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茸古籍记载

鹿茸

《神农本草经》:味甘,温。主治漏下恶血,寒热,惊痫,益气,强志,生齿。角:主治恶疮,痈肿,逐邪恶气,留血在阴中。


《名医别录》:味酸,微温,无毒。主治虚劳洒洒如疟,羸瘦,四肢酸疼,腰脊痛,小便利,泄精,溺血,破留血在腹,散石淋雍肿,骨中热疽,养骨,安胎下气,杀鬼精物,不可近阴令痿。


《日华子本草》:补虚羸,壮筋骨,破瘀血,杀鬼精,安胎,下气,酥炙入用。

 

《本草纲目》:“性甘温,为壮阳之品,能补元阳,治虚劳,填精血。”


《本草纲目》:鹿是山兽,属阳,性淫而游山,复至得阴气解角,从阳退之象;麋是泽兽,属阴,情淫而游泽,冬至得阳气而解角,从阴退之象也。


《本草蒙筌》:味甘、咸。又去苦、辛,气温。无毒。入剂研细,任合散丸。益气滋阴,扶肢体羸瘦立效;强志坚齿,止腰膝酸痛殊功。破留血隐隐作疼,逐虚劳洒洒如疟。治女人崩中漏血,疗小儿寒热惊痫。塞溺血泄精,散石淋痈肿。骨热可退,疽痒能驱。


《景岳全书》:味甘咸,气温。破开涂酥炙黄脆入药。益元气,填真阴,扶衰羸瘦弱,善助精血,尤强筋骨,坚齿牙,益神志。治耳聋目暗,头脑眩运。补腰肾虚冷,脚膝无力,夜梦鬼交,遗精滑泄,小便频数,虚痢尿血,及妇人崩中漏血,赤白带下。道家云:惟有斑龙顶上珠,能补玉堂关下血者,即此是也。若得嫩而肥大如紫茄者,较之鹿角胶,其功力为倍。


《本草崇原》:鹿性纯阳,息通督脉,茸乃骨精之余,从阴透顶,气味甘温,有火土相生之义。主治漏下恶血者,土气虚寒,则恶血下漏。鹿茸禀火气而温土,从阴出阳,下者举之,而恶血不漏矣。寒热惊痫者,心为阳中之太阳,阳虚则寒热。心为君主而藏神,神虚则惊痫。鹿茸阳刚渐长,心神充足,而寒热惊痫自除矣。益气强志者,益肾脏之气,强肾藏之志也。


《神农本草经读》:鹿为仙兽而多寿,其卧则口鼻对尾闾,以通督脉,督脉为通身骨节之主,肾主骨,故又能补肾,肾得其补,则大气升举,恶血不漏。以督脉为阳气之总督也,然茸中皆血所贯,冲为血海,其大补冲脉可知也。凡惊痫之病,皆挟冲脉而作,阴气虚,不能宁谧于内,则附阳而上升,故上热而下寒;阳气虚,不能周卫于身,则随阴而下陷,故下热而上寒,鹿茸入冲脉而大补其血,所以能治寒热惊痫也。至于长而为角,《别录》谓其主恶疮、逐恶气,以一点胚血,发泄已尽,只有拓毒消散之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