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表现

2020-07-15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表现:
  患有胆囊息肉一般无症状,多为体检时由超声检查发现。少数病人可有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极个别病例可引起阻塞性黄疸、无结石性胆囊炎、胆道出血、诱发胰腺炎等;体检时可能有右上腹压痛。临床诊断需借助于如下某项检查:
  1、常规超声;
  2、内镜超声;
  3、CT或MRI;
  4、超声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活检等。
  积极的患者,可以通过口服一些药物,使结石溶解掉。部分患者不积极治疗,也可以观察疾病动态变化。少数病例胆囊息肉可发生癌变,有些可能就是早期胆囊癌,临床上应予以重视。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表现相关阅读


胆囊息肉有危险吗

胆囊息肉有危险吗:
  胆囊息肉在病理上有肿瘤性息肉,即真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即假性息肉。肿瘤性息肉又分良性肿瘤性息肉和恶性肿瘤性息肉,以良性肿瘤性息肉更为多见。非肿瘤性息肉,包括胆固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良性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瘤腺肌瘤、腺瘤样增生,其中胆囊腺瘤样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与胆囊癌的发生有关。
  腺肌增生症也有潜在的癌变风险。以此相比,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等非肿瘤性息肉则不会发生癌变。对于年轻的胆囊息肉患者,若息肉直径小,以十毫米为界,完全没有症状,并且不具有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则可以观察,不一定必须手术治疗。3到6个月定期行超声检查,具有明显胆绞痛患者,尤其是伴有胆结石,建议行胆囊切除。
  对于息肉直径大于十毫米,又有胆囊息肉恶变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及早行胆囊切除。而对于息肉直径小于十毫米、短时间内生长速度较快的息肉,建议尽早手术治疗。手术方案首选腹腔镜下微创手术治疗。

胆囊息肉是什么

什么是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临床上叫做胆囊息肉样变,因为胆囊息肉有不同的类型:
第一,真性的息肉,就是胆囊壁、胆囊粘膜形成炎性的息肉;
第二,是腺瘤样的息肉,从胆囊壁上突起一个实性的结构。如果是腺瘤或者是腺肌症、炎性息肉,如果慢慢增大有可能会发生恶变。所以,如果胆囊单发息肉逐渐增大,达到将近一公分左右,就需要积极进行手术切除治疗。早期的胆囊结石是胆囊内的胆固醇成分呈过饱和状态析出,形成这种胆固醇结晶,它贴附在胆囊壁上,有时是可移动的;
附在胆囊壁上,是不移动的。从超声上来看,表现为稍强回声或者是强回声;或者是密度比较低,可能也表现为等回声。
所以,这种息肉样变从影像上,有的时候并不能完全区别。一般建议有比较大的息肉,一定要进行定期的随访来观察,严格的把握手术时机;以避免发生胆囊息肉恶变以后,发生胆囊癌。

胆囊息肉如何治疗

现在胆囊息肉是比较高发的,而且呈现年轻化。很多20多岁的年轻人,就开始出现胆囊息肉,这跟人们日常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发生胆囊息肉,建议病人一定要定期的检查。如果是息肉很小,也没有任何症状,可以先不管它;只要定期的做超声检查,就可以动态来观察息肉的变化。如果是合并一些消化道症状,餐后出现腹胀、隐痛,都可以先用一些相关的药物来进行治疗,但最主要的是要观察息肉的变化;如果息肉逐渐增大,长到一公分左右,就建议病人要积极的进行手术治疗。如果病人息肉很小,大概五六毫米或者更小,也可以考虑尝试用一些熊去氧胆酸之类的药物;如果效果不明显,就没必要长期服用这个药物了。所以,一般如果有胆囊息肉:第一,饮食;第二,随访;第三,需要手术,积极进行手术治疗。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症状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症状:
胆囊息肉实际上往往没有症状。因为真正的胆囊息肉挂在胆囊壁上,或者说胆固醇结晶往往也是附着在胆囊壁上。这种一般不会造成症状。往往是在查体的时候发现,胆囊里面有一个息肉样病变,一个中等强度的回声,往往是和胆囊壁相连。这个一般不会造成临床上的症状。往往是在体检的时候发现,绝大多数的病人,实际上是一个胆固醇结晶。这个不需要过度的紧张,可以到医院里面就诊,积极的是可以口服药物,有一部分病人可以溶解掉。不积极了或者消极一点的人,可以观察就行。

胆囊息肉是什么

胆囊息肉有两种,胆囊息肉一个是真息肉,是胆囊壁长出了一块息肉一样的东西。还有一种息肉,是在超声底下看着像息肉,但不是真息肉,是结石的早期胆固醇的沉积。沉积到一定程度,堆在一起,通通叫胆囊息肉样变。这类实际上是结石的早期。两者是不一样的

胆囊息肉原因

胆囊息肉原因:
  胆囊息肉病变,分为非肿瘤和肿瘤性病变两大类。肿瘤性病变分为良性和恶性。胆囊息肉病变的病因尚不清楚,但一般认为该病的发生与慢性炎症有密切关系。胆囊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和排毒器官,但随着近年在饮食方面过多食用了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使得胆囊息肉的发病率进一步升高。常见因素考虑以下几种:
  一,饮食,若患者饮食没有规律,尤其不吃早餐,胆汁滞留时间过长刺激胆囊壁形成息肉。
  二,生活方式,熬夜、酗酒、抽烟等可增高胆固醇。
  三,胆固醇饮食,胆固醇摄入过多可造成胆固醇沉淀,从而形成胆固醇息肉。

胆囊小的影响

胆囊小的影响:
  胆囊偏小首先要分析原因,如果本身发育就小,没有任何的病理改变,也就是胆囊的功能是正常的,这种不需要任何治疗。但如果是慢性炎症,或者是长时间的充满型结石,引起胆囊慢性炎症、胆囊缩小,这样胆囊本身已经没有功能,而且时间长了可能会发生胆囊的癌变;
  一旦发生癌变,并不会表现为症状加重,除非比较晚期的胆囊癌影响到胆道,或者黄疸、转移,可能会引起比较严重症状。所以如果胆囊偏小,首先要鉴别是否正常,如果是病理性的慢性炎症导致的缩小,还是建议积极的进行手术切除治疗。

胆囊息肉症状

胆囊息肉的症状:
  胆囊息肉实际上是胆固醇性的结晶贴附在胆囊壁上,形成这种息肉比较多。一般胆囊息肉是多发性的。如果合并有慢性胆囊炎,它可能会表现为吃饭后上腹胀痛、隐痛,或者不规律性的右上腹不适;有的病人也不觉得疼,但是他会经常呕吐;有的这种胆囊炎还会有右肩背部的放射性疼痛。
  所以,有的患者症状并不是很典型。病人经常表现为胃部不适,即剑突下疼痛,没有特别典型的症状。如果合并胆囊息肉样变,又有比较明显的症状,随着复查动态观察,息肉在不断增大,一般建议病人进行积极的药物治疗或者必要的时候进行手术治疗。

什么是胆囊息肉

什么是胆囊息肉: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包括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它主要的问题就是胆囊黏膜本身出现了一些异常,导致黏膜向胆囊腔内形成了突起,根据息肉的性质不同可以有胆固醇性息肉、肿瘤性息肉,还有很少数的叫胆囊腺肌瘤,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息肉,理论上讲胆囊息肉大部分都是良性的,但是从影像学上很难进行特别明确到底是哪一种类型的判断,所以临床上对于胆囊粘膜的突起往往会统一定义成叫胆囊息肉样病变。

胆囊息肉是怎么回事

胆囊息肉是怎么回事:
  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包括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因在临床上和影像学检查上很难明确其性质,故又称“胆囊黏膜隆起性病变”。胆囊息肉区分为真性息肉和假性息肉。
  真性息肉一般都是单发息肉,它和胆囊壁会有一个蒂,是发病率相对比较少的腺瘤性息肉,这种息肉长大可能会出现恶变倾向。在临床上更多的病人是息肉样变,这种息肉随着它的生长,有的就会形成胆囊结石,这种息肉也可以叫做早期的胆囊结石。

胆囊息肉症状

胆囊息肉指的是胆囊壁向胆囊内有肉状突起的病变,一般情况下胆囊息肉没有典型的症状,胆囊息肉的一般会在右边上腹部表现出轻微的疼痛,有些伴有消化不良,口苦,食欲不振或者长期胃病。这些症状比较普遍并且轻微,大多数都是在体检的时候才被检查出来。因此定期体检十分重要。

胆囊息肉有良性息肉和恶性息肉两种,般来说绝大多数都属于良性息肉,且比较小。良性胆囊息肉又包括了胆固醇性息肉、腺肌增生和组织异位性息肉等。其中胆囊腺瘤性息肉是潜在的癌前病变,与胆囊癌的发生有关。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胆囊息肉的症状。
  1、胆囊息肉一般没有明显症状,一般人发现该情况都是在体检中被检查到。而且如果息肉太小也很难被检查出来。因此,有条件的朋友最好定期做体检,这样可以筛查出那些症状不明显的疾病。
  2、有些胆囊息肉的症状和慢性胆囊炎相似,在胆囊的位置也就是右边上腹部有轻微的不适感。这种症状由于太不明显也很容易被忽略。只有胆囊息肉诱发胆囊结石的时候才出现明显的胆囊疼痛,这时才被注意到。胆囊息肉也是有可能会诱发胆囊癌,虽然大部分胆囊息肉都是良性的,但是也需要密切观察,防止进一步恶化甚至引起癌变。
  3、部分胆囊息肉患者有食欲不振,口苦、咽干、伴有长期胃病史等。
  4、点状出血,点状出血是十分罕见的胆囊息肉的症状。
  5、有些胆囊息肉表现不明显,之前体检检查有,后面过了一段时间再检查发现没了。这种情况可能是息肉型的胆囊结石,在有一些情况下会自己就掉了。还有一种是炎性息肉,也会自己被吸收和消退。
  综上所述,胆囊息肉的症状确实不那么典型,但是并不代表胆囊息肉可以不被重视,由于胆囊息肉会诱发胆囊的其他疾病,因此,最好定期检查胆囊。一般比较的胆囊息肉吃点药即可,只有十分严重的需要考虑手术。

得了胆囊息肉的症状

在日常的生活中,其实有不少的人,都可能会患有胆囊息肉,但是都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因为这样的一种疾病它的症状并不是很多,所以说在日常的生活中,也不需要过于的担心,但是也应该尽快的接受治疗,早期的症状虽然说并不是特别明显,但是也会出现绞痛的现象,这可能是和息肉有一定的关系,另外也会影响到胆囊的正常状态,也会出现明显的疼痛现象,所以就需要尽快的接受治疗,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并发症出现。

有不少的患者,只有在接受例行体检时,才知道自己早就已经患有了胆囊息肉,这是因为这种疾病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所以平时从症状上来看,根本就无法察觉到它的症状,也更加不知道自己早就,已经患有了胆囊息肉,虽然说这种疾病不是很严重,但是会存在着恶化的几率,那么得了胆囊息肉的症状有哪些呢?
  一、症状不明显
  胆囊息肉的症状,常在常规体检中发现,正常情况下,身体不会感觉到明显的症状,一些细微的变化很容易被忽略。胆囊息肉是一种囊性疾病,它实际上是一种良性的胆囊疾病,而不是恶性的。
  早期症状还不够明显,直到检查自己的身体,才感觉到任何不同。胆囊息肉很难发现,主要是因为症状不明显,但胆囊息肉通常有慢性胆囊炎等症状。一般来说,它的病情发作,并不会特别的快,即使胆囊绞痛偶尔发生,也大多与息肉无关,而与胆囊炎引起的疝气有关。
  二、上腹部疼痛现象
  患有胆囊息肉的人,上腹部经常性会出现疼痛的现象,一般不太严重,大多数人都能忍受。如果息肉在胆囊颈部生长,将影响胆囊的正常运作。饭后会有腹痛甚至绞痛,特别是吃了太多油腻的食物后,也会导致疼痛的感觉,变得更加明显。
  胆囊炎或慢性胆囊炎患者,有更严重的腹痛,但是其它的症状,大部分的情况下,并不是特别的明显,虽然说它的恶化几率并不是很高,但是也应该尽快的接受治疗,否则就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危害性。

胆囊息肉吃药能消除吗

胆囊息肉一般无症状,不易被发现,只有做B超才能发现,而此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性,所以需要及时治疗才行。如果病情不严重,使用药物可以治愈胆囊息肉。中药的副作用少,建议患者尝试中药治疗。

  胆囊息肉是多种胆囊疾病比较常见的一种,这种疾病的出现在发病初期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并不是很容易发现和治疗,但是要知道胆囊息肉对于我们的健康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多注意对胆囊息肉的预防,那么患了胆囊息肉吃药能治好吗?
  胆囊息肉60%的患者均无明显症状,其隐蔽性较强,不易被人们发现,只有在B超体检时才能发现。部分患者偶伴有右上腹疼痛并向右肩及右后背部放射、腹胀、口苦、咽干、恶心、呕吐、厌油、消化不良等症状,极少数患者伴有发热、黄疸,主要体征为右上腹区压痛,较明显,对人体影响主要表现在消化系统异常,肝功能异常,并有8-15%患者癌变。
  根据现代流行病学的最新统计结果,家族成员中亲代患有胆囊息肉病其子代的患病率高于正常人的1-2倍,由此说明此病还是有一定的遗传倾象。所以患上这个疾病要及时治疗,避免病情的加重和遗传。
  胆囊息肉吃药能消失吗?
  如果病情不严重的话,使用药物治疗胆囊息肉是可以治愈的。那么吃什么药物最好呢?一般来说,在中国中药治疗疾病有很长的历史,而且中药治疗的副作用比较少,建议用中药治疗胆囊息肉。如下配方:
  柴胡青蒿枳实茯苓郁金陈皮、法半夏各10g,白芍6~10g,灵仙15~30g,生甘草3g。每日1剂,水煎服。加减法:发热重者,重用青蒿;呕吐重者,加竹茹大黄

胆襄多发息肉的偏方

胆囊多发息肉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患者们积极地配合治疗,因为这种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随着病情的加重,甚至还会导致癌变的可能,而针对于胆囊多发息肉的治疗,在生活中也有很多治疗的偏方,那么胆囊多发息肉的偏方有哪些呢?

胆囊息肉的食疗方
  1、双花连胆汤

  金银花菊花各20g,柴胡、白芍、厚朴青皮、制香附、元胡、茯苓、茵陈各15g,黄连龙胆草、甘草各10g。每天1剂,分3次服,疗程为30天。服药期间停用其他药物,禁食肥猪肉及蛋类食品等。
  金银花、野菊花各20g。
  2、逐瘀消症汤
  当归15g,赤芍10g,桃仁15g,五灵脂10g(包煎),白花蛇舌草30g,煅蛤壳30g,炙鳖甲20g,醋浸炒香附15g,莪术10g,金钱草30g,凌霄花10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10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B超复查观察疗效。6个疗程无效者停服。
  胁痛伴有寒热错杂者加柴胡、黄芩;脂肪肝者加生山楂莱菔子;慢性乙型肝炎谷丙转氨酶增高者加茵陈、垂盆草虎杖;气虚加黄芪30g,阴虚加生地黄15g,牡丹皮10g。
  3、乌僵薏四汤
  柴胡、法夏、三棱各9克,枳壳乌梅僵蚕芥子各10克,薏苡仁30克,白芍、连翘各15克,甘草6克组成。水煎服,每日1剂,煎服3次。
  或制成水丸,每次9克,每日服3次。一般2-3个月为一个疗程,重者需2-3个疗程。肝郁重者加青皮、香附,腹胀重者加厚朴,便秘者加生大黄,以瘀为主者加丹参、桃仁。

胆囊息肉并不可怕

胆囊息肉(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 PLG)大多数没有症状,85%是通过例行体检才发现的。现代人本来就怕查出点什么问题,一旦查出有胆囊息肉就忧心忡忡,惶惶不可终日。那是因为人们对胆囊息肉的不了解而无端地害怕。

胆囊息肉为何会让人觉得如此可怕呢?我们来看看平时医生是怎么说的:“你的息肉有一厘米了,赶快切掉胆囊吧,要不会癌变的!”;我们再看看网络查询到的一些信息:“胆囊息肉平均癌变率由1~2%提升到8~12%,成为现代都市的一大杀手。”;还有诸如“胆囊息肉具备潜在攻击性强,癌变率高的特点”等。对于一个刚查出有胆囊息肉的人,当他听到这些、查询到这些、看到这些时,他能不害怕吗?以上所说就完全不对吗?当然不是,胆囊息肉的相关知识中确实包含有这些。但我们不能一叶障目。作为病人,要主动的较全面的了解胆囊息肉(但信息量太多,复杂,斟酌谁是谁非确实不容易!),当医生的也应该有义务简要介绍胆囊息肉。其实,胆囊息肉本身并没有太多的症状,而能癌变的息肉并不太多,如果不会癌变,它应该算不上是什么疾病。这样大家是不是觉得胆囊息肉并不可怕吗?关键是哪些息肉会癌变。下面我就根据病人最为关注的热点来介绍 。

 1 胆囊息肉究竟是不是一种疾病?

息肉就是赘生物,通俗的讲息肉就是多余的不应该存在的东西。胆囊壁向胆囊腔内生长的多余的不应该存在的东西,我们就称之为胆囊息肉也称为胆囊隆起样病变(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 PLG),是一种常见的胆囊良性疾病。文献报道其发病率为3%~6% ,胆囊息肉绝大多数没有任何症状,85%是通过例行体检中超声发现。胆囊息肉类似于皮肤上的赘生物,俗称“瘊子”,只是它不在皮肤上而在胆囊粘膜上。胆囊息肉即没有症状又不会影响胆囊的功能,如果它不会癌变,那么它严格的来说,它算不上是一种真正的疾病。

 2 什么样的胆囊息肉要手术呢?

胆囊息肉是不是一定要等到它癌变了再做手术呢?要回答这两个问题首先要理解胆囊息肉的临床分类与治疗对策。临床上所谓胆囊息肉或者胆囊隆起样病变实为一组包含很多不同病理状态的胆囊疾病。目前通用的病理分类是分为非肿瘤性病变(假性息肉)与肿瘤性病变(真性息肉)两大类。胆囊息肉的临床分类如下:

第一类:胆固醇性息肉(占50%)。又称它为假性息肉。迄今未发现有癌变的报导。它外观呈桑葚状,脆而易碎,蒂细如棉线,极易脱落,多在10mm以内,以多发为主,位于胆囊体部。大多数胆固醇性息肉病人没有症状或者症状轻微,而胆囊功能良好,故可以每3-6月定期B超复查,观察其大小变化。如果有明显症状或者短期内增大明显时才考虑手术治疗。对于胆囊功能良好且胆囊没有急慢性炎症的可以首选胆道镜、腹腔镜联合胆囊内镜检查、活检及治疗(又称之为“腹腔镜胆道镜联合保胆息肉摘除活检术”),如果胆囊功能差,或伴有急慢性炎症者可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

第二类: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占40%)。又称为真性息肉。主要是指:胆囊腺瘤、腺肌瘤、炎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其中腺瘤是公认的癌前病变,癌变率在10%左右,腺肌增生症也有潜在癌变危险。因此,这类病变应该行预防性胆囊切除,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第三类:息肉型早期胆囊癌(约占10%)。目前对于混杂在胆囊息肉中的息肉型早期胆囊癌主要靠B超来侦别。必要时加作增强CT。癌性息肉的B超特征为:大于10mm(88%);单发(82%);多位于胆囊颈部(70%);约有50%伴有胆囊结石;病变回声强度以中低回声为主。一旦怀疑此类病变时应限期行根治性胆囊切除。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这样简单理解:胆囊息肉有真假之分。假性息肉是不会癌变的,可以观察;而真性息肉有癌变的可能性,建议行预防性将胆囊切除,这样就可以减少胆囊癌的发生。如何判断息肉的真假就尤为重要了。

3 胆囊息肉中有多少可以癌变呢?

据统计:如此众多的胆囊息肉中也只有12%可以癌变。鉴于目前胆囊癌的手术疗效较好的也只局限于胆囊粘膜的早期癌,而胆囊癌的总体疗效极差,它对放疗、化疗均不敏感。所以胆囊癌在目前医学界仍是一个很棘手的疾病,唯一提高治疗效果的方法就是早期发现,早期切除胆囊。这就要求医生对如此众多的胆囊息肉病人做出比较正确客观的判断--即可以早期发现胆囊癌,又可以避免大量的不必要胆囊切除。尽最大可能保留一部分病人的胆囊。息肉有可能癌变就是胆囊息肉最为可怕之处。医生也认为:胆囊息肉样病变仍然是一种癌前疾病,应定期B超复查,动态观察息肉大小形态的变化。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据国内健康查体统计表明:正常人群中有5%的胆囊息肉检出率。也就是说在各个单位组织的例行身体检查中有5%的人能可能会查出胆囊息肉。

 4 有没有什么办法来侦别可以癌变的息肉呢?

从上述胆囊息肉的临床分类和不同类型的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中,我们不难看出:胆囊息肉有真假之分,治疗上可以简单地说“胆囊假性息肉可以保留胆囊,而真性息肉要预防性切除胆囊,息肉样癌要行胆囊根治性切除。”然而,目前的医学检查不能准确确定息肉的性质,故将怀疑真性息肉的胆囊一律切除,做以绝后患。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半数以上的胆囊被冤枉切除。也许有人会问:有没有不手术就能知道胆囊息肉的真假?能不能将胆囊内的息肉取出来然后再将胆囊缝上?我们都知道,肿瘤的性质其最高诊断依据是组织学诊断(也叫病理诊断)。临床上经常有通过经皮穿刺或内镜活检等手段取得活体组织,然而,胆囊是一个储存胆汁的盲袋状空腔器官,它没有自然腔首来供内镜进入,也无法经皮穿刺,故我们无法取到组织。而各种检查手段均只能对息肉外形进行描述,而这些外形描述仅只能作为参考,无法指导临床。所以,不想通过手术就能获得胆囊息肉的性质就成为不可能的事。如果我们将在外科建议切除胆囊的这部分病人,在手术中取到息肉的组织,并进行快速冰冻活检,最后依据组织学结果,对假性息肉的胆囊给予保留,真性息肉的胆囊酌情给予预防性切除。这样即能保留部分有功能的胆囊,又切除有癌变倾向的胆囊,实为一种严谨的态度下获得的新的治疗方法。目前医疗水平能否达到这种设想呢?答案是肯定的,确实有这样的方法,我们称之为“腹腔镜胆道镜联合保胆息肉摘除活检术”。它是通过腹腔镜来了解腹腔内情况及胆囊的外观,初步判断胆囊是否正常及腹腔内是否有癌的病灶,然后在腹腔镜直视下将胆囊底部夹住并将其拖出一小部分到腹壁切口外,再将胆囊底部切开一个很小的口,通过这个口我们再用胆道镜观察胆囊腔内的情况,包括胆囊粘膜是否有胆固醇沉积、息肉的外观数目、胆汁是否清亮、胆囊管开口是否通畅等,最后通过胆道镜用活检钳将息肉一一夹取,取出的息肉进行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活检,如果快速冰冻切片活检报告为属于胆固醇性等良性息肉,那我们就尽力取净胆囊内息肉后再将胆囊小口缝合。胆囊就这样保留在你的身体里了。此手术技术相当成熟,很少有严重的并发症。但目前医学界对此手术也有争议,其原因就是此手术不能改变胆囊的内环境,息肉的复发将是不可能避免的。所以,当你有胆囊息肉时,在就诊的时候医生会给出不同的建议意见。这一点,希望大家能理解。

 5 胆囊的良性疾病保留胆囊是否有必要?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孝道的民族。《孝经》第一章就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传统文化要求中国人保持完整的身体,这是孝道的开始。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的病人有着强烈的保留胆囊的愿望,甚至喊出“誓与胆共存亡”的心声。此举并非愚昧。从现代医学生理上来讲,也是有很强的理论依据的。只可惜现代西医在胆囊切除术诞生的120余年里,一直没能找到替代胆囊切除的更好方法。因此,在上个世纪里,中国人一直在忍受着不得以毁伤源于父母的身体。当然,单纯从传统文化方面来说保留胆囊的意义是有点偏颇。但病人有强烈的保留胆的要求是可以从文化中寻求到根源的。目前我们能够通过胆道镜来观察胆囊内息肉的外观,对真假息肉进行准确判断。并可以将息肉取出做快速切片活检,最终根据病理结果来决定胆囊的去留。如此,我们能够做到保留假性息肉的胆囊,去除真性息肉的胆囊,即能解除胆囊癌的后顾之忧,又能保留正常的胆囊。这样在不增加病人痛苦和费用的情况下,极大可能保留了一部胆囊,这也是人类人文医学的具体表现。所以,我认为适当保留胆囊还是很有必要的。

6 胆囊息肉治疗建议对比:外科教材对胆囊息肉的指导性建议:一 观察 胆囊内多发息肉,直径在1。0cm以下无症状者,应定期B超复查,动态观察息肉大小形态的变化。2预防性胆囊切除。二 预防性胆囊切除:① 1单发息肉;② 大于1。0cm广基或基底部宽大者; ③ 病变有增大者; ④ 合并有胆囊结石者;⑤ 年龄在60岁以上者,伴有症状。以上均可以视为恶性病变的高危因素。目前新观念:一 观察(内容同上)。二 假性息肉可以保留胆囊,真性息肉要行预防性胆囊切除。随着现代影像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重视国民的身体素质大力提倡健康体检,使胆囊息肉的检出数量日益增多,胆囊息肉已成为最常见的胆道疾病之一。然而,对胆囊息肉应该如何治疗的问题,一直存在一些争论或分歧。首先,胆囊息肉目前尚无针对强的药物来预防与治疗。对于小于10mm的息肉,可以不做任何治疗,建议每三到六月复查一次超声,以监测胆囊息肉大小的动态变化。对于接近或者超过10mm的息肉,建议行预防性胆囊切除,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如果病人有保留胆囊的愿望且年龄在60岁以下又达到预防性切除胆囊标准时,对于这部分病人可以试行腹腔镜胆道镜联合保胆息肉摘除活检术,最后视术中息肉的病理性质而决定胆囊的去与留。这样就能最大可能的保留一部分病人的胆囊。

综上所述,胆囊息肉确实并不可怕,一味地担忧肯定是自找烦恼,将息肉任其不管肯定也不正确。只有科学客观地待胆囊息肉,才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相关治疗图解

相关方剂

清胆利湿汤

疏肝理气,清热利湿。

龙胆地龙起痿汤

清湿热,畅宗筋。

利胆丸

舒肝理气,清热利胆。

龙胆泻肝汤

泻肝胆实火,清肝胆湿热。

清胆汤

理气开郁,利胆止痛,通里下热。

相关偏方验方

胆蜜盐水方

红眼病。

胆蚕附星散

小儿原发性癫痫。

龙胆汤

脐风撮口壮热。

龙胆泻肝汤

急性结膜炎,急性中耳炎等属于肝经实火者,以及肝经湿热、肝火旺盛之证。

胆制僵蚕散

小儿高热惊厥的预防和治疗。

相关食疗

猪胆汁蜜饮

对痰热阻肺型慢性支气管炎尤为适宜。

公鸡胆汁荞麦

清热解毒,消痔。适宜痔疮患者食用。

舒肝利胆汤

利胆解热。适用于急性胆囊炎。症见右上腹持续疼痛,阵发性加重,并向右肩背蔓延,伴口苦咽...

地胆草猪肉汤

解毒润燥,清热利湿。适用于膀胱炎。

胆汁绿豆赤豆末

养肝补虚。适宜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食用。

相关茶方

消炎利胆茶

利尿排石。

龙胆车前子茶

化痰利尿,清热燥湿。

野菊花胆茶

清泻肝火、清热利湿。

菊槐龙胆茶

健胃降压。

龙胆草茶

散热燥湿,生津除烦。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表现-乡间郎中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表现

2020-07-15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表现:
  患有胆囊息肉一般无症状,多为体检时由超声检查发现。少数病人可有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极个别病例可引起阻塞性黄疸、无结石性胆囊炎、胆道出血、诱发胰腺炎等;体检时可能有右上腹压痛。临床诊断需借助于如下某项检查:
  1、常规超声;
  2、内镜超声;
  3、CT或MRI;
  4、超声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活检等。
  积极的患者,可以通过口服一些药物,使结石溶解掉。部分患者不积极治疗,也可以观察疾病动态变化。少数病例胆囊息肉可发生癌变,有些可能就是早期胆囊癌,临床上应予以重视。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表现相关阅读


胆囊息肉有危险吗

胆囊息肉有危险吗:
  胆囊息肉在病理上有肿瘤性息肉,即真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即假性息肉。肿瘤性息肉又分良性肿瘤性息肉和恶性肿瘤性息肉,以良性肿瘤性息肉更为多见。非肿瘤性息肉,包括胆固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良性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瘤腺肌瘤、腺瘤样增生,其中胆囊腺瘤样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与胆囊癌的发生有关。
  腺肌增生症也有潜在的癌变风险。以此相比,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等非肿瘤性息肉则不会发生癌变。对于年轻的胆囊息肉患者,若息肉直径小,以十毫米为界,完全没有症状,并且不具有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则可以观察,不一定必须手术治疗。3到6个月定期行超声检查,具有明显胆绞痛患者,尤其是伴有胆结石,建议行胆囊切除。
  对于息肉直径大于十毫米,又有胆囊息肉恶变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及早行胆囊切除。而对于息肉直径小于十毫米、短时间内生长速度较快的息肉,建议尽早手术治疗。手术方案首选腹腔镜下微创手术治疗。

胆囊息肉是什么

什么是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临床上叫做胆囊息肉样变,因为胆囊息肉有不同的类型:
第一,真性的息肉,就是胆囊壁、胆囊粘膜形成炎性的息肉;
第二,是腺瘤样的息肉,从胆囊壁上突起一个实性的结构。如果是腺瘤或者是腺肌症、炎性息肉,如果慢慢增大有可能会发生恶变。所以,如果胆囊单发息肉逐渐增大,达到将近一公分左右,就需要积极进行手术切除治疗。早期的胆囊结石是胆囊内的胆固醇成分呈过饱和状态析出,形成这种胆固醇结晶,它贴附在胆囊壁上,有时是可移动的;
附在胆囊壁上,是不移动的。从超声上来看,表现为稍强回声或者是强回声;或者是密度比较低,可能也表现为等回声。
所以,这种息肉样变从影像上,有的时候并不能完全区别。一般建议有比较大的息肉,一定要进行定期的随访来观察,严格的把握手术时机;以避免发生胆囊息肉恶变以后,发生胆囊癌。

胆囊息肉如何治疗

现在胆囊息肉是比较高发的,而且呈现年轻化。很多20多岁的年轻人,就开始出现胆囊息肉,这跟人们日常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发生胆囊息肉,建议病人一定要定期的检查。如果是息肉很小,也没有任何症状,可以先不管它;只要定期的做超声检查,就可以动态来观察息肉的变化。如果是合并一些消化道症状,餐后出现腹胀、隐痛,都可以先用一些相关的药物来进行治疗,但最主要的是要观察息肉的变化;如果息肉逐渐增大,长到一公分左右,就建议病人要积极的进行手术治疗。如果病人息肉很小,大概五六毫米或者更小,也可以考虑尝试用一些熊去氧胆酸之类的药物;如果效果不明显,就没必要长期服用这个药物了。所以,一般如果有胆囊息肉:第一,饮食;第二,随访;第三,需要手术,积极进行手术治疗。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症状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症状:
胆囊息肉实际上往往没有症状。因为真正的胆囊息肉挂在胆囊壁上,或者说胆固醇结晶往往也是附着在胆囊壁上。这种一般不会造成症状。往往是在查体的时候发现,胆囊里面有一个息肉样病变,一个中等强度的回声,往往是和胆囊壁相连。这个一般不会造成临床上的症状。往往是在体检的时候发现,绝大多数的病人,实际上是一个胆固醇结晶。这个不需要过度的紧张,可以到医院里面就诊,积极的是可以口服药物,有一部分病人可以溶解掉。不积极了或者消极一点的人,可以观察就行。

胆囊息肉是什么

胆囊息肉有两种,胆囊息肉一个是真息肉,是胆囊壁长出了一块息肉一样的东西。还有一种息肉,是在超声底下看着像息肉,但不是真息肉,是结石的早期胆固醇的沉积。沉积到一定程度,堆在一起,通通叫胆囊息肉样变。这类实际上是结石的早期。两者是不一样的

胆囊息肉原因

胆囊息肉原因:
  胆囊息肉病变,分为非肿瘤和肿瘤性病变两大类。肿瘤性病变分为良性和恶性。胆囊息肉病变的病因尚不清楚,但一般认为该病的发生与慢性炎症有密切关系。胆囊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和排毒器官,但随着近年在饮食方面过多食用了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使得胆囊息肉的发病率进一步升高。常见因素考虑以下几种:
  一,饮食,若患者饮食没有规律,尤其不吃早餐,胆汁滞留时间过长刺激胆囊壁形成息肉。
  二,生活方式,熬夜、酗酒、抽烟等可增高胆固醇。
  三,胆固醇饮食,胆固醇摄入过多可造成胆固醇沉淀,从而形成胆固醇息肉。

胆囊小的影响

胆囊小的影响:
  胆囊偏小首先要分析原因,如果本身发育就小,没有任何的病理改变,也就是胆囊的功能是正常的,这种不需要任何治疗。但如果是慢性炎症,或者是长时间的充满型结石,引起胆囊慢性炎症、胆囊缩小,这样胆囊本身已经没有功能,而且时间长了可能会发生胆囊的癌变;
  一旦发生癌变,并不会表现为症状加重,除非比较晚期的胆囊癌影响到胆道,或者黄疸、转移,可能会引起比较严重症状。所以如果胆囊偏小,首先要鉴别是否正常,如果是病理性的慢性炎症导致的缩小,还是建议积极的进行手术切除治疗。

胆囊息肉症状

胆囊息肉的症状:
  胆囊息肉实际上是胆固醇性的结晶贴附在胆囊壁上,形成这种息肉比较多。一般胆囊息肉是多发性的。如果合并有慢性胆囊炎,它可能会表现为吃饭后上腹胀痛、隐痛,或者不规律性的右上腹不适;有的病人也不觉得疼,但是他会经常呕吐;有的这种胆囊炎还会有右肩背部的放射性疼痛。
  所以,有的患者症状并不是很典型。病人经常表现为胃部不适,即剑突下疼痛,没有特别典型的症状。如果合并胆囊息肉样变,又有比较明显的症状,随着复查动态观察,息肉在不断增大,一般建议病人进行积极的药物治疗或者必要的时候进行手术治疗。

什么是胆囊息肉

什么是胆囊息肉: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包括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它主要的问题就是胆囊黏膜本身出现了一些异常,导致黏膜向胆囊腔内形成了突起,根据息肉的性质不同可以有胆固醇性息肉、肿瘤性息肉,还有很少数的叫胆囊腺肌瘤,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息肉,理论上讲胆囊息肉大部分都是良性的,但是从影像学上很难进行特别明确到底是哪一种类型的判断,所以临床上对于胆囊粘膜的突起往往会统一定义成叫胆囊息肉样病变。

胆囊息肉是怎么回事

胆囊息肉是怎么回事:
  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包括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因在临床上和影像学检查上很难明确其性质,故又称“胆囊黏膜隆起性病变”。胆囊息肉区分为真性息肉和假性息肉。
  真性息肉一般都是单发息肉,它和胆囊壁会有一个蒂,是发病率相对比较少的腺瘤性息肉,这种息肉长大可能会出现恶变倾向。在临床上更多的病人是息肉样变,这种息肉随着它的生长,有的就会形成胆囊结石,这种息肉也可以叫做早期的胆囊结石。

胆囊息肉症状

胆囊息肉指的是胆囊壁向胆囊内有肉状突起的病变,一般情况下胆囊息肉没有典型的症状,胆囊息肉的一般会在右边上腹部表现出轻微的疼痛,有些伴有消化不良,口苦,食欲不振或者长期胃病。这些症状比较普遍并且轻微,大多数都是在体检的时候才被检查出来。因此定期体检十分重要。

胆囊息肉有良性息肉和恶性息肉两种,般来说绝大多数都属于良性息肉,且比较小。良性胆囊息肉又包括了胆固醇性息肉、腺肌增生和组织异位性息肉等。其中胆囊腺瘤性息肉是潜在的癌前病变,与胆囊癌的发生有关。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胆囊息肉的症状。
  1、胆囊息肉一般没有明显症状,一般人发现该情况都是在体检中被检查到。而且如果息肉太小也很难被检查出来。因此,有条件的朋友最好定期做体检,这样可以筛查出那些症状不明显的疾病。
  2、有些胆囊息肉的症状和慢性胆囊炎相似,在胆囊的位置也就是右边上腹部有轻微的不适感。这种症状由于太不明显也很容易被忽略。只有胆囊息肉诱发胆囊结石的时候才出现明显的胆囊疼痛,这时才被注意到。胆囊息肉也是有可能会诱发胆囊癌,虽然大部分胆囊息肉都是良性的,但是也需要密切观察,防止进一步恶化甚至引起癌变。
  3、部分胆囊息肉患者有食欲不振,口苦、咽干、伴有长期胃病史等。
  4、点状出血,点状出血是十分罕见的胆囊息肉的症状。
  5、有些胆囊息肉表现不明显,之前体检检查有,后面过了一段时间再检查发现没了。这种情况可能是息肉型的胆囊结石,在有一些情况下会自己就掉了。还有一种是炎性息肉,也会自己被吸收和消退。
  综上所述,胆囊息肉的症状确实不那么典型,但是并不代表胆囊息肉可以不被重视,由于胆囊息肉会诱发胆囊的其他疾病,因此,最好定期检查胆囊。一般比较的胆囊息肉吃点药即可,只有十分严重的需要考虑手术。

得了胆囊息肉的症状

在日常的生活中,其实有不少的人,都可能会患有胆囊息肉,但是都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因为这样的一种疾病它的症状并不是很多,所以说在日常的生活中,也不需要过于的担心,但是也应该尽快的接受治疗,早期的症状虽然说并不是特别明显,但是也会出现绞痛的现象,这可能是和息肉有一定的关系,另外也会影响到胆囊的正常状态,也会出现明显的疼痛现象,所以就需要尽快的接受治疗,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并发症出现。

有不少的患者,只有在接受例行体检时,才知道自己早就已经患有了胆囊息肉,这是因为这种疾病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所以平时从症状上来看,根本就无法察觉到它的症状,也更加不知道自己早就,已经患有了胆囊息肉,虽然说这种疾病不是很严重,但是会存在着恶化的几率,那么得了胆囊息肉的症状有哪些呢?
  一、症状不明显
  胆囊息肉的症状,常在常规体检中发现,正常情况下,身体不会感觉到明显的症状,一些细微的变化很容易被忽略。胆囊息肉是一种囊性疾病,它实际上是一种良性的胆囊疾病,而不是恶性的。
  早期症状还不够明显,直到检查自己的身体,才感觉到任何不同。胆囊息肉很难发现,主要是因为症状不明显,但胆囊息肉通常有慢性胆囊炎等症状。一般来说,它的病情发作,并不会特别的快,即使胆囊绞痛偶尔发生,也大多与息肉无关,而与胆囊炎引起的疝气有关。
  二、上腹部疼痛现象
  患有胆囊息肉的人,上腹部经常性会出现疼痛的现象,一般不太严重,大多数人都能忍受。如果息肉在胆囊颈部生长,将影响胆囊的正常运作。饭后会有腹痛甚至绞痛,特别是吃了太多油腻的食物后,也会导致疼痛的感觉,变得更加明显。
  胆囊炎或慢性胆囊炎患者,有更严重的腹痛,但是其它的症状,大部分的情况下,并不是特别的明显,虽然说它的恶化几率并不是很高,但是也应该尽快的接受治疗,否则就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危害性。

胆囊息肉吃药能消除吗

胆囊息肉一般无症状,不易被发现,只有做B超才能发现,而此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性,所以需要及时治疗才行。如果病情不严重,使用药物可以治愈胆囊息肉。中药的副作用少,建议患者尝试中药治疗。

  胆囊息肉是多种胆囊疾病比较常见的一种,这种疾病的出现在发病初期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并不是很容易发现和治疗,但是要知道胆囊息肉对于我们的健康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多注意对胆囊息肉的预防,那么患了胆囊息肉吃药能治好吗?
  胆囊息肉60%的患者均无明显症状,其隐蔽性较强,不易被人们发现,只有在B超体检时才能发现。部分患者偶伴有右上腹疼痛并向右肩及右后背部放射、腹胀、口苦、咽干、恶心、呕吐、厌油、消化不良等症状,极少数患者伴有发热、黄疸,主要体征为右上腹区压痛,较明显,对人体影响主要表现在消化系统异常,肝功能异常,并有8-15%患者癌变。
  根据现代流行病学的最新统计结果,家族成员中亲代患有胆囊息肉病其子代的患病率高于正常人的1-2倍,由此说明此病还是有一定的遗传倾象。所以患上这个疾病要及时治疗,避免病情的加重和遗传。
  胆囊息肉吃药能消失吗?
  如果病情不严重的话,使用药物治疗胆囊息肉是可以治愈的。那么吃什么药物最好呢?一般来说,在中国中药治疗疾病有很长的历史,而且中药治疗的副作用比较少,建议用中药治疗胆囊息肉。如下配方:
  柴胡青蒿枳实茯苓郁金陈皮、法半夏各10g,白芍6~10g,灵仙15~30g,生甘草3g。每日1剂,水煎服。加减法:发热重者,重用青蒿;呕吐重者,加竹茹大黄

胆襄多发息肉的偏方

胆囊多发息肉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患者们积极地配合治疗,因为这种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随着病情的加重,甚至还会导致癌变的可能,而针对于胆囊多发息肉的治疗,在生活中也有很多治疗的偏方,那么胆囊多发息肉的偏方有哪些呢?

胆囊息肉的食疗方
  1、双花连胆汤

  金银花菊花各20g,柴胡、白芍、厚朴青皮、制香附、元胡、茯苓、茵陈各15g,黄连龙胆草、甘草各10g。每天1剂,分3次服,疗程为30天。服药期间停用其他药物,禁食肥猪肉及蛋类食品等。
  金银花、野菊花各20g。
  2、逐瘀消症汤
  当归15g,赤芍10g,桃仁15g,五灵脂10g(包煎),白花蛇舌草30g,煅蛤壳30g,炙鳖甲20g,醋浸炒香附15g,莪术10g,金钱草30g,凌霄花10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10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B超复查观察疗效。6个疗程无效者停服。
  胁痛伴有寒热错杂者加柴胡、黄芩;脂肪肝者加生山楂莱菔子;慢性乙型肝炎谷丙转氨酶增高者加茵陈、垂盆草虎杖;气虚加黄芪30g,阴虚加生地黄15g,牡丹皮10g。
  3、乌僵薏四汤
  柴胡、法夏、三棱各9克,枳壳乌梅僵蚕芥子各10克,薏苡仁30克,白芍、连翘各15克,甘草6克组成。水煎服,每日1剂,煎服3次。
  或制成水丸,每次9克,每日服3次。一般2-3个月为一个疗程,重者需2-3个疗程。肝郁重者加青皮、香附,腹胀重者加厚朴,便秘者加生大黄,以瘀为主者加丹参、桃仁。

胆囊息肉并不可怕

胆囊息肉(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 PLG)大多数没有症状,85%是通过例行体检才发现的。现代人本来就怕查出点什么问题,一旦查出有胆囊息肉就忧心忡忡,惶惶不可终日。那是因为人们对胆囊息肉的不了解而无端地害怕。

胆囊息肉为何会让人觉得如此可怕呢?我们来看看平时医生是怎么说的:“你的息肉有一厘米了,赶快切掉胆囊吧,要不会癌变的!”;我们再看看网络查询到的一些信息:“胆囊息肉平均癌变率由1~2%提升到8~12%,成为现代都市的一大杀手。”;还有诸如“胆囊息肉具备潜在攻击性强,癌变率高的特点”等。对于一个刚查出有胆囊息肉的人,当他听到这些、查询到这些、看到这些时,他能不害怕吗?以上所说就完全不对吗?当然不是,胆囊息肉的相关知识中确实包含有这些。但我们不能一叶障目。作为病人,要主动的较全面的了解胆囊息肉(但信息量太多,复杂,斟酌谁是谁非确实不容易!),当医生的也应该有义务简要介绍胆囊息肉。其实,胆囊息肉本身并没有太多的症状,而能癌变的息肉并不太多,如果不会癌变,它应该算不上是什么疾病。这样大家是不是觉得胆囊息肉并不可怕吗?关键是哪些息肉会癌变。下面我就根据病人最为关注的热点来介绍 。

 1 胆囊息肉究竟是不是一种疾病?

息肉就是赘生物,通俗的讲息肉就是多余的不应该存在的东西。胆囊壁向胆囊腔内生长的多余的不应该存在的东西,我们就称之为胆囊息肉也称为胆囊隆起样病变(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 PLG),是一种常见的胆囊良性疾病。文献报道其发病率为3%~6% ,胆囊息肉绝大多数没有任何症状,85%是通过例行体检中超声发现。胆囊息肉类似于皮肤上的赘生物,俗称“瘊子”,只是它不在皮肤上而在胆囊粘膜上。胆囊息肉即没有症状又不会影响胆囊的功能,如果它不会癌变,那么它严格的来说,它算不上是一种真正的疾病。

 2 什么样的胆囊息肉要手术呢?

胆囊息肉是不是一定要等到它癌变了再做手术呢?要回答这两个问题首先要理解胆囊息肉的临床分类与治疗对策。临床上所谓胆囊息肉或者胆囊隆起样病变实为一组包含很多不同病理状态的胆囊疾病。目前通用的病理分类是分为非肿瘤性病变(假性息肉)与肿瘤性病变(真性息肉)两大类。胆囊息肉的临床分类如下:

第一类:胆固醇性息肉(占50%)。又称它为假性息肉。迄今未发现有癌变的报导。它外观呈桑葚状,脆而易碎,蒂细如棉线,极易脱落,多在10mm以内,以多发为主,位于胆囊体部。大多数胆固醇性息肉病人没有症状或者症状轻微,而胆囊功能良好,故可以每3-6月定期B超复查,观察其大小变化。如果有明显症状或者短期内增大明显时才考虑手术治疗。对于胆囊功能良好且胆囊没有急慢性炎症的可以首选胆道镜、腹腔镜联合胆囊内镜检查、活检及治疗(又称之为“腹腔镜胆道镜联合保胆息肉摘除活检术”),如果胆囊功能差,或伴有急慢性炎症者可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

第二类: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占40%)。又称为真性息肉。主要是指:胆囊腺瘤、腺肌瘤、炎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其中腺瘤是公认的癌前病变,癌变率在10%左右,腺肌增生症也有潜在癌变危险。因此,这类病变应该行预防性胆囊切除,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第三类:息肉型早期胆囊癌(约占10%)。目前对于混杂在胆囊息肉中的息肉型早期胆囊癌主要靠B超来侦别。必要时加作增强CT。癌性息肉的B超特征为:大于10mm(88%);单发(82%);多位于胆囊颈部(70%);约有50%伴有胆囊结石;病变回声强度以中低回声为主。一旦怀疑此类病变时应限期行根治性胆囊切除。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这样简单理解:胆囊息肉有真假之分。假性息肉是不会癌变的,可以观察;而真性息肉有癌变的可能性,建议行预防性将胆囊切除,这样就可以减少胆囊癌的发生。如何判断息肉的真假就尤为重要了。

3 胆囊息肉中有多少可以癌变呢?

据统计:如此众多的胆囊息肉中也只有12%可以癌变。鉴于目前胆囊癌的手术疗效较好的也只局限于胆囊粘膜的早期癌,而胆囊癌的总体疗效极差,它对放疗、化疗均不敏感。所以胆囊癌在目前医学界仍是一个很棘手的疾病,唯一提高治疗效果的方法就是早期发现,早期切除胆囊。这就要求医生对如此众多的胆囊息肉病人做出比较正确客观的判断--即可以早期发现胆囊癌,又可以避免大量的不必要胆囊切除。尽最大可能保留一部分病人的胆囊。息肉有可能癌变就是胆囊息肉最为可怕之处。医生也认为:胆囊息肉样病变仍然是一种癌前疾病,应定期B超复查,动态观察息肉大小形态的变化。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据国内健康查体统计表明:正常人群中有5%的胆囊息肉检出率。也就是说在各个单位组织的例行身体检查中有5%的人能可能会查出胆囊息肉。

 4 有没有什么办法来侦别可以癌变的息肉呢?

从上述胆囊息肉的临床分类和不同类型的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中,我们不难看出:胆囊息肉有真假之分,治疗上可以简单地说“胆囊假性息肉可以保留胆囊,而真性息肉要预防性切除胆囊,息肉样癌要行胆囊根治性切除。”然而,目前的医学检查不能准确确定息肉的性质,故将怀疑真性息肉的胆囊一律切除,做以绝后患。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半数以上的胆囊被冤枉切除。也许有人会问:有没有不手术就能知道胆囊息肉的真假?能不能将胆囊内的息肉取出来然后再将胆囊缝上?我们都知道,肿瘤的性质其最高诊断依据是组织学诊断(也叫病理诊断)。临床上经常有通过经皮穿刺或内镜活检等手段取得活体组织,然而,胆囊是一个储存胆汁的盲袋状空腔器官,它没有自然腔首来供内镜进入,也无法经皮穿刺,故我们无法取到组织。而各种检查手段均只能对息肉外形进行描述,而这些外形描述仅只能作为参考,无法指导临床。所以,不想通过手术就能获得胆囊息肉的性质就成为不可能的事。如果我们将在外科建议切除胆囊的这部分病人,在手术中取到息肉的组织,并进行快速冰冻活检,最后依据组织学结果,对假性息肉的胆囊给予保留,真性息肉的胆囊酌情给予预防性切除。这样即能保留部分有功能的胆囊,又切除有癌变倾向的胆囊,实为一种严谨的态度下获得的新的治疗方法。目前医疗水平能否达到这种设想呢?答案是肯定的,确实有这样的方法,我们称之为“腹腔镜胆道镜联合保胆息肉摘除活检术”。它是通过腹腔镜来了解腹腔内情况及胆囊的外观,初步判断胆囊是否正常及腹腔内是否有癌的病灶,然后在腹腔镜直视下将胆囊底部夹住并将其拖出一小部分到腹壁切口外,再将胆囊底部切开一个很小的口,通过这个口我们再用胆道镜观察胆囊腔内的情况,包括胆囊粘膜是否有胆固醇沉积、息肉的外观数目、胆汁是否清亮、胆囊管开口是否通畅等,最后通过胆道镜用活检钳将息肉一一夹取,取出的息肉进行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活检,如果快速冰冻切片活检报告为属于胆固醇性等良性息肉,那我们就尽力取净胆囊内息肉后再将胆囊小口缝合。胆囊就这样保留在你的身体里了。此手术技术相当成熟,很少有严重的并发症。但目前医学界对此手术也有争议,其原因就是此手术不能改变胆囊的内环境,息肉的复发将是不可能避免的。所以,当你有胆囊息肉时,在就诊的时候医生会给出不同的建议意见。这一点,希望大家能理解。

 5 胆囊的良性疾病保留胆囊是否有必要?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孝道的民族。《孝经》第一章就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传统文化要求中国人保持完整的身体,这是孝道的开始。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的病人有着强烈的保留胆囊的愿望,甚至喊出“誓与胆共存亡”的心声。此举并非愚昧。从现代医学生理上来讲,也是有很强的理论依据的。只可惜现代西医在胆囊切除术诞生的120余年里,一直没能找到替代胆囊切除的更好方法。因此,在上个世纪里,中国人一直在忍受着不得以毁伤源于父母的身体。当然,单纯从传统文化方面来说保留胆囊的意义是有点偏颇。但病人有强烈的保留胆的要求是可以从文化中寻求到根源的。目前我们能够通过胆道镜来观察胆囊内息肉的外观,对真假息肉进行准确判断。并可以将息肉取出做快速切片活检,最终根据病理结果来决定胆囊的去留。如此,我们能够做到保留假性息肉的胆囊,去除真性息肉的胆囊,即能解除胆囊癌的后顾之忧,又能保留正常的胆囊。这样在不增加病人痛苦和费用的情况下,极大可能保留了一部胆囊,这也是人类人文医学的具体表现。所以,我认为适当保留胆囊还是很有必要的。

6 胆囊息肉治疗建议对比:外科教材对胆囊息肉的指导性建议:一 观察 胆囊内多发息肉,直径在1。0cm以下无症状者,应定期B超复查,动态观察息肉大小形态的变化。2预防性胆囊切除。二 预防性胆囊切除:① 1单发息肉;② 大于1。0cm广基或基底部宽大者; ③ 病变有增大者; ④ 合并有胆囊结石者;⑤ 年龄在60岁以上者,伴有症状。以上均可以视为恶性病变的高危因素。目前新观念:一 观察(内容同上)。二 假性息肉可以保留胆囊,真性息肉要行预防性胆囊切除。随着现代影像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重视国民的身体素质大力提倡健康体检,使胆囊息肉的检出数量日益增多,胆囊息肉已成为最常见的胆道疾病之一。然而,对胆囊息肉应该如何治疗的问题,一直存在一些争论或分歧。首先,胆囊息肉目前尚无针对强的药物来预防与治疗。对于小于10mm的息肉,可以不做任何治疗,建议每三到六月复查一次超声,以监测胆囊息肉大小的动态变化。对于接近或者超过10mm的息肉,建议行预防性胆囊切除,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如果病人有保留胆囊的愿望且年龄在60岁以下又达到预防性切除胆囊标准时,对于这部分病人可以试行腹腔镜胆道镜联合保胆息肉摘除活检术,最后视术中息肉的病理性质而决定胆囊的去与留。这样就能最大可能的保留一部分病人的胆囊。

综上所述,胆囊息肉确实并不可怕,一味地担忧肯定是自找烦恼,将息肉任其不管肯定也不正确。只有科学客观地待胆囊息肉,才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相关治疗图解

相关方剂

清胆利湿汤

疏肝理气,清热利湿。

龙胆地龙起痿汤

清湿热,畅宗筋。

利胆丸

舒肝理气,清热利胆。

龙胆泻肝汤

泻肝胆实火,清肝胆湿热。

清胆汤

理气开郁,利胆止痛,通里下热。

相关偏方验方

胆蜜盐水方

红眼病。

胆蚕附星散

小儿原发性癫痫。

龙胆汤

脐风撮口壮热。

龙胆泻肝汤

急性结膜炎,急性中耳炎等属于肝经实火者,以及肝经湿热、肝火旺盛之证。

胆制僵蚕散

小儿高热惊厥的预防和治疗。

相关食疗

猪胆汁蜜饮

对痰热阻肺型慢性支气管炎尤为适宜。

公鸡胆汁荞麦

清热解毒,消痔。适宜痔疮患者食用。

舒肝利胆汤

利胆解热。适用于急性胆囊炎。症见右上腹持续疼痛,阵发性加重,并向右肩背蔓延,伴口苦咽...

地胆草猪肉汤

解毒润燥,清热利湿。适用于膀胱炎。

胆汁绿豆赤豆末

养肝补虚。适宜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食用。

相关茶方

消炎利胆茶

利尿排石。

龙胆车前子茶

化痰利尿,清热燥湿。

野菊花胆茶

清泻肝火、清热利湿。

菊槐龙胆茶

健胃降压。

龙胆草茶

散热燥湿,生津除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