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
用法用量:2~5g。外用适量。
——以上来源于《中国药典》2015版
散寒、降逆止呕、温中散寒、疏肝止痛。
清热、散寒、止痛。据《本草纲目》记载,吴茱萸辛热能散能温,苦热能燥能坚,所以以其散寒温中、燥湿解郁之功清热、散寒、止痛,用于肝胃虚寒所引起的腹院胀痛、头痛、经痛、关节疼痛等症。
降逆止呕、止泻。用于胃寒吐泻、恶心、打嗝吞酸、口腔溃疡、湿疹、黄水疮、高血压、脚气、水肿、口苦及胃热型慢性胃炎等症。
温中除湿。凡脾胃之气,喜温而恶寒,遇寒则中气不能运化,或者冷食不消化,或者引起腹内绞痛,或寒痰停积以致气逆发咳、五脏不利,可用吴茱萸,辛温暖脾胃而散寒邪,则中自温、气自下,而诸症消除。用于胃火上逆、疝气、消化不良、胸肋胀满、呕吐等症。
解肝郁。据清代医学典籍《本草便读》记载,吴茱奥辛苦而温,芳香而燥,为肝之主药,而兼入脾胃,因为脾喜香燥,胃喜降下。吴茱萸极能宣散郁结,治疗肝气郁滞,治肝治胃以及中下寒湿滞浊。
1.散寒止痛(寒凝疼痛)用治寒凝诸痛及气滞疼痛,尤以中焦虚寒,肝寒上逆之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苔白、脉迟者为宜,常配伍生姜等同用,如吴茱萸汤。也可用治寒疝腹痛。
2.疏肝下气(胁痛)用治肝郁、肝胃不和之胁痛、口苦、呕吐,配以黄连同用,如左金丸。
3.燥湿止呕(呕吐吞酸)用治胃寒呕吐,湿浊内阻之呕吐。为用治呕吐吞酸之要药。
4.助阳止泻(虚寒泄泻)用治脾肾阳虚,五更泄泻,多与补骨脂、肉豆蔻等同用,如四神丸。同时,又因能燥湿,对于湿浊泄泻,也可选用。取本品研细末,用米醋调敷双足心(涌泉穴),还可用治口疮和高血压病等。
吴茱萸图片
吴茱萸图片
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经产腹痛、肝胃气痛、脘腹胀痛、寒湿脚气、虫牙疼痛、虚寒呕逆、五更泄泻,外治口疮、湿疹等。 对寒凝湿滞所致的脘腹痛、寒凝肝经的疝痛与痛经,以及寒湿脚气痛尤为有效。现代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炎、神经性呕吐、子宫阵缩无力和出血、高血压、神经性皮炎、小儿多涎症、蛲虫病等。
1.吴茱萸有明显的抗胃溃疡、止吐、止泻作用,小剂量对离体肠表现出兴奋作用,大剂量表现出抑制作用,有较强的抗胃粘膜急性损伤的作用,并有一定的保肝作用。
2.吴茱萸有升高血压、强心的作用,并有抗血栓的作用。
3.吴茱萸有较广的抗菌、杀虫作用。
4.吴茱萸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镇痛方面。
5.吴茱萸能增强免疫功能。
6.吴茱萸对子宫平滑肌能产生收缩作用。
7.吴茱萸有利尿、抗肿瘤毒素、抗缺氧作用。
现代研究,吴茱萸有镇痛作用,其镇痛成分为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异吴茱萸碱等;有镇吐作用,常与生姜共服;有降血压的作用;有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的作用;所含挥发油具有芳香健胃的作用;煎剂给家兔口服有利尿作用,对常见的致病性真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主含生物碱类成分,如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吴茱萸新碱等;尚含挥发油类成分,如吴茱萸烯、罗勒烯、柠檬苦素等,以及吴茱萸酸、吴茱萸啶酮、吴茱萸苦素等。具有抑制胃肠运动、抗溃疡、止焊、抗心肌损伤、降血压、抗炎、镇痛、抗肿瘤、抗血栓等作用。
阴虚火旺、内热盛者忌用。
孕妇忌用或慎用。
儿童慎用。
超量或使用未经炮制的生品可致剧烈腹痛、腹泻、脱发、胸闷、头痛头晕、视力障碍、错觉等中毒反应,有的可见皮肤过敏反应。
1、温养脾胃:补骨脂10g,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各6g。水煎去渣,温水送服。每日1次。
2、治头风:吴茱萸适量。水煎去渣,取汁。用棉条蘸取药汁,余抹于患处。
3、治牙痛:吴茱萸适量,白酒200ml。酒煎吴茱萸,去渣取汁,含于口中1分钟,吐出。反复数次,疼痛即可减轻。
4、治呕而胸满,干呕吐涎沫,头痛:吴茱萸、人参各9g,生姜18g,大枣4枚。 水煎,去渣,温服,每日3服。
5、治胃痛呑酸,腹痛泄泻:吴茱萸、黄连、白芍各10g。将以上多味中药研成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每日3次,米汤送服。
实际上均以饱满、色绿、香气浓、无杂质者为佳。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温中涩肠。
初生儿吃乳后口内即生白屑,烦躁;亦治口疮。
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清热疏肝,调中降逆。
适用于流行性腮腺炎。
口疮溃烂疼痛,对咽痛亦有一定疗效。
膀腕气痛。
产后中风腹痛。久心痛。
①《饮膳正要》。心腹冷气冲胁肋痛。②《食鉴本草》。冷气心痛不止,腹胁胀满,坐卧不安。
羊肉、吴茱萸、桂枝均有暖宫散寒的作用;板栗、枸杞子有滋阴补肾的效果。本品对畏寒怕冷、...
温脾暖胃、止呕止痛。适用于疝气。
益脾暖胃,温中散寒,止痛止吐。适用于虚寒型痛经及脘腹冷痛、呕逆吐酸。
温中散寒、补脾暖胃、止痛止吐。适用于虚寒型痛经及脘腹冷痛、呕逆吐酸。
温中散寒、止痛。适用于腹股沟疝之腹痛。
祛风散寒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