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证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2019-09-06

湿证,中医病证名。指感受外界湿邪,或体内水液运化失常而形成湿浊,阻遏气机与清阳,以身体困重、肢体酸痛、腹胀腹泻、纳呆、苔滑脉濡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病因

湿证既可因外湿侵袭,如淋雨下水、居处潮湿、冒受雾露等而形成,又可因脾失健运,水液不能正常输布而化为湿浊,或多食油腻、嗜酒饮冷等而湿浊内生,前者称为外湿,后者称为内湿。但湿淫证常是内外合邪而为病,故其证候亦常涉及内外。湿为阴邪,具有阻遏气机,损伤阳气,黏滞缠绵,重浊趋下等致病特点。

常用中药

人参白术茯苓泽泻猪苓苍术白扁豆、薏苡仁等。

 

常见证型

外湿

(一)伤湿:湿邪致伤表,即表湿证。

1.湿郁卫表证

临床表现:身热不扬,午后热势较显,恶寒,无汗或少汗,头重如裹,身重酸困,四肢倦怠,胸闷脘痞,口不渴。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芳香辛散,宣化表里湿邪。

常用方剂:藿朴夏苓汤。

常用中药:藿香半夏、赤苓、杏仁、生薏仁、寇仁、猪苓、泽泻、淡豆豉厚朴

2.气分湿热证

临床表现:身热不扬,肢体沉重疼痛,脘腹痞胀,纳呆欲呕,口腻不渴,或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化湿浊。

常用方剂:甘露消毒丹。

常用中药:飞滑石、绵茵陈、淡黄芩石菖蒲川贝母木通、霍香、射干连翘薄荷、蔻仁。

3.脾虚湿困证

临床表现: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肢体困重,脘腹痞闷喜揉按,纳呆,厌食油腻,大便溏薄或泻泄,舌质淡胖,脉濡缓。

治法:健脾渗湿。

常用方剂:苓桂术甘汤

常用中药:茯苓、肉桂、白术、甘草、泽泻、猪苓。

(二)湿痹:也称着痹。湿犯经络,关节酸痛沉重,甚则难以转侧或肿胀。

1.风湿痹阻

临床表现:肢体关节肌肉重着、肿胀、麻木,疼痛呈游走性;兼见恶风,或恶寒,汗出,头痛,头重身困,随天气变化而发作,或身体微肿,舌质淡,苔薄白或稍腻,脉浮缓或濡缓。

治法:祛风除湿,蠲痹通络。

常用方剂:羌活胜湿汤加减。

常用中药: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甘草(炙)、川芎蔓荆子

2.寒湿痹阻

临床表现:肢体关节肌肉重着、肿胀、麻木、凉痛,痛有定处,遇冷及阴雨天气加重,屈伸不利,得热痛减,以下肢关节多见。舌淡胖,苔白腻,脉弦紧或弦缓。

治法:散寒除湿,温经通络。

常用方剂:乌头汤加减。

常用中药:麻黄、芍药、黄芪、甘草(炙)、川乌

3.湿热痹阻

临床表现:肢体关节肌肉重着、肿胀、麻木、疼痛,局部热感;或关节屈伸不利,发热,汗出,或身热不扬,渴不欲饮,烦闷尿黄,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清热除湿,宣痹通络。

常用方剂:宣痹汤加减。

常用中药:防己、杏仁、滑石、连翘、山栀、薏苡、半夏(醋炒)、晚蚕沙、赤小豆皮。

4.湿热痹阻

临床表现:肢体关节肌肉重着、肿胀、麻木、疼痛,肢困体重,肢体屈伸不利,抬举无力,以下肢关节多见,恶寒发热,纳呆腹胀,大便不爽,舌质淡胖,苔滑腻,脉濡。

治法:化湿通络,行气宣痹。

常用方剂:三仁汤加减。

常用中药: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仁、半夏。

5.脾虚湿阻

临床表现:肢体关节肌肉重着、肿胀、麻木、酸痛,纳呆腹胀,肌肉痿软无力,面色苍黄或浮肿,身重肢困,大便稀溏,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缓。

治法:健脾利湿,升阳蠲痹。

常用方剂:升阳益胃汤加减。

常用中药:黄芪、半夏、人参(去芦)、甘草(炙)、独活、防风、白芍药、羌活、橘皮、茯苓、柴胡、泽泻、白术、黄连

6.脾肾阳虚

临床表现:肢体关节肌肉重着、肿胀、麻木、酸痛,四肢不温,便溏,腰酸腹胀,纳呆,畏寒喜暖,或面浮肢肿,小便清长,或男子阳痿,女子带下清稀,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治法:温补脾肾,通阳化湿。

常用方剂:理中丸合右归丸加减。

常用中药:人参、附子干姜、茯苓、泽泻、牡丹皮、熟地、山药、山萸肉。

7.湿痰痹阻

临床表现:肢体关节肌肉重着、肿胀、麻木,胸闷痰多,肢困体重,甚则关节畸形,皮下痰核结节,头晕目眩,咳嗽、痰白,舌淡胖,苔白腻或滑腻,脉弦滑。

治法:燥湿化痰,蠲痹通络。

常用方剂:导痰汤加减。

常用中药:半夏、天南星(炮,去皮)、橘红枳实(去瓤,麸炒)、赤茯苓(去皮)、甘草(炙)。

内湿

由脾肾阳虚,运化水液功能障碍引起体内水湿停滞之证。

临床表现:面垢眵多,头重如裹,倦怠乏力,胸脘痞闷,泛恶,口腻,腹泻、尿少、水肿、腹水,小便浑浊、大便溏泻,下痢黏液脓血,妇女白带多等,舌苔厚腻,但也有部分患者苔滑或少苔,脉象缓、濡等。

治法:健脾利湿化痰,芳化湿浊。在上焦宜化,在中焦宜燥,在下焦宜利。

常用方剂:苍术汤。

常用中药:苍术(制)、白芍药、枳壳、白茯苓、白芷、广陈皮、川芎、炙半夏、升麻、炙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