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间盘突出怎样锻炼

2020-07-14

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不是就像半残人士一样不能活动。一般来说,在急性发作的时候,建议患者适当的卧床休息,并通过一些药物进行治疗。患者用药休息以后,通过保守治疗方法,症状缓解后可以适当的活动。腰椎负荷最大的情况是久坐或者坐着弯腰或弯腰搬重物,所以像搬哑铃这些锻炼不建议做。可以在康复医生的指导下,适当的加上一些腰背肌的锻炼,比如平板支撑、游泳、慢跑等这些锻炼,都可以适当进行。



腰间盘突出怎样锻炼相关阅读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病率约占门诊就诊腰腿痛病人的15%,男性多于女性,约80%发生在青壮年期。常见于L4/5 突出,L3/4、L5S1次之。

1)腰痛:主要在下腰部或腰骶部。当纤维环完整时疼痛的性质多为慢性钝痛,当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时疼痛的性质多为急性剧痛。发生腰背痛的主要原因为突出的椎间盘刺激了外层纤维环及后纵韧带中的窦椎神经或较大的椎间盘刺激了硬膜囊。

2)下肢疼痛:多见于腰4、5及腰5骶1椎间盘突出者。疼痛多呈放射性,由臀部、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至足背或由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侧至足底,极少数病例由下往上放射。这是由于突出的椎间盘压迫或间盘碎裂溢出物质刺激神经根,造成神经根的充血、水肿、渗出等炎症反应和缺血所致。下腹部或大腿前侧痛 多因高位腰椎间盘突出时,突出的间盘压迫腰1、2、3神经根所引起。部分低位腰椎间盘突出也可牵涉至大腿前侧引起疼痛。

3)间歇性跛行:病人行走距离增多时引起腰背痛或不适,同时患肢出现疼痛麻木或原有疼痛麻木症状加重,蹲位或卧位片刻症状逐渐缓解。这是由于行走时椎管内受阻的静脉丛逐渐充血,加重了神经根的充血程度,引起疼痛加重。

4)患肢发凉:也称为冷性坐骨神经痛(cold sciatica)骶1神经根受累较腰5神经根受累更易引起患肢皮温降低,以足趾远端为著。多因突出的椎间盘刺激了椎旁的交感神经纤维,反射性引起下肢血管壁收缩所致。

局部注射治疗,每周一次,连续3~4周;⑤以上无效者可手术去除骨刺。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会做瘫吗

我们通常所说的腰椎间盘由髓核、软骨板、纤维环三部分组成,椎间盘存在于腰椎的各个椎体之间,对腰椎椎体起着支撑、连接和缓冲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成人椎间盘逐渐发生退行性改变,纤维环中的纤维变粗,发生玻璃变性以致最后破裂,使椎间盘失去原有的弹性,无法承担原来的负荷。在过度劳损、体位骤变、猛力动作或暴力撞击下,由于纤维环的后外侧最薄,髓核可经破裂的纤维环的裂隙向后外侧突出,这就是所谓的腰椎间盘突出。然而,全部人群中,有2%的人存在腰椎间盘突出但没有任何症状。

由于脊髓和神经根由椎间盘的后方经过,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神经从而导致腰腿痛或大小便失禁,甚至瘫痪,这时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30~50岁中青年,男性明显多于女性。90%~95%腰椎间盘突出发生在腰椎第4~5节段和第5腰椎~第1骶椎间隙。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是非手术治疗,即卧硬板床3~7天,服用非处方类止痛药(例如西乐葆、布洛芬等),然后逐步恢复正常活动。长期卧床、过早恢复活动或理疗均可能加重症状。70%的患者经过上述治疗即可获得满意的症状缓解。如果经过严格的非手术治疗3个月以上仍无法缓解的患者,中央型椎间盘突出伴有大小便功能障碍的患者,以及较大的椎间盘突出或脱出导致神经损伤症状(如麻木、肌肉乏力等)进行性加重的患者,均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哪些表现更典型

①腰痛和一侧下肢放射痛是该病的主要症状。腰痛常发生于腿痛之前,也可二者同时发生;大多有外伤史,也可无明确之诱因。疼痛具有以下特点:放射痛沿坐骨神经传导,直达小腿外侧、足背或足趾。如为腰3-4间隙突出,因腰4神经根受压迫,产生向大腿前方的放射痛。一切使脑脊液压力增高的动作,如咳嗽、喷嚏和排便等,都可加重腰痛和放射痛。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减轻。卧床体位:多数患者采用侧卧位,并屈曲患肢;个别严重病例在各种体位均疼痛,只能屈髋屈膝跪在床上以缓解症状。合并腰椎管狭窄者,常有间歇性跛行。

②脊柱侧弯畸形:主弯在下腰部,前屈时更为明显。侧弯的方向取决于突出髓核与神经根的关系:如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前方,躯干一般向患侧弯。

③脊柱活动受限: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使腰肌呈保护性紧张,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由于腰肌紧张,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脊柱前屈后伸活动受限制,前屈或后伸时可出现向一侧下肢的放射痛。侧弯受限往往只有一侧,据此可与腰椎结核或肿瘤鉴别。

④腰部压痛伴放射:椎间盘突出部位的患侧棘突旁有局限的压痛点,并伴有向小腿或足部的放射痛,此点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⑤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由于个人体质的差异,该试验阳性无统一的度数标准,应注意两侧对比。患侧抬腿受限,并感到向小腿或足的放射痛即为阳性。有时抬高健肢而患侧腿发生麻痛,系因患侧神经受牵拉引起,此点对诊断有较大价值。

⑥神经系统检查:腰3-4突出(腰4神经根受压)时,可有膝反射减退或消失,小腿内侧感觉减退。腰4-5突出(腰5神经根受压)时,小腿前外侧足背感觉减退,伸踇及第2趾肌力常有减退。腰5骶1间突出(骶1神经根受压)时,小腿外后及足外侧感觉减退,第3、4、5趾肌力减退,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神经压迫症状严重者患肢可有肌肉萎缩。如突出较大,或为中央型突出,或纤维环破裂髓核碎片突出至椎管者,可出现较广泛的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损害症状,患侧麻木区常较广泛,可包括髓核突出平面以下患侧臀部、股外侧、小腿及足部。中央型突出往往两下肢均有神经损伤症状,但一侧较重;应注意检查鞍区感觉,常有一侧减退,有时两侧减退,常有小便失控,湿裤尿床,大便秘结,性功能障碍,甚至两下肢部分或大部瘫痪。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小针刀治疗

大家在最近的留言中,都肯定了非手术治疗的效果,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一同复习一下各种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可谓是各有千秋,关键是选择要恰当,才能获得好的治疗效果。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常见多发性腰腿疼痛病,具有症状多,病程相对较长,发病年龄年轻化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生命健康。人们尝试着多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其中小针刀治疗也是方法之一。

治疗方法:患者取俯卧位,根据疼痛或病变部位选择治疗点,并对治疗部位进行常规的消毒处理,医生佩戴无菌手套,左手拇指尖按疼痛点,在其中心垂直进小针刀,当刀尖到达患椎小关节韧带的周围组织时转为疏通剥离,进行3~4次后出针刀,创可贴外敷窗口处理,患者休息30min,无异常后治疗结束。1次/周,4周为1个疗程。

小针刀是针刀合一,其治法是结合中医经络理论与西医脊柱手术微创化理念,将针刺治疗与手术治疗充分结合在一起,达到了微创和针刺的双效目的。针刀治疗主要是通过缓解腰椎前后两侧遭到损伤的肌群,解除因腰间盘的损伤病变情况所引起的组织粘连以及神经根的压迫。从而达到对腰椎部位力学平衡的重建,获得中医理论上的阴阳平衡及气血通畅的效果。在治疗过程中,小针刀疗法相对于传统的针灸治疗能使患者获得更强的得气感,另外,小针刀与针刺治疗都能有效镇痛,与毫针治疗相比较能够更快镇痛并且治疗效果更为明显。小针刀疗法能够有效降低患处组织的内压,保护椎管,改善其中的血液循环,消除椎管中因病变引起的炎症。针刀疗法创伤小、安全性高、见效快,相对于传统的治疗方法还是有明显优势的。当然,具体针刀操作,会因疼痛点的不同、操作手法和医生的经验不同,应用起来会有一些差别,治疗效果也不可一概而全。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穴位注射治疗

大家在最近的留言中,都肯定了非手术治疗的效果,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一同复习一下各种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可谓是各有千秋,关键是选择要恰当,才能获得好的治疗效果。

穴位注射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 将药液注射到相关腧穴或特定部位, 利用针刺和药物协同作用治疗疾病的方法, 是针刺、穴位与药物相结合的一种疗法。其应用范围几乎扩大到临床各类疾病, 所用药物也几乎扩大到所有可用于注射的各类中西药物。通过临床和试验研究表明, 穴位药物可使药理效应呈几何数量级地放大, 并有一定的靶向性或趋病性。注射在经穴的药物具有循经作用, 药物可沿经络直达病灶, 仅需较小剂量便可产生较强的治疗作用和较长的作用时间。

穴位注射具体用药及取穴会因医生的经验、习惯等有所不同。我们常用的有秩边穴和双侧的足三里穴,有时会根据病情不同增加阿是穴。有的医生则侧重于病变部位相应节段的夹脊穴,还有的会选用配穴: 取患侧委中、承扶、阳陵泉。用药: ①注射用骨肽类;②维生素B12类;有的医生还会选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当归注射液等不同药物。每次取穴3个,常规消毒,垂直进针,提插得气,回抽无血即将药液缓慢推入。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5min,避免出血及药液外溢,5次/1周,3次为一疗程。

穴位注射的方法,发挥针刺和药物作用直接刺激穴位,产生一定疗效。同时,穴位注射后,药物能较长时间的存留在穴位处,不但增强与延长穴位的治疗效能,还能使其沿经络循行,疏通经气,抵达相应的病理组织器官,最大限度的发挥穴位和药物的共同作用。而且药物对穴位的作用可通过神经系统和神经-体液系统作用于机体,进而激发人体的抗病能力,发挥更大的疗效。

临床实践中发现,这是一种非常安全、简便的治疗方法,并且还观察到一些其他方面的治疗作用,比如:多年的下肢肿胀消退、多年的湿疹皮损愈合、胃病减轻等现象,虽然这些都是很个别的案例,但却激发我们进一步研究的动力,随着穴位注射疗法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必将推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再上新台阶。

腰间盘突出怎样锻炼-乡间郎中

腰间盘突出怎样锻炼

2020-07-14

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不是就像半残人士一样不能活动。一般来说,在急性发作的时候,建议患者适当的卧床休息,并通过一些药物进行治疗。患者用药休息以后,通过保守治疗方法,症状缓解后可以适当的活动。腰椎负荷最大的情况是久坐或者坐着弯腰或弯腰搬重物,所以像搬哑铃这些锻炼不建议做。可以在康复医生的指导下,适当的加上一些腰背肌的锻炼,比如平板支撑、游泳、慢跑等这些锻炼,都可以适当进行。



腰间盘突出怎样锻炼相关阅读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病率约占门诊就诊腰腿痛病人的15%,男性多于女性,约80%发生在青壮年期。常见于L4/5 突出,L3/4、L5S1次之。

1)腰痛:主要在下腰部或腰骶部。当纤维环完整时疼痛的性质多为慢性钝痛,当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时疼痛的性质多为急性剧痛。发生腰背痛的主要原因为突出的椎间盘刺激了外层纤维环及后纵韧带中的窦椎神经或较大的椎间盘刺激了硬膜囊。

2)下肢疼痛:多见于腰4、5及腰5骶1椎间盘突出者。疼痛多呈放射性,由臀部、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至足背或由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侧至足底,极少数病例由下往上放射。这是由于突出的椎间盘压迫或间盘碎裂溢出物质刺激神经根,造成神经根的充血、水肿、渗出等炎症反应和缺血所致。下腹部或大腿前侧痛 多因高位腰椎间盘突出时,突出的间盘压迫腰1、2、3神经根所引起。部分低位腰椎间盘突出也可牵涉至大腿前侧引起疼痛。

3)间歇性跛行:病人行走距离增多时引起腰背痛或不适,同时患肢出现疼痛麻木或原有疼痛麻木症状加重,蹲位或卧位片刻症状逐渐缓解。这是由于行走时椎管内受阻的静脉丛逐渐充血,加重了神经根的充血程度,引起疼痛加重。

4)患肢发凉:也称为冷性坐骨神经痛(cold sciatica)骶1神经根受累较腰5神经根受累更易引起患肢皮温降低,以足趾远端为著。多因突出的椎间盘刺激了椎旁的交感神经纤维,反射性引起下肢血管壁收缩所致。

局部注射治疗,每周一次,连续3~4周;⑤以上无效者可手术去除骨刺。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会做瘫吗

我们通常所说的腰椎间盘由髓核、软骨板、纤维环三部分组成,椎间盘存在于腰椎的各个椎体之间,对腰椎椎体起着支撑、连接和缓冲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成人椎间盘逐渐发生退行性改变,纤维环中的纤维变粗,发生玻璃变性以致最后破裂,使椎间盘失去原有的弹性,无法承担原来的负荷。在过度劳损、体位骤变、猛力动作或暴力撞击下,由于纤维环的后外侧最薄,髓核可经破裂的纤维环的裂隙向后外侧突出,这就是所谓的腰椎间盘突出。然而,全部人群中,有2%的人存在腰椎间盘突出但没有任何症状。

由于脊髓和神经根由椎间盘的后方经过,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神经从而导致腰腿痛或大小便失禁,甚至瘫痪,这时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30~50岁中青年,男性明显多于女性。90%~95%腰椎间盘突出发生在腰椎第4~5节段和第5腰椎~第1骶椎间隙。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是非手术治疗,即卧硬板床3~7天,服用非处方类止痛药(例如西乐葆、布洛芬等),然后逐步恢复正常活动。长期卧床、过早恢复活动或理疗均可能加重症状。70%的患者经过上述治疗即可获得满意的症状缓解。如果经过严格的非手术治疗3个月以上仍无法缓解的患者,中央型椎间盘突出伴有大小便功能障碍的患者,以及较大的椎间盘突出或脱出导致神经损伤症状(如麻木、肌肉乏力等)进行性加重的患者,均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哪些表现更典型

①腰痛和一侧下肢放射痛是该病的主要症状。腰痛常发生于腿痛之前,也可二者同时发生;大多有外伤史,也可无明确之诱因。疼痛具有以下特点:放射痛沿坐骨神经传导,直达小腿外侧、足背或足趾。如为腰3-4间隙突出,因腰4神经根受压迫,产生向大腿前方的放射痛。一切使脑脊液压力增高的动作,如咳嗽、喷嚏和排便等,都可加重腰痛和放射痛。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减轻。卧床体位:多数患者采用侧卧位,并屈曲患肢;个别严重病例在各种体位均疼痛,只能屈髋屈膝跪在床上以缓解症状。合并腰椎管狭窄者,常有间歇性跛行。

②脊柱侧弯畸形:主弯在下腰部,前屈时更为明显。侧弯的方向取决于突出髓核与神经根的关系:如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前方,躯干一般向患侧弯。

③脊柱活动受限: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使腰肌呈保护性紧张,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由于腰肌紧张,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脊柱前屈后伸活动受限制,前屈或后伸时可出现向一侧下肢的放射痛。侧弯受限往往只有一侧,据此可与腰椎结核或肿瘤鉴别。

④腰部压痛伴放射:椎间盘突出部位的患侧棘突旁有局限的压痛点,并伴有向小腿或足部的放射痛,此点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⑤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由于个人体质的差异,该试验阳性无统一的度数标准,应注意两侧对比。患侧抬腿受限,并感到向小腿或足的放射痛即为阳性。有时抬高健肢而患侧腿发生麻痛,系因患侧神经受牵拉引起,此点对诊断有较大价值。

⑥神经系统检查:腰3-4突出(腰4神经根受压)时,可有膝反射减退或消失,小腿内侧感觉减退。腰4-5突出(腰5神经根受压)时,小腿前外侧足背感觉减退,伸踇及第2趾肌力常有减退。腰5骶1间突出(骶1神经根受压)时,小腿外后及足外侧感觉减退,第3、4、5趾肌力减退,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神经压迫症状严重者患肢可有肌肉萎缩。如突出较大,或为中央型突出,或纤维环破裂髓核碎片突出至椎管者,可出现较广泛的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损害症状,患侧麻木区常较广泛,可包括髓核突出平面以下患侧臀部、股外侧、小腿及足部。中央型突出往往两下肢均有神经损伤症状,但一侧较重;应注意检查鞍区感觉,常有一侧减退,有时两侧减退,常有小便失控,湿裤尿床,大便秘结,性功能障碍,甚至两下肢部分或大部瘫痪。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小针刀治疗

大家在最近的留言中,都肯定了非手术治疗的效果,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一同复习一下各种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可谓是各有千秋,关键是选择要恰当,才能获得好的治疗效果。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常见多发性腰腿疼痛病,具有症状多,病程相对较长,发病年龄年轻化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生命健康。人们尝试着多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其中小针刀治疗也是方法之一。

治疗方法:患者取俯卧位,根据疼痛或病变部位选择治疗点,并对治疗部位进行常规的消毒处理,医生佩戴无菌手套,左手拇指尖按疼痛点,在其中心垂直进小针刀,当刀尖到达患椎小关节韧带的周围组织时转为疏通剥离,进行3~4次后出针刀,创可贴外敷窗口处理,患者休息30min,无异常后治疗结束。1次/周,4周为1个疗程。

小针刀是针刀合一,其治法是结合中医经络理论与西医脊柱手术微创化理念,将针刺治疗与手术治疗充分结合在一起,达到了微创和针刺的双效目的。针刀治疗主要是通过缓解腰椎前后两侧遭到损伤的肌群,解除因腰间盘的损伤病变情况所引起的组织粘连以及神经根的压迫。从而达到对腰椎部位力学平衡的重建,获得中医理论上的阴阳平衡及气血通畅的效果。在治疗过程中,小针刀疗法相对于传统的针灸治疗能使患者获得更强的得气感,另外,小针刀与针刺治疗都能有效镇痛,与毫针治疗相比较能够更快镇痛并且治疗效果更为明显。小针刀疗法能够有效降低患处组织的内压,保护椎管,改善其中的血液循环,消除椎管中因病变引起的炎症。针刀疗法创伤小、安全性高、见效快,相对于传统的治疗方法还是有明显优势的。当然,具体针刀操作,会因疼痛点的不同、操作手法和医生的经验不同,应用起来会有一些差别,治疗效果也不可一概而全。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穴位注射治疗

大家在最近的留言中,都肯定了非手术治疗的效果,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一同复习一下各种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可谓是各有千秋,关键是选择要恰当,才能获得好的治疗效果。

穴位注射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 将药液注射到相关腧穴或特定部位, 利用针刺和药物协同作用治疗疾病的方法, 是针刺、穴位与药物相结合的一种疗法。其应用范围几乎扩大到临床各类疾病, 所用药物也几乎扩大到所有可用于注射的各类中西药物。通过临床和试验研究表明, 穴位药物可使药理效应呈几何数量级地放大, 并有一定的靶向性或趋病性。注射在经穴的药物具有循经作用, 药物可沿经络直达病灶, 仅需较小剂量便可产生较强的治疗作用和较长的作用时间。

穴位注射具体用药及取穴会因医生的经验、习惯等有所不同。我们常用的有秩边穴和双侧的足三里穴,有时会根据病情不同增加阿是穴。有的医生则侧重于病变部位相应节段的夹脊穴,还有的会选用配穴: 取患侧委中、承扶、阳陵泉。用药: ①注射用骨肽类;②维生素B12类;有的医生还会选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当归注射液等不同药物。每次取穴3个,常规消毒,垂直进针,提插得气,回抽无血即将药液缓慢推入。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5min,避免出血及药液外溢,5次/1周,3次为一疗程。

穴位注射的方法,发挥针刺和药物作用直接刺激穴位,产生一定疗效。同时,穴位注射后,药物能较长时间的存留在穴位处,不但增强与延长穴位的治疗效能,还能使其沿经络循行,疏通经气,抵达相应的病理组织器官,最大限度的发挥穴位和药物的共同作用。而且药物对穴位的作用可通过神经系统和神经-体液系统作用于机体,进而激发人体的抗病能力,发挥更大的疗效。

临床实践中发现,这是一种非常安全、简便的治疗方法,并且还观察到一些其他方面的治疗作用,比如:多年的下肢肿胀消退、多年的湿疹皮损愈合、胃病减轻等现象,虽然这些都是很个别的案例,但却激发我们进一步研究的动力,随着穴位注射疗法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必将推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再上新台阶。

腰间盘突出怎样锻炼-乡间郎中

腰间盘突出怎样锻炼

2020-07-14

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不是就像半残人士一样不能活动。一般来说,在急性发作的时候,建议患者适当的卧床休息,并通过一些药物进行治疗。患者用药休息以后,通过保守治疗方法,症状缓解后可以适当的活动。腰椎负荷最大的情况是久坐或者坐着弯腰或弯腰搬重物,所以像搬哑铃这些锻炼不建议做。可以在康复医生的指导下,适当的加上一些腰背肌的锻炼,比如平板支撑、游泳、慢跑等这些锻炼,都可以适当进行。



腰间盘突出怎样锻炼相关阅读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病率约占门诊就诊腰腿痛病人的15%,男性多于女性,约80%发生在青壮年期。常见于L4/5 突出,L3/4、L5S1次之。

1)腰痛:主要在下腰部或腰骶部。当纤维环完整时疼痛的性质多为慢性钝痛,当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时疼痛的性质多为急性剧痛。发生腰背痛的主要原因为突出的椎间盘刺激了外层纤维环及后纵韧带中的窦椎神经或较大的椎间盘刺激了硬膜囊。

2)下肢疼痛:多见于腰4、5及腰5骶1椎间盘突出者。疼痛多呈放射性,由臀部、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至足背或由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侧至足底,极少数病例由下往上放射。这是由于突出的椎间盘压迫或间盘碎裂溢出物质刺激神经根,造成神经根的充血、水肿、渗出等炎症反应和缺血所致。下腹部或大腿前侧痛 多因高位腰椎间盘突出时,突出的间盘压迫腰1、2、3神经根所引起。部分低位腰椎间盘突出也可牵涉至大腿前侧引起疼痛。

3)间歇性跛行:病人行走距离增多时引起腰背痛或不适,同时患肢出现疼痛麻木或原有疼痛麻木症状加重,蹲位或卧位片刻症状逐渐缓解。这是由于行走时椎管内受阻的静脉丛逐渐充血,加重了神经根的充血程度,引起疼痛加重。

4)患肢发凉:也称为冷性坐骨神经痛(cold sciatica)骶1神经根受累较腰5神经根受累更易引起患肢皮温降低,以足趾远端为著。多因突出的椎间盘刺激了椎旁的交感神经纤维,反射性引起下肢血管壁收缩所致。

局部注射治疗,每周一次,连续3~4周;⑤以上无效者可手术去除骨刺。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会做瘫吗

我们通常所说的腰椎间盘由髓核、软骨板、纤维环三部分组成,椎间盘存在于腰椎的各个椎体之间,对腰椎椎体起着支撑、连接和缓冲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成人椎间盘逐渐发生退行性改变,纤维环中的纤维变粗,发生玻璃变性以致最后破裂,使椎间盘失去原有的弹性,无法承担原来的负荷。在过度劳损、体位骤变、猛力动作或暴力撞击下,由于纤维环的后外侧最薄,髓核可经破裂的纤维环的裂隙向后外侧突出,这就是所谓的腰椎间盘突出。然而,全部人群中,有2%的人存在腰椎间盘突出但没有任何症状。

由于脊髓和神经根由椎间盘的后方经过,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神经从而导致腰腿痛或大小便失禁,甚至瘫痪,这时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30~50岁中青年,男性明显多于女性。90%~95%腰椎间盘突出发生在腰椎第4~5节段和第5腰椎~第1骶椎间隙。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是非手术治疗,即卧硬板床3~7天,服用非处方类止痛药(例如西乐葆、布洛芬等),然后逐步恢复正常活动。长期卧床、过早恢复活动或理疗均可能加重症状。70%的患者经过上述治疗即可获得满意的症状缓解。如果经过严格的非手术治疗3个月以上仍无法缓解的患者,中央型椎间盘突出伴有大小便功能障碍的患者,以及较大的椎间盘突出或脱出导致神经损伤症状(如麻木、肌肉乏力等)进行性加重的患者,均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哪些表现更典型

①腰痛和一侧下肢放射痛是该病的主要症状。腰痛常发生于腿痛之前,也可二者同时发生;大多有外伤史,也可无明确之诱因。疼痛具有以下特点:放射痛沿坐骨神经传导,直达小腿外侧、足背或足趾。如为腰3-4间隙突出,因腰4神经根受压迫,产生向大腿前方的放射痛。一切使脑脊液压力增高的动作,如咳嗽、喷嚏和排便等,都可加重腰痛和放射痛。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减轻。卧床体位:多数患者采用侧卧位,并屈曲患肢;个别严重病例在各种体位均疼痛,只能屈髋屈膝跪在床上以缓解症状。合并腰椎管狭窄者,常有间歇性跛行。

②脊柱侧弯畸形:主弯在下腰部,前屈时更为明显。侧弯的方向取决于突出髓核与神经根的关系:如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前方,躯干一般向患侧弯。

③脊柱活动受限: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使腰肌呈保护性紧张,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由于腰肌紧张,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脊柱前屈后伸活动受限制,前屈或后伸时可出现向一侧下肢的放射痛。侧弯受限往往只有一侧,据此可与腰椎结核或肿瘤鉴别。

④腰部压痛伴放射:椎间盘突出部位的患侧棘突旁有局限的压痛点,并伴有向小腿或足部的放射痛,此点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⑤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由于个人体质的差异,该试验阳性无统一的度数标准,应注意两侧对比。患侧抬腿受限,并感到向小腿或足的放射痛即为阳性。有时抬高健肢而患侧腿发生麻痛,系因患侧神经受牵拉引起,此点对诊断有较大价值。

⑥神经系统检查:腰3-4突出(腰4神经根受压)时,可有膝反射减退或消失,小腿内侧感觉减退。腰4-5突出(腰5神经根受压)时,小腿前外侧足背感觉减退,伸踇及第2趾肌力常有减退。腰5骶1间突出(骶1神经根受压)时,小腿外后及足外侧感觉减退,第3、4、5趾肌力减退,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神经压迫症状严重者患肢可有肌肉萎缩。如突出较大,或为中央型突出,或纤维环破裂髓核碎片突出至椎管者,可出现较广泛的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损害症状,患侧麻木区常较广泛,可包括髓核突出平面以下患侧臀部、股外侧、小腿及足部。中央型突出往往两下肢均有神经损伤症状,但一侧较重;应注意检查鞍区感觉,常有一侧减退,有时两侧减退,常有小便失控,湿裤尿床,大便秘结,性功能障碍,甚至两下肢部分或大部瘫痪。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小针刀治疗

大家在最近的留言中,都肯定了非手术治疗的效果,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一同复习一下各种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可谓是各有千秋,关键是选择要恰当,才能获得好的治疗效果。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常见多发性腰腿疼痛病,具有症状多,病程相对较长,发病年龄年轻化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生命健康。人们尝试着多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其中小针刀治疗也是方法之一。

治疗方法:患者取俯卧位,根据疼痛或病变部位选择治疗点,并对治疗部位进行常规的消毒处理,医生佩戴无菌手套,左手拇指尖按疼痛点,在其中心垂直进小针刀,当刀尖到达患椎小关节韧带的周围组织时转为疏通剥离,进行3~4次后出针刀,创可贴外敷窗口处理,患者休息30min,无异常后治疗结束。1次/周,4周为1个疗程。

小针刀是针刀合一,其治法是结合中医经络理论与西医脊柱手术微创化理念,将针刺治疗与手术治疗充分结合在一起,达到了微创和针刺的双效目的。针刀治疗主要是通过缓解腰椎前后两侧遭到损伤的肌群,解除因腰间盘的损伤病变情况所引起的组织粘连以及神经根的压迫。从而达到对腰椎部位力学平衡的重建,获得中医理论上的阴阳平衡及气血通畅的效果。在治疗过程中,小针刀疗法相对于传统的针灸治疗能使患者获得更强的得气感,另外,小针刀与针刺治疗都能有效镇痛,与毫针治疗相比较能够更快镇痛并且治疗效果更为明显。小针刀疗法能够有效降低患处组织的内压,保护椎管,改善其中的血液循环,消除椎管中因病变引起的炎症。针刀疗法创伤小、安全性高、见效快,相对于传统的治疗方法还是有明显优势的。当然,具体针刀操作,会因疼痛点的不同、操作手法和医生的经验不同,应用起来会有一些差别,治疗效果也不可一概而全。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穴位注射治疗

大家在最近的留言中,都肯定了非手术治疗的效果,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一同复习一下各种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可谓是各有千秋,关键是选择要恰当,才能获得好的治疗效果。

穴位注射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 将药液注射到相关腧穴或特定部位, 利用针刺和药物协同作用治疗疾病的方法, 是针刺、穴位与药物相结合的一种疗法。其应用范围几乎扩大到临床各类疾病, 所用药物也几乎扩大到所有可用于注射的各类中西药物。通过临床和试验研究表明, 穴位药物可使药理效应呈几何数量级地放大, 并有一定的靶向性或趋病性。注射在经穴的药物具有循经作用, 药物可沿经络直达病灶, 仅需较小剂量便可产生较强的治疗作用和较长的作用时间。

穴位注射具体用药及取穴会因医生的经验、习惯等有所不同。我们常用的有秩边穴和双侧的足三里穴,有时会根据病情不同增加阿是穴。有的医生则侧重于病变部位相应节段的夹脊穴,还有的会选用配穴: 取患侧委中、承扶、阳陵泉。用药: ①注射用骨肽类;②维生素B12类;有的医生还会选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当归注射液等不同药物。每次取穴3个,常规消毒,垂直进针,提插得气,回抽无血即将药液缓慢推入。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5min,避免出血及药液外溢,5次/1周,3次为一疗程。

穴位注射的方法,发挥针刺和药物作用直接刺激穴位,产生一定疗效。同时,穴位注射后,药物能较长时间的存留在穴位处,不但增强与延长穴位的治疗效能,还能使其沿经络循行,疏通经气,抵达相应的病理组织器官,最大限度的发挥穴位和药物的共同作用。而且药物对穴位的作用可通过神经系统和神经-体液系统作用于机体,进而激发人体的抗病能力,发挥更大的疗效。

临床实践中发现,这是一种非常安全、简便的治疗方法,并且还观察到一些其他方面的治疗作用,比如:多年的下肢肿胀消退、多年的湿疹皮损愈合、胃病减轻等现象,虽然这些都是很个别的案例,但却激发我们进一步研究的动力,随着穴位注射疗法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必将推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再上新台阶。

腰间盘突出怎样锻炼-乡间郎中

腰间盘突出怎样锻炼

2020-07-14

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不是就像半残人士一样不能活动。一般来说,在急性发作的时候,建议患者适当的卧床休息,并通过一些药物进行治疗。患者用药休息以后,通过保守治疗方法,症状缓解后可以适当的活动。腰椎负荷最大的情况是久坐或者坐着弯腰或弯腰搬重物,所以像搬哑铃这些锻炼不建议做。可以在康复医生的指导下,适当的加上一些腰背肌的锻炼,比如平板支撑、游泳、慢跑等这些锻炼,都可以适当进行。



腰间盘突出怎样锻炼相关阅读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病率约占门诊就诊腰腿痛病人的15%,男性多于女性,约80%发生在青壮年期。常见于L4/5 突出,L3/4、L5S1次之。

1)腰痛:主要在下腰部或腰骶部。当纤维环完整时疼痛的性质多为慢性钝痛,当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时疼痛的性质多为急性剧痛。发生腰背痛的主要原因为突出的椎间盘刺激了外层纤维环及后纵韧带中的窦椎神经或较大的椎间盘刺激了硬膜囊。

2)下肢疼痛:多见于腰4、5及腰5骶1椎间盘突出者。疼痛多呈放射性,由臀部、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至足背或由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侧至足底,极少数病例由下往上放射。这是由于突出的椎间盘压迫或间盘碎裂溢出物质刺激神经根,造成神经根的充血、水肿、渗出等炎症反应和缺血所致。下腹部或大腿前侧痛 多因高位腰椎间盘突出时,突出的间盘压迫腰1、2、3神经根所引起。部分低位腰椎间盘突出也可牵涉至大腿前侧引起疼痛。

3)间歇性跛行:病人行走距离增多时引起腰背痛或不适,同时患肢出现疼痛麻木或原有疼痛麻木症状加重,蹲位或卧位片刻症状逐渐缓解。这是由于行走时椎管内受阻的静脉丛逐渐充血,加重了神经根的充血程度,引起疼痛加重。

4)患肢发凉:也称为冷性坐骨神经痛(cold sciatica)骶1神经根受累较腰5神经根受累更易引起患肢皮温降低,以足趾远端为著。多因突出的椎间盘刺激了椎旁的交感神经纤维,反射性引起下肢血管壁收缩所致。

局部注射治疗,每周一次,连续3~4周;⑤以上无效者可手术去除骨刺。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会做瘫吗

我们通常所说的腰椎间盘由髓核、软骨板、纤维环三部分组成,椎间盘存在于腰椎的各个椎体之间,对腰椎椎体起着支撑、连接和缓冲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成人椎间盘逐渐发生退行性改变,纤维环中的纤维变粗,发生玻璃变性以致最后破裂,使椎间盘失去原有的弹性,无法承担原来的负荷。在过度劳损、体位骤变、猛力动作或暴力撞击下,由于纤维环的后外侧最薄,髓核可经破裂的纤维环的裂隙向后外侧突出,这就是所谓的腰椎间盘突出。然而,全部人群中,有2%的人存在腰椎间盘突出但没有任何症状。

由于脊髓和神经根由椎间盘的后方经过,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神经从而导致腰腿痛或大小便失禁,甚至瘫痪,这时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30~50岁中青年,男性明显多于女性。90%~95%腰椎间盘突出发生在腰椎第4~5节段和第5腰椎~第1骶椎间隙。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是非手术治疗,即卧硬板床3~7天,服用非处方类止痛药(例如西乐葆、布洛芬等),然后逐步恢复正常活动。长期卧床、过早恢复活动或理疗均可能加重症状。70%的患者经过上述治疗即可获得满意的症状缓解。如果经过严格的非手术治疗3个月以上仍无法缓解的患者,中央型椎间盘突出伴有大小便功能障碍的患者,以及较大的椎间盘突出或脱出导致神经损伤症状(如麻木、肌肉乏力等)进行性加重的患者,均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哪些表现更典型

①腰痛和一侧下肢放射痛是该病的主要症状。腰痛常发生于腿痛之前,也可二者同时发生;大多有外伤史,也可无明确之诱因。疼痛具有以下特点:放射痛沿坐骨神经传导,直达小腿外侧、足背或足趾。如为腰3-4间隙突出,因腰4神经根受压迫,产生向大腿前方的放射痛。一切使脑脊液压力增高的动作,如咳嗽、喷嚏和排便等,都可加重腰痛和放射痛。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减轻。卧床体位:多数患者采用侧卧位,并屈曲患肢;个别严重病例在各种体位均疼痛,只能屈髋屈膝跪在床上以缓解症状。合并腰椎管狭窄者,常有间歇性跛行。

②脊柱侧弯畸形:主弯在下腰部,前屈时更为明显。侧弯的方向取决于突出髓核与神经根的关系:如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前方,躯干一般向患侧弯。

③脊柱活动受限: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使腰肌呈保护性紧张,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由于腰肌紧张,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脊柱前屈后伸活动受限制,前屈或后伸时可出现向一侧下肢的放射痛。侧弯受限往往只有一侧,据此可与腰椎结核或肿瘤鉴别。

④腰部压痛伴放射:椎间盘突出部位的患侧棘突旁有局限的压痛点,并伴有向小腿或足部的放射痛,此点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⑤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由于个人体质的差异,该试验阳性无统一的度数标准,应注意两侧对比。患侧抬腿受限,并感到向小腿或足的放射痛即为阳性。有时抬高健肢而患侧腿发生麻痛,系因患侧神经受牵拉引起,此点对诊断有较大价值。

⑥神经系统检查:腰3-4突出(腰4神经根受压)时,可有膝反射减退或消失,小腿内侧感觉减退。腰4-5突出(腰5神经根受压)时,小腿前外侧足背感觉减退,伸踇及第2趾肌力常有减退。腰5骶1间突出(骶1神经根受压)时,小腿外后及足外侧感觉减退,第3、4、5趾肌力减退,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神经压迫症状严重者患肢可有肌肉萎缩。如突出较大,或为中央型突出,或纤维环破裂髓核碎片突出至椎管者,可出现较广泛的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损害症状,患侧麻木区常较广泛,可包括髓核突出平面以下患侧臀部、股外侧、小腿及足部。中央型突出往往两下肢均有神经损伤症状,但一侧较重;应注意检查鞍区感觉,常有一侧减退,有时两侧减退,常有小便失控,湿裤尿床,大便秘结,性功能障碍,甚至两下肢部分或大部瘫痪。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小针刀治疗

大家在最近的留言中,都肯定了非手术治疗的效果,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一同复习一下各种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可谓是各有千秋,关键是选择要恰当,才能获得好的治疗效果。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常见多发性腰腿疼痛病,具有症状多,病程相对较长,发病年龄年轻化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生命健康。人们尝试着多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其中小针刀治疗也是方法之一。

治疗方法:患者取俯卧位,根据疼痛或病变部位选择治疗点,并对治疗部位进行常规的消毒处理,医生佩戴无菌手套,左手拇指尖按疼痛点,在其中心垂直进小针刀,当刀尖到达患椎小关节韧带的周围组织时转为疏通剥离,进行3~4次后出针刀,创可贴外敷窗口处理,患者休息30min,无异常后治疗结束。1次/周,4周为1个疗程。

小针刀是针刀合一,其治法是结合中医经络理论与西医脊柱手术微创化理念,将针刺治疗与手术治疗充分结合在一起,达到了微创和针刺的双效目的。针刀治疗主要是通过缓解腰椎前后两侧遭到损伤的肌群,解除因腰间盘的损伤病变情况所引起的组织粘连以及神经根的压迫。从而达到对腰椎部位力学平衡的重建,获得中医理论上的阴阳平衡及气血通畅的效果。在治疗过程中,小针刀疗法相对于传统的针灸治疗能使患者获得更强的得气感,另外,小针刀与针刺治疗都能有效镇痛,与毫针治疗相比较能够更快镇痛并且治疗效果更为明显。小针刀疗法能够有效降低患处组织的内压,保护椎管,改善其中的血液循环,消除椎管中因病变引起的炎症。针刀疗法创伤小、安全性高、见效快,相对于传统的治疗方法还是有明显优势的。当然,具体针刀操作,会因疼痛点的不同、操作手法和医生的经验不同,应用起来会有一些差别,治疗效果也不可一概而全。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穴位注射治疗

大家在最近的留言中,都肯定了非手术治疗的效果,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一同复习一下各种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可谓是各有千秋,关键是选择要恰当,才能获得好的治疗效果。

穴位注射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 将药液注射到相关腧穴或特定部位, 利用针刺和药物协同作用治疗疾病的方法, 是针刺、穴位与药物相结合的一种疗法。其应用范围几乎扩大到临床各类疾病, 所用药物也几乎扩大到所有可用于注射的各类中西药物。通过临床和试验研究表明, 穴位药物可使药理效应呈几何数量级地放大, 并有一定的靶向性或趋病性。注射在经穴的药物具有循经作用, 药物可沿经络直达病灶, 仅需较小剂量便可产生较强的治疗作用和较长的作用时间。

穴位注射具体用药及取穴会因医生的经验、习惯等有所不同。我们常用的有秩边穴和双侧的足三里穴,有时会根据病情不同增加阿是穴。有的医生则侧重于病变部位相应节段的夹脊穴,还有的会选用配穴: 取患侧委中、承扶、阳陵泉。用药: ①注射用骨肽类;②维生素B12类;有的医生还会选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当归注射液等不同药物。每次取穴3个,常规消毒,垂直进针,提插得气,回抽无血即将药液缓慢推入。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5min,避免出血及药液外溢,5次/1周,3次为一疗程。

穴位注射的方法,发挥针刺和药物作用直接刺激穴位,产生一定疗效。同时,穴位注射后,药物能较长时间的存留在穴位处,不但增强与延长穴位的治疗效能,还能使其沿经络循行,疏通经气,抵达相应的病理组织器官,最大限度的发挥穴位和药物的共同作用。而且药物对穴位的作用可通过神经系统和神经-体液系统作用于机体,进而激发人体的抗病能力,发挥更大的疗效。

临床实践中发现,这是一种非常安全、简便的治疗方法,并且还观察到一些其他方面的治疗作用,比如:多年的下肢肿胀消退、多年的湿疹皮损愈合、胃病减轻等现象,虽然这些都是很个别的案例,但却激发我们进一步研究的动力,随着穴位注射疗法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必将推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再上新台阶。

腰间盘突出怎样锻炼-乡间郎中

腰间盘突出怎样锻炼

2020-07-14

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不是就像半残人士一样不能活动。一般来说,在急性发作的时候,建议患者适当的卧床休息,并通过一些药物进行治疗。患者用药休息以后,通过保守治疗方法,症状缓解后可以适当的活动。腰椎负荷最大的情况是久坐或者坐着弯腰或弯腰搬重物,所以像搬哑铃这些锻炼不建议做。可以在康复医生的指导下,适当的加上一些腰背肌的锻炼,比如平板支撑、游泳、慢跑等这些锻炼,都可以适当进行。



腰间盘突出怎样锻炼相关阅读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病率约占门诊就诊腰腿痛病人的15%,男性多于女性,约80%发生在青壮年期。常见于L4/5 突出,L3/4、L5S1次之。

1)腰痛:主要在下腰部或腰骶部。当纤维环完整时疼痛的性质多为慢性钝痛,当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时疼痛的性质多为急性剧痛。发生腰背痛的主要原因为突出的椎间盘刺激了外层纤维环及后纵韧带中的窦椎神经或较大的椎间盘刺激了硬膜囊。

2)下肢疼痛:多见于腰4、5及腰5骶1椎间盘突出者。疼痛多呈放射性,由臀部、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至足背或由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侧至足底,极少数病例由下往上放射。这是由于突出的椎间盘压迫或间盘碎裂溢出物质刺激神经根,造成神经根的充血、水肿、渗出等炎症反应和缺血所致。下腹部或大腿前侧痛 多因高位腰椎间盘突出时,突出的间盘压迫腰1、2、3神经根所引起。部分低位腰椎间盘突出也可牵涉至大腿前侧引起疼痛。

3)间歇性跛行:病人行走距离增多时引起腰背痛或不适,同时患肢出现疼痛麻木或原有疼痛麻木症状加重,蹲位或卧位片刻症状逐渐缓解。这是由于行走时椎管内受阻的静脉丛逐渐充血,加重了神经根的充血程度,引起疼痛加重。

4)患肢发凉:也称为冷性坐骨神经痛(cold sciatica)骶1神经根受累较腰5神经根受累更易引起患肢皮温降低,以足趾远端为著。多因突出的椎间盘刺激了椎旁的交感神经纤维,反射性引起下肢血管壁收缩所致。

局部注射治疗,每周一次,连续3~4周;⑤以上无效者可手术去除骨刺。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会做瘫吗

我们通常所说的腰椎间盘由髓核、软骨板、纤维环三部分组成,椎间盘存在于腰椎的各个椎体之间,对腰椎椎体起着支撑、连接和缓冲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成人椎间盘逐渐发生退行性改变,纤维环中的纤维变粗,发生玻璃变性以致最后破裂,使椎间盘失去原有的弹性,无法承担原来的负荷。在过度劳损、体位骤变、猛力动作或暴力撞击下,由于纤维环的后外侧最薄,髓核可经破裂的纤维环的裂隙向后外侧突出,这就是所谓的腰椎间盘突出。然而,全部人群中,有2%的人存在腰椎间盘突出但没有任何症状。

由于脊髓和神经根由椎间盘的后方经过,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神经从而导致腰腿痛或大小便失禁,甚至瘫痪,这时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30~50岁中青年,男性明显多于女性。90%~95%腰椎间盘突出发生在腰椎第4~5节段和第5腰椎~第1骶椎间隙。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是非手术治疗,即卧硬板床3~7天,服用非处方类止痛药(例如西乐葆、布洛芬等),然后逐步恢复正常活动。长期卧床、过早恢复活动或理疗均可能加重症状。70%的患者经过上述治疗即可获得满意的症状缓解。如果经过严格的非手术治疗3个月以上仍无法缓解的患者,中央型椎间盘突出伴有大小便功能障碍的患者,以及较大的椎间盘突出或脱出导致神经损伤症状(如麻木、肌肉乏力等)进行性加重的患者,均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哪些表现更典型

①腰痛和一侧下肢放射痛是该病的主要症状。腰痛常发生于腿痛之前,也可二者同时发生;大多有外伤史,也可无明确之诱因。疼痛具有以下特点:放射痛沿坐骨神经传导,直达小腿外侧、足背或足趾。如为腰3-4间隙突出,因腰4神经根受压迫,产生向大腿前方的放射痛。一切使脑脊液压力增高的动作,如咳嗽、喷嚏和排便等,都可加重腰痛和放射痛。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减轻。卧床体位:多数患者采用侧卧位,并屈曲患肢;个别严重病例在各种体位均疼痛,只能屈髋屈膝跪在床上以缓解症状。合并腰椎管狭窄者,常有间歇性跛行。

②脊柱侧弯畸形:主弯在下腰部,前屈时更为明显。侧弯的方向取决于突出髓核与神经根的关系:如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前方,躯干一般向患侧弯。

③脊柱活动受限: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使腰肌呈保护性紧张,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由于腰肌紧张,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脊柱前屈后伸活动受限制,前屈或后伸时可出现向一侧下肢的放射痛。侧弯受限往往只有一侧,据此可与腰椎结核或肿瘤鉴别。

④腰部压痛伴放射:椎间盘突出部位的患侧棘突旁有局限的压痛点,并伴有向小腿或足部的放射痛,此点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⑤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由于个人体质的差异,该试验阳性无统一的度数标准,应注意两侧对比。患侧抬腿受限,并感到向小腿或足的放射痛即为阳性。有时抬高健肢而患侧腿发生麻痛,系因患侧神经受牵拉引起,此点对诊断有较大价值。

⑥神经系统检查:腰3-4突出(腰4神经根受压)时,可有膝反射减退或消失,小腿内侧感觉减退。腰4-5突出(腰5神经根受压)时,小腿前外侧足背感觉减退,伸踇及第2趾肌力常有减退。腰5骶1间突出(骶1神经根受压)时,小腿外后及足外侧感觉减退,第3、4、5趾肌力减退,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神经压迫症状严重者患肢可有肌肉萎缩。如突出较大,或为中央型突出,或纤维环破裂髓核碎片突出至椎管者,可出现较广泛的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损害症状,患侧麻木区常较广泛,可包括髓核突出平面以下患侧臀部、股外侧、小腿及足部。中央型突出往往两下肢均有神经损伤症状,但一侧较重;应注意检查鞍区感觉,常有一侧减退,有时两侧减退,常有小便失控,湿裤尿床,大便秘结,性功能障碍,甚至两下肢部分或大部瘫痪。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小针刀治疗

大家在最近的留言中,都肯定了非手术治疗的效果,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一同复习一下各种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可谓是各有千秋,关键是选择要恰当,才能获得好的治疗效果。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常见多发性腰腿疼痛病,具有症状多,病程相对较长,发病年龄年轻化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生命健康。人们尝试着多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其中小针刀治疗也是方法之一。

治疗方法:患者取俯卧位,根据疼痛或病变部位选择治疗点,并对治疗部位进行常规的消毒处理,医生佩戴无菌手套,左手拇指尖按疼痛点,在其中心垂直进小针刀,当刀尖到达患椎小关节韧带的周围组织时转为疏通剥离,进行3~4次后出针刀,创可贴外敷窗口处理,患者休息30min,无异常后治疗结束。1次/周,4周为1个疗程。

小针刀是针刀合一,其治法是结合中医经络理论与西医脊柱手术微创化理念,将针刺治疗与手术治疗充分结合在一起,达到了微创和针刺的双效目的。针刀治疗主要是通过缓解腰椎前后两侧遭到损伤的肌群,解除因腰间盘的损伤病变情况所引起的组织粘连以及神经根的压迫。从而达到对腰椎部位力学平衡的重建,获得中医理论上的阴阳平衡及气血通畅的效果。在治疗过程中,小针刀疗法相对于传统的针灸治疗能使患者获得更强的得气感,另外,小针刀与针刺治疗都能有效镇痛,与毫针治疗相比较能够更快镇痛并且治疗效果更为明显。小针刀疗法能够有效降低患处组织的内压,保护椎管,改善其中的血液循环,消除椎管中因病变引起的炎症。针刀疗法创伤小、安全性高、见效快,相对于传统的治疗方法还是有明显优势的。当然,具体针刀操作,会因疼痛点的不同、操作手法和医生的经验不同,应用起来会有一些差别,治疗效果也不可一概而全。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穴位注射治疗

大家在最近的留言中,都肯定了非手术治疗的效果,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一同复习一下各种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可谓是各有千秋,关键是选择要恰当,才能获得好的治疗效果。

穴位注射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 将药液注射到相关腧穴或特定部位, 利用针刺和药物协同作用治疗疾病的方法, 是针刺、穴位与药物相结合的一种疗法。其应用范围几乎扩大到临床各类疾病, 所用药物也几乎扩大到所有可用于注射的各类中西药物。通过临床和试验研究表明, 穴位药物可使药理效应呈几何数量级地放大, 并有一定的靶向性或趋病性。注射在经穴的药物具有循经作用, 药物可沿经络直达病灶, 仅需较小剂量便可产生较强的治疗作用和较长的作用时间。

穴位注射具体用药及取穴会因医生的经验、习惯等有所不同。我们常用的有秩边穴和双侧的足三里穴,有时会根据病情不同增加阿是穴。有的医生则侧重于病变部位相应节段的夹脊穴,还有的会选用配穴: 取患侧委中、承扶、阳陵泉。用药: ①注射用骨肽类;②维生素B12类;有的医生还会选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当归注射液等不同药物。每次取穴3个,常规消毒,垂直进针,提插得气,回抽无血即将药液缓慢推入。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5min,避免出血及药液外溢,5次/1周,3次为一疗程。

穴位注射的方法,发挥针刺和药物作用直接刺激穴位,产生一定疗效。同时,穴位注射后,药物能较长时间的存留在穴位处,不但增强与延长穴位的治疗效能,还能使其沿经络循行,疏通经气,抵达相应的病理组织器官,最大限度的发挥穴位和药物的共同作用。而且药物对穴位的作用可通过神经系统和神经-体液系统作用于机体,进而激发人体的抗病能力,发挥更大的疗效。

临床实践中发现,这是一种非常安全、简便的治疗方法,并且还观察到一些其他方面的治疗作用,比如:多年的下肢肿胀消退、多年的湿疹皮损愈合、胃病减轻等现象,虽然这些都是很个别的案例,但却激发我们进一步研究的动力,随着穴位注射疗法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必将推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再上新台阶。

腰间盘突出怎样锻炼-乡间郎中

腰间盘突出怎样锻炼

2020-07-14

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不是就像半残人士一样不能活动。一般来说,在急性发作的时候,建议患者适当的卧床休息,并通过一些药物进行治疗。患者用药休息以后,通过保守治疗方法,症状缓解后可以适当的活动。腰椎负荷最大的情况是久坐或者坐着弯腰或弯腰搬重物,所以像搬哑铃这些锻炼不建议做。可以在康复医生的指导下,适当的加上一些腰背肌的锻炼,比如平板支撑、游泳、慢跑等这些锻炼,都可以适当进行。



腰间盘突出怎样锻炼相关阅读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病率约占门诊就诊腰腿痛病人的15%,男性多于女性,约80%发生在青壮年期。常见于L4/5 突出,L3/4、L5S1次之。

1)腰痛:主要在下腰部或腰骶部。当纤维环完整时疼痛的性质多为慢性钝痛,当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时疼痛的性质多为急性剧痛。发生腰背痛的主要原因为突出的椎间盘刺激了外层纤维环及后纵韧带中的窦椎神经或较大的椎间盘刺激了硬膜囊。

2)下肢疼痛:多见于腰4、5及腰5骶1椎间盘突出者。疼痛多呈放射性,由臀部、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至足背或由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侧至足底,极少数病例由下往上放射。这是由于突出的椎间盘压迫或间盘碎裂溢出物质刺激神经根,造成神经根的充血、水肿、渗出等炎症反应和缺血所致。下腹部或大腿前侧痛 多因高位腰椎间盘突出时,突出的间盘压迫腰1、2、3神经根所引起。部分低位腰椎间盘突出也可牵涉至大腿前侧引起疼痛。

3)间歇性跛行:病人行走距离增多时引起腰背痛或不适,同时患肢出现疼痛麻木或原有疼痛麻木症状加重,蹲位或卧位片刻症状逐渐缓解。这是由于行走时椎管内受阻的静脉丛逐渐充血,加重了神经根的充血程度,引起疼痛加重。

4)患肢发凉:也称为冷性坐骨神经痛(cold sciatica)骶1神经根受累较腰5神经根受累更易引起患肢皮温降低,以足趾远端为著。多因突出的椎间盘刺激了椎旁的交感神经纤维,反射性引起下肢血管壁收缩所致。

局部注射治疗,每周一次,连续3~4周;⑤以上无效者可手术去除骨刺。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会做瘫吗

我们通常所说的腰椎间盘由髓核、软骨板、纤维环三部分组成,椎间盘存在于腰椎的各个椎体之间,对腰椎椎体起着支撑、连接和缓冲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成人椎间盘逐渐发生退行性改变,纤维环中的纤维变粗,发生玻璃变性以致最后破裂,使椎间盘失去原有的弹性,无法承担原来的负荷。在过度劳损、体位骤变、猛力动作或暴力撞击下,由于纤维环的后外侧最薄,髓核可经破裂的纤维环的裂隙向后外侧突出,这就是所谓的腰椎间盘突出。然而,全部人群中,有2%的人存在腰椎间盘突出但没有任何症状。

由于脊髓和神经根由椎间盘的后方经过,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神经从而导致腰腿痛或大小便失禁,甚至瘫痪,这时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30~50岁中青年,男性明显多于女性。90%~95%腰椎间盘突出发生在腰椎第4~5节段和第5腰椎~第1骶椎间隙。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是非手术治疗,即卧硬板床3~7天,服用非处方类止痛药(例如西乐葆、布洛芬等),然后逐步恢复正常活动。长期卧床、过早恢复活动或理疗均可能加重症状。70%的患者经过上述治疗即可获得满意的症状缓解。如果经过严格的非手术治疗3个月以上仍无法缓解的患者,中央型椎间盘突出伴有大小便功能障碍的患者,以及较大的椎间盘突出或脱出导致神经损伤症状(如麻木、肌肉乏力等)进行性加重的患者,均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哪些表现更典型

①腰痛和一侧下肢放射痛是该病的主要症状。腰痛常发生于腿痛之前,也可二者同时发生;大多有外伤史,也可无明确之诱因。疼痛具有以下特点:放射痛沿坐骨神经传导,直达小腿外侧、足背或足趾。如为腰3-4间隙突出,因腰4神经根受压迫,产生向大腿前方的放射痛。一切使脑脊液压力增高的动作,如咳嗽、喷嚏和排便等,都可加重腰痛和放射痛。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减轻。卧床体位:多数患者采用侧卧位,并屈曲患肢;个别严重病例在各种体位均疼痛,只能屈髋屈膝跪在床上以缓解症状。合并腰椎管狭窄者,常有间歇性跛行。

②脊柱侧弯畸形:主弯在下腰部,前屈时更为明显。侧弯的方向取决于突出髓核与神经根的关系:如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前方,躯干一般向患侧弯。

③脊柱活动受限: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使腰肌呈保护性紧张,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由于腰肌紧张,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脊柱前屈后伸活动受限制,前屈或后伸时可出现向一侧下肢的放射痛。侧弯受限往往只有一侧,据此可与腰椎结核或肿瘤鉴别。

④腰部压痛伴放射:椎间盘突出部位的患侧棘突旁有局限的压痛点,并伴有向小腿或足部的放射痛,此点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⑤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由于个人体质的差异,该试验阳性无统一的度数标准,应注意两侧对比。患侧抬腿受限,并感到向小腿或足的放射痛即为阳性。有时抬高健肢而患侧腿发生麻痛,系因患侧神经受牵拉引起,此点对诊断有较大价值。

⑥神经系统检查:腰3-4突出(腰4神经根受压)时,可有膝反射减退或消失,小腿内侧感觉减退。腰4-5突出(腰5神经根受压)时,小腿前外侧足背感觉减退,伸踇及第2趾肌力常有减退。腰5骶1间突出(骶1神经根受压)时,小腿外后及足外侧感觉减退,第3、4、5趾肌力减退,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神经压迫症状严重者患肢可有肌肉萎缩。如突出较大,或为中央型突出,或纤维环破裂髓核碎片突出至椎管者,可出现较广泛的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损害症状,患侧麻木区常较广泛,可包括髓核突出平面以下患侧臀部、股外侧、小腿及足部。中央型突出往往两下肢均有神经损伤症状,但一侧较重;应注意检查鞍区感觉,常有一侧减退,有时两侧减退,常有小便失控,湿裤尿床,大便秘结,性功能障碍,甚至两下肢部分或大部瘫痪。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小针刀治疗

大家在最近的留言中,都肯定了非手术治疗的效果,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一同复习一下各种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可谓是各有千秋,关键是选择要恰当,才能获得好的治疗效果。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常见多发性腰腿疼痛病,具有症状多,病程相对较长,发病年龄年轻化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生命健康。人们尝试着多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其中小针刀治疗也是方法之一。

治疗方法:患者取俯卧位,根据疼痛或病变部位选择治疗点,并对治疗部位进行常规的消毒处理,医生佩戴无菌手套,左手拇指尖按疼痛点,在其中心垂直进小针刀,当刀尖到达患椎小关节韧带的周围组织时转为疏通剥离,进行3~4次后出针刀,创可贴外敷窗口处理,患者休息30min,无异常后治疗结束。1次/周,4周为1个疗程。

小针刀是针刀合一,其治法是结合中医经络理论与西医脊柱手术微创化理念,将针刺治疗与手术治疗充分结合在一起,达到了微创和针刺的双效目的。针刀治疗主要是通过缓解腰椎前后两侧遭到损伤的肌群,解除因腰间盘的损伤病变情况所引起的组织粘连以及神经根的压迫。从而达到对腰椎部位力学平衡的重建,获得中医理论上的阴阳平衡及气血通畅的效果。在治疗过程中,小针刀疗法相对于传统的针灸治疗能使患者获得更强的得气感,另外,小针刀与针刺治疗都能有效镇痛,与毫针治疗相比较能够更快镇痛并且治疗效果更为明显。小针刀疗法能够有效降低患处组织的内压,保护椎管,改善其中的血液循环,消除椎管中因病变引起的炎症。针刀疗法创伤小、安全性高、见效快,相对于传统的治疗方法还是有明显优势的。当然,具体针刀操作,会因疼痛点的不同、操作手法和医生的经验不同,应用起来会有一些差别,治疗效果也不可一概而全。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穴位注射治疗

大家在最近的留言中,都肯定了非手术治疗的效果,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一同复习一下各种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可谓是各有千秋,关键是选择要恰当,才能获得好的治疗效果。

穴位注射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 将药液注射到相关腧穴或特定部位, 利用针刺和药物协同作用治疗疾病的方法, 是针刺、穴位与药物相结合的一种疗法。其应用范围几乎扩大到临床各类疾病, 所用药物也几乎扩大到所有可用于注射的各类中西药物。通过临床和试验研究表明, 穴位药物可使药理效应呈几何数量级地放大, 并有一定的靶向性或趋病性。注射在经穴的药物具有循经作用, 药物可沿经络直达病灶, 仅需较小剂量便可产生较强的治疗作用和较长的作用时间。

穴位注射具体用药及取穴会因医生的经验、习惯等有所不同。我们常用的有秩边穴和双侧的足三里穴,有时会根据病情不同增加阿是穴。有的医生则侧重于病变部位相应节段的夹脊穴,还有的会选用配穴: 取患侧委中、承扶、阳陵泉。用药: ①注射用骨肽类;②维生素B12类;有的医生还会选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当归注射液等不同药物。每次取穴3个,常规消毒,垂直进针,提插得气,回抽无血即将药液缓慢推入。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5min,避免出血及药液外溢,5次/1周,3次为一疗程。

穴位注射的方法,发挥针刺和药物作用直接刺激穴位,产生一定疗效。同时,穴位注射后,药物能较长时间的存留在穴位处,不但增强与延长穴位的治疗效能,还能使其沿经络循行,疏通经气,抵达相应的病理组织器官,最大限度的发挥穴位和药物的共同作用。而且药物对穴位的作用可通过神经系统和神经-体液系统作用于机体,进而激发人体的抗病能力,发挥更大的疗效。

临床实践中发现,这是一种非常安全、简便的治疗方法,并且还观察到一些其他方面的治疗作用,比如:多年的下肢肿胀消退、多年的湿疹皮损愈合、胃病减轻等现象,虽然这些都是很个别的案例,但却激发我们进一步研究的动力,随着穴位注射疗法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必将推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再上新台阶。

腰间盘突出怎样锻炼-乡间郎中

腰间盘突出怎样锻炼

2020-07-14

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不是就像半残人士一样不能活动。一般来说,在急性发作的时候,建议患者适当的卧床休息,并通过一些药物进行治疗。患者用药休息以后,通过保守治疗方法,症状缓解后可以适当的活动。腰椎负荷最大的情况是久坐或者坐着弯腰或弯腰搬重物,所以像搬哑铃这些锻炼不建议做。可以在康复医生的指导下,适当的加上一些腰背肌的锻炼,比如平板支撑、游泳、慢跑等这些锻炼,都可以适当进行。



腰间盘突出怎样锻炼相关阅读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病率约占门诊就诊腰腿痛病人的15%,男性多于女性,约80%发生在青壮年期。常见于L4/5 突出,L3/4、L5S1次之。

1)腰痛:主要在下腰部或腰骶部。当纤维环完整时疼痛的性质多为慢性钝痛,当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时疼痛的性质多为急性剧痛。发生腰背痛的主要原因为突出的椎间盘刺激了外层纤维环及后纵韧带中的窦椎神经或较大的椎间盘刺激了硬膜囊。

2)下肢疼痛:多见于腰4、5及腰5骶1椎间盘突出者。疼痛多呈放射性,由臀部、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至足背或由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侧至足底,极少数病例由下往上放射。这是由于突出的椎间盘压迫或间盘碎裂溢出物质刺激神经根,造成神经根的充血、水肿、渗出等炎症反应和缺血所致。下腹部或大腿前侧痛 多因高位腰椎间盘突出时,突出的间盘压迫腰1、2、3神经根所引起。部分低位腰椎间盘突出也可牵涉至大腿前侧引起疼痛。

3)间歇性跛行:病人行走距离增多时引起腰背痛或不适,同时患肢出现疼痛麻木或原有疼痛麻木症状加重,蹲位或卧位片刻症状逐渐缓解。这是由于行走时椎管内受阻的静脉丛逐渐充血,加重了神经根的充血程度,引起疼痛加重。

4)患肢发凉:也称为冷性坐骨神经痛(cold sciatica)骶1神经根受累较腰5神经根受累更易引起患肢皮温降低,以足趾远端为著。多因突出的椎间盘刺激了椎旁的交感神经纤维,反射性引起下肢血管壁收缩所致。

局部注射治疗,每周一次,连续3~4周;⑤以上无效者可手术去除骨刺。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会做瘫吗

我们通常所说的腰椎间盘由髓核、软骨板、纤维环三部分组成,椎间盘存在于腰椎的各个椎体之间,对腰椎椎体起着支撑、连接和缓冲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成人椎间盘逐渐发生退行性改变,纤维环中的纤维变粗,发生玻璃变性以致最后破裂,使椎间盘失去原有的弹性,无法承担原来的负荷。在过度劳损、体位骤变、猛力动作或暴力撞击下,由于纤维环的后外侧最薄,髓核可经破裂的纤维环的裂隙向后外侧突出,这就是所谓的腰椎间盘突出。然而,全部人群中,有2%的人存在腰椎间盘突出但没有任何症状。

由于脊髓和神经根由椎间盘的后方经过,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神经从而导致腰腿痛或大小便失禁,甚至瘫痪,这时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30~50岁中青年,男性明显多于女性。90%~95%腰椎间盘突出发生在腰椎第4~5节段和第5腰椎~第1骶椎间隙。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是非手术治疗,即卧硬板床3~7天,服用非处方类止痛药(例如西乐葆、布洛芬等),然后逐步恢复正常活动。长期卧床、过早恢复活动或理疗均可能加重症状。70%的患者经过上述治疗即可获得满意的症状缓解。如果经过严格的非手术治疗3个月以上仍无法缓解的患者,中央型椎间盘突出伴有大小便功能障碍的患者,以及较大的椎间盘突出或脱出导致神经损伤症状(如麻木、肌肉乏力等)进行性加重的患者,均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哪些表现更典型

①腰痛和一侧下肢放射痛是该病的主要症状。腰痛常发生于腿痛之前,也可二者同时发生;大多有外伤史,也可无明确之诱因。疼痛具有以下特点:放射痛沿坐骨神经传导,直达小腿外侧、足背或足趾。如为腰3-4间隙突出,因腰4神经根受压迫,产生向大腿前方的放射痛。一切使脑脊液压力增高的动作,如咳嗽、喷嚏和排便等,都可加重腰痛和放射痛。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减轻。卧床体位:多数患者采用侧卧位,并屈曲患肢;个别严重病例在各种体位均疼痛,只能屈髋屈膝跪在床上以缓解症状。合并腰椎管狭窄者,常有间歇性跛行。

②脊柱侧弯畸形:主弯在下腰部,前屈时更为明显。侧弯的方向取决于突出髓核与神经根的关系:如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前方,躯干一般向患侧弯。

③脊柱活动受限: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使腰肌呈保护性紧张,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由于腰肌紧张,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脊柱前屈后伸活动受限制,前屈或后伸时可出现向一侧下肢的放射痛。侧弯受限往往只有一侧,据此可与腰椎结核或肿瘤鉴别。

④腰部压痛伴放射:椎间盘突出部位的患侧棘突旁有局限的压痛点,并伴有向小腿或足部的放射痛,此点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⑤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由于个人体质的差异,该试验阳性无统一的度数标准,应注意两侧对比。患侧抬腿受限,并感到向小腿或足的放射痛即为阳性。有时抬高健肢而患侧腿发生麻痛,系因患侧神经受牵拉引起,此点对诊断有较大价值。

⑥神经系统检查:腰3-4突出(腰4神经根受压)时,可有膝反射减退或消失,小腿内侧感觉减退。腰4-5突出(腰5神经根受压)时,小腿前外侧足背感觉减退,伸踇及第2趾肌力常有减退。腰5骶1间突出(骶1神经根受压)时,小腿外后及足外侧感觉减退,第3、4、5趾肌力减退,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神经压迫症状严重者患肢可有肌肉萎缩。如突出较大,或为中央型突出,或纤维环破裂髓核碎片突出至椎管者,可出现较广泛的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损害症状,患侧麻木区常较广泛,可包括髓核突出平面以下患侧臀部、股外侧、小腿及足部。中央型突出往往两下肢均有神经损伤症状,但一侧较重;应注意检查鞍区感觉,常有一侧减退,有时两侧减退,常有小便失控,湿裤尿床,大便秘结,性功能障碍,甚至两下肢部分或大部瘫痪。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小针刀治疗

大家在最近的留言中,都肯定了非手术治疗的效果,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一同复习一下各种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可谓是各有千秋,关键是选择要恰当,才能获得好的治疗效果。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常见多发性腰腿疼痛病,具有症状多,病程相对较长,发病年龄年轻化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生命健康。人们尝试着多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其中小针刀治疗也是方法之一。

治疗方法:患者取俯卧位,根据疼痛或病变部位选择治疗点,并对治疗部位进行常规的消毒处理,医生佩戴无菌手套,左手拇指尖按疼痛点,在其中心垂直进小针刀,当刀尖到达患椎小关节韧带的周围组织时转为疏通剥离,进行3~4次后出针刀,创可贴外敷窗口处理,患者休息30min,无异常后治疗结束。1次/周,4周为1个疗程。

小针刀是针刀合一,其治法是结合中医经络理论与西医脊柱手术微创化理念,将针刺治疗与手术治疗充分结合在一起,达到了微创和针刺的双效目的。针刀治疗主要是通过缓解腰椎前后两侧遭到损伤的肌群,解除因腰间盘的损伤病变情况所引起的组织粘连以及神经根的压迫。从而达到对腰椎部位力学平衡的重建,获得中医理论上的阴阳平衡及气血通畅的效果。在治疗过程中,小针刀疗法相对于传统的针灸治疗能使患者获得更强的得气感,另外,小针刀与针刺治疗都能有效镇痛,与毫针治疗相比较能够更快镇痛并且治疗效果更为明显。小针刀疗法能够有效降低患处组织的内压,保护椎管,改善其中的血液循环,消除椎管中因病变引起的炎症。针刀疗法创伤小、安全性高、见效快,相对于传统的治疗方法还是有明显优势的。当然,具体针刀操作,会因疼痛点的不同、操作手法和医生的经验不同,应用起来会有一些差别,治疗效果也不可一概而全。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穴位注射治疗

大家在最近的留言中,都肯定了非手术治疗的效果,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一同复习一下各种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可谓是各有千秋,关键是选择要恰当,才能获得好的治疗效果。

穴位注射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 将药液注射到相关腧穴或特定部位, 利用针刺和药物协同作用治疗疾病的方法, 是针刺、穴位与药物相结合的一种疗法。其应用范围几乎扩大到临床各类疾病, 所用药物也几乎扩大到所有可用于注射的各类中西药物。通过临床和试验研究表明, 穴位药物可使药理效应呈几何数量级地放大, 并有一定的靶向性或趋病性。注射在经穴的药物具有循经作用, 药物可沿经络直达病灶, 仅需较小剂量便可产生较强的治疗作用和较长的作用时间。

穴位注射具体用药及取穴会因医生的经验、习惯等有所不同。我们常用的有秩边穴和双侧的足三里穴,有时会根据病情不同增加阿是穴。有的医生则侧重于病变部位相应节段的夹脊穴,还有的会选用配穴: 取患侧委中、承扶、阳陵泉。用药: ①注射用骨肽类;②维生素B12类;有的医生还会选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当归注射液等不同药物。每次取穴3个,常规消毒,垂直进针,提插得气,回抽无血即将药液缓慢推入。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5min,避免出血及药液外溢,5次/1周,3次为一疗程。

穴位注射的方法,发挥针刺和药物作用直接刺激穴位,产生一定疗效。同时,穴位注射后,药物能较长时间的存留在穴位处,不但增强与延长穴位的治疗效能,还能使其沿经络循行,疏通经气,抵达相应的病理组织器官,最大限度的发挥穴位和药物的共同作用。而且药物对穴位的作用可通过神经系统和神经-体液系统作用于机体,进而激发人体的抗病能力,发挥更大的疗效。

临床实践中发现,这是一种非常安全、简便的治疗方法,并且还观察到一些其他方面的治疗作用,比如:多年的下肢肿胀消退、多年的湿疹皮损愈合、胃病减轻等现象,虽然这些都是很个别的案例,但却激发我们进一步研究的动力,随着穴位注射疗法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必将推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再上新台阶。

腰间盘突出怎样锻炼-乡间郎中

腰间盘突出怎样锻炼

2020-07-14

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不是就像半残人士一样不能活动。一般来说,在急性发作的时候,建议患者适当的卧床休息,并通过一些药物进行治疗。患者用药休息以后,通过保守治疗方法,症状缓解后可以适当的活动。腰椎负荷最大的情况是久坐或者坐着弯腰或弯腰搬重物,所以像搬哑铃这些锻炼不建议做。可以在康复医生的指导下,适当的加上一些腰背肌的锻炼,比如平板支撑、游泳、慢跑等这些锻炼,都可以适当进行。



腰间盘突出怎样锻炼相关阅读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病率约占门诊就诊腰腿痛病人的15%,男性多于女性,约80%发生在青壮年期。常见于L4/5 突出,L3/4、L5S1次之。

1)腰痛:主要在下腰部或腰骶部。当纤维环完整时疼痛的性质多为慢性钝痛,当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时疼痛的性质多为急性剧痛。发生腰背痛的主要原因为突出的椎间盘刺激了外层纤维环及后纵韧带中的窦椎神经或较大的椎间盘刺激了硬膜囊。

2)下肢疼痛:多见于腰4、5及腰5骶1椎间盘突出者。疼痛多呈放射性,由臀部、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至足背或由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侧至足底,极少数病例由下往上放射。这是由于突出的椎间盘压迫或间盘碎裂溢出物质刺激神经根,造成神经根的充血、水肿、渗出等炎症反应和缺血所致。下腹部或大腿前侧痛 多因高位腰椎间盘突出时,突出的间盘压迫腰1、2、3神经根所引起。部分低位腰椎间盘突出也可牵涉至大腿前侧引起疼痛。

3)间歇性跛行:病人行走距离增多时引起腰背痛或不适,同时患肢出现疼痛麻木或原有疼痛麻木症状加重,蹲位或卧位片刻症状逐渐缓解。这是由于行走时椎管内受阻的静脉丛逐渐充血,加重了神经根的充血程度,引起疼痛加重。

4)患肢发凉:也称为冷性坐骨神经痛(cold sciatica)骶1神经根受累较腰5神经根受累更易引起患肢皮温降低,以足趾远端为著。多因突出的椎间盘刺激了椎旁的交感神经纤维,反射性引起下肢血管壁收缩所致。

局部注射治疗,每周一次,连续3~4周;⑤以上无效者可手术去除骨刺。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会做瘫吗

我们通常所说的腰椎间盘由髓核、软骨板、纤维环三部分组成,椎间盘存在于腰椎的各个椎体之间,对腰椎椎体起着支撑、连接和缓冲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成人椎间盘逐渐发生退行性改变,纤维环中的纤维变粗,发生玻璃变性以致最后破裂,使椎间盘失去原有的弹性,无法承担原来的负荷。在过度劳损、体位骤变、猛力动作或暴力撞击下,由于纤维环的后外侧最薄,髓核可经破裂的纤维环的裂隙向后外侧突出,这就是所谓的腰椎间盘突出。然而,全部人群中,有2%的人存在腰椎间盘突出但没有任何症状。

由于脊髓和神经根由椎间盘的后方经过,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神经从而导致腰腿痛或大小便失禁,甚至瘫痪,这时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30~50岁中青年,男性明显多于女性。90%~95%腰椎间盘突出发生在腰椎第4~5节段和第5腰椎~第1骶椎间隙。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是非手术治疗,即卧硬板床3~7天,服用非处方类止痛药(例如西乐葆、布洛芬等),然后逐步恢复正常活动。长期卧床、过早恢复活动或理疗均可能加重症状。70%的患者经过上述治疗即可获得满意的症状缓解。如果经过严格的非手术治疗3个月以上仍无法缓解的患者,中央型椎间盘突出伴有大小便功能障碍的患者,以及较大的椎间盘突出或脱出导致神经损伤症状(如麻木、肌肉乏力等)进行性加重的患者,均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哪些表现更典型

①腰痛和一侧下肢放射痛是该病的主要症状。腰痛常发生于腿痛之前,也可二者同时发生;大多有外伤史,也可无明确之诱因。疼痛具有以下特点:放射痛沿坐骨神经传导,直达小腿外侧、足背或足趾。如为腰3-4间隙突出,因腰4神经根受压迫,产生向大腿前方的放射痛。一切使脑脊液压力增高的动作,如咳嗽、喷嚏和排便等,都可加重腰痛和放射痛。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减轻。卧床体位:多数患者采用侧卧位,并屈曲患肢;个别严重病例在各种体位均疼痛,只能屈髋屈膝跪在床上以缓解症状。合并腰椎管狭窄者,常有间歇性跛行。

②脊柱侧弯畸形:主弯在下腰部,前屈时更为明显。侧弯的方向取决于突出髓核与神经根的关系:如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前方,躯干一般向患侧弯。

③脊柱活动受限: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使腰肌呈保护性紧张,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由于腰肌紧张,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脊柱前屈后伸活动受限制,前屈或后伸时可出现向一侧下肢的放射痛。侧弯受限往往只有一侧,据此可与腰椎结核或肿瘤鉴别。

④腰部压痛伴放射:椎间盘突出部位的患侧棘突旁有局限的压痛点,并伴有向小腿或足部的放射痛,此点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⑤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由于个人体质的差异,该试验阳性无统一的度数标准,应注意两侧对比。患侧抬腿受限,并感到向小腿或足的放射痛即为阳性。有时抬高健肢而患侧腿发生麻痛,系因患侧神经受牵拉引起,此点对诊断有较大价值。

⑥神经系统检查:腰3-4突出(腰4神经根受压)时,可有膝反射减退或消失,小腿内侧感觉减退。腰4-5突出(腰5神经根受压)时,小腿前外侧足背感觉减退,伸踇及第2趾肌力常有减退。腰5骶1间突出(骶1神经根受压)时,小腿外后及足外侧感觉减退,第3、4、5趾肌力减退,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神经压迫症状严重者患肢可有肌肉萎缩。如突出较大,或为中央型突出,或纤维环破裂髓核碎片突出至椎管者,可出现较广泛的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损害症状,患侧麻木区常较广泛,可包括髓核突出平面以下患侧臀部、股外侧、小腿及足部。中央型突出往往两下肢均有神经损伤症状,但一侧较重;应注意检查鞍区感觉,常有一侧减退,有时两侧减退,常有小便失控,湿裤尿床,大便秘结,性功能障碍,甚至两下肢部分或大部瘫痪。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小针刀治疗

大家在最近的留言中,都肯定了非手术治疗的效果,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一同复习一下各种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可谓是各有千秋,关键是选择要恰当,才能获得好的治疗效果。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常见多发性腰腿疼痛病,具有症状多,病程相对较长,发病年龄年轻化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生命健康。人们尝试着多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其中小针刀治疗也是方法之一。

治疗方法:患者取俯卧位,根据疼痛或病变部位选择治疗点,并对治疗部位进行常规的消毒处理,医生佩戴无菌手套,左手拇指尖按疼痛点,在其中心垂直进小针刀,当刀尖到达患椎小关节韧带的周围组织时转为疏通剥离,进行3~4次后出针刀,创可贴外敷窗口处理,患者休息30min,无异常后治疗结束。1次/周,4周为1个疗程。

小针刀是针刀合一,其治法是结合中医经络理论与西医脊柱手术微创化理念,将针刺治疗与手术治疗充分结合在一起,达到了微创和针刺的双效目的。针刀治疗主要是通过缓解腰椎前后两侧遭到损伤的肌群,解除因腰间盘的损伤病变情况所引起的组织粘连以及神经根的压迫。从而达到对腰椎部位力学平衡的重建,获得中医理论上的阴阳平衡及气血通畅的效果。在治疗过程中,小针刀疗法相对于传统的针灸治疗能使患者获得更强的得气感,另外,小针刀与针刺治疗都能有效镇痛,与毫针治疗相比较能够更快镇痛并且治疗效果更为明显。小针刀疗法能够有效降低患处组织的内压,保护椎管,改善其中的血液循环,消除椎管中因病变引起的炎症。针刀疗法创伤小、安全性高、见效快,相对于传统的治疗方法还是有明显优势的。当然,具体针刀操作,会因疼痛点的不同、操作手法和医生的经验不同,应用起来会有一些差别,治疗效果也不可一概而全。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穴位注射治疗

大家在最近的留言中,都肯定了非手术治疗的效果,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一同复习一下各种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可谓是各有千秋,关键是选择要恰当,才能获得好的治疗效果。

穴位注射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 将药液注射到相关腧穴或特定部位, 利用针刺和药物协同作用治疗疾病的方法, 是针刺、穴位与药物相结合的一种疗法。其应用范围几乎扩大到临床各类疾病, 所用药物也几乎扩大到所有可用于注射的各类中西药物。通过临床和试验研究表明, 穴位药物可使药理效应呈几何数量级地放大, 并有一定的靶向性或趋病性。注射在经穴的药物具有循经作用, 药物可沿经络直达病灶, 仅需较小剂量便可产生较强的治疗作用和较长的作用时间。

穴位注射具体用药及取穴会因医生的经验、习惯等有所不同。我们常用的有秩边穴和双侧的足三里穴,有时会根据病情不同增加阿是穴。有的医生则侧重于病变部位相应节段的夹脊穴,还有的会选用配穴: 取患侧委中、承扶、阳陵泉。用药: ①注射用骨肽类;②维生素B12类;有的医生还会选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当归注射液等不同药物。每次取穴3个,常规消毒,垂直进针,提插得气,回抽无血即将药液缓慢推入。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5min,避免出血及药液外溢,5次/1周,3次为一疗程。

穴位注射的方法,发挥针刺和药物作用直接刺激穴位,产生一定疗效。同时,穴位注射后,药物能较长时间的存留在穴位处,不但增强与延长穴位的治疗效能,还能使其沿经络循行,疏通经气,抵达相应的病理组织器官,最大限度的发挥穴位和药物的共同作用。而且药物对穴位的作用可通过神经系统和神经-体液系统作用于机体,进而激发人体的抗病能力,发挥更大的疗效。

临床实践中发现,这是一种非常安全、简便的治疗方法,并且还观察到一些其他方面的治疗作用,比如:多年的下肢肿胀消退、多年的湿疹皮损愈合、胃病减轻等现象,虽然这些都是很个别的案例,但却激发我们进一步研究的动力,随着穴位注射疗法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必将推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