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吃多了会得糖尿病吗

2020-07-14

吃糖多吃了,不一定必然会患上糖尿病,不过会增加了患者患上糖尿病的几率。糖尿病这种疾病的发生,跟很多因素有关,比如身材肥胖,又或者是存在家族遗传史等等。过多吃糖,吃了有可能会引起糖尿病以外,还会导致患者过度肥胖。

现实生活之中,我们都知道,糖尿病是一种非常令人痛苦的疾病,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了诸多不良的影响,也是十分并不利于提高生活质量的,务必要及早治疗。很多患者都很想知道,糖吃多了会得糖尿病吗?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吧!
  糖吃多了,跟患者出现了糖尿病,这两者之间其实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倘若患者自身基因存在糖尿病的一些易感基因,那么,患者一旦食用大量含糖的食物,那么就有可能导致患者失去了代偿的功能,继而发生了血糖升高的不良症状。不过,也有一些患者就算吃了再多的糖,也不会发生糖尿病这种疾病。
  现实生活之中,还有一些患者是高危人群,比如身材肥胖以及存在糖尿病家族遗传史。这种患者务必要注意一下,在生活上必须避免过多食用糖类食物。除此以外,倘若患者拥有一个不那么健康的生活方式,尤其是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这种情况也属于高危人群,需要格外注意,不休避免在现实生活中少吃一些含糖的食物。
  通常来说,大量吃糖这种行为,就好像吸烟那样,有可能会致癌,吃糖并不会直接引起糖尿病的发生。不过,糖分在糖尿病的病变过程中,可以起到一个间接的作用,因此,为了避免发生糖尿病,建议患者有必要在现实生活之中限制糖分的摄入量。
  除此以外,吃糖太多有可能会简介诱发糖尿病以外,还有可能会引起患者过度肥胖,此乃2型糖尿病这种疾病的危险因素。一些含糖饮料的存在,也会导致患者患上糖尿病的风险大幅度增加。究其因,这些可以迅速被人体所吸收的糖分,有可能会导致患者的胰腺受到损伤。



糖吃多了会得糖尿病吗相关阅读


(美国)ADA糖尿病诊疗标准,医学营养建议

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制定的《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是指导糖尿病医生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南之一,每年更新和修改,且一贯重视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的管理。在2018年版中,ADA给出了详细的生活方式管理建议,包括饮食营养、运动等几个方面。

1.推荐所有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患者接受由注册营养师制定的个体化的医学营养治疗——这个在中国落实最差,一是没有那么多靠谱营养师,二是有营养师也没有病人去找。

2.健康素养或计算能力有限、年龄较大、容易发生低血糖的没有使用胰岛素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考虑采用简单有效的方法来强化血糖控制和体重管理,强调份数控制和选择健康食物——连年轻的中国病人也很难进行份数控制和选择健康食物。

3.因为糖尿病营养治疗可以节省花费B并可改善结局(如降低A1C)A,医学营养治疗应该由保险公司及其他支付者充分支付——这在中国是做梦。

4.通过生活方式改变联合限制能量摄入,中等程度减轻体重(>5%)对超重或肥胖的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和有糖尿病风险的个体有益。推荐减轻体重的干预项目——肥胖糖尿病患者必须减肥(>5%),否则就是治疗失败,这一点在中国还不是共识。

5.所有糖尿病患者并没有一个理想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热量来源比例;所以宏量营养素的分配应根据总热量摄入和代谢控制目标进行个体化评估——碳水化合物可以多一点,也可以少一点,这取决于总热量以及病情治疗需要。

6.建议碳水化合物来自于蔬菜、水果、豆类、全谷类和奶制品,特别是纤维较高和糖负荷(GL)较低的食物,而非其他碳水化合物来源(包括精制谷物),尤其那些加糖食品(如饮料等)——经常有人傻傻分不清“主食”与“碳水化合物”的关系,以为两者是一回事。

7.对于每天应用固定胰岛素剂量的患者,保持稳定的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时间和量可以改善血糖控制,减少低血糖风险。对于处方灵活使用胰岛素治疗的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教育使用碳水化合物计算,有些情况下估计脂肪和蛋白质的克数,以决定餐时胰岛素的剂量,能够改善血糖控制——使用胰岛素之后,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的计算变得非常重要,很多人不知道这一点,影响了胰岛素的疗效。

8.糖尿病患者或有糖尿病风险的患者,应该避免含糖饮料的摄入,以控制体重和减少心血管病及脂肪肝的风险,而且应减少含蔗糖食物,以更健康营养丰富的食物代替——这个建议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能遵循。

9.2型糖尿病患者摄入蛋白质似乎能增加胰岛素应答,但不升高血糖浓度。所以含蛋白质较高的食物物不应用于治疗或预防低血糖——高蛋白食物升高餐后血糖的作用很弱。

10.目前的证据不足以建议糖尿病患者理想的脂肪总摄入量;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地中海式饮食结构可能对血糖控制和心血管危险因素有益,可以推荐为低脂高碳水化合物饮食结构有效替代之一——地中海饮食结构与我们绝大多数中国人饮食结构相差十万八千里。

11.许多饮食方式对于管理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是合适的——糖尿病患者并不是一定要遵循唯一的平衡膳食模式,也可以选择其他膳食模式。

12.推荐富含长链ω-3脂肪酸,如富含脂肪的鱼类(EPA和DHA)及坚果和种子(ALA)的食物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病;然而证据不支持补充ω-3脂肪酸的有益用——不用吃鱼油补充剂。

13.没有明确的证据支持对不缺乏的患者饮食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中草药或香料,而且长期摄入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可能存在安全性问题——不用补充维生素或保健品,除非有明确的缺乏指征。

14.如果成年糖尿病患者选择饮酒,建议饮酒量应适度(成年女性每天≤1份,成年男性每天≤2份)——1份是指14克酒精。

15.饮酒可能增加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风险,尤其是应用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的患者。保证使患者如何识别和知晓治疗迟发低血糖的教育——饮酒可以降低酒后血糖,但这不是治疗,而是风险。

16.推荐普通人群减少钠摄入至

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的应用

二甲双胍是治疗糖尿病五十多年的老药,「专利保护期」早已过去,它的生产和销售不受任何药企的垄断,国内生产企业少说也有数十家。而且它很便宜,一瓶国产二甲双胍片的市场零售价不到十元,摊到患者的日均药费也不过几毛钱。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物美价廉的降糖药。

一、二甲双胍的历史

受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影响,许多国人都偏好「没有任何毒副作用」的「天然中草药」,而特别排斥通过「化学合成」的所谓「西药」。二甲双胍在中国同样也遭遇到类似情形。早在中世纪,就有「民间偏方」在欧洲大陆流传:一种名叫「山羊豆」的牧草,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多尿症状。但直到上世纪初,随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人们才知道该植物中含有丰富的「胍」类化合物,并通过动物实验证实:「胍」具有降血糖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很大毒性。为了抗击在当时尚无药可治的绝症——「糖尿病」,科学家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对「胍」的改造工作,合成了一系列胍类衍生物,「二甲双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在历史舞台,那一年,是1929 年。

早在1922年,发生了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件:胰岛素被发现并应用于临床,并以神奇的疗效挽救了一大批糖尿病患者。当时,几乎所有医生都沉浸在对胰岛素的欣喜和狂热中,他们甚至信心满满地认为:糖尿病从此完全解决。

在这几十年间,胰岛素的缺点逐渐暴露在世人面前。首先,使用不方便,胰岛素进入胃内即被分解,无法口服,只能通过注射器皮下注射给药,而且由于作用时间短,没隔多久就又要重复注射。在当时无菌观念尚未广泛普及的条件下,不少糖尿病患者甚至是死于注射造成的严重感染。虽然随着规范注射、超细针头等理念和技术上的进步,以及中长效胰岛素制剂的丰富与完善,这些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是,诱发低血糖、增加体重等问题至今还依然存在。

人们迫切需要更多、更好的抗糖尿病药物,于是又掀起了药物开发的热潮。在这样的氛围下,双胍家族顺理成章地从幕后走到台前。上世纪中叶,苯乙双胍、丁双胍、二甲双胍等陆续在美、德、法等国上市,并也曾有过一时风光。可正当双胍家族崭露头角之时,悲剧也同时发生。医生在临床应用中逐渐发现苯乙双胍可能会诱发一种死亡率极高的并发症:「乳酸性酸中毒」,对于任何药物,有效性永远逊位于安全性。很快,苯乙双胍就被完全踢出了市场。好在二甲双胍虽与苯乙双胍同处一个屋檐下,可化学结构略有不同,不曾引起这么严重的后果。但可以想象的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本是同根生」的二甲双胍难以不深受牵连,甚至也苦苦挣扎在退市的边缘。

二、是金子总会发光

随着循证医学时代的到来,从UKPDS(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开始,一个接一个的大型临床试验研究通过凿凿事实,验证了二甲双胍卓越的控糖疗效和良好的药物安全性,甚至被认为是唯一具有明确心血管获益的降糖药物。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威望也与日俱增,成为全球控制糖尿病的核心药物。

近些年来,各大糖尿病专业学术团体更纷纷发布指南指出:对于2型糖尿病,除非存在特殊禁忌,均应从开始就使用二甲双胍治疗,且联合治疗方案中也应包括二甲双胍。从当初的生不逢时、出师不利,到如今黄袍加身、逆袭成功。二甲双胍正以王者姿态,傲然立于糖尿病治疗领域。而且,这个王冠也不是由哪一位医生给加冕的,而是对近几十年全球糖尿病治疗经验的总结。

糖尿病从何而来

1型糖尿病的发病与自身免疫系统缺陷有关,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内负责分泌胰岛素的胰岛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同时,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六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此外,病毒感染可能是1型糖尿病的诱因。

而2型糖尿病的发生则主要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其中环境因素是2型糖尿病发病率剧增的主要因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肥胖、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不足及增龄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因素也会增加患病风险。值得关注的是,摄入高热量及结构不合理(高脂肪、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膳食会导致肥胖,随着体重的增加及缺乏体育运动,胰岛素抵抗会进行性加重,进而导致胰岛素分泌缺陷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了糖尿病?

糖尿病的诊断一般不难,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毫摩尔/升,或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毫摩尔/升即可确诊。诊断糖尿病后要进行分型。

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年龄轻,大多小于30岁,起病突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症状明显,血糖水平高,不少患者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低下,ICA、IAA或GAD抗体可呈阳性。单用口服药无效,需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则常见于中老年人,肥胖者发病率高,常可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等疾病。起病隐袭,早期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乏力、口渴,血糖增高不明显者需做糖耐量试验才能确诊。血清胰岛素水平早期正常或增高,晚期低下。

中国糖尿病患病率接近10%,然而我国糖尿病知晓率只有约40%。因此,在我国实现糖尿病的早诊、早治还需加大患者科普宣教。如果你有下述症状,则有患糖尿病的可能,应尽快请医生为你进行测试:

ü 过度饥饿

ü 频尿(夜间起床上厕所3次或以上)

ü 原因不明的体重骤降

ü 疲劳(尤其在用餐后)

ü 感觉烦躁

ü 伤口无法愈合或愈合缓慢

ü 经常受感染或感染症状迟迟不愈

ü 腿抽筋(常见于未经诊断的糖尿病恶化,大多数发生在夜间)

ü 视力模糊或产生任何变化

糖尿病人输液时能否应用葡萄糖液体

但是大家需要知道的是,糖尿病患者并非完全不能使用葡萄糖,但勿过量摄入。

我们可以做一道算术题:成人一顿正常饮食,100 g 大米(按 75% 转化为糖)大概也是 75 g 葡萄糖左右,而一瓶 250 ml 的 5% 葡萄糖注射液,含糖量只有 12.5 g。

所以说糖尿病患者也不必过于顾忌葡萄糖注射液的使用,治疗需要使用的还是应该照常使用,只须关注葡萄糖的摄入量和血糖变化即可。

胰岛素该如何冲兑?

当糖尿病患者必须使用葡萄糖注射液作溶媒时,在不改变糖尿病患者常规治疗和进食的前提下,临床上一般会采取加用胰岛素兑冲输液使用的葡萄糖。

一般葡萄糖和胰岛素的比例 5:1 左右,常规用法是一瓶 500 ml 的 5% 葡萄糖注射液中兑入胰岛素 5 U。

但是,目前提倡个体化用药,所以最好先确定病人目前的血糖水平,不同血糖水平加的胰岛素不一样。

原则上是血糖高的病人滴糖水的时候胰岛素多放一点,血糖低的少放一点。

1. 空腹血糖在 13.9 mmol/L 以下的糖尿病病人是以糖:胰岛素为 3:1 的比例配,例如:5% GS 250 ml+ RI(普通胰岛素)4 单位,500 ml 配 8 单位胰岛素;

2. 如果血糖更高就要相应多放一点了,比例最高可达 2:1;

3. 如果血糖很高就用 NS + 胰岛素先把血糖降下来。 但是对从未应用过胰岛素患者来说(包括皮下、静脉),第一瓶葡萄糖(血糖> 13.9 mmol/L 可用盐水)内加用胰岛素应该保守。 一般 4 g 糖加 1 U 胰岛素,一小时测一次血糖,若血糖下降缓慢,可追加胰岛素;若下降迅速,可调低滴速。

糖尿病患者该如何吃水果

香蕉、菠萝、荔枝、蜜枣、桂圆含糖量很高,有糖尿病的患者就肯定不能选了。而火龙果、普通、苹果、梨、橙子、柚子含糖量中等我们可以适当地选用,但对量的要有控制。

西瓜看上去很甜但含糖量只有5%不到,这一类含糖量相对比较低的水果,可以相对放宽一点,问题不是很大,但量要控制不宜过多。每个病人根据他的具体情况也不一样,要看自己的血糖的指标,每个人的情况因人而异。

饭后吃水果其实是很不科学的!建议在两餐之间,把水果可以当作一种加餐。糖尿病人建议少吃多餐,在这个中间加餐少吃一点水果其实是很好的一个选择。

夏天是一个出汗多、消耗多的一个季节,不光是我们糖尿病人,普通人也一样,只不过是我们糖尿病人尤其要重视加强自我保护,因为我们的抵抗力、免疫能力,因为我们各种各样的并发症的发生导致了我们一些防御能力的下降,所以在夏天的时候更要注意。

有些病人可能稍微天气热一点就大汗不止,没怎么运动就有汗往下滴。这个除了有些人他本身就好出汗之外,还跟糖尿病人有可能会出现植物神经功能这样一个异常。

还有一些人别人都大汗淋漓他一点汗都没有,这些过多或者过少的出汗都可能与糖尿病的植物神经病变有关,那么这一部分有明显的泌汗功能异常的病人,在夏天尤其要注意恒温,避免这种过高或者是过低的温度。

夏天的时候出汗多特别容易口渴,对于糖尿病病人这种口渴会更加的严重。血糖就是血浆当中的葡萄糖高于正常就叫血糖高,就是糖尿病。这些血浆当中的高的葡萄糖其实就相当于利尿剂。人体大量的水分都通过这些糖分从小便把它排掉了,也就是说这些过高的血浆当中的葡萄糖把我们的水分像抽水机一样的把我们的水分抽干。夏天的时候高血糖的病人非常容易缺水。

糖尿病人由于神经病变也可能会有中枢神经病变等等,或者是血管性病变等等。主要是神经病变的情况下感觉不到脱水,没有口渴的感觉。

饮料温度不能够过冷,因为我们糖尿病病人可能会有一些隐患。比如可能已经有些人发生了糖尿病的植物神经病变以后,导致肠道功能紊乱,这样的病人如果再加上冰水的刺激对肠道的刺激可能不是很好,所以尽量不要选择。

其次,糖尿病人感受冷热的这种反应也是下降的,所以可能说稍稍冷一点或者稍稍热一点是感觉不到的。所以要小心,家人最好这个时候或者先用手先摸摸这个温度合适再喝。

相关治疗图解

相关方剂

糖尿病常用方

益气养明,温阳补肾。

相关偏方验方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化湿,顺气和胃。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祛暑,化湿醒脾。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解暑,祛风润肠。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散风。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利湿,清暑止渴。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吃多了会得糖尿病吗-乡间郎中

糖吃多了会得糖尿病吗

2020-07-14

吃糖多吃了,不一定必然会患上糖尿病,不过会增加了患者患上糖尿病的几率。糖尿病这种疾病的发生,跟很多因素有关,比如身材肥胖,又或者是存在家族遗传史等等。过多吃糖,吃了有可能会引起糖尿病以外,还会导致患者过度肥胖。

现实生活之中,我们都知道,糖尿病是一种非常令人痛苦的疾病,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了诸多不良的影响,也是十分并不利于提高生活质量的,务必要及早治疗。很多患者都很想知道,糖吃多了会得糖尿病吗?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吧!
  糖吃多了,跟患者出现了糖尿病,这两者之间其实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倘若患者自身基因存在糖尿病的一些易感基因,那么,患者一旦食用大量含糖的食物,那么就有可能导致患者失去了代偿的功能,继而发生了血糖升高的不良症状。不过,也有一些患者就算吃了再多的糖,也不会发生糖尿病这种疾病。
  现实生活之中,还有一些患者是高危人群,比如身材肥胖以及存在糖尿病家族遗传史。这种患者务必要注意一下,在生活上必须避免过多食用糖类食物。除此以外,倘若患者拥有一个不那么健康的生活方式,尤其是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这种情况也属于高危人群,需要格外注意,不休避免在现实生活中少吃一些含糖的食物。
  通常来说,大量吃糖这种行为,就好像吸烟那样,有可能会致癌,吃糖并不会直接引起糖尿病的发生。不过,糖分在糖尿病的病变过程中,可以起到一个间接的作用,因此,为了避免发生糖尿病,建议患者有必要在现实生活之中限制糖分的摄入量。
  除此以外,吃糖太多有可能会简介诱发糖尿病以外,还有可能会引起患者过度肥胖,此乃2型糖尿病这种疾病的危险因素。一些含糖饮料的存在,也会导致患者患上糖尿病的风险大幅度增加。究其因,这些可以迅速被人体所吸收的糖分,有可能会导致患者的胰腺受到损伤。



糖吃多了会得糖尿病吗相关阅读


(美国)ADA糖尿病诊疗标准,医学营养建议

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制定的《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是指导糖尿病医生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南之一,每年更新和修改,且一贯重视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的管理。在2018年版中,ADA给出了详细的生活方式管理建议,包括饮食营养、运动等几个方面。

1.推荐所有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患者接受由注册营养师制定的个体化的医学营养治疗——这个在中国落实最差,一是没有那么多靠谱营养师,二是有营养师也没有病人去找。

2.健康素养或计算能力有限、年龄较大、容易发生低血糖的没有使用胰岛素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考虑采用简单有效的方法来强化血糖控制和体重管理,强调份数控制和选择健康食物——连年轻的中国病人也很难进行份数控制和选择健康食物。

3.因为糖尿病营养治疗可以节省花费B并可改善结局(如降低A1C)A,医学营养治疗应该由保险公司及其他支付者充分支付——这在中国是做梦。

4.通过生活方式改变联合限制能量摄入,中等程度减轻体重(>5%)对超重或肥胖的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和有糖尿病风险的个体有益。推荐减轻体重的干预项目——肥胖糖尿病患者必须减肥(>5%),否则就是治疗失败,这一点在中国还不是共识。

5.所有糖尿病患者并没有一个理想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热量来源比例;所以宏量营养素的分配应根据总热量摄入和代谢控制目标进行个体化评估——碳水化合物可以多一点,也可以少一点,这取决于总热量以及病情治疗需要。

6.建议碳水化合物来自于蔬菜、水果、豆类、全谷类和奶制品,特别是纤维较高和糖负荷(GL)较低的食物,而非其他碳水化合物来源(包括精制谷物),尤其那些加糖食品(如饮料等)——经常有人傻傻分不清“主食”与“碳水化合物”的关系,以为两者是一回事。

7.对于每天应用固定胰岛素剂量的患者,保持稳定的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时间和量可以改善血糖控制,减少低血糖风险。对于处方灵活使用胰岛素治疗的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教育使用碳水化合物计算,有些情况下估计脂肪和蛋白质的克数,以决定餐时胰岛素的剂量,能够改善血糖控制——使用胰岛素之后,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的计算变得非常重要,很多人不知道这一点,影响了胰岛素的疗效。

8.糖尿病患者或有糖尿病风险的患者,应该避免含糖饮料的摄入,以控制体重和减少心血管病及脂肪肝的风险,而且应减少含蔗糖食物,以更健康营养丰富的食物代替——这个建议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能遵循。

9.2型糖尿病患者摄入蛋白质似乎能增加胰岛素应答,但不升高血糖浓度。所以含蛋白质较高的食物物不应用于治疗或预防低血糖——高蛋白食物升高餐后血糖的作用很弱。

10.目前的证据不足以建议糖尿病患者理想的脂肪总摄入量;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地中海式饮食结构可能对血糖控制和心血管危险因素有益,可以推荐为低脂高碳水化合物饮食结构有效替代之一——地中海饮食结构与我们绝大多数中国人饮食结构相差十万八千里。

11.许多饮食方式对于管理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是合适的——糖尿病患者并不是一定要遵循唯一的平衡膳食模式,也可以选择其他膳食模式。

12.推荐富含长链ω-3脂肪酸,如富含脂肪的鱼类(EPA和DHA)及坚果和种子(ALA)的食物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病;然而证据不支持补充ω-3脂肪酸的有益用——不用吃鱼油补充剂。

13.没有明确的证据支持对不缺乏的患者饮食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中草药或香料,而且长期摄入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可能存在安全性问题——不用补充维生素或保健品,除非有明确的缺乏指征。

14.如果成年糖尿病患者选择饮酒,建议饮酒量应适度(成年女性每天≤1份,成年男性每天≤2份)——1份是指14克酒精。

15.饮酒可能增加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风险,尤其是应用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的患者。保证使患者如何识别和知晓治疗迟发低血糖的教育——饮酒可以降低酒后血糖,但这不是治疗,而是风险。

16.推荐普通人群减少钠摄入至

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的应用

二甲双胍是治疗糖尿病五十多年的老药,「专利保护期」早已过去,它的生产和销售不受任何药企的垄断,国内生产企业少说也有数十家。而且它很便宜,一瓶国产二甲双胍片的市场零售价不到十元,摊到患者的日均药费也不过几毛钱。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物美价廉的降糖药。

一、二甲双胍的历史

受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影响,许多国人都偏好「没有任何毒副作用」的「天然中草药」,而特别排斥通过「化学合成」的所谓「西药」。二甲双胍在中国同样也遭遇到类似情形。早在中世纪,就有「民间偏方」在欧洲大陆流传:一种名叫「山羊豆」的牧草,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多尿症状。但直到上世纪初,随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人们才知道该植物中含有丰富的「胍」类化合物,并通过动物实验证实:「胍」具有降血糖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很大毒性。为了抗击在当时尚无药可治的绝症——「糖尿病」,科学家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对「胍」的改造工作,合成了一系列胍类衍生物,「二甲双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在历史舞台,那一年,是1929 年。

早在1922年,发生了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件:胰岛素被发现并应用于临床,并以神奇的疗效挽救了一大批糖尿病患者。当时,几乎所有医生都沉浸在对胰岛素的欣喜和狂热中,他们甚至信心满满地认为:糖尿病从此完全解决。

在这几十年间,胰岛素的缺点逐渐暴露在世人面前。首先,使用不方便,胰岛素进入胃内即被分解,无法口服,只能通过注射器皮下注射给药,而且由于作用时间短,没隔多久就又要重复注射。在当时无菌观念尚未广泛普及的条件下,不少糖尿病患者甚至是死于注射造成的严重感染。虽然随着规范注射、超细针头等理念和技术上的进步,以及中长效胰岛素制剂的丰富与完善,这些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是,诱发低血糖、增加体重等问题至今还依然存在。

人们迫切需要更多、更好的抗糖尿病药物,于是又掀起了药物开发的热潮。在这样的氛围下,双胍家族顺理成章地从幕后走到台前。上世纪中叶,苯乙双胍、丁双胍、二甲双胍等陆续在美、德、法等国上市,并也曾有过一时风光。可正当双胍家族崭露头角之时,悲剧也同时发生。医生在临床应用中逐渐发现苯乙双胍可能会诱发一种死亡率极高的并发症:「乳酸性酸中毒」,对于任何药物,有效性永远逊位于安全性。很快,苯乙双胍就被完全踢出了市场。好在二甲双胍虽与苯乙双胍同处一个屋檐下,可化学结构略有不同,不曾引起这么严重的后果。但可以想象的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本是同根生」的二甲双胍难以不深受牵连,甚至也苦苦挣扎在退市的边缘。

二、是金子总会发光

随着循证医学时代的到来,从UKPDS(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开始,一个接一个的大型临床试验研究通过凿凿事实,验证了二甲双胍卓越的控糖疗效和良好的药物安全性,甚至被认为是唯一具有明确心血管获益的降糖药物。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威望也与日俱增,成为全球控制糖尿病的核心药物。

近些年来,各大糖尿病专业学术团体更纷纷发布指南指出:对于2型糖尿病,除非存在特殊禁忌,均应从开始就使用二甲双胍治疗,且联合治疗方案中也应包括二甲双胍。从当初的生不逢时、出师不利,到如今黄袍加身、逆袭成功。二甲双胍正以王者姿态,傲然立于糖尿病治疗领域。而且,这个王冠也不是由哪一位医生给加冕的,而是对近几十年全球糖尿病治疗经验的总结。

糖尿病从何而来

1型糖尿病的发病与自身免疫系统缺陷有关,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内负责分泌胰岛素的胰岛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同时,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六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此外,病毒感染可能是1型糖尿病的诱因。

而2型糖尿病的发生则主要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其中环境因素是2型糖尿病发病率剧增的主要因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肥胖、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不足及增龄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因素也会增加患病风险。值得关注的是,摄入高热量及结构不合理(高脂肪、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膳食会导致肥胖,随着体重的增加及缺乏体育运动,胰岛素抵抗会进行性加重,进而导致胰岛素分泌缺陷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了糖尿病?

糖尿病的诊断一般不难,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毫摩尔/升,或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毫摩尔/升即可确诊。诊断糖尿病后要进行分型。

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年龄轻,大多小于30岁,起病突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症状明显,血糖水平高,不少患者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低下,ICA、IAA或GAD抗体可呈阳性。单用口服药无效,需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则常见于中老年人,肥胖者发病率高,常可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等疾病。起病隐袭,早期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乏力、口渴,血糖增高不明显者需做糖耐量试验才能确诊。血清胰岛素水平早期正常或增高,晚期低下。

中国糖尿病患病率接近10%,然而我国糖尿病知晓率只有约40%。因此,在我国实现糖尿病的早诊、早治还需加大患者科普宣教。如果你有下述症状,则有患糖尿病的可能,应尽快请医生为你进行测试:

ü 过度饥饿

ü 频尿(夜间起床上厕所3次或以上)

ü 原因不明的体重骤降

ü 疲劳(尤其在用餐后)

ü 感觉烦躁

ü 伤口无法愈合或愈合缓慢

ü 经常受感染或感染症状迟迟不愈

ü 腿抽筋(常见于未经诊断的糖尿病恶化,大多数发生在夜间)

ü 视力模糊或产生任何变化

糖尿病人输液时能否应用葡萄糖液体

但是大家需要知道的是,糖尿病患者并非完全不能使用葡萄糖,但勿过量摄入。

我们可以做一道算术题:成人一顿正常饮食,100 g 大米(按 75% 转化为糖)大概也是 75 g 葡萄糖左右,而一瓶 250 ml 的 5% 葡萄糖注射液,含糖量只有 12.5 g。

所以说糖尿病患者也不必过于顾忌葡萄糖注射液的使用,治疗需要使用的还是应该照常使用,只须关注葡萄糖的摄入量和血糖变化即可。

胰岛素该如何冲兑?

当糖尿病患者必须使用葡萄糖注射液作溶媒时,在不改变糖尿病患者常规治疗和进食的前提下,临床上一般会采取加用胰岛素兑冲输液使用的葡萄糖。

一般葡萄糖和胰岛素的比例 5:1 左右,常规用法是一瓶 500 ml 的 5% 葡萄糖注射液中兑入胰岛素 5 U。

但是,目前提倡个体化用药,所以最好先确定病人目前的血糖水平,不同血糖水平加的胰岛素不一样。

原则上是血糖高的病人滴糖水的时候胰岛素多放一点,血糖低的少放一点。

1. 空腹血糖在 13.9 mmol/L 以下的糖尿病病人是以糖:胰岛素为 3:1 的比例配,例如:5% GS 250 ml+ RI(普通胰岛素)4 单位,500 ml 配 8 单位胰岛素;

2. 如果血糖更高就要相应多放一点了,比例最高可达 2:1;

3. 如果血糖很高就用 NS + 胰岛素先把血糖降下来。 但是对从未应用过胰岛素患者来说(包括皮下、静脉),第一瓶葡萄糖(血糖> 13.9 mmol/L 可用盐水)内加用胰岛素应该保守。 一般 4 g 糖加 1 U 胰岛素,一小时测一次血糖,若血糖下降缓慢,可追加胰岛素;若下降迅速,可调低滴速。

糖尿病患者该如何吃水果

香蕉、菠萝、荔枝、蜜枣、桂圆含糖量很高,有糖尿病的患者就肯定不能选了。而火龙果、普通、苹果、梨、橙子、柚子含糖量中等我们可以适当地选用,但对量的要有控制。

西瓜看上去很甜但含糖量只有5%不到,这一类含糖量相对比较低的水果,可以相对放宽一点,问题不是很大,但量要控制不宜过多。每个病人根据他的具体情况也不一样,要看自己的血糖的指标,每个人的情况因人而异。

饭后吃水果其实是很不科学的!建议在两餐之间,把水果可以当作一种加餐。糖尿病人建议少吃多餐,在这个中间加餐少吃一点水果其实是很好的一个选择。

夏天是一个出汗多、消耗多的一个季节,不光是我们糖尿病人,普通人也一样,只不过是我们糖尿病人尤其要重视加强自我保护,因为我们的抵抗力、免疫能力,因为我们各种各样的并发症的发生导致了我们一些防御能力的下降,所以在夏天的时候更要注意。

有些病人可能稍微天气热一点就大汗不止,没怎么运动就有汗往下滴。这个除了有些人他本身就好出汗之外,还跟糖尿病人有可能会出现植物神经功能这样一个异常。

还有一些人别人都大汗淋漓他一点汗都没有,这些过多或者过少的出汗都可能与糖尿病的植物神经病变有关,那么这一部分有明显的泌汗功能异常的病人,在夏天尤其要注意恒温,避免这种过高或者是过低的温度。

夏天的时候出汗多特别容易口渴,对于糖尿病病人这种口渴会更加的严重。血糖就是血浆当中的葡萄糖高于正常就叫血糖高,就是糖尿病。这些血浆当中的高的葡萄糖其实就相当于利尿剂。人体大量的水分都通过这些糖分从小便把它排掉了,也就是说这些过高的血浆当中的葡萄糖把我们的水分像抽水机一样的把我们的水分抽干。夏天的时候高血糖的病人非常容易缺水。

糖尿病人由于神经病变也可能会有中枢神经病变等等,或者是血管性病变等等。主要是神经病变的情况下感觉不到脱水,没有口渴的感觉。

饮料温度不能够过冷,因为我们糖尿病病人可能会有一些隐患。比如可能已经有些人发生了糖尿病的植物神经病变以后,导致肠道功能紊乱,这样的病人如果再加上冰水的刺激对肠道的刺激可能不是很好,所以尽量不要选择。

其次,糖尿病人感受冷热的这种反应也是下降的,所以可能说稍稍冷一点或者稍稍热一点是感觉不到的。所以要小心,家人最好这个时候或者先用手先摸摸这个温度合适再喝。

相关治疗图解

相关方剂

糖尿病常用方

益气养明,温阳补肾。

相关偏方验方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化湿,顺气和胃。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祛暑,化湿醒脾。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解暑,祛风润肠。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散风。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利湿,清暑止渴。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吃多了会得糖尿病吗-乡间郎中

糖吃多了会得糖尿病吗

2020-07-14

吃糖多吃了,不一定必然会患上糖尿病,不过会增加了患者患上糖尿病的几率。糖尿病这种疾病的发生,跟很多因素有关,比如身材肥胖,又或者是存在家族遗传史等等。过多吃糖,吃了有可能会引起糖尿病以外,还会导致患者过度肥胖。

现实生活之中,我们都知道,糖尿病是一种非常令人痛苦的疾病,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了诸多不良的影响,也是十分并不利于提高生活质量的,务必要及早治疗。很多患者都很想知道,糖吃多了会得糖尿病吗?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吧!
  糖吃多了,跟患者出现了糖尿病,这两者之间其实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倘若患者自身基因存在糖尿病的一些易感基因,那么,患者一旦食用大量含糖的食物,那么就有可能导致患者失去了代偿的功能,继而发生了血糖升高的不良症状。不过,也有一些患者就算吃了再多的糖,也不会发生糖尿病这种疾病。
  现实生活之中,还有一些患者是高危人群,比如身材肥胖以及存在糖尿病家族遗传史。这种患者务必要注意一下,在生活上必须避免过多食用糖类食物。除此以外,倘若患者拥有一个不那么健康的生活方式,尤其是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这种情况也属于高危人群,需要格外注意,不休避免在现实生活中少吃一些含糖的食物。
  通常来说,大量吃糖这种行为,就好像吸烟那样,有可能会致癌,吃糖并不会直接引起糖尿病的发生。不过,糖分在糖尿病的病变过程中,可以起到一个间接的作用,因此,为了避免发生糖尿病,建议患者有必要在现实生活之中限制糖分的摄入量。
  除此以外,吃糖太多有可能会简介诱发糖尿病以外,还有可能会引起患者过度肥胖,此乃2型糖尿病这种疾病的危险因素。一些含糖饮料的存在,也会导致患者患上糖尿病的风险大幅度增加。究其因,这些可以迅速被人体所吸收的糖分,有可能会导致患者的胰腺受到损伤。



糖吃多了会得糖尿病吗相关阅读


(美国)ADA糖尿病诊疗标准,医学营养建议

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制定的《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是指导糖尿病医生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南之一,每年更新和修改,且一贯重视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的管理。在2018年版中,ADA给出了详细的生活方式管理建议,包括饮食营养、运动等几个方面。

1.推荐所有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患者接受由注册营养师制定的个体化的医学营养治疗——这个在中国落实最差,一是没有那么多靠谱营养师,二是有营养师也没有病人去找。

2.健康素养或计算能力有限、年龄较大、容易发生低血糖的没有使用胰岛素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考虑采用简单有效的方法来强化血糖控制和体重管理,强调份数控制和选择健康食物——连年轻的中国病人也很难进行份数控制和选择健康食物。

3.因为糖尿病营养治疗可以节省花费B并可改善结局(如降低A1C)A,医学营养治疗应该由保险公司及其他支付者充分支付——这在中国是做梦。

4.通过生活方式改变联合限制能量摄入,中等程度减轻体重(>5%)对超重或肥胖的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和有糖尿病风险的个体有益。推荐减轻体重的干预项目——肥胖糖尿病患者必须减肥(>5%),否则就是治疗失败,这一点在中国还不是共识。

5.所有糖尿病患者并没有一个理想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热量来源比例;所以宏量营养素的分配应根据总热量摄入和代谢控制目标进行个体化评估——碳水化合物可以多一点,也可以少一点,这取决于总热量以及病情治疗需要。

6.建议碳水化合物来自于蔬菜、水果、豆类、全谷类和奶制品,特别是纤维较高和糖负荷(GL)较低的食物,而非其他碳水化合物来源(包括精制谷物),尤其那些加糖食品(如饮料等)——经常有人傻傻分不清“主食”与“碳水化合物”的关系,以为两者是一回事。

7.对于每天应用固定胰岛素剂量的患者,保持稳定的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时间和量可以改善血糖控制,减少低血糖风险。对于处方灵活使用胰岛素治疗的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教育使用碳水化合物计算,有些情况下估计脂肪和蛋白质的克数,以决定餐时胰岛素的剂量,能够改善血糖控制——使用胰岛素之后,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的计算变得非常重要,很多人不知道这一点,影响了胰岛素的疗效。

8.糖尿病患者或有糖尿病风险的患者,应该避免含糖饮料的摄入,以控制体重和减少心血管病及脂肪肝的风险,而且应减少含蔗糖食物,以更健康营养丰富的食物代替——这个建议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能遵循。

9.2型糖尿病患者摄入蛋白质似乎能增加胰岛素应答,但不升高血糖浓度。所以含蛋白质较高的食物物不应用于治疗或预防低血糖——高蛋白食物升高餐后血糖的作用很弱。

10.目前的证据不足以建议糖尿病患者理想的脂肪总摄入量;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地中海式饮食结构可能对血糖控制和心血管危险因素有益,可以推荐为低脂高碳水化合物饮食结构有效替代之一——地中海饮食结构与我们绝大多数中国人饮食结构相差十万八千里。

11.许多饮食方式对于管理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是合适的——糖尿病患者并不是一定要遵循唯一的平衡膳食模式,也可以选择其他膳食模式。

12.推荐富含长链ω-3脂肪酸,如富含脂肪的鱼类(EPA和DHA)及坚果和种子(ALA)的食物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病;然而证据不支持补充ω-3脂肪酸的有益用——不用吃鱼油补充剂。

13.没有明确的证据支持对不缺乏的患者饮食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中草药或香料,而且长期摄入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可能存在安全性问题——不用补充维生素或保健品,除非有明确的缺乏指征。

14.如果成年糖尿病患者选择饮酒,建议饮酒量应适度(成年女性每天≤1份,成年男性每天≤2份)——1份是指14克酒精。

15.饮酒可能增加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风险,尤其是应用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的患者。保证使患者如何识别和知晓治疗迟发低血糖的教育——饮酒可以降低酒后血糖,但这不是治疗,而是风险。

16.推荐普通人群减少钠摄入至

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的应用

二甲双胍是治疗糖尿病五十多年的老药,「专利保护期」早已过去,它的生产和销售不受任何药企的垄断,国内生产企业少说也有数十家。而且它很便宜,一瓶国产二甲双胍片的市场零售价不到十元,摊到患者的日均药费也不过几毛钱。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物美价廉的降糖药。

一、二甲双胍的历史

受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影响,许多国人都偏好「没有任何毒副作用」的「天然中草药」,而特别排斥通过「化学合成」的所谓「西药」。二甲双胍在中国同样也遭遇到类似情形。早在中世纪,就有「民间偏方」在欧洲大陆流传:一种名叫「山羊豆」的牧草,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多尿症状。但直到上世纪初,随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人们才知道该植物中含有丰富的「胍」类化合物,并通过动物实验证实:「胍」具有降血糖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很大毒性。为了抗击在当时尚无药可治的绝症——「糖尿病」,科学家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对「胍」的改造工作,合成了一系列胍类衍生物,「二甲双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在历史舞台,那一年,是1929 年。

早在1922年,发生了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件:胰岛素被发现并应用于临床,并以神奇的疗效挽救了一大批糖尿病患者。当时,几乎所有医生都沉浸在对胰岛素的欣喜和狂热中,他们甚至信心满满地认为:糖尿病从此完全解决。

在这几十年间,胰岛素的缺点逐渐暴露在世人面前。首先,使用不方便,胰岛素进入胃内即被分解,无法口服,只能通过注射器皮下注射给药,而且由于作用时间短,没隔多久就又要重复注射。在当时无菌观念尚未广泛普及的条件下,不少糖尿病患者甚至是死于注射造成的严重感染。虽然随着规范注射、超细针头等理念和技术上的进步,以及中长效胰岛素制剂的丰富与完善,这些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是,诱发低血糖、增加体重等问题至今还依然存在。

人们迫切需要更多、更好的抗糖尿病药物,于是又掀起了药物开发的热潮。在这样的氛围下,双胍家族顺理成章地从幕后走到台前。上世纪中叶,苯乙双胍、丁双胍、二甲双胍等陆续在美、德、法等国上市,并也曾有过一时风光。可正当双胍家族崭露头角之时,悲剧也同时发生。医生在临床应用中逐渐发现苯乙双胍可能会诱发一种死亡率极高的并发症:「乳酸性酸中毒」,对于任何药物,有效性永远逊位于安全性。很快,苯乙双胍就被完全踢出了市场。好在二甲双胍虽与苯乙双胍同处一个屋檐下,可化学结构略有不同,不曾引起这么严重的后果。但可以想象的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本是同根生」的二甲双胍难以不深受牵连,甚至也苦苦挣扎在退市的边缘。

二、是金子总会发光

随着循证医学时代的到来,从UKPDS(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开始,一个接一个的大型临床试验研究通过凿凿事实,验证了二甲双胍卓越的控糖疗效和良好的药物安全性,甚至被认为是唯一具有明确心血管获益的降糖药物。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威望也与日俱增,成为全球控制糖尿病的核心药物。

近些年来,各大糖尿病专业学术团体更纷纷发布指南指出:对于2型糖尿病,除非存在特殊禁忌,均应从开始就使用二甲双胍治疗,且联合治疗方案中也应包括二甲双胍。从当初的生不逢时、出师不利,到如今黄袍加身、逆袭成功。二甲双胍正以王者姿态,傲然立于糖尿病治疗领域。而且,这个王冠也不是由哪一位医生给加冕的,而是对近几十年全球糖尿病治疗经验的总结。

糖尿病从何而来

1型糖尿病的发病与自身免疫系统缺陷有关,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内负责分泌胰岛素的胰岛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同时,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六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此外,病毒感染可能是1型糖尿病的诱因。

而2型糖尿病的发生则主要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其中环境因素是2型糖尿病发病率剧增的主要因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肥胖、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不足及增龄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因素也会增加患病风险。值得关注的是,摄入高热量及结构不合理(高脂肪、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膳食会导致肥胖,随着体重的增加及缺乏体育运动,胰岛素抵抗会进行性加重,进而导致胰岛素分泌缺陷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了糖尿病?

糖尿病的诊断一般不难,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毫摩尔/升,或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毫摩尔/升即可确诊。诊断糖尿病后要进行分型。

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年龄轻,大多小于30岁,起病突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症状明显,血糖水平高,不少患者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低下,ICA、IAA或GAD抗体可呈阳性。单用口服药无效,需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则常见于中老年人,肥胖者发病率高,常可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等疾病。起病隐袭,早期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乏力、口渴,血糖增高不明显者需做糖耐量试验才能确诊。血清胰岛素水平早期正常或增高,晚期低下。

中国糖尿病患病率接近10%,然而我国糖尿病知晓率只有约40%。因此,在我国实现糖尿病的早诊、早治还需加大患者科普宣教。如果你有下述症状,则有患糖尿病的可能,应尽快请医生为你进行测试:

ü 过度饥饿

ü 频尿(夜间起床上厕所3次或以上)

ü 原因不明的体重骤降

ü 疲劳(尤其在用餐后)

ü 感觉烦躁

ü 伤口无法愈合或愈合缓慢

ü 经常受感染或感染症状迟迟不愈

ü 腿抽筋(常见于未经诊断的糖尿病恶化,大多数发生在夜间)

ü 视力模糊或产生任何变化

糖尿病人输液时能否应用葡萄糖液体

但是大家需要知道的是,糖尿病患者并非完全不能使用葡萄糖,但勿过量摄入。

我们可以做一道算术题:成人一顿正常饮食,100 g 大米(按 75% 转化为糖)大概也是 75 g 葡萄糖左右,而一瓶 250 ml 的 5% 葡萄糖注射液,含糖量只有 12.5 g。

所以说糖尿病患者也不必过于顾忌葡萄糖注射液的使用,治疗需要使用的还是应该照常使用,只须关注葡萄糖的摄入量和血糖变化即可。

胰岛素该如何冲兑?

当糖尿病患者必须使用葡萄糖注射液作溶媒时,在不改变糖尿病患者常规治疗和进食的前提下,临床上一般会采取加用胰岛素兑冲输液使用的葡萄糖。

一般葡萄糖和胰岛素的比例 5:1 左右,常规用法是一瓶 500 ml 的 5% 葡萄糖注射液中兑入胰岛素 5 U。

但是,目前提倡个体化用药,所以最好先确定病人目前的血糖水平,不同血糖水平加的胰岛素不一样。

原则上是血糖高的病人滴糖水的时候胰岛素多放一点,血糖低的少放一点。

1. 空腹血糖在 13.9 mmol/L 以下的糖尿病病人是以糖:胰岛素为 3:1 的比例配,例如:5% GS 250 ml+ RI(普通胰岛素)4 单位,500 ml 配 8 单位胰岛素;

2. 如果血糖更高就要相应多放一点了,比例最高可达 2:1;

3. 如果血糖很高就用 NS + 胰岛素先把血糖降下来。 但是对从未应用过胰岛素患者来说(包括皮下、静脉),第一瓶葡萄糖(血糖> 13.9 mmol/L 可用盐水)内加用胰岛素应该保守。 一般 4 g 糖加 1 U 胰岛素,一小时测一次血糖,若血糖下降缓慢,可追加胰岛素;若下降迅速,可调低滴速。

糖尿病患者该如何吃水果

香蕉、菠萝、荔枝、蜜枣、桂圆含糖量很高,有糖尿病的患者就肯定不能选了。而火龙果、普通、苹果、梨、橙子、柚子含糖量中等我们可以适当地选用,但对量的要有控制。

西瓜看上去很甜但含糖量只有5%不到,这一类含糖量相对比较低的水果,可以相对放宽一点,问题不是很大,但量要控制不宜过多。每个病人根据他的具体情况也不一样,要看自己的血糖的指标,每个人的情况因人而异。

饭后吃水果其实是很不科学的!建议在两餐之间,把水果可以当作一种加餐。糖尿病人建议少吃多餐,在这个中间加餐少吃一点水果其实是很好的一个选择。

夏天是一个出汗多、消耗多的一个季节,不光是我们糖尿病人,普通人也一样,只不过是我们糖尿病人尤其要重视加强自我保护,因为我们的抵抗力、免疫能力,因为我们各种各样的并发症的发生导致了我们一些防御能力的下降,所以在夏天的时候更要注意。

有些病人可能稍微天气热一点就大汗不止,没怎么运动就有汗往下滴。这个除了有些人他本身就好出汗之外,还跟糖尿病人有可能会出现植物神经功能这样一个异常。

还有一些人别人都大汗淋漓他一点汗都没有,这些过多或者过少的出汗都可能与糖尿病的植物神经病变有关,那么这一部分有明显的泌汗功能异常的病人,在夏天尤其要注意恒温,避免这种过高或者是过低的温度。

夏天的时候出汗多特别容易口渴,对于糖尿病病人这种口渴会更加的严重。血糖就是血浆当中的葡萄糖高于正常就叫血糖高,就是糖尿病。这些血浆当中的高的葡萄糖其实就相当于利尿剂。人体大量的水分都通过这些糖分从小便把它排掉了,也就是说这些过高的血浆当中的葡萄糖把我们的水分像抽水机一样的把我们的水分抽干。夏天的时候高血糖的病人非常容易缺水。

糖尿病人由于神经病变也可能会有中枢神经病变等等,或者是血管性病变等等。主要是神经病变的情况下感觉不到脱水,没有口渴的感觉。

饮料温度不能够过冷,因为我们糖尿病病人可能会有一些隐患。比如可能已经有些人发生了糖尿病的植物神经病变以后,导致肠道功能紊乱,这样的病人如果再加上冰水的刺激对肠道的刺激可能不是很好,所以尽量不要选择。

其次,糖尿病人感受冷热的这种反应也是下降的,所以可能说稍稍冷一点或者稍稍热一点是感觉不到的。所以要小心,家人最好这个时候或者先用手先摸摸这个温度合适再喝。

相关治疗图解

相关方剂

糖尿病常用方

益气养明,温阳补肾。

相关偏方验方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化湿,顺气和胃。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祛暑,化湿醒脾。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解暑,祛风润肠。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散风。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利湿,清暑止渴。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吃多了会得糖尿病吗-乡间郎中

糖吃多了会得糖尿病吗

2020-07-14

吃糖多吃了,不一定必然会患上糖尿病,不过会增加了患者患上糖尿病的几率。糖尿病这种疾病的发生,跟很多因素有关,比如身材肥胖,又或者是存在家族遗传史等等。过多吃糖,吃了有可能会引起糖尿病以外,还会导致患者过度肥胖。

现实生活之中,我们都知道,糖尿病是一种非常令人痛苦的疾病,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了诸多不良的影响,也是十分并不利于提高生活质量的,务必要及早治疗。很多患者都很想知道,糖吃多了会得糖尿病吗?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吧!
  糖吃多了,跟患者出现了糖尿病,这两者之间其实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倘若患者自身基因存在糖尿病的一些易感基因,那么,患者一旦食用大量含糖的食物,那么就有可能导致患者失去了代偿的功能,继而发生了血糖升高的不良症状。不过,也有一些患者就算吃了再多的糖,也不会发生糖尿病这种疾病。
  现实生活之中,还有一些患者是高危人群,比如身材肥胖以及存在糖尿病家族遗传史。这种患者务必要注意一下,在生活上必须避免过多食用糖类食物。除此以外,倘若患者拥有一个不那么健康的生活方式,尤其是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这种情况也属于高危人群,需要格外注意,不休避免在现实生活中少吃一些含糖的食物。
  通常来说,大量吃糖这种行为,就好像吸烟那样,有可能会致癌,吃糖并不会直接引起糖尿病的发生。不过,糖分在糖尿病的病变过程中,可以起到一个间接的作用,因此,为了避免发生糖尿病,建议患者有必要在现实生活之中限制糖分的摄入量。
  除此以外,吃糖太多有可能会简介诱发糖尿病以外,还有可能会引起患者过度肥胖,此乃2型糖尿病这种疾病的危险因素。一些含糖饮料的存在,也会导致患者患上糖尿病的风险大幅度增加。究其因,这些可以迅速被人体所吸收的糖分,有可能会导致患者的胰腺受到损伤。



糖吃多了会得糖尿病吗相关阅读


(美国)ADA糖尿病诊疗标准,医学营养建议

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制定的《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是指导糖尿病医生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南之一,每年更新和修改,且一贯重视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的管理。在2018年版中,ADA给出了详细的生活方式管理建议,包括饮食营养、运动等几个方面。

1.推荐所有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患者接受由注册营养师制定的个体化的医学营养治疗——这个在中国落实最差,一是没有那么多靠谱营养师,二是有营养师也没有病人去找。

2.健康素养或计算能力有限、年龄较大、容易发生低血糖的没有使用胰岛素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考虑采用简单有效的方法来强化血糖控制和体重管理,强调份数控制和选择健康食物——连年轻的中国病人也很难进行份数控制和选择健康食物。

3.因为糖尿病营养治疗可以节省花费B并可改善结局(如降低A1C)A,医学营养治疗应该由保险公司及其他支付者充分支付——这在中国是做梦。

4.通过生活方式改变联合限制能量摄入,中等程度减轻体重(>5%)对超重或肥胖的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和有糖尿病风险的个体有益。推荐减轻体重的干预项目——肥胖糖尿病患者必须减肥(>5%),否则就是治疗失败,这一点在中国还不是共识。

5.所有糖尿病患者并没有一个理想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热量来源比例;所以宏量营养素的分配应根据总热量摄入和代谢控制目标进行个体化评估——碳水化合物可以多一点,也可以少一点,这取决于总热量以及病情治疗需要。

6.建议碳水化合物来自于蔬菜、水果、豆类、全谷类和奶制品,特别是纤维较高和糖负荷(GL)较低的食物,而非其他碳水化合物来源(包括精制谷物),尤其那些加糖食品(如饮料等)——经常有人傻傻分不清“主食”与“碳水化合物”的关系,以为两者是一回事。

7.对于每天应用固定胰岛素剂量的患者,保持稳定的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时间和量可以改善血糖控制,减少低血糖风险。对于处方灵活使用胰岛素治疗的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教育使用碳水化合物计算,有些情况下估计脂肪和蛋白质的克数,以决定餐时胰岛素的剂量,能够改善血糖控制——使用胰岛素之后,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的计算变得非常重要,很多人不知道这一点,影响了胰岛素的疗效。

8.糖尿病患者或有糖尿病风险的患者,应该避免含糖饮料的摄入,以控制体重和减少心血管病及脂肪肝的风险,而且应减少含蔗糖食物,以更健康营养丰富的食物代替——这个建议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能遵循。

9.2型糖尿病患者摄入蛋白质似乎能增加胰岛素应答,但不升高血糖浓度。所以含蛋白质较高的食物物不应用于治疗或预防低血糖——高蛋白食物升高餐后血糖的作用很弱。

10.目前的证据不足以建议糖尿病患者理想的脂肪总摄入量;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地中海式饮食结构可能对血糖控制和心血管危险因素有益,可以推荐为低脂高碳水化合物饮食结构有效替代之一——地中海饮食结构与我们绝大多数中国人饮食结构相差十万八千里。

11.许多饮食方式对于管理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是合适的——糖尿病患者并不是一定要遵循唯一的平衡膳食模式,也可以选择其他膳食模式。

12.推荐富含长链ω-3脂肪酸,如富含脂肪的鱼类(EPA和DHA)及坚果和种子(ALA)的食物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病;然而证据不支持补充ω-3脂肪酸的有益用——不用吃鱼油补充剂。

13.没有明确的证据支持对不缺乏的患者饮食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中草药或香料,而且长期摄入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可能存在安全性问题——不用补充维生素或保健品,除非有明确的缺乏指征。

14.如果成年糖尿病患者选择饮酒,建议饮酒量应适度(成年女性每天≤1份,成年男性每天≤2份)——1份是指14克酒精。

15.饮酒可能增加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风险,尤其是应用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的患者。保证使患者如何识别和知晓治疗迟发低血糖的教育——饮酒可以降低酒后血糖,但这不是治疗,而是风险。

16.推荐普通人群减少钠摄入至

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的应用

二甲双胍是治疗糖尿病五十多年的老药,「专利保护期」早已过去,它的生产和销售不受任何药企的垄断,国内生产企业少说也有数十家。而且它很便宜,一瓶国产二甲双胍片的市场零售价不到十元,摊到患者的日均药费也不过几毛钱。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物美价廉的降糖药。

一、二甲双胍的历史

受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影响,许多国人都偏好「没有任何毒副作用」的「天然中草药」,而特别排斥通过「化学合成」的所谓「西药」。二甲双胍在中国同样也遭遇到类似情形。早在中世纪,就有「民间偏方」在欧洲大陆流传:一种名叫「山羊豆」的牧草,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多尿症状。但直到上世纪初,随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人们才知道该植物中含有丰富的「胍」类化合物,并通过动物实验证实:「胍」具有降血糖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很大毒性。为了抗击在当时尚无药可治的绝症——「糖尿病」,科学家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对「胍」的改造工作,合成了一系列胍类衍生物,「二甲双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在历史舞台,那一年,是1929 年。

早在1922年,发生了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件:胰岛素被发现并应用于临床,并以神奇的疗效挽救了一大批糖尿病患者。当时,几乎所有医生都沉浸在对胰岛素的欣喜和狂热中,他们甚至信心满满地认为:糖尿病从此完全解决。

在这几十年间,胰岛素的缺点逐渐暴露在世人面前。首先,使用不方便,胰岛素进入胃内即被分解,无法口服,只能通过注射器皮下注射给药,而且由于作用时间短,没隔多久就又要重复注射。在当时无菌观念尚未广泛普及的条件下,不少糖尿病患者甚至是死于注射造成的严重感染。虽然随着规范注射、超细针头等理念和技术上的进步,以及中长效胰岛素制剂的丰富与完善,这些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是,诱发低血糖、增加体重等问题至今还依然存在。

人们迫切需要更多、更好的抗糖尿病药物,于是又掀起了药物开发的热潮。在这样的氛围下,双胍家族顺理成章地从幕后走到台前。上世纪中叶,苯乙双胍、丁双胍、二甲双胍等陆续在美、德、法等国上市,并也曾有过一时风光。可正当双胍家族崭露头角之时,悲剧也同时发生。医生在临床应用中逐渐发现苯乙双胍可能会诱发一种死亡率极高的并发症:「乳酸性酸中毒」,对于任何药物,有效性永远逊位于安全性。很快,苯乙双胍就被完全踢出了市场。好在二甲双胍虽与苯乙双胍同处一个屋檐下,可化学结构略有不同,不曾引起这么严重的后果。但可以想象的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本是同根生」的二甲双胍难以不深受牵连,甚至也苦苦挣扎在退市的边缘。

二、是金子总会发光

随着循证医学时代的到来,从UKPDS(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开始,一个接一个的大型临床试验研究通过凿凿事实,验证了二甲双胍卓越的控糖疗效和良好的药物安全性,甚至被认为是唯一具有明确心血管获益的降糖药物。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威望也与日俱增,成为全球控制糖尿病的核心药物。

近些年来,各大糖尿病专业学术团体更纷纷发布指南指出:对于2型糖尿病,除非存在特殊禁忌,均应从开始就使用二甲双胍治疗,且联合治疗方案中也应包括二甲双胍。从当初的生不逢时、出师不利,到如今黄袍加身、逆袭成功。二甲双胍正以王者姿态,傲然立于糖尿病治疗领域。而且,这个王冠也不是由哪一位医生给加冕的,而是对近几十年全球糖尿病治疗经验的总结。

糖尿病从何而来

1型糖尿病的发病与自身免疫系统缺陷有关,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内负责分泌胰岛素的胰岛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同时,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六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此外,病毒感染可能是1型糖尿病的诱因。

而2型糖尿病的发生则主要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其中环境因素是2型糖尿病发病率剧增的主要因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肥胖、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不足及增龄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因素也会增加患病风险。值得关注的是,摄入高热量及结构不合理(高脂肪、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膳食会导致肥胖,随着体重的增加及缺乏体育运动,胰岛素抵抗会进行性加重,进而导致胰岛素分泌缺陷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了糖尿病?

糖尿病的诊断一般不难,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毫摩尔/升,或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毫摩尔/升即可确诊。诊断糖尿病后要进行分型。

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年龄轻,大多小于30岁,起病突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症状明显,血糖水平高,不少患者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低下,ICA、IAA或GAD抗体可呈阳性。单用口服药无效,需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则常见于中老年人,肥胖者发病率高,常可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等疾病。起病隐袭,早期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乏力、口渴,血糖增高不明显者需做糖耐量试验才能确诊。血清胰岛素水平早期正常或增高,晚期低下。

中国糖尿病患病率接近10%,然而我国糖尿病知晓率只有约40%。因此,在我国实现糖尿病的早诊、早治还需加大患者科普宣教。如果你有下述症状,则有患糖尿病的可能,应尽快请医生为你进行测试:

ü 过度饥饿

ü 频尿(夜间起床上厕所3次或以上)

ü 原因不明的体重骤降

ü 疲劳(尤其在用餐后)

ü 感觉烦躁

ü 伤口无法愈合或愈合缓慢

ü 经常受感染或感染症状迟迟不愈

ü 腿抽筋(常见于未经诊断的糖尿病恶化,大多数发生在夜间)

ü 视力模糊或产生任何变化

糖尿病人输液时能否应用葡萄糖液体

但是大家需要知道的是,糖尿病患者并非完全不能使用葡萄糖,但勿过量摄入。

我们可以做一道算术题:成人一顿正常饮食,100 g 大米(按 75% 转化为糖)大概也是 75 g 葡萄糖左右,而一瓶 250 ml 的 5% 葡萄糖注射液,含糖量只有 12.5 g。

所以说糖尿病患者也不必过于顾忌葡萄糖注射液的使用,治疗需要使用的还是应该照常使用,只须关注葡萄糖的摄入量和血糖变化即可。

胰岛素该如何冲兑?

当糖尿病患者必须使用葡萄糖注射液作溶媒时,在不改变糖尿病患者常规治疗和进食的前提下,临床上一般会采取加用胰岛素兑冲输液使用的葡萄糖。

一般葡萄糖和胰岛素的比例 5:1 左右,常规用法是一瓶 500 ml 的 5% 葡萄糖注射液中兑入胰岛素 5 U。

但是,目前提倡个体化用药,所以最好先确定病人目前的血糖水平,不同血糖水平加的胰岛素不一样。

原则上是血糖高的病人滴糖水的时候胰岛素多放一点,血糖低的少放一点。

1. 空腹血糖在 13.9 mmol/L 以下的糖尿病病人是以糖:胰岛素为 3:1 的比例配,例如:5% GS 250 ml+ RI(普通胰岛素)4 单位,500 ml 配 8 单位胰岛素;

2. 如果血糖更高就要相应多放一点了,比例最高可达 2:1;

3. 如果血糖很高就用 NS + 胰岛素先把血糖降下来。 但是对从未应用过胰岛素患者来说(包括皮下、静脉),第一瓶葡萄糖(血糖> 13.9 mmol/L 可用盐水)内加用胰岛素应该保守。 一般 4 g 糖加 1 U 胰岛素,一小时测一次血糖,若血糖下降缓慢,可追加胰岛素;若下降迅速,可调低滴速。

糖尿病患者该如何吃水果

香蕉、菠萝、荔枝、蜜枣、桂圆含糖量很高,有糖尿病的患者就肯定不能选了。而火龙果、普通、苹果、梨、橙子、柚子含糖量中等我们可以适当地选用,但对量的要有控制。

西瓜看上去很甜但含糖量只有5%不到,这一类含糖量相对比较低的水果,可以相对放宽一点,问题不是很大,但量要控制不宜过多。每个病人根据他的具体情况也不一样,要看自己的血糖的指标,每个人的情况因人而异。

饭后吃水果其实是很不科学的!建议在两餐之间,把水果可以当作一种加餐。糖尿病人建议少吃多餐,在这个中间加餐少吃一点水果其实是很好的一个选择。

夏天是一个出汗多、消耗多的一个季节,不光是我们糖尿病人,普通人也一样,只不过是我们糖尿病人尤其要重视加强自我保护,因为我们的抵抗力、免疫能力,因为我们各种各样的并发症的发生导致了我们一些防御能力的下降,所以在夏天的时候更要注意。

有些病人可能稍微天气热一点就大汗不止,没怎么运动就有汗往下滴。这个除了有些人他本身就好出汗之外,还跟糖尿病人有可能会出现植物神经功能这样一个异常。

还有一些人别人都大汗淋漓他一点汗都没有,这些过多或者过少的出汗都可能与糖尿病的植物神经病变有关,那么这一部分有明显的泌汗功能异常的病人,在夏天尤其要注意恒温,避免这种过高或者是过低的温度。

夏天的时候出汗多特别容易口渴,对于糖尿病病人这种口渴会更加的严重。血糖就是血浆当中的葡萄糖高于正常就叫血糖高,就是糖尿病。这些血浆当中的高的葡萄糖其实就相当于利尿剂。人体大量的水分都通过这些糖分从小便把它排掉了,也就是说这些过高的血浆当中的葡萄糖把我们的水分像抽水机一样的把我们的水分抽干。夏天的时候高血糖的病人非常容易缺水。

糖尿病人由于神经病变也可能会有中枢神经病变等等,或者是血管性病变等等。主要是神经病变的情况下感觉不到脱水,没有口渴的感觉。

饮料温度不能够过冷,因为我们糖尿病病人可能会有一些隐患。比如可能已经有些人发生了糖尿病的植物神经病变以后,导致肠道功能紊乱,这样的病人如果再加上冰水的刺激对肠道的刺激可能不是很好,所以尽量不要选择。

其次,糖尿病人感受冷热的这种反应也是下降的,所以可能说稍稍冷一点或者稍稍热一点是感觉不到的。所以要小心,家人最好这个时候或者先用手先摸摸这个温度合适再喝。

相关治疗图解

相关方剂

糖尿病常用方

益气养明,温阳补肾。

相关偏方验方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化湿,顺气和胃。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祛暑,化湿醒脾。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解暑,祛风润肠。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散风。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利湿,清暑止渴。适用于糖尿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