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养几个月最好

2020-07-14

正常情况下来说,母乳喂养的时间应该在8个月到12个月左右,具体要根据小孩的身体发育情况来决定。但如果孩子的身体存在着体质过差等特殊情况的话,可以考虑延迟到一年半左右。而在母乳喂养的时候,家长不光要注意把握好正确的喂养姿势,同时还要做好相关的饮食调理工作。

想必很多人都非常清楚,对于婴幼儿来说最有营养价值的食物就是母乳。正是因为这样,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都会选择母乳喂养的方式来促进幼儿身体的健康发育。不过母乳喂养也是有着一定时间限制的,那母乳喂养几个月最好呢?
  一、母乳喂养几个月最好
  一般情况下来说母乳喂养的最佳时间应该是在8个月到一年左右,但是具体要根据婴幼儿身体的生长发育情况来决定。正常到幼儿成长到6个月左右大的时候,就可以逐步的添加辅食了,而断奶的时间最好是在8个月或者11岁左右的时候。
  不过也会存在着意外情况,比如说婴儿的身体存在着发育缓慢以及身体素质较差等状况,此时可以考虑适当的推迟断奶的时间。不过目前最晚的时间应该是在一岁半左右。而在断奶的时候,家长还需要注意选择好断奶的季节,最好选择春秋两季,因为这时气温比较合适,给孩子断奶,容易让宝宝适应。
  二、母乳喂养的注意事项
  1.注意喂养的姿势
  虽然说母乳喂养确实可以给孩子的身体带来很多的营养物质,但是如果母亲选择错误的喂养方式的话,也容易让孩子在喝母乳的时候出现呛咳等状况。所以建议女性朋友们最好选择正确的喂养姿势,比如交叉摇篮抱法以及侧卧抱法的。
  2.做好饮食护理
  在母乳喂养期间,每一位产妇都需要做好自己的饮食护理,应该尽量避免自己的身体摄入过多的盐分,不然可能会影响到胎儿的心肺发育。除此以外,还需要给身体多补充各种的营养元素,这样才能够保证母乳当中拥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从而促进幼儿身体的早日发育。比如维生素D以及钙元素等。



母乳喂养几个月最好相关阅读


断奶后如何回奶

断奶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只要将母亲和宝宝隔离就行,但是要想断奶成功却并非易事。很多女性在短奶的时候乳汁还在不断分泌,加上没有宝宝的吸吮会让女性疼痛难忍,很多人因此而断奶失败。所以有些女性在断奶期间想知道断奶后如何回奶呢?

一、一些奶水不足的妈妈在断奶期间不需要和孩子隔开,但是要逐渐减少喂奶的次数,而且每次喂奶的时间间隔要拉长,同时还要缩短单次喂奶的时间,这样会让宝宝慢慢适应吃奶的频率,进而就减少了对乳房的刺激,那么女性乳汁分泌的量自然也会跟着下降。

二、想要回奶还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护理。比如说要注意自己的饮食,这个时候就不要再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了,更要远离那些汤汤水水,饮食减少鸡鸭鱼肉的摄入,尤其不能吃高蛋白的食物。其次还可以穿一些紧身的衣服,尤其可以经常穿紧身的内衣,在内衣的挤压下也能够减少乳汁分泌。
  三、回奶的时候还可以利用一些中药材,最常见的就是饮用大麦茶。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注意只能用炒麦芽或者焦麦芽,因为生麦芽是用来下奶的,能够促进乳汁分泌。回奶的时候可以把已经培炒过的大麦茶放在锅里煮,一般100克的大麦茶需要加上两升水,煮上15分钟以后即可饮用。要想回奶效果好,不要再搭配其他花茶或者中药材。

四、在回奶期间女性还要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每天都应该保持愉悦的心情。如果经常因为宝宝哭闹而焦虑上火的话会刺激乳房分泌乳汁,这样也不利于回奶,最终会导致断奶失败。

断奶方法有哪些

孩子长到一定年龄后就需要断奶,而断奶对于妈妈和宝宝来说都是比较痛苦的,在断奶的时候妈妈乳房胀痛,宝宝因为吃不到母乳哭闹、伤心,妈妈也会比较揪心,那么科学的断奶方法有哪些呢?

一、逐渐减少喂奶的次数
  为宝宝断奶的时候,应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慢慢减少喂奶的次数,比如可以先从每天减一顿奶开始,同时要注意增加相应的辅食,一周之后再减一顿奶,同时加大辅食的量,慢慢的向断奶过渡。
  二、应该先减白天再减晚上
  给宝宝减少喂奶次数的时候,应该先从白天开始减少,因为白天可以用其他的方法吸引宝宝的注意力,但是晚上宝宝对于妈妈的依赖比较大,如果先从晚上开始减奶,会让宝宝哭闹不已。

三、先做体检再断奶
  妈妈想要给宝宝断奶的时候,应该先为宝宝做一个全面的检查,如果宝宝的身体状况比较好,才能断奶,如果宝宝患有疾病是不可以断奶的,以免导致病情加重,而且也会增加断奶的难度。
  四、多花时间来陪宝宝
  断奶期间,妈妈应该花更多的时间陪着宝宝,给宝宝更多的关心和照料,这样可以把宝宝不安、哭闹等情绪降到最低。有些妈妈为了更好的断奶,往往会把宝宝交给家中其他的人,自己躲出去,这会增加宝宝断奶的抗拒心理,宝宝哭闹地会更加严重。更不可以采取在乳头上涂抹苦、辣食物的方法,这会让宝宝有一些不愉快的体验,宝宝对妈妈的安全感和信赖感会降低。

五、断奶要果断不拖延
  有些妈妈在断奶的时候,会因为宝宝的哭闹而心软,断了几天后,又会让宝宝再次吃母乳,过一段时间后继续断奶,这样反反复复的断奶,更容易对宝宝造成一定的不良刺激。

宝宝吐奶什么原因

吐奶让很多的宝宝会感觉非常不舒服,故而很多的宝妈也在寻找较为合适的方法尽量减小宝宝吐奶的次数。有不少宝妈认为宝宝吐奶只是喂奶过多所造成,其实宝宝喉咙上火也有可能会造成吐奶,那么具体有哪些原因会造成宝宝吐奶呢?

1.宝宝喉咙上火
  幼小的新生儿在喉咙上火会出现粘液,却无法将粘液吐出口外,在喝奶时会把粘液连同乳汁一同吐出。故而在出现宝宝吐奶时宝妈应查看下喉咙是否有发红、干涩等上火现象。
  2.吸入过量空气
  很多的宝宝在吸奶时会重复吸气与出气的动作,在重复这些动作的过程中,室内的空气会随着宝宝的吸吮而进入胃中,这就容易导致出现吐奶现象。大量的胃部粘液以及奶渍残液也会随着宝宝吐奶而排出。这时宝妈可以将宝宝竖抱起来,轻轻拍打其后背以帮助宝宝排除体内多余吸入的空气。

3.牛奶蛋白所引起的敏感反应
  在奶粉中富含大量的牛奶蛋白成分,有些宝宝对于牛奶蛋白较为敏感,故而在喝奶粉时有可能会引起大量吐奶现象。这时宝妈需要及时为宝宝更换可抗过敏的奶粉。

4.宝宝胃部与喉部发育不全
  新生宝宝之所以易发生吐奶现象是因为胃部横躺处于不不稳定的状态,一喝奶就易造成奶汁与母乳回流。另外,新生儿的喉部发育要略高于成年人,因其较高的位置会在喝奶时产生空隙,故而易引起回流现象。这时宝妈需要注意在喂奶时抬高婴儿的上身位置,并且控制奶瓶的流速。
  喉咙上火、吸入过量空气、牛奶蛋白所引起的敏感反应、宝宝胃部与喉部发育不全等各种不同的原因都有可能会造成宝宝出现吐奶的现象。宝妈在宝宝吐奶时需要及时调整喂奶的方式以及喂奶的量。

母乳喂养的好处

生了宝宝后,如果条件允许,不管是医生还是家里的老人都会建议女性采用母乳喂养孩子,因为母乳喂养对宝宝和母体都是益处颇大的,那么母乳喂养的好处都有哪些呢?

一、母乳喂养对母亲的好处
  1、帮助妈妈恢复体形
  母乳喂养宝宝的新妈妈体型恢复的更快,因为乳汁分泌的时候,需要消耗身体中的脂肪,所以坚持母乳喂养,可以让自己产后的身材尽快的恢复,避免因为坐月子导致身体发胖。
  2、帮助复原子宫
  宝宝在吃母乳的时候,每次吮吸妈妈的乳头,产生的生理刺激就会对子宫的收缩有促进作用,所以坚持母乳喂养,妈妈子宫复原的会更快更好。
  3、降低患乳癌的概率
  有权威数据显示,坚持母乳喂养孩子的女性朋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乳腺癌的风险和概率,所以建议新妈妈采取母乳喂养。
  4、有一定的避孕作用
  采取母乳喂养的女性同志,在哺乳期间会暂停排卵,所以母乳喂养的妈妈即使同房,出现怀孕的几率也比较小,但是并不能保证一定不会怀孕,所以仍旧需要注意。

二、母乳喂养对宝宝的好处
  1、增强宝宝抵抗力
  因为母乳中有一种特殊的活性物质,进入宝宝身体中,可以提高宝宝的抵抗力,一般六个月以内的宝宝很少生病就是这种原因。
  2、防止便秘
  吃奶粉的宝宝一般大便比较干燥,甚至两三天不拉大便。而母乳喂养的宝宝,一般大便较稀,很少会出现便秘的症状。
  3、能促进宝宝肌肉的发育
  因为宝宝在吮吸乳头的时候,会促进下额、面部的运动,这里的肌肉发育会更好,而吃奶瓶、喝奶粉的宝宝,长大后常会出现牙齿、嘴型问题。

4、对大脑发育有好处
  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吃母乳长大的宝宝比奶粉喂养的宝宝更加聪明懂事,因此用原汁原味的母乳喂养,对孩子的脑部发育也有很大的作用,能够让宝宝更加聪慧。
  综上文所述,母乳喂养对妈妈自己对宝宝都有很大的好处,而且,采取母乳喂养更经济、方便、绿色安全。

母乳喂养的好处

俗话说“金水、银水、不如妈妈的奶水”。母乳喂养不仅有利于对婴儿身心健康。而且对产后母亲的身体恢复也有帮助。有的准妈妈们不知道该怎么怎么办,那母乳喂养的好处有哪些?

母乳喂养的好处
  1、哺乳可以帮助妈妈体型的恢复
  母乳让宝宝拥有健康的身体,哺乳也会帮助妈妈恢复身型。哺乳可以有效地消耗妈妈体内怀孕时累积的脂肪,促进身材的恢复,并避免产后的肥胖。哺乳期佩带合适的纯棉胸罩可使乳房丰满,避免乳房下垂。
  2、哺乳可以帮助妈妈子宫的复原
  哺育母乳可以促进子宫的收缩,帮助子宫收缩到以前大小,减少阴道出血,预防贫血。哺乳产妇的子宫复原比不哺乳的产妇更加迅速、彻底。
  3、母乳喂养可以减少母亲的患病风险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全世界范围内四分之三的女性不知道母乳喂养6个月能够有效降低母亲患乳癌的风险。研究指出,哺育母乳可以减少患卵巢癌、乳腺癌的危险,还可预防尿路感染和骨质疏松,保护母亲健康
  母乳喂养对宝宝的好处:
  1、增强宝宝抵抗力,减少疾病
  母乳中中特有的活性物质,能阻止有害细菌和病毒在宝宝尚未成熟的身体里滋长。母乳喂养的婴儿很少有呼吸道方面的严重疾病,但吃奶粉的婴儿却常受此类疾病的侵袭,例如支气管炎、肺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