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枣仁古籍记载

酸枣仁

《神农本草经》:味酸,平。主治心腹寒热,邪结气,四肢酸疼湿痹。久服安五脏。


《名医别录》:无毒。主治烦心不得眠,脐上下痛,血转,久泄,虚汗,烦渴,补中,益肝气,坚筋骨,助阴气,令人肥健。


《日华子本草》:治脐下满痛。


《本草纲目》:枣仁,味酸性收,故主肝病,寒热结气,酸痹久泄,脐下满痛之症。其仁甘而润,故熟用疗胆虚不得眠、烦渴虚汗证;生用疗胆热好眠,皆足厥阴、少阳药也。今人专以为心家药,殊昧此理。


《本草蒙筌》:味酸,气平。无毒。因肉味酸,故名酸枣。能治多眠不眠,必分生用炒用,多眠胆实有热,生研末,取茶叶姜汁调吞;不眠胆虚有寒,炒作散,采竹叶煎汤送下。倘和诸药共剂,却恶防己须知。宁心志,益肝补中;敛虚汗,驱烦止渴。去心腹寒热,五脏能安。


《景岳全书》:味微甘,气平。其色赤,其肉味酸,故名酸枣。其仁居中,故性主收敛而入心。多眠者生用,不眠者炒用。宁心志,止虚汗,解渴去烦,安神养血,益肝补中,收敛魂魄。


《本草备要》:补而润,敛汗宁心。甘酸而润。凡仁皆润。专补肝胆,炒熟酸温而香,亦能醒脾。故归脾汤用之。助阴气,坚筋骨,除烦止渴。敛阴生津。敛汗《经疏》曰:凡服固表药而汗不止者,用枣炒研,同生地、白芍、五味、麦冬、竹叶、龙眼肉煎服多效。汗为心液故也。宁心。心君易动,皆由胆怯所致。经曰:凡十一官皆取决于胆也。疗胆虚不眠。温胆汤中或加用之,肝虚则胆亦虚,肝不藏魂,故不寐;血不归脾,卧亦不安。《金匮》治虚劳虚烦不眠,用酸枣仁汤。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炙,知母、茯苓、川芎各二两,《深师》加生姜二两,此补肝之剂。经曰:卧则血归于肝。苏颂曰:一方加桂一两,二方枣仁并生用,治不得眠,岂得以煮过便为熟乎?酸痹久泻。酸收涩,香舒脾。生用酸平,疗胆热好眠。时珍曰:今人专以为心家药,殊昧此理。昂按:胆热必有心烦口苦之证,何以反能好眠乎?温胆汤治不眠,用二陈加竹茹、枳实,二味皆凉药,乃以凉肺胃之热,非以温胆经之寒也,其以温胆名汤者,以胆欲不寒不燥,当温为候耳,胆热好眠四字,不能无疑也。恶防己。


《本草崇原》:枣肉味酸,肝之果也。得东方大味,能达肝气上行,食之主能醒睡。枣仁形圆色赤,禀火土之气化。火归中土,则神气内藏,食之主能寤寐。《本经》不言用仁,而今时多用之。心腹寒热,邪结气了聚者,言心腹不和,为寒为热,则邪结气聚。枣仁色赤象心,能导心气以下交,肉黄象土,能助脾气以上达,故心腹之寒热邪结之气聚可治也。土气不达于四肢,则四肢酸痛。火气不温于肌肉,则周身湿痹。枣仁禀火土之气化,故四肢酸痛,周身湿痹可治也。久服安五脏,轻身延年。言不但心腹和平,且安五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