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论》卷下。
清胃汤(《疮疡经验全书》卷一)、消胃汤 (《不知医必要》卷二)。
真生地黄 当归身各三分 牡丹皮半钱 黄连(拣净)六分(如黄连不好,更加二分,如夏月倍之) 升麻一钱
上为细末,都作一服。以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之。
《古今名方》:清胃凉血。
1.《脾胃论》:因服补胃热药,阳明经中热盛,而致上下牙痛不可忍,牵引头脑,满面热发大痛。喜寒恶热。 2.《疮疡经验全书》:牙宣、牙缝出血。 3.《痘疹金镜录》:痘后牙疳肿痛。 4.《口齿类要》:胃火血燥唇裂,或为茧唇,或牙龈溃烂,或恶寒发热。 5.《正体类要》:胃经湿热,唇口肿痛。 6.《证治准绳•幼科》:胃经有热,饮冷作渴,口舌生疮,或唇口肿痛,焮连头面,或重舌、马牙、吐舌、流涎。 7.《张氏医通》:胃中蕴热,中脘作痛,痛后火气发泄,必作寒热乃止。 8. 《血证论》
1.《医方考》:升麻能清胃,黄连能泻心,丹皮、生地能凉血,用当归者,所以益阴,使阳不得独亢尔。 2.《古今名医方论》:罗东逸曰:方中以生地凉血为君,佐以牡丹皮,去蒸而疏其滞;以黄连彻热燥湿为臣,和之以当归,辛散而循其经;仍用升麻之辛凉升举,以腾本经之清气,即所谓升清降浊,火郁发之者也。如是而喉咽不清,齿龈肿痛等症,廓然俱清矣。 3.《医方集解》:此足阳明胃药也。黄连泻心火,亦泻脾火;脾为心子,而与胃相表里者也。当归和血,生地、丹皮凉血,以养阴而退阳也。石膏泻阳明之大热,升麻升阳明之清阳;清升热降,则肿消而痛止矣。 4.《张氏医通》:犀角地黄汤专以散瘀为主,故用犀、芍;此则开提胃热,故用升、连。 5.《医略六书》:热郁阳明,胃火炽盛,故牙龈肿痛或腐烂生疳焉。生地滋阴壮水以清火之源,丹皮凉血泻热以宣水之用,黄连清心火,当归养血脉,升麻升清泄热,甘草缓中泻火。胃热过盛加石膏,专泻阳明之腑热也。使热从经散,则胃火得泄而牙龈清润,无肿痛腐烂之虞,何生疳之足虑哉?此升阳清火之剂,为胃火炽盛之专方。 6.《医林纂要探源》:胃热上行于齿,则经病非腑病。胃经气血皆盛,故气热则血随以上行,轻为齿痛、牙宣、腮肿、龈烂,重则亦至吐血、衄血。以胃热伤血伤阴,故以滋阴养血为治,生地、丹皮、当归是也,平阴阳也,此滋阴以配阳,非用水以胜火;苦以泄之,除内热也,黄连泄心肝之热,又石膏之淡亦能去胃腑之热;辛以散之,去经热也,石膏、升麻皆辛以散经热。 7.《血证论》:方治脏毒,义取清火。而升麻一味,以升散为解除之法,使不下迫,且欲转下注之热,使逆挽而上,不复下注。目疾、口舌之风火,亦可借其清火升散以解。升麻与葛根黄芩汤相仿。 8. 《医方概要》:此方全藉石膏之平胃热,乃生地、丹皮得力;升麻能升清降浊,黄连泻火降逆,当归导血归经,始阳明之邪火下降而不上升也,吐血、衄血可平矣。 9. 《实用方剂学》:牙床为阳明之络环绕,牙齿为少阴气所发泄,故凡牙病之为患,胃与肾二者而已。胃有积热,则肾液被劫。本方以石膏清阳明之热,即以生地滋少阴之液;心为火位之主,胃热缘于心火,取黄连苦寒以直折;胃为血脉之海,胃热血分亦热,取丹皮苦寒以凉血,当归养肝以和血,升麻升清而降热。若便闭者,不妨合承气以下之。 10. 《方剂学》:本方证为胃有积热,火气循经上攻所致。足阳明胃经循鼻外入上齿,手阳明大肠经上项贯颊入下齿,胃热炽盛,循经上攻,故牙龈红肿热痛,甚则唇舌腮颊肿痛;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胃热每致血分亦热,热伤血络,故为牙宣出血;热壅则肉腐,故见牙龈溃烂,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大而数,皆为胃热津伤之证。治宜清胃泻火为主,配合凉血解毒方。方中黄连苦寒泻火为君,以清胃中积热。生地凉血滋阴,丹皮清热凉血,共为臣药。佐以当归,养血和血,以助消肿止痛;然虑其胃中积热郁火,难以直折奏功,故配以升麻,既能清热解毒,善治口舌生疮,又可辛凉散火解毒,并兼作阳明引经使药,引导诸药直达病所。升麻与黄连配伍,有开提胃热之功,达到泻火而无凉遏之弊,散火而无升焰之虞的目的。五药配合,共奏清胃凉血之功。
抑制疼痛《中国医药学报》(1998, 2:28):本方单煎与合煎对醋酸所致疼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二者间无显著差异。本方有明显促进小鼠小肠推进度,急性毒性实验表明最大耐受量超过人用量100倍以上。
1.口臭 《陕西中医》(1995, 5:204): 用本方随证加减,治疗口臭32例。结果:痊愈31 例,好转1例,全部有效。 2.牙周病 《山东中医杂志》(1995, 9:402):用本方(生石膏、黄连、黄芩、生地黄、丹皮、升麻),便秘者加大黄;湿热者加薏苡仁、车前子;治疗牙周病58例。结果:痊愈37 例,显效15例,好转5例。 3.口腔溃疡 《山东中医杂志》(1995, 9:402):用本方加味,胃热,烦躁不安,口渴多饮者加知母、石膏;便秘者加大黄;火热壅盛,口腔溃疡严重者加金银花、连翘、黄芩;治疗口腔溃疡75例。结果:治愈73例,显效12例,总有效率为97.7%。 4.三叉神经痛 《山东中医杂志》(1995, 9:403):用本方每次15粒,治疗三叉神经痛45例;对照组47例,药用卡马西平,均以10天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12例,有效20例,总有效率为59.57% ;对照组治愈5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为31.91%。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0.01 )。 5.鼻衄 《四川中医》(1998, 6:23):以本方加味:逐血下行加牛膝;胃不和者加半夏;血热甚者加地骨皮;阴虚甚者,加元参、麦冬;大便溏者加山药;治疗鼻衄24例。结果;治愈22 例,好转2例。随访半年,治愈者无1例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