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正常值

2020-07-14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正常值是临床上用来诊断心肌缺血和心血管疾病的参考数值。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正常值的参考范围:ELISA法49~551ng/ml;RIA法55~327ng/ml。

血清中使胰岛素样生长因子降低的因素:

1、溶血、黄疸及高脂血症:溶血、黄疸及高脂血症的标本检测结果可能会降低。

2、衰老:老年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较低。

3、体型:男性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浓度与脂肪比例呈负相关。

4、禁食:健康受试者禁食3日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显著降低。

5、妊娠:孕6~12周显著升高,24~32周显著降低,36周至分娩后2周又显著降低。

血清中使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升高的因素:

1、运动:经过10分钟运动,相当于个人最大摄氧量的60%,IGF-1平均浓度明显升高。

2、生长激素:生长激素缺乏的患者,生长激素治疗3个月后IGF-1浓度增加。

3、遗传:双胞胎儿童中可观察到明显的配对相关系数,同卵双胞胎相关系数为0.91,异卵双胞胎相关系数为0.40。

在检查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时,有一些事项需要注意:

1、抽血前一天不吃过于油腻、高蛋白食物,避免大量饮酒,血液中的酒精成分会直接影响检验结果。

2、抽血前需要空腹,抽血前一天的晚八时以后禁食,以免影响第二天指标的检测。

3、抽血时应放松心情,避免因恐惧造成血管的收缩、增加采血的困难。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正常值相关阅读


糖尿病人的肾脏很脆弱

糖尿病是导致慢性肾衰竭的头号原因,可患者在早期并没有任何的肾脏疾病症状,好在一个简单的检查就能够帮助糖尿病患者,知晓自己的肾脏是否在正常运转。糖尿病患者越早开始治疗肾脏疾病,效果就越好。

通过服用药物、改变饮食以及更加严格地控制血糖和血压,糖尿病患者能够保护自己的肾脏,在走向肾衰竭这条道路上早早停下来。
  肾脏是我们的血液过滤器,将“脏”的血液过滤干净,然后再次输送给身体的各个部位和器官。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长期有很高浓度的葡萄糖,这让肾脏要费更大的劲儿才能把糖尿病患者的血液过滤干净。
  长期高负荷的工作会渐渐损伤肾脏,最先出现的苗头是,少量的蛋白质开始“漏跑”到尿液中。肾脏受损加重后,血压也有可能升高,而这又会给肾脏带来更大的压力,并且造成更多的蛋白质跑到尿液中。肾脏无法有效地运转,血液中的废物也就会越来越多。
  高血糖并不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肾脏受损的唯一因素。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高血糖的确是损害肾脏的主要原因,但是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还有许多其他有害因素,例如高血压、炎症、年龄和基因。
  如果不进行治疗,那么肾功能会一路下滑,直到肾功能所剩无几,这被称作终末期肾衰竭或者终末期肾病。此时,患者要么靠一台机器来代替肾脏帮他们过滤血液(即透析),要么接受肾脏移植手术。不论是透析还是肾移植,都是昂贵和艰难的。
  高血压患者也要小心肾
  除糖尿病以外,高血压是导致肾脏疾病或者肾衰竭的另一个主要原因。高血压会损伤肾脏中的血管和肾小球,让肾脏为身体代谢废物的工作受阻。如果患有高血压,并且感到小便困难、下肢水肿、夜间尿频,那么肾脏可能已经收到了较为严重的损伤。
  即使还没有这些症状,如果已经患高血压多年,那么也应该到医院检查一下,自己的肾脏是否健康。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同时有高血压家族病史和肾脏疾病家庭病史的人,都应该特别注意预防肾脏疾病。

抱团得糖尿病别全赖遗传

临床上,经常能遇到全家抱团看糖病的现象,最近就遇到了一个典型例子。儿子今年23岁,身高170cm,体重90kg,BMI指数31.14,膀大腰圆,是典型的腹型肥胖。最近他忽然觉得口干、喝水多,尿多,食量未减,人却消瘦了。因为他父亲是50多岁患上了2型糖尿病,所以用家里的血糖仪给儿子测,空腹血糖11mmol/l。就诊后查餐后2小时血糖18mmol/l,尿酮+-,尿糖4个+,被确诊为糖尿病。

一家里出了两个糖尿病,除了遗传因素,他们共同的生活习惯更值得关注。这个家庭融合了南方喜食甜食、北方喜食肉食的习惯,长期进食高糖高脂高热量食物,一家三口均属肥胖体型。再加上工作压力大,疏于锻炼,23岁的儿子便早早步入糖尿病行列。

这种“糖二代”目前也呈增多趋势。据调查,父母是糖尿病,其子女患糖尿病的机会是普通人的15~20倍。

抱团得糖病的现象,遗传因素固然占据重要位置,但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后天的生活和环境因素。要想打破糖尿病的“家族圈”,父母要言传身教,帮助子女从饮食、运动、精神等多方面打造一个防糖堡垒。

饮食有吃有不吃。首先要家庭饮食健康化,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帮助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食物比例要均衡,吃饭种类多样化,总热量不超过身体需要量。多吃富含全谷物、水果、蔬菜、豆类和坚果的饮食;适度饮酒;少吃精制谷物、红色或加工肉类及含糖饮料。

运动防止胖两代。60%~80%的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都属于超重与肥胖体型,门诊中我们常发现,这些大胖子的孩子很多也是小胖子,一家人的体重都不达标。这些小胖子如果继续胖下去,即将面临的就是糖尿病的高危风险。芬兰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周锻炼超过4小时,或每天达到35分钟左右的人,即使体重没有减轻,患糖尿病的风险也能降低80%。超重的人减重5%后,即使不锻炼,患糖尿病的几率也会减少70%。

精神乐观调分泌。神经系统常处于紧张状态,影响调节血糖的激素分泌,导致糖尿病的患病风险翻倍。紧张的工作、生活会让人处于应激状态,出现胰岛素抵抗,诱发糖尿病。这个时候,家庭成员间彼此的关爱,父母对子女的理解,都能缓解精神压力。

父母是糖尿病的人,如果忽然食欲大增,多吃、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等,需赶紧查查血糖。20岁以后每年定期体检,关注自己的体重、血压、血脂、血糖,30岁以后每年筛查1次糖尿病相关指标。让糖尿病的链条及早终结,而不是代代相传。

糖尿病的饮食治疗

南瓜的降糖机理在于含有大量的果胶纤维素,与淀粉类食物混合时,会使碳水化合物吸收减慢,从而推迟胃排空的时间,并改变肠蠕动速度,使饭后血糖不致于升高过快。

同时果胶纤维素在肠道内形成一种凝胶状物质,使消化酶和碳水化合物能均匀混合,延缓肠道对单糖物质的消化吸收,从而使血糖降低。

食用南瓜只能是一项辅助保健措施,虽然南瓜吃起来较甜,但其中含有93%的水分,适量食用对糖尿病患者是有利的。食用时可将其热量计算入每日膳食热量中去。一般来说350克的生南瓜产生的热量约为90千卡,约等于25克主食产生的热量。

糖尿病患者要严格限制白糖、红糖、蜂蜜、果酱、各种甜点心、巧克力、含糖饮料及甜果汁的摄入,因为这些食物大都含有较多的葡萄糖、蔗糖,所含热量较高,吸收后会明显升高血糖。例如在夏天的时候,有些糖尿病患者由于口渴进食了大量的可乐或者冰淇淋,会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危及生命。

但是糖尿病患者是可以少量进食水果的,原则是“用粮食换水果”。例如,每天可以减少半两主食(生米25克或者米饭60-70克),而进食一定量的水果:鲜枣1两半、香蕉2两、山里红2两、柿子2两半、鲜荔枝2两半、苹果3两、猕猴桃3两、桃3两半、鸭梨4两、菠萝4两、柑桔4两、葡萄4两、樱桃4两、杏5两、哈密瓜5两、草莓6两、西瓜7两。

以上这些水果中所含的大都为果糖,比蔗糖的甜度高,但是吸收却比葡萄糖慢,升高血糖的作用也很缓慢,同时可以补充食物纤维及维生素,是饮食控制的有益补充。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无糖食品”,大多是添加了甜味剂的食品。市场上常见的甜味剂分为含热卡的甜味剂和不含热卡的甜味剂二种。含热卡的甜味剂包括上面提到的果糖、以及木糖醇和山梨醇等,这些甜味剂都含热量,但是吸收相对较缓,对血糖的影响较小。

不含热卡的甜味剂包括糖精和阿斯巴甜等人工化合物,不含热量,不会升高血糖,但是已知有的化合物存在致癌作用,所以不建议大量进食此类人工合成的甜味剂。

另外,糖尿病患者在进食“无糖食品”之前,一定要注意:食物中的淀粉和油类所含的热量是同样可以升高血糖的,所以不要以为是“无糖”的就可以随便吃了。

损伤胰腺可治疗糖尿病

糖尿病是最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威胁着很多人的健康。糖尿病根源在于胰岛细胞的功能不足,致使体内胰岛素下降,而我们知道胰岛素是胰腺分泌的,破坏胰腺怎么会治疗糖尿病呢?科学研究发现:人类胰腺代偿功能很强大,在被人为破坏后胰腺会代偿性增加胰岛素的分泌,从而提高体内胰岛素水平。

比利时研究人员近日研究发现,损伤大鼠的胰腺后,有一群细胞会自然地转变成胰岛素分泌细胞。科学家对这一发现极为感兴趣,因为它有可能揭示了胰腺细胞的变形能力,并对糖尿病治疗提供帮助。

在糖尿病患者体内,胰腺内的胰岛素分泌细胞(又称β细胞)遭到破坏或反应迟缓,这使得机体无法正常调节血糖水平。糖尿病研究者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哄骗”胰腺产生新的β细胞。科学家就一关键问题已争论多年,即胰腺内是否存在干细胞用来补充β细胞。2004年,哈佛大学生物学家的小组尝试在小鼠胰腺内寻找这种干细胞,最后以失败告终。不过他们报告说,现有的β细胞能够增殖形成新的β细胞。

之前的研究还发现,钳住大鼠胰腺管使得消化酶无法进入小肠,能使胰腺内的β细胞量大约增长一倍。但是具体是胰腺内的哪种细胞产生了额外的β细胞并不清楚。

在最新的研究中,比利时维萨里大学运用同样的实验手段损伤小鼠的胰腺,并运用遗传标记神经元素3(neurogenin 3)以寻找能转变成β细胞的胰腺细胞。结果研究人员在损伤后三天之内发现了带有这种基因的细胞,此外,阻止这一基因的表达会减少β细胞的增殖。当将这些带有神经元素3的细胞注入从小鼠胚胎取出的胰腺中后,它们发育成β细胞并产生了胰岛素,表明就是这些细胞在小鼠受伤的胰腺中形成了新的β细胞。

此次发现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仍旧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比如,在不伤害器官的情况下,神经元素3细胞是否可被“哄骗”在正常人体胰腺中产生,以及是否可将它们转变成胰岛素分泌细胞。

这些细胞一开始应该是成熟的胰腺细胞,因为它们不具有干细胞的许多特征。他表示,此次研究表明了存在另外一种产生β细胞的机制,这也为寻找β细胞补充途径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的细胞来源。

儿童糖尿病的血糖控制

提起糖尿病,通常都只会想到中老年人。然而近几年,在我们的周围有些孩子才几岁就患了2型糖尿病。从长远来看,小小年纪就与糖尿病相伴,一旦控制不良,若干年后,各种并发症如失明、肾衰等不幸将接踵而至,会给患儿的一生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由于肥胖儿童越来越多,儿童2型糖尿病患者的队伍越来越大。据报道,在日本,儿童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平均每1O年就能翻一番,2型糖病已占儿童糖尿病总数的80%,远远高于1型糖尿病。在我国,目前每10个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个是青少年,其中增长最快的就是2型糖尿病。

同成人糖尿病一样,糖尿病患儿需要充分的运动,这不但是治疗的需要,也是生长发育的需要。合理运动可以给糖尿病患儿带来许多益处,如增加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利于血糖控制;改善心血管功能,有利于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促进患儿骨骼与肌肉的发育。

原则上患儿每天需参加1小时以上的适量运动。最好能定时、定量运动,遵循个体化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