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重如何调理

2020-07-14

湿气重如何调理:
  湿气是生活当中一种非常多见的外邪,湿气在中医上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就是生活环境中有很多的潮湿,比如涉水、淋雨,居住的环境比较潮湿,这时外湿就比较重,环境的干爽能够有效地防止外湿对人体的侵袭。内湿更多见于脏腑功能减退当中,尤其是脾胃,如果脾化湿的能力减退以后,会导致内湿的泛滥,这时湿气会越攒越多,而内湿的加重也会导致脾胃的功能进一步受限,而出现湿气越来越重,而脾胃也越来越虚。
  这时应该在健脾除湿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些行气的药物,它能够把湿气更好地排出体外。湿气重的时候还会出现身肢困倦无力,甚至会影响饮食,以及大便的溏滞不爽,肛门灼热。病人一定要在健脾除湿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芳香化湿的药物,即使体内的湿气去除,而外湿对脾胃的困阻也会导致内湿的泛滥。所以,在外湿和内湿同时存在时,不但要健脾除湿,还要芳香化湿。



湿气重如何调理相关阅读


酸性体质与酸碱平衡的八大真相

谣言

谣言主体: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是导致癌症、脂肪肝、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卒中等疾病的罪魁祸首。

谣言自圆其说:酸性体质是如何形成的呢?主要原因是“人摄入的营养超过身体的需要,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就会在体内积累酸性物质,让体液呈酸性,最后导致疾病”。酸性体质者怎么办呢?主要对策是“多吃碱性食物,少吃或不吃酸性食物,“饮用碱性水”,“服用碱性保健品”等。“亚健康就是酸性体质”,“酸性体质符合中医阴阳平衡的整体观”。

谣言解析

酸性体质支持者所引用的说法和资料几乎都是无法查证的,在严肃学术研究数据库中找不到任何证据,甚至连他们津津乐道的“日本著名医学博士柳泽文正”、“诺贝尔奖获得者雷翁”等都是虚假的。

在医学教材里也没有关于“酸性体质”的内容。不论肿瘤科医生,内分泌科医生,还是心血管科医生都没有诊治过“酸性体质”病人。甚至连“酸性体质”这个词都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是,人体不同部位的体液酸碱度是不同的,正常血液平均pH为7.35~7.45(弱碱性)、胃液pH为1~3(强酸性)、胰液pH为8.8(强碱性)、小肠液pH在7.2~7.8(碱性)、尿液pH为6.5(弱酸性)、唾液pH7.1(接近中性),酸性体质的“体质”是指哪个部位而论的呢?

人体内存在四大酸碱调节系统,正常情况下,血液的pH相对恒定地保持在7.35~7.45。如果血液pH低于7.35或高于7.45,就属于酸中毒或碱中毒的范畴了。而不论何种类型的酸中毒或碱中毒,都是疾病或药物引起的,与饮食、饮水或保健品的关系不大。在这里,疾病是“因”,酸中毒是“果”,是疾病引起酸中毒,而不是酸中毒引起疾病。在任何有关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研究中,都不曾发现酸性体质是危险因素或促发因素。

酸碱平衡的真相

1.什么是酸碱平衡

所谓“酸”是指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H+)的化合物,如盐酸(HCl)、硫酸(H2SO4)、硝酸(HNO3)、磷酸(H3PO4)、碳酸(H2CO3)等。“碱”的定义则比较复杂,狭义的碱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广义的碱则指电离时能吸收质子(H+)的物质,也称“碱性”,如氨水(NH3·H2O)、烧碱(NaOH,氢氧化钠)、小苏打(NaHCO3,碳酸氢钠)等。碱可以与酸反应形成盐和水,这一反应称为酸碱中和。

H+浓度是衡量酸碱度最直接的指标,但因为溶液中H+浓度通常较低,所以现在广泛使用H+浓度的负对数即“pH”来表示,如当血液中H+浓度为40(nmol/L,读作“纳摩尔每升”)时,其pH为7.40。pH是表示溶液中酸碱度的简明指标,一般pH=7为中性;pH小于7为酸性;pH大于7为碱性。

不难理解,机体的代谢活动必须在适宜的酸碱度条件下才能正常进行。正常情况下,尽管机体经常摄入一些酸性或碱性食物,在代谢过程中不断生成酸性或碱性物质,但体液的酸碱度依靠体内的缓冲和调节功能仍稳定在正常的范围内。人体适宜的酸碱度用动脉血pH表示为7.35~7.45,平均值为7.40,变动在范围很窄的弱碱性环境。这种维持体液相对稳定的过程,称为酸碱平衡。必须强调的是,体内的酸碱平衡主要靠专门的缓冲和调节系统来维持,而不是靠酸碱中和反应来维持。

在病理情况下,很多因素可引起酸碱超负荷或严重不足,或调节机制障碍,导致体液内环境酸碱稳态被破坏,形成酸碱平衡紊乱。酸碱平衡状态判断(血气分析)是临床日常诊疗的基本手段。

体液中的酸性或碱性物质主要是细胞内物质在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食物中也含有酸性或碱性物质,但量不多,对体内酸碱平衡的影响即使有的话也比较轻微。除非是严重的呕吐、腹泻或饥饿等极端情况,单纯因进食品种不当造成酸碱失衡几乎是不可能的。

2.体内酸的来源

体内的酸性物质主要有两大类,即挥发酸和固定酸。

挥发酸指碳酸,碳酸是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最多的酸性物质。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在分解代谢中,氧化最后阶段的终产物有CO2,CO2与水结合生成碳酸。碳酸可释出H+,也可以形成气体CO2,从肺排出体外,所以称为挥发酸。反应式如下:

CO2+H2O=H2CO3=H++HCO3-

组织细胞代谢产生CO2的量是相当可观的,成人在安静状态下每天可产生300~400升。如果这些CO2全部与水合成H2CO3,并释放H+,相当于每天产生H+13~15摩尔。运动、体力活动或某些疾病使代谢率增加时,CO2生成量显著增加。CO2通过肺来排出体外。

固定酸是指H2CO3以外的酸,如蛋白质分解代谢产生的硫酸、核酸分解代谢产生磷酸和尿酸;糖酵解生成的甘油酸、丙酮酸和乳酸,糖氧化过程中生成的三羧酸;脂肪代谢产生的β-羟丁酸和乙酰乙酸等。这些酸性物质不能变成气体由肺呼出,只能通过肾由尿排出,故又称为非挥发性酸。固定酸种类虽多,但其总量却比挥发酸少得多,解离产生的H+仅有0.05~0.1摩尔,还不到挥发酸的1%。

3.体内碱的来源

与酸相比,人体碱的生成量要少得多。其来源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在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碱性物质,如氨基酸脱氨基所产生的氨。不过,在正常情况下,氨并不是碱的主要来源,因为它经过肝脏代谢后生成尿素(中性)。另一个来源是食物,蔬菜和水果中所含的有机酸盐,如柠檬酸盐、苹果酸盐和草酸盐,均可以与H+起反应,分别转化为柠檬酸、苹果酸和草酸,Na+或K+则可与HCO3-结合生成碱性盐。

4.酸碱平衡的调节

人体内有4个体系控制着酸碱平衡。

1.肺 肺通过改变通气量来控制挥发酸释出CO2的排出量,使血浆中的HCO3-与H2CO3比值接近正常,以保持pH相对恒定。生理学称之为“酸碱的呼吸性调节”。

2.肾 肾脏主要调节固定酸,通过排酸或保碱的作用来维持HCO3-浓度,调节pH使之相对恒定。

3.血液 血液中有强大的酸碱缓冲系统,包括碳酸氢盐缓冲系统、磷酸盐缓冲系统、血浆蛋白缓冲系统、血红蛋白缓冲系统和氧合血红蛋白缓冲系统,共5种。

血液缓冲系统可立即缓冲所有的固定酸,其中碳酸氢盐缓冲系统最重要,占血液总缓冲量的1/2以上。H2CO3=H++HCO3-。当H+过多时,反应向左移动,使H+的浓度不至于发生大幅度的增高,同时缓冲碱(HCO3-)浓度降低;当H+减少时,反应则向右移动,使H+的浓度得到部分的恢复,同时缓冲碱的浓度增加。

但碳酸氢盐缓冲系统不能缓冲挥发酸(碳酸)。挥发酸的缓冲主要靠其余的缓冲系统,特别是血红蛋白缓冲系统和氧合血红蛋白缓冲系统。

4.组织细胞 机体大量的组织细胞内液也是酸碱平衡的缓冲系统,细胞的缓冲作用主要是通过离子交换进行的。如细胞外液H+增加时,H+弥散进入细胞内,而细胞内的K+则移至细胞外。

上述4个方面的调节因素共同维持体内的酸碱平衡,但在作用时间和强度上又各有特点,血液缓冲系统反应迅速,但缓冲作用不能持久;肺的调节作用最大,缓冲作用于30分钟时达到高峰;细胞的缓冲能力虽较强,但在3~4小时才发挥作用;肾脏的调节作用更慢,常在数小时之后起作用,3~5天才达高峰,对排出固定酸及保留NaHCO3有重要作用。

总之,正是因为有上述调节体系的存在,尽管机体不断生成酸性和碱性物质,同时也通过食物摄入酸碱物质,但血液的pH并不发生显著变化,即正常机体处于酸碱平衡状态。

5.如何判断酸碱是否平衡

用血气分析仪可直接检测pH。正常人动脉血液pH为7.35~7.45,平均为7.4。凡pH低于7.35为酸中毒(或酸血症);凡pH高于7.45为碱中毒(或碱血症)。

pH检测只能判断是酸中毒还是碱中毒,不能说明酸中毒或碱中毒的原因。要判断酸中毒或碱中毒的原因,还需要检测“动脉血CO2分压”及其他指标。

动脉血CO2分压是指血浆中呈物理溶解状态的CO2分子产生的张力。正常值为33~46毫米汞柱(4.39~6.25千帕),平均为40毫米汞柱(5.32千帕)。动脉血CO2分压越高,说明血液中CO2越多,表明非通气量不足,故动脉血CO2分压是衡量呼吸功能的指标。如果因为某些疾病(如卒中、支气管哮喘等),肺通气不足(呼吸抑制),CO2潴留使动脉血CO2分压升高(大于46毫米汞柱),pH下降,称为呼吸性酸中毒;如果因为某些疾病(如肺水肿、脑外伤等),肺通气过度(呼吸过度),CO2呼出过多,使动脉血CO2分压下降(小于33毫米汞柱),pH升高,称为呼吸性碱中毒。

6.酸碱平衡紊乱会造成哪些后果

很多疾病都可以导致酸碱平衡紊乱。实际上,酸碱平衡紊乱是最常见的临床问题之一,其原因比较复杂。不论何种疾病,只要有器官功能障碍或细胞代谢障碍,使pH发生变动,并超出了机体调节能力的范围,必然伴有血液pH、代谢指标和呼吸指标的异常变化。根据酸碱平衡紊乱是呼吸因素造成的,还是代谢因素造成的,或者两者兼而有之,酸碱平衡紊乱可分为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和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分为4种类型: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和呼吸性碱中毒。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则更为复杂,有时甚至可同时发生酸中毒和碱中毒。

酸中毒或碱中毒的病因和表现是非常复杂的,上述4种疾病状态还只是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结果,临床上尚有急性和慢性之分,而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在临床上则更为常见和复杂。不过,有几点是非常明确的:①酸碱平衡紊乱有明确的病因和症状,是常见的临床问题;②酸碱平衡紊乱是由疾病,特别是某些严重疾病引起的。普通的进食不当,如偏食、挑食、饮水不当、膳食不平衡等不会引起酸碱平衡紊乱。③饮食治疗不是纠正酸碱平衡紊乱的有效方法。

7.预防酸碱平衡紊乱的措施

防治醉酒和酒精中毒

发生腹泻和严重呕吐时要及时补充液体(以及其他治疗)

糖尿病要认真服药,控制好血糖,

不要过度节食

8.食物酸碱性的真相

从食品化学的角度,日常食物是分酸性和碱性的。一般情况下,食物的酸性和碱性并不是指入口味道的酸碱感觉,而是指在身体内消化吸收、代谢利用后所得产物的酸碱性。食物中的营养素在体内代谢的最终产物,除了我们熟知的水和二氧化碳外,还有其他元素的残留,这些元素分成两类,一类是成酸元素包括硫、磷、氮、氯等,呈酸性;另一类是成碱元素包括钾、钠、钙、镁等,呈碱性。如果某种食品代谢后成酸元素占上风,那就是“成酸性食物”,简称酸性食物;反之,如果成碱元素比较多,那就是“成碱性食物”,简称碱性食物。所以,要确定某种食物是酸性还是碱性,不能直接检测该食物本身,而是要检测它在体内代谢后的产物。当然,从技术的角度,食物在体内代谢后的产物是很难直接检测,那么就退而求其次,将该食物烧成灰烬,用pH试纸(或更精密的检测仪器)测试其酸碱度,或者更准确的做法是测定酸碱元素各自含量的多寡。

一般来说,蔬菜、水果、海藻类、牛奶等属于碱性食物;酸性食物则包括粮食、鱼、肉、蛋等。这只是一个大致的规律,要确定某种食物到底是酸性还是碱性必须进行检测才行。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真正做过检测的食物并不多,尤其国内这方面的检测简直是空白。

一般情况下,食物对血液酸碱性的影响是很轻微的,那种想通过酸性或碱性食物来改变(即使是慢性改变)血液酸碱性的努力是没有任何根据的。因此,中国营养学会编制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明确指出:“从营养学角度来看,这些说法(酸碱性食物)缺乏科学依据,因而不值得提倡”。

当然,多吃蔬菜水果(通常认为是碱性食物),少吃肉蛋(通常认为是酸性食物)的建议是对的,但这与它们是酸性还是碱性无关,而是因为其营养成分、营养价值不同。

夏季养生

夏天,万物勃勃生机,枝繁叶茂的季节,可对于女人来说却常常是身体麻烦频出的时期。

1、保持好的心态——情志养生

夏季炎热,人容易烦躁、易怒,加重了对于暑热的难耐。中医认为,“百病皆由气生”,异常的情绪可以导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脾胃失调、内分泌紊乱、免疫功能降低等证。俗话说,“心静身自凉”。心静了,人体的气机正常,就会发挥正常的免疫调节功能,所以调整心态很重要。让心静下来的方法很多,主动法比如静读、养花、刺绣等,或者被动法如去做美容、SPA等都可以让心情放松。或者运动法如散步、游泳等。食疗法,具有清心疏肝解暑的食物有绿豆汤、薄荷茶、藿香茶、莲子心茶等。

2、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养生

“女人靠睡”。夏季睡眠不足是常态,睡眠不足会造成精力、体力下降,长期睡眠不足会引起记忆力下降,人体免疫功能下降,胃肠功能紊乱。有人因为晚上睡不好,白天就会萎靡不振、困倦。我的方法是,睡前一小时关闭卧室门窗,开足空调,把室温降下来,上床时关闭空调。或者客厅开空调,卧室门开着,让冷气弥散进来。即是“间接空调”。当然,短暂的午休,也会弥补一些睡眠。另外,晚餐也要避免进食过多肥甘厚味,加重脾胃负担。睡前尽量避免从事让神经过度兴奋的事情,如看恐怖片、谈论生气的事、喝茶或咖啡等,保证睡前精神安定,有助于快速入睡。

3、谨防“空调病”——防御外邪

现代城市,空调已是室内必备设施,有人喜欢一直呆在有空调的房间里、车里,一旦外出身体有汗时立刻进入较冷的房间,毛孔立刻闭塞,就会“寒包火”,即“热伤风”。身体被电扇或空调直接对着吹会“受风”而发关节肌肉疼痛。直对面部吹会诱发“三叉神经痛”、“面瘫”等。我的体会是如果身上有汗,最好在走廊、过道等地方稍微过渡一下;如果长时间在空调房间里,尽量避免出风口直对人体,或随时带一件薄外衣遮挡一下。避免在开着的门窗下睡觉。

4、节制贪凉饮冷——预防内伤

夏季,各种冷饮、冰激凌、冰镇食品是极大的诱惑。但是,中国人的脾胃是“热食基因”,比较适应温热食品,长期大量贪食冷饮冰镇食品,会损伤脾胃,造成脾胃虚寒,加之,食品冷藏并不能消灭细菌,常常会引起胃肠炎。我的建议是,一次性要限量,不可一次吃过多;冷冻食品取出后先在室温下放一放,称之为“出出汗”,再吃。进餐时,冷、热食品交叉吃,就是吃点冷的,再吃点热的;再有,根据你的体质选择食品,如果你平时就是怕冷、手足发凉、便溏等虚寒体质,那就少吃,如果你是阳盛体质,怕热、喜冷,那多吃点也无妨。特别提醒月经期女性,尽量少吃寒凉食品,过度贪凉饮冷会造成痛经。

5、保持私处卫生——性别养生

夏季,女性很容易发生阴道、尿道、外阴感染,特别是在月经期。建议女性朋友,月经护垫要勤换,最好不要超过2个小时,不要长时间使用卫生护垫,内裤要勤换,最好不要用化纤材料的内裤。私处清洗用流动的清水,尽量不用各种洗剂、消毒液,以免破坏外阴或阴道的自身菌群平衡。多喝水,不憋尿,保持尿道清洁。

6、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生命在于运动

由于天气炎热,人们的户外活动要大大减少,久居室内,久坐少动,很多女性朋友会发现,过完夏天长很多肉肉。我本人体重三十年不变,如何保持的呢?原则就是做一个“不懒的女人”,利用任何机会活动、运动。夏天,利用早晚的时间走路,如果怕晒,可在晚上晚饭后,走,要快走,走到身体出汗,心跳加快,时间一小时左右。下雨天、雾霾天可在室内,做做瑜伽、体操,现在网上有很多视频,选择一套适合自己的、不太复杂的,坚持做下去。对于爱看电视的朋友,在广告时间做做“五指梳头”、“干洗脸””搓脚”等等,也能起到锻炼和保健的作用。最安静的运动是打坐,盘腿坐直、排除杂念,也可达到锻炼的目的。

7、自制养生食品——自我保健

这里,推荐几种我自制的养生食品

银耳百合大枣羹:

银耳(泡发去掉硬根撕成小块)20克,百合10克,大枣5枚(去核),加水用砂锅煎煮30分钟,出锅前加入冰糖。

作用:养阴补血润肺

适用于:经常口干咽干、皮肤干燥、贫血者

薏米茯苓冬瓜汤

薏米 30克,茯苓30克,冬瓜带皮60克,煎汤500ml。

作用:健脾利湿消肿

适用于:面色暗沉、手足肿胀、口中粘腻、便溏。

清咽茶

金银花6克、桔梗6克、乌梅3个、罗汉果6克,泡水代茶饮

作用:清热利咽

适用于:慢性咽炎

春季养生之谷雨篇

春季养生的特点是养阳、养肝。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这个过程是阳气生发的过程,所以,春天养阳气尤为重要。在五行学说中春天属于东方,配属五脏中的肝脏,所以春天又是养肝的季节。春季3个月有6个节气,每个节气的特点不一样,养生方法也会有差异。很快就到谷雨了,俗话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节气前后,各地气温开始回升,降雨增多,空气湿气大,天气变化莫测。因此,谷雨前后,我们应遵循自然节气变化,针对气候特点进行谷雨养生。

衣:“春捂秋冻”,春天天气慢慢热了,衣服也不用穿那么厚了,但是春寒料峭,日夜温差大,减衣服还是不宜过快。但是到了谷雨,天会比较热了,再多穿衣服容易上火,因此,谷雨的“春捂”不能过,以15摄氏度为基点,超过这个温度还是要适当少穿,不然会出汗,反而更容易受风外感,建议早晚多加一件外套,随气温调节穿着。

食:“民以食为天”,春季养肝,但是谷雨是春夏交界的节气,每个交界节气都是归属于脾,谷雨前后15天及清明的最后3天中,脾处于旺盛时期。肝脏气伏,心气逐渐旺盛,脾的旺盛会使胃强健起来,从而使消化功能处于旺盛的状态,消化功能旺盛有利于营养的吸收,因此这时正是补身的大好时机。但不能像冬天一样进补,应当食用一些益肝补肾的食物,适当吃一些小麦胚粉、标准面粉、荞麦粉、莜麦面、小米、大麦、黄豆及其他豆类、黑芝麻等,以顺应阴阳的变化,为安然度过盛夏打下基础。适当食用一些具有补血益气功效的食物。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抵抗春瘟,而且还可为安度盛夏打下基础。如果饮食不当,却极易使肠胃受损。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一时期又是胃病的易发期。消除病因是治疗的关键,如戒烟、戒酒、不暴饮暴食、饥饿无度,少吃多餐和避免食用对胃有刺激的食物和药物等。春季花粉过敏是春天高发的疾病,各种花粉形成的漂浮物、空气中的粉尘都是潜在的过敏源。而谷雨天柳絮满天飞,又是花粉高峰期,春风一吹,很多人容易出现脸部红肿、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过敏体质的人这个季节应防花粉症及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特别要注意避免与过敏源接触。在饮食上减少高蛋白质、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出现过敏反应及时到医院就诊。谷雨以后雨水渐渐增多,湿气变重,所以谷雨养生要注意祛湿,在饮食上加以配合。具有良好祛湿效果的食物有:白扁豆、赤豆、薏仁、山药荷叶芡实、冬瓜、陈皮、白萝卜、藕、海带、竹笋、鲫鱼、豆芽等。

住:谷雨的节气特点雨水增多,比较潮湿,是风湿病、关节病比较容易发作的季节。而这时候北方都已经停了暖气了,晚上睡觉的时候反而觉得冷,需要盖厚实些的被子,而且屋内空气要保持清爽,阳光好的时候经常开窗通风,有风湿病、关节病的人群要注意保暖,特别是关节部位。南方雨水较多,要注意防潮,防霉变,减少过敏性疾病的发作。这时候白天比晚上长了,睡眠时间也适当减少,多进行户外活动,有利于做好最后一个节气的春季养生。

行:中医中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天总给人们一种万物生长、蒸蒸日上的景象,此时野外空气特别清新,正是采纳自然之气养阳的好时机,而活动为养阳最重要的一环,踏青春游也是清明谷雨两个节气最好的户外活动方式。人们应根据自身体质,选择适当的锻炼项目,如慢跑、做操、打球等,不仅能畅达心胸,怡情养性,而且还能扩大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加出汗量,使气血通畅,郁滞疏散,祛湿排毒,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身体素质,减少疾病的发生,使身体与外界达到平衡。谷雨时节肝肾处于衰弱状态,所以应注意加强对肝肾的保养。在精神情志养生方面,还要重视精神调养,忌情怀忧郁,要做到心胸开阔,保持恬静的心态,听音乐、钓鱼、春游、太极拳、散步等都能陶冶性情,切忌遇事忧愁焦虑,以防肝火萌动。

中医急救第一穴——人中

日常生活中或者影视剧中,我们常常见到有人昏过去后,人们便会大喊“快掐人中”,而且往往效果还不错。

“人中”位于鼻下,上嘴唇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的交点处。中医认为“人中”是急救昏厥的要穴。主治癫、狂、痫、中风昏迷、小儿惊风、面肿、腰背强痛等病症。中医历代医家都认为,人中是一个重要的急救穴位,手指掐或针刺该穴位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急救方法,该法可以用于治疗中暑、昏迷、晕厥、全身麻醉过程中出现的呼吸停止、低血压、休克、一氧化碳中毒等。

为什么刺激人中会有一定的急救作用呢?现代研究表明,刺激人中具有升高血压的作用。血压是主要生命指征之一,任何原因造成的血压过低都会危及生命,在危急情况下,提高血压可以保证各脏器的血液供应,维持生命活动。研究还表明刺激人中对另一主要生命指征--呼吸活动也有影响,适当的节律性刺激则有利于节律性呼吸活动的进行。

虽然刺激人中对血压和呼吸这两个重要的生命指征都有影响,但是对呼吸的影响并非都是有利的。研究表明,适当的节律性刺激是最合适的,可以用拇指尖掐或针刺人中穴,每分钟掐压或捻针20-40次,每次持续0.5-1秒。尽管如此,掐人中或针刺人中只是一种简便的应急急救措施,一旦发生了紧急情况,还是应该及时与医院联系,为进一步抢救创造条件,以免贻误病情,造成严重后果。

孩子中午觉老睡不着怎么办

昨天,一个网友在网上问我,她说孩子从5岁开始,中午觉老睡不着,他自己说他也想睡,但根本睡不着,看他也很痛苦,去年冬天晚上睡觉开始头晕,且睡不着,但他做过磁共振B超脑电图,排除器质性问题,可能是心理紧张,问题是怎么办呢?

经过我的询问,了解到她给孩子做了不少检查,也没有打呼噜,过敏体质等情况。目前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我是这样回答的:

孩子中午睡不着只是一个现象,不是疾病,首先心态要平和。身边很多孩子中午都不睡,也没有见有什么问题。如果你详细给孩子检查了,包括脑电图,CT,鼻窦等,没有发现问题的话,就对儿子说:“不睡不要紧,这说明你内心里不想睡,那就遵循你身体的感受吧,你可以干点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看书,玩玩具,看动画片等,你没有任何问题。”

我希望家长可以试验一下这个办法,而且要发自内心的说,面带微笑。

出现这些问题,我想很有可能是孩子的父母对孩子进行了暗示。暗示中午不睡觉是不好的事情。不断的强化焦虑。于是,孩子也产生了焦虑。

在临床中,很多疾病都和心理因素息息相关,因为病由心生。很多时候,孩子没有病或根本不严重,是家长过度焦虑让孩子也产生了焦虑以及过度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