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咳逆者,气自脐下冲脉直上至咽膈,作呃忒蹇逆之声也。朱肱《南阳书》以哕为咳逆,王履《溯洄集》以咳嗽为咳逆,皆误矣。哕者,干呕有声也。咳逆有伤寒吐下者,及久病产后,老人虚人,阴气大亏,阳气暴逆,自下焦逆至上焦而不能出者,有伤寒失下,及平人痰气抑遏而然者。当视其虚实阴阳或温或补,或泄热,或降气,或吐或下手也。古方用柿蒂煮汁饮之,取其苦温能降逆气也。《济生》柿蒂散,加以丁香、生姜之辛热,以开痰散郁,盖从治之法,而昔人亦常用之收效矣。至益水张氏又益以人参,治病后虚人咳逆,亦有功绩。丹溪但执以寒治热之理,而不及从治之法,矫枉之过矣。若陈氏《三因》又加以良姜之类,是真以为胃寒而助其邪火者也。
《本草蒙筌》:疗呃逆灵。
《本草备要》:止呃逆。古方单用,取其苦温降气。《济生》加丁香、生姜,取其开郁散痰,亦从治之法。
《得配本草》:煮汁服,治呃逆。加丁香、生姜,开痰散郁,其功甚疾。丁香柿蒂汤,治呃逆也。而不知有病后气虚之呃。脾胃伤气,水挟相火,直冲清道而呃。邪火遏抑,误服参、术,闭于中焦而呃。虚人阴乏,阳气暴逆于下,至上焦而不能出则呃。若概以柿蒂汤投之,其呃未有不甚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