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肿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2019-09-16

腮肿,症状名。是指耳前腮颊部位肿大的症状。外感风温疫毒侵犯腮部;或因伤寒和温病后发汗未尽,余邪热毒留滞腮部;或脾胃积热上壅、或肝郁脾虚、痰湿结聚,均可导致局部气血凝滞,引起腮肿。常见于痄腮、发颐、腮腺辮核、腮腺瘤、腮腺癌等疾病。临床若对以腮肿为主症的病种尚未能确定时,可暂以腮肿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及对症处理。

病因

1、疫毒外袭

温热疫毒首犯肌表,旋即侵袭少阳胆经,且疫毒循经上攻,壅遏蕴结于耳后腮中,致腮部气血壅结不散而腮肿。

2、余毒结聚

伤寒和温病后发汗未尽,以致余邪热毒未能外达,结聚于少阳、阳明之络,气血凝滞,结于腮颊而致腮肿。

3、脾胃积热

感受湿热之邪,或过食辛热肥甘,酿成湿热,内蕴脾胃,脾胃积热上冲阻于少阳、阳明之络,形成腮肿。

4、肝郁痰凝

性情不畅,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灼津为痰,痰浊上窜耳下,以致气血瘀阻,经络受阻,结聚而成腮肿。

5、瘀血阻滞

局部涎石、异物或瘢痕,致瘀血阻滞,经脉不通,瘀久化热形成腮肿。腮腺区肿大的原因很多,可以是腮腺本身的疾病,也可以是非腮腺组织的疾病,还可以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体征。

病机

导致腮肿的病因病机复杂,外因多是风温疫毒之邪侵袭、留滞腮部,内因主要为饮食失调、情志不舒导致气血痰湿瘀阻于腮部。腮肿的病理变化,以脾、肝及阳明、少阳脏腑经络失常为主。

其它疗法

1、局部敷贴疗法

(1)青黛散、如意金黄散、鲜仙人掌捣烂,外敷于患处。适用于痄腮患者。

(2)雄黄冰片各等份,敷于肿块处。适用于腮腺肿瘤患者。

2、含漱疗法

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厮菊花等清热解毒中药,煎水含漱。用于腮腺口溢脓者。

3、常用散结消肿中药

夏枯草桑叶、炙僵蚕海藻昆布、制半夏等,可在辨病、辨证基础上选用。

4、烧灯火疗法

选穴角孙、翳风,用灯草烧灸,一般2次

5、穴位注射疗法

取抗菌一号2mL,注射翳风穴。适用于单纯腮肿。

6、发颐、腮腺肿瘤保守治疗无效,及腮腺癌患者,根据病情选择手术治疗。

常见证型

1、疫毒侵袭证

证候:好发于冬春季节,有疫毒接触史。腮部一侧或两侧漫肿疼痛,皮色不红,咀嚼不便,全身或见发热恶寒、头痛,舌红,苔薄白而干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常用方剂:银翘散合五味消毒饮。

加减:可加板蓝根虎杖马勃、制僵蚕等;发热较甚不恶寒,去荆芥、豆玻,加柴胡黄芩

2、热毒炽盛证

证候:腮部肿胀疼痛较甚,咀嚼困难,或局部可触及波动感,腮腺口红肿,或有脓液溢出,高热烦躁,口渴,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

常用方剂:普济消毒饮

加减:壮热便秘,加大黄;若痈肿已成脓,加生黄芪、皂角刺、穿山甲等。

3、脾胃积热证

证候:腮部轻度肿胀、疼痛,进食时症状明显,口臭,或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

治法:清脾泻热,解毒消肿。

常用方剂:泻黄散。

加减:可加柴胡、黄芩、昆布、夏枯草;大便秘结,加大黄;腮腺口溢脓,加煅牡蛎赤芍、皂角刺。

4、肝郁痰凝证

证候:耳下腮肿,生长缓慢,与皮肤不粘连,推之可动,按之不痛,或有纳差,疲乏,舌苔薄膩,脉弦滑。

治法:疏肝化痰散结。

常用方剂:舒肝溃坚汤。

加减:可加昆布、海藻、牡蛎等;纳差、疲乏者,去香附,加党参茯苓

5、血瘀气滞证

证候:腮部肿块,迅速增大,疼痛明显,肿块质硬,推之不动,面部麻木,口眼歪斜,形体消瘦,舌质紫暗,苔薄,脉细涩。

治法:活血行滞,解毒散结。

常用方剂:逍遥散。

加减:可加红花川芎、夏枯草、制南星等;消瘦、手足心热者,加生地、龟板、天花粉等;纳呆、困倦、便溏者,加白术、扁豆、贝母、昆布等。

常见病

1、起病急,患者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腮腺区呈弥漫性肿大,往往由一侧波及另侧,腮腺口红肿,无脓液溢出,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者,多属痄腮。

2、若发于伤寒或温热病后,或腹部较大手术后,可见耳下突然剧烈疼痛,红肿明显,挤压腮腺口时有脓液溢出,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多属急性发颐。起病缓慢,腮腺肿胀反复发作,伴有疼痛,腮腺口轻微红肿,有时有脓性分泌物,腮腺造影可岀现异常,多为慢性发颐。两者病因及预后各不相同,须分别对待。

3、若发病慢,病情轻,开始为局限性肿块,以后祥核肿大、压痛,腮腺无异常,询问病史可有风热乳蛾、脓耳等者,多属腮部脊核肿痛。

4、耳下腮腺肿块,生长缓慢,病程较长,触之肿物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界限清楚,质地稍硬,与表皮无粘连,无疼痛,多见于腮腺良性肿瘤。若肿块生长迅速,局部疼痛,触之质地硬,不活动,并伴有开口受限或口眼瞩斜,局部祥核肿大者,多属腮癌。

5、腮肿还可见于干燥病、颊车痈、单纯性腮腺肿大等疾病。

腮肿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乡间郎中

腮肿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2019-09-16

腮肿,症状名。是指耳前腮颊部位肿大的症状。外感风温疫毒侵犯腮部;或因伤寒和温病后发汗未尽,余邪热毒留滞腮部;或脾胃积热上壅、或肝郁脾虚、痰湿结聚,均可导致局部气血凝滞,引起腮肿。常见于痄腮、发颐、腮腺辮核、腮腺瘤、腮腺癌等疾病。临床若对以腮肿为主症的病种尚未能确定时,可暂以腮肿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及对症处理。

病因

1、疫毒外袭

温热疫毒首犯肌表,旋即侵袭少阳胆经,且疫毒循经上攻,壅遏蕴结于耳后腮中,致腮部气血壅结不散而腮肿。

2、余毒结聚

伤寒和温病后发汗未尽,以致余邪热毒未能外达,结聚于少阳、阳明之络,气血凝滞,结于腮颊而致腮肿。

3、脾胃积热

感受湿热之邪,或过食辛热肥甘,酿成湿热,内蕴脾胃,脾胃积热上冲阻于少阳、阳明之络,形成腮肿。

4、肝郁痰凝

性情不畅,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灼津为痰,痰浊上窜耳下,以致气血瘀阻,经络受阻,结聚而成腮肿。

5、瘀血阻滞

局部涎石、异物或瘢痕,致瘀血阻滞,经脉不通,瘀久化热形成腮肿。腮腺区肿大的原因很多,可以是腮腺本身的疾病,也可以是非腮腺组织的疾病,还可以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体征。

病机

导致腮肿的病因病机复杂,外因多是风温疫毒之邪侵袭、留滞腮部,内因主要为饮食失调、情志不舒导致气血痰湿瘀阻于腮部。腮肿的病理变化,以脾、肝及阳明、少阳脏腑经络失常为主。

其它疗法

1、局部敷贴疗法

(1)青黛散、如意金黄散、鲜仙人掌捣烂,外敷于患处。适用于痄腮患者。

(2)雄黄冰片各等份,敷于肿块处。适用于腮腺肿瘤患者。

2、含漱疗法

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厮菊花等清热解毒中药,煎水含漱。用于腮腺口溢脓者。

3、常用散结消肿中药

夏枯草桑叶、炙僵蚕海藻昆布、制半夏等,可在辨病、辨证基础上选用。

4、烧灯火疗法

选穴角孙、翳风,用灯草烧灸,一般2次

5、穴位注射疗法

取抗菌一号2mL,注射翳风穴。适用于单纯腮肿。

6、发颐、腮腺肿瘤保守治疗无效,及腮腺癌患者,根据病情选择手术治疗。

常见证型

1、疫毒侵袭证

证候:好发于冬春季节,有疫毒接触史。腮部一侧或两侧漫肿疼痛,皮色不红,咀嚼不便,全身或见发热恶寒、头痛,舌红,苔薄白而干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常用方剂:银翘散合五味消毒饮。

加减:可加板蓝根虎杖马勃、制僵蚕等;发热较甚不恶寒,去荆芥、豆玻,加柴胡黄芩

2、热毒炽盛证

证候:腮部肿胀疼痛较甚,咀嚼困难,或局部可触及波动感,腮腺口红肿,或有脓液溢出,高热烦躁,口渴,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

常用方剂:普济消毒饮

加减:壮热便秘,加大黄;若痈肿已成脓,加生黄芪、皂角刺、穿山甲等。

3、脾胃积热证

证候:腮部轻度肿胀、疼痛,进食时症状明显,口臭,或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

治法:清脾泻热,解毒消肿。

常用方剂:泻黄散。

加减:可加柴胡、黄芩、昆布、夏枯草;大便秘结,加大黄;腮腺口溢脓,加煅牡蛎赤芍、皂角刺。

4、肝郁痰凝证

证候:耳下腮肿,生长缓慢,与皮肤不粘连,推之可动,按之不痛,或有纳差,疲乏,舌苔薄膩,脉弦滑。

治法:疏肝化痰散结。

常用方剂:舒肝溃坚汤。

加减:可加昆布、海藻、牡蛎等;纳差、疲乏者,去香附,加党参茯苓

5、血瘀气滞证

证候:腮部肿块,迅速增大,疼痛明显,肿块质硬,推之不动,面部麻木,口眼歪斜,形体消瘦,舌质紫暗,苔薄,脉细涩。

治法:活血行滞,解毒散结。

常用方剂:逍遥散。

加减:可加红花川芎、夏枯草、制南星等;消瘦、手足心热者,加生地、龟板、天花粉等;纳呆、困倦、便溏者,加白术、扁豆、贝母、昆布等。

常见病

1、起病急,患者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腮腺区呈弥漫性肿大,往往由一侧波及另侧,腮腺口红肿,无脓液溢出,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者,多属痄腮。

2、若发于伤寒或温热病后,或腹部较大手术后,可见耳下突然剧烈疼痛,红肿明显,挤压腮腺口时有脓液溢出,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多属急性发颐。起病缓慢,腮腺肿胀反复发作,伴有疼痛,腮腺口轻微红肿,有时有脓性分泌物,腮腺造影可岀现异常,多为慢性发颐。两者病因及预后各不相同,须分别对待。

3、若发病慢,病情轻,开始为局限性肿块,以后祥核肿大、压痛,腮腺无异常,询问病史可有风热乳蛾、脓耳等者,多属腮部脊核肿痛。

4、耳下腮腺肿块,生长缓慢,病程较长,触之肿物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界限清楚,质地稍硬,与表皮无粘连,无疼痛,多见于腮腺良性肿瘤。若肿块生长迅速,局部疼痛,触之质地硬,不活动,并伴有开口受限或口眼瞩斜,局部祥核肿大者,多属腮癌。

5、腮肿还可见于干燥病、颊车痈、单纯性腮腺肿大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