。这种说法是以病人的疼痛敏感点来命名的阿是穴。

一种说法是根据药王的着作《备急千金要方》里记载的:“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成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云阿是穴也”的说法命名的。
  也就是说,医生针灸治疗的时候不一定要扎在特定的穴位上,若扎在穴位的周围或其他合适的地方,若有效,能够达到治疗的效果的话也是可以的。这些特殊的疼痛敏感点或反应点就被称之为“阿是穴”。
  总之,阿是穴指的是以压痛点或其他或病变部位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治疗的穴位。中医又称为“不定穴”或“天应穴”。但是病变不同,疼痛的反应点也不一样,所以阿是穴是没有固定的位置和固定的名称的,也是没有一定数目的。所以我们说阿是穴是无处不在的。
  如果自己摸着身体的某一点疼痛,闲暇的时候用拇指或食指经常地轻轻揉按该阿是穴,一般不会太久,该穴位的疼痛感便会减轻甚至消失,而该穴位反映出来的微小病变一般也会迎刃而解。

心与肾相依,如何实现水火相交

想活得健康,心肾必须协调,心活必须有肾水灌溉才能滋润,肾水必须有心火温暖才能以流通。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2014年5月份越南反华骚乱打砸中资企业,很多工厂被洗劫纵火,就在这个事件发生了不久,我接诊了一个企业的老总,他在越南投资的企业被严重破坏,经济损失严重,而且人心惶惶,很多国内的员工都不愿因继续在越南工作下去,他整天为这件事发愁,晚上觉睡不好,失眠多梦,白天心悸烦躁、精神不振,还腰疼的厉害。

我仔细诊断了一下发现他心肾两虚,水火不交。此患者的不寐兼腰痛为肾虚所致,腰为肾之府,肾为水脏主骨生髓,若肾水不足就会出现腰酸困。肾水不能上济于心,无法助心阴以滋养心阳,就会导致睡眠不好。治疗以补肾养心,交通心肾为原则,给他施了几次针,开了几剂中药,在治疗结束的时候,他的工厂又恢复了正常,他没有心理的压力,病好的更快了。

现在很多人都有心肾两虚,水火不交的病症,关于此类病症的原因,还得从心肾的关系来说起。我们形容心肾的关系,往往会说“心肾相交”、“水火相济”。 《中藏经》提出:“水火相交,阴阳相应,乃为和平”观点,指出阴阳相交相应才属正常。从升降关系来说,肾位于下,以上升为顺;心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心肾两脏之间相互滋生、相互制约。

在五行上心属火在人体上方,肾属水在人体下方。心火必须下降于肾,温煦肾阳,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滋助心阴,制约心火使之不亢。心与肾之间的这种水火升降、互济互制,维持了两脏之间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

心主血,肾藏精,心肾精血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转化的关系,精和神也是我们生命的基础。心藏神,肾藏精,肾精充盈,则心阳充足;心阳充盛,则肾精亦旺。清代《傅青主女科》曰:“肾无心火则水寒,心无肾水则火炙,心必得肾水以滋润,肾必得心火以温暖。”具体指出心肾之间上下交通水火相济,方能维持机体的协调平衡。

我们要想活得健康,心肾必须协调,心活必须有肾水灌溉才能滋润,肾水必须有心火温暖才能以流通。心肾功能正常,水火既济才能达到心肾相交。

在生理情况下,心与肾之间相辅相成,才能使五脏六腑阴阳保持着协调平衡。心肾相交、水火相济是正常的生理状态,在病理变化上,心肾可以相互影响。例如:心阴不足可导致肾阴不足,从而产生心肾阴虚火旺的病变。西方医学也研究证实,一些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硬化、冠心病史肾病的危险因子,肾脏功能减退时,心血管疾病高发。如果大家出现了以下症状的一条或多条就是已经出现了心肾不交。

1。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健忘、头昏

2。耳鸣、腰膝酸软,或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症。

3。畏寒、面色白、水肿、尿少色白。

有以上症状者不妨日常用取桂圆9个,去心莲子红枣各5颗,枸杞15克泡水喝。这4种食材养心安神,补益肾精温补气血,常喝此茶可以达到交通心肾,让身体水火相交。

说道让身体水火相交的秘方,我特别推崇国学大师南怀瑾的花椒桂圆艾绒敷肚脐的方法。南怀瑾先生是一代国学大师,活到九十余岁无疾而终,留下传世的文化瑰宝和养生心法,其中花椒桂圆艾绒敷肚脐的方法简单有效,我曾推荐过不少人使用,长期用此方法的人,都反映效果很好。经常如此做可以达到暖肠胃、促安眠、交心肾、济水火等多种好处,现在把它写出来送给有缘人。

桂圆的肉一枚,最好买带壳的,自己剥掉壳,完整的桂圆药效相对比较好,最好产地为四川的花椒七颗碾成细末,加上三年以上的陈艾绒少许,这样材料就凑齐了,然后一同打烂搅拌均匀,使三者充分融合。这样就制作完成了,一次制成的药量可以供两个人用。使用的时候取药的一半,揉成团,每天晚上睡觉前放在肚脐里就可以了。

桂圆补心益气,养心安神;花椒温中散寒,除湿止痛;艾绒通经活络,行气活血。肚脐即神阙穴,可使身体直接与外界相连,使机体充分吸收三者药效,坚持一段时间后身体会达到心肾相交,水火相济的状态,能有效缓解各种肠胃病,人也会吃得香,睡得好,身体自然也就健康了。

笑口常开防心病,常按这处穴,生活幸福美满

说起极泉穴来大家可能听着陌生,其实我们打小就会用这个穴位,小时候我们逗人发笑挠痒痒的咯吱窝就是极泉穴的所在。

极泉穴极泉穴是心经一大要穴,位于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顾名思义,极,为高、极致;泉,心主血脉,如水流之,故名泉;“极泉”就是指最高处的水源,说的是它就像人体的一个泉眼一样,心脏以这个穴为起点源源不断地向身体供血。

心经是君主之官,在前面我已经说过,有外邪侵犯的时候我们可以拍打心包经,来打通身体的瘀滞。通常心有瘀阻的时候,极泉穴不用拍打也会长出包,这个包就是最佳疏通心气,理顺心血的点,我们都可以通过弹拨极泉穴的方法,把包块化解掉,缓解心经瘀滞。

经常弹拨极泉可以宽胸理气,养护心肺,让人笑口常开。从作用上来讲,极泉穴的治症是非常多的。人在劳累或者受到刺激的时候,会心跳加速、胸闷、浑身无力,此时,只要弹拨腋窝下面的极泉穴,就能够让身体得到放松。除此之外,经常弹拨极泉穴可以振奋整个心经,对心经不通导致的肩臂疼痛,上肢麻木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极泉穴用得好,就会引来源源不断的生命的泉水来浇灌我们的身体,人体得到滋润,可以改善心情,让人笑口常开。有一次,在网上有人问我说他才40多岁就有了心绞痛,经常有气无力的,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所以对生活感到很绝望,就整天闷闷不热的,诊断出了抑郁症。问我有什么好的办法没有,我询问了他的身体状况和生活习惯,发现他以前经常拼命工作,把自己先天的能量都耗尽了,而后天自己也不知道保养,就成了现在这样,我给了他一些食疗的方子,然后重点让他拍打心经并重点弹拨极泉穴,引出生命的泉水,然后一个月以后向我反馈效果。

和我预想的一样,1个月以后他身体明显好多了,他说自己整个人开朗了不少,每天心情都很好,再也不会遇到不开心的事就生气抑郁了。由于他的病症时间比较长,我告诉他要继续坚持下去,才能把身体的亏空慢慢补起来。在这里也要劝告大家一句,我们决定不了先天,但是想要拥有好的身体,一定要重视后天的保养,避免过度消耗。

极泉穴按摩极泉穴最好的按摩方式是弹拨,具体方法为:上臂稍外展,暴露腋下极泉穴,之后用对侧手的食指、中指并拢摸到极泉穴,并在穴位附近找到条索状,一前一后地来回弹拨条索状物,弹拨时会有全手电麻感,并向下传导直到手指,这是经络比较通畅的表现。每次左右两处各弹拨3分钟就行,需要注意的是弹拨的力度应柔和,并非越用力越好,

弹拨时间久了,心经会越来越通常,人的心情也会越来越好。我们给小孩咯吱窝挠痒的时候小孩子总是乐得哈哈笑,而人到了中老年,再挠这个胳肢窝就不容易痒痒了,有的人甚至没有什么反应,这可不是他们的耐力提高了,而是因为心血不足,这块已经不传导了,神经也就慢慢地萎缩了。要想让心血充足,笑口常开,让这极泉之水浇灌我们整个身体,不妨也重温儿时的这个小“恶作剧”,多给家人特别是老人挠挠胳肢窝,增进感情的同时也会带来了健康。

特禀体质的人如何养生

什么是特禀体质

特禀体质,简单说就是体质在先天禀赋上有点偏颇,有点问题。

总体特征: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过敏体质者一般无特殊;先天禀赋异常者或有畸形,或有生理缺陷。过敏体质者常见哮喘、风团、咽痒、鼻塞、喷嚏等;患遗传性疾病者有垂直遗传、先天性、家族性特征;患胎传性疾病者具有母亲影响胎儿个体生长发育及相关疾病特征;皮肤划痕阳性,舌淡,苔白,脉弦。

心理特征:随先天禀赋不同,情况各异。

发病倾向:过敏体质者易患哮喘、荨麻疹、花粉症及药物过敏等;遗传性疾病如血友病、先天愚型等;胎传性疾病如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和语迟)、五软(头软、项软、手足软、肌肉软、口软)、解颅、胎惊等。

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差,如过敏体质者对易致过敏季节适应能力差,易引发旧疾。

特禀体质的人如何养生

特禀体质有多种表现,比如有的人即使不感冒也经常鼻塞、打喷嚏、流鼻涕,容易患哮喘,容易对药物、食物、气味、花粉、季节过敏;有的人皮肤容易起荨麻疹,皮肤常因过敏出现紫红色瘀点、瘀斑寒凉体质,皮肤常一抓就红,与西医所说的过敏体质有些相像。

这类人在饮食上宜清淡、均衡,粗细搭配适当,荤素配伍合理。多食益气固表的食物,少吃荞麦、蚕豆、白扁豆、牛肉、鹅肉、鲤鱼、虾、蟹、茄子、酒、辣椒、浓茶、咖啡等辛辣食物,以及腥膻发物或含致敏物质的食物。保持室内清洁通风,被褥、床单要经常洗晒。室内装修后不宜立即搬进居住,应打开窗户,让油漆、甲醛等化学物质气味挥发干净后再搬。春季室外花粉较多时,要减少室外活动时间。不宜养宠物,以免对动物皮毛过敏。保持充足的睡眠,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天气寒冷时锻炼要注意防寒保暖。自行按摩足三里、合谷、列缺。

推荐药膳:葱白红枣鸡肉粥

粳米100克、红枣10枚(去核)、连骨鸡肉100克分别洗净;姜切片;香菜、葱切末。锅内加水适量,放入鸡肉、姜片大火煮开。然后放入粳米、红枣熬45分钟左右。最后加入葱白、香菜,调味。可用于过敏性鼻炎见鼻塞、喷嚏、流清涕。

提高中医内科临床疗效的难点和对策

传统中医药学,根源于华夏悠久昌盛的文化,以其确切的临床疗效,延绵发展至今而历久不衰。近几十年来,在当今世界回归自然,从自然植物、矿物中寻求有效防治疾病的药物之际,中医药学因其广阔的理论内涵和丰富的自然药物资源,引起世人的关注。传统中医学将人体视为自然界的一个部分,其生理病理的变化顺从着自然界阴阳变化、气机氤氲升降的规律。治病的主要途径是根据临床症状和病因诊断出“病”,通过四诊合参,思辨归纳出“证”(机体某个特定时空的阴阳失平衡状态),采用自然药物的阴阳属性(寒热、升降、润燥等)去纠正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使之达到新的平衡状态。这种整体辨病辨证结合诊疗的模式至今仍显示有旺盛的生命力。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普及和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传统中医学在迅速发展的现代医学面前逐渐减少或失去了某些治疗方面的优势,如结核病、细菌感染性疾病,甚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其降低并发症、提高生存率的优势也被现代医学的溶栓治疗和介入性治疗措施平分秋色。因此,如何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继续保持和发挥传统中医药的临床优势,成为中医药学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病症结合论治和遣方用药

辨病和辨证论治是传统中医药学的精髓,是传统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临床操作系统。由于传统中医的“病”多是根据临床症状或病因命名,中医证的辨识是“黑箱模式”综合归纳过程,所以认识的角度、层次及医者的主观判断能力不同,所诊断的病和得出的“证”就会有较大的差异,与之相对应的理法方药便显得灵活多样,无中绳可据。在一定程度上,辨证的准确及论治的恰切取决于医者的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经验的积累,即所谓“医者意也”,使学者有“深奥莫测”之感。因此,中医临床对辨病和辨证论治迫切需要发展一定的科学规范,包括对“病”、“证”的特征和内涵明确的界限和描述。新近,国内学者对中医的“病名”进行了规范,对“证”的标准进行和多方面探索,如“胸痹心痛”“血瘀证”诊断标准的研究等,只是此方面研究目前还未能得到普遍的认可,不能适应临床的需求。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使中医的病和现代临床有机结合,使证的诊断在定性基础上向定量和微观层次深入,根据临床制定客观的标准,使中医的论治和疗效判定有标准可据,这对中医临床是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中医临床遣方用药的特征是顺从病位病势及脏腑的特性,调整机体阴阳的失调状态,始终注意动静、寒温、升降的相因为用。它不同西医的用药,针对理化手段检测的病理改变加以逆转、补充、对抗和纠正。中医的许多治则如扶正祛邪、升降气机、宣肺平喘、理气活血等,无不是兼顾矛盾的两个方面,去调整阴阳的平衡,使气血恢复冲和之性。所以中医临床用药是侧重用自然药物升、降、浮、沉的阴阳属性,而不单是用中药的功效。遣方用药和辨病、辨证论治是紧密相连的,辨病、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整体理论、气血理论、阴阳五行理论及四诊方法去辨识疾病的性质,确立相应的治法;遣方用药则是以治法为指导,将中药的属性、功能集合为与此治法相对应的“方”,显然这种“方”的组合应符合中医的病机认识及阴阳气血生化的理论。纵观中医名方,无不体现着顺从脏腑特性、阴阳相因为用的特性,如炙甘草汤,为治疗心气阴两虚、心动悸、脉结代的方剂,在益气养阴药中,伍以桂枝通心气、和血脉,顺从心主血脉特性;镇肝熄风汤,治肝阳上亢、头痛日赤,而在平肝潜阳药中,伍茵陈麦芽,此二药禀气于阳春三月,其气主升主散,顺从肝脏性喜条达的特性,蕴含欲降先升之理;补中益气汤方中伍当归陈皮,以治中气下陷。当归入十二经,养血活血,使血脉各得其所;陈皮斡旋中焦气机,气血相依,升降相因;调理脾胃的《伤寒论》名方半夏泻心汤更是寒温并施、升降同用,以顺从脾胃的特性;金匮肾气丸本补肾阳,却于大剂补肾阴药中稍佐附子肉桂,以求阴中求阳,微生少火之用。这是中医遣方用药的精华,也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只强调中医方药的功效,甚至只注重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的作用机制,忽落中医阴阳、气血生化理论在病证结合辨治、遣方用药的指导作用,就不能熟练掌握中医遣方用药的技巧,更谈不上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

二、根据传统理论、辨识疾病现象

对疾病病因、病机、病位及病势的辨识是疾病预防治疗的前提。尽管中医、西医认识疾病的方法、角度、层次不同,但它们治疗方法的确立都是建立在辨识引起疾病发生、发展的病因、病理基础之上,疾病的治疗效果也因对疾病辨识的层次、角度、深度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且随着辨识层次的深入治疗效果皆可得到提高。传统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例重于整体、宏观,司外揣内,通过疾病表现在外的征象,根据自身的理论体系,探测、演绎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因这种思辨、推理是建立在反复临床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其对疾病病性、病位、病势的判断能力也可在反复的实践过程中得到升华,与此认识相应的治疗效果也能产生量的进步和质的飞跃。如关于“中风”病的认识,唐宋以前,主要以“外风”学说为主,以“内虚邪中”立论;唐宋以后,尤其是金元时代,才突出以“内风”立论,提出“类中”概念;清王清任专立气虚之说,认为是半身元气虚、经络无气、瘀血阻脉,爰立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随着认识的深入,带来了治疗方法上的改变及临床疗效的提高。其他如外感病的认识、传染病疫毒的认识和湿热的立论等,无不为相关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传统中医药学的整体、宏观、司外揣内的临床思维方法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对疾病的认识是一个经过反复临床实践、逐渐深入以至正确、全面把握疾病本质的过程。尤其一些重大疾病,开始由于受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意识的限制,对疾病的认识不可能不出现偏颇或错误。根据中医的理论体系,不拘泥于古人的观点,辨识疾病临床表现于外的症状,进而思辨其病因、病机,仍是目前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方法之一。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根据疾病的表现,归纳出前人未有认识到病理机制:如对脑溢血(中脏腑)的认识,病人80%以上有大便秘结、神志昏蒙、头痛等症状。据此,不少学者认为病机为阳明热结,风阳痰火菀于上,治应上病取下,通其腑气,用小承气合羚角钩藤汤或三化汤加味(大黄枳实厚朴羌活、安宫牛黄丸)治之,使大便通,气血得降、痰火得散,元神之腑自然清净。对临床减少死亡率,降低致残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类风湿关节炎(痹症),以三痹论治效果往往欠佳。因其骨髂变型、僵直、夜间疼痛较重等临床特点,从温补肝肾、祛风散寒化湿、活血止痛立法,使临床疗效得到提高;②根据古人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反思其治疗方药:如糖尿病(消渴),古人多以三消分治,因临床“三消”症状相互兼杂,近来治疗多从阴虚燥热立论,三消统治。《内经》言其病机为“二阳结热”。针对口渴、善饥、多饮阳明热症,用白虎汤人参加白虎汤清热生津。而二阳结热,非阳明经热,经热用白虎汤,结热则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故治疗消渴病口渴、喜饮、善饥者,在养阴清热基础上,伍以大黄、黄连,使结热(郁热)祛、津液复,临床症状多可明显改善;③突破传统理论框架:新理论的提出往往会带来一系列治疗方法学上的改变,中风病因学“内风”的立论,温病学派“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认识,即为临床的治疗带来了方法学上的突破。近年来有关温病治疗的截断扭转理论,突破了传统中医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则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理论框架,使中医温热病的治疗有了大的进展。

三、将现代科学技术,纳入自身的理论体系

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二十一世纪,中医如何将现代科学技术纳入自身的理论体系,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去认识现代科学技术观察认识到的新问题、新现象,是中医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中医临床疗效能否提高,能否推广临床应用的关键所在。

现代医学迅速发展是因其能够与现代科学的发展紧密衔接,综合现成科学新的技术方法运用于临床基础的研究之中。微生物的发现、抗菌素的产生,使感染性疾病治疗效果发生了质的改变;近代影像学的发展,为心脑血管介入性治疗提供了技术和方法支撑,使心脑血管血栓阻塞性疾病的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有了大幅度的下降。

现代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现代医学运用于自身的研究,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中医药学没有理由固步自封,以自已的宏观、模糊和思辨的概念包含了现代科学中的某些思想、意识而欣然自得。近十几年来,国内有识之士提出“要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发展”,要用现代科学技术去研究中医、发展中医,证实中医理论、方药的“科学”存在,使传统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上的模糊概念客观化、量化,以推广临床应用,且取得了一定进展。如脾虚证的研究,目前国内已对数10种疾病10多种动物模型脾气虚证的出现率、证候规范化及其病理生理机制进行了研究,从整体器官及细胞分子水平等不同层次阐明了脾虚证形成的机理,同时就脾主运化、脾主统血和脾气下陷等方面也进行了探索;血瘀证实质及活血化瘀方药的研究,我国学者从微循环、血液流变学、血小板功能、器官血流量、前列环素与血栓素代谢、血管内皮功能以及基因蛋白表达等方面开展工作,结合传统中医对血瘀证的认识,制定了血瘀证的诊断标准和某些疾病的血瘀证诊断标准,比较研究了常用活血化瘀方药的作用效果,拓宽了中医活血化瘀方药的适应证,提高了许多疾病的临床疗效,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肾病等。促进中医现代发展的另一个方面,笔者认为是如何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延展自已的视野,认识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观察到的生理病理现象。这较用现代科学技术证实中医的科学性对中医发展和临床疗效的提高更有价值,且两者可相辅相成。如现代CT、核磁共振等影像学的发展对脑出血的诊断,中医根据传统理论认为是“离经之血”、“瘀血”,打破了脑出血忌用活血化瘀药的禁忌。用活血化瘀方药治之,许多研究报导在解除血肿对周围组织的压迫反应,缓解或消除血肿周围的脑组织水肿,改善脑神经组织的缺血、缺氧等方面具有较好作用,且临床显示有优于以往凉血止血治法的效果。尿毒症虽多表现为浮肿、面色苍白、尿少等阳虚水泛的症状,但因其毒性代谢产物的蓄积,中医认为是浊毒内滞,临床常使用泻下浊毒的大黄;心功能不全病人,尤其是肺心病心衰患者,因其肠道粘膜水肿、血液循环瘀滞,中医认为是瘀血、肠道积滞,使用大黄泻下逐瘀,临床皆收到较好效果。其他如体内器官囊肿、血管瘤、结节等,从痰瘀方面立法论治,亦不乏有效验的临床报道。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证实中医学术的科学性和从中医传统理论认识现代科学技术观察到的生理病理现象,两方面结合起来进行“证”、“疗效标准”的客观化和规范化研究,同时进行中医方药作用机理的探索,拓宽传统方药的使用范围,提高其针对性,应是现代中医临床迫在眉捷的一个问题。

四、加强中医方药研究,适应临床应用的需求

自80年代以来,现代制剂、药化、药理学技术应用于中医方药的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如活血化瘀方药、补肾方药的研究等,拓宽了临床使用范围,增加了用药的针对性。某些方药的研究还发现了新效用,如枳实升压、抗休克、治疗中气虚下陷,菟丝子活血化瘀,仙灵脾抗心肌缺血,黄连和当归芍药汤治疗老年性痴呆等。但相对于现代中医临床的需求,中医方药的研究在许多方面还显得薄弱和滞后,如中医复方药物间相互作用的机理、体内的代谢过程,药物作用的客观评价及中药制剂剂型的优化等,严重影响了中医临床疗效。

传统中医药学有自已独特的药学理论和选方用药方法。现代复方药理研究证明,中药复方药物间的配伍具有其特殊的物质基础及相互作用机理,复方的药理效应并不等于诸药物作用的简单相加。中药的配伍起到了增效、减毒和制偏的作用:如四逆汤有升压和强心作用,其中附子不仅能加强心肌收缩且有升压作用,干姜无明显作用,甘草仅有升压作用,但三味合方则可使心肌收缩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明显超过单味附子,升压效应亦大于各单味药,且可使附子引起的异位心律失常的副作用减小,表明辅佐药与君药间存在协同增效和监制毒性的配伍关系。茱萸汤中吴茱芋有镇吐止呕的作用,生姜能协同其作用,也可增加其毒性,人参、大枣可增加全方的止呕作用,大枣可降低吴茱萸的毒性,全方四味以原比份配伍的药理作用最强,毒性最小,说明该方配伍的科学性;补中益气汤的佐药柴胡升麻对肠道蠕动并无明显作用,但去此二味则全方促蠕动作用明显减弱,说明佐药对全方功效有重要的影响。由于中药复方成分复杂,难以对中药的相互作用机理、体内代谢变化进行定量分析,但利用现代定量药理学原理,以药效为指标,以中医“方证”理论作指导,深入研究复方药物作用的机制及加减变化规律,对临床遣方用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如何提高中医临床的疗效,是一个涉及中医基础理论、药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中医诊断水平的提高,中药制剂的开发研究等诸多方面的综合问题。如何在中医传统的理论的指导下引进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拓宽、延长自已的诊断视野,探索防治疾病的规律,使中医临床的诊断、治疗科学化、规范化,当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