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息肉切除术后注意事项

2020-07-15

胃肠息肉的大部分患者可以通过内镜进行治疗,胃肠息肉治疗主要包括内镜下氩气治疗、圈套切除治疗。一般切除之后,患者住院期间需要暂时禁食水几天,在临床主要是补液输液观察,观察患者切除息肉部位有没有出血情况,有没有创口的情况,还要注意观察有没有感染的迹象。一般根据胃肠镜下的治疗情况决定患者的禁食水时间、输液补液的时间,进而再决定患者何时开始进食。进食一般从流食半流食到普通饮食过度。根据胃肠镜的治疗情况还可以决定病人的出院时间。



胃肠息肉切除术后注意事项相关阅读


肠息肉症状

肠息肉症状:
  肠息肉最多见的表现就是大便性状的改变,很多人都会出现腹泻或者是稀便,或者是大便次数增多,有些病人出现大便习惯的改变,包括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还有一部分病人会出现黏液血便或者是黏液大便,这些都是肠息肉比较常见的表现。
  还有的患者会有出血的表现,而且出血的颜色有些可能是鲜红色。这种息肉多发生于距离肛门比较近,比如直肠,这是需要与痔疮进行鉴别。但是有的息肉也并不是有这么典型的表现。临床上我们经常发现有些没有任何表现的病人,在做结肠镜时会发现有息肉改变,甚至是息肉恶变的情况。所以我们推荐年龄超过45岁、有家族性的病史、大便性状改变的人,要及早进行结肠镜检查。

肠息肉很严重吗

肠息肉很严重吗:
  肠息肉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胃肠道疾病,根据不同的组织学类型分为腺瘤、幼年性息肉、增生性息肉以及炎性息肉。肠息肉当中增生性的慢性息肉、炎性息肉、绒毛管状腺瘤性息肉以及特性发育性息肉。其中慢性炎性息肉和绒毛管状腺瘤性息肉都是良性病变。
  但是在绒毛管状腺瘤或者是增生性腺瘤,增生性息肉的基础之上,随着时间的延长,一般三到五年或者十余年,在本身息肉基础上,在息肉顶端,容易发生转移或者是恶变的情况,这些情况是恶性的一些表现,也就是管状腺瘤三级或四级的表现。需要注意的是,在诊断息肉明确的前提下,应该尽早的给予肠镜下息肉切除,这是预防和再次发生肠癌或者是其他疾病的首要解决办法。而且在发现息肉之后,尽可能的一年左右复查肠镜,进一步排除其他的再发现息肉的可能。

肠息肉的治疗方法

肠息肉的治疗方法: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完善,肠息肉的治疗方法也有了比较多的选择方法。绝大多数的结肠息肉均可以在电子结肠镜下进行局部的微创处理,相对较小的肠道息肉,可以采取局部灼烧的方法,谨慎处置,稍大一点息肉可以进行局部的圈套、切除等方法。
  对于比较大或者是比较平坦的息肉,可以通过结肠镜进行黏膜的剥离,切除完整的病变。我们对于切下、切除后的病变,一定要进行病理学的检查。如果病理诊断显示为良性,仅需要在术后进行定期随访,如果病理诊断显示为恶性,需要进一步的治疗。

发现肠息肉必须要手术吗

发现肠息肉必须要手术吗:
  肠息肉作为肠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发病率逐年的增加。同时内镜技术不断完善,让我们可以及早的发现很多息肉。这又观察一个问题,发现息肉需要做手术吗?一般来说,发现息肉,如果息肉超过两公分,而且尤其是基底襞比较宽,我们在临床上称之为叫广基息肉。
  这种可能癌变几率比较高。这样的病人,无论是良性的或者是恶性的,都需要及早的进行手术治疗、干预。如果是息肉比较小,比如像黄豆那么大,息肉没有那么大,这些息肉我们可以通过近期观察,或者就是在肠镜检查过程当中,在肠镜下做一个息肉的切除,然后定期的随访、定期的进行肠镜检查。

肠息肉怎么确诊

肠息肉在电子显微镜可以清晰的发现。应进行病理分析,确定是不是结肠息肉或者直肠息肉,尽早的检查和根治。这是近十年才发现的疾病,主要是因为患者的自我意识都比较完善,大多数人经常到医院做体检,在医院做肠镜检查发现。

肠息肉的早期症状

结肠息肉早期症状并没有特异性,它的典型的症状是间断性便血,或者大便表面带血,极少数患者的出血量较大可能会引起血液循环不足;部分患者的长蒂息肉或者靠近肛门的息肉可能会脱出肛门,患者会感觉肛门处不舒服;有一部分患者会出现腹部不舒服,有的还会出现隐痛的症状。大部分患者经过肠镜体检检查即可发现息肉,一般发现息肉直径不大。幼年性息肉病或者家族性遗传性息肉病患者由于息肉比较多,便血的症状出现较早,出血量可能较多,常会有贫血的表现。这类患者早期进行肠镜检查便可确诊。

肠息肉是怎么引起的

引起结肠息肉的因素很多,一般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第一个,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高,息肉发生率会逐渐增高;第二个,遗传因素,受遗传因素影响的主要包括遗传性息肉病和幼年性息肉病;第三个,感染因素,由于反复的肠道感染,反复刺激肠道黏膜会引起息肉的生长;第四个,生活习惯,通常多吃含有纤维素丰富的食物,息肉的增长率比较少,相反息肉生长率较高,还有一个最主要因素是吸烟,吸烟是引起腺瘤的一个常见因素,所以,应该尽量少抽烟。

肠息肉怎么做手术

肠息肉如果是小于两公分,可以通过做肠镜直接切除,并将其送病理科检查;如果大于两公分,切除时就有危险:第一,肠子比较薄;第二,容易出血;第三,即便是切除肠息肉,也不好取出。在这种情况下,患者最好收治入院,然后做腹腔镜,看病理结果。如果肠息肉恶性度很高,比如病理检查结果是四期,甚至有淋巴转移,这样的患者就可能要做盆腔清扫,甚至做腹腔清扫,然后可能需要做放疗或者化疗,甚至可以做基因检测检查。但是如果患者的肠息肉是良性病变,且小于两公分,患者只需定期检查,如果不生长则无需治疗。

肠息肉微创手术后饮食

肠息肉微创手术不需要开腹,可以通过腹腔镜,或者是肠镜的镜下手术行肠息肉切除术。患者手术后需要禁食一天到三天,防止肠蠕动;患者需要住院做手术,可以给患者输氨基酸和脂肪乳,给患者提供一定的营养,再逐渐让患者吃流食,防止肠穿孔。肠息肉术后要吃“细粮”,不能吃芹菜、蒜苔、韭菜、卷心菜等粗纤维食物;可以做奶白鲫鱼汤、牛尾汤,大补食物非常适合术后饮食。肠息肉手术后不要吃肉、鸡蛋、海鲜等发物;同时,饮食要注意清淡、易消化。

儿童肠息肉的早期症状

儿童肠息肉的早期症状是小孩大便出血,因为小孩分不清肚子胀或是肚子疼,一般是以出血来诊断,家长会发现孩子排便后出现出血的现象,孩子大便旁边有鲜红色的血。通过肛肠检查没有痔疮、没有肛裂,可能有直肠息肉、结肠息肉。血的颜色鲜红,鲜血附于大便表面,与大便不相混,出血量常不大,但极像内痔出血。因此,在儿童期有类似内痔出血症状时,首先应考虑直肠息肉病的可能。息肉蒂较长时,用力排便可脱出肛门口外,排便后又缩回。

多发性肠息肉怎么治疗

很多患者可能患有多发性肠息肉疾病,带来的症状也非常的明显,比如说经常出现腹痛,消瘦贫血。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无痛电子肠镜手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那么多发性肠息肉的肠息肉的治疗方法是怎么治疗的?下面就让我们带着疑问一起走进今天这篇文章,一起揭开肠息肉的神秘面纱吧!

对于多发性肠息肉的治疗来说,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方法,目前在临床当中可使用的治疗方法是非常多的,多是根据患者的情况来选择治疗方法,而目前临床当中多为患者使无痛电子肠镜检查和手术,首先为患者确诊肠息肉的位置以及大小,随后在镜下可视的状态下摘取息肉同时进行进行病理活检,从而帮助患者确诊息肉是否有癌变的可能,如果患者之并无癌变,那么就可通过无痛肠镜下进行微创疗法摘除多发性息肉;若发现癌变的患者多需要配合进行放化疗法。
  对于有症状的息肉应该及时给予治疗,对于无症状的息肉也是临床绝大部分息肉主要根据是否有癌变倾向决定治疗方法,一般有癌症倾向的腺瘤性息肉,原则上应该切除,而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则无需特殊治疗观察随访就可以了。
  多发性肠息肉的患者一定要对这个病引起重视,一定不要错过最佳治疗期,及早进行针对性的检查和正确治疗,争取早日恢复健康。 当然除了正确治疗之外,患者的饮食上也有很多的注意事项,尤其是不能喝酒抽烟,再就是一些比较油腻、油炸、盐腌制、烧烤类的食物也要少吃。

增生性肠息肉是怎么回事

有的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身体总是不舒服,经常会出现轻微的腹痛,有时候还会出现便血现象。因此会很担心害怕,就去医院做了检查,检查的结果显示是增生性肠息肉,有绿豆般大。于是就会询问,什么是增生性肠息肉?增生性肠息肉到底是怎么回事?

增生性肠息肉是最常见的一种息肉,多发于大肠。增生性肠息肉与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和慢性肠道炎症刺激有关。肠息肉分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肿瘤性息肉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等,有恶变倾向;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等。如果在病检下确诊;是增生性肠息肉,是不要紧的。息肉有一定的复发率,年年复查还是有必要的。
  对于息肉这类疾病大家都应该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的,不过对于增生性息肉有些人没有太多的了解,增生性息肉又被称之为化生性息肉,一般情况下是针对了四十岁以上的人群,并且经常是在直肠的部位发生,人们年龄的增长病发率就会不断的提高,一般体积较少,很少有直径超过1cm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发现后应立即手术切除,以免造成后患之忧。
  增生性的结肠息肉是需要注意进行对症的以营养就可以的,同时辅助的行手术的切除的治疗就好的,进行改善,避免辛辣食物的刺激,进行定期的复查。

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风险大吗

任何手术都有一定的风险。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手术,虽然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但是也并不是没有风险。肠息肉如果息肉比较小,可以在内镜下切除,术后根据息肉部位、大小、数量、术中情况等遵医嘱,手术过程中认真对待,一般不会有风险。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21世纪,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开始关注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很多人都会做到每年定期体检,以排除后患之忧。在此,建议45周岁以上患者在安排体检时,应加做一个肠镜检查,以免发生危险。一般,病人一旦发现肠息肉,最关心就是自己的身体问题。那么,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风险大吗?手术过程是什么样的?什么时候需要做肠息肉切除术呢?关于肠息肉以下这几点是可以明确的:

内镜下做肠息肉切除术风险很小,但并不是没有风险,因为任何手术都有风险。在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是一种简便、安全、痛苦小、费用低的治疗首选方法。术后根据息肉部位、大小、数量、术中情况等遵医嘱,禁食若干小时,给予静脉营养支持治疗,解除禁食后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由此可达到彻底除根的效果。
  操作方法:患者通常采取左侧卧位,并根据息肉的具体位置、大小、外形等情况可酌情改变体位,但应以息肉不倒卧于肠壁贴近和易于观察为原则,用生理盐水浸湿的纱布覆盖于电极板,并紧密捆绑于患者左大腿外侧,常规插入内镜,发现息肉,充分确认其位置、大小、形态后,吸尽息肉表面粘液及周围液体,使其暴露。
  内镜治疗主要是取决于息肉的大小,①息肉比较小的:可以经过内镜的活检的孔道钳取;②三、五个毫米以上的,需要内镜下的电凝、电切;③息肉再大一些,可直接钳取;在物理学治疗的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肠穿孔,所以这种情况下还需要在息肉的基底部,用针注射进一些液体,让息肉底部抬高,在处理息肉的同时,避免对底部的一些肠道的损伤,然后再进行圈套或者进行处理,④再大一些的息肉,可以做内镜下的黏膜切除,内镜下的黏膜剥离。

什么是肠息肉

预防大肠癌,除了在生活中要保持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外,还不能忽略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警惕大肠息肉。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有近八成的大肠癌来自良性病变,而大肠息肉是最容易癌变的良性病变。许多人开始犯迷糊,这大肠息肉好像很常见,不就是在大肠上长了一个肉疙瘩吗,有必要“见猫就是虎”吗?那到底什么是肠息肉呢?

大肠息肉有良性的也有恶性的,大小各异,小的像芝麻、绿豆,大的如核桃,有的人肠道里的息肉能有几十个,有的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如家族性息肉病。如果肠息肉是恶性,危害自不必说;即使是良性腺瘤,也有相当概率的恶变机会,随着息肉的增大,数目增加,癌变机会也迅速加大,留着相当于一个“定时炸弹”;退一步说,若是炎症性息肉,恶变可能小些,但随着息肉增大,也可能带来便血、腹泻、肠套叠等临床症状。
  所以,一般来说,医生会建议把息肉切除掉,而现在对付息肉基本不用开刀了。
  用一个大肠镜伸到大肠里,既能看看肠道有没有癌变,也能顺手把息肉切除下来,比起“开刀”,它具有明显优势:如开刀手术后,病人有一段时间会感觉虚弱,恢复正常生活平均要28天,而内镜下切除,对身体损伤小,可能只要两天,人就“生龙活虎”了。而且,费用较开刀手术切除少得多。
  不过内镜下切除息肉,创伤虽小,也还是要遵循从禁食、流质饮食过渡到正常饮食的过程,以促进伤口的愈合。目前无痛内镜检查的开展,使更多的人接受内镜下切除息肉。
  息肉最讨厌的一点就是会“繁殖”,你切除了这个,可能明年在另外一个地方又长出来一个。如果长过一次肠息肉,以后长息肉的可能性还是比其他人更大一些。
  所以,不要以为切掉了息肉就万事大吉,最好在术后三个月作第一次复查,如果没发现异常,则可3~5年再次复查或遵循医生的复查随访要求。如果有息肉新生,就需要再次切除。

肠息肉要手术吗

大家是不是还在为肠镜报告上的“息肉”感到不安和惶恐?你们是否还在迷惑这个“息肉”到底是什么?它又是否会恶化呢?肠息肉必须需要手术治疗吗?今天这篇文章就带你走进肠道息肉,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肠道息肉神秘的面纱。下面让我们一起看一下肠息肉与手术治疗。

在未作病理检查这个“金标准”之前,一切诊断只是猜测,不切除它,留在体内毕竟是一个“定时炸弹”。肠息肉大部分是肠黏膜的一个新生物,若是恶性,危害自不必说;如果是腺瘤等癌前病变,则相当于一个“定时炸弹”,随着息肉的增大,数目的增加,癌变机会也迅速增大,直径超过2cm的腺瘤近半数会恶变成癌。即使是炎症性息肉,对身体的危害性虽然小些,但随着息肉的增大,也可能带来一系列临床症状,如长期便血、腹泻、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因此,发现肠息肉应将其切除。
  切除息肉一定要开刀吗?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现在大部分结肠息肉的切除已不需要开刀。近几十年,随着纤维内镜、特别是电子内镜的问世,内镜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内镜下治疗技术发展得最快,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已是很成熟的一种治疗方法。其适应症有:
  1)各种大小的有蒂息肉和腺瘤;2)直径小于2cm无蒂息肉和腺瘤;3)多发性腺瘤和息肉,分布分散,数目较少。
  可以说,内镜下肠息肉切除已成为肠息肉治疗的常规方法,除了极少部分直径过大、内镜下形态明显恶变或数目过多者外,一般均可在内镜下将肠息肉完整切除。一般情况下,发现有肠息肉,应尽早切除,以免带来一些其他疾病,甚至于恶化成肠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