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湿气重的表现是什么

2020-07-14

体内湿气重的表现是什么:
  湿是我们六淫邪气的一种,它包括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邪气,那么湿在身体里,积的比较多了,对身体造成影响了,我们就会说湿气重。那么湿气重会有什么表现,比如会让我们头发沉、头发懵,像裹了一层东西,这是湿的表现。
  比如说我们手、手指头上或者脚趾头上出现一些小的水泡或者在关节部出现一些小的湿疹,这些也是湿的表现。还有就是我们没有胃口吃不下饭,大便比较黏、比较粘马桶也是湿的表现。因此湿的表现,湿气重的表现,在我们常见症状中,很多种都可以归为湿气重。当湿气重的情况出现了之后,我们更多的是要用药物去化湿、去祛湿。有的人说,煮薏米也可以化湿,其实这也是一种药物的使用。生薏米也好炒薏米也好,也是在中药中非常常用的。还有一种可以去除体内湿气,我们就要靠相应的体育锻炼。现代人比较缺乏锻炼,因此我们要重视这个好习惯,增加了体育锻炼,除了可以控制体重之外,还可以化除体内的湿气,对自己的身体状态有一个比较好的提升。



体内湿气重的表现是什么相关阅读


如何看脸知健康

我们的健康可以从脸上看出来,所以生活中我们可以经常观察我们的脸色变化,如果出现异样就要积极进行调理。那么日常生活中如何看脸知健康呢?

眼白泛黄:预示肝胆有问题

如果我们的血液中分泌过多的胆汁,就会出现眼白泛黄的症状,所以当我们的眼睛发黄,那么就预示着肝胆有问题。

这是因为胆汁本身为黄绿色的液体,由肝脏细胞分泌出来并贮藏在胆囊之中,具有帮助分解体内多余脂肪的作用。

当胆囊或肝脏的功能运作不良时会造成胆汁堵塞滞留,使得原本应从肝脏经胆管送到胆囊的胆汁从中漏出而流入到血液中,就会产生眼白泛黄的现象。这也是为什么患上肝炎的人眼睛和皮肤会发黄的缘故。

眼睑泛白:小心贫血

如果眼睛黏膜上的血管颜色过浅,就会出现看不清的情形,则可能意味着贫血,这一现象尤其会在女性的经期出现。

另外,也可能借助站立时晕眩,稍微运动就心悸、气喘不停、皮肤干涩无光泽、落发、指甲变得脆弱等症状来判定是否为贫血。

眼皮浮肿:水分代谢不畅

即使睡前并没有喝很多水,可有些人早晨起来总是发现自己眼皮浮肿。这个情形就是体内的水分调节功能无法正常运作的结果。造成水分代谢失调的原因有很多,例如肾脏机能或肠胃功能降低、心脏疾病等。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则需要综合全身的症状来进行判断。若是眼皮浮肿,且容易疲劳、口干舌燥、排尿不畅,则有可能是肾功能衰退。

春季养生之谷雨篇

春季养生的特点是养阳、养肝。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这个过程是阳气生发的过程,所以,春天养阳气尤为重要。在五行学说中春天属于东方,配属五脏中的肝脏,所以春天又是养肝的季节。春季3个月有6个节气,每个节气的特点不一样,养生方法也会有差异。很快就到谷雨了,俗话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节气前后,各地气温开始回升,降雨增多,空气湿气大,天气变化莫测。因此,谷雨前后,我们应遵循自然节气变化,针对气候特点进行谷雨养生。

衣:“春捂秋冻”,春天天气慢慢热了,衣服也不用穿那么厚了,但是春寒料峭,日夜温差大,减衣服还是不宜过快。但是到了谷雨,天会比较热了,再多穿衣服容易上火,因此,谷雨的“春捂”不能过,以15摄氏度为基点,超过这个温度还是要适当少穿,不然会出汗,反而更容易受风外感,建议早晚多加一件外套,随气温调节穿着。

食:“民以食为天”,春季养肝,但是谷雨是春夏交界的节气,每个交界节气都是归属于脾,谷雨前后15天及清明的最后3天中,脾处于旺盛时期。肝脏气伏,心气逐渐旺盛,脾的旺盛会使胃强健起来,从而使消化功能处于旺盛的状态,消化功能旺盛有利于营养的吸收,因此这时正是补身的大好时机。但不能像冬天一样进补,应当食用一些益肝补肾的食物,适当吃一些小麦胚粉、标准面粉、荞麦粉、莜麦面、小米、大麦、黄豆及其他豆类、黑芝麻等,以顺应阴阳的变化,为安然度过盛夏打下基础。适当食用一些具有补血益气功效的食物。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抵抗春瘟,而且还可为安度盛夏打下基础。如果饮食不当,却极易使肠胃受损。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一时期又是胃病的易发期。消除病因是治疗的关键,如戒烟、戒酒、不暴饮暴食、饥饿无度,少吃多餐和避免食用对胃有刺激的食物和药物等。春季花粉过敏是春天高发的疾病,各种花粉形成的漂浮物、空气中的粉尘都是潜在的过敏源。而谷雨天柳絮满天飞,又是花粉高峰期,春风一吹,很多人容易出现脸部红肿、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过敏体质的人这个季节应防花粉症及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特别要注意避免与过敏源接触。在饮食上减少高蛋白质、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出现过敏反应及时到医院就诊。谷雨以后雨水渐渐增多,湿气变重,所以谷雨养生要注意祛湿,在饮食上加以配合。具有良好祛湿效果的食物有:白扁豆、赤豆、薏仁、山药荷叶芡实、冬瓜、陈皮、白萝卜、藕、海带、竹笋、鲫鱼、豆芽等。

住:谷雨的节气特点雨水增多,比较潮湿,是风湿病、关节病比较容易发作的季节。而这时候北方都已经停了暖气了,晚上睡觉的时候反而觉得冷,需要盖厚实些的被子,而且屋内空气要保持清爽,阳光好的时候经常开窗通风,有风湿病、关节病的人群要注意保暖,特别是关节部位。南方雨水较多,要注意防潮,防霉变,减少过敏性疾病的发作。这时候白天比晚上长了,睡眠时间也适当减少,多进行户外活动,有利于做好最后一个节气的春季养生。

行:中医中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天总给人们一种万物生长、蒸蒸日上的景象,此时野外空气特别清新,正是采纳自然之气养阳的好时机,而活动为养阳最重要的一环,踏青春游也是清明谷雨两个节气最好的户外活动方式。人们应根据自身体质,选择适当的锻炼项目,如慢跑、做操、打球等,不仅能畅达心胸,怡情养性,而且还能扩大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加出汗量,使气血通畅,郁滞疏散,祛湿排毒,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身体素质,减少疾病的发生,使身体与外界达到平衡。谷雨时节肝肾处于衰弱状态,所以应注意加强对肝肾的保养。在精神情志养生方面,还要重视精神调养,忌情怀忧郁,要做到心胸开阔,保持恬静的心态,听音乐、钓鱼、春游、太极拳、散步等都能陶冶性情,切忌遇事忧愁焦虑,以防肝火萌动。

心里事一多,脾运化就差,食欲下降吃睡不香

养脾的关键还在于避免思虑过多,心思重很伤脾,心为君主之官,是五脏之主和全身血脉的总枢纽。

生活中很多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遇到一件棘手的事,或是工作压力太大,就会感觉吃东西也不香。很多孩子在考试期间,也会吃不好、睡不香。这个时候即使吃了饭以后以后也不易消化,容易腹泻,大便里明显带有消化不完全的食物,经常疲劳乏力。

这主要是因为,心为君主之官,是五脏之主和全身血脉的总枢纽。《黄帝内经》讲:“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意思是说,心里如果不平静,思虑过多,那人体所有的脏腑都可能陷入危险之中。其中一个很典型的特征就是思虑多了脾运化变差。

大家都知道,脾主运化,是气血生化乏源。我们吃进去的食物,经过脾的运化,被人体消化、吸收后才能变成营养,经血液输送到全身,供给正常的生命活动。如果人心里装的事太多了,思虑过度就容易伤及心血,而心血不足又会影响到脾的运化,造成少食、腹胀、身体乏力等心脾两虚的症状。

《素问· 举痛论》如是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考虑的事情太多,精神过度集中,就会使体内的正气停留在某个部分而不能正常运转,以致“气结”。其实,原本一个人有点心事,或者是短时间内思虑较重,对身体的生理活动并没有什么影响。但是长时间内思虑过度就不行了,会影响我们体内气机的正常运行。气一停,血也跟着瘀结,脾胃得不到很好的滋养,其的消化功能当然会减弱了。

一搬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脾胃虚弱,我都会推荐小米红薯山药粥。为小米30克,红薯100克,山药粥30克煮粥。大家别看这几种食材普通,功效却大大不凡。小米红薯色黄,补脾胃,促消化,山药更是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的佳品,每天吃一碗,连续吃一个月,您就会发现自己的气色大大不同。食疗见效没有针灸、药物来得快,但是作用持久,不会对身体产生伤害,一般不是很严重的病人,我都会推荐食疗。

如果脾胃有毛病,特别是针对一些胃痛症,按揉公孙穴效果很好,在给那个局长调理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在公孙穴上下功夫。公孙穴在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它是脾经的络穴,也是八脉交会穴之一,经常按揉健脾益胃的功效很是不凡。大家不妨在晚上泡脚后,多用手指捏捏,力度以感到酸、胀、痛为宜,每天也不用太长时间,每侧5-8分钟就行了,长期坚持就可以和脾胃疾病说再见了。

养脾的关键还在于避免思虑过多,心思重很伤脾,对于一些生活中喜欢操心、心思细腻敏感的人来说,要让自己粗粗拉拉一点。工作时就认真工作,工作之外要放松自己,不要再想工作中的问题。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要顺其自然,不能做到的事不要强求。

遇到解不开的事情,最好就不要自己去“解”它,让时间去“解”它,过了那个时间你也就发现,世界上没有过不去的坎,当时出现的问题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不可逾越。

湿热新论是什么

湿证多见,而且湿热证尤为多见。《温病条辨》说:“寒湿固有,湿热尤多也”。平常也有寒湿,而以湿热为多,寒湿的很少,起码在北方地区很少,广州地区我也经常去,那广州地区湿气更大,湿证更多,寒湿的少。而且叶天士也强调,不管他体质如何,化热得多。叶天士明确的提出:“阳旺之躯,胃湿恒多;阴盛之体,脾湿也不少,然其化热则一”。总是要花热的。

我以为,湿热证多是因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是不是吃的油腻多了?“肥甘油腻,足生大疔”。肥甘油腻吃了多了之后,湿热证多了。后来我看《孔伯华医案》他的文章就有一个题目,湿热何其多?说明湿热证不是近几年的事情,不是改革开放后的事情,就北京城老北京,50年代湿热证多。

我觉得在临床上经常见到这三种情况。经常是湿热,也不一样。

一种湿热,舌苔不黄,舌白厚腻,舌边舌尖红,所以这个病是在表在肺。一定要清热,选择轻淸的药物,像双花、连翘板蓝根白茅根薄荷这类药。温病大家赵少琴说:“在卫汗之可也”。就给你讲,什么叫在卫汗之可也,为什么要在卫汗之可也?那临床经验很丰富。我还听过济南市一位中医大夫,当时我不怎么样,理论水平也不行,临床经验也没有,跟他抄方,病人排队,总是看到他的方子总是双花,桑菊饮银翘散一类的东西,也不知道为什么?怎么这么多人都用一些很轻的药?湿热证来讲,热证多,特别是在卫汗之可也,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怎么样把腠理打开?解表解多少?而不适用于那些大剂量的苦寒药、辛凉药,尤其是舌苔黄厚腻的要注意,不要用黄芩黄连黄柏三黄。所以在选择芦根、白茅根对小孩很好,不是很苦。中医都是全科医生,大内科、妇科、儿科都是通的,所以在临床用药的时候小儿本来就不爱喝中药,你再用一些苦药他能喝下去吗?所谓苦就是这么一些药黄连、木通龙胆草,这是中药三苦,但是这三苦加在一起还敢不上另外一苦也就是中药最苦的药‘苦参’。这些药不是不能用,而是尽量少用,如果必须用要和患者说清楚。比如说心火很旺,爱着急,睡觉不好,用黄连阿胶汤治疗水火不济心肾不交的失眠,用黄连给患者说明这个药很苦。

我认为湿证最容易诊断错误。

现代的中医,学中医,临床行医,行医完了再进修学,很多人愿意直接学某病的治疗手段,实际上中医是诊断和治疗两个概念,咱们现在中医在诊断上面下的功夫越来越少,记得我统计了一下,真正发表诊断的文章很少。为什么有时治疗效果不佳?不是你的药物的问题方子的问题,而是诊断错误。它是湿热证你说是肾虚,你的治疗不南辕北辙吗?

湿证表现冒似虚证。有四个方面像虚证。

一,症状上像虚证。

湿证的症状最常见的是口干乏力。《内径》说:“因于湿,首如裹”,这是内径的一句话。体内湿气大,头就像有个东西裹住了一样。各位地域不一样,可能接触的患者群不一样,反正大家注意一下,湿证的表现非常繁杂。《金贵要略》说:“腹满,口舌干燥,此为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不管什么方下来,身体里面有水气可以口舌干燥,咱们复习一下经典,脾胃水气大可以口舌干燥,所以张仲景那样写的。五苓散猪苓汤都用来治疗口干口渴。“见肝休治肝,见血休治血,识得各种绪,方是医中杰”。让它跟据症状学,根据症状识别临床的证,这个证是什么?

有个女患者,30多岁,患尿崩症,一天小便几十次,用五苓散治疗。

五苓散是什么?五苓散治疗尿崩症,不知大家看了《刘渡舟的医案》没有,他就用五苓散治疗尿崩症,效果很好,你要是舌脉都不看就用五苓散治疗那是不可以的,要怎么治疗尿崩症,讲究一口气,这个通因通用法,像这个湿证怎么给你用药?五苓散是什么?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大家看,基本这个方,四个利尿药,用桂枝温阳化气利水,气化湿亦化,但是舌脉我在这里就不说了。《金贵要略》还说:“水在脾,少气身重”。张景岳这句话说得好:“身重多属于湿”。这句话非常关键。现在大城市里有很多门诊,专科门诊,大专科医院,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开这门诊,中医是亚健康,比较流行的名词。慢性疲劳综合症,一说虚,一说没劲,白领阶层、工作狂、当老板的、当领导的都累,很多人都疲劳乏力,你看他的治疗方法和辩证分型,没有辨证是属于湿的,全是气血阴阳的亏虚,补气的、补血的、补肾阴、补肾阳。各位到商场超市里面看保健品有几个是利湿的?保健品什么黄芪人参西洋参冬虫夏草也是以补为主但是实际上乏力有许多是属于湿的。湿证呀,咱们从症状上加以分析。假如各位在临床上碰到舌苔满腻的,你去验证一下,是不是口干乏力比较明显?

第二,湿证可见于多种脉象。

中医号脉嘛,湿证永远见于滑脉,从理论上分析湿证最常见的脉象是滑脉。

我跟孔令旭老师在临床上,有的人脉特别沉细,他用大剂量的利湿药,化湿利湿药,我第一次看到一下子就愣了,不解。孔老师临床好,不伤人体。我问他了,脉这么沉细,孔老为什么还要用那么多的利湿药?孔老说一句话:“细脉主湿”。我回来我就翻书,我首先翻《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里面的细脉,各位回去翻一翻,全国通编教材怎么写的?写的主虚主湿。我就结合这个病例,写了一个小短文,发表在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内部刊物上,叫‘细脉并非皆主虚’。我就把自己如何理解都写在上面了,我不敢说我自己有多么大的能耐,我可能讲我是比较全面的中医,我还不知道,细脉能主湿,而且绝大部分的大学生都不知道。接着孔老师的话题,《频湖脉学》,李时珍讲得非常清楚,李时珍的《频湖脉学》说:“细脉莹莹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来,若非湿气浸腰肾,既是伤精汗溲来”。说得多好!李时珍就是这么说的,见到细脉不是湿就是虚。所以细脉不全是虚,很多情况下都是湿。所以我反复强调大家不要直接盯在方药上,作为一个高明的医生,你不要盯着方药,方药是灵活的,你用柴胡剂,张仲景的《伤寒论》同样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诊断是第一位的,所以我讲中医的诊断而不是西医的诊断。他诊断是湿气证,你不要给他推断为肾阴虚,甚至气虚,你效果能好吗?也可能是一时有点效,因为吃了一些补药,用现代的话说;“增加了生命的原动力”,可能一时感觉轻快一些了,你看一看,舌苔越来越腻,湿气越来越重,你给他补出问题来了,一会我还要讲,举例子来讲,我们补出问题来了,中医讲:“人参杀人无过”。什么叫杀人无过?允许它当中药,这个是从古到今都相符。那么好,孔老师说这句话‘细脉主湿’,不仅见细脉,而且见于多种脉象。

湿证也见于浮脉。

《金匮要略》说:“病者脉浮,其人欲自利,利反快,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半夏泻心汤主之”。“脉沉者有留饮”。当你没注意这些小问题时,你去念《金匮要略》你去念《伤寒论》你体会不到这么深,可能一带而过,看不准,似是而非。当你有了临床,特别的留意之后,再去反过来去看,体会不一样。所以什么叫经典,中医的经典和一般的中医书不一样,常读常新,你经常的念,不断有新的理解,这就是经典书。多个人有多个的理解,一个人不同的时间里有不同的理解,这就是经典书。

湿证还可以见到虚脉。

这也是《金匮要略》的话:“其脉虚者必自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我今天不给你们大家强调湿证能见与经典,那你看金匮你绝对看不出为什么脉虚和饮、痰湿有什么关系,没有人注意到。当然了,我也收集现代的人发表的文章,没有人注意这个问题。

湿为有形阴邪,容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影响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所以湿邪为病,必然会出现性质属阴的脉象,濡脉、细脉、缓脉等,这就是属于湿邪阻滞阳气的推动功能,使气血运行缓慢,导致脉力迟缓。什么意思?大家看,《温热病篇》为:“湿热之证,脉无定起”。这句话太经典了。湿热证,脉没有一定的脉象,或红或缓或浮或细,各随证见。从古到今你去翻阅文献,你去结合临床,你会发现,湿证的脉各种各样,所以临床容易迷惑人。我专门写《孔令旭舌诊经验》,《孔令旭脉诊经验》,发表在中医杂志上。中医杂志他们的编辑就说:“中医专门出诊断方面的书很少很少,都是什么用方的经验用药的经验,写诊断的经验那很少”。这就是,写出一篇文章要善于引用经典,要把自己的观点阐述明白,有的人攻击中医,中医说什么就是什么,比如说经典,这个说这个的理,那个说那个的理。我说:“中医本来就这样”。

最后我总结一下,湿证可以出现类似虚证的脉,细、缓、浮、濡等等,行了足矣。不要去抠什么脉,你只要记住湿证可以见到任何脉这句话就可以了,那这个时候是属于湿还是虚那要结合其他的临床表现,结合舌像结合症状。舌像的诊断比症状问诊更加重要。为什么?你问诊,他发晕,你问诊他口干他头晕,他不是虚证,所以这时候更重要的不是问诊,是舌诊。脉象上就给大家说这么多。

再一个总结一下阳证似阴。本来是他是阳证类似阴证,这叫阳证似阴。为什么?湿邪阻遏气机,导致阳气不达,阳气到不了的地方,就出现类似阴证,虚寒的证。结合《金匮》一句话:“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如掌大”。背部寒冷,无论是背部寒冷,还是四肢逆冷,还是小肚子冷,你根据冷他就是虚寒吗?可以想一想,这里有很简单的道理,主要肾阳被郁,阳气不达四末,可以导致四肢逆冷。所以说,大家复习《伤寒》,四逆散:柴胡、甘草枳实、芍药四味药,治疗四肢逆冷,到底治疗什么?阳气到不了肚子不达腹部,可以导致腹部发冷;到不了阴部,男子可以阳痿,女子可以导致不孕症。

我还曾经见过高血压叫食补性高血压。

食补性高血压,本来没有家族史,血压也不高,亲近、朋友、长辈收到了礼物---补药,不吃觉得扔了浪费了,他也不虚呀!本来没吃补药前舌苔挺好,吃了之后呢,舌苔黄红满腻,这样的高血压,就是吃了补药所起的副作用。治疗先停药,然后给予大计量的利湿化湿药。

我还见过心因性发热。

非典期间,北京凡接触过非典的病人,接触过接触过非典的人的人,都要隔离。那倒好,一开始接触非典,我就备了一些药,特别是双花、连翘、薄荷、麻黄,退烧,各位退烧用没用麻黄,北京已经没有麻黄了,看到没有,储备了这些药,能治疗外感发烧。其中有一个常年的老病号,他那整个楼都被圈上了,不让出不让进,这样发现了一个传染病医院的护士回家了,接触过非典患者,她住这个楼了,所以这个楼就给封了。我这个老患者,就给我打电话,说你给我弄点中药,说我可能是传染上了非典,后来体温就反复37.5度,后来一小时这个中药还没给他送呢,他给我打来电话说:“搞错了,是前面那个楼不是这栋楼”。她的这栋楼就解除了,把那栋楼给封了起来。他体温就下来了,他没吃什么药,体温就降下来了,这大概是紧张导致,害怕,就怀疑自己得上了非典,这种现象平时还是看不到,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病例。非典期间北京的中药都买不到了,最后我的中药用完,我记得我用单味的薄荷煎药吃,单味薄荷大剂量,就加热5分钟这个大家和湿热关系不大,特别挺感兴趣的,什么意思就是结合,刚才说了从文献到研究,从临床有病例,从实践,实践证明湿阻证伴随着免疫力的降低。

我认为,湿证的诊断要点在哪里?在舌脉。《内经》里有一句话:“能和舌脉,可以万全”。伤寒经方学派,他是对一组症候群很熟的,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这就是柴胡证,连脉象都可以不摸,连舌苔都可以不看,就给你开方。还有一派,你怎么不舒服我不管,我重视的是舌脉,你乏力,你乏力我可以给你补、可以泻、可以利湿、可以化瘀、可以活血。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干咳,如果咱们从书本来讲,干咳应当是阴虚,什么百合固金汤、沙参麦冬汤、清燥救肺汤,那不行。你干咳,大家见没见过干咳舌苔满腻的?在临床见没见到?可能没人见过,很多呀。干咳在这里用什么药?你用滋阴,还是利湿?还是两个一起来?我请各位思考这里,我反正在开中药一般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所以说,诊断湿证的要点,不在症状,而在舌脉,特别是舌相,因为脉象可以见到各种脉象,出现各种各样的脉象,我自己更多的想着诊断,应当讲有些方子给大家讲一下,像藿朴夏苓汤、三仁汤之类,而且你可以自己组方,根据不同的证候用不同的药来组方。

我们中医有一个叫方剂的变通。不同的教练可以用不同的队员,你让这个教练去,他可以用这个队员,换个教练,他可以换另一个队员,这个教练就相当于我们的中医大夫,张老大夫可能用藿朴夏苓汤;李老大夫可能用三仁汤;再换一个可能用柴胡汤,小柴胡汤。不同的教练用不同的队员,这个队员相当于我们的中药,他擅长用黄连,他擅长用栀子。所以说,大家看看,一个小小的足球比赛比出来的结果是什么?是很难改的,何况方剂的组成?而且根据不同的敌人对手制定不同的打法,你打不准,打八个点和打十个点不一样,这个对手就是我们中医的证,根据不同的证制定不同的方子。

这个湿证呀,分为外感和内伤。治外感兵贵神速,外感病热性病一定要快,特别是小孩子发烧,你三天五天退下来他还会找你中医吗?一般就一付药半付药顶多就是两付药。

我在讲湿证形成的三大原因是什么?来到诊室时,你一看病人的舌头,舌苔黄腻甚至发黑,苔黑是什么?我给大家说黑苔是什么?热证、寒积。你查《中医诊断学》,主寒积、热证,两个极端。我再给补充一点,主短期内大量滥用化学药品,这个和《中医诊断学》一点关系都没有。短时间内大量的用抗生素,大量的用激素,大量的用化学药品,舌苔可以发黑,各位如果门诊患者量多的你可能会见到。

大家看呀,湿证形成的原因,经常喝酒的人,舌苔黄腻甚至发黑,化学药品,见到了吧,这个和中医辨证没关系,病人长期的大量用西药;生冷饮食的,油腻的;乱补大进补药的,短期内大进补药的;环境因素。我个人认为遗传因素最难办,舌苔满厚而腻,退不下来,你一看他的兄弟姐妹全这样,叫雷打不动,什么食疗药疗你什么方法用上都不行,各位以后在临床注意了是不是这个道理。

药物也有自己的克星

药物能够治疗孩子的疾病,可是如果家长们不会合理保存,药物就会遇见自己的克星,不但治不了病人的病,还可能变质,加重病人的病情。所以,家长们应该注意一些药物的特点,看看你是否正确保存了药物。

1、怕微生物的药物:为了迎合孩子的口感,小孩子的药物,相当一部分被做成了糖浆,比如小儿止咳糖浆。这类药物中,因为放入了相当多的糖,一些细菌也很喜欢,如果盖子宁不紧,细菌就容易进入滋生。所以服用这类药物,不要让孩子用口直接对着瓶子喝,用完后要拧紧盖子,同时最好在短期内服用,喝不完,时间隔的太久,即使没有过期,也最好不要再给孩子用。

2、怕虫的药物:“膏,丹,丸,散”是中药制剂的特点,蜂蜜是常用的添加剂。所以碰见暖和的天气,中药最容易生虫。所以中药制剂的购买,尽管说明书上写保存时间很长,但是一次也不要多买,抓紧时间用完。

3、怕光的药:西药是化学制剂。阳光中的紫外线能加速药物的变质,特别是维生素,抗菌素,遇光后就会使药物颜色改变,药效降低,甚至变成有害的有毒物质,比如临床上最常用的微生素c片剂,如果在变质后服用,就会使人产生胆结石。还有儿童常用的鱼肝油也很怕光,遇光后药效降低,孩子吃了药,佝偻病却得不到纠正。

4、怕湿的药物:药物都应该放到干燥的地方,干燥是为了防止潮湿。有些药物非常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比如儿童类风湿常用的阿司匹林就是一种易吸潮的代表药,它吸潮后便开始分解成水杨酸和醋酸,产生浓烈的酸味,对胃的刺激性大大增加,严重者可以导致胃黏膜出血。

5、怕热的药:药物的化学反应随温度的上升而加快,温度上升10度,化学反应速度就加快2-4倍,因此一般药物,通常应该放到低于20度以下的温度。而一些特殊的药物,比如抗病毒的干扰素,增加免疫力的丙种球蛋白等应该放到2-15度的冰箱保存,否则容易降低药物的效价甚至发生变质。

6、怕烫的药物:儿童消化系统疾病中常用的药物中有两种最怕热水烫,一类是助消化的酶类,比如小儿胃蛋白酶,多酶片;一类是治疗腹泻的益生菌类药物,比如妈咪爱,金双歧。这两类药物,前者是蛋白质成分,高温下就凝固坏死了;后者是有益的微生物,高温就把他们“烫死了”。

7、怕冷的药物:不是所有的药物都能放冰箱保存,比如小儿止咳糖浆或抗感冒糖浆,如果放到温度过低的冰箱里,会降低药物的溶解度,导致药物和标注的药物浓度不符合。还有皮肤科用的乳膏剂,温度过低,会导致基质分层,影响药物的均匀性和药效。因此这类药物,放到室温下就可以了。

总之,家长买回来了药物,一定要先好好看看说明书,按照说明书的指导,合理的保存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