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药治胃疼

2020-07-14

什么药治胃疼:
  胃疼一定要区分引起胃疼的原因,如果胃疼由天气的变化,情绪的变化,以及摄入一些不合适的食物引起,这时应该先把天气、情绪、饮食等干扰因素去除掉。如果病人经常出现胃疼,就需要药物的干预。在临床当中,胃疼包括急、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以及消化不良这些常见的疾病,要针对疾病去采用药物的治疗。第一,可以选用非常多见的奥美拉唑,这种制酸药可以帮助控制胃酸的分泌,能有效地缓解胃疼的症状;第二,如果胃疼的症状不是很严重,可以用一些黏膜保护剂,比如硫糖铝之类的药物,能够阻止外源性的食物对胃造成不好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出现胃疼,一定要注意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它可以引起胃炎。除了缓解胃疼以外,最好通过药物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根除以后能够缓解胃内的炎症,也能杜绝复发。胃疼的药物治疗当中,一定要选择合适的药物,不能够根据经验去选择;其次,胃疼的患者一定要去医院做胃镜检查,胃镜的检查能够明确胃疼是属于哪种性质的疼痛,以及严重程度,不能只靠药物去缓解疼痛,这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会导致胃疼逐渐加重,甚至出现一些严重的疾病。胃疼用药除了治酸药很重要以外,饮食习惯也非常重要。



什么药治胃疼相关阅读


中医治本,什么是本

常有人说中医治本,那么,什么是本呢?有人可能说本就是根儿,从文字上讲说得过去,但实际上,很多病,西医中医都很难除根儿。本是相对于标而言的,没有标就没有本,二者是相对而言的,不同的情形,标本的概念不一样,我们可以简要讨论几对儿标本:

第一对儿:疾病是本,症状是标。比如头晕,高血压可以,低血压也可以,颈椎病可以,脑血管病可以,耳朵的问题也可以。这个时候,头晕是标,疾病是本,若想治好头晕,必须搞清楚是哪种病导致的,针对疾病治疗。
  第二对儿:原发性疾病是本,继发性疾病是标。比如糖尿病是本,带来的并发症是标,眼底问题呀,肾功能问题呀,脚烂的问题呀,等等。如果不好好控制血糖,从糖尿病着眼,即使解决问题,也是一时的。
  第三对儿:慢性病是本,急性病是标。比如某人有多年的糖尿病、高血压,但又突发胃肠道出血。这个时候,以治疗突发的急性病为主,等急性病控制好了,再慢慢处理慢性病,也就是中医说的“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第四对儿:病因是本,疾病是标。比如转氨酶高,有的是由于喝酒,有的是因为长期接触有毒物质,如果不针对原因,即使转氨酶一时降下来,还会上去的,甚至更高。
  第五对儿:心理问题是本,身体问题是标。由于心理精神层面导致的身体疾病越来越多,这样的疾病如果只是治疗身体,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心病还需心药医”嘛。比如长期紧张导致的胃痛、爱生气导致的心脏病、失恋导致的月经不调等等。
  第六对儿:病人是本,医生是标。《黄帝内经》称为“病为本,工为标”,病是说病人,工即是医生。比如由于生活方式导致的高血脂、脂肪肝,用药是有效的,但如果患者能够改变生活方式,效果将会更加持久。所以,从某个角度看,“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有点儿道理。
  第七对儿:人是本,病是标。治疗疾病,千万不要忘记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这个人活的更久一些,活的质量更高一些。所以,我们反对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强调治病留人。
  总之,中医说的本和标,概念是相对的,灵活的,这篇文章姑且也可以称之为“中医标本相对论”,不知道您以为然否?

酸性体质与酸碱平衡的八大真相

谣言

谣言主体: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是导致癌症、脂肪肝、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卒中等疾病的罪魁祸首。

谣言自圆其说:酸性体质是如何形成的呢?主要原因是“人摄入的营养超过身体的需要,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就会在体内积累酸性物质,让体液呈酸性,最后导致疾病”。酸性体质者怎么办呢?主要对策是“多吃碱性食物,少吃或不吃酸性食物,“饮用碱性水”,“服用碱性保健品”等。“亚健康就是酸性体质”,“酸性体质符合中医阴阳平衡的整体观”。

谣言解析

酸性体质支持者所引用的说法和资料几乎都是无法查证的,在严肃学术研究数据库中找不到任何证据,甚至连他们津津乐道的“日本著名医学博士柳泽文正”、“诺贝尔奖获得者雷翁”等都是虚假的。

在医学教材里也没有关于“酸性体质”的内容。不论肿瘤科医生,内分泌科医生,还是心血管科医生都没有诊治过“酸性体质”病人。甚至连“酸性体质”这个词都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是,人体不同部位的体液酸碱度是不同的,正常血液平均pH为7.35~7.45(弱碱性)、胃液pH为1~3(强酸性)、胰液pH为8.8(强碱性)、小肠液pH在7.2~7.8(碱性)、尿液pH为6.5(弱酸性)、唾液pH7.1(接近中性),酸性体质的“体质”是指哪个部位而论的呢?

人体内存在四大酸碱调节系统,正常情况下,血液的pH相对恒定地保持在7.35~7.45。如果血液pH低于7.35或高于7.45,就属于酸中毒或碱中毒的范畴了。而不论何种类型的酸中毒或碱中毒,都是疾病或药物引起的,与饮食、饮水或保健品的关系不大。在这里,疾病是“因”,酸中毒是“果”,是疾病引起酸中毒,而不是酸中毒引起疾病。在任何有关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研究中,都不曾发现酸性体质是危险因素或促发因素。

酸碱平衡的真相

1.什么是酸碱平衡

所谓“酸”是指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H+)的化合物,如盐酸(HCl)、硫酸(H2SO4)、硝酸(HNO3)、磷酸(H3PO4)、碳酸(H2CO3)等。“碱”的定义则比较复杂,狭义的碱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广义的碱则指电离时能吸收质子(H+)的物质,也称“碱性”,如氨水(NH3·H2O)、烧碱(NaOH,氢氧化钠)、小苏打(NaHCO3,碳酸氢钠)等。碱可以与酸反应形成盐和水,这一反应称为酸碱中和。

H+浓度是衡量酸碱度最直接的指标,但因为溶液中H+浓度通常较低,所以现在广泛使用H+浓度的负对数即“pH”来表示,如当血液中H+浓度为40(nmol/L,读作“纳摩尔每升”)时,其pH为7.40。pH是表示溶液中酸碱度的简明指标,一般pH=7为中性;pH小于7为酸性;pH大于7为碱性。

不难理解,机体的代谢活动必须在适宜的酸碱度条件下才能正常进行。正常情况下,尽管机体经常摄入一些酸性或碱性食物,在代谢过程中不断生成酸性或碱性物质,但体液的酸碱度依靠体内的缓冲和调节功能仍稳定在正常的范围内。人体适宜的酸碱度用动脉血pH表示为7.35~7.45,平均值为7.40,变动在范围很窄的弱碱性环境。这种维持体液相对稳定的过程,称为酸碱平衡。必须强调的是,体内的酸碱平衡主要靠专门的缓冲和调节系统来维持,而不是靠酸碱中和反应来维持。

在病理情况下,很多因素可引起酸碱超负荷或严重不足,或调节机制障碍,导致体液内环境酸碱稳态被破坏,形成酸碱平衡紊乱。酸碱平衡状态判断(血气分析)是临床日常诊疗的基本手段。

体液中的酸性或碱性物质主要是细胞内物质在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食物中也含有酸性或碱性物质,但量不多,对体内酸碱平衡的影响即使有的话也比较轻微。除非是严重的呕吐、腹泻或饥饿等极端情况,单纯因进食品种不当造成酸碱失衡几乎是不可能的。

2.体内酸的来源

体内的酸性物质主要有两大类,即挥发酸和固定酸。

挥发酸指碳酸,碳酸是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最多的酸性物质。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在分解代谢中,氧化最后阶段的终产物有CO2,CO2与水结合生成碳酸。碳酸可释出H+,也可以形成气体CO2,从肺排出体外,所以称为挥发酸。反应式如下:

CO2+H2O=H2CO3=H++HCO3-

组织细胞代谢产生CO2的量是相当可观的,成人在安静状态下每天可产生300~400升。如果这些CO2全部与水合成H2CO3,并释放H+,相当于每天产生H+13~15摩尔。运动、体力活动或某些疾病使代谢率增加时,CO2生成量显著增加。CO2通过肺来排出体外。

固定酸是指H2CO3以外的酸,如蛋白质分解代谢产生的硫酸、核酸分解代谢产生磷酸和尿酸;糖酵解生成的甘油酸、丙酮酸和乳酸,糖氧化过程中生成的三羧酸;脂肪代谢产生的β-羟丁酸和乙酰乙酸等。这些酸性物质不能变成气体由肺呼出,只能通过肾由尿排出,故又称为非挥发性酸。固定酸种类虽多,但其总量却比挥发酸少得多,解离产生的H+仅有0.05~0.1摩尔,还不到挥发酸的1%。

3.体内碱的来源

与酸相比,人体碱的生成量要少得多。其来源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在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碱性物质,如氨基酸脱氨基所产生的氨。不过,在正常情况下,氨并不是碱的主要来源,因为它经过肝脏代谢后生成尿素(中性)。另一个来源是食物,蔬菜和水果中所含的有机酸盐,如柠檬酸盐、苹果酸盐和草酸盐,均可以与H+起反应,分别转化为柠檬酸、苹果酸和草酸,Na+或K+则可与HCO3-结合生成碱性盐。

4.酸碱平衡的调节

人体内有4个体系控制着酸碱平衡。

1.肺 肺通过改变通气量来控制挥发酸释出CO2的排出量,使血浆中的HCO3-与H2CO3比值接近正常,以保持pH相对恒定。生理学称之为“酸碱的呼吸性调节”。

2.肾 肾脏主要调节固定酸,通过排酸或保碱的作用来维持HCO3-浓度,调节pH使之相对恒定。

3.血液 血液中有强大的酸碱缓冲系统,包括碳酸氢盐缓冲系统、磷酸盐缓冲系统、血浆蛋白缓冲系统、血红蛋白缓冲系统和氧合血红蛋白缓冲系统,共5种。

血液缓冲系统可立即缓冲所有的固定酸,其中碳酸氢盐缓冲系统最重要,占血液总缓冲量的1/2以上。H2CO3=H++HCO3-。当H+过多时,反应向左移动,使H+的浓度不至于发生大幅度的增高,同时缓冲碱(HCO3-)浓度降低;当H+减少时,反应则向右移动,使H+的浓度得到部分的恢复,同时缓冲碱的浓度增加。

但碳酸氢盐缓冲系统不能缓冲挥发酸(碳酸)。挥发酸的缓冲主要靠其余的缓冲系统,特别是血红蛋白缓冲系统和氧合血红蛋白缓冲系统。

4.组织细胞 机体大量的组织细胞内液也是酸碱平衡的缓冲系统,细胞的缓冲作用主要是通过离子交换进行的。如细胞外液H+增加时,H+弥散进入细胞内,而细胞内的K+则移至细胞外。

上述4个方面的调节因素共同维持体内的酸碱平衡,但在作用时间和强度上又各有特点,血液缓冲系统反应迅速,但缓冲作用不能持久;肺的调节作用最大,缓冲作用于30分钟时达到高峰;细胞的缓冲能力虽较强,但在3~4小时才发挥作用;肾脏的调节作用更慢,常在数小时之后起作用,3~5天才达高峰,对排出固定酸及保留NaHCO3有重要作用。

总之,正是因为有上述调节体系的存在,尽管机体不断生成酸性和碱性物质,同时也通过食物摄入酸碱物质,但血液的pH并不发生显著变化,即正常机体处于酸碱平衡状态。

5.如何判断酸碱是否平衡

用血气分析仪可直接检测pH。正常人动脉血液pH为7.35~7.45,平均为7.4。凡pH低于7.35为酸中毒(或酸血症);凡pH高于7.45为碱中毒(或碱血症)。

pH检测只能判断是酸中毒还是碱中毒,不能说明酸中毒或碱中毒的原因。要判断酸中毒或碱中毒的原因,还需要检测“动脉血CO2分压”及其他指标。

动脉血CO2分压是指血浆中呈物理溶解状态的CO2分子产生的张力。正常值为33~46毫米汞柱(4.39~6.25千帕),平均为40毫米汞柱(5.32千帕)。动脉血CO2分压越高,说明血液中CO2越多,表明非通气量不足,故动脉血CO2分压是衡量呼吸功能的指标。如果因为某些疾病(如卒中、支气管哮喘等),肺通气不足(呼吸抑制),CO2潴留使动脉血CO2分压升高(大于46毫米汞柱),pH下降,称为呼吸性酸中毒;如果因为某些疾病(如肺水肿、脑外伤等),肺通气过度(呼吸过度),CO2呼出过多,使动脉血CO2分压下降(小于33毫米汞柱),pH升高,称为呼吸性碱中毒。

6.酸碱平衡紊乱会造成哪些后果

很多疾病都可以导致酸碱平衡紊乱。实际上,酸碱平衡紊乱是最常见的临床问题之一,其原因比较复杂。不论何种疾病,只要有器官功能障碍或细胞代谢障碍,使pH发生变动,并超出了机体调节能力的范围,必然伴有血液pH、代谢指标和呼吸指标的异常变化。根据酸碱平衡紊乱是呼吸因素造成的,还是代谢因素造成的,或者两者兼而有之,酸碱平衡紊乱可分为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和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分为4种类型: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和呼吸性碱中毒。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则更为复杂,有时甚至可同时发生酸中毒和碱中毒。

酸中毒或碱中毒的病因和表现是非常复杂的,上述4种疾病状态还只是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结果,临床上尚有急性和慢性之分,而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在临床上则更为常见和复杂。不过,有几点是非常明确的:①酸碱平衡紊乱有明确的病因和症状,是常见的临床问题;②酸碱平衡紊乱是由疾病,特别是某些严重疾病引起的。普通的进食不当,如偏食、挑食、饮水不当、膳食不平衡等不会引起酸碱平衡紊乱。③饮食治疗不是纠正酸碱平衡紊乱的有效方法。

7.预防酸碱平衡紊乱的措施

防治醉酒和酒精中毒

发生腹泻和严重呕吐时要及时补充液体(以及其他治疗)

糖尿病要认真服药,控制好血糖,

不要过度节食

8.食物酸碱性的真相

从食品化学的角度,日常食物是分酸性和碱性的。一般情况下,食物的酸性和碱性并不是指入口味道的酸碱感觉,而是指在身体内消化吸收、代谢利用后所得产物的酸碱性。食物中的营养素在体内代谢的最终产物,除了我们熟知的水和二氧化碳外,还有其他元素的残留,这些元素分成两类,一类是成酸元素包括硫、磷、氮、氯等,呈酸性;另一类是成碱元素包括钾、钠、钙、镁等,呈碱性。如果某种食品代谢后成酸元素占上风,那就是“成酸性食物”,简称酸性食物;反之,如果成碱元素比较多,那就是“成碱性食物”,简称碱性食物。所以,要确定某种食物是酸性还是碱性,不能直接检测该食物本身,而是要检测它在体内代谢后的产物。当然,从技术的角度,食物在体内代谢后的产物是很难直接检测,那么就退而求其次,将该食物烧成灰烬,用pH试纸(或更精密的检测仪器)测试其酸碱度,或者更准确的做法是测定酸碱元素各自含量的多寡。

一般来说,蔬菜、水果、海藻类、牛奶等属于碱性食物;酸性食物则包括粮食、鱼、肉、蛋等。这只是一个大致的规律,要确定某种食物到底是酸性还是碱性必须进行检测才行。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真正做过检测的食物并不多,尤其国内这方面的检测简直是空白。

一般情况下,食物对血液酸碱性的影响是很轻微的,那种想通过酸性或碱性食物来改变(即使是慢性改变)血液酸碱性的努力是没有任何根据的。因此,中国营养学会编制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明确指出:“从营养学角度来看,这些说法(酸碱性食物)缺乏科学依据,因而不值得提倡”。

当然,多吃蔬菜水果(通常认为是碱性食物),少吃肉蛋(通常认为是酸性食物)的建议是对的,但这与它们是酸性还是碱性无关,而是因为其营养成分、营养价值不同。

春季养生

春季气候特点:

一年四季就是一个循环,温热凉寒,周而复始。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天气转暖,昼渐长夜渐短。人们一般把春季作为一年之始,万象更新,生机勃勃,但是春天也是一年中天气变化幅度最大的时期,是气温乍暖还寒和冷暖骤变的时期。春季一天中的气温差异最大。所以要春季要及时收听天气预报,注意天气变化,适时增加衣物。

春季处于大气环流调整期,冷暖空气活动频繁。除了气温变化幅度大之外,空气干燥并多大风天气也是另一特点。一般来说,5月份后,南北大风频繁的现象才能好转。一次大风天气的到来,带来了冷空气,气温下降,同时降低了空气湿度。容易引起感冒、鼻炎、关节炎、精神病、皮肤病等病症。

春季随着气温的回升,若前段时间降水偏少,地面干燥,当大风来临时,极易出现沙尘天气。在我国北方地区,每年的三、四月份还是沙尘天气的多发期。沙尘天气发生的结果就是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急剧增多,特别是对人体有害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也急剧升高,从而导致空气质量下降。这些悬浮颗粒中有很多致敏物质,它们容易诱发过敏体质的人产生过敏反应,从而引起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哮喘以及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过敏性体质一定要远离这些过敏源,外出时要注意做好个人防范措施。

南方,春季常阴雨连绵,低温与暖温交替出现,阴雨季节,湿气较大,容易引起风湿性关节炎,除此之外还有就是对人的心理疾病影响很大,因此春季应特别重视顺应自然适应气候的变化。

起居:

春天是生发的季节,万物从冬天的蛰伏中醒来,开始了勃勃的生机。这时候天慢慢变长,也渐渐转暖。

“夜卧早起”是讲睡眠要应天地,天长了,睡觉时间要少,这就是应天时。当然也不能睡得太晚,大概太阳落山后三四个小时开始睡觉比较合适。人体是有生物节律的,春属木,木应肝胆,“胆为中正之官”,主管清理人体的代谢废物,“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可见胆经的重要性,而晚上11点到凌晨1点是足少阳胆经循行的时间,此时充分的休息是养少阳胆经的最好办法。肝主藏血,主疏泄,应凌晨1点到3点,藏的作用也是需要充分理想的睡眠保证的。经常熬夜的人容易导致肝胆疏泄的失常,出现一系列的疾病。

早晨起来,要缓缓地起床,养养精神,散散步,让阳气慢慢升腾,再开始一天的工作。所以,上班族还是早起15分钟,做做准备活动,虽然少睡了一会儿,但是对身体是很有好处的。

而且春天一切都顺应自然,不可勉强,让冬天蛰藏的阳气更加充分的生长。就像树木一样,在春天抽芽,变绿,生意盎然。

寒露养生

寒露就是天凉,露水多的意思,在24节气中排第17个,是阳气入里收敛的节气。这个时候,气温下降,要多穿衣服,露着的地方都会感觉冷了。正是秋末时节,“阳杀阴藏”,万物收降,雨水也少了,所以天气干燥,属于“燥邪”当令。那么寒露应该注意什么呢?

起居有常

寒露时节过后天气会由凉转寒,这时候就要适时增加衣物,所谓春捂秋冻是指秋分以前,秋分以后,特别是寒露以后,就该把自己裹起来了,以防寒邪侵袭。我们都知道秋燥,今年是甲午之年,五运六气认为甲午年“燥化四”,阴历九月是燥邪容易伤人的时候,这几天我们就感觉到鼻子、嘴唇、舌头、眼睛等部位干燥,尤其是露在外面的嘴唇,这时候需要用点保湿护肤产品来“润燥”。这个节气就不要熬夜了,要早睡早起,基本和公鸡(鸡是酉金,五行属金,对应深秋)一个作息时间就对了,这样的好处是避免被秋天这个“金”所刑罚,更有利于阳气的“收”。

食饮有节

寒露时节的饮食调养应以滋阴润燥为宜。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润燥。”此时,应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柔润食物,同时增加山药、萝卜等根类的蔬菜以利于收敛,还有梨、百合莲子枇杷等润肺之品润燥;少食辛辣之品,如辣椒生姜、葱、蒜类,因过食辛辣宜伤人体阴精,使气不能收敛。

精神调养

精神调养非常重要,人类不同于其他物种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精神。由于气候渐冷,落叶满街,人们心中多少会引起凄凉之感,影响心情。这时候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因势利导,“使之安宁””志闲而少欲”,也象万物一样把欲望尽量收起来,对人对已不要过于苛刻,心情会平静,恬静自然,应寒露之节气,达到养生目的。

补心经手臂酸麻多按少海穴

刚我们知道了有心方面的实症的时候按神门穴,那么虚症呢,这个时候就得按少海穴了。神门属土是心经的子穴,少海穴属水,按说不是心经的母穴(木生火,心经母穴应属木,为指尖的少冲穴)。那么为什么少海穴不是心经的母亲,却要做着心经母亲该做的事呢,下面我来给大家说一说。

先说一下位置,少海穴在肘横纹边儿这个点上,为心经的合穴,五行属水,因为心经属火,我们知道水克火,多揉少海穴可以引水如火,降一下过旺的心火。所以点按少海穴可以起到滋阴降火的作用,达到水火相济的目的。就是说心火太旺的人,揉这个穴可以降火。要是有心肾不交,失眠、烦躁、盗汗之类的问题也可以按揉少海穴。

在心经上井穴少冲属木,木生火。所以心经的井穴,正好是它的母穴。母穴在经络上是这么用的,虚则补其母,也就是说心经的虚证,比如说经络的酸和麻,用这个经络的母穴来治疗就特别对症。但是井穴都是在手指或者脚趾尖上,大家都有常识,十指连心,强刺激井穴非常疼,就算达到治疗的目的人也特别受罪,所以在穴位应用上还有这样的一条法则,就是补井当补合,如果母穴刚好是它的井穴时,我们就在它的合穴上做治疗,其效果和井穴是一样的。而少海穴是心经的合穴,这样推下来变成少海穴是心经的母穴,像心脏的虚症,就可以按摩少海穴了,少海穴在手肘上,按摩的时候不会特别疼,人也就不怎么受罪了。

大家试着沿着手臂捏捏自己的心经,稍微用点力,看看是痛还是酸或者是麻,一般来说病情的发展是这样的:病在开始的时候表现出的是痛,这个时候都是实症,要找它的子穴来治疗。时间一长,疼就会表成酸。这个估计很多人也有经验,气血不足的人,做按摩的时候会觉得这也酸,那也酸,这个时候就变成虚症了,就需要补。再往下发展就是麻了,就是有麻木感,发展到麻的阶段,病相对而言就比较难治了,虽然比较复杂,但是在治疗上也还是以补为主,也就是多用它的母穴来治疗。

心是否有虚症,除了经络上的酸麻,还可以通过面色来判断。在前面我也说过,心其华在面。看看一个人的脸色就可以判断他到底是实症还是虚症,实症壮热,人就感到热,当人的脸色特别红的时候,一般都是实症。而脸发白,没有血色就是虚症,可以按揉少海穴来补补心血和心气。

再这里再给大家简单说一下,如何用按摩的手法做补泻,前面我也说过,在中医里,单数是阳为补,双数是阴偏泻。还有一个原则就是顺着经络按摩是补,逆着经络是泻。用于子母补泻治疗一个疾病的虚证的时候,有一个技巧就是顺时针按揉9次,再逆时针6次。这样就是补。同样的道理,顺着经络按摩6次,再逆着9次就是是泻,是用于治疗虚证的。

怎么算顺着经气呢,心经和心包经经气的走向都是从上到下,从大臂到手指的。比如说按摩左臂的少海穴可以先顺时针9次,再逆时针6次,再顺时针9次,逆时针6次,这样往复循环,按摩几遍就行了。按摩对不对,效果好不好,看自己脸色和睡眠质量就可以了。补对了,身体会越来越好,要是自己按摩以后,脸色越来越苍白,还睡不着觉,那就是补错了方向,得改回来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