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寒凝血涩证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2019-09-16

小儿寒凝血涩证,中医病证名。是指以四肢发凉,全身欠温,皮肤失去柔软弹性,僵硬不能捏起为常见症状的证候。常见于胎寒,硬肿病等疾病中。西医学中新生儿硬肿症病程中可见本证。

病因

由于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气血未充,元阳不振,卫气不固;或护理不当,保温较差,为风寒所袭,寒邪凝痼,经络闭阻,阳气不得宣透,气血不营,四肢筋脉、肌肉失于温养而成。

临床表现

四肢发凉,全身欠温,皮肤失去柔软弹性,僵硬不能捏起,多见于小腿,臀、臂、面颊等部位,患处皮肤色暗发紫,或红肿如冻伤,面色晦暗,唇色暗红,指纹紫暗或不显。

症情分析

阳气虚衰,不能温煦四肢肌肤,故见四肢发凉,全身欠温,皮肤失去柔软弹性,僵硬不能捏起;阳虚则内寒。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故患处皮肤色暗发紫,或红肿如冻伤,面色晦暗,唇色暗红,指纹紫暗或不显。

常用中药

当归细辛桂枝赤芍、吴萸、木香乌药

针灸疗法

1、消毒小号三棱针或大号缝衣针,在脐孔与耻骨联合连线及两侧腹股沟处,每距同身寸1寸许,点刺出血,每次选刺4-6寸,1日1次。如口不吮乳,任意针刺上下牙龈,使之出血少许。小便不通,加刺阴茎根部(女婴刺阴阜处)。

2、关元、气海、足三里,针后加灸,日1次

3、艾条温灸局部,或艾条配生姜温灸局部,注意勿擦破或烧伤皮肤。

其它疗法

1、外敷药物本证主要是肌肤冰冷发硬,故可用温阳通络活血的中药外敷,促进局部症状改善。可视病情选用下列药物。

(1)生姜、生葱、淡豆豉各30克,研碎混合,酒炒,热敷于四肢硬结处。

(2)当归,红花川芎、赤芍、透骨草各15g,丁香9g,川乌草乌各7.5g,肉桂6g,乳香没药各7.5g,共研细末,加羊毛脂100g,凡士林900g拌匀,用时将油膏均匀地涂在纱布上。(涂药时将纱布放在热水袋上加温),然后将硬肿区包扎,每日换药1次。

(3)韭菜50g,切成1寸长短,入容器中加少量水煮熟,然后加适荡白酒,侯温,用纱布蘸擦硬肿处,每日2次。

(4)肉桂6g,丁香9g,红花、当归、川芎、透骨草,赤芍各15g,花椒3g,川乌、草乌、乳香、没药各7.5g,共研细末得100g,与900g凡士林配成软膏,用时涂于消毒纱布上,加温敷患处,加以固定,每日换药1次。

(5)苋菜适量,洗净后加醋捣烂,外敷关元穴,每天换药1-2次。

(6)鸡蛋黄油,用消毒棉棒蘸少许,擦硬肿部位,1日2-3次。

2、饮食疗法

生姜1片、细辛1g,加水100ml,浸泡后浓煎,取汁20ml,加入50~100ml母乳内,以滴管频频喂服,能温胃散寒、宣通经络,使阳气通达四肢末端。舌质暗红,指纹紫滞者,加入红花l克同煎。

常见病

1、胎寒

见婴儿初生百日内,觉口冷腹痛,身起寒粟,时发战栗,曲足握拳,昼夜啼哭不已,或口合不开。宜白豆蔻散主之。外用熨脐法。

2、硬肿病

见全身冰冷,肌肤板硬而肿,范围波及全身,皮肤暗红,僵卧少动,反应极差,气息微弱,哭泣低怯,吸吮困难,面色苍白,少尿或无,唇舌色淡,指纹淡红沉伏。治宜益气温阳,通经活血。方用参附汤加味。

预防调护

1、保暖复温是治疗本证的重要措施之一。可采用热水袋,棉被包裹、烧热砖、烧热炕、或将患儿抱在母怀,贴肤保暖,在医院可用保温箱等。使患儿体温逐渐上升为宜,不应上升过高或过快,以免引起突然变化而死亡。

2、从饮食中供给新生儿营养,既可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又可增强抗御疾病的能力,因此合理喂养非常重要。病情轻浅,能吸吮者,尽量绐患儿哺母乳,无力吸吮尚能吞咽者,应将母乳挤出,用小勺或滴管喂服,如不能吞咽者,可用鼻饲,若重症伴呕吐者,暂不喂奶,予静脉补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