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和病毒发烧的区别

2020-07-14

细菌和病毒发烧具有许多不同之处。其中细菌性发烧是受到肺炎链球菌等细菌感染所致,可引起扁桃体红肿和咽喉疼痛等症状,检查可发现白细胞升高,可服用抗生素治疗。而病毒性发烧是病毒感染诱发,会有高烧和全身酸痛反应,需要对症用退烧药和抗病毒药进行医治。

发烧可以说是日常当中最为多见的一种不良反应,几乎每个人都出现过发烧症状。不过发烧类型也有多种,可能是细菌性发烧,也可能是属于病毒性发烧。而为了能够达到针对性治疗效果,就需要加以区别。那么细菌和病毒发烧的区别具体有哪些呢?
  一、致病菌不同
  细菌性发烧和病毒性发烧最根本的区别之处是感染致病菌类型不同。其中前者是受到细菌感染所致,比如肺炎链球菌、金葡萄球菌等,呈散发性发病。而后者则是因为病毒入侵感染后出现发烧症状,可能是冠状病毒一类病原体诱发,与淋雨受寒和过度疲劳有关。且具有群体性发病特点,可在短期内传染给周围人群。
  二、临床表现不同
  1.细菌性发烧
  细菌性发烧可导致体温升高。同时可以出现扁桃体红肿和咽喉疼痛的不良症状,可分泌出脓性分泌物,比如浓鼻涕和黄色脓性痰液等。
  2.病毒性发烧
  发病速度比较快,可在短时间内出现不良反应。主要会表现为高烧,有时可高达39-40度,甚至会发生高热惊厥。另外,可伴随有全身酸痛无力和疲乏倦怠等症状,声音容易变得嘶哑,可能会流一些清水鼻涕,有时可有腹泻和眼结膜充血的反应。
  三、检查结果不同
  细菌性发烧时做血液常规检查可以发现,血液当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上升。而病毒引起的发烧并不会有该种检查结果,但淋巴细胞会有轻微升高现象,有时白细胞含量水平会有所下降。
  四、治疗方法不同
  治疗细菌性发烧主要是使用抗生素药物,一般不需要用退烧药。而病毒性发烧需要口服对症药物治疗,发烧时可用对乙酰氨基酚片,同时可以服用抗病毒口服液、复方感冒灵颗粒一类药物。



细菌和病毒发烧的区别相关阅读


幼儿发烧怎么办

幼儿的抗病能力差,经常可能因为气温骤降或者被病源传染,导致感冒发烧。幼儿经常会在晚上突然发烧,让年轻爸爸妈妈们手忙脚乱,那么幼儿发烧怎么办呢?幼儿发烧时要注意什么?

一、幼儿发烧怎么办
  1.温水擦浴

  如果幼儿的体温没有超过38.5度,不要急于让幼儿服用退烧药,可以采取温水擦浴的方法帮助幼儿退烧。用37度左右的水浸泡毛巾,把毛巾拧干后擦拭幼儿的颈部,腋窝和大腿根,坚持是可以起到退烧的作用的。
  2.使用退热帖
  如果幼儿的体温没有超过38.5度,还可以用退热贴贴在幼儿的额头上帮助退热,这种方法比较简单,而且有效。
  3.冷敷
  可以把冷毛巾放在幼儿的额头帮助退烧,如果幼儿年纪偏大,也可以用冰袋放在前额帮助散热降温。
  4.用冷水袋作枕头
  幼儿出现高烧的时候可以用冷水袋当做枕头,让幼儿枕在上面,这对幼儿快速退烧可以起到很好的帮助。

 5.服用退烧药
  当幼儿的体温已经超过38.5度,就算是高烧了,此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药物,或者使用肛门塞剂帮助幼儿退烧。在药物退烧的同时,还应该采取物理降温的方法辅助降温。
  二、幼儿发烧的注意事项
  1.幼儿发烧时不要盲目的采取捂汗的方法退烧,有的家长认为给幼儿捂汗会让体温降得更快一些,但是事实上捂汗不但不容易让身体中的热量散发,如果是在夏天还有可能会导致中暑,所以当幼儿出现发烧症状的时候,应该帮他脱掉多余的衣服来帮助散热。
  2.幼儿发烧的时候要注意室内开窗通风,保证室内的空气清新,这对于退烧也有一定的帮助。
  3.保证水分的补充,幼儿发烧的时候会消耗体内的水分,如果不注意补水,可能会出现脱水的症状,所以幼儿发烧时应该多喝水,不但可以避免因为发烧导致脱水,而且多喝水后,水分的蒸发也能带走一些热量,有退烧的作用。
  4.幼儿发烧时家长可以在家中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幼儿退烧,但是如果发烧的时间已经超过72小时,应该及时就医,确保幼儿的安全。

退烧药哪种好

孩子发烧后,不但会有食欲减退,情绪不稳定的症状,严重的高烧还可能会影响到宝宝大脑的发育,所以孩子一发烧,家长就想让孩子吃一些退烧药尽快的退烧,其实孩子体温没有超过38.5度时可以选择物理降温,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退烧药,例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尼美舒利和复方氨基比林。

一、孩子发烧不一定必须用退烧药
  一般孩子体温没有超过38.5度时可以选择物理降温,比如用温水帮宝宝擦浴,或者让宝宝洗一洗温水澡等,这都有助于散热,能起到降温退烧的作用。如果宝宝的体温超过38.5度,此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退烧药。在服用退烧药的同时还要进行物理降温,可以让孩子的体温尽快降下来。
  二、孩子发烧退烧药的选择
  退烧药的种类很多,不是所有的退烧药都适合孩子吃。
  1.对乙酰氨基酚:这种药物是目前婴幼儿退烧最安全的一种药物,它的退烧效果比较平稳,退烧效果好,不良反应比较低,一般三个月以上的婴儿和成年人都可以应用这种药物来退烧。
  2.布洛芬:这也是临床上比较常用的一种退烧药,它的退烧效果不错,而且药效比较持久,最高可以达到八个小时左右,不但可以有效的退烧,还能缓解宝宝因为感冒引起的头痛症状。不过服用这种药物可能会对孩子的肠胃造成一定的刺激,所以用药时要慎重,这种药一般适合六个月以上的孩子使用。
  3.尼美舒利:尼美舒利也是比较常用的退烧药,但是这种药物对于肝脏会有一定的危害,所以应用这种药物退烧时,要注意检查肝功,而且12岁以下的孩子是不可以用这种药物退烧的。
  4.复方氨基比林:这也是一种退烧药,它的退烧效果非常好,高烧时应用这种退烧药,可以让体温很快的降下来,不过这种药物一般是成年人的退烧药,婴幼儿和老人都不适合用这种药物退烧,孩子发烧时,要避免使用这种退烧药。
  要特别提醒的是,孩子体温没有超过38.5度时,不建议马上应用退烧药,超过38.5度是可以应用退烧药,但是24小时以内不可以超过4次。孩子发烧时应该及时去医院查明孩子发烧的原因,对症治疗才是更有效的。

哺乳期发烧吃什么药

发烧,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如果出现发烧最直接、快速的治疗方式就是服用退烧药,但是对于哺乳期间的女性来说,就不能这么随心所欲了,以免影响到宝宝的健康,那么,哺乳期发烧吃什么药呢?

如果是低烧,最好不要吃药,应在家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不要逢热就退,因为一定限度的发热,体温低于38.5℃,对机体有保护作用。
  高烧期间可暂停母乳喂养1~2日,停止喂养期间,还要常把乳房乳汁吸出,以保持以后的继续母乳喂养。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抗生素或者中成药,来进行退烧,千万不可自行盲目服用退烧药,以免影响乳汁,影响宝宝。
  几乎所有存在于母亲血液里的药物,都可以进入母乳中,但母乳中的药物含量很少,能超过母体用药剂量的1%~2%,而被宝宝吸收的药量又仅仅是这1%~2%中的一小部分,所以,通常不至于对孩子造成明显危害。
  如果发热较重,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药治疗,一般可以使用抗病毒口服液、青霉素或头孢类抗生素等药物治疗。哺乳时,带口罩;用药前喂奶,用药后4-6小时内,暂停喂奶,避开血液中的药物浓度高峰。
  除了药物之外,还可以选择食疗进行退热:
  糯米葱粥:糯米100克洗淘后,加水适量煮粥,将熟时,加入葱白数根煮至熟,空腹食用。
  梨枣鸡蛋汤:梨1个洗净切块,红枣生姜、冰糖适量,然后加水煮沸,最后再打个鸡蛋下去。早、晚各1次,服后休息。

多饮水可治疗发烧

在冬天呼吸时,我们可以看到鼻子喷出水气,呼吸由空气中摄取水份,水份的含量,身体够用就不口渴,感冒或平时不口渴根本就不须多喝开水。冷气房中,水分被冷气机吸收,空气较干燥,水份不够,我们会感到口渴,想找水喝,就要多喝开水。运动后,水份消耗过量而口渴亦会找水喝,乃身体自然的反应,取其所需也。

发烧时,口渴想喝水就喝,不口渴、不想喝,表示身体根本就没有需要,就不须多喝开水,反不如煮碗热稀饭加点姜与冰糖,或喝杯热牛奶以增加体力(当然对于发烧或本身消化就不良的患者来说要在发烧时忌牛奶),促使排汗退烧有效,比打点滴输液或多喝开水好几千倍。

患者发烧若口渴而想喝凉(冷)水,乃有内热(即火气或发炎),即可多喝开水以助降低体温,并不可用被子盖闷,否则会加重病情。发烧若想喝热汤,则为有内寒或内虚,即不可消炎(退火)而要温散以退烧,与口不渴同法治疗。

了解发烧的原因,治疗分寒、热、虚、实。有些发烧是无炎症性的发烧,但我们现在全都在用抗生素,并且现在的病人开口就要输抗生素,可悲。甚至发烧了一周还在用抗生素治疗,嘴里还说输液快!

从祖国医学了解中医药,中药退烧绝不比西药慢,且消炎抗病毒相当不错,还免去了抗生素的副作用,但为何在电视、报纸上,却得不到宣传,看不见中医如何把病治好,不知原因何在?

中医如何快速退烧

中医如何快速退烧中医最大的优势就是退烧,特别是外感发烧,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和后代的温病学派本来就是专门研究外感病的,中医退烧只要认证准,下手狠,效果一般来说是快速持久彻底的,不像西医西药很快下来但很快上去,甚至越来越高,可惜很多中医大夫不会治疗外感发烧,老百姓更是不知道中医中药退烧竟然比输液打针要来的快。记得好像老专家邓铁涛教授说过:“不会治疗外感发烧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中医大夫”。

外感发烧一般分为风寒风热,鉴别要点主要在症状,不在舌苔或者脉象,特别集中在冷、痛、汗三个字。

风寒外感:全身发冷,欲多穿衣服或多盖被子,头痛、关节痛、肌肉疼或者屁股什么地方的说不清楚哪里疼,无汗,用手在前胸后背摸摸是干干的(当然,用了西药可以短暂的出汗退热,那是假象),舌尖也可以很红。说是风寒,其实风寒在表,里面已经化热了,所以用药的时候是凉性热性中药都用的。关键是要发汗,《黄帝内经》说“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嘛。

方药:我习惯用麻黄剂,当然,很多大夫不习惯用麻黄,心里没底,不敢用的。我曾听别的专家用防风桂枝白芷羌活等发散风寒但力量轻的中药也能解决问题,不过是两副药一起煎,而且顿服,就是煎两次后一次喝掉,可能效果也不错。我的方法通常是:生麻黄3-10克(根据年龄而定),桂枝10克,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薄荷15克后下,僵蚕10克,蝉衣10克,如果嗓子疼再加桔梗10克,藏青果3克,咳嗽的话加川贝、杏仁等等。

各位放心,麻黄一过性的用一下,不会有问题的,这才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呢,是中医的王道药霸道药,风寒束表很重体温很高的情况下用麻黄确实效果好,假如体温不是特别高,可以用炙麻黄,也可以不用麻黄,但薄荷是一定少不了的,记得,一定要后下呀,就是最后5分钟再放薄荷。非典期间,我在没有别的中药可用的情况下,曾经只用薄荷煎5分钟也给人退过烧的。我的这个经验,请教别的专家,有人擅长用麻杏石甘汤,其实道理是一样的。

风热外感:不冷、不疼、有点汗,起码摸上去身上不是特别干,我的经验是用银翘散合升降散,就是上方去掉麻黄、桂枝,仍然是薄荷不能缺。

还有一种情况是湿热体质简外感:舌苔厚腻,舌尖红,什么三仁汤呀、藿朴夏苓汤呀效果统统不能令人满意,什么最好呢?小柴胡汤合达原饮,柴胡10克、黄芩10-15克,厚朴10克,槟榔10克,草果10-15克,知母10克,生姜3片,也可以再加点金银花、薄荷之类的解表药,效果很好,不过要记得,其中的草果一定不能缺,否则效果难以保证。如果是夏天的外感,藿香正气水可以用的,胶囊效果差一些。

中医的特色是辨证施治,因人而异,但流行病除外,“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只要流感来了,仔细观察分析风寒还是风热,还是寒包火,还是湿热兼有外感,治疗过几个病人摸索出规律以后,其他病人都是大同小异的。

对于喝中药提前预防流行病的效果,我个人持怀疑态度,SARS期间,全北京人甚至全国人民喝中药,甚至当礼品送,搞的真正的病人买不到中药,是教训呢。其实真能预防吗?一个老专家笑着对我说,疫情流行,把人泡到中药缸里该得的也跑不掉,倒是应该在发烧初起时候发挥我们中医的威力,好钢用在刀刃上。

近期,有报道说有人喝中药预防甲流有明显的不适现象,这使我对喝中药预防感冒的看法不吐不快。

中医药治疗感冒,特别是在退烧、外感咳嗽等多方面效果突出,有很大优势,这里先不赘述,专门说说预防感冒。

内服中药预防流感,本人认为不宜提倡,理由如下:

1、效果不确定。从仲景以下,中医应对外感病的理论、方法均相当丰富成熟,甚至可以说,中医的发展史一大部分就是应对流行性感冒的历史,但是,与中医药治疗感冒相比,历代对内服中药预防流感研究并不是很多,经验也不能说是非常肯定的。再说,不论体质如何,一概推荐配方,难免带来个别的副作用现象,发生以后,再去责怪使用者本人也不太合理,他们毕竟不是医生。

2、浪费资源。本人清晰地记得,2003年非典横行,全国人民喝中药预防非典,别的医生我不知道,反正我当时治疗一些病人,开了药方买不到药,怎么会买到呢?药都让正常人喝了。当时,金银花、连翘、薄荷、藿香等都脱销了,如果病情再发展蔓延开来,药物的短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可想而知。好钢应该用在刀刃上呀。

3、有了感觉再内服中药不能算预防。有人会说,病人刚一有感觉,立马就喝中药,很快好了,感冒就不会发展下去,这点是肯定的,不用说正经中药,有时候喝姜汤都可以防止病情的发展,那是“既病防变”,我这里说的是完全的健康人不宜提倡喝中药预防。

4、非药物疗法预防流感宜大力提倡。前几天在网上看过鲁迅夫人许广平的一个亲属今年将近一百岁了,养生经验之一就是用热毛巾放在鼻孔处预防感冒。半年前也曾听过一个老中医的讲座,他介绍自己的养生之道,提倡预防感冒用家用吹发的催风机每天吹双侧迎香穴、双手第二掌骨(全息理论)、双足涌泉穴,这样的方法多好,既有一定道理,又不浪费资源,还不会带来毒副作用。应该大力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