葶苈子古籍记载

葶苈子

《神农本草经》:味辛,苦,寒。治癥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


《名医别录》:大寒,无毒。下膀胱水,腹留热气,皮间邪水上出,面目肿,身暴中风热痱痒,利小腹。久服令人虚。


《日华子本草》:利小肠,通水气虚肿。


《药性赋》:味苦,性寒,无毒。沉也,阴中阴也。其用有四:除遍身之浮肿,逐膀胱之留热;定肺气之喘促,疗积饮之痰厥。


《本草蒙筌》:味辛、苦,气大寒。沉也,阴中之阴。无毒。一云:小毒,用之当熬。恶僵蚕石龙芮,使输皮得酒良。种因甜苦两般,证量轻重各用。苦葶苈行水走泄迅速,形壮证重者堪求;甜葶苈行水走泄缓迟,形瘦证轻者宜服。苟或卤莽,易致杀人。逐膀胱伏留热气殊功,消面目浮肿水气立效。肺痈喘不得卧,非此难痊;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出仲景方。痰饮咳不能休,用之易愈。主癥瘕积聚结气,理风热瘙痒痱疮。久服虚人,须记勿犯。


《景岳全书》:味苦,大寒,沉也,阴也,气味俱厚,有毒。善逐水气,不减大黄,但大黄能泄血闭,葶苈能泄气闭,气行而水自行也。若肺中水气贲满胀急者,非此不能除。然性急利甚,凡涉气虚者,不可轻用。《淮南子》曰:大戟去水,葶苈愈胀,用之不慎,乃反成病。即此谓也。第此有甜苦二种,虽曰为甜,然亦非真甜,但稍淡耳,稍淡者,其性亦稍缓。
《本草崇原》:葶苈花实黄色,根白味辛,盖禀土金之气化。禀金气,故主治癥瘕积聚之结气。禀土气,故主治饮食不调之寒热。破坚逐邪,金气盛也。通利水道,土气盛也。李杲曰:《本草十剂》云:泄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二味,皆大苦寒,一泄血闭,一泄气闭,盖葶苈之苦寒,气味俱厚,不减大黄,又性过于诸药,以泄阳分肺中之闭,亦能泄大便,为体轻象阳故也。《别录》云:久服令人虚。朱丹溪谓:葶苈属火性急,善遂水,病人稍涉,虚者宜远之,且杀人,甚健何必久服而后虚也。李时珍曰:葶苈子有甜苦二种,正如牵牛黑白二色,急缓不同。又如葫芦甘苦二味,良毒亦异,大抵甜者不泄之性缓,虽泄肺而不伤胃,苦者下泄之性急,既泄肺而兼伤胃,故古方多以大枣辅之。若肺中水气满急者,非此不能除,但水去则止,不可过剂,既不久服,何至杀人。淮南子云:大戟去水,葶苈愈胀,用之不节,及反成病,亦在用之有节与不耳。


《神农本草经读》:葶苈滑润而香,专泻肺气,肺为水源,故能泻肺,即能泻水,凡积聚寒热,从水气来者,此药主之。大黄之泻,从中焦始;葶苈之泻,从上焦始,故《伤寒论》中,承气汤用大黄,而陷胸汤用葶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