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结聚气破散之,下瘀血,除湿痹。
《日华子本草》:利五藏,消食,下气,醒酒。并煎茶,治疗头风,并出汗。豉汁煎,治暴伤寒。
《本草纲目》: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肿,治项强,目中黑花,生疮阴颓,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入足厥阴经气分,其功长于祛风邪,散瘀血,破结气,消疮毒。盖厥阴乃风木也,主血,而相火寄之,故风病,血病,疮病为要药。其治风诸家皆赞之。
《本草蒙筌》:味、苦,气温。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无毒。须取花实成穗,能清头目上行。发表汗解利诸邪,通血脉传送五脏。下瘀血除湿痹,破结聚散疮痍。捣和醋,敷风肿疔疮;研调酒,理中风强进。仍治产后血晕,杵末搀入童便。
《景岳全书》:味辛苦,气温。气厚味薄,浮而升,阳也。用此者,用其辛散调血。能解肌发表,退寒热,清头目,利咽喉,破结气,消饮食,通血脉,行瘀滞,助脾胃,辟诸邪毒气,醒酒逐湿,疗头痛头旋,脊背疼痛,手足筋急,弓痹脚气,筋骨烦疼,风湿疝气,止下血血痢,崩淋带浊。若产后中风强直,宜研末酒服甚妙。捣烂醋调,傅疔疮肿毒最佳,亦鼠瘘、瘰疬、血风、疮疥必用之要药。
《神农本草经读》:荆芥气温,秉木气而入肝胆;味辛无毒,得金味而入肺,气胜于味,以气为主,故所主皆少阳相火、厥阴风木之症。寒热往来,鼠瘘瘰疬生疮等症,乃少阳之为病也,荆芥辛温,以发相火之郁,则病愈矣。饮食入胃,散精于肝,肝不散精,则气滞而为积聚,肝主藏血,血随气血运行,肝气一滞,则血亦滞而为瘀,乃厥阴之为病也,荆芥辛温,以达肝之气,则病愈矣。其除温疸者,以疸成于温荆芥温而兼辛,辛入肺而调水道,水道通则湿疸除矣。今人炒黑则变为燥气,而不能达;失其辛味,而不能发,且谓为产后常用之品,昧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