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危害

2020-07-14

便秘危害:
  便秘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个症状,如果是偶尔的、一过性的、一到两次的便秘不会对我们机体造成大的危害,但是如果长期的便秘我们就要注意便秘的危害,便秘会对身体产生以下危害:
  第一,引起我们皮肤的一个暗黄,甚至痤疮,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皮毛,所以说大肠的功能传导失滞,就会影响到肺主皮毛的功能失调,所以出现一个皮肤的问题;
  第二,长期的大肠传导功能失调会引起我们脾胃的一个功能失调,引起我们逐渐出现纳呆、乏力、口臭的脾胃功能失调的症状;
  第三,我们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脑与肠也相通,大肠中的毒素会影响到我们脑神经的一些功能,会出现失眠、烦躁的一些症状。
  所以说便秘看着很简单一个症状,但是长期的便秘会对身体造成一些危害,如果有便秘我们还要及时去调治。



便秘危害相关阅读


宝宝严重便秘小妙招

便秘的人,数不胜数,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高发于老年群体,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便秘症状,千万不可忽视对它的治疗,以免后患无穷,生活中有一些小宝宝也会出现严重性的便秘,那么,宝宝严重便秘小妙招有哪些呢?

一、饮食要均衡
  很多宝宝便秘都是因为饮食不均衡,喜欢偏食挑食。家长一定要监督宝宝合理饮食,不要太由着孩子的性子。平时多给孩子吃一些水果蔬菜,当然肉禽蛋白也不能少,合理搭配饮食,既可以全面补充营养,也能通肠排便。
  二、增加活动量
  很多宝宝便秘的原因都是家长太懒,家长有时间多带孩子外出走走,或者是多陪孩子玩玩,运动量上去了,宝宝肠胃的消化功能才能跟着上去。
  三、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婴幼儿三个月以后,家长就可以着手训练宝宝定时排便的习惯。定时排便是一种反射性行为,习惯养成以后,家长不要随意更改,如果随意改变,宝宝的身体难以适应,也会引起便秘。
  四、物理按摩
  顺时针按摩宝宝的腹部,宝妈搓热双手,放在宝宝的肚脐上,以脐部为圆心,顺时针转圈画圆,按摩三到五分钟。或者推下七节骨,下七节骨位于尾椎骨至宝宝腰部的最凹陷处,家长用拇指或食指从上至下按摩这段脊椎,是治疗便秘非常有效的方法。
  便秘的宝宝拉出来的大便大多干结,有很大可能是因为缺水所致。因此,家长要给宝宝多补充水分,等到口干舌燥再让宝宝喝水,就有点晚了,体内的水分已经严重告急,很容易导致便秘的出现。

便秘用药须知

秋季干燥,容易发生便秘。便秘虽算不上大病,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为了缓解便秘,许多动不动就借助泻药。实际上便秘用药是有讲究的,患者应该根据自身体制和病情酌情选用药物。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治疗便秘的药物有:容积性泻药、刺激性泻药、润滑性泻药、渗透性缓泻药、促动力药以及5-HT4受体激动剂、微生态制剂等。

1、容积性泻药也称为泻盐,因其不被肠壁吸收而又溶于水,故能在肠中吸收大量水分,使大便的容量增加,起到导泻作用。该类泻药的主要代表药是硫酸镁。但由于它不能使结肠张力增加,所以不宜用于那些肠道运动迟缓的病人。

2、刺激性泻药作用快,效力强,药物或者其代谢的产物可对肠壁产生刺激作用,使肠蠕动增加。该类药主要有:果导、蓖麻油、大黄番泻叶等。但要注意,此类药因为刺激肠黏膜和肠壁神经丛,并可能引起大肠肌无力,形成药物依赖,因而主要用于大便嵌顿和需要迅速通便者,不宜长期应用。

3、润滑性泻药又称大便软化剂,此类药物的主要功能是润滑肠壁,软化大便,使大便易于排出,如液体石蜡、甘油(每次10-30毫升口服) 花生油、豆油或香油:每次15-30毫升口服等。这类药主要的缺点是口感差,作用弱,长期应用会引起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不良。老人可选中成药麻仁丸、通泰胶囊,麻仁丸属润肠导便药,每天1-2次,每次6克。通泰胶囊为天然纤维类植物多糖。首次剂量加倍,维持剂量为每日3次,每次1-2粒,服用时需大量饮水,空腹服用效果最佳。

4、渗透性缓泻药,如乳果糖,它不被人体吸收,通过细菌分解后释放有机酸在结肠起作用。尤其适宜于老年人、孕产妇、儿童及术后便秘者。乳果糖通便温和,便秘时的头两天每天服2-3次,每次10-20克,以后每日1次,每次7-10克。但是糖尿病病人慎用,此类药的主要缺点是在细菌作用下发酵产生气体,引起腹胀等不适感。

5、肠动力药是通过加强肠肌张力来发挥作用,如:吗丁啉、西沙必利、莫沙必利、伊托必利 等,这些药常需要与其他药联合使用。

6、5-HT4受体激动剂,有替加色罗、聚乙二醇等,替加色罗对便秘型的肠易激综合征有一定疗效,特别宜于已经用过渗透性泻药和肠用纤维素仍无效的患者。聚乙二醇由于其不被肠道吸收,也不会在肠道内分解产酸,可用于成年人的多种原因所致的便秘。但该药不宜用于炎症性器质性肠病及未确诊的腹痛病人,服用此药时最好与其他药物间隔2小时。

7、还可以选用应选用微生态制剂。常用的有含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这类制剂可清除体内“垃圾”,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使肠道功能恢复正常,保持大便通畅。

了解了各种治疗便秘的药物后,还需要提醒的是,不应单纯依赖药物治疗,还要从改变生活方式入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度运动,并可多吃一些富含植物纤维的食物。另外,便秘产生的原因很多,主要有:1、生活,工作紧张,环境改变,使排便习惯和规律被破坏;2、滥用泻药,依赖药物排便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肠蠕动无力和肠道干燥;3、食物结构不合理,高能量、高营养、高吸收物质摄入过多,粗纤维食物摄入过少,导致排便次数减少或无规律;4、痔疮、肛裂、肛周疾病,直肠肿瘤,结肠过长等疾病也可导致便秘。因此,一旦患有便秘,应该到医院检查引起便秘的原因,然后对因治疗。对于一些老年患者或患肠易激综合征的便秘病人,使用专业心理疗法包括生物反馈疗法往往能收到较好的疗效。手术治疗对于哪些长期便秘且使用多种药仍疗效不佳者,也是必要。

蹲着大便更健康

如今普及的马桶虽然奢华便捷,但带来了种种现代化之病——痔疮、便秘、大肠炎、阑尾炎和结肠癌。人们常认为这些问题的症结在于摄入的食物纤维不够,实际上罪魁祸首却是—如厕姿势不对。

以坐姿排便时,耻骨直肠肌只是部分放松,只有以蹲姿排便时,肌肉才完全放松,这样排便不仅更轻松也更加彻底。如果不方便用蹲厕的话,也可以脚踩在小板凳上如厕,以减少大腿和躯干的夹角,达到模拟自然蹲姿的效果。

蹲,确实更顺畅

认为蹲姿排便比坐姿好的理论依据主要在于一块被称为“耻骨直肠肌”(puborectalis)的肌肉。这块肌肉从一侧耻骨出发,在直肠后面绕一圈,再回到另一侧耻骨,形成一个环,正好把直肠钩拉住,使直肠形成一个尖端向前的角度,称为“肛肠角” (anorectal angle)。一般坐姿的肛肠角大约是80-90°,而蹲姿时肛肠角可以达到100°左右。理论上来说,肛肠角越大,排便时所费的力气较小。

 坐,与疾病无关

这么看来,似乎确实是蹲姿排便比坐姿更好。且慢,由“蹲姿排便肛肠角更大”推得“蹲姿排便减少便秘”的结论,隐含了一个前提,那就是“便秘是由肛肠角太小引起的”。但事实上,更大的肛肠角虽然可以使排便时用力更少,减少排便时间,但是便秘发病的决定性因素却不是肛 肠角。导致便秘的原因有很多,包括:

1、年龄。长者比年轻一辈较常出现便秘。不过,疾病及药物也是一个十分重要诱因。

2、抑压便意。

3、生活习惯产生变化,例如假期、外游。

4、怀孕或更年期期间荷尔蒙产生变化。

5、服用某些药物,包括制酸剂、强效止痛药(如吗啡)及一些抗抑郁药。

6、部分疾病,例如帕金森氏症、糖尿病。

其中并未提到肛肠角的作用。应该说,便秘是一种病理状态,是先有疾病再有排便不畅的感觉。蹲姿可能有部分缓解排便困难症状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蹲姿排便就不会便秘,或坐姿排便就会便秘。就好像热水 敷腹部可以缓解痛经,但并不意味着经期不用热水敷腹部就会引起痛经,原本就不痛经的人,无论敷不敷热水都不会痛经的。

既然排便时肛肠角小并不会引发便秘,那么“坐姿排便肛肠角小 + 肛肠角小引起便秘 = 坐姿引起便秘”的逻辑链就破裂了。也就是说,便秘的人无论坐姿还是蹲姿都会便秘,而不便秘的人无论坐姿还是蹲姿都不会便秘,只是蹲姿或许可以使便秘的人更轻松一点。

流言里提到的其他肛肠疾病——痔疮、大肠炎、阑尾炎和结肠癌的情况也是类似的,蹲姿和坐姿的肛肠角不同并不是这些疾病发生的原因。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蹲姿排便对预防疾病一无是处。蹲姿排便的优势在于用力较小,排便者自觉排空时间较短。对于冠心病和卒中高危人群来说,排便用力是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重要诱因。

通常对于发生心梗或脑卒中风险较高的人群,医生会使用一些通便药物来减少他们排便时的用力,以减少风险。而蹲便有减少排便用力的作用,理论上来说对防治排便时发生意外有好处。

但是心脑血管意外的高危人群多为中老年人,体力相对较弱,而蹲姿时腿部和膝盖的受力比较大,又容易发生滑倒、骨折等意外。因此,对于他们来说,蹲姿与坐姿相比未必能有很大的优势。

便秘——食疗有讲究

便秘是常见症状,是因粪便在肠内停留时间过长,所含水分被吸收,粪便干硬,不能顺利排出,正常排便频率消失,称便秘。食物在胃肠道经消化吸收后,其所余残渣便为粪便,经24~48小时由结肠顺利排出,是机体的基本生理过程,如果大便在体内潴留,排便时间超过48小时常可视为便秘;但也有健康人的排便习惯有所不同,有隔2-3日排便1次,不一定都是便秘。但过久不便,就会产生各种中毒症状.严重者导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引起各种疾病,为此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正常的排便过程是通过结肠运动和排便反射两个环节来完成的,任何影响上述两个环节的因素都能引起便秘。便秘分为梗阻性便秘、痉挛性便秘和弛缓性便秘。

梗阻性便秘是由于肠道粘连、肿瘤或粪块等阻塞肠道引起,所以应先治疗原发疾病,去除病因,便秘自然解除。痉挛性便秘是由于药物、调味品、吸烟过多或饮用过度的茶、咖啡和酒而引起肠壁交感神经功能亢进,使肠壁痉挛,肌肉紧张过分收缩,导致肠腔狭窄,大便难以通过。弛缓性便秘是由于摄人过少过精,缺乏食物纤维对结肠运动的刺激,不能产生便意,以及老年人、肥胖者、妊娠妇女等因协助排便的肌肉无力而影响排便。

1.能量的提供问题

对于梗阻性便秘者,饮食应限于仅提供部分能量,并保持食物残渣数量至最低限度,而以胃肠外营养作为供给能量的主要方式。因年老、体弱所致肠道肌肉无力所致便秘者,可适当增加些能量,选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提供能量,以利于排便。

2.蛋白质、脂类和碳水化合物的提供要有针对性

梗阻性便秘者在没有解除梗阻的原因前,尽量少进食,或禁止进食,以胃肠道外供给营养素为主。其他类型便秘蛋白质按一般供给量,而老年、体弱者致弛缓性便秘可适量增加蛋白质。

痉挛性便秘和弛缓性便秘者可适当增加脂肪摄入量,脂肪有润肠作用,脂肪酸促进肠蠕动,有利排便,但也不宜过多,一日应小于100克。

痉挛性便秘者宜先食低渣半流质饮食,以后改为低渣软食。而弛缓性便秘者,应多供给含粗纤维食物,以刺激肠道,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排便能力,如粗粮、带皮水果和各种新鲜蔬菜等。

痉挛性便秘和弛缓性便秘者都需要多饮水和饮料,使肠道保持足够水分,有利粪便排出。

3.有益于防治便秘的食品

我们要根据不同便秘种类如痉挛性便秘者宜选嫩细纤维、纤维素少的新鲜蔬菜,弛缓性便秘者宜选含粗纤维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各种粗粮、空心菜、黄豆芽、麸糠等。香蕉、核桃肉、松子仁黑芝麻蜂蜜等都可选用。

[宜人提示]一旦有便意之后,最好及时排便,不要因工作紧张、厕所条件而忽视,这样时间一长容易导致便秘。当然,长期便秘者还须去医院检查,明确病因,以便及时治疗。

儿童功能性便秘的病因

功能性便秘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组临床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其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在儿童便秘中,多数的病例属于功能性便秘,据Thowa大学和Heston大学医院儿科门诊统计,儿童便秘发生率为3%-8%,其中90%-95%是功能性便秘;本病在儿童中发病虽多,虽然在疾病早期容易治疗,但由于症状较轻,易被家属忽视,常常到了发病很长一段时间后才开始就诊,这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严重便秘常合并腹胀、腹痛和腹部包块,甚至便失禁。对于患儿的社会活动、心理发育和学习成绩都有较大的影响,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病因】

特发性便秘病因尚不清楚,但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饮食因素:饮食过少、过精,缺乏纤维素,饮水不定和其它食物成分不适宜等因素都可导致便秘发生。

进食量少,食物中热量不足,不易诱发胃-肠反应,结肠蠕动减慢,不出现便意,同时长期饮食不足则形成营养不良,此时腹肌和肠肌瘦弱,张力低下,推动力减弱,形成恶性循环,便秘加重。Morais对便秘患儿饮食进行观察发现,患儿组热卡摄入量为1526±585卡/天,明显低于正常儿。

高纤维素饮食不易发生便秘,这是因为食物中纤维多糖不能被消化,其中有一部分可在肠道内受细胞的发酵作用而分解,最终产物是短链脂肪酸、氮气、CO2和甲烷,可刺激结肠产生蠕动增强,而未被消化的纤维能增加粪便容量,保留水分,便粪便柔软,缩短肠道运行时间,降低结肠内压力。

Morais报导便秘患儿食物纤维摄入量明显低于正常,其中不可吸收的纤维有更明显的摄入量不足。对饮食结构不同的地区进行研究,也发现食物纤维摄入量高的地区便秘发生率明显低。但有关纤维素在便秘发生中的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也有人报导便秘发生与纤维素无关。

其它食物成分不适宜也是产生便秘的重要因素,如果食物含有多量的蛋白质而碳水化合物较少,则肠内分解蛋白质的细菌比发酵菌多,肠内容物发酵少,大便呈碱性、干燥,次数也少。如果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增高,则粪便次数多而软。

进食大量钙化酪蛋白后,容易干结便秘。Quinlan对人式喂养婴儿的粪便与母乳喂养婴儿粪便进行对比,发现粪便硬度明显增大,粪中固体成份。矿物质和脂肪含量明显增多,糖含量明显降低,脂肪成份中主要是钙皂明显增多。Morais报导便秘患儿母乳喂养时间明显短于正常儿组,饮食中脂肪和铁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儿。

2.排便习惯异常:由于种种原因使患儿未能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当粪便进入直肠产生便意时,患儿并不想去厕所排便,而是有意识地抑制排便,往往是采取站立体位,双大腿夹紧,使劲收缩盆底肌和肛门外括约肌关闭肛管,粪便在直肠内潴留,引起直肠壁适应性扩张,降低直肠压力,便意消失。

粪便在直肠内逐渐累积,同时由于水份吸收而变干变硬,使粪便排出困难,引起排便疼痛,患儿惧怕排便,又进一步抑制排便,使粪便潴留更加干硬,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粪块嵌塞,直肠过度扩张,液体自粪便块周围流出,出现污便和便失禁。特发性便秘患儿有40%~100%的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粪便潴留。

导致患儿抑制排便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错误的排便习惯训练,父母对小儿排便习惯训练过早,强迫小儿过早在成人的便桶上排便,使小儿产生恐惧害怕心理,同时由于便桶高度不合适,排便用力困难,父母对小儿排便训练过于严历或过于放纵,使患儿出现逆反心理,不愿意按时排便。

3.排便疼痛,惧怕排便:最常见原因是肛裂,由于肛裂存在,排便明显疼痛,并可出现血便,使小儿抑制排便,并形成恶性循环。2个月到2岁的小儿肛裂发生率最高。另外,肛门手术肛周感染,肛周皮诊等均可导致排便疼痛。

4.生活环境和习惯改变:由于搬家、家庭增加人口,长途旅行等使患儿熟悉排便环境出现突然变化。忽视排便,小儿过于贪玩,无时间排便,害怕上课迟到,不花时间排便,上课时不敢请老师允许去厕所等。

5.心理因素:便秘患儿常常存在各种心理异常,包括焦虑,缺乏自信和竞争力,自尊心较弱,孤僻和情感障碍等。报导便秘患儿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并且对治疗有抵触情绪。使用儿童行为量表进行测量,便秘患儿行为问题发生率很高。Rappaport报导便秘患儿行为评分与临床症状和测压、肌电图、结肠传输试验的结果有明显相关性。情感事件(例如初次上学,突然转入佰生的生活环境,父母离婚等)可以诱发便秘患儿的症状出现。

但是,心理因素对便秘发生的作用尚未得到肯定,一方面由于便秘患儿的行为问题仅仅是存在一种趋势,并不十分严重,许多指标还达不到心理异常的诊断标准,同时许多心理异常可能是便秘的结果,并不是导致便秘的原因。另一方面便秘患儿发病都较早,38%~65%的患儿初次发病都在6个月之前,有人报导40%便秘发生可追索到生后1个月之前,在这么小的年龄由心理因素。

6.遗传因素:便秘患儿常常在生后即出现症状,并有明显的家族史。Bellman将便秘患儿与正常儿进行对比,发现1.3%的患儿母亲,15%的患儿父亲和8.7%的患儿兄弟有便秘病史,明显高于对照组。Morais也有类似的报导。Taylor报导便秘患儿的同卵双胞胚出现便秘发生率要比兄弟之间高6倍。另外,一些研究发现便秘患儿有特殊的手指皮纹类型,这些都证明便秘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性。

7.激素水平:Stern报导便秘患儿胰多肽水平在餐后增高非常明显,并提前出现分泌高峰,而胃动素水平在餐后反应很低。在成人便秘患者可有催乳激素升高,血尿雌激素降低等。这表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参与便秘发生。

8.食物过敏:Iacono对27例平均年龄为21个月的便秘患儿给予去除牛奶蛋白的饮食,1个月后有21例症状消失,再次给予含牛奶蛋白的饮食后出现症状复发,同时发现血清免疫指标存在异常,有2例患儿行肠镜检查取病理,发现肠壁有单核细胞浸润,推测食物过敏可能是便秘原因。

9.泌尿系感染:由于便秘患儿常常表现泌尿系功能异常,许多患儿有泌尿系感染史,认为便秘可能是泌尿系感染后的继发改变。

10.性虐待:近年来报导性虐待可能与便秘发生有关。一项研究表明,44%有排便功能障碍的妇女在儿童期有过性虐待史。

【病理】

1.结肠:利用结肠传输试验可以判定结肠蠕动功能,将各家文献报导结果进行综合,结果在便秘患儿中有20%~40%患儿结肠传输时间正常,13%~25%患儿全结肠传输减慢,25%~29%右则结肠传输减慢,34%~38%是直肠乙状结肠传输减慢。

Bassotti成人便秘患者进行24小时结肠压力测定,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结肠集团蠕动明显减少,餐后集团蠕动也明显减少。Slater成人慢传输便秘患者结肠平滑肌对胆碱能刺激与比正常结肠平滑肌有很高敏感性,表明这类便秘患者存在结肠平滑肌病理改变。Brien对成人便秘患者进行结肠压力测定,发现空腹时与正常无差异,餐后2小时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压力升高明显低于正常。

通过免疫组化研究,发现便秘患者结肠肌间神经丛的结构和结肠环肌的神经支配存在异常,高峰等也发现慢传输便秘患者乙状结肠壁内血管活性肽和P物质含量明显降低,提示结肠传输障碍可能与肠壁内血管活性肽和P物质能神经元功能障碍有关。杨山报导便秘患者直肠脑啡肽含量明显升高。关于小儿慢传输便秘结肠组织结构改变的研究较少。

2.直肠肛管:许多研究表明便秘患儿直肠感觉阈下降,直肠顺应性增高。Medici报导正常人膨胀气囊时,直肠感觉阈为26±1.8ml,结肠传输正常人为57±7ml,结肠慢性传输患者为85.2±7.2ml,直肠乙状结肠粪便潴留患者为115±12.5ml。通过电刺激直肠粘膜也发现直肠感觉阈明显升高。Loening通过膨胀直肠气囊记录脑神经诱发电位潜伏期发现便秘患儿明显延长,表现直肠感觉的传入途径可能存在异常。

Schouten发现成人便秘患者在排便时直肠内压力升高幅度明显低于正常人。Groti对成人便秘患者进行24小时直肠压力监测,发现直肠动力明显降低。 测定成人便秘患者直肠压力,发现空腹时与正常无明显差异,进餐后直肠压力升高明显低于正常,肌注新斯的明后直肠压力升高也明显低于正常,这些都表明便秘患者直肠功能存在明显异常。

对便秘患儿进行肛管压力测定,一部分患儿表现为压力升高,一部分表现为压力下降。报导有38%的便秘患者肛管压力明显高于正常。

Meunier报导合并便失禁的便秘患儿肛管压力明显低于正常。随着便秘症状消失压力恢复正常。直肠肛管松弛反射是维持正常排便生理的一个重要反射,便秘患儿也存在异常。Loening报导便秘患儿直肠肛管松弛反射阈值高于正常,肛管松弛程度明显低于正常。

Clayden发现便秘患儿直肠肛管松弛反射的波形明显异常。Hosie通过肛管内B超检查发现便秘患儿肛门内括约肌明显增厚。这些结果均提示便秘患儿内括约肌可能存在一定的病理改变。

3.排便动力:排便过程顺利完成需要盆底肌肉的协调运动,正常排便时,肛门外括约肌和耻骨直肠肌应该处于松弛状态,加大直肠肛管角,使粪便顺利通过。近年来研究表明,许多便秘患儿在排便时肛门外括约肌和耻骨直肠肌并不松弛,而是反常地收缩,减少直肠肛管角,导致排便困难。Loening报导有50%便秘患儿存在这种异常,并且存在这种异常患儿对保守治疗效果很差。

目前尚不清楚导致这种异常的确切病因,支配肛门外括约肌神经异常可能是导致排便动力异常的原因之一。排便造影检查发现排便动力异常,患儿排便时肛管不开放,气囊排出试验,排出率明显降低。

4.脊髓神经:Kubota通过电刺激肛门记录脊髓诱发电位,发现潜伏期明显延长。Vaccaro报导成人便秘患者有31.4%存在阴部神经终末潜伏期明显延长。影像学检查也发现便秘患儿隐性脊柱裂和脊髓栓系发生率高于正常。这些都表明特发性便秘患儿存在脊髓神经异常。

5.泌尿系统:特发性便秘患儿深深合并有尿失禁和遗尿,并且随着便秘症状减轻而好转,产生这种现象的病因尚不清楚,有人认为与粪便潴留压迫膀胱,使膀胱流出道受阻所致。Malone对39例特发性便秘患儿进行肾盂输尿管造影检查,发现有20%存在膀胱输尿管返流,31%膀胱内壁不光滑,40%有尿道延长,66%膀胱基底形状异常。

尿流动力学检查也提示便秘患者逼尿肌功能不稳定。Watier对54例严重便秘的成人患者进行研究发现,30%患者有直立性低血压,15%有无原因的溢乳,进行客观检测发现,患者食管上端括约肌静息压力明显升高,并且吞咽时有反常收缩,食管蠕动功能异常,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明显下降,给予胆碱能药物后膀胱压力异常升高。

周君富报导特发性成人便秘患者血中红细胞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显著降低,血浆过氧化脂质及红细胞过氧化脂质含量明显升高,并随病程延长而改变,说明便秘患者体内氧自由基反应及脂质过氧化反应明显增强。提示便秘患者可能存在肠道以外其它脏器的病理改变。

相关治疗图解

相关偏方验方

食滞胃肠便秘方

消食顺气通便。适用于食滞便秘。

肝肾虚弱便秘方

散结软坚,润肠通便。适用于肝肾阴虚而致老年性便秘。

食滞胃肠便秘方

消食下气,利二便。用治大小便不下。

食滞胃肠便秘方

理气消食通便。适用于食滞便秘。

肝肾虚弱便秘方

健脾养阴,润肠通便。适用于肝肾阴虚而致老年性便秘。

相关食疗

小儿便秘

行气通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