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鲜皮古籍记载

白鲜皮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治头风,黄疸,咳逆,淋沥,女子阴中肿痛,湿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


《名医别录》:味咸,无毒。主治四肢不安,时行腹中大热、饮水、欲走、大呼,小儿惊痫,妇人产后余痛。


《本草纲目》:白鲜皮气寒善行,味苦性燥,足太阴、阳的经去湿热药也,兼入手太阴、阳明,为诸黄风痹要药。世医止施之疮科,浅矣。


《本草蒙筌》:味苦、咸,气寒。无毒。恶桔梗、螵蛸及茯苓、萆薢。疗遍身黄疸湿痹,手不能屈伸。治一切癞毒风疮,眉发因而脱落。消女人阴肿或产后余疼,止小儿惊痫并淋沥咳逆。时热发狂,饮水多多,煎服尤宜。葛洪治鼠瘘有脓,熬白鲜皮膏,吐出立愈;李兵部理肺嗽不已,制白鲜皮汤,饮下即瘥。


《景岳全书》:味苦寒,性燥而降,乃手足太阴阳明之药。解热黄、酒黄、急黄、谷黄、劳黄,通关节九窍,利血脉小水,治时行大热饮水,狂躁叫呼,及妇人阴中肿痛,小儿风热惊痫。尤治一切毒风风疮,疥癣赤烂,杨梅疮毒,眉发脱落。此虽善理疮疡,而实为诸黄、风痹要药。


《本草备要》:通祛风湿。气寒善行,味苦性燥。行水故燥。入脾胃除湿热,兼入膀胱、小肠。行水道,通关节,利九窍,为诸黄风痹之要药。一味白鲜皮汤,治产后风。时珍曰:世医只施之疮科,浅矣。兼治风疮疥癣。女子阴中肿痛。湿热乘虚客肾与膀胱所致。恶桑螵蛸、桔梗、茯苓、萆薢。


《本草崇原》:白鲜臭腥色白,气味苦寒,禀金水之精,而治风热之证。主治头风,金能制风也。治黄疸,水能清热也。禀金气而益肺,故治咳逆。禀水气而益膀胱,故治男子淋沥,女子之阴中肿痛。燥气属金,故治湿痹之死肌。水气主骨,故治骨属不可屈伸,及不可起止行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