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2020-07-14

心脏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心脏病涵盖范围很广,比如冠状动脉病变,引起心肌缺血性心脏病、各种类型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等等。不同心脏病,不同病情发展阶段,所选择治疗方法也不同,所有心脏病都应该先采取一般治疗,比如保持良好生活方式、戒烟酒等、饮食清淡、避免劳累或情绪激动等。冠心病药物治疗,比如用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如果有高血压或糖尿病,还应该用降压药或降糖药。
  如果是急性心肌梗死,可以采取溶栓治疗,介入支架治疗,甚至搭桥手术治疗等等。对于快速性心律失常,可以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改善心率,也可以通过射频消融术治疗,也可以手术。比如针对房颤外科迷宫手术等,对于先天性心脏病,应该手术治疗,包括介入封堵术或直视手术。对于感染性心内膜炎和结核性心包炎等等,还应该针对致病微生物采取相应治疗。不同心脏病,所需要采取治疗措施也不一样,需要分别对待,不是只用某一种治疗措施就可以达到治疗目的。



心脏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相关阅读


经常剧烈运动容易患心脏病

生命在于运动,但是这种运动最好是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长期的剧烈运动不仅对健康无益,反而有害!美国的一项新研究发现,经常进行剧烈运动可能对心脏产生不利影响,尤其是容易引起心房纤颤。

这一结论是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对近2万名男性的健康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的。从1982年该调查开始以来,先后有1661名被调查男性出现心房纤颤。

研究人员在《美国心脏病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所说的剧烈运动是指运动时出一身大汗的活动。调查发现,尽管剧烈运动有一些健康益处,但经常进行剧烈运动的人出现心房纤颤的风险比不进行剧烈运动的人高。如果每周有5天至7天进行剧烈运动,出现心房纤颤的风险将会提高20%。

报告说,对50岁以下的人来说,剧烈运动与出现心房纤颤的关系尤其明显。如果50岁以下的人每周有5天至7天进行剧烈运动的话,他们出现心房纤颤的风险要比不进行这类运动的同龄人高74%。

心房纤颤是一种心律失常病。发作时,病人的心脏跳动会变得极不规律。

久坐的8大危害

现在的上班族也可以算成是久坐一族了,而久坐给人体带来的危害是非常大的,下面一起来看看久坐会带来的一些危害吧。你有统计过吗,一天二十四小时,除了睡觉时间,你有多少时间不是坐着的呢?上班坐车、工作久坐、下班到家吃饭看电视也还是坐着。

久坐,对健康构成的威胁,其危害性同吸烟或者在日光下过度暴晒同样严重。研究显示,即使每天运动两小时,也不能弥补十几个小时坐着不动所带来的巨大危害。

1、心脏病:千万不要以为坐着和心脏就没有什么关系了,久坐燃烧脂肪更少,血液的流动速度也会更慢,所以脂肪酸就有机可乘了,这些脂肪酸会堵塞着你的心脏,引起心脏方面的疾病。

2、糖尿病:研究发现,人只要久坐一天,胰岛素的反应能力就会下降,而胰岛素不仅会引起糖尿病,同时还会引起其它的疾病。

3、颈腰椎疼痛:坐一天,腰部,腿部,肩膀是不是都有酸痛的感觉呢?这就是颈椎病的前兆了,据统计现代人高发颈腰椎疾病与久坐有着直接的关系。

4、肥胖:不可否认的是现代的胖人是越来越多了,从表面看好像小日子过得不错,事实上无论是外貌给人的感觉,还是身体的“基”都已经被破坏了,肥胖不仅会影响形体美,更重要的是它和高血压、糖尿病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5、失眠:久坐的人,因为运动量过少了,你也不会觉得累,所以失眠的问题也会比一般人严重。

6、生育能力:长时间的久坐使得下体的血液循环也跟着减慢了,女性朋友有可能引起阴道炎、子宫肌瘤,男性朋友是直接影响到精子的活力、性功能,长此下去,就算不避孕,你都很难有为人父母的希望了。

7、变笨:无论是头脑的反应能力,还是身体的协调能力,久坐时间过长,那么身体的机体功能接近老年人的程度就会越严重。

8、便秘、痔疮:久坐导致血液循环变慢,加上不良的饮食习惯,便秘、便血、痔疮等疾病也跟着来了。

心脏病人可以活得更好

“心脏病”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包括很多种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目前最常见的心脏病是冠心病和心律失常(早搏和心动过速),也是最可能引起患者恐慌的疾病,但又是完全可以通过我们的自身努力改变预后的疾病。我是一名心内科医生,每天都能见到很多这样的患者,不同的患者对于疾病的态度很不一样,有的不以为然,有的非常焦虑,有的遵嘱治疗,所以,这些患者的预后就很不一样,这里说的预后包括了疾病是否恶化、是否好转、是否死亡以及日常生活质量是否受到影响。我经常和患者说的话是,“只要有信心,坚持治疗,心脏病人可以活得很好”。患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在乎或太在乎,套用毛泽东主席的一句话:“战术上重视敌人,战略上藐视敌人”,很适用于我们和疾病的斗争。下面我用一些典型例子和解析,把如何和心脏疾病斗争的方法告诉读者朋友。这些窍门不仅仅是针对已经患病的读者朋友,对于没有患病的读者朋友也很适用,希望对读者朋友们有帮助。

一、典型病例

1987年,国内著名的心内科专家胡大一教授收到一封山西教师的来信,信中讲述了他20年的疾病。

20年前他36岁,曾是沙家店一所中学的校长。1967年他因坚持学生应上课学文化,和一些领导发生口角,心情郁闷,不想上班,去校医务室开假条,做了份心电图,发现有室性早搏,但毫无自觉症状。医务室根据当时权威的心电图书,发出报告:不正常心电图,室性早搏。

因大夫告诉他早搏可能猝死,室性早搏的原因可能是心肌炎,患者到西安的大医院检查,没有查找到心肌炎的任何证据,医生给患者诊断为“心肌炎后遗症”(心肌炎恢复后,心肌上留下块疤痕)。从此患者再没上过班,再没上过 ,到处寻医问药,反复住院、打静脉点滴,5年后卧床不起。直到1987年7月,患者的儿子看到胡大一教授写的一篇科普文章《室性早搏不等同心脏病》。胡教授在文章中强调: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预后良性,不能仅据此诊断心肌炎,“心肌炎后遗症”更是既无明确定义,也无诊断标准的“莫须有”帽子。患者的儿子把文章推荐给父亲。

患者后来在给胡教授的信上说,他看到这篇科普文章前已卧床15年,觉得活着没任何意义,自杀缺乏勇气。读过这篇文章感到自己像是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即将被吞没时,突然眼前出现了一条木板,但仍不确信这是否真是救命稻草,可以使他化险为夷。

胡教授看了信中寄来的多年检查资料,除心电图上显示室性早搏外,一切正常。胡教授回信告诉他,他没有器质性心脏病,20年的时间就是预后良性的最好证据,给他做了详细的解释,鼓励他解除顾虑,逐渐恢复日常活动。

2个月后,他回信讲,接信后顾虑全消,精神振奋,逐渐恢复行走,病情大有好转。半年后来信,讲他已完全恢复体力,能给家里挑水了。

二、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上述病例不是特例,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情况发生,例如,因为早搏,20几岁、40几岁的年青人长期病休在家,不敢外出;因为早搏,父母不敢让孩子上学,不敢让孩子正常活动;因为心房颤动,患者胸闷憋气、不敢睡觉、担心猝死;因为心电图的轻度异常和胸闷症状,患者反复做检查,反复到医院急诊室,不敢上班,不敢活动;因为体内冠状动脉血管放了支架、或心脏安装起搏器,担心支架刺破血管,担心支架脱落,担心起搏器失灵,总有胸闷、胸痛、心慌症状,不敢正常活动。从发病机制上讲,“早搏”也好、“心电图轻度异常”也好,都不可能使患者失去日常活动能力,甚至卧床不起,但不可能的事情确实发生在患者身上。很多医生也解释不清楚这种症状,正因为解释不清楚,患者就更紧张。胡大一教授因为看到太多这样的患者,开始思考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发现病因不在心脏,而是因为一系列外在原因导致患者出现暂时性神经功能障碍,因此提出了“关注心脏病患者精神心理问题”的呼吁。我从2007年师从胡大一老师后开始诊断和治疗这样的患者,通过经常和患者们深入交谈,开始了解胡老师提出关注患者心理问题的想法,理解患者们出现这种奇怪病症的原因。心脏之于身体,如同发动机之于汽车。所以一旦被诊断为心脏病,很多人有很大的精神负担,40-50%左右的患者存在焦虑,20-40%的患者存在抑郁,导致其中很大一部分人不敢正常生活,不敢过性生活,青壮年劳动力提前退休等。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原因是患者对疾病不了解,觉得心脏病是不可治愈的疾病,随时有死亡的风险,所以因担惊受怕而焦虑;或者道听途说,或者阅读了大量医学资料,却因为不能完全理解医学专业知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反而受到误导,引起过度紧张;或者医生把问题复杂化,对病情和治疗不做介绍,或病情介绍过于强调不良后果,造成患者过度紧张;或者长期患病给患者心理造成的伤害,或患者对疾病治疗的期待过高导致出现极大的失望;家属的紧张情绪对患者也产生不良影响,造成患者心理压力和紧张;以及由于意外事件造成患者心理打击,导致心血管疾病。这些情况导致患者出现焦虑和/或抑郁情绪,表现为类似心脏病发作的症状,尤其本身已经有心脏病的患者,症状搅和在一起,容易误诊,因治疗不对路,患者症状不缓解反复就诊,造成恶性循环。

另外,还有那些躺在病床上的患者,由于身体状况的恶化和周围环境的突然改变产生不适感是很难避免的。即使出院以后,当重新面对生活的时候,他们常常感觉迷茫和焦虑,往往需要鼓励和帮助。

三、危险程度评估

我们医生在给患者做出诊断和治疗计划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对患者病症进行危险分层,估计患者的疾病未来危险程度的大小。当然,这和算命不一样,医生并不能预测患者会生存多少年,而是科学算命,根据患者的危险因素多少,大概估测未来10年发生心脏事件或死亡的可能性有多大。作为普通人,虽然不能每个人都成为医生,但根据自己身上存在的危险因素水平,还是能大概了解自己未来发生心脏意外的可能性有多大,从而可以早期预防和治疗,避免心脏事件的发生。那么怎么预测呢,首先,存在下述情况的人群明确是心脏事件的高危患者:冠状动脉、颈动脉、脑动脉、上下肢动脉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压≥ 180/110 mmHg;总胆固醇水平≥ 8 mmol/l(~320 mg/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6 mmol/l(~240 mg/dl);1型或2型糖尿病;早发心血管疾病患者(男岁,女岁)的直系亲属。其次,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了一个简易危险评估量表,读者可根据自己存在的危险因素计算自己未来10年发生心脏事件的危险程度(见图1)。这些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吸烟、高胆固醇、高血压、糖尿病。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不吸烟,没有高血压、高胆固醇和糖尿病,不肥胖,生活方式健康,我们未来发生心脏事件的风险会降低80%。

四、心脏病人生活质量评估

很多患者都会错误的认为,一旦得了心脏病,幸福生活就离自己很远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患病后,需要改变的是我们的不良生活习惯,并不是我们的生活。作为医生,我常发现,生活质量和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并不一致。有的患者疾病很严重,但他总能把自己的生活过的有声有色,有幸福的家庭,有很多朋友,每次看到他,都觉得他的幸福溢于言表,他感激家庭的照护,感谢朋友的关心,感激医生的治疗,感谢上天对他的眷顾,信任医生并积极配合治疗,这些都是一些正性能量,使他的生活质量很高。但有的患者,虽没有严重的疾病,比如前述的患者,还有一些放了支架、安装起搏器的患者,因为未来无法预期的不良事件,就常年请假、提前退休甚至常年卧床不起。有的患者自怨自哀,弄得家里痛苦,朋友疏离,没有正常的生活,想想这是怎样的一种生活质量。我常想的一句话是,作为医生,不仅仅是把患者从死神中抢夺回来,更重要的是指导患者如何更好的生活。如果说我们把一位心脏病患者救回来,患者的大脑功能和心功能非常好,本来可以正常活动,却常年卧床不起,不能随意的做一些最起码的日常活动,比如自己吃饭、洗脸、上厕所、散步,和家人、朋友聊天,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目前生活质量评估日益受到医生的重视,看看自己或他人的生活质量是否好,完全可以自己评估,最基本的一些条件是:是否感觉快乐,对疾病是否有信心,是否有生活目标,是否可以自己吃饭、洗脸、上厕所,是否可以进行日常活动,是否能够恢复正常工作,是否能与朋友正常交往,是否有正常家庭生活等。如果上述几个问题全部回答“是”,就说明生活质量很好。有很多量表也可以评估生活质量,比如:SF-36,西雅图心绞痛量表,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量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ZUNG氏焦虑抑郁量表等。这些量表在互联网上都可以查到相应的表格,感兴趣的心脏病患者可以上网搜索,自己测试一下。

五、评估后,应该这样做

1, 首先坚信心脏病可防可控

读者朋友应该已经发现,近年来医生和社会各界联合起来,大力宣传心血管疾病预防的重要性,这是因为,预防对心血管疾病确实非常有效。美国自20世纪40年代起冠心病病死率持续升高,1968年冠心病病死率高达336,5人/10万;此后政府重视预防,主抓控制胆固醇、降压和戒烟;到2000年冠心病病死率下降了50%,其中危险因素控制的贡献率最大,全人群胆固醇水平下降0,34mmol/L收缩压下降5,1mm Hg(1mmHg=0,133kPa),吸烟量下降11,7%,对病死率下降的贡献率分别为24%、20%和12%。冠状动脉支架和搭桥的贡献率仅为5%。西欧各国近30年来因加强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冠心病病死率平均下降了20%~40%。2004年公布了一项全球研究INTERHEART研究,在52个国家(包括中国)262个中心的15152例患者和14 820例对照中进行的调查表明,全世界各个地区、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罹患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大多由血脂异常、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腹型肥胖、心理社会压力、摄人水果蔬菜少、规律的体力活动少所致,这8种危险因素分别可解释男性和女性心肌梗死原因的90%和94%。同时也发现,只要把上述8种危险因素控制好,80%的心肌梗死可以预防,也就是说:10个心肌梗死,9个可预测。6个心肌梗死,5个能预防。

2,终生用药

大约70%的冠心病死亡和50%的心肌梗死发生于已经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已确诊冠心病患者发生或再发心肌梗死和猝死的机会要比无冠心病病史者高4~7倍。斑块稳定性是影响冠心病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而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吸烟、心率加快、精神应激等因素均可导致斑块不稳定。大量研究证据显示,通过长期坚持有效的二级预防,综合控制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吸烟,可促使易损斑块稳定,显著降低再次心肌梗死和猝死的发生,提高冠心病患者总体生存率,减少血运重建需要。血管病变一旦发生,如果不长期用药物控制,斑块将不断进展,并且稳定性下降,导致临床心脏事件容易发生。国内外冠心病指南一致强调,改善冠心病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是充分使用有循证证据的二级预防药物,并长期坚持。有充分循证证据的二级预防用药包括: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根据病情有选择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和他汀类药物须坚持服用。有冠心病的读者请自检自己是否在坚持服用上述药物。

3, 药量需个体化调整

上述四种二级预防药物,每个冠心病患者都应该使用,但并不是每个患者都千篇一律服用相同的药物剂量,尤其是他汀类药物的降胆固醇作用、β受体阻滞剂对心率的作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对血压的作用,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不一样,。用药不是最终目的,用药后要达到我们设定的控制目标才是目的,如冠心病患者血压需要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需要控制在至少在2,6mmol/l以下,由于药物的疗效和药物的不良反应每个患者各不相同,这就需要个体化调整药物剂量。

另一方面,每种药物都有很多产品,不同的药物价格有很大不同,可以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使用合适的药物,并不是最贵的药物就最好,同一类药物价格可能相差很大,而作用基本相同。有的患者可能认为,使用贵的药物,使用1天等于5天,可以吃一周停两周,这是完全错误的想法,最重要的是长期坚持使用有效的药物。

4, 保健品不能取代药物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保健产品,比如卵磷脂、深海鱼油、葡萄籽、维生素C、纤维素、大蒜素、纳豆、天曲等。很多患者都问,能不能服用这些保健品。我的回答是,这些都是保健品,不能当作药物,在按时服药的前提下,如果有钱,可以服用,但需要注意这些保健品的副作用。当然,也可以不服用。事实上,我们医生认为,坚持服用有明确证据的预防药物,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需要花钱服用保健品。

5, 改变生活方式

不健康生活方式包括膳食不平衡(饮食缺少蔬菜水果、肉类和油脂量过高、食盐摄入过多、大量饮酒)、缺乏运动、吸烟和精神紧张。这些不健康生活方式不仅是超重及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还可以直接导致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炎症和氧化应激加强、促进血栓形成等。因此,健康生活方式是心脏病预防的基石。

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衡。合理膳食要求:每天摄入蔬菜300~500g,水果200~400g,谷类250~400g,胆固醇 ? ? ? ?

三招远离假日心脏综合征

繁忙的生活节奏使得聚少离多成为大众的生活常态,节假日往往成为亲朋聚会的唯一时机。

春节一过,小长假陆续到来。过几天就是“五一”小长假了,假期到来前,我们先给大家送上温馨小提示,“三招远离假日心脏综合征”。

“假日心脏综合征”是指健康人在节假日期间出现以心律失常在内的心脏急性损伤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综合征。这种综合征与长期的心脏病史无关,而是与不良生活习惯、情绪波动密切相关。

三大诱因引发心脏综合征

“假日心脏综合征”并不是新名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已出现,假日期间的心脏并发症可达平日的6-8倍。其中,饮食结构被打破,诸如暴饮暴食、过度饮酒,以及打牌等娱乐活动是深层诱因。

在重大节日或活动如春节、世界级体育赛事期间,或者股市强烈波动时期等与患者本身有直接关系的时间节点,也容易出现病人突发恶性心律失常,心梗、心绞痛等情况。

另外,常年存在的散发病例也是“假日心脏综合征”的诱因之一。散发病例未必是赶上过节发病,三分之二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会出现心情低落、精神压力增加等情况,这个时期的频繁应酬,就像一个导火索,很容易点燃心脏综合征。

节假日前莫更忙

与老年人不同的是,对于年轻群体来讲,为了能将小假期延长一点,延长放松休闲时间,很多年轻人往往会选择调休,从而导致连夜加班的情况屡见不鲜。在加班加点赶任务的过程中,更易引发综合征。

有一位年轻患者就是上述情况,幸运的是,她得到了及时救治。很多时候,因为熬夜加班,短短几分钟内导致心源性猝死的患者,再也没能抢救回来。这种现象近几年呈逐年攀升趋势,尤其要引起广泛注意。所以节假日前夕,年轻人一定要有计划地、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工作。

日常建立科学生活观

生活中常常能观察到这样一个有趣现象:走在大街上,很多开汽车的往往是年轻人;中年人多选择自行车出行、装备精良考究、趋于半职业化;而老年人则更多以步行为主,饭前饭后时段,经常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实际上,不同的出行习惯,反应的恰恰是不同机体在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上的潜意识。

很多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尤其是中年患者群体,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形:拿到体检报告,但不想吃药,而是希望通过改变生活习惯的方式来改善身体状况。

出发点也许是好的,但是这种态度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未必科学,而且对恢复健康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日常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合理的体育锻炼是好事,不能等到身体出现问题才想到这些。

老年人不要“太要强”

对于疾病的治疗方式因人而异。日常接触的患者中,很多患者缺乏科学态度,寄希望于通过改善生活习惯,来避免药物或手术治疗。但患者忽略了个体差异问题,如果患者在本身已经处于血糖、血压升高状态的情况下,仍然拒绝药物治疗,则是一种不可取的态度。

众所周知,目前很多人普遍存在睡眠问题。与此同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患者往往因为一种疾病跑到多家医院去就诊,面对不同医生给予的就诊结果的部分出入,患者内心形成了不同程度的焦虑。

对于这些患者而言,迫在眉睫的不是做心脏搭桥或支架手术,背后的科学素养、生活方式、对疾病治疗的认知模式,才是重中之重。

与年轻患者不同的是,很多老年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往往更重视医嘱。

老一代人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子女成年后,无论多繁忙,都应抽出足够时间给予“反哺”。对于老年人来讲,预防假日心脏综合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首先,药物一定要留出余量,以供不时之需。只有在充分作足准备的情况下,患者才能在遇到不舒服的情况时,及时控制病情,缓解心理恐慌。

其次,提前到医院就诊,医生会给予相应的治疗方案。不要等身体出现异常情况,或者药物已经用尽才到医院就诊。

最重要的是,老年人不要“太要强”。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很多在家看护孩子的老年人因过度劳累病倒。有的老人则积极投身于户外运动中,并且热衷于挑战极限项目。实际上,就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样,相应年龄段有相应年龄段要做的、适宜做的事,切忌心态太“要强”。

脏腑也有夫妻关系

脏腑的夫妻关系是我对脏腑表里关系的戏称,所谓脏腑的表里关系就是每个脏和腑之间都有一对一的表里关系。所谓表里,就是像夫妻一样是一对儿。比如肝胆,有个成语叫“肝胆相照”,肝和胆就是一对儿,心和小肠是一对儿,肺和大肠是一对儿,脾和胃是一对儿(所以人们常常说脾胃好与不好),肾与膀胱是一对儿。

正因为脏和腑有表里关系,所以对于因便秘等肠道问题引起的咳嗽,不但要治疗肺脏,同时还应该通便,因为肺和大肠是一对儿,大肠不通,便秘,会影响肺脏的健康,咳嗽就更加厉害了。心和小肠属于表里关系,心火旺的人,清心火不行的时候就清小肠,小肠有病的时候就清心火。这些都是利用表里关系来治病调理的具体例证。脏腑的表里关系,用现代机理还不好解释,前两年国家科技部就曾经立项搞过一个大课题,就是研究中医的肺与大肠相表里。

闵某某,男,58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数年,因感冒后加重。主要症状为咳嗽、咯痰,痰为黏浊痰,不易咯出,胸闷而喘,喉中痰鸣,大便干,舌苔黄,脉滑数。

患者已经其他中医大夫诊治,治疗思路基本为宣肺清热,化痰平喘,虽有一定疗效,但患者感叹效果不甚明显且显效太慢。仔细考虑,以前的治疗思路应该是正确无疑的,

恐怕疏漏之处在于未考虑到“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学说,加之患者本来大便又干,而方中并没有通腑泄热的药物,遂用下方治疗。

黄芩15克、炒栀子12克、知母10克、桑白皮15克、栝楼15克。

浙贝母15克。桔梗12克。茯苓15克。生大黄10克(后下)。

患者服药6服,大便已经不干,而咳痰喘也明显减轻,又改为其他方子慢慢调理。

相关治疗图解

相关偏方验方

风湿性心脏病通用方

养心补血。适用于风湿性心脏病。

气阴两虚风湿性心脏病方

益气养阴,补心利湿。适用于风湿性心脏病。

气阴两虚风湿性心脏病方

益气敛阴。适用于气阴两虚型充血性心力衰竭。

风湿性心脏病通用方

养心补血。适用于风湿性心脏病。

风湿性心脏病通用方

强心利尿,活血软坚。适宜于高血压、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