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的症状有什么

2020-07-14

糖尿病会有很多的症状表现,根据这些症状表现就可以更好的确定是否为该病。比如说会有吃的多,手脚麻痹发抖,身体疲劳感明显,体重下降,视力下降等等一些症状表现,发现这些症状后就要注意及时的引起注意了。

糖尿病这种疾病,对患者的影响较大,患病后,血糖会不断的上升,甚至有一些异常的症状出现,发现后就要及时的接受治疗,以保证疾病能够更好的控制。那么,糖尿病人的症状有什么?
  1、吃得多
  患上糖尿病后,患者体内的糖分就会增多,大量的糖分也会随着尿液排出,所以摄入的食物就不足以维持身体所需要的热量了,这时候就非常容易产生饥饿感,所以就会大量的吃东西,但是还是会有饥饿感产生,同时也会比较喜欢吃甜食。
  2、手脚麻痹发抖
  糖尿病会侵犯到人体的神经,所以经常会出现手脚麻痹的现象,甚至还会有活动不灵活,手脚发抖的现象,经常会出现夜间抽筋的现象。
  3、身体疲劳感明确
  该病的患者在平时经常会无故的感觉到全身疲惫,尤其是在运动后这种症状会更加明显。感冒的时候还会有血压高的现象同时出现,尿液呈白色,出现甜酸的味道,发现这些症状后,就要注意了,应该及时的去医院接受检查。
  4、体重下降
  糖尿病患者虽然适量会上涨,但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出现障碍的原因,就会有导致身体的能量不足,这时候即使每天吃很多的食物,也会被消耗掉,导致身体过度的消瘦,糖尿病患者的体重每个月大概会下降4到5公斤左右。
  5、视力下降,眼疲劳
  眼睛非常容易疲劳,而且患者的视力也会急剧下降,甚至还会有看不清楚东西的症状出现,看东西的时候出现了模糊不清的症状,眼睛也会变成近视眼,出现了老花眼等症状,这些都是由于糖尿病引起的,针对一些情况严重的,还会有视力障碍,视网膜出血,白内障等等一些明显的疾病出现。



糖尿病人的症状有什么相关阅读


健康的生活方式抑制糖尿病发生

对一些人而言,糖尿病是早已潜伏在基因里的恶魔,尚未出生,得病的危机就已经伴随左右。但是,根据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只要保持饮食健康和锻炼适当,这种病也可能一辈子潜伏下去。

在美国,20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中,近1/10患有糖尿病。患者无法适当调控体内的血糖水平,导致多种器官疾病和其他并发症。其中,Ⅱ型糖尿病患者的比例高达90%到95%。Ⅱ型糖尿病又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发于中年人,目前也有年轻化的趋势。相对Ⅰ型糖尿病,Ⅱ型症状没有那么来势汹汹,也不用胰岛素来维持生命。不过依然会收到各种并发症的影响和威胁。过去6年间,研究人员致力于寻找糖尿病在基因中藏身地,迄今已经发现了几个跟糖尿病有关的基因。最近,研究小组发现,带有一个TCF7L2基因变体的人比一般人罹患Ⅱ型糖尿病的几率高45%,有两个的患病几率高出141%。但是,结果证明这种基因很难复制。

虽然是个有点偶然的发现,但新的研究已经确定了这种变异基因对糖尿病的作用。1999年,美国27个中心的研究人员启动了一项临床试验,看看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否对那些有可能患上Ⅱ型糖尿病人有帮助,降低他们得病的几率。总共有3234位年龄在25岁以上(包含25岁)的成年人参与了实验。参与实验的所有志愿者都体重超标,糖耐量有所下降。患病几率很高的志愿者占到了一半。3年之后,研究小组发现,相比维持过去生活方式的志愿者而言,饮食卡路里较低、每天步行30分钟、每周坚持5天的志愿者的患病率下降了58%。

基因公司的研究一公布,这27个中心组织的实验小组就决定重新分析有关TCF7L2变异基因的数据。研究人员发现,有两个基因变体的控制组比一般人患病的几率高80%。(研究的样本数量和样本之间的差异程度能够解释两个结论之间的出入。)改变了生活方式的一组志愿者中,虽然也有带有两个基因变体的,但是他们的身体状况与正常人无异。

不同时段血糖监测的意义

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是指禁食8~1 2小时后的血糖,即清晨空腹状态下的血糖,午餐和晚餐前的血糖不在此列。主要反映患者自身胰岛B细胞的基础功能,是衡量胰岛功能的重要指标,也是诊断糖尿病的标准之一,因为血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清晨空腹检查时能较大程度地排除这些影响,以反映真实病情。

空腹血糖可以反应头天晚上所用药物对整个夜间乃至清晨血糖的控制情况。空腹血糖监测对于血糖控制差,糖化血红蛋白大于8%的糖尿病患者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因为糖化血红蛋白大于8%的患者,他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处于较高水平,在这种情况下,空腹血糖是首先要关注的重要指标,空腹是基础血糖,把空腹血糖降低后餐后血糖就可以随之下降。从而改善血糖控制水平。如果空腹血糖很高,餐后血糖就很难降下来。

餐后2小时血糖

主要反映胰岛B细胞的储备功能,测定餐后2小时血糖有助于2型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因为许多早期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并不高,但因其胰岛素分泌功能已经受损,受高糖刺激后反应较差,因而表现为餐后血糖明显升高。

测定“餐后2小时血糖”应从吃第一口饭开始,到满2 小时时为止,有些人从吃完饭开始计时,其结果就会出现偏差。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适合于空腹血糖已获得良好控制但仍不能达到控制目标患者。

因为血糖控制差糖化血红蛋白较高时,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均处于较高水平,此时治疗的重点是空腹血糖,只有控制好空腹血糖,才能使空腹、餐后血糖下降,使糖化血红蛋白降低。

当糖化血红蛋白低于7.4%时,空腹血糖一般处于良好的控制状态,而餐后血糖常常较高,要使血糖达到治疗目标、糖化血红蛋白进一步下降,监测餐后血糖具有重要意义。

餐前血糖

指午餐和晚餐前的血糖,反映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的持续性。餐前血糖及时发现低血糖,可指导患者调整将要吃入的食物总量和餐前注射胰岛素(或口服药)的量。对于血糖控制较好、糖化血红蛋白已经达标的患者、低血糖耐受能力较低的患者(如老年人、并发冠心病者),监测餐前血糖可以及时低血糖,避免低血糖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睡前血糖

反映胰岛B细胞对进食晚餐后高血糖的控制能力。监测睡前血糖主要是为了指导夜间用药或注射胰岛素剂量,以避免夜间发生低血糖。检测晚上睡觉前血糖,有助于指导加餐,防治夜间低血糖,保证睡眠安全;一般睡前血糖要小于6mmol/L,夜间低血糖发生率大于50%,因而低血糖耐受能力较低的患者(如老年人、并发冠心病者)应加强睡前血糖监测。

凌晨3点血糖

监测凌晨3:00血糖主要用于鉴别空腹高血糖的原因,因为夜间胰岛素缺乏和胰岛素用量过大都可以引起空腹高血糖,这两种情况的临床处理截然不同。检测凌晨1:00~3:00的血糖,有助于发现有没有夜间低血糖,明确空腹高血糖的真正原因。

糖尿病不仅仅是降低血糖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知识的普及,人们对糖尿病危害性的认识已越来越广,但在临床工作中常常可以看到,许多糖尿病病友把降低血糖的治疗看成了糖尿病治疗的全部,而忽视了调脂、降压、抗血小板等多种综合治疗,这种“血糖中心论”的治疗是要不得的。

许多临床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比非糖尿病人群增加了3~5倍,并且最终导致70% ~80%的糖尿病患者将死于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并发症非常常见和严重,但许多患者未意识到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美国调查显示,2000例糖尿病患者中70%完全不知道糖尿病伴发心血管疾病的严重性。因而2型糖尿病治疗的核心如何预防和减少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那么怎样才能预防和减少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哪?很多研究表明糖尿病的心血管并发症和血脂、血压、吸烟、血糖等多种因素有关,而血脂紊乱,高血压、吸烟对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影响要远远大于血糖的控制,仅仅控制血糖不可能很好的预防和减少心血管并发症——这一糖尿病患者的最大杀手。

因此,必须改变以控制血糖为中心的治疗观念,采取“综合治疗、全面达标”的治疗原则。所谓综合治疗,就是我们常说的“五驾马车”,即教育、饮食、运动、药物及自我监测。

全面达标,是指不仅要关注血糖,同时要关注体重、血压、血脂、血粘和胰岛素抵抗等多项指标。在严格控制血糖的基础上,积极控制血压,纠正血脂异常,全面控制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糖尿病性肝损害的中医药治疗

糖尿病可引起多个系统损害,除了可引起肾脏、心脏、视网膜、神经等组织器官损害外,亦可导致各种类型的肝脏损害。

一是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及微循环障碍,可累及机体各脏器缺血缺氧,肝脏也不例外,缺血可引起肝细胞内二氧化碳蓄积,酸中毒、氧供减少,氧消耗增加,使肝脏转氨酶活性增加,胆红素代谢紊乱,重者可引起肝细胞坏死,尤其是当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更易发生肝脏损害。

二是糖尿病患者易患病毒性肝炎,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可促进慢性病毒性肝炎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糖尿病患者原发肝癌的发生率约为正常人的4倍。

三是糖尿病与脂肪肝常为姊妹病伴随发生。

四是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引起的肝损害等等都随时发生。

由此可见糖尿病患者出现肝损害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积极防治,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性肝损害方面取得了满意效果。

一、 糖尿病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

糖尿病性肝损害是很常见的,主要表现为:一是有关肝损害的临床症状轻微,不典型,最常见症状为糖尿病及肝损害共同存在的症状,消渴、乏力,有部分患者由多食易饥,并发肝损害后转为厌食,少数患者有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症状。二是体征少,一般无蜘蛛痣、肝掌、脾肿大、肝病容等,发生肝硬化时才有这些体征,而且肝质地较硬,可有或无触痛,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9%肝肿大,未控制者60%肝肿大,在酮症时100%肝肿大。三是肝损害表现为胆红素、转氨酶升高及白蛋白下降,但大多数均为轻度异常,仅少数重度明显异常。四是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肝功能较快恢复正常。

二、糖尿病性肝损害中医辨证论治

糖尿病性肝损害多属中医“消渴”、“胁痛”、“积聚”、“黄疸”、“痞满”、“呃逆”、“呕吐”、“腹痛”等范畴。病因多为饮食不节,久坐少动,情志不畅,过度肥胖、劳累等。由于精神抑郁,肝失疏泄,气机郁结,致气血瘀滞肝络;过食高粱厚味,或肝气侮脾,或久坐气消,致脾失健运,湿浊内生,聚湿生痰,郁久化热,热损肝络;瘀血、湿热、痰湿搏结于肝络致肝脏损害。因此应以疏肝解郁,健脾化湿,清热利湿,化痰通络,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在辨证基础上分型论治为好。

1、肝郁脾虚证

临床表现:形体肥胖,倦怠乏力,情志不畅,抑郁焦虑,腹胀胁痛,心悸不安,纳食不香,舌质淡红,苔薄黄而腻,脉细滑。化验检查:血糖、血脂、血粘度、转氨酶轻度升高。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化湿。

方药:四逆散加味:

柴胡10g ,白芍20g ,枳实10g, 茵陈9g, 黄芪30g ,香附15g ,郁金15g ,川芎20g, 黄柏9g, 苍术12g ,泽泻12g, 生山揸10g,水煎服。

2、湿热内蕴证

临床表现:形体肥胖,肢沉懒动,口干口苦,急燥易怒,胸闷气短,恶心纳呆,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或舌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多伴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粘度、转氨酶中度升高、或伴有轻、中度脂肪肝或胆石症。

治法:健脾祛痰,清热化湿。

方药:连朴饮加减:

厚朴15g, 黄连6g, 石菖蒲10g ,半夏10g, 豆豉10g, 栀子10g, 虎杖15 g,芦根15 g,丹皮9g, 赤勺15g, 黄芩9g, 茵陈6g, 泽泻9g, 熟大黄10g,水煎服。

3、痰瘀阻络证

临床表现:嗜卧懒动,肢嘛疼痛,胸闷刺痛,眩晕头痛,动则加重,口干心烦,夜尿增多,视物模糊,腹账纳呆,舌质暗或有瘀斑,苔厚腻,脉沉涩。除有转氨酶升高,并发脂肪肝外,还多伴有持续高血压、高脂血症、高粘血症、尿蛋白、冠心病心绞痛等多种慢性并发症。

治法:益气养阴,化痰逐瘀,疏肝通络。

方药:生脉饮和桃红四物汤加二陈汤或平胃散加减:

人参6g, 麦冬15g, 五味子15g, 桃仁10g ,红花10g, 熟地15g, 川芎10g, 当归15g, 赤芍10g, 陈皮15g, 黄芪20g, 苍术15g, 全虫9g, 地龙9g, 丹参15g, 栝楼15g, 厚朴15g,水煎服。

三、临床体会

对糖尿病性肝损害的治疗,一定要积极治疗原发糖尿病,积极控制血糖,避免接触肝毒性物质,谨慎或避免使用对肝功能有影响的口服降糖药物,如磺脲、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等,尽量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经保肝治疗使肝功能恢复后,再考虑口服这类降糖药。

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还可加用降低转氨酶活性或退黄作用的中药,如田基黄、垂盆草山豆根、茵陈、玉米须等;并可加用保肝降脂抗氧化作用的中药,如郁金、泽泻、虎杖、姜黄决明子、生山楂、丹参、桃仁、荷叶等。治疗用药至转氨酶恢复正常,影像学检查提示脂肪肝消失为度。

糖尿病肾脏病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肾脏病也称为糖尿病肾病,是指糖尿病导致的肾脏疾病。

Mogensen将1型糖尿病的肾损害分为5期,一般认为2型糖尿病肾损害的分期也能以此做参考。但二者进展不同,1型糖尿病约5年进展一期,2型糖尿病约3-4年进展一期。分期如下:

I期,肾小球高滤过期:肾小球滤过率增高,血糖控制后可以恢复。

II期,正常白蛋白尿期:平常尿白蛋白量正常,应激状态下(运动、发热等)尿蛋白排泄增多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达30-300mg/g,或尿白蛋白排泄率达20-200ug/min)。

III期,持续微量白蛋白尿期:又称为早期糖尿病肾脏病期:呈现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开始下降。

IV期,临床糖尿病肾脏病期:尿常规化验尿蛋白阳性称为进入此期的标志。常于3-4年内发展至大量蛋白尿(大于或等于3.5g/d),临床出现肾病综合征。此期肾小球滤过率持续下降,血清肌酐开始升高。

V期,肾衰竭期:肾小球滤过率

相关治疗图解

相关方剂

糖尿病常用方

益气养明,温阳补肾。

相关偏方验方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化湿,顺气和胃。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祛暑,化湿醒脾。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解暑,祛风润肠。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散风。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利湿,清暑止渴。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人的症状有什么-乡间郎中

糖尿病人的症状有什么

2020-07-14

糖尿病会有很多的症状表现,根据这些症状表现就可以更好的确定是否为该病。比如说会有吃的多,手脚麻痹发抖,身体疲劳感明显,体重下降,视力下降等等一些症状表现,发现这些症状后就要注意及时的引起注意了。

糖尿病这种疾病,对患者的影响较大,患病后,血糖会不断的上升,甚至有一些异常的症状出现,发现后就要及时的接受治疗,以保证疾病能够更好的控制。那么,糖尿病人的症状有什么?
  1、吃得多
  患上糖尿病后,患者体内的糖分就会增多,大量的糖分也会随着尿液排出,所以摄入的食物就不足以维持身体所需要的热量了,这时候就非常容易产生饥饿感,所以就会大量的吃东西,但是还是会有饥饿感产生,同时也会比较喜欢吃甜食。
  2、手脚麻痹发抖
  糖尿病会侵犯到人体的神经,所以经常会出现手脚麻痹的现象,甚至还会有活动不灵活,手脚发抖的现象,经常会出现夜间抽筋的现象。
  3、身体疲劳感明确
  该病的患者在平时经常会无故的感觉到全身疲惫,尤其是在运动后这种症状会更加明显。感冒的时候还会有血压高的现象同时出现,尿液呈白色,出现甜酸的味道,发现这些症状后,就要注意了,应该及时的去医院接受检查。
  4、体重下降
  糖尿病患者虽然适量会上涨,但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出现障碍的原因,就会有导致身体的能量不足,这时候即使每天吃很多的食物,也会被消耗掉,导致身体过度的消瘦,糖尿病患者的体重每个月大概会下降4到5公斤左右。
  5、视力下降,眼疲劳
  眼睛非常容易疲劳,而且患者的视力也会急剧下降,甚至还会有看不清楚东西的症状出现,看东西的时候出现了模糊不清的症状,眼睛也会变成近视眼,出现了老花眼等症状,这些都是由于糖尿病引起的,针对一些情况严重的,还会有视力障碍,视网膜出血,白内障等等一些明显的疾病出现。



糖尿病人的症状有什么相关阅读


健康的生活方式抑制糖尿病发生

对一些人而言,糖尿病是早已潜伏在基因里的恶魔,尚未出生,得病的危机就已经伴随左右。但是,根据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只要保持饮食健康和锻炼适当,这种病也可能一辈子潜伏下去。

在美国,20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中,近1/10患有糖尿病。患者无法适当调控体内的血糖水平,导致多种器官疾病和其他并发症。其中,Ⅱ型糖尿病患者的比例高达90%到95%。Ⅱ型糖尿病又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发于中年人,目前也有年轻化的趋势。相对Ⅰ型糖尿病,Ⅱ型症状没有那么来势汹汹,也不用胰岛素来维持生命。不过依然会收到各种并发症的影响和威胁。过去6年间,研究人员致力于寻找糖尿病在基因中藏身地,迄今已经发现了几个跟糖尿病有关的基因。最近,研究小组发现,带有一个TCF7L2基因变体的人比一般人罹患Ⅱ型糖尿病的几率高45%,有两个的患病几率高出141%。但是,结果证明这种基因很难复制。

虽然是个有点偶然的发现,但新的研究已经确定了这种变异基因对糖尿病的作用。1999年,美国27个中心的研究人员启动了一项临床试验,看看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否对那些有可能患上Ⅱ型糖尿病人有帮助,降低他们得病的几率。总共有3234位年龄在25岁以上(包含25岁)的成年人参与了实验。参与实验的所有志愿者都体重超标,糖耐量有所下降。患病几率很高的志愿者占到了一半。3年之后,研究小组发现,相比维持过去生活方式的志愿者而言,饮食卡路里较低、每天步行30分钟、每周坚持5天的志愿者的患病率下降了58%。

基因公司的研究一公布,这27个中心组织的实验小组就决定重新分析有关TCF7L2变异基因的数据。研究人员发现,有两个基因变体的控制组比一般人患病的几率高80%。(研究的样本数量和样本之间的差异程度能够解释两个结论之间的出入。)改变了生活方式的一组志愿者中,虽然也有带有两个基因变体的,但是他们的身体状况与正常人无异。

不同时段血糖监测的意义

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是指禁食8~1 2小时后的血糖,即清晨空腹状态下的血糖,午餐和晚餐前的血糖不在此列。主要反映患者自身胰岛B细胞的基础功能,是衡量胰岛功能的重要指标,也是诊断糖尿病的标准之一,因为血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清晨空腹检查时能较大程度地排除这些影响,以反映真实病情。

空腹血糖可以反应头天晚上所用药物对整个夜间乃至清晨血糖的控制情况。空腹血糖监测对于血糖控制差,糖化血红蛋白大于8%的糖尿病患者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因为糖化血红蛋白大于8%的患者,他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处于较高水平,在这种情况下,空腹血糖是首先要关注的重要指标,空腹是基础血糖,把空腹血糖降低后餐后血糖就可以随之下降。从而改善血糖控制水平。如果空腹血糖很高,餐后血糖就很难降下来。

餐后2小时血糖

主要反映胰岛B细胞的储备功能,测定餐后2小时血糖有助于2型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因为许多早期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并不高,但因其胰岛素分泌功能已经受损,受高糖刺激后反应较差,因而表现为餐后血糖明显升高。

测定“餐后2小时血糖”应从吃第一口饭开始,到满2 小时时为止,有些人从吃完饭开始计时,其结果就会出现偏差。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适合于空腹血糖已获得良好控制但仍不能达到控制目标患者。

因为血糖控制差糖化血红蛋白较高时,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均处于较高水平,此时治疗的重点是空腹血糖,只有控制好空腹血糖,才能使空腹、餐后血糖下降,使糖化血红蛋白降低。

当糖化血红蛋白低于7.4%时,空腹血糖一般处于良好的控制状态,而餐后血糖常常较高,要使血糖达到治疗目标、糖化血红蛋白进一步下降,监测餐后血糖具有重要意义。

餐前血糖

指午餐和晚餐前的血糖,反映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的持续性。餐前血糖及时发现低血糖,可指导患者调整将要吃入的食物总量和餐前注射胰岛素(或口服药)的量。对于血糖控制较好、糖化血红蛋白已经达标的患者、低血糖耐受能力较低的患者(如老年人、并发冠心病者),监测餐前血糖可以及时低血糖,避免低血糖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睡前血糖

反映胰岛B细胞对进食晚餐后高血糖的控制能力。监测睡前血糖主要是为了指导夜间用药或注射胰岛素剂量,以避免夜间发生低血糖。检测晚上睡觉前血糖,有助于指导加餐,防治夜间低血糖,保证睡眠安全;一般睡前血糖要小于6mmol/L,夜间低血糖发生率大于50%,因而低血糖耐受能力较低的患者(如老年人、并发冠心病者)应加强睡前血糖监测。

凌晨3点血糖

监测凌晨3:00血糖主要用于鉴别空腹高血糖的原因,因为夜间胰岛素缺乏和胰岛素用量过大都可以引起空腹高血糖,这两种情况的临床处理截然不同。检测凌晨1:00~3:00的血糖,有助于发现有没有夜间低血糖,明确空腹高血糖的真正原因。

糖尿病不仅仅是降低血糖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知识的普及,人们对糖尿病危害性的认识已越来越广,但在临床工作中常常可以看到,许多糖尿病病友把降低血糖的治疗看成了糖尿病治疗的全部,而忽视了调脂、降压、抗血小板等多种综合治疗,这种“血糖中心论”的治疗是要不得的。

许多临床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比非糖尿病人群增加了3~5倍,并且最终导致70% ~80%的糖尿病患者将死于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并发症非常常见和严重,但许多患者未意识到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美国调查显示,2000例糖尿病患者中70%完全不知道糖尿病伴发心血管疾病的严重性。因而2型糖尿病治疗的核心如何预防和减少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那么怎样才能预防和减少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哪?很多研究表明糖尿病的心血管并发症和血脂、血压、吸烟、血糖等多种因素有关,而血脂紊乱,高血压、吸烟对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影响要远远大于血糖的控制,仅仅控制血糖不可能很好的预防和减少心血管并发症——这一糖尿病患者的最大杀手。

因此,必须改变以控制血糖为中心的治疗观念,采取“综合治疗、全面达标”的治疗原则。所谓综合治疗,就是我们常说的“五驾马车”,即教育、饮食、运动、药物及自我监测。

全面达标,是指不仅要关注血糖,同时要关注体重、血压、血脂、血粘和胰岛素抵抗等多项指标。在严格控制血糖的基础上,积极控制血压,纠正血脂异常,全面控制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糖尿病性肝损害的中医药治疗

糖尿病可引起多个系统损害,除了可引起肾脏、心脏、视网膜、神经等组织器官损害外,亦可导致各种类型的肝脏损害。

一是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及微循环障碍,可累及机体各脏器缺血缺氧,肝脏也不例外,缺血可引起肝细胞内二氧化碳蓄积,酸中毒、氧供减少,氧消耗增加,使肝脏转氨酶活性增加,胆红素代谢紊乱,重者可引起肝细胞坏死,尤其是当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更易发生肝脏损害。

二是糖尿病患者易患病毒性肝炎,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可促进慢性病毒性肝炎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糖尿病患者原发肝癌的发生率约为正常人的4倍。

三是糖尿病与脂肪肝常为姊妹病伴随发生。

四是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引起的肝损害等等都随时发生。

由此可见糖尿病患者出现肝损害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积极防治,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性肝损害方面取得了满意效果。

一、 糖尿病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

糖尿病性肝损害是很常见的,主要表现为:一是有关肝损害的临床症状轻微,不典型,最常见症状为糖尿病及肝损害共同存在的症状,消渴、乏力,有部分患者由多食易饥,并发肝损害后转为厌食,少数患者有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症状。二是体征少,一般无蜘蛛痣、肝掌、脾肿大、肝病容等,发生肝硬化时才有这些体征,而且肝质地较硬,可有或无触痛,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9%肝肿大,未控制者60%肝肿大,在酮症时100%肝肿大。三是肝损害表现为胆红素、转氨酶升高及白蛋白下降,但大多数均为轻度异常,仅少数重度明显异常。四是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肝功能较快恢复正常。

二、糖尿病性肝损害中医辨证论治

糖尿病性肝损害多属中医“消渴”、“胁痛”、“积聚”、“黄疸”、“痞满”、“呃逆”、“呕吐”、“腹痛”等范畴。病因多为饮食不节,久坐少动,情志不畅,过度肥胖、劳累等。由于精神抑郁,肝失疏泄,气机郁结,致气血瘀滞肝络;过食高粱厚味,或肝气侮脾,或久坐气消,致脾失健运,湿浊内生,聚湿生痰,郁久化热,热损肝络;瘀血、湿热、痰湿搏结于肝络致肝脏损害。因此应以疏肝解郁,健脾化湿,清热利湿,化痰通络,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在辨证基础上分型论治为好。

1、肝郁脾虚证

临床表现:形体肥胖,倦怠乏力,情志不畅,抑郁焦虑,腹胀胁痛,心悸不安,纳食不香,舌质淡红,苔薄黄而腻,脉细滑。化验检查:血糖、血脂、血粘度、转氨酶轻度升高。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化湿。

方药:四逆散加味:

柴胡10g ,白芍20g ,枳实10g, 茵陈9g, 黄芪30g ,香附15g ,郁金15g ,川芎20g, 黄柏9g, 苍术12g ,泽泻12g, 生山揸10g,水煎服。

2、湿热内蕴证

临床表现:形体肥胖,肢沉懒动,口干口苦,急燥易怒,胸闷气短,恶心纳呆,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或舌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多伴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粘度、转氨酶中度升高、或伴有轻、中度脂肪肝或胆石症。

治法:健脾祛痰,清热化湿。

方药:连朴饮加减:

厚朴15g, 黄连6g, 石菖蒲10g ,半夏10g, 豆豉10g, 栀子10g, 虎杖15 g,芦根15 g,丹皮9g, 赤勺15g, 黄芩9g, 茵陈6g, 泽泻9g, 熟大黄10g,水煎服。

3、痰瘀阻络证

临床表现:嗜卧懒动,肢嘛疼痛,胸闷刺痛,眩晕头痛,动则加重,口干心烦,夜尿增多,视物模糊,腹账纳呆,舌质暗或有瘀斑,苔厚腻,脉沉涩。除有转氨酶升高,并发脂肪肝外,还多伴有持续高血压、高脂血症、高粘血症、尿蛋白、冠心病心绞痛等多种慢性并发症。

治法:益气养阴,化痰逐瘀,疏肝通络。

方药:生脉饮和桃红四物汤加二陈汤或平胃散加减:

人参6g, 麦冬15g, 五味子15g, 桃仁10g ,红花10g, 熟地15g, 川芎10g, 当归15g, 赤芍10g, 陈皮15g, 黄芪20g, 苍术15g, 全虫9g, 地龙9g, 丹参15g, 栝楼15g, 厚朴15g,水煎服。

三、临床体会

对糖尿病性肝损害的治疗,一定要积极治疗原发糖尿病,积极控制血糖,避免接触肝毒性物质,谨慎或避免使用对肝功能有影响的口服降糖药物,如磺脲、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等,尽量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经保肝治疗使肝功能恢复后,再考虑口服这类降糖药。

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还可加用降低转氨酶活性或退黄作用的中药,如田基黄、垂盆草山豆根、茵陈、玉米须等;并可加用保肝降脂抗氧化作用的中药,如郁金、泽泻、虎杖、姜黄决明子、生山楂、丹参、桃仁、荷叶等。治疗用药至转氨酶恢复正常,影像学检查提示脂肪肝消失为度。

糖尿病肾脏病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肾脏病也称为糖尿病肾病,是指糖尿病导致的肾脏疾病。

Mogensen将1型糖尿病的肾损害分为5期,一般认为2型糖尿病肾损害的分期也能以此做参考。但二者进展不同,1型糖尿病约5年进展一期,2型糖尿病约3-4年进展一期。分期如下:

I期,肾小球高滤过期:肾小球滤过率增高,血糖控制后可以恢复。

II期,正常白蛋白尿期:平常尿白蛋白量正常,应激状态下(运动、发热等)尿蛋白排泄增多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达30-300mg/g,或尿白蛋白排泄率达20-200ug/min)。

III期,持续微量白蛋白尿期:又称为早期糖尿病肾脏病期:呈现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开始下降。

IV期,临床糖尿病肾脏病期:尿常规化验尿蛋白阳性称为进入此期的标志。常于3-4年内发展至大量蛋白尿(大于或等于3.5g/d),临床出现肾病综合征。此期肾小球滤过率持续下降,血清肌酐开始升高。

V期,肾衰竭期:肾小球滤过率

相关治疗图解

相关方剂

糖尿病常用方

益气养明,温阳补肾。

相关偏方验方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化湿,顺气和胃。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祛暑,化湿醒脾。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解暑,祛风润肠。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散风。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利湿,清暑止渴。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人的症状有什么-乡间郎中

糖尿病人的症状有什么

2020-07-14

糖尿病会有很多的症状表现,根据这些症状表现就可以更好的确定是否为该病。比如说会有吃的多,手脚麻痹发抖,身体疲劳感明显,体重下降,视力下降等等一些症状表现,发现这些症状后就要注意及时的引起注意了。

糖尿病这种疾病,对患者的影响较大,患病后,血糖会不断的上升,甚至有一些异常的症状出现,发现后就要及时的接受治疗,以保证疾病能够更好的控制。那么,糖尿病人的症状有什么?
  1、吃得多
  患上糖尿病后,患者体内的糖分就会增多,大量的糖分也会随着尿液排出,所以摄入的食物就不足以维持身体所需要的热量了,这时候就非常容易产生饥饿感,所以就会大量的吃东西,但是还是会有饥饿感产生,同时也会比较喜欢吃甜食。
  2、手脚麻痹发抖
  糖尿病会侵犯到人体的神经,所以经常会出现手脚麻痹的现象,甚至还会有活动不灵活,手脚发抖的现象,经常会出现夜间抽筋的现象。
  3、身体疲劳感明确
  该病的患者在平时经常会无故的感觉到全身疲惫,尤其是在运动后这种症状会更加明显。感冒的时候还会有血压高的现象同时出现,尿液呈白色,出现甜酸的味道,发现这些症状后,就要注意了,应该及时的去医院接受检查。
  4、体重下降
  糖尿病患者虽然适量会上涨,但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出现障碍的原因,就会有导致身体的能量不足,这时候即使每天吃很多的食物,也会被消耗掉,导致身体过度的消瘦,糖尿病患者的体重每个月大概会下降4到5公斤左右。
  5、视力下降,眼疲劳
  眼睛非常容易疲劳,而且患者的视力也会急剧下降,甚至还会有看不清楚东西的症状出现,看东西的时候出现了模糊不清的症状,眼睛也会变成近视眼,出现了老花眼等症状,这些都是由于糖尿病引起的,针对一些情况严重的,还会有视力障碍,视网膜出血,白内障等等一些明显的疾病出现。



糖尿病人的症状有什么相关阅读


健康的生活方式抑制糖尿病发生

对一些人而言,糖尿病是早已潜伏在基因里的恶魔,尚未出生,得病的危机就已经伴随左右。但是,根据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只要保持饮食健康和锻炼适当,这种病也可能一辈子潜伏下去。

在美国,20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中,近1/10患有糖尿病。患者无法适当调控体内的血糖水平,导致多种器官疾病和其他并发症。其中,Ⅱ型糖尿病患者的比例高达90%到95%。Ⅱ型糖尿病又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发于中年人,目前也有年轻化的趋势。相对Ⅰ型糖尿病,Ⅱ型症状没有那么来势汹汹,也不用胰岛素来维持生命。不过依然会收到各种并发症的影响和威胁。过去6年间,研究人员致力于寻找糖尿病在基因中藏身地,迄今已经发现了几个跟糖尿病有关的基因。最近,研究小组发现,带有一个TCF7L2基因变体的人比一般人罹患Ⅱ型糖尿病的几率高45%,有两个的患病几率高出141%。但是,结果证明这种基因很难复制。

虽然是个有点偶然的发现,但新的研究已经确定了这种变异基因对糖尿病的作用。1999年,美国27个中心的研究人员启动了一项临床试验,看看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否对那些有可能患上Ⅱ型糖尿病人有帮助,降低他们得病的几率。总共有3234位年龄在25岁以上(包含25岁)的成年人参与了实验。参与实验的所有志愿者都体重超标,糖耐量有所下降。患病几率很高的志愿者占到了一半。3年之后,研究小组发现,相比维持过去生活方式的志愿者而言,饮食卡路里较低、每天步行30分钟、每周坚持5天的志愿者的患病率下降了58%。

基因公司的研究一公布,这27个中心组织的实验小组就决定重新分析有关TCF7L2变异基因的数据。研究人员发现,有两个基因变体的控制组比一般人患病的几率高80%。(研究的样本数量和样本之间的差异程度能够解释两个结论之间的出入。)改变了生活方式的一组志愿者中,虽然也有带有两个基因变体的,但是他们的身体状况与正常人无异。

不同时段血糖监测的意义

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是指禁食8~1 2小时后的血糖,即清晨空腹状态下的血糖,午餐和晚餐前的血糖不在此列。主要反映患者自身胰岛B细胞的基础功能,是衡量胰岛功能的重要指标,也是诊断糖尿病的标准之一,因为血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清晨空腹检查时能较大程度地排除这些影响,以反映真实病情。

空腹血糖可以反应头天晚上所用药物对整个夜间乃至清晨血糖的控制情况。空腹血糖监测对于血糖控制差,糖化血红蛋白大于8%的糖尿病患者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因为糖化血红蛋白大于8%的患者,他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处于较高水平,在这种情况下,空腹血糖是首先要关注的重要指标,空腹是基础血糖,把空腹血糖降低后餐后血糖就可以随之下降。从而改善血糖控制水平。如果空腹血糖很高,餐后血糖就很难降下来。

餐后2小时血糖

主要反映胰岛B细胞的储备功能,测定餐后2小时血糖有助于2型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因为许多早期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并不高,但因其胰岛素分泌功能已经受损,受高糖刺激后反应较差,因而表现为餐后血糖明显升高。

测定“餐后2小时血糖”应从吃第一口饭开始,到满2 小时时为止,有些人从吃完饭开始计时,其结果就会出现偏差。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适合于空腹血糖已获得良好控制但仍不能达到控制目标患者。

因为血糖控制差糖化血红蛋白较高时,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均处于较高水平,此时治疗的重点是空腹血糖,只有控制好空腹血糖,才能使空腹、餐后血糖下降,使糖化血红蛋白降低。

当糖化血红蛋白低于7.4%时,空腹血糖一般处于良好的控制状态,而餐后血糖常常较高,要使血糖达到治疗目标、糖化血红蛋白进一步下降,监测餐后血糖具有重要意义。

餐前血糖

指午餐和晚餐前的血糖,反映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的持续性。餐前血糖及时发现低血糖,可指导患者调整将要吃入的食物总量和餐前注射胰岛素(或口服药)的量。对于血糖控制较好、糖化血红蛋白已经达标的患者、低血糖耐受能力较低的患者(如老年人、并发冠心病者),监测餐前血糖可以及时低血糖,避免低血糖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睡前血糖

反映胰岛B细胞对进食晚餐后高血糖的控制能力。监测睡前血糖主要是为了指导夜间用药或注射胰岛素剂量,以避免夜间发生低血糖。检测晚上睡觉前血糖,有助于指导加餐,防治夜间低血糖,保证睡眠安全;一般睡前血糖要小于6mmol/L,夜间低血糖发生率大于50%,因而低血糖耐受能力较低的患者(如老年人、并发冠心病者)应加强睡前血糖监测。

凌晨3点血糖

监测凌晨3:00血糖主要用于鉴别空腹高血糖的原因,因为夜间胰岛素缺乏和胰岛素用量过大都可以引起空腹高血糖,这两种情况的临床处理截然不同。检测凌晨1:00~3:00的血糖,有助于发现有没有夜间低血糖,明确空腹高血糖的真正原因。

糖尿病不仅仅是降低血糖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知识的普及,人们对糖尿病危害性的认识已越来越广,但在临床工作中常常可以看到,许多糖尿病病友把降低血糖的治疗看成了糖尿病治疗的全部,而忽视了调脂、降压、抗血小板等多种综合治疗,这种“血糖中心论”的治疗是要不得的。

许多临床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比非糖尿病人群增加了3~5倍,并且最终导致70% ~80%的糖尿病患者将死于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并发症非常常见和严重,但许多患者未意识到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美国调查显示,2000例糖尿病患者中70%完全不知道糖尿病伴发心血管疾病的严重性。因而2型糖尿病治疗的核心如何预防和减少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那么怎样才能预防和减少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哪?很多研究表明糖尿病的心血管并发症和血脂、血压、吸烟、血糖等多种因素有关,而血脂紊乱,高血压、吸烟对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影响要远远大于血糖的控制,仅仅控制血糖不可能很好的预防和减少心血管并发症——这一糖尿病患者的最大杀手。

因此,必须改变以控制血糖为中心的治疗观念,采取“综合治疗、全面达标”的治疗原则。所谓综合治疗,就是我们常说的“五驾马车”,即教育、饮食、运动、药物及自我监测。

全面达标,是指不仅要关注血糖,同时要关注体重、血压、血脂、血粘和胰岛素抵抗等多项指标。在严格控制血糖的基础上,积极控制血压,纠正血脂异常,全面控制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糖尿病性肝损害的中医药治疗

糖尿病可引起多个系统损害,除了可引起肾脏、心脏、视网膜、神经等组织器官损害外,亦可导致各种类型的肝脏损害。

一是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及微循环障碍,可累及机体各脏器缺血缺氧,肝脏也不例外,缺血可引起肝细胞内二氧化碳蓄积,酸中毒、氧供减少,氧消耗增加,使肝脏转氨酶活性增加,胆红素代谢紊乱,重者可引起肝细胞坏死,尤其是当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更易发生肝脏损害。

二是糖尿病患者易患病毒性肝炎,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可促进慢性病毒性肝炎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糖尿病患者原发肝癌的发生率约为正常人的4倍。

三是糖尿病与脂肪肝常为姊妹病伴随发生。

四是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引起的肝损害等等都随时发生。

由此可见糖尿病患者出现肝损害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积极防治,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性肝损害方面取得了满意效果。

一、 糖尿病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

糖尿病性肝损害是很常见的,主要表现为:一是有关肝损害的临床症状轻微,不典型,最常见症状为糖尿病及肝损害共同存在的症状,消渴、乏力,有部分患者由多食易饥,并发肝损害后转为厌食,少数患者有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症状。二是体征少,一般无蜘蛛痣、肝掌、脾肿大、肝病容等,发生肝硬化时才有这些体征,而且肝质地较硬,可有或无触痛,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9%肝肿大,未控制者60%肝肿大,在酮症时100%肝肿大。三是肝损害表现为胆红素、转氨酶升高及白蛋白下降,但大多数均为轻度异常,仅少数重度明显异常。四是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肝功能较快恢复正常。

二、糖尿病性肝损害中医辨证论治

糖尿病性肝损害多属中医“消渴”、“胁痛”、“积聚”、“黄疸”、“痞满”、“呃逆”、“呕吐”、“腹痛”等范畴。病因多为饮食不节,久坐少动,情志不畅,过度肥胖、劳累等。由于精神抑郁,肝失疏泄,气机郁结,致气血瘀滞肝络;过食高粱厚味,或肝气侮脾,或久坐气消,致脾失健运,湿浊内生,聚湿生痰,郁久化热,热损肝络;瘀血、湿热、痰湿搏结于肝络致肝脏损害。因此应以疏肝解郁,健脾化湿,清热利湿,化痰通络,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在辨证基础上分型论治为好。

1、肝郁脾虚证

临床表现:形体肥胖,倦怠乏力,情志不畅,抑郁焦虑,腹胀胁痛,心悸不安,纳食不香,舌质淡红,苔薄黄而腻,脉细滑。化验检查:血糖、血脂、血粘度、转氨酶轻度升高。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化湿。

方药:四逆散加味:

柴胡10g ,白芍20g ,枳实10g, 茵陈9g, 黄芪30g ,香附15g ,郁金15g ,川芎20g, 黄柏9g, 苍术12g ,泽泻12g, 生山揸10g,水煎服。

2、湿热内蕴证

临床表现:形体肥胖,肢沉懒动,口干口苦,急燥易怒,胸闷气短,恶心纳呆,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或舌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多伴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粘度、转氨酶中度升高、或伴有轻、中度脂肪肝或胆石症。

治法:健脾祛痰,清热化湿。

方药:连朴饮加减:

厚朴15g, 黄连6g, 石菖蒲10g ,半夏10g, 豆豉10g, 栀子10g, 虎杖15 g,芦根15 g,丹皮9g, 赤勺15g, 黄芩9g, 茵陈6g, 泽泻9g, 熟大黄10g,水煎服。

3、痰瘀阻络证

临床表现:嗜卧懒动,肢嘛疼痛,胸闷刺痛,眩晕头痛,动则加重,口干心烦,夜尿增多,视物模糊,腹账纳呆,舌质暗或有瘀斑,苔厚腻,脉沉涩。除有转氨酶升高,并发脂肪肝外,还多伴有持续高血压、高脂血症、高粘血症、尿蛋白、冠心病心绞痛等多种慢性并发症。

治法:益气养阴,化痰逐瘀,疏肝通络。

方药:生脉饮和桃红四物汤加二陈汤或平胃散加减:

人参6g, 麦冬15g, 五味子15g, 桃仁10g ,红花10g, 熟地15g, 川芎10g, 当归15g, 赤芍10g, 陈皮15g, 黄芪20g, 苍术15g, 全虫9g, 地龙9g, 丹参15g, 栝楼15g, 厚朴15g,水煎服。

三、临床体会

对糖尿病性肝损害的治疗,一定要积极治疗原发糖尿病,积极控制血糖,避免接触肝毒性物质,谨慎或避免使用对肝功能有影响的口服降糖药物,如磺脲、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等,尽量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经保肝治疗使肝功能恢复后,再考虑口服这类降糖药。

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还可加用降低转氨酶活性或退黄作用的中药,如田基黄、垂盆草山豆根、茵陈、玉米须等;并可加用保肝降脂抗氧化作用的中药,如郁金、泽泻、虎杖、姜黄决明子、生山楂、丹参、桃仁、荷叶等。治疗用药至转氨酶恢复正常,影像学检查提示脂肪肝消失为度。

糖尿病肾脏病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肾脏病也称为糖尿病肾病,是指糖尿病导致的肾脏疾病。

Mogensen将1型糖尿病的肾损害分为5期,一般认为2型糖尿病肾损害的分期也能以此做参考。但二者进展不同,1型糖尿病约5年进展一期,2型糖尿病约3-4年进展一期。分期如下:

I期,肾小球高滤过期:肾小球滤过率增高,血糖控制后可以恢复。

II期,正常白蛋白尿期:平常尿白蛋白量正常,应激状态下(运动、发热等)尿蛋白排泄增多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达30-300mg/g,或尿白蛋白排泄率达20-200ug/min)。

III期,持续微量白蛋白尿期:又称为早期糖尿病肾脏病期:呈现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开始下降。

IV期,临床糖尿病肾脏病期:尿常规化验尿蛋白阳性称为进入此期的标志。常于3-4年内发展至大量蛋白尿(大于或等于3.5g/d),临床出现肾病综合征。此期肾小球滤过率持续下降,血清肌酐开始升高。

V期,肾衰竭期:肾小球滤过率

相关治疗图解

相关方剂

糖尿病常用方

益气养明,温阳补肾。

相关偏方验方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化湿,顺气和胃。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祛暑,化湿醒脾。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解暑,祛风润肠。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散风。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利湿,清暑止渴。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人的症状有什么-乡间郎中

糖尿病人的症状有什么

2020-07-14

糖尿病会有很多的症状表现,根据这些症状表现就可以更好的确定是否为该病。比如说会有吃的多,手脚麻痹发抖,身体疲劳感明显,体重下降,视力下降等等一些症状表现,发现这些症状后就要注意及时的引起注意了。

糖尿病这种疾病,对患者的影响较大,患病后,血糖会不断的上升,甚至有一些异常的症状出现,发现后就要及时的接受治疗,以保证疾病能够更好的控制。那么,糖尿病人的症状有什么?
  1、吃得多
  患上糖尿病后,患者体内的糖分就会增多,大量的糖分也会随着尿液排出,所以摄入的食物就不足以维持身体所需要的热量了,这时候就非常容易产生饥饿感,所以就会大量的吃东西,但是还是会有饥饿感产生,同时也会比较喜欢吃甜食。
  2、手脚麻痹发抖
  糖尿病会侵犯到人体的神经,所以经常会出现手脚麻痹的现象,甚至还会有活动不灵活,手脚发抖的现象,经常会出现夜间抽筋的现象。
  3、身体疲劳感明确
  该病的患者在平时经常会无故的感觉到全身疲惫,尤其是在运动后这种症状会更加明显。感冒的时候还会有血压高的现象同时出现,尿液呈白色,出现甜酸的味道,发现这些症状后,就要注意了,应该及时的去医院接受检查。
  4、体重下降
  糖尿病患者虽然适量会上涨,但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出现障碍的原因,就会有导致身体的能量不足,这时候即使每天吃很多的食物,也会被消耗掉,导致身体过度的消瘦,糖尿病患者的体重每个月大概会下降4到5公斤左右。
  5、视力下降,眼疲劳
  眼睛非常容易疲劳,而且患者的视力也会急剧下降,甚至还会有看不清楚东西的症状出现,看东西的时候出现了模糊不清的症状,眼睛也会变成近视眼,出现了老花眼等症状,这些都是由于糖尿病引起的,针对一些情况严重的,还会有视力障碍,视网膜出血,白内障等等一些明显的疾病出现。



糖尿病人的症状有什么相关阅读


健康的生活方式抑制糖尿病发生

对一些人而言,糖尿病是早已潜伏在基因里的恶魔,尚未出生,得病的危机就已经伴随左右。但是,根据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只要保持饮食健康和锻炼适当,这种病也可能一辈子潜伏下去。

在美国,20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中,近1/10患有糖尿病。患者无法适当调控体内的血糖水平,导致多种器官疾病和其他并发症。其中,Ⅱ型糖尿病患者的比例高达90%到95%。Ⅱ型糖尿病又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发于中年人,目前也有年轻化的趋势。相对Ⅰ型糖尿病,Ⅱ型症状没有那么来势汹汹,也不用胰岛素来维持生命。不过依然会收到各种并发症的影响和威胁。过去6年间,研究人员致力于寻找糖尿病在基因中藏身地,迄今已经发现了几个跟糖尿病有关的基因。最近,研究小组发现,带有一个TCF7L2基因变体的人比一般人罹患Ⅱ型糖尿病的几率高45%,有两个的患病几率高出141%。但是,结果证明这种基因很难复制。

虽然是个有点偶然的发现,但新的研究已经确定了这种变异基因对糖尿病的作用。1999年,美国27个中心的研究人员启动了一项临床试验,看看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否对那些有可能患上Ⅱ型糖尿病人有帮助,降低他们得病的几率。总共有3234位年龄在25岁以上(包含25岁)的成年人参与了实验。参与实验的所有志愿者都体重超标,糖耐量有所下降。患病几率很高的志愿者占到了一半。3年之后,研究小组发现,相比维持过去生活方式的志愿者而言,饮食卡路里较低、每天步行30分钟、每周坚持5天的志愿者的患病率下降了58%。

基因公司的研究一公布,这27个中心组织的实验小组就决定重新分析有关TCF7L2变异基因的数据。研究人员发现,有两个基因变体的控制组比一般人患病的几率高80%。(研究的样本数量和样本之间的差异程度能够解释两个结论之间的出入。)改变了生活方式的一组志愿者中,虽然也有带有两个基因变体的,但是他们的身体状况与正常人无异。

不同时段血糖监测的意义

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是指禁食8~1 2小时后的血糖,即清晨空腹状态下的血糖,午餐和晚餐前的血糖不在此列。主要反映患者自身胰岛B细胞的基础功能,是衡量胰岛功能的重要指标,也是诊断糖尿病的标准之一,因为血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清晨空腹检查时能较大程度地排除这些影响,以反映真实病情。

空腹血糖可以反应头天晚上所用药物对整个夜间乃至清晨血糖的控制情况。空腹血糖监测对于血糖控制差,糖化血红蛋白大于8%的糖尿病患者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因为糖化血红蛋白大于8%的患者,他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处于较高水平,在这种情况下,空腹血糖是首先要关注的重要指标,空腹是基础血糖,把空腹血糖降低后餐后血糖就可以随之下降。从而改善血糖控制水平。如果空腹血糖很高,餐后血糖就很难降下来。

餐后2小时血糖

主要反映胰岛B细胞的储备功能,测定餐后2小时血糖有助于2型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因为许多早期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并不高,但因其胰岛素分泌功能已经受损,受高糖刺激后反应较差,因而表现为餐后血糖明显升高。

测定“餐后2小时血糖”应从吃第一口饭开始,到满2 小时时为止,有些人从吃完饭开始计时,其结果就会出现偏差。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适合于空腹血糖已获得良好控制但仍不能达到控制目标患者。

因为血糖控制差糖化血红蛋白较高时,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均处于较高水平,此时治疗的重点是空腹血糖,只有控制好空腹血糖,才能使空腹、餐后血糖下降,使糖化血红蛋白降低。

当糖化血红蛋白低于7.4%时,空腹血糖一般处于良好的控制状态,而餐后血糖常常较高,要使血糖达到治疗目标、糖化血红蛋白进一步下降,监测餐后血糖具有重要意义。

餐前血糖

指午餐和晚餐前的血糖,反映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的持续性。餐前血糖及时发现低血糖,可指导患者调整将要吃入的食物总量和餐前注射胰岛素(或口服药)的量。对于血糖控制较好、糖化血红蛋白已经达标的患者、低血糖耐受能力较低的患者(如老年人、并发冠心病者),监测餐前血糖可以及时低血糖,避免低血糖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睡前血糖

反映胰岛B细胞对进食晚餐后高血糖的控制能力。监测睡前血糖主要是为了指导夜间用药或注射胰岛素剂量,以避免夜间发生低血糖。检测晚上睡觉前血糖,有助于指导加餐,防治夜间低血糖,保证睡眠安全;一般睡前血糖要小于6mmol/L,夜间低血糖发生率大于50%,因而低血糖耐受能力较低的患者(如老年人、并发冠心病者)应加强睡前血糖监测。

凌晨3点血糖

监测凌晨3:00血糖主要用于鉴别空腹高血糖的原因,因为夜间胰岛素缺乏和胰岛素用量过大都可以引起空腹高血糖,这两种情况的临床处理截然不同。检测凌晨1:00~3:00的血糖,有助于发现有没有夜间低血糖,明确空腹高血糖的真正原因。

糖尿病不仅仅是降低血糖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知识的普及,人们对糖尿病危害性的认识已越来越广,但在临床工作中常常可以看到,许多糖尿病病友把降低血糖的治疗看成了糖尿病治疗的全部,而忽视了调脂、降压、抗血小板等多种综合治疗,这种“血糖中心论”的治疗是要不得的。

许多临床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比非糖尿病人群增加了3~5倍,并且最终导致70% ~80%的糖尿病患者将死于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并发症非常常见和严重,但许多患者未意识到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美国调查显示,2000例糖尿病患者中70%完全不知道糖尿病伴发心血管疾病的严重性。因而2型糖尿病治疗的核心如何预防和减少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那么怎样才能预防和减少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哪?很多研究表明糖尿病的心血管并发症和血脂、血压、吸烟、血糖等多种因素有关,而血脂紊乱,高血压、吸烟对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影响要远远大于血糖的控制,仅仅控制血糖不可能很好的预防和减少心血管并发症——这一糖尿病患者的最大杀手。

因此,必须改变以控制血糖为中心的治疗观念,采取“综合治疗、全面达标”的治疗原则。所谓综合治疗,就是我们常说的“五驾马车”,即教育、饮食、运动、药物及自我监测。

全面达标,是指不仅要关注血糖,同时要关注体重、血压、血脂、血粘和胰岛素抵抗等多项指标。在严格控制血糖的基础上,积极控制血压,纠正血脂异常,全面控制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糖尿病性肝损害的中医药治疗

糖尿病可引起多个系统损害,除了可引起肾脏、心脏、视网膜、神经等组织器官损害外,亦可导致各种类型的肝脏损害。

一是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及微循环障碍,可累及机体各脏器缺血缺氧,肝脏也不例外,缺血可引起肝细胞内二氧化碳蓄积,酸中毒、氧供减少,氧消耗增加,使肝脏转氨酶活性增加,胆红素代谢紊乱,重者可引起肝细胞坏死,尤其是当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更易发生肝脏损害。

二是糖尿病患者易患病毒性肝炎,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可促进慢性病毒性肝炎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糖尿病患者原发肝癌的发生率约为正常人的4倍。

三是糖尿病与脂肪肝常为姊妹病伴随发生。

四是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引起的肝损害等等都随时发生。

由此可见糖尿病患者出现肝损害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积极防治,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性肝损害方面取得了满意效果。

一、 糖尿病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

糖尿病性肝损害是很常见的,主要表现为:一是有关肝损害的临床症状轻微,不典型,最常见症状为糖尿病及肝损害共同存在的症状,消渴、乏力,有部分患者由多食易饥,并发肝损害后转为厌食,少数患者有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症状。二是体征少,一般无蜘蛛痣、肝掌、脾肿大、肝病容等,发生肝硬化时才有这些体征,而且肝质地较硬,可有或无触痛,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9%肝肿大,未控制者60%肝肿大,在酮症时100%肝肿大。三是肝损害表现为胆红素、转氨酶升高及白蛋白下降,但大多数均为轻度异常,仅少数重度明显异常。四是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肝功能较快恢复正常。

二、糖尿病性肝损害中医辨证论治

糖尿病性肝损害多属中医“消渴”、“胁痛”、“积聚”、“黄疸”、“痞满”、“呃逆”、“呕吐”、“腹痛”等范畴。病因多为饮食不节,久坐少动,情志不畅,过度肥胖、劳累等。由于精神抑郁,肝失疏泄,气机郁结,致气血瘀滞肝络;过食高粱厚味,或肝气侮脾,或久坐气消,致脾失健运,湿浊内生,聚湿生痰,郁久化热,热损肝络;瘀血、湿热、痰湿搏结于肝络致肝脏损害。因此应以疏肝解郁,健脾化湿,清热利湿,化痰通络,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在辨证基础上分型论治为好。

1、肝郁脾虚证

临床表现:形体肥胖,倦怠乏力,情志不畅,抑郁焦虑,腹胀胁痛,心悸不安,纳食不香,舌质淡红,苔薄黄而腻,脉细滑。化验检查:血糖、血脂、血粘度、转氨酶轻度升高。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化湿。

方药:四逆散加味:

柴胡10g ,白芍20g ,枳实10g, 茵陈9g, 黄芪30g ,香附15g ,郁金15g ,川芎20g, 黄柏9g, 苍术12g ,泽泻12g, 生山揸10g,水煎服。

2、湿热内蕴证

临床表现:形体肥胖,肢沉懒动,口干口苦,急燥易怒,胸闷气短,恶心纳呆,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或舌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多伴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粘度、转氨酶中度升高、或伴有轻、中度脂肪肝或胆石症。

治法:健脾祛痰,清热化湿。

方药:连朴饮加减:

厚朴15g, 黄连6g, 石菖蒲10g ,半夏10g, 豆豉10g, 栀子10g, 虎杖15 g,芦根15 g,丹皮9g, 赤勺15g, 黄芩9g, 茵陈6g, 泽泻9g, 熟大黄10g,水煎服。

3、痰瘀阻络证

临床表现:嗜卧懒动,肢嘛疼痛,胸闷刺痛,眩晕头痛,动则加重,口干心烦,夜尿增多,视物模糊,腹账纳呆,舌质暗或有瘀斑,苔厚腻,脉沉涩。除有转氨酶升高,并发脂肪肝外,还多伴有持续高血压、高脂血症、高粘血症、尿蛋白、冠心病心绞痛等多种慢性并发症。

治法:益气养阴,化痰逐瘀,疏肝通络。

方药:生脉饮和桃红四物汤加二陈汤或平胃散加减:

人参6g, 麦冬15g, 五味子15g, 桃仁10g ,红花10g, 熟地15g, 川芎10g, 当归15g, 赤芍10g, 陈皮15g, 黄芪20g, 苍术15g, 全虫9g, 地龙9g, 丹参15g, 栝楼15g, 厚朴15g,水煎服。

三、临床体会

对糖尿病性肝损害的治疗,一定要积极治疗原发糖尿病,积极控制血糖,避免接触肝毒性物质,谨慎或避免使用对肝功能有影响的口服降糖药物,如磺脲、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等,尽量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经保肝治疗使肝功能恢复后,再考虑口服这类降糖药。

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还可加用降低转氨酶活性或退黄作用的中药,如田基黄、垂盆草山豆根、茵陈、玉米须等;并可加用保肝降脂抗氧化作用的中药,如郁金、泽泻、虎杖、姜黄决明子、生山楂、丹参、桃仁、荷叶等。治疗用药至转氨酶恢复正常,影像学检查提示脂肪肝消失为度。

糖尿病肾脏病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肾脏病也称为糖尿病肾病,是指糖尿病导致的肾脏疾病。

Mogensen将1型糖尿病的肾损害分为5期,一般认为2型糖尿病肾损害的分期也能以此做参考。但二者进展不同,1型糖尿病约5年进展一期,2型糖尿病约3-4年进展一期。分期如下:

I期,肾小球高滤过期:肾小球滤过率增高,血糖控制后可以恢复。

II期,正常白蛋白尿期:平常尿白蛋白量正常,应激状态下(运动、发热等)尿蛋白排泄增多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达30-300mg/g,或尿白蛋白排泄率达20-200ug/min)。

III期,持续微量白蛋白尿期:又称为早期糖尿病肾脏病期:呈现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开始下降。

IV期,临床糖尿病肾脏病期:尿常规化验尿蛋白阳性称为进入此期的标志。常于3-4年内发展至大量蛋白尿(大于或等于3.5g/d),临床出现肾病综合征。此期肾小球滤过率持续下降,血清肌酐开始升高。

V期,肾衰竭期:肾小球滤过率

相关治疗图解

相关方剂

糖尿病常用方

益气养明,温阳补肾。

相关偏方验方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化湿,顺气和胃。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祛暑,化湿醒脾。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解暑,祛风润肠。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散风。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利湿,清暑止渴。适用于糖尿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