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二甲双胍能减肥吗

2020-07-15

吃二甲双胍能减肥吗:
  吃二甲双胍可以减肥,但是需以改变生活方式、限制饮食和多运动作为前提条件。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最基础的用药,现在国际上美国糖尿病协会和欧洲糖尿病协会都把二甲双胍放到最重要最基础的一线用药,所以它对于2型糖尿病,尤其是肥胖的人,是比较重要、比较好的一种选择。
  二甲双胍既然适合于肥胖的人,也可以用来减肥,但是要真想减肥还是需要饮食控制、适当的多运动、心情舒畅,尤其是饮食、生活方式的改变才最有意义。如果减肥光靠二甲双胍,不控制饮食、不增加运动,那将来不一定能达到目的。



吃二甲双胍能减肥吗相关阅读


血糖高是不是糖尿病

血糖高是不是糖尿病是个伪命题,高血糖是糖尿病的主要特征,但是血糖高并不一定是糖尿病,如果空腹血糖超过6.1以上就需要做糖耐量测试进行进一步检查,另外糖尿病的诊断还跟血糖的测定数值和次数有关,超过诊断标准,显然就是糖尿病。

糖尿病有什么危害

糖尿病最大的危害是血糖升高导致血管和神经的并发症。血管并发症可能会致盲,肾功能衰退、冠心病、糖尿病足等。糖尿病人口腔容易感染,比如牙龈炎、牙周疾病。糖尿病引起胃肠神经病变会很多,比如胃轻瘫、肠道疾病。

糖尿病注意什么

糖尿病患者注意事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当发现自身患有糖尿病后,一定要找专科大夫进行专业评估。第二、面对糖尿病,患者此时不要自暴自弃,应以认真的态度来看待疾病。第三、在病情日常管理上,需要糖尿病人及家属积极配合。第四、不要偏信所谓的偏方。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

实际上大家对于糖尿病不陌生,很多人知道糖尿病典型的三多一少的症状,包括口干、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的下降。但在临床工作中,出现这些典型症状的糖尿病患者很少,大部分病人都是在体检中无意发现。如果在临床过程中,有部分人不明原因的乏力,反复的感染,伤口不易愈合,皮肤瘙痒时要注意警惕是不是有糖尿病的可能。

糖尿病中医分几型

糖尿病的中医分型要看教科书,包括其它的内科书,分型可能分好多种,但是最常见的首先是虚症。以气阴两虚糖尿病病人虚证多见。它的初期有热,既有内热还有虚症,因而称之为气阴两虚。但是时间越长淤血的表现越明显,所以治疗方法是不一样的。一开始有内热,中医会用清火的办法再来降糖,像大剂量的黄连、黄连素等都可以降低血糖。阴虚时用白术山药麦冬天花粉等补阴、补气的药。黄芪治疗糖尿病,到了后期微循环障碍、淤血比较明显时就要用活血法。可以用桃仁红花丹参川芎,甚至可以用虫类药,动物药,蝎子,水蛭等来活血。

糖耐量试验

临床中经常会有患者血糖未到诊断糖尿病的标准,例如空腹血糖小于等于7.0毫摩尔每升,但又高于正常的参考范围,例如大于5.6。这部分人群要进行75克葡萄糖耐量试验。试验时要注意首先前一天晚上十点以后,禁食8到10个小时,并保证充足的睡眠。第二天早上空腹抽血。试验前三天,每天主食量不能小于三两。实验为75克的无水葡萄糖溶于250到300毫升水中,空腹抽血。五分钟内把糖水喝完,喝的第一口开始计时,一小时抽一次,餐后两小时再抽血。等待中,不能剧烈运动、抽烟、喝酒,更不能进食,同时不能绝对卧床影响测定结果。

糖尿病心血管病

糖尿病心血管病包括糖尿病心肌病变、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高血压以及冠状动脉心脏病变。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高2-3倍,无论在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以及患病率等方面糖尿病性心脏病均较非糖尿病冠心病更为复杂。

糖尿病注意事项

糖尿病患者注意事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当发现自身患有糖尿病后,一定要找专科大夫进行专业评估。第二、面对糖尿病,患者此时不要自暴自弃,应以认真的态度来看待疾病。第三、在病情日常管理上,需要糖尿病人及家属积极配合。第四、不要偏信所谓的偏方。

糖尿病饮食

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就是控制饮食,主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控制总量,实际上就是在热量上进行控制;第二、调整饮食结构,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血糖水平、血压血脂等指标,来进行粗细搭配;第三、按照以上原则,终生坚持。

糖尿病的治疗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是治疗糖尿病比较好的一种方法。如果采用西医疗法,血糖控制得不理想,可以加上中医治疗法,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即使是中医疗法,也不仅仅是中药,中医里面的针灸、足浴、推拿、按摩,都可以有效的治疗糖尿病。还需要:1.控制饮食。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和饮食有关,饮食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治疗的效果。2.必须配合运动。糖尿病患者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的选择要适当。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3.注重调摄情志。4.适当的中药治疗。

抱团得糖尿病别全赖遗传

临床上,经常能遇到全家抱团看糖病的现象,最近就遇到了一个典型例子。儿子今年23岁,身高170cm,体重90kg,BMI指数31.14,膀大腰圆,是典型的腹型肥胖。最近他忽然觉得口干、喝水多,尿多,食量未减,人却消瘦了。因为他父亲是50多岁患上了2型糖尿病,所以用家里的血糖仪给儿子测,空腹血糖11mmol/l。就诊后查餐后2小时血糖18mmol/l,尿酮+-,尿糖4个+,被确诊为糖尿病。

一家里出了两个糖尿病,除了遗传因素,他们共同的生活习惯更值得关注。这个家庭融合了南方喜食甜食、北方喜食肉食的习惯,长期进食高糖高脂高热量食物,一家三口均属肥胖体型。再加上工作压力大,疏于锻炼,23岁的儿子便早早步入糖尿病行列。

这种“糖二代”目前也呈增多趋势。据调查,父母是糖尿病,其子女患糖尿病的机会是普通人的15~20倍。

抱团得糖病的现象,遗传因素固然占据重要位置,但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后天的生活和环境因素。要想打破糖尿病的“家族圈”,父母要言传身教,帮助子女从饮食、运动、精神等多方面打造一个防糖堡垒。

饮食有吃有不吃。首先要家庭饮食健康化,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帮助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食物比例要均衡,吃饭种类多样化,总热量不超过身体需要量。多吃富含全谷物、水果、蔬菜、豆类和坚果的饮食;适度饮酒;少吃精制谷物、红色或加工肉类及含糖饮料。

运动防止胖两代。60%~80%的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都属于超重与肥胖体型,门诊中我们常发现,这些大胖子的孩子很多也是小胖子,一家人的体重都不达标。这些小胖子如果继续胖下去,即将面临的就是糖尿病的高危风险。芬兰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周锻炼超过4小时,或每天达到35分钟左右的人,即使体重没有减轻,患糖尿病的风险也能降低80%。超重的人减重5%后,即使不锻炼,患糖尿病的几率也会减少70%。

精神乐观调分泌。神经系统常处于紧张状态,影响调节血糖的激素分泌,导致糖尿病的患病风险翻倍。紧张的工作、生活会让人处于应激状态,出现胰岛素抵抗,诱发糖尿病。这个时候,家庭成员间彼此的关爱,父母对子女的理解,都能缓解精神压力。

父母是糖尿病的人,如果忽然食欲大增,多吃、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等,需赶紧查查血糖。20岁以后每年定期体检,关注自己的体重、血压、血脂、血糖,30岁以后每年筛查1次糖尿病相关指标。让糖尿病的链条及早终结,而不是代代相传。

发现导致糖尿病的新基因

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是困扰人类的慢性疾病之一,以往人们把它称之为“富贵病”,原因是不能多吃,吃能吃“好的”(高热量食物在困难年代称为“好的”食品),吃得越多越瘦。糖尿病是一种糖代谢疾病,是人体内胰岛素不足所致,2型糖尿病主要是因为肥胖所致,人体胰岛素相对不足导致血糖升高。

血糖升高本身没有什么直接危害,但是长期的高血糖会导致人体血管硬化、血压升高、血脂升高、神经损伤从而带来一些列的糖尿病并发症。特别严重者可造成心脏病、脑出血、肢体坏死、失明、失聪等。

目前治疗糖尿病主要方法是降低血糖,一种就是增加胰岛素、一种就是降低人体对胰岛素的需求。因此,需要患者首先要降低体重,减少人体对胰岛素的需求,第二促进人体自身细胞分泌胰岛素,第三,注射胰岛素。可是这一切都只能减缓糖尿病的症状,根治糖尿病却没有办法。那么如何根治糖尿病?我们必须找到糖尿病发病的机理,今年发现就是发现导致糖尿病的新基因,如果成功了,我们就可以通过基因改变来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这是对全球几亿糖尿病患者的福音。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但是疾病还是要预防为主,在没有科学改变之前,我们最有效的预防就是“少食多动”。

加湿器应用不当会引起呼吸系统疾病

专家提醒,加湿器不是杀菌器,务必要定时清洗,否则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疾病。使用加湿器注意事项,关节炎、糖尿病患者慎用空气加湿器。

潮湿的空气会加重该类病人的病情。若该类病人确实需要使用加湿器,应与专科医生商量沟通,确定合适的湿度,以稳定原发病的病情。最好每天换水,每周清洗。加湿器应每天换水,而且最好一周清洗一次,以防水中的微生物散布到空气中。不能直接将自来水加入加湿器。

因为自来水中含有多种矿物质,会对加湿器的蒸发器造成损害,所含的水碱也会影响其使用寿命。自来水中的氯原子和微生物有可能随水雾吹入空气中造成污染。如果自来水硬度较高,加湿器喷出的水雾中因含有钙镁离子,会产生白色粉末,污染室内空气。根据天气情况、室内外的温度调节加湿器的湿度。

室内的湿度应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即40%~60%。因此,使用加湿器的家庭,不妨同时买一个湿度计,定期观察室内空气的湿度情况,加湿器平时还要及时加水、定期换水、注意清洁。

天气好的时候,开开窗户通通风,大自然的空气总是很纯的。但是,强调通风,并不意味着要整日门窗洞开,要合理选择通风时间。据研究测试,在工业比较集中的城市,昼夜有两个污染高峰和两个相对清洁的低谷。两个污染高峰一般在日出前后和傍晚,两个相对清洁时段是上午10时和下午3时前后,此时可酌情开窗。

一日之内开窗时间和次数,可根据住房大小、人口多少、起居习惯、室内污染程度以及天气情况进行安排。以100立方米的空间为例,在无风、室内外温差为20℃情况下,大约十几分钟就可达到空气交换一遍。若室内外温差小,交换时间相应要延长。冬季天冷,但每天开窗换气也不应少于两次,每次不少于15分钟,最多30分钟。

击败糖尿病,预防是关键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高血糖对于心血管系统的危害是一个非常缓慢、进行性累积的过程。早在糖尿病前期阶段高血糖对于大血管的危害即已开始,随着糖尿病的发生及其病程的逐渐延长,这种损害将逐渐加重并进入难以逆转的阶段。因此,加强上游防控、防线前移、强化预防重于治疗的理念至关重要。

1、生活方式干预是预防糖尿病的有效措施

减少热量摄入、增加运动、维持理想体重是预防2型糖尿病的重要而有效的措施。芬兰研究与我国的大庆研究有力论证了生活方式干预在防治糖尿病方面的基石地位。1997年发表的由我国学者完成的大庆研究,首次证实生活方式干预对糖尿病具有长期的预防作用,而且可能有效地降低糖尿病引起的心脑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这一研究在全球引起了广泛关注,并被视为防治糖尿病历程中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证据。

然而,对于已经发生糖尿病的患者,虽然我们拥有多种降糖效果肯定的治疗药物,但迄今我们并不能通过降低血糖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大血管结局。基于现有研究结果,我们对于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现状如下:

2、急性高血糖事件

急性高血糖事件主要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乳酸酸中毒等。这些急性并发症曾是糖尿病患者最为常见的死亡原因。自上世纪20年代胰岛素临床应用、以及随后双胍、磺脲等多种降糖药物上市以来,糖尿病急性高血糖事件得到了有效控制,由此所导致的死亡大幅度下降。糖尿病治疗的重点逐渐转向对大血管并发症、微血管并发症以及周围神经病变的防治。

3、大血管并发症

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主要包括冠状动脉病变、脑动脉病变以及下肢大动脉病变等。大血管并发症是目前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约70%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死于大血管病变。因此,防控大血管事件已成为目前的主要工作目标。为探讨降低血糖水平对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国外学者先后进行了UGDP、UKPDS、ADVANCE、VADT、ACCORD以及HEART2D研究。

总的来看,这些研究均未能证实降低血糖水平可以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新近结束的3项降糖药物试验(EMPA-REG、LEADER与IRIS研究)显示恩格列净、利拉鲁肽以及吡格列酮分别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与胰岛素抵抗患者大血管事件风险,但这两种药物的获益均不是通过降低血糖水平实现的。

UKPDS研究一直被许多学者视为降糖治疗降低心血管风险的主要证据来源。然而综观该研究全部内容,可以发现UKPDS试验并不能充分论证降糖治疗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在该系列研究中,人们最常引用的研究主要有UKPDS 33、UKPDS 34、UKPDS35以及UKPDS 80。其中UKPDS 33 是主体研究,在预设的随访期内,强化降糖组受试者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并未出现显著降低;UKPDS 34是亚组分析,其证据力度与主体研究有着显著的不同。

UKPDS 35中的一组数据被学者广泛引用,即“HbA1c每降低1%,任何糖尿病终点事件降低21%,糖尿病相关死亡降低21%,心肌梗死发生率降低14%,微血管并发症减少37%”。必须指出的是,该研究只是针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与微血管和大血管事件发生率之关系所做的一项相关性分析,并非干预试验,不能作为有效证据。UKPDS 80也是强化降糖理念拥趸者最常引用的证据。

但该部分研究是主体研究完成后所进行的延长期随访,其证据力度并不能等同于其他的随机对照试验。更为重要的是,该研究所纳入的4209例受试者中失访人数多达1525例,这显然会对研究结论产生显著影响。因此,UKPDS研究并不能有效证实降糖治疗可产生大血管获益。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认为,迄今缺乏证据证实通过严格控制血糖可以产生显著的大血管获益。

4、微血管并发症

虽然多数学者均认为强化降糖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在国内外各种指南中也作出了相似的表述,但认真分析现有研究证据(UKPDS、VADT、ADVANCE、ACCORD研究)可见,强化降糖仅能减少轻型微血管病变(如视网膜光凝治疗、尿蛋白排泄量等)的发生,而玻璃体出血、失明、白内障、肌酐倍增、终末期肾病、肾脏性死亡等严重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未降低。由此可见,强化降糖虽可以产生微血管获益,但并不显著。

 5、神经病变

周围神经病变是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很多学者认为强化降糖有助于降低糖尿病患者外周神经病变风险,但认真分析现有的4项强化降糖试验可以发现,强化降糖难以达到此目的。严格控制血糖对于糖尿病神经病变(如腱反射消失、心脏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新发神经病变或原有神经病变加重等)的防治作用微乎其微。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目前关于高血糖与心血管病之间的关系仍不明确。虽然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糖尿病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但“Association is not causation”,流行病学研究所发现的相关因素并不一定意味着是致病因素。因此,试图通过控制血糖水平来降低心血管病风险的理论基础仍不确凿。

在目前阶段,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在全民范围内提高预防糖尿病的意识,减少高热量饮食的摄入、改善饮食结构、倡导规律性的有氧运动、控制并维持理想体重,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降低糖尿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目前关于高血糖与心血管病之间的关系仍不明确。虽然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糖尿病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但“Association is not causation”,流行病学研究所发现的相关因素并不一定意味着是致病因素。

因此,试图通过控制血糖水平来降低心血管病风险的理论基础仍不确凿。在目前阶段,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在全民范围内提高预防糖尿病的意识,减少高热量饮食的摄入、改善饮食结构、倡导规律性的有氧运动、控制并维持理想体重,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降低糖尿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糖尿病的治疗现状

糖尿病已成为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流行病。它是继肿瘤、血管病变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有高致死率、高致残率和高医疗花费的特征,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公共健康问题。

2000年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约为1.5亿,估计到2010年,患病人数将达2.21亿,2025年将增加至3亿,增长率为46%。其中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太地区,其增长率为57%,而糖尿病在中国的严峻形势更是发人深省。

中国是糖尿病大国,是糖尿病重灾区,截至2003年,中国糖尿病发病人数达2380万仅次于印度,位居世界第二位。据官方统计数字显示,中国政府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费用为800亿元。即便如此,中国糖尿病治疗的现实与理想仍有很大差距。糖尿病的控制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1、血糖控制

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实验(DCCT)和糖尿病并发症干预流行病学研究(EDIC)的研究已显示,强化治疗严格的血糖控制可以使1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显著降低达60%~80%。英国的研究亦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经严格的血糖控制后,相关并发症均有显著降低,其中减少微血管并发症25%,心肌梗死16%,减少糖尿病相关死亡10%。

对于2型糖尿病来讲,改善血糖控制可明显改善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但能达到指南所推荐的控制目标的人群却少之又少。当前各大权威糖尿病机构均倡导以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评价血糖控制达标的“金指标”,中国采用的是亚太地区的糖尿病治疗指南标准,即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

据亚洲糖尿病治疗现状调查2003年中国区最新结果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HbA1C平均为7.5%~11.6%。仅有11.5%的患者血糖控制理想,而绝大多数(88.5%)的患者血糖未能达标(HbA1C>6.5%),其中HbA1C>7.5%的患者占38.6%。提示目前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尚不充分。

2、血糖监测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讲,糖尿病治疗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并发症产生,可以讲治疗的好坏将会影响今后若干年的发展。但是糖尿病又被称作无声的杀手,因为高血糖对人体有害,却常无感觉,因此及时准确的血糖监测是确保治疗达标的重要手段。但是,血糖监测现状还很不令人满意。

在美国,15%~20%的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自我监测,香港地区约为10%,而我国大陆地区仅为1%。在美国每位糖尿病患者的平均监测频率为30.1次/月,香港地区为8~10次/月,而我国大陆地区仅为2.5次/月。

3、并发症和合并症

糖尿病的并发症是引起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心脑血管并发症已经成为糖尿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高达75%),约70%的糖尿病病人是因为心血管疾病住院治疗。新诊断的糖尿病人可能已有慢性并发症,其中视网膜病变16.6%,微量蛋白尿21%。

国内4 000人的糖尿病并发症调查显示:合并下肢神经病变者38%,白内障44%,微量蛋白尿33%,严重并发症(主要指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肾衰、失明和截肢)2%~7%。随着糖尿病病程的进展,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逐步增加。 目前已有很多专家倡导超越血糖中心模式,降低胰岛素抵抗与降糖并举,血糖、血压、血脂的控制并重。

我国作为世界上主要的发展中国家,如何作好糖尿病的预防、治疗和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社会问题。长远来看,要做到彻底征服糖尿病,实现持久达标,全面改善代谢紊乱纠正糖尿病治疗的低达标率现状任重而道远。

吃二甲双胍能减肥吗-乡间郎中

吃二甲双胍能减肥吗

2020-07-15

吃二甲双胍能减肥吗:
  吃二甲双胍可以减肥,但是需以改变生活方式、限制饮食和多运动作为前提条件。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最基础的用药,现在国际上美国糖尿病协会和欧洲糖尿病协会都把二甲双胍放到最重要最基础的一线用药,所以它对于2型糖尿病,尤其是肥胖的人,是比较重要、比较好的一种选择。
  二甲双胍既然适合于肥胖的人,也可以用来减肥,但是要真想减肥还是需要饮食控制、适当的多运动、心情舒畅,尤其是饮食、生活方式的改变才最有意义。如果减肥光靠二甲双胍,不控制饮食、不增加运动,那将来不一定能达到目的。



吃二甲双胍能减肥吗相关阅读


血糖高是不是糖尿病

血糖高是不是糖尿病是个伪命题,高血糖是糖尿病的主要特征,但是血糖高并不一定是糖尿病,如果空腹血糖超过6.1以上就需要做糖耐量测试进行进一步检查,另外糖尿病的诊断还跟血糖的测定数值和次数有关,超过诊断标准,显然就是糖尿病。

糖尿病有什么危害

糖尿病最大的危害是血糖升高导致血管和神经的并发症。血管并发症可能会致盲,肾功能衰退、冠心病、糖尿病足等。糖尿病人口腔容易感染,比如牙龈炎、牙周疾病。糖尿病引起胃肠神经病变会很多,比如胃轻瘫、肠道疾病。

糖尿病注意什么

糖尿病患者注意事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当发现自身患有糖尿病后,一定要找专科大夫进行专业评估。第二、面对糖尿病,患者此时不要自暴自弃,应以认真的态度来看待疾病。第三、在病情日常管理上,需要糖尿病人及家属积极配合。第四、不要偏信所谓的偏方。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

实际上大家对于糖尿病不陌生,很多人知道糖尿病典型的三多一少的症状,包括口干、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的下降。但在临床工作中,出现这些典型症状的糖尿病患者很少,大部分病人都是在体检中无意发现。如果在临床过程中,有部分人不明原因的乏力,反复的感染,伤口不易愈合,皮肤瘙痒时要注意警惕是不是有糖尿病的可能。

糖尿病中医分几型

糖尿病的中医分型要看教科书,包括其它的内科书,分型可能分好多种,但是最常见的首先是虚症。以气阴两虚糖尿病病人虚证多见。它的初期有热,既有内热还有虚症,因而称之为气阴两虚。但是时间越长淤血的表现越明显,所以治疗方法是不一样的。一开始有内热,中医会用清火的办法再来降糖,像大剂量的黄连、黄连素等都可以降低血糖。阴虚时用白术山药麦冬天花粉等补阴、补气的药。黄芪治疗糖尿病,到了后期微循环障碍、淤血比较明显时就要用活血法。可以用桃仁红花丹参川芎,甚至可以用虫类药,动物药,蝎子,水蛭等来活血。

糖耐量试验

临床中经常会有患者血糖未到诊断糖尿病的标准,例如空腹血糖小于等于7.0毫摩尔每升,但又高于正常的参考范围,例如大于5.6。这部分人群要进行75克葡萄糖耐量试验。试验时要注意首先前一天晚上十点以后,禁食8到10个小时,并保证充足的睡眠。第二天早上空腹抽血。试验前三天,每天主食量不能小于三两。实验为75克的无水葡萄糖溶于250到300毫升水中,空腹抽血。五分钟内把糖水喝完,喝的第一口开始计时,一小时抽一次,餐后两小时再抽血。等待中,不能剧烈运动、抽烟、喝酒,更不能进食,同时不能绝对卧床影响测定结果。

糖尿病心血管病

糖尿病心血管病包括糖尿病心肌病变、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高血压以及冠状动脉心脏病变。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高2-3倍,无论在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以及患病率等方面糖尿病性心脏病均较非糖尿病冠心病更为复杂。

糖尿病注意事项

糖尿病患者注意事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当发现自身患有糖尿病后,一定要找专科大夫进行专业评估。第二、面对糖尿病,患者此时不要自暴自弃,应以认真的态度来看待疾病。第三、在病情日常管理上,需要糖尿病人及家属积极配合。第四、不要偏信所谓的偏方。

糖尿病饮食

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就是控制饮食,主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控制总量,实际上就是在热量上进行控制;第二、调整饮食结构,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血糖水平、血压血脂等指标,来进行粗细搭配;第三、按照以上原则,终生坚持。

糖尿病的治疗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是治疗糖尿病比较好的一种方法。如果采用西医疗法,血糖控制得不理想,可以加上中医治疗法,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即使是中医疗法,也不仅仅是中药,中医里面的针灸、足浴、推拿、按摩,都可以有效的治疗糖尿病。还需要:1.控制饮食。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和饮食有关,饮食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治疗的效果。2.必须配合运动。糖尿病患者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的选择要适当。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3.注重调摄情志。4.适当的中药治疗。

抱团得糖尿病别全赖遗传

临床上,经常能遇到全家抱团看糖病的现象,最近就遇到了一个典型例子。儿子今年23岁,身高170cm,体重90kg,BMI指数31.14,膀大腰圆,是典型的腹型肥胖。最近他忽然觉得口干、喝水多,尿多,食量未减,人却消瘦了。因为他父亲是50多岁患上了2型糖尿病,所以用家里的血糖仪给儿子测,空腹血糖11mmol/l。就诊后查餐后2小时血糖18mmol/l,尿酮+-,尿糖4个+,被确诊为糖尿病。

一家里出了两个糖尿病,除了遗传因素,他们共同的生活习惯更值得关注。这个家庭融合了南方喜食甜食、北方喜食肉食的习惯,长期进食高糖高脂高热量食物,一家三口均属肥胖体型。再加上工作压力大,疏于锻炼,23岁的儿子便早早步入糖尿病行列。

这种“糖二代”目前也呈增多趋势。据调查,父母是糖尿病,其子女患糖尿病的机会是普通人的15~20倍。

抱团得糖病的现象,遗传因素固然占据重要位置,但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后天的生活和环境因素。要想打破糖尿病的“家族圈”,父母要言传身教,帮助子女从饮食、运动、精神等多方面打造一个防糖堡垒。

饮食有吃有不吃。首先要家庭饮食健康化,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帮助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食物比例要均衡,吃饭种类多样化,总热量不超过身体需要量。多吃富含全谷物、水果、蔬菜、豆类和坚果的饮食;适度饮酒;少吃精制谷物、红色或加工肉类及含糖饮料。

运动防止胖两代。60%~80%的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都属于超重与肥胖体型,门诊中我们常发现,这些大胖子的孩子很多也是小胖子,一家人的体重都不达标。这些小胖子如果继续胖下去,即将面临的就是糖尿病的高危风险。芬兰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周锻炼超过4小时,或每天达到35分钟左右的人,即使体重没有减轻,患糖尿病的风险也能降低80%。超重的人减重5%后,即使不锻炼,患糖尿病的几率也会减少70%。

精神乐观调分泌。神经系统常处于紧张状态,影响调节血糖的激素分泌,导致糖尿病的患病风险翻倍。紧张的工作、生活会让人处于应激状态,出现胰岛素抵抗,诱发糖尿病。这个时候,家庭成员间彼此的关爱,父母对子女的理解,都能缓解精神压力。

父母是糖尿病的人,如果忽然食欲大增,多吃、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等,需赶紧查查血糖。20岁以后每年定期体检,关注自己的体重、血压、血脂、血糖,30岁以后每年筛查1次糖尿病相关指标。让糖尿病的链条及早终结,而不是代代相传。

发现导致糖尿病的新基因

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是困扰人类的慢性疾病之一,以往人们把它称之为“富贵病”,原因是不能多吃,吃能吃“好的”(高热量食物在困难年代称为“好的”食品),吃得越多越瘦。糖尿病是一种糖代谢疾病,是人体内胰岛素不足所致,2型糖尿病主要是因为肥胖所致,人体胰岛素相对不足导致血糖升高。

血糖升高本身没有什么直接危害,但是长期的高血糖会导致人体血管硬化、血压升高、血脂升高、神经损伤从而带来一些列的糖尿病并发症。特别严重者可造成心脏病、脑出血、肢体坏死、失明、失聪等。

目前治疗糖尿病主要方法是降低血糖,一种就是增加胰岛素、一种就是降低人体对胰岛素的需求。因此,需要患者首先要降低体重,减少人体对胰岛素的需求,第二促进人体自身细胞分泌胰岛素,第三,注射胰岛素。可是这一切都只能减缓糖尿病的症状,根治糖尿病却没有办法。那么如何根治糖尿病?我们必须找到糖尿病发病的机理,今年发现就是发现导致糖尿病的新基因,如果成功了,我们就可以通过基因改变来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这是对全球几亿糖尿病患者的福音。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但是疾病还是要预防为主,在没有科学改变之前,我们最有效的预防就是“少食多动”。

加湿器应用不当会引起呼吸系统疾病

专家提醒,加湿器不是杀菌器,务必要定时清洗,否则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疾病。使用加湿器注意事项,关节炎、糖尿病患者慎用空气加湿器。

潮湿的空气会加重该类病人的病情。若该类病人确实需要使用加湿器,应与专科医生商量沟通,确定合适的湿度,以稳定原发病的病情。最好每天换水,每周清洗。加湿器应每天换水,而且最好一周清洗一次,以防水中的微生物散布到空气中。不能直接将自来水加入加湿器。

因为自来水中含有多种矿物质,会对加湿器的蒸发器造成损害,所含的水碱也会影响其使用寿命。自来水中的氯原子和微生物有可能随水雾吹入空气中造成污染。如果自来水硬度较高,加湿器喷出的水雾中因含有钙镁离子,会产生白色粉末,污染室内空气。根据天气情况、室内外的温度调节加湿器的湿度。

室内的湿度应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即40%~60%。因此,使用加湿器的家庭,不妨同时买一个湿度计,定期观察室内空气的湿度情况,加湿器平时还要及时加水、定期换水、注意清洁。

天气好的时候,开开窗户通通风,大自然的空气总是很纯的。但是,强调通风,并不意味着要整日门窗洞开,要合理选择通风时间。据研究测试,在工业比较集中的城市,昼夜有两个污染高峰和两个相对清洁的低谷。两个污染高峰一般在日出前后和傍晚,两个相对清洁时段是上午10时和下午3时前后,此时可酌情开窗。

一日之内开窗时间和次数,可根据住房大小、人口多少、起居习惯、室内污染程度以及天气情况进行安排。以100立方米的空间为例,在无风、室内外温差为20℃情况下,大约十几分钟就可达到空气交换一遍。若室内外温差小,交换时间相应要延长。冬季天冷,但每天开窗换气也不应少于两次,每次不少于15分钟,最多30分钟。

击败糖尿病,预防是关键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高血糖对于心血管系统的危害是一个非常缓慢、进行性累积的过程。早在糖尿病前期阶段高血糖对于大血管的危害即已开始,随着糖尿病的发生及其病程的逐渐延长,这种损害将逐渐加重并进入难以逆转的阶段。因此,加强上游防控、防线前移、强化预防重于治疗的理念至关重要。

1、生活方式干预是预防糖尿病的有效措施

减少热量摄入、增加运动、维持理想体重是预防2型糖尿病的重要而有效的措施。芬兰研究与我国的大庆研究有力论证了生活方式干预在防治糖尿病方面的基石地位。1997年发表的由我国学者完成的大庆研究,首次证实生活方式干预对糖尿病具有长期的预防作用,而且可能有效地降低糖尿病引起的心脑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这一研究在全球引起了广泛关注,并被视为防治糖尿病历程中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证据。

然而,对于已经发生糖尿病的患者,虽然我们拥有多种降糖效果肯定的治疗药物,但迄今我们并不能通过降低血糖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大血管结局。基于现有研究结果,我们对于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现状如下:

2、急性高血糖事件

急性高血糖事件主要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乳酸酸中毒等。这些急性并发症曾是糖尿病患者最为常见的死亡原因。自上世纪20年代胰岛素临床应用、以及随后双胍、磺脲等多种降糖药物上市以来,糖尿病急性高血糖事件得到了有效控制,由此所导致的死亡大幅度下降。糖尿病治疗的重点逐渐转向对大血管并发症、微血管并发症以及周围神经病变的防治。

3、大血管并发症

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主要包括冠状动脉病变、脑动脉病变以及下肢大动脉病变等。大血管并发症是目前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约70%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死于大血管病变。因此,防控大血管事件已成为目前的主要工作目标。为探讨降低血糖水平对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国外学者先后进行了UGDP、UKPDS、ADVANCE、VADT、ACCORD以及HEART2D研究。

总的来看,这些研究均未能证实降低血糖水平可以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新近结束的3项降糖药物试验(EMPA-REG、LEADER与IRIS研究)显示恩格列净、利拉鲁肽以及吡格列酮分别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与胰岛素抵抗患者大血管事件风险,但这两种药物的获益均不是通过降低血糖水平实现的。

UKPDS研究一直被许多学者视为降糖治疗降低心血管风险的主要证据来源。然而综观该研究全部内容,可以发现UKPDS试验并不能充分论证降糖治疗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在该系列研究中,人们最常引用的研究主要有UKPDS 33、UKPDS 34、UKPDS35以及UKPDS 80。其中UKPDS 33 是主体研究,在预设的随访期内,强化降糖组受试者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并未出现显著降低;UKPDS 34是亚组分析,其证据力度与主体研究有着显著的不同。

UKPDS 35中的一组数据被学者广泛引用,即“HbA1c每降低1%,任何糖尿病终点事件降低21%,糖尿病相关死亡降低21%,心肌梗死发生率降低14%,微血管并发症减少37%”。必须指出的是,该研究只是针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与微血管和大血管事件发生率之关系所做的一项相关性分析,并非干预试验,不能作为有效证据。UKPDS 80也是强化降糖理念拥趸者最常引用的证据。

但该部分研究是主体研究完成后所进行的延长期随访,其证据力度并不能等同于其他的随机对照试验。更为重要的是,该研究所纳入的4209例受试者中失访人数多达1525例,这显然会对研究结论产生显著影响。因此,UKPDS研究并不能有效证实降糖治疗可产生大血管获益。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认为,迄今缺乏证据证实通过严格控制血糖可以产生显著的大血管获益。

4、微血管并发症

虽然多数学者均认为强化降糖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在国内外各种指南中也作出了相似的表述,但认真分析现有研究证据(UKPDS、VADT、ADVANCE、ACCORD研究)可见,强化降糖仅能减少轻型微血管病变(如视网膜光凝治疗、尿蛋白排泄量等)的发生,而玻璃体出血、失明、白内障、肌酐倍增、终末期肾病、肾脏性死亡等严重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未降低。由此可见,强化降糖虽可以产生微血管获益,但并不显著。

 5、神经病变

周围神经病变是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很多学者认为强化降糖有助于降低糖尿病患者外周神经病变风险,但认真分析现有的4项强化降糖试验可以发现,强化降糖难以达到此目的。严格控制血糖对于糖尿病神经病变(如腱反射消失、心脏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新发神经病变或原有神经病变加重等)的防治作用微乎其微。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目前关于高血糖与心血管病之间的关系仍不明确。虽然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糖尿病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但“Association is not causation”,流行病学研究所发现的相关因素并不一定意味着是致病因素。因此,试图通过控制血糖水平来降低心血管病风险的理论基础仍不确凿。

在目前阶段,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在全民范围内提高预防糖尿病的意识,减少高热量饮食的摄入、改善饮食结构、倡导规律性的有氧运动、控制并维持理想体重,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降低糖尿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目前关于高血糖与心血管病之间的关系仍不明确。虽然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糖尿病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但“Association is not causation”,流行病学研究所发现的相关因素并不一定意味着是致病因素。

因此,试图通过控制血糖水平来降低心血管病风险的理论基础仍不确凿。在目前阶段,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在全民范围内提高预防糖尿病的意识,减少高热量饮食的摄入、改善饮食结构、倡导规律性的有氧运动、控制并维持理想体重,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降低糖尿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糖尿病的治疗现状

糖尿病已成为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流行病。它是继肿瘤、血管病变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有高致死率、高致残率和高医疗花费的特征,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公共健康问题。

2000年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约为1.5亿,估计到2010年,患病人数将达2.21亿,2025年将增加至3亿,增长率为46%。其中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太地区,其增长率为57%,而糖尿病在中国的严峻形势更是发人深省。

中国是糖尿病大国,是糖尿病重灾区,截至2003年,中国糖尿病发病人数达2380万仅次于印度,位居世界第二位。据官方统计数字显示,中国政府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费用为800亿元。即便如此,中国糖尿病治疗的现实与理想仍有很大差距。糖尿病的控制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1、血糖控制

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实验(DCCT)和糖尿病并发症干预流行病学研究(EDIC)的研究已显示,强化治疗严格的血糖控制可以使1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显著降低达60%~80%。英国的研究亦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经严格的血糖控制后,相关并发症均有显著降低,其中减少微血管并发症25%,心肌梗死16%,减少糖尿病相关死亡10%。

对于2型糖尿病来讲,改善血糖控制可明显改善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但能达到指南所推荐的控制目标的人群却少之又少。当前各大权威糖尿病机构均倡导以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评价血糖控制达标的“金指标”,中国采用的是亚太地区的糖尿病治疗指南标准,即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

据亚洲糖尿病治疗现状调查2003年中国区最新结果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HbA1C平均为7.5%~11.6%。仅有11.5%的患者血糖控制理想,而绝大多数(88.5%)的患者血糖未能达标(HbA1C>6.5%),其中HbA1C>7.5%的患者占38.6%。提示目前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尚不充分。

2、血糖监测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讲,糖尿病治疗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并发症产生,可以讲治疗的好坏将会影响今后若干年的发展。但是糖尿病又被称作无声的杀手,因为高血糖对人体有害,却常无感觉,因此及时准确的血糖监测是确保治疗达标的重要手段。但是,血糖监测现状还很不令人满意。

在美国,15%~20%的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自我监测,香港地区约为10%,而我国大陆地区仅为1%。在美国每位糖尿病患者的平均监测频率为30.1次/月,香港地区为8~10次/月,而我国大陆地区仅为2.5次/月。

3、并发症和合并症

糖尿病的并发症是引起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心脑血管并发症已经成为糖尿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高达75%),约70%的糖尿病病人是因为心血管疾病住院治疗。新诊断的糖尿病人可能已有慢性并发症,其中视网膜病变16.6%,微量蛋白尿21%。

国内4 000人的糖尿病并发症调查显示:合并下肢神经病变者38%,白内障44%,微量蛋白尿33%,严重并发症(主要指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肾衰、失明和截肢)2%~7%。随着糖尿病病程的进展,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逐步增加。 目前已有很多专家倡导超越血糖中心模式,降低胰岛素抵抗与降糖并举,血糖、血压、血脂的控制并重。

我国作为世界上主要的发展中国家,如何作好糖尿病的预防、治疗和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社会问题。长远来看,要做到彻底征服糖尿病,实现持久达标,全面改善代谢紊乱纠正糖尿病治疗的低达标率现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