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仁古籍记载

杏仁

《神农本草经》:味甘,温。主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创,寒心,贲豚。


《名医别录》:味苦,冷利,有毒。主治惊痫,心下烦热,风气去来,时行头痛,解肌,消心下急,杀狗毒。


《药性赋》:味苦、甘,性温,有毒。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其用有二,利胸中气逆而喘促,润大肠气闭而难便。


《本草纲目》:杏仁能散能降,故解肌散风,降气润燥,消积治伤损药中用之。治疮杀虫,用其毒也。


《本草蒙筌》:味甘、苦,气温。可升可降,阴中阳也。有小毒。所恶药有三般,黄芪黄芩干葛。专入太阴肺经,乃为利下之剂。除胸中气逆喘促,止咳嗽坠痰;润大肠气闭便难便难,逐贲豚散结。研纳女人阴户,又治发痒虫疽。谟按:东垣云:杏仁下喘,用治气也。桃仁疗狂,用治血也。俱治大便闭燥,但有气血之分。昼则便难,得阳气也;夜则便难,行阴血也。年高人便闭,不可泄者。脉浮在气,宜杏仁陈皮治之;脉沉在血,宜桃仁陈皮治之。所以俱用陈皮者,以其手阳明病与手太阴相为表里,故用之以为使也。


《神农本草经读》:杏仁气味甘苦,其实苦重于甘,其性带湿,其质冷利,冷利者,滋润之意也,“下气”二字,足以尽其功用。肺实而胀,则为咳逆上气;雷鸣喉痹者,火结于喉为痹痛,痰声之响,如雷鸣也,杏仁下气,所以主之。气有余便是火,气下即火下,故乳汁可通,疮口可合也。心阳虚,则寒水之邪,自下上奔犯于心位,杏仁有下气之功,伐寒水于下,即所以保心阳于上也。凡此皆治有余之证,若劳伤咳嗽之人,服之必死,时医谓产于叭哒者,味纯甘可用,而不知纯甘非杏仁之正味,既无苦降之功,徒存其湿以生痰,甘以壅气,阴受其害,至死不悟,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