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湿气重有什么症状

2020-07-15

湿气重有如下症状:一、易感困倦;二、有头重、眼重、腹胀感;三、会出现黏滞状态,如口中黏腻、耳屎黏滞;四、呈现不清爽状态,如头油、皮肤黏腻、面部长痘、痤疮等;五、出现代谢问题,如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糖尿病等。



女孩湿气重有什么症状相关阅读


身上湿气重怎么办

身上湿气重的人,平时一定要坚持运动,这样可以使湿气从汗液中排出,要多吃去湿的食物,比如说薏米仁、水芹菜扁豆以及洋葱,平时要保持规律作息,不要熬夜。身体湿气重,会出现关节酸痛的症状,还会头重身困,在排便的时候,会感觉很困难,并且大便不成形。

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是很容易导致湿气残留在体内的,长期下去就会形成湿气重的体质,这样对人的免疫系统和身体健康都有明显危害,经常在潮湿环境中停留的人,也会出现湿气重的情况,但经过好好调理,湿气重即可缓解,那么身上湿气重怎么办?湿气重的症状有哪些呢?
  一、身上湿气重怎么办
  1.坚持运动
  运动能够帮助湿气从汗液中排出,而且运动可以加快全身的血液循环,这样身体也不容易堆积毒素。所以湿气重的人,平时可以坚持运动,这样对身体很有好处,建议多做一些有氧运动,比如说慢跑或者是散步。
  2.多吃去湿食物
  多吃一些能够去湿的食物,可以从内在调理身体湿气重的状况。去湿的食物有薏米仁、扁豆、水芹菜以及洋葱等,这些食物都可以健脾止泻,并且能够帮助湿气排出,其中洋葱还有解毒杀虫的功效。
  3.规律作息
  生活长时间不规律,经常熬夜的人,也是很容易湿气重的,因此要想调理湿气重,首先就要注意保持规律作息,坚持早睡早起。
  二、湿气重的症状
  1.关节酸痛
  湿气比较重的话,就会导致关节出现酸痛症状。因为湿气一般会残留在关节,这些血液循环不好的部位,而且在天气突变的时候,关节疼痛症状会加剧。
  2.头重身困
  湿气重的人,经常会觉得头脑不清醒,而且浑身没有力气,感到身体非常沉重。湿气越严重,这种表现也愈明显,患者整个人看上去很没有精神。
  3.大便不成形
  这类患者还会出现大便不成形的表现,还有一些患者会小便不畅,在排便的时候,患者会觉得大便粘滞,很难从肛门排出。
  4.皮肤出油
  长时间湿气重不调理的话,还会影响人的皮肤,患者的皮肤会严重出油。

怎么去除体内湿气

有一些人发现内脏有下垂的情况,同时面色也不好,苍白,身体许多的机能都出现问题,若是到医院做检查,通常也不会查出任何问题,但是看中医发现是湿气重的原因,那么,下面大家一同来看看怎么去除体内湿气?

1、多参加运动
  身体之所以出现湿气重的状况,原因可能是身体缺少运动导致的,会觉得身体越来越重,四肢没有力气,更不爱动。这种情况说明体内的湿气聚积的越来越多,长期如此,导致的湿气到达脾脏,引发一系列的病症。想要缓解身体的这种情况,运动起来是十分有必要的。
  运动能够缓解压力,让身体的器官运作起来,而且还能加速湿气排出。可以进行的运动有:跑步、游泳以及太极等等。经常运动,对于身体的气血循环十分有利,还可以增加水分的代谢。

2、中药调理
  当然若是体内的湿气太重,可以用一些药物来治疗。可以用一些川芎红花桃仁当归郁金丹参等,这些药物在改善人体血流量方面有效果,同时还能预防人体形成血栓,人体的新陈代谢也有改善,能够有效地缓解病症。每日用热水泡脚,对于湿气的改善也有效果。
  3、热水泡脚
  每天晚上睡觉前用热水来泡脚半个小时,注意水温要在40℃左右,泡脚期间水温下降后,需要及时补充热水,坚持每日泡脚能有效去除人体的湿气。

4、饮食需清淡
  湿气重的人群,日常饮食方面尽量要清淡一些,肥肉、牛奶等不容易消化的食品,尽量不要吃,或者注意控制摄入的量,特别是在晚餐,不建议吃得过于丰富。吃饭要七分饱,而且主食与菜品也要安排好,不能一味地偏食自己喜欢的食物。

湿证为什么容易误诊

湿证,中医病证名。湿为阴邪,具有阻遏气机,损伤阳气,黏滞缠绵,重浊趋下等致病特点。指感受外界湿邪,或体内水液运化失常而形成湿浊,阻遏气机与清阳,以身体困重、肢体酸痛、腹胀腹泻、纳呆、苔滑脉濡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湿证表现貌似虚证,最易迷惑人处有三:

一、 口干、乏力为常见症状
  湿证的表现有时候特别想虚证,比如常见的口干、乏力。其实古代医典早就记载了湿证容易有这样的表现,《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五苓散证和猪苓汤证也都有口干或口渴的表现 。
  至于乏力,古人多以身重来描述,张先生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篇中记载“水在脾,少气身重”。张先生在《张氏医通·杂门·身重》中强调说:“身重多属于湿。”
  二、湿证可见多种脉象
  比如细脉,很多人会认为是虚的表现,其实呢,也常常是湿的脉象,李先生的《濒湖脉学》记载“细脉萦萦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乖;若非湿气侵腰肾,即是伤经汗泄来”。不仅细脉,其它脉象也可见于湿证,如伏脉,《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快,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脉沉者,有留饮” 。
  湿证日久,甚至还可以见到虚脉,“其脉虚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王氏曾撰文探讨并认为“湿为有形的阴邪,容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影响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因而,湿邪为病,必然要表现出性质属阴的脉象,如濡脉、细脉、缓脉等。
  这是由于湿邪阻遏阳气的推动功能,使气血运行缓慢,导致脉率迟缓。《温热病篇》认为湿热之证,脉无定体,或洪或缓,或伏或细,各随证见。也有医家认为与湿热孰重有关。
  其实,了解湿证可以出现类似虚证的细脉、缓脉、沉脉等等足矣,至于究竟此时主虚还是主湿,应当结合临床上的其他表现综合分析,于细微处见功夫。
  三、湿邪阻遏气机,可导致“阳证似阴”
  湿邪容易阻遏气机,导致阳气不达,故“阳证似阴”,变证百出。就是说明明不是阳虚寒证,但看上去特别像,所以容易误诊,如《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三》“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停饮阻碍心阳,则背寒冷。阳气不达四末,可致四逆,就是四肢发冷发凉;不达腹部,可以导致腹中发冷;不达阴部,男子可以阳痿,女子则宫寒不孕。其实,包括脉象中出现的类似虚证的细脉、沉脉、伏脉、虚脉等等,除病人本身正气虚的因素以外,也是因为湿邪阻碍气机,气血运行不利使然。

防范四季邪气

《黄帝内经》说,“四时之气,更伤五脏”,这里的“更”是轮流、交替的意思,是说季节不同,邪气各有偏重,所以,四季养生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小心四季邪气的侵害,这样才能远离疾病,更加健康的生活。

《黄帝内经》说,“春伤于风,邪气流连,乃为洞泄”,因为春天多风,顺应当然是好事,但要小心不要被风所伤害,假如被邪风伤害,风邪在体内流连不去,就可能引起腹泻(洞泄)。当然,邪风伤害身体的表现不仅是使人腹泻,还有很多其他表现,比如头痛、面神经麻痹,过敏性鼻炎、面肌痉挛等。因此,春天一定要注意不要被邪风伤害。
  《黄帝内经》说,“夏伤于暑,秋为痃疟”。是说夏天容易中暑,如果被暑邪伤害,也许当时没有明显的不舒服或者症状,但到了秋天就可能发生疟疾等疾病。中医称这种当时没有任何表现,过后邪气伺机发作的现象称为“伏邪”。“伏邪”就是邪气潜伏在人体内,当时并不引起疾病,而是过后没准哪天发作就引起疾病了。所以上策还是注意保养,防止自己中“伏邪”。
  《黄帝内经》说,“秋伤于湿,上逆为咳,发为痿厥”。是说夏末秋初湿气比较多见,和其他季节相比较重,如果中了湿邪,会往身体的上部走,表现为咳嗽等呼吸系统的病症,也可以发作为痿证(全身无力的疾病)或者厥证(手脚发凉的疾病),等等。因此夏末秋初要注意不要被湿气所伤。
  《黄帝内经》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意思是说冬天比较寒冷,寒邪比较常见。假如受了寒邪,也可能当时没有明显的不舒服,比如感冒流鼻涕、发烧、怕冷、头痛等,但小心寒邪潜伏在体内,等冬天过去,春天来了,就会伺机而动开始发病了,中医有个病名叫作春温,顾名思义,即春天的温病。不是因为春天怎么样了,而是冬天的寒冷伏邪发作导致的。各位要小心冬天不要受寒,也就是不要被寒邪所伤。
  小心四季邪气伤人,特别是对年轻人或者自认为身体好的人而言很有意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知道或者不重视预防疾病,如果被某个季节常见的邪气所伤,也许当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舒服,没有得什么病,但要小心“日后算账”。

中医对疾病复发的认识

所谓复发,是重新发作的疾病,又称为“复病”。复病具有如下特点:其临床表现类似初病,但又不仅是原有病理过程的再现,而是因诱发因素作用于旧疾之 宿根,机体遭受到再一次的病理性损害而旧病复发。

复发的次数愈多,静止期的恢复就愈不完全,预后也就愈差,并常可遗留下后遗症。所谓后遗症,是主病在好转或痊愈过程中未能恢复的机体损害,是与主病有着因果联系的疾病过程。

1.复发的基本条件:疾病复发的基本条件有三:其一,邪未尽除。就病邪而论,疾病初愈,病邪已去大半,犹未尽除。因为尚有余邪未尽,便为复发提供了 必要的条件。若邪已尽除,则不可能再复发。因此,邪未尽除是复发的首要条件。其二,正虚未复。因为疾病导致正气受损,疾病初愈时正气尚未完全恢复。若正气 不虚,必能除邪务尽,也不会出现旧病复发。所以,正虚未复也是疾病复发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其三,诱因。如新感病邪,过于劳累,均可助邪而伤正,使正气更 虚,余邪复炽,引起旧病复发。其他如饮食不慎,用药不当,亦可伤正助邪,导致复发。

2.复发的主要类型:由于病邪的性质不同,人体正气的盛衰各异,因而复发大体上可以分为疾病少愈即复发、休止与复发交替和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期交替等三种类型。

(1)疾病少愈即复发:这种复发类型多见于较重的外感热病。多因饮食不慎,用药不当,或过早操劳,使正气受损,余火复燃,引起复发。如湿温恢复期, 病人脉静身凉,疲乏无力,胃纳渐开。若安静休启,,进食清淡易于消化的半流质饮食,自当逐渐康复。若饮食失宜,进食不易消化的偏硬的或厚味饮食,则食积与 余热相搏,每易引起复发,不但身热复炽,且常出现腹痛、便血,甚至危及生命。

(2)休止与复发交替:这种复发类型在初次患病时即有宿根伏于体内,虽经治疗,症状和体征均已消除,但宿根未除,一旦正气不足,或感新邪引动宿邪, 即可旧病复发。例如,哮喘病,有痰饮宿根胶着于胸膈,休止时宛若平人。但当气候骤变,新感外邪引动伏邪,或过度疲劳,正气暂虚,无力制邪时,痰饮即泛起, 上壅气道,使肺气不畅,呼吸不利,张口抬肩而息,喉中痰鸣如拽锯,哮喘复发。经过适当治疗,痰鸣气喘消除,又与常人无异。但胸膈中宿痰不除,终有复发之 虞。欲除尽宿根,确非易事。

(3)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交替:这种复发类型实际上是慢性疾病症状较轻的缓解期与症状较重的急性发作期的交替。例如,胆石症,结石为有形之病理产 物,会阻碍气机,而致肝气郁结。在肝疏泄正常,腑气通降适度时,病人仅感右胁下偶有不适,进食后稍觉饱胀,是谓慢性缓解期。若因情志抑郁,引起肝失疏泄, 或便秘,腑气失于通降,或因进食膏粱厚味,助生肝胆湿热,使肝胆气机郁滞不通,胆绞痛发作,症见右胁下剧痛,牵引及右侧肩背,甚则因胆道阻塞而见黄疸与高 热,是谓急性发作。经过适当治疗,发作渐轻,又进入缓解期。但是,胆石不除,急性发作的反复出现,总是在所难免。

从上述三种情况看,其一是急性病恢复期余邪未尽,正气已虚,适逢诱因而引起复发。若治疗中注意驱邪务尽,避免诱因,复发是可以避免的。第二、三皆因 病有宿根而导致复发。宿根之形成,一是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无力消除病邪;一是病邪之性胶着固涩,难以清除。故治疗时,一方面要扶助正气,令其祛邪有 力;另一方面应根据宿邪的性质,逐步消除,持之以恒,以挖除病根。尽量减少复发,避免诱因十分重要。因此,必须认真掌握引起复发的主要诱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