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为什么会得糖尿病

2020-07-15

孕妇为什么会得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患者现在越来越多,呈现一种逐渐增加的趋势。孕妇在孕期得糖尿病,是因为在妊娠的中晚期,孕妇的胎盘会分泌一些激素,并且孕妇本身也会分泌一些激素,会拮抗孕妇体内的胰岛素,导致孕妇体内的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从而引起孕妇血糖升高。
  孕妇的糖尿病,对胎儿可以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容易造成胎儿难产、早产或流产,容易造成巨大儿和畸形胎。在妊娠24周到28周,临床上要常规做糖耐量实验,去检查孕妇是否有妊娠期糖尿病。如果发现有妊娠期糖尿病,要积极治疗。



孕妇为什么会得糖尿病相关阅读


糖尿病该怎么预防

糖尿病的预防分为三级,一级预防是针对糖尿病危险因素的人群,通过日常饮食及生活习惯的的调理,防止糖尿病的发生。二三级预防是针对已经患有糖尿病且伴有并发症的人群,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减少并发症的出现,使并发症出现的时间更晚、更轻一些。

糖尿病症状

糖尿病的常见表现为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并伴有体重减轻的症状,但是从临床上来看,越来越多的糖尿病患者会表现为乏力、消瘦、皮肤瘙痒、胸闷、心慌、反复感染以及视力出现问题等一系列糖尿病并发症的症状。

糖尿病引起脑梗怎么办

糖尿病引起的脑血管并发症较多,但总体来看糖尿病引起的脑血管并发症是以缺血性为主。糖尿病引起脑梗塞,在治疗糖尿病的基础上同时要关注并发症的治疗,但是在控制血糖时不要将血糖降太低,否则不利于脑梗塞的恢复。

检查空腹血糖时应该注意什么

现在很多检查都要求空腹,尤其是抽血时。所以抽血检测空腹血的时候要注意,首先空腹血糖是指禁食8到12个小时之间血糖,如果空腹时间太长,比如超过12个小时,对于血糖的测定也有影响。在测血糖的前一天晚上不能太兴奋,进行剧烈活动,要保证充分的睡眠,不能有应激状态或近期有感染,它可能对血糖的测定都是有一定的影响。第二,当天到医院测空腹血时,不能急急忙忙一路赶着到医院后测血糖,也可能会受一定的影响。所以建议到医院以后休息10分钟左右,再去抽血。不但要关注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同样重要。因为诊断糖尿病不光是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高也可以诊断糖尿病。所以有的时候尤其是对一些高危人群,不仅关注空腹血糖,还要关注餐后血糖。

哪些人易得糖尿病

目前糖尿病根本原因不是十分清楚,但临床上有一些蛛丝马迹可以寻。比如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部分人群,患糖尿病的几率高。第二,年龄大于40岁的人群,随着年龄增长,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第三,妊娠期糖尿病或有过巨大儿生产史的妇女,患糖尿病的几率也较高,这是女性特有的预警机制。第四,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女性,现在越来越多年轻女性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一方面可以引起月经的紊乱造成不孕,引起胰岛素抵抗,血糖的异常,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还有一部分人群体力活动较少,缺少运动,因为运动可以消耗热量,增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油脂摄量过多,合并有高血压或血脂异常的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也比较高。这部分人群出现糖尿病并发症早,且会加重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长期服用一些药物,虽然药治疗一定疾病,但会增加糖尿病发病率。

糖尿病患者能吃木糖醇吗

木糖醇与蔗糖相比含糖量较低,每克木糖醇的含糖量为2.4卡路里,比多数碳水化合物的热量少40%。它的新陈代谢不需要胰岛素的参与,所以对血糖的影响较小。木糖醇是一种甜味剂,主要用来满足糖尿病患者口腹感要求。甜味剂是一种食品添加剂,从安全的角度上,不建议孕妇和儿童使用。木糖醇不容易被胃消化酶消化吸收,它直接到肠道后只有20%吸收,会引起腹胀、腹泻。所以对于糖尿病病患者,可以适量吃木糖醇,但不应过多,一天的量不能超过50克。

血糖高是糖尿病吗

血糖高是不是糖尿病,这个应该是一个伪命题,只要超过标准了,肯定是糖尿病。但是即使血糖没有达到7.0,但比如说空腹在6.1以上,这部分也是血糖高,是不是糖尿病,可能还要做进一步的检查,比如通过糖耐量试验,还是在进食以后或者是任意时候的血糖。如果超过11.1,还是要诊断糖尿病。所以血糖高是不是糖尿病,可能要看具体的数值和次数。当然有很多病人可能都在问,是不是糖尿病人一定血糖高,实际上在控制理想以后,应该更接近于正常人的血糖水平。所以血糖高,看高到什么值,如果超过诊断标准,显然它是糖尿病。

糖尿病的原因

糖尿病是以糖代谢紊乱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目前病因尚未查清,可能与遗传、环境、饮食和生活方式有关,发病年龄贯穿整个生命周期,最大的危害是其引发的例如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及神经病变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糖尿病脑梗怎么治

糖尿病引起的脑血管并发症较多,但总体来看糖尿病引起的脑血管并发症是以缺血性为主。糖尿病引起脑梗塞,在治疗糖尿病的基础上同时要关注并发症的治疗,但是在控制血糖时不要将血糖降太低,否则不利于脑梗塞的恢复。

糖尿病中医叫什么

糖尿病是中医的病名,中医观点认为糖尿病是古代消渴病一种。消渴指的是“三多一少”,即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但是体重越来越消瘦,这是糖尿病的表现。但是现在变了,很多患者能吃能喝,也不会出现消瘦的现象,因此,糖尿病治疗需因人而异。消渴病是中国传统医学病名,病变部位在肺、胃、肾,分为三消,即三事儿,上消(肺部的事儿)、中消(胃部的事儿)、下消(肾的事儿)。传统医提出四大缘由:1.本身比别人差。2.内心脆弱。3.管不住自己嘴。4.勿过度透支身体。

糖尿病有那些危害

糖尿病的危害众多,并发症高达100多种,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其中,最主要的并发症如下。

1.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重要的合并症之一。我国的发病率亦呈上升趋势,目前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病的第二位原因,仅次于各种肾小球肾炎。由于其存在复杂的代谢紊乱,一旦发展到终末期肾脏病,往往比其他肾脏疾病的治疗更加棘手。

2.糖尿病眼部并发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中最重要的表现,是一种具有特异性改变的眼底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临床上根据是否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为标志。糖尿病性白内障则发生在血糖没有很好控制的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多为双眼发病,发展迅速,甚至可于数天、数周或数月内发展为完全混浊。

3.糖尿病足:足部是糖尿病这个多系统疾病的一个复杂的靶器官。糖尿病患者因周围神经病变与外周血管疾病合并过高的机械压力,可引起足部软组织及骨关节系统的破坏与畸形形成,进而引发一系列足部问题,从轻度的神经症状到严重的溃疡、感染、血管疾病、Charcot关节病和神经病变性骨折。实际上类似的病理改变也可以发生在上肢、面部和躯干上,不过糖尿病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

4.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包括心脏和大血管上的微血管病变、心肌病变、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是引起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首要病因。冠心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大血管并发症。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死亡风险比非糖尿患者群高3~5倍。其病理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糖、高收缩压、高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增高、高密度脂蛋白下降、年龄、性别、吸烟、家族史均是其发病的危险因素。

5.糖尿病性脑血管病:是指由糖尿病所引起的颅内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据统计,2型糖尿病患者有20%~40%会发生脑血管病,主要表现为脑动脉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出血、脑萎缩等,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6.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最常见的类型是慢性远端对称性感觉运动性多发神经病变,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率很高,部分患者在新诊断为糖尿病时就已经存在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从何而来

1型糖尿病的发病与自身免疫系统缺陷有关,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内负责分泌胰岛素的胰岛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同时,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六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此外,病毒感染可能是1型糖尿病的诱因。

而2型糖尿病的发生则主要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其中环境因素是2型糖尿病发病率剧增的主要因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肥胖、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不足及增龄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因素也会增加患病风险。值得关注的是,摄入高热量及结构不合理(高脂肪、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膳食会导致肥胖,随着体重的增加及缺乏体育运动,胰岛素抵抗会进行性加重,进而导致胰岛素分泌缺陷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了糖尿病?

糖尿病的诊断一般不难,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毫摩尔/升,或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毫摩尔/升即可确诊。诊断糖尿病后要进行分型。

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年龄轻,大多小于30岁,起病突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症状明显,血糖水平高,不少患者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低下,ICA、IAA或GAD抗体可呈阳性。单用口服药无效,需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则常见于中老年人,肥胖者发病率高,常可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等疾病。起病隐袭,早期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乏力、口渴,血糖增高不明显者需做糖耐量试验才能确诊。血清胰岛素水平早期正常或增高,晚期低下。

中国糖尿病患病率接近10%,然而我国糖尿病知晓率只有约40%。因此,在我国实现糖尿病的早诊、早治还需加大患者科普宣教。如果你有下述症状,则有患糖尿病的可能,应尽快请医生为你进行测试:

ü 过度饥饿

ü 频尿(夜间起床上厕所3次或以上)

ü 原因不明的体重骤降

ü 疲劳(尤其在用餐后)

ü 感觉烦躁

ü 伤口无法愈合或愈合缓慢

ü 经常受感染或感染症状迟迟不愈

ü 腿抽筋(常见于未经诊断的糖尿病恶化,大多数发生在夜间)

ü 视力模糊或产生任何变化

糖尿病人输液时能否应用葡萄糖液体

但是大家需要知道的是,糖尿病患者并非完全不能使用葡萄糖,但勿过量摄入。

我们可以做一道算术题:成人一顿正常饮食,100 g 大米(按 75% 转化为糖)大概也是 75 g 葡萄糖左右,而一瓶 250 ml 的 5% 葡萄糖注射液,含糖量只有 12.5 g。

所以说糖尿病患者也不必过于顾忌葡萄糖注射液的使用,治疗需要使用的还是应该照常使用,只须关注葡萄糖的摄入量和血糖变化即可。

胰岛素该如何冲兑?

当糖尿病患者必须使用葡萄糖注射液作溶媒时,在不改变糖尿病患者常规治疗和进食的前提下,临床上一般会采取加用胰岛素兑冲输液使用的葡萄糖。

一般葡萄糖和胰岛素的比例 5:1 左右,常规用法是一瓶 500 ml 的 5% 葡萄糖注射液中兑入胰岛素 5 U。

但是,目前提倡个体化用药,所以最好先确定病人目前的血糖水平,不同血糖水平加的胰岛素不一样。

原则上是血糖高的病人滴糖水的时候胰岛素多放一点,血糖低的少放一点。

1. 空腹血糖在 13.9 mmol/L 以下的糖尿病病人是以糖:胰岛素为 3:1 的比例配,例如:5% GS 250 ml+ RI(普通胰岛素)4 单位,500 ml 配 8 单位胰岛素;

2. 如果血糖更高就要相应多放一点了,比例最高可达 2:1;

3. 如果血糖很高就用 NS + 胰岛素先把血糖降下来。 但是对从未应用过胰岛素患者来说(包括皮下、静脉),第一瓶葡萄糖(血糖> 13.9 mmol/L 可用盐水)内加用胰岛素应该保守。 一般 4 g 糖加 1 U 胰岛素,一小时测一次血糖,若血糖下降缓慢,可追加胰岛素;若下降迅速,可调低滴速。

糖友要多练下肢和器械

器械锻炼俗称“举铁”。顾名思义,就是“把铁制品举起来”,杠铃、哑铃、棒铃、单双杠等都属于这一范畴。举铁是力量训练的基础,适合绝大多数人,不分性别、年龄。人体骨骼肌有个明显的“用进废退”现象,如果某块肌肉或肌肉群缺乏应用,就会逐渐萎缩退化,不仅力量下降,对葡萄糖的吸收与利用效率也会降低,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最终引起血糖上升,加大控糖难度。举铁是最有效、灵活的抗阻训练,可通过一定的压力负荷促使肌肉收缩,增加肌肉的力量与体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因此,举铁对糖友来说是一项很好的运动。糖友需注意,举铁最重要的是练下肢力量。因为下肢肌肉占人体全部肌肉的60%,下肢肌比上肢肌粗壮强大,才能维持人体直立姿势,适应负重和行走等功能。锻炼下肢力量,可显著增加骨骼肌对葡萄糖的摄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从而降低血糖。

特别是老年糖友,更应重视练习腿部力量。“人老腿先老”,当我们随年龄增长时,下肢肌肉也会逐渐萎缩,由此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如直立姿势改变、步态改变、行走迟缓、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并且容易跌倒。加强腿部力量训练,可以显著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降低跌倒损伤风险,减少骨关节炎的发生。最后需要纠正一个错误观念。很多人认为老年人和女性只适合一些中低强度的有氧训练,如慢跑、快走、游泳等,这是不对的。

老年人和女性同样可以进行中高强度的举铁训练,尤其对老年人控制血糖非常重要。只要保持循序渐进的科学锻炼方式,老年人一样可以安全举铁。女性举铁,不仅不会使肌肉线条“男性化”,还能缓解日常工作疲劳,特别对于久坐办公室的女性,举铁可以减少长期伏案引起的颈椎、腰椎不适。

糖尿病性肝损害的中医药治疗

糖尿病可引起多个系统损害,除了可引起肾脏、心脏、视网膜、神经等组织器官损害外,亦可导致各种类型的肝脏损害。

一是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及微循环障碍,可累及机体各脏器缺血缺氧,肝脏也不例外,缺血可引起肝细胞内二氧化碳蓄积,酸中毒、氧供减少,氧消耗增加,使肝脏转氨酶活性增加,胆红素代谢紊乱,重者可引起肝细胞坏死,尤其是当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更易发生肝脏损害。

二是糖尿病患者易患病毒性肝炎,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可促进慢性病毒性肝炎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糖尿病患者原发肝癌的发生率约为正常人的4倍。

三是糖尿病与脂肪肝常为姊妹病伴随发生。

四是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引起的肝损害等等都随时发生。

由此可见糖尿病患者出现肝损害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积极防治,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性肝损害方面取得了满意效果。

一、 糖尿病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

糖尿病性肝损害是很常见的,主要表现为:一是有关肝损害的临床症状轻微,不典型,最常见症状为糖尿病及肝损害共同存在的症状,消渴、乏力,有部分患者由多食易饥,并发肝损害后转为厌食,少数患者有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症状。二是体征少,一般无蜘蛛痣、肝掌、脾肿大、肝病容等,发生肝硬化时才有这些体征,而且肝质地较硬,可有或无触痛,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9%肝肿大,未控制者60%肝肿大,在酮症时100%肝肿大。三是肝损害表现为胆红素、转氨酶升高及白蛋白下降,但大多数均为轻度异常,仅少数重度明显异常。四是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肝功能较快恢复正常。

二、糖尿病性肝损害中医辨证论治

糖尿病性肝损害多属中医“消渴”、“胁痛”、“积聚”、“黄疸”、“痞满”、“呃逆”、“呕吐”、“腹痛”等范畴。病因多为饮食不节,久坐少动,情志不畅,过度肥胖、劳累等。由于精神抑郁,肝失疏泄,气机郁结,致气血瘀滞肝络;过食高粱厚味,或肝气侮脾,或久坐气消,致脾失健运,湿浊内生,聚湿生痰,郁久化热,热损肝络;瘀血、湿热、痰湿搏结于肝络致肝脏损害。因此应以疏肝解郁,健脾化湿,清热利湿,化痰通络,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在辨证基础上分型论治为好。

1、肝郁脾虚证

临床表现:形体肥胖,倦怠乏力,情志不畅,抑郁焦虑,腹胀胁痛,心悸不安,纳食不香,舌质淡红,苔薄黄而腻,脉细滑。化验检查:血糖、血脂、血粘度、转氨酶轻度升高。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化湿。

方药:四逆散加味:

柴胡10g ,白芍20g ,枳实10g, 茵陈9g, 黄芪30g ,香附15g ,郁金15g ,川芎20g, 黄柏9g, 苍术12g ,泽泻12g, 生山揸10g,水煎服。

2、湿热内蕴证

临床表现:形体肥胖,肢沉懒动,口干口苦,急燥易怒,胸闷气短,恶心纳呆,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或舌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多伴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粘度、转氨酶中度升高、或伴有轻、中度脂肪肝或胆石症。

治法:健脾祛痰,清热化湿。

方药:连朴饮加减:

厚朴15g, 黄连6g, 石菖蒲10g ,半夏10g, 豆豉10g, 栀子10g, 虎杖15 g,芦根15 g,丹皮9g, 赤勺15g, 黄芩9g, 茵陈6g, 泽泻9g, 熟大黄10g,水煎服。

3、痰瘀阻络证

临床表现:嗜卧懒动,肢嘛疼痛,胸闷刺痛,眩晕头痛,动则加重,口干心烦,夜尿增多,视物模糊,腹账纳呆,舌质暗或有瘀斑,苔厚腻,脉沉涩。除有转氨酶升高,并发脂肪肝外,还多伴有持续高血压、高脂血症、高粘血症、尿蛋白、冠心病心绞痛等多种慢性并发症。

治法:益气养阴,化痰逐瘀,疏肝通络。

方药:生脉饮和桃红四物汤加二陈汤或平胃散加减:

人参6g, 麦冬15g, 五味子15g, 桃仁10g ,红花10g, 熟地15g, 川芎10g, 当归15g, 赤芍10g, 陈皮15g, 黄芪20g, 苍术15g, 全虫9g, 地龙9g, 丹参15g, 栝楼15g, 厚朴15g,水煎服。

三、临床体会

对糖尿病性肝损害的治疗,一定要积极治疗原发糖尿病,积极控制血糖,避免接触肝毒性物质,谨慎或避免使用对肝功能有影响的口服降糖药物,如磺脲、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等,尽量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经保肝治疗使肝功能恢复后,再考虑口服这类降糖药。

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还可加用降低转氨酶活性或退黄作用的中药,如田基黄、垂盆草山豆根、茵陈、玉米须等;并可加用保肝降脂抗氧化作用的中药,如郁金、泽泻、虎杖、姜黄决明子、生山楂、丹参、桃仁、荷叶等。治疗用药至转氨酶恢复正常,影像学检查提示脂肪肝消失为度。

相关治疗图解

相关方剂

糖尿病常用方

益气养明,温阳补肾。

相关偏方验方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利湿,清暑止渴。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祛暑,化湿醒脾。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解暑,祛风润肠。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化湿,顺气和胃。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散风。适用于糖尿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