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湿气重

2020-07-15

湿气重的调理应该做到:一、饮食以清淡、辛温食物为主,少量饮酒,不可过于贪食;二、放松心情、规律作息、适当运动;三、久居潮湿地带的人要多晒太阳,穿干爽、吸汗的衣服。要采取宜干不宜湿,宜静不宜动,宜暖不宜寒的原则。



什么是湿气重相关阅读


汗蒸的坏处有哪些

汗蒸的坏处有哪些:
  汗蒸会导致大量的排汗、出汗,使用不当就会导致脱水、甚至虚脱。而且汗蒸是用加温的方法来使人流汗的,高温会加快人的心率。如果您有心脏病,这样可能会诱发心律失常,由于促进了血液的循环,那么有患有高血压病的患者可能会由于汗蒸导致血压的升高、甚至出现头晕、头疼这样的症状。
  还有就是如果您本身就是一个热性疾病的患者,因为汗蒸是出汗去蒸,还有高温,在热性疾病的基础上,你又去用热性的方法进行治疗,这样可能会加重本身热性疾病的病情。
  所以如果您要去汗蒸:
  第一,先判断一下自己的身体情况。
  第二,不要时间太长。
  第三,要适当的补充水液。
  可能还不是单纯的补充一些白开水,而是要补充一些含有电解质的饮料,如果您刚蒸完汗蒸,由于我们的毛孔是开放的也不要去受风受寒,这样很容易让风寒邪气直接入到我们身体里。

防范四季邪气

《黄帝内经》说,“四时之气,更伤五脏”,这里的“更”是轮流、交替的意思,是说季节不同,邪气各有偏重,所以,四季养生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小心四季邪气的侵害,这样才能远离疾病,更加健康的生活。

《黄帝内经》说,“春伤于风,邪气流连,乃为洞泄”,因为春天多风,顺应当然是好事,但要小心不要被风所伤害,假如被邪风伤害,风邪在体内流连不去,就可能引起腹泻(洞泄)。当然,邪风伤害身体的表现不仅是使人腹泻,还有很多其他表现,比如头痛、面神经麻痹,过敏性鼻炎、面肌痉挛等。因此,春天一定要注意不要被邪风伤害。
  《黄帝内经》说,“夏伤于暑,秋为痃疟”。是说夏天容易中暑,如果被暑邪伤害,也许当时没有明显的不舒服或者症状,但到了秋天就可能发生疟疾等疾病。中医称这种当时没有任何表现,过后邪气伺机发作的现象称为“伏邪”。“伏邪”就是邪气潜伏在人体内,当时并不引起疾病,而是过后没准哪天发作就引起疾病了。所以上策还是注意保养,防止自己中“伏邪”。
  《黄帝内经》说,“秋伤于湿,上逆为咳,发为痿厥”。是说夏末秋初湿气比较多见,和其他季节相比较重,如果中了湿邪,会往身体的上部走,表现为咳嗽等呼吸系统的病症,也可以发作为痿证(全身无力的疾病)或者厥证(手脚发凉的疾病),等等。因此夏末秋初要注意不要被湿气所伤。
  《黄帝内经》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意思是说冬天比较寒冷,寒邪比较常见。假如受了寒邪,也可能当时没有明显的不舒服,比如感冒流鼻涕、发烧、怕冷、头痛等,但小心寒邪潜伏在体内,等冬天过去,春天来了,就会伺机而动开始发病了,中医有个病名叫作春温,顾名思义,即春天的温病。不是因为春天怎么样了,而是冬天的寒冷伏邪发作导致的。各位要小心冬天不要受寒,也就是不要被寒邪所伤。
  小心四季邪气伤人,特别是对年轻人或者自认为身体好的人而言很有意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知道或者不重视预防疾病,如果被某个季节常见的邪气所伤,也许当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舒服,没有得什么病,但要小心“日后算账”。

湿邪有什么症状表现

湿邪具有重浊、粘滞、趋下特性,为长夏主气。从大暑、立秋、处暑,到白露四个节气,为湿气主令。湿与脾土相应。夏秋之交,湿热熏蒸, 水气上腾,湿气最盛,故一年之中长夏多湿病。湿亦可因涉水淋雨、居处伤湿,或以水为事。湿邪为患,四季均可发病,且其伤人缓慢难察。

致病特征

湿为阴邪,阻碍气机,易伤阳气,其性重浊粘滞、趋下。

1、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湿性类水,水属于阴,故湿为阴邪。湿邪侵及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最易阻滞气机,从而使气机升降失常。胸胁为气机 升降之道路,湿阻胸膈,气机不畅则胸闷;湿困脾胃,使脾胃纳运失职,升降失常,故现纳谷不香、不思饮食、脘痞腹胀、便溏不爽、小便短涩之候。由于湿为阴 邪,阴胜则阳病,故湿邪为害,易伤阳气。脾主运化水湿,且为阴土,喜燥而恶湿,对湿邪又有特殊的易感性,所以脾具有运湿而恶湿的特性。因此,湿邪侵袭人 体,必困于脾,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发为泄泻、水肿、小便短少等症。“湿胜则阳微”,因湿为阴邪,易于损伤人体阳气,由湿邪郁遏使阳气不伸 者,当用化气利湿通利小便的方法,使气机通畅,水道通调,则湿邪可从小便而去,湿去则阳气自通。

2、湿性重浊:湿为重浊有质之邪。所谓“重”,即沉重、重着之意。故湿邪致病,其临床症状有沉重的特性,如头重身困、四肢酸楚沉重等。若湿邪外袭肌 表,湿浊困遏,清阳不能伸展,则头昏沉重,状如裹束;如湿滞经络关节,阳气布达受阻,则可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等。所谓“浊”,即秽浊垢腻之意。故湿 邪为患,易于出现排泄物和分泌物秽浊不清的现象。如湿浊在上则面垢、眵多;湿滞大肠,则大便溏泻、下痢脓血粘液;湿气下注,则小便浑浊、妇女黄白带下过 多;湿邪浸淫肌肤,则疮疡、湿疹、脓水秽浊等。

3、湿性粘滞:“粘”,即粘腻;“滞”,即停滞。所谓粘滞是指湿邪致病具有粘腻停滞的特性。这种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症状的粘滞性。即湿病症 状多粘滞而不爽,如大便粘腻不爽,小便涩滞不畅,以及分泌物粘浊和舌苔粘腻等。二是病程的缠绵性。因湿性粘滞,蕴蒸不化,胶着难解,故起病缓慢隐袭,病程 较长,往往反复发作或缠绵难愈。如湿温,它是一种由湿热病邪所引起的外感热病。由于湿邪性质的特异性,在疾病的传变过程中,表现出起病缓、传变慢、病程 长、难速愈的明显特征。他如湿疹、湿痹(着痹)等,亦因其湿而不易速愈。

4、湿性趋下:水性就下,湿类于水,其质重浊,故湿邪有下趋之势,易于伤及人体下部。其病多见下部的症状,如水肿多以下肢较为明显。他如带下、小便浑 浊、泄泻、下痢等,亦多由湿邪下注所致。但是,湿邪浸淫,上下内外,无处不到,非独侵袭人体下部。

湿为长夏主气,与脾土相应。湿邪有阻遏气机,易伤阳气之性,其性重浊粘滞,且有趋下之势。故湿邪为病,表现为人体气机阻滞,脾阳不振,水湿停聚而胸闷脘痞、肢体困重、呕恶泄泻等,以及分泌物和排泄物如泪、涕、痰、带下、二便等秽浊不清。

湿气有点重,做好这几点就可轻松除湿

很多病人来到门诊后都会问:大夫,我的湿气是不是有点重?可见,大多数男性朋友还是比较关注湿气这个问题,但大家对湿气的概念可能也仅限于从网上看到的一些中医类知识。通俗来讲,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湿气,因为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肥甘厚味也摄入的比较多,吸烟饮酒,活动量较少等诸多方面的因素都会导致湿气在体内的存在。

通俗来讲,人的体内需要津液去维持一定的功能,这些需要我们通过摄入食物和水分就能在体内转化完成的。当摄入过多时,则滋生湿气,当你的身体不能耐受湿气时,则会出现相应的症状,简单的介绍几个容易鉴别湿气的症状,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有以下症状也不一定是湿气,还需通过临床的望闻问切来辨证论治。

有的男性朋友在问诊中谈到很快就容易入睡,但醒来后头昏昏沉沉的,感觉整个身子发沉,这是湿气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有的是大便不容易冲干净,这也是湿气过重的表现;再者,晨起刷牙前对着镜子看看自己的舌苔,舌头上覆盖着一层舌苔,有的还浅浅的发黄,伴随着口干、口苦,而这也是湿气的表现。

如何调理湿气?如果已经危害到自己的健康,那么则需要尽快去正规中医医院就诊,中医在调理湿气上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名医著书立说,可见湿气在国民中还是比较常见的。另外则需要通过改变一些习惯而自身调理湿气,上文提到,肥甘厚味容易滋生湿气,那么喜欢肥甘厚味的男性朋友则需要注意调整饮食结构,逐渐减少肥甘厚味的摄入,增加蔬菜膳食纤维的摄入。

另外,通过持续、规律的运动也能有助于湿气的排出,戒烟限酒更不必多提,不仅有利于湿气的排出,也有助于自身的健康。另外还有一种湿气发病,在内经上是有记载的,表现为入睡后容易流口水,口发甜,根据内经记载有兰草汤一方,这里的兰草,是中药的佩兰,取佩兰少许代茶饮,往往祛湿效果显著。

如何预防湿气近身

预防的重要性不用我多说了,但是如何预防湿邪伤身为病,还是要从生活点滴做起,下面介绍四招:

过去生活条件差的时候,女孩子特别是农村的女孩子容易得风湿性心脏病,中年女性容易得风湿性关节炎,为什么?根本原因在于生活条件太差,平时注意不够造成的。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是有些女士为了美而不注意对关节的保护,所以现在女性的关节炎也不在少数。防湿为病第一招:该穿衣物时别“光着”。

湿病在南方多,就象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关节炎在南方及农村地区居多,与居住条件有关,在同一地区,地下室比地面潮,南房、偏房比正房、北房潮,没有地下室的一层比有地下室的一层潮。防湿为病第二招:注意居住环境的通风除湿。

我们的脾胃功能是人身最重要的营养来源,饮食的重视程度已经足够,但错误认识时有发生,否则不会是“豆你玩”的事情发生。饮食过度,太肥腻,不规律容易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中医认为脾胃运化功能是营养摄取及化解水湿为病的重要功能。因此,防湿为病第三招:饮食有节,保护脾胃运化。

自然界中还有一些细菌、病毒类病原微生物一旦侵犯人体致病,表现出类似湿邪的表现,因此,我们还是注意防止湿邪类病原微生物的入侵,从饮食来的,只要注意饮食卫生就可以,从呼吸道及皮肤来的要注意避免接触,更重要的是提高一般抵抗力,不要成为弱不禁风的人,因此防湿为病第四招:注意卫生、强身健体。

祛湿也要分寒热

谷雨节气马上就要过去,随着春夏季节的交替,降雨量增多,空气湿度加大,湿邪很容易趁虚而入,侵袭人体。中医认为,“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着,如油入面。”湿邪作为六淫邪气之一,有沉重感、附着感、黏滞、趋下的特性。如今,湿邪已成为绝大多数疑难杂症和心脑血管、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源头或帮凶,直接威胁我们的健康。

临床上,经常有病人自己判断体内有湿气了,但是喝了红豆薏米粥两三个月非但湿邪未祛,大便反而更稀了,这是因为薏米性寒,这款粥仅适用于湿热体质者,如果寒湿者服用,只会雪上加霜,使脾胃功能更加虚弱,因此,只有分清寒热,才能有效祛湿。寒湿和湿热都具有脾虚湿盛的特点,表现为食少腹胀、肢体倦怠、头身困重、大便黏滞等,但寒湿和湿热二者又有所区别,可以通过表格来对比、判断。

寒湿

寒湿的产生多与以下不良生活方式有关:1.过食生冷:各种生冷食品如冰淇淋、冰镇饮料下肚,直接攻击位于中焦的脾阳,引起脾虚湿盛。2.美丽“冻”人:一些爱美女士在春寒料峭的时候就早早地穿上了薄丝袜、短裙、露脐装、露背装,殊不知,小腹为元气中心,腰为肾之府,颈背属于一身阳气之总管——督脉的位置,这些地方很容易受到寒邪袭击。3.猛吹空调:夏天出汗本是一个散湿的重要途径,然而空调造就的凉爽环境,会使身体毛孔自动闭合,汗排不出来,湿气也就散不出去,只能聚积体内,引发疾病。4.久坐不动:《黄帝内经》曰“久坐伤肉”,伤肉其实伤的就是脾,脾主肌肉,主运化水湿,缺乏运动可引起脾气亏虚,水湿不化,聚湿生痰,滋生痰湿。要想摆脱寒湿缠身,应少吃寒凉、甜、黏、油腻食品,饮食适当吃健脾利湿食物,如山药芡实红小豆、玉米、葱、姜、蒜、辣椒等,并可饮用白术陈皮茶,即将白术30克、陈皮15克放入。

1000毫升水中煎煮半小时,过滤后代茶饮,可起到健脾燥湿的作用。平时可多按揉丰隆穴,该穴位在外膝眼和外踝连线的中点。用大拇指按揉丰隆穴,以有酸胀感为度,每日2次,每次5~10分钟,能健脾、化痰、利湿。

湿热

湿热主要是由于长期生活在湿热环境下,或经常熬夜加班,过食辛辣、肥甘厚味的食物,过度吸烟饮酒所致。因此,平素饮食宜清淡,不吃辛辣油炸的食物,牛肉、羊肉、鹿肉等温热食物也应少吃。宜食用具有清热化湿作用的食品,如薏苡仁、莲子茯苓、红小豆、绿豆、鸭肉、鲫鱼、冬瓜、丝瓜、黄瓜、西瓜、白菜、芹菜、卷心菜、莲藕、空心菜等。居住环境宜干燥、通风,盛夏暑湿较重时,要减少户外活动时间,不要熬夜或过于劳累。可按压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中,每天2次,每次按压5分钟,达到健脾清热利湿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