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胎蛋白为什么偏高

2020-07-14

甲胎蛋白为什么偏高:
  甲胎蛋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肿瘤标志物,在日常检测中也经常遇到。甲胎蛋白是胎儿肝脏表达的一种蛋白,在成年以后就不再表达;但是如果又突然重新表达,可能是肿瘤发生。甲胎蛋白升高一般是原发性肝癌的表现,转移性肝癌一般不会升高。
  有些肝炎也可能造成低度的甲胎蛋白升高,肝硬化会有甲胎蛋白升高,如果甲胎蛋白更高,就高度提示肝癌。如果发现该项目有点高,要及时到医院就诊,然后进行影像学检测,或者是病理学的检查来确诊。肿瘤标志物总体来说,是一个辅助诊断项目,不能作为确诊依据。



甲胎蛋白为什么偏高相关阅读


哪些患者应做PET或PET-CT

PET不同于CT、MRI等,是一种功能显像技术。PET/CT和多功能ECT(SPECT/PET/CT)是在核医学显像设备上增加一套CT,两种成像机理不同的设备组合在一个机架上,实现了同机图像融合的功能,达到解剖图像与功能代谢图像互补的目的。

多功能ECT和PET/CT是用非图像法实现的多模图像融合。两种设备安装在同一个机架上,两种显像技术使用同一个定位坐标系统,患者处于同一个检查床上且保持体位不变,先后获得的两种图像,这样不必进行对位就可精确融合。PET或SPECT与CT几乎同时采集,可以防止因患者移位产生的误差,避免了复杂的外标记方法和采集后的大量运算,其实现图像融合的简便性和可靠性是不言而喻的。

多功能ECT或PET/CT的工作流程是:患者平卧于检查床上,探头围绕患者连续旋转进行CT扫描,在两层图像采集的间隙,扫描床向前移动一个层面的距离,如此连续扫描即可获得多层CT数据。完成一个床位长度的CT扫描后,检查床返回到起始位置进行放射性核素断层扫描。扫描结束后,首先重建CT采集数据。根据CT产生的水平断层图计算出一组用于组织衰减校正的图像,然后传输至数据库,对ECT的采集数据进行重建,并用衰减校正图做正电子或单光子的组织衰减校正。最后经过计算机内部全自动的矩阵转换和配准,形成ECT与CT图像的叠加和显示。

什么是PET

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是一种出色的影像诊断技术,是评价肿瘤药物治疗效果和建立新的治疗方法的独特技术。PET不同于CT、MRI等,是一种功能显像技术。PET通过复合电路, 能够在体外非创伤性测定注入体内的正电子核素标记的各种示踪迹,如18F标记的2-脱氧葡萄糖(18FDG)为目前最为常用的一种示踪剂,当18FDG被肿瘤细胞摄取后,不参与葡萄糖的进一步代谢而滞留在细胞内,通过PET的动态与静态显像,能定量地测量肿瘤组织对18FDG的摄取速率及摄取量。18FDG在肿瘤局部的异常浓集,是恶性肿瘤的重要标志。18FDG异常浓集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灵敏度为90%,特异性为93%,明显高于同组CT检查的比较结果。对某些缺少病理资料的患者,可根据PET的结果,若有18FDG异常,且靶/本比值 〉5,应积极按照癌症治疗。

肿瘤疗效判断是PET代谢显像最独特的优势,肿瘤局部18FDG摄取在有效化疗和放疗后会产生明显的改变,能及时反映临床治疗效果,指导临床尽快修正或制定更有效而合理安全的治疗方案。王洪武等在国内外率先使用PET监测氩氦刀术后的肿瘤变化,取得了CT和MRI难以显示的效果。术前PET能清楚显示肿瘤的生物靶区, 对决定氩氦刀的治疗范围有重要参考价值。PET已经广泛用于活体标准化疗药物的活性研究(如5-FU),以及新的分子靶向导药物,如抑制肿瘤血管形成的药物。大量的肿瘤分子生物学科研成果通过PET技术能够方便而迅速地应用到临床。

PET主要用于单个肺结节的诊断和非小细胞肺癌分期、结肠癌复发与瘢痕鉴别、恶性淋巴瘤和恶性黑色素瘤、头颈部肿瘤、食管癌、甲状腺癌、乳腺癌。亦可用于原发灶不明的转移性肿瘤的诊断、肿瘤治疗后的疗效判断等。

肿瘤病人为什么要做CT增强扫描与磁共振

CT增强扫描是指经静脉给予水溶性碘造影剂后再行CT扫描,使病变组织与邻近正常组织间的密度差增加,从而提高病变显示率,而病变组织密度差的增加即通常称为的增强或强化。

CT增强扫描检查

目前常用的造影剂包括水溶性离子造影剂,如60%~76%的泛影葡胺等;以及非离子型造影剂,如碘海醇等。相对而言,非离子造影剂副反应少。

静脉内注射造影剂行CT增强扫描对肿瘤患者有重要意义,其优势在于:

提高对癌灶尤其是小癌灶的检出率。通过增强扫描,癌灶与实质或周围组织的强化程度往往不一致,两者的密度差异进一步放大,可以借此发现平扫时漏检的病灶。尤其对于脑、肝、胰、脾、肾等实质脏器内的实质性小癌灶,由于其在平扫图像上常呈等密度,CT增强扫描可以显著降低漏诊率。

提高对肿瘤病灶的定性能力。动态增强扫描能够根据病灶增强的有无、增强程度、增强方式或类型提高对癌灶的定性能力,直接对典型病例作出定性诊断。

对于已经确诊的恶性肿瘤,增强扫描可以提高肿瘤分期的准确性,协助判断肿瘤手术切除的可能性及可行的手术方式。

对于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和显示更佳,动态增强扫描可以更好地对肺门、颈部、盆腔等部位的血管和小的淋巴结进行鉴别,有助于肿瘤的确诊和临床分期。

CT增强检查无绝对禁忌证,但对急性脑外伤、脑卒中、药物过敏、哮喘、肾功能不全、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重。患者行增强CT检查前应进行碘过敏试验,检查当日空腹并签署增强CT检查协议书,CT增强后要多饮水,以利于造影剂及时代谢出体外,警惕可能出现的增强造影剂毒副反应,表现包括有发热、瘙痒、皮疹、头痛、恶心、头晕、水肿、呼吸困难、声音嘶哑、甚至昏厥等。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磁共振成像(MRI)主要是利用人体中的氢质子在磁场中产生的共振效应,通过计算机处理得到图像。一般可分为T1加权像、T2加权像和质子密度像三种基本图像。通过医学影像工作站的处理,人体内各种组织器官在上述图像上的对比度不同,显示出高低不同的信号,临床医师就可由此对患者病情进行判断。多数肿瘤密度与软组织密度近似,一般需注射造影剂才能更好地显示及定性。MRI与CT相比具有更大的优势:没有放射线的损害;可以多方位、多平面成像,对病变的位置及范围可更准确地加以判断。

磁共振检查有如下优点:

MRI对人体没有损伤,无电离辐射。MRI可以获得多方位、多平面的立体成像,对病变的位置及范围可更准确地加以判断,不像CT需要逐层地进行扫描而有可能漏掉病变部位。

MRI对于心脏、膀胱、直肠、子宫、阴道、骨、关节、肌肉等部位的检查效果优于CT。

磁共振检查有如下缺点:

对肺、肝脏、胰腺、肾上腺、前列腺的检查效果不如CT;对胃肠道的病变检查精确度不如内镜检查;检查费用较高昂。

体内留置有心脏起搏器、神经刺激器、动脉瘤夹、人工心服瓣膜以及其他各种金属植入物的患者不能行磁共振检查。

中医药治疗肿瘤的康复治疗法

中医药治疗肿瘤有着悠久的历史,东汉《金匮要略》记载有治疗肿瘤的大黄廑虫丸、桂枝茯苓丸,唐代《千金要方》记载用全蝎蜈蚣等动物类药治疗肿瘤,元代《丹溪心法》详载以三棱莪术等活血药治疗肿瘤类疾病,至明清以中药治疗肿瘤已有较系统的认识。

新中国成立后,以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为主,取得了许多可喜的研究成果,使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生存质量明显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疗法可望对肿瘤的治疗取得重大突破。

滋阴养血法

滋阴养血法是以具有滋补阴液、生津养血作用的中药,进行扶正培本治疗的一种方法。中医学认为,阴液亏损、血虚津伤是肿瘤发展过程中病理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从滋阴养血着手,调节机体的物质代谢,使脏腑功能得到恢复,可以促进肿瘤患者各项功能由病理状态向正常生理状态的转化,有利于康复。

国内临床研究资料表明,应用滋阴养血法治疗肿瘤,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不同程度地稳定病灶,延长病人的生存期,提高其生存质量;并具有预防、减轻肿瘤放疗和化疗的毒副反应,増加放疗、化疗的效果;促进手术后康复,防止手术后复发和转移等多方面的作用。

药理研究证实,滋阴养血中药对于恶性肿瘤引起的免疫功能抑制具有保护作用,可直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调节机体环核苷酸水平,对放射损伤后的骨髓有核细胞有明显恢复作用,并能提高多能干细胞活性,有利于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

临床常用的滋阴养血中药有两类:一类是适用于治疗阴亏血虚的滋阴补血药,主要有当归、熟地、白芍枸杞子、女贞子鸡血藤红枣等;另一类是适用于纠正阴虚内热的养阴生津药,主要有沙参麦冬、天冬、生地、鳖甲黄精玄参玉竹等。

补益肝肾法

补益肝肾法是以具有滋补肝肾、育阴温阳作用的中药,进行扶正培本治疗的一种方法。中医学认为,肝肾不足、阴阳亏虚是中、晚期肿瘤病理变化的重要特点。所以,从补益肝肾着手,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可以改善机体的功能状态,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有利于肿瘤的综合治疗。有关的临床研究资料表明,应用益肝肾、补阴阳的方法治疗肿瘤,可改善中、晚期肿瘤患者的症状,延长生存期,提高其生存质量;并具有提高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等方面的作用。

药理实验研究亦证实,滋补肝肾、育阴温阳的中药可以促使机体肿瘤抗体的提前产生并延长抗体作用时间,提高巨噬细胞吞噬能力,调节T淋巴细胞功能,促进T淋巴细胞转化,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骨髓干细胞的增殖,防止化疗所引起的白细胞减少促进蛋白质、脂肪的合成,使肿瘤晚期的恶病质得到改善;并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直接抑制作用。

一般临床常用的补益肝肾的中药有熟地、龟板、山萸肉、菟丝子黑芝麻、枸杞子、女贞子等。常用的温补肾阳中药有鹿角胶、巴戟天淫羊藿补骨脂肉苁蓉仙茅锁阳附子肉桂等。

什么是肿瘤

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它渊源古老,其记录至少可追溯到3000年前。

我国在殷商时代,甲骨文上已经有“瘤”的病名;而宋代窦汉卿所著的《疮疡经验全书》对乳腺恶性肿瘤就有这样的描述。捻之内如山岩,故名之,早治得生,迟则内溃肉烂见五脏而死。” 然而,古代人们对这类疾病的看法纯粹是粗浅的经验之说。

直到近代,由于有了显微镜人们才开始对肿瘤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有机会逐步揭开肿瘤发生和发展的神秘面纱。

肿瘤是一种人类自身细胞的异常增生引发的疾病,是机体在各种内外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某一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病变。学界一般将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细胞的增殖和衰亡是有序、有节制地进行着,并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调控,所以人体各个组织和器官能够相互协调工作,即使是在严重创伤后的修复过程中,机体细胞的增殖也是限于一定程度和一定时间之内的,这称之为正常增生。

当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人体某个器官或组织的细胞脱离了原先的制约机制,似脱缰野马般失控性地增殖生长,并在细胞形态和功能上“误入歧途”,这便形成了肿瘤。

通俗地讲,如果把各种传染病看作是外界生物对人体侵袭的话,那么肿瘤便是人类自身细胞的“叛变”,从而对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