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肿块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2019-09-16

颈部肿块,症状名。是指颈侧或颈前喉结两旁出现肿块的症状。颈部肿块多因情志内伤,痰浊瘀血凝结,阴虚火旺,或外感邪毒等所致。其常见疾病有颈痈、瘰疬、气瘿、肉瘿、石瘿、瘿气、瘿痈、侠瘿瘅等。临床若对以颈部出现肿块为主要表现的病种尚不能确诊时,可暂以颈部肿块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及对症处理。

病因

1、毒邪流窜

外感风温、风热邪毒,夹痰蕴结于少阳、阳明之络,或因乳蛾、口疳龋齿、头面疮疖等,毒邪流窜而诱发出现肿块。

2、气滞痰凝

情志内伤,肝气郁结,横克脾土,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气郁痰浊阻隔经络,结于颈部而见肿块。

3、痰瘀互结

情志不遂,气滞血瘀,瘀血与湿痰凝结,上逆于颈部而现肿块。

4、肺肾阴虚

素体阴虚火旺,或病久肺肾阴虚,肺津不布,虚火偏盛,灼津为痰,痰火凝结于颈部而成肿块。

病机

颈部肿块与肝脾肺肾及气血阴阳功能失调相关,多由痰、气、瘀、毒凝滞,交结停聚于颈部而成。病性有实有虚,初病多实,病久耗伤气血阴阳,则见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针灸疗法

1、体针疗法

常取曲池、合谷、天突、气舍等,直刺或斜刺1-2寸,隔日1次,7日为1个疗程。

2、耳针疗法

内分泌、甲状腺、神门、交感等穴,每日或间日1次。

3、灸法

肿物最突出点,天突、通天、天门、臂臑、曲池、中封、膻中、风池、大椎、气舍、天府、冲阳。膻中灸7壮,其他各穴各灸18壮。

其它疗法

1、外敷

阳和解凝膏局部外敷,5-7日换1次。

2、单方验方

(1)甲瘤丸

夏枯草、全当归珍珠母、生牡蛎各30g,昆布丹参各15g,共研细末加蜜制丸,每丸重9g,每次1丸,每日2次,3个月为1个疗程。用治肉瘿。

(2)藻药散

海藻30g,黄药子60g,为末,以舌时时舐以津咽下,肿消23时停药。用治气瘿。

(3)平消丹

枳壳30g,干漆6g,郁金18g,火硝18g,仙鹤草18g,五灵脂15g,制马钱子12g,共为细粉,水泛为丸,每日1-6g,分3次服。用治石瘿。

3、常用中成药

天王补心丹、小金片、琥珀黑龙丹、消瘿丸、昆布丸、海夏丸、逍遥丸、芋艿丸、六应丸等。

5、常用消肿块中药

海藻、昆布、黄药子、夏枯草、牡蛎、土茯苓板蓝根浙贝母天花粉、郁金、青木香,可在辨证、辨病基础上选用。

6、必要时可手术切除肿块。

常见证型

1、毒邪流窜证

证候:初起颈部结块形如鸡卵,皮色不变,肿胀、灼热疼痛,逐渐漫肿坚实焮热疼痛,溃后脓出黄白稠厚,肿退痛减,舌红,苔黄膩,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常用方剂:五味消毒饮。

加减:发热甚,加黄芩石膏连翘;便秘,加瓜蒌仁、枳实;成脓期,加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溃后,加党参、生黄芪

2、气滞痰凝证

证候:颈部肿块,圆滑质韧,精神抑郁,烦躁不宁,易悲伤欲哭,胸胁满闷,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解郁,化痰软坚。

常用方剂:四海舒郁丸

加减:肿块日久,局部红晕,发热者,加金银花、黄芩、赤芍,去陈皮;胸闷不适,加香附、瓜蒌;心悸、易汗,脉数,加茯神、酸枣仁、熟地;手舌颤抖,加钩藤、珍珠母、白芍;消瘦乏力,便溏,加白术山药

3、痰瘀互结证

证候:颈部肿块,质硬如石,表面不平,皮色正常,伴胸闷气短,呼吸发憋,舌暗或有斑点,苔腻或滑,脉弦涩或弦滑。

治法:祛痰化瘀,散结消瘿。

常用方剂:海藻玉壶汤

加减:肿块坚硬,加三棱、牡蛎、鳖甲、黄药子。

4、阴虚火旺证

证候:颈前肿痛,咀嚼吞咽时加重,口燥咽干,心烦失眠,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散结。

常用方剂:知柏地黄丸。

加减:肿痛明显,加牡蛎、山栀、夏枯草;心悸、汗出,加党参、麦冬五味子、生黄芪。

5、肝郁痰热证

证候:颈部肿块,或痛或不痛,发热,口苦口渴,心烦易怒,汗多,面红目赤,尿黄,便秘,舌红,苔黄燥,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解毒。

常用方剂:柴胡清肝汤。

加减:恶寒发热、头身酸楚,加金银花、夏枯草;肿痛明显,加板蓝根、土茯苓;能食善饥,加生石膏、知母;消瘦、乏力,加白术、山药;急躁、眼突、手颤,加龙胆草、黄药子、夏枯草;便秘,加大黄

6、胃热脾虚证

证候:颈部肿块,消谷善饥而瘦,腹胀便溏,神疲乏力,心烦或心悸,汗多,舌红,苔黄,脉细数无力。

治法:清胃滋阴,健脾益气。

常用方剂:玉女煎合柴芍六君子汤。

加减:手颤、舌麻,加钩藤、珍珠母;胸闷不适,加香附;容易汗出,加酸枣仁。

常见病

1、初起结块形如鸡卵,皮色不变,肿胀,灼热,疼痛,逐渐漫肿坚实,焮热疼痛,溃后脓出黄白稠厚,肿退痛减者,多为颈痈。

2、颈部肿块如豆粒,或状如串珠,皮色不变,推之能动,或融合成块,按之坚实,不热微胀,常伴有低热、盗汘等症者,一般称为瘰疬。若瘰疬绕颈项串生者,为蟠蛇疬。

3、颈前喉结两侧呈弥漫性肿大,边缘不清,皮色不变,按之柔软,偶有结块者,为气瘿。

4、喉结两旁结块肿硬,皮色不变,微有灼热,痛引耳后枕部,常伴发热,较少化脓为主要表现者,为瘿痈。

5、喉结正中附近出现半环形柔软肿块,能随吞咽而上下移动,无疼痛及压痛者,为肉瘿。

6、年龄较大,颈前肿块坚硬不平,推之不移,界限不清,凹凸不平者,为石瘿。

7、颈前肿大,善饥消瘦,急躁心悸,畏热多汗,手颤,眼突等为主要表现者,多为瘿气。

8、颈前结节性肿块生长,有疲乏,反应迟钝,食少便秘,多尿,腰痛尿血,骨骼疼痛畸形,甚至骨折等表现者,为侠瘿瘅。

颈部肿块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乡间郎中

颈部肿块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2019-09-16

颈部肿块,症状名。是指颈侧或颈前喉结两旁出现肿块的症状。颈部肿块多因情志内伤,痰浊瘀血凝结,阴虚火旺,或外感邪毒等所致。其常见疾病有颈痈、瘰疬、气瘿、肉瘿、石瘿、瘿气、瘿痈、侠瘿瘅等。临床若对以颈部出现肿块为主要表现的病种尚不能确诊时,可暂以颈部肿块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及对症处理。

病因

1、毒邪流窜

外感风温、风热邪毒,夹痰蕴结于少阳、阳明之络,或因乳蛾、口疳龋齿、头面疮疖等,毒邪流窜而诱发出现肿块。

2、气滞痰凝

情志内伤,肝气郁结,横克脾土,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气郁痰浊阻隔经络,结于颈部而见肿块。

3、痰瘀互结

情志不遂,气滞血瘀,瘀血与湿痰凝结,上逆于颈部而现肿块。

4、肺肾阴虚

素体阴虚火旺,或病久肺肾阴虚,肺津不布,虚火偏盛,灼津为痰,痰火凝结于颈部而成肿块。

病机

颈部肿块与肝脾肺肾及气血阴阳功能失调相关,多由痰、气、瘀、毒凝滞,交结停聚于颈部而成。病性有实有虚,初病多实,病久耗伤气血阴阳,则见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针灸疗法

1、体针疗法

常取曲池、合谷、天突、气舍等,直刺或斜刺1-2寸,隔日1次,7日为1个疗程。

2、耳针疗法

内分泌、甲状腺、神门、交感等穴,每日或间日1次。

3、灸法

肿物最突出点,天突、通天、天门、臂臑、曲池、中封、膻中、风池、大椎、气舍、天府、冲阳。膻中灸7壮,其他各穴各灸18壮。

其它疗法

1、外敷

阳和解凝膏局部外敷,5-7日换1次。

2、单方验方

(1)甲瘤丸

夏枯草、全当归珍珠母、生牡蛎各30g,昆布丹参各15g,共研细末加蜜制丸,每丸重9g,每次1丸,每日2次,3个月为1个疗程。用治肉瘿。

(2)藻药散

海藻30g,黄药子60g,为末,以舌时时舐以津咽下,肿消23时停药。用治气瘿。

(3)平消丹

枳壳30g,干漆6g,郁金18g,火硝18g,仙鹤草18g,五灵脂15g,制马钱子12g,共为细粉,水泛为丸,每日1-6g,分3次服。用治石瘿。

3、常用中成药

天王补心丹、小金片、琥珀黑龙丹、消瘿丸、昆布丸、海夏丸、逍遥丸、芋艿丸、六应丸等。

5、常用消肿块中药

海藻、昆布、黄药子、夏枯草、牡蛎、土茯苓板蓝根浙贝母天花粉、郁金、青木香,可在辨证、辨病基础上选用。

6、必要时可手术切除肿块。

常见证型

1、毒邪流窜证

证候:初起颈部结块形如鸡卵,皮色不变,肿胀、灼热疼痛,逐渐漫肿坚实焮热疼痛,溃后脓出黄白稠厚,肿退痛减,舌红,苔黄膩,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常用方剂:五味消毒饮。

加减:发热甚,加黄芩石膏连翘;便秘,加瓜蒌仁、枳实;成脓期,加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溃后,加党参、生黄芪

2、气滞痰凝证

证候:颈部肿块,圆滑质韧,精神抑郁,烦躁不宁,易悲伤欲哭,胸胁满闷,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解郁,化痰软坚。

常用方剂:四海舒郁丸

加减:肿块日久,局部红晕,发热者,加金银花、黄芩、赤芍,去陈皮;胸闷不适,加香附、瓜蒌;心悸、易汗,脉数,加茯神、酸枣仁、熟地;手舌颤抖,加钩藤、珍珠母、白芍;消瘦乏力,便溏,加白术山药

3、痰瘀互结证

证候:颈部肿块,质硬如石,表面不平,皮色正常,伴胸闷气短,呼吸发憋,舌暗或有斑点,苔腻或滑,脉弦涩或弦滑。

治法:祛痰化瘀,散结消瘿。

常用方剂:海藻玉壶汤

加减:肿块坚硬,加三棱、牡蛎、鳖甲、黄药子。

4、阴虚火旺证

证候:颈前肿痛,咀嚼吞咽时加重,口燥咽干,心烦失眠,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散结。

常用方剂:知柏地黄丸。

加减:肿痛明显,加牡蛎、山栀、夏枯草;心悸、汗出,加党参、麦冬五味子、生黄芪。

5、肝郁痰热证

证候:颈部肿块,或痛或不痛,发热,口苦口渴,心烦易怒,汗多,面红目赤,尿黄,便秘,舌红,苔黄燥,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解毒。

常用方剂:柴胡清肝汤。

加减:恶寒发热、头身酸楚,加金银花、夏枯草;肿痛明显,加板蓝根、土茯苓;能食善饥,加生石膏、知母;消瘦、乏力,加白术、山药;急躁、眼突、手颤,加龙胆草、黄药子、夏枯草;便秘,加大黄

6、胃热脾虚证

证候:颈部肿块,消谷善饥而瘦,腹胀便溏,神疲乏力,心烦或心悸,汗多,舌红,苔黄,脉细数无力。

治法:清胃滋阴,健脾益气。

常用方剂:玉女煎合柴芍六君子汤。

加减:手颤、舌麻,加钩藤、珍珠母;胸闷不适,加香附;容易汗出,加酸枣仁。

常见病

1、初起结块形如鸡卵,皮色不变,肿胀,灼热,疼痛,逐渐漫肿坚实,焮热疼痛,溃后脓出黄白稠厚,肿退痛减者,多为颈痈。

2、颈部肿块如豆粒,或状如串珠,皮色不变,推之能动,或融合成块,按之坚实,不热微胀,常伴有低热、盗汘等症者,一般称为瘰疬。若瘰疬绕颈项串生者,为蟠蛇疬。

3、颈前喉结两侧呈弥漫性肿大,边缘不清,皮色不变,按之柔软,偶有结块者,为气瘿。

4、喉结两旁结块肿硬,皮色不变,微有灼热,痛引耳后枕部,常伴发热,较少化脓为主要表现者,为瘿痈。

5、喉结正中附近出现半环形柔软肿块,能随吞咽而上下移动,无疼痛及压痛者,为肉瘿。

6、年龄较大,颈前肿块坚硬不平,推之不移,界限不清,凹凸不平者,为石瘿。

7、颈前肿大,善饥消瘦,急躁心悸,畏热多汗,手颤,眼突等为主要表现者,多为瘿气。

8、颈前结节性肿块生长,有疲乏,反应迟钝,食少便秘,多尿,腰痛尿血,骨骼疼痛畸形,甚至骨折等表现者,为侠瘿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