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是怎么引起的

2020-07-14

胆囊炎是日常生活当中常见的病症,而人的身体之所以会发作该疾病,主要是体内存在着胆固醇代谢紊乱又或者是细菌感染等状况所导致的。也有可能是胆囊阻塞又或者是饮食不协调的原因所引起的。除此以外,长时间的情绪失控又或者是免疫力下降也容易导致该病症的发作。

对于胆囊炎很多人应该都有所听闻,这是日常生活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而目前在临床上胆囊炎主要被分为两种类型,分别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导致人的身体发作成两种不同类型胆囊炎的原因也是不一样的,那胆囊炎是怎么引起的呢?
  一、胆固醇代谢紊乱
  当人体的胆固醇代谢出现紊乱状况的时候,就会导致大量的胆固醇酯沉积在胆囊粘膜当中,从而发作轻度炎症的状况。而之后随着病情的发展,很容易形成胆固醇结石。在病情刚开始发作的时候,病人的胆囊外观并不存在明显的异常状况,发展到后期以后,会发现胆囊粘膜出现明显的充血以及肥厚的症状,并且粘膜上存在着无数黄白色的胆固醇酯沉淀。
  二、细菌感染
  当人的身体被细菌或者是病菌感染的时候,也容易导致胆囊炎的发作。一般情况下来说,这些细菌大多来自于人的肠道或者是胆道当中。它们往往会通过人的血液或者是淋巴到达到胆囊,大约有1/3的病人胆汁培养中存在着细菌。一般情况下来说由细菌感染所导致的胆囊炎大多为慢性胆囊炎。同时大约有15%左右的患者会存在着肝炎。
  三、胆囊阻塞
  胆囊阻塞往往也容易导致胆囊炎的发作。这主要是因为供应胆囊营养的血管为人体的终末动脉,此时胆囊的出路被堵塞住以后,但胆囊依旧会继续分泌出粘液,从而导致胆囊内的压力不断增高。长此以往下去,人体的胆囊就会逐渐出现缺血以及膨胀坏死的状况,最终就会诱发胆囊炎的发作。
  四、其他原因
  导致人身体发作胆囊炎的原因有很多,有可能是因为饮食不协调又或者是情绪失控的因素所引起的,也有可能是因为人的身体免疫能力和抵抗能力迅速下降所导致的。



胆囊炎是怎么引起的相关阅读


正常胆囊大小

正常的胆囊是长度约8~12cm,宽3~5cm,容量约为30~60ml,假如我们在体检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胆囊不是正常的,一定查明原因,以免发生病情影响健康。

胆囊是我们身体内很重要的器官,对于我们的健康也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但是在生活中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总是会导致胆囊出现疾病,从而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那么,正常胆囊有多大呢?一起来了解吧。
  正常胆囊大小
  胆囊在肝脏下面,正常胆囊大约长8~12cm,容量约为30~60ml。胆囊内面首要是以粘膜掩盖,有兴隆的皱襞。胆囊缩短排空时,皱襞巨大而分支;胆囊充盈时,皱臂减少变矮。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细胞游离面有许多微绒毛,胞质内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较兴隆,顶部胞质内可见少量粘液颗粒。固有层为薄层结缔组织,有较丰厚的血管、淋巴管和弹性纤维。皱壁之间的上皮常向固有层内延伸,构成深陷的粘膜窦。相似粘液腺,可排泄粘液。肌层较薄,肌纤维摆放不甚规矩,有环行、斜行、纵行等。
  胆囊的生理功能
  1、储存胆汁:一个饥饿的人(即非消化期间),胆汁储存在胆囊内,当消化需求的时分,再由胆囊排出,所以胆囊被称为“胆汁库房”。
  2、浓缩胆汁:金黄色碱性肝胆汁中的大部分水和电解质,由胆囊黏膜吸收返回到血液,留下胆汁中有效成分储存在胆囊内,变成棕黄色或墨绿色呈弱酸性的胆囊胆汁。
  3、排泄粘液:胆囊黏膜每天能排泄稠厚的黏液20ml,保护胆道黏膜,不受浓缩胆汁的腐蚀和溶解。
  4、排空:进食3~5min后,食物经十二指肠,影响十二指肠黏膜,发生一种激素叫缩胆囊素,使胆囊缩短,将胆囊内胆汁当即排入十二指肠,以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在排出胆汁一起,也将胆道内的细菌与胆汁一起排出体外。 ? ? ? ? ? ? ? ? ? ?

胆囊压痛点在哪

有一种被称为触诊的方法,也就是在中医治疗当中,医生用手指来触碰患者的身体,当某一个部位出现压痛的时候,就可以大概判断出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随着进一步检查,患者的疾病也就会被确诊。那么,胆囊的压痛点在哪里呢?

胆囊压痛点在右腹肌外缘与肋弓的交点,胸椎压痛点在8-10胸椎旁,右膈神经压痛点在颈部右侧胸锁乳突肌两下角之间。什么是压痛呢?其实压痛指触诊时,以右手食指、中指指端放于腹壁逐渐深压而发生疼痛称为压痛,多来自腹壁或腹腔内的病变。 它常见的症状及病因主要有以下三种:

1.腹部局部压痛:腹部炎症,如较轻的阑尾炎,胰腺炎。

2.腹部弥漫性压痛:腹膜炎等广泛性炎症。

3.胸壁压痛:胸膜炎,胸骨骨折等。

压痛的部位常提示相关腹腔脏器的病变。临床常见的压痛点和压痛部位有:阑尾点叉称麦氏点,位于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外1/3处,阑尾炎时此处有压痛;胆囊点,位于右侧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胆囊炎时此处有明显的压痛;急性肝炎时,可在右季肋部、上腹部产生压痛;十二指肠溃疡可在中上腹部产生压痛;胰腺炎症,可在左侧腹部产生压痛;子宫及附件的疾病,可在下腹部产生压痛等。

而胸骨压痛是白血病的重要体征之一。除此还可见于恶性淋巴瘤、骨髓增殖性疾病,但后两者较为少见。白血病,又叫血癌,当人们患有白血病,特别是患有急性白血病时,胸骨压痛便成为重要的体征之一。据临床观察,多数病人胸骨压痛最明显的部位在胸骨下部,即相当于第四、第五肋间的胸骨部。医学家们认为,产生骨痛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骨髓内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引起骨髓腔容积压力增高,以及白血病细胞浸润骨膜刺激感觉神经而引起。从解剖学上看,胸骨板很薄,覆盖此部的皮肤也很薄,骨膜感觉神经也较丰富,所以,对触压很敏感,往往会产生明显的压痛。 因此,如果出现胸骨压痛,请高度重视,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胆囊点压痛提示胆囊病变,一般结合胆囊彩超可以确诊胆囊病变,早发现早治疗。以上就是胆囊的压痛点在哪的相关知识介绍。

胆囊毛糙有哪些症状

说起胆囊毛糙,有些人可能不了解,但在生活中很常见,尤其是在老年人中,胆囊壁毛糙其实就是胆囊炎的影像表现。那么如果在检查中出现胆囊毛糙,大家不要过于担心,接下来让我们来一起了解出现胆囊毛糙有哪些症状吧。

胆囊壁毛糙是胆囊炎的影像表现。胆囊呈梨形,紧贴在肝下面的胆囊窝内,容积约30-50毫升,有胆囊管与胆总管相通。 胆囊具有收缩和贮存胆汁的功能。平时肝脏分泌的胆汁先流入胆囊,通过粘膜吸收水分,使胆汁浓缩,并贮存起来。未浓缩的胆汁呈金黄色,浓缩后的胆汁呈空绿色。

进餐时(特别是进脂肪性食物时),脂肪及胃酸刺激小肠粘膜产生胆囊收缩素引起胆囊收缩,胆囊内的胆汁便经胆囊管、胆总管流入十二指肠内、小肠内,参与脂肪的消化与吸收。

常见的胆囊病变有胆囊炎、胆囊结石等。

若胆囊胆管粘膜发炎,胆管阻塞,胆汁排出不畅,脂肪、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就会受影响。同时,胆汗中胆固醇与胆酸盐的比例发生改变,胆固醇浓度升高,因而容易发生胆囊胆管结石。 进食脂肪后,胆囊收缩,右上腹出现疼痛,甚至剧痛、恶心等,严重的情况急性发作期可能会出现发热,黄疸的症状。

B超检查胆囊壁毛糙提示患者患有慢性胆囊炎,胆囊炎、胆石症在老年人中都很常见,两者常同时存在。控制是发作期治疗措施之一,也是平时保持胆汁排泄通畅,减少急性发作的重要手段。

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如蛋黄、鱼子、动物肝、脑肠等。胆汁中胆固醇增高,易于形成胆固醇结石。植物油既可降低胆固醇,又可促使胆固醇转变成胆汁酸防止胆石形成,故宜以植物油为主。油炸、油煎食品最好不吃,以免诱发胆绞痛。烹调上尽量清淡、少油,家蒸、煮,忌煎、炸。

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品,如胡萝卜、番茄等黄红色的水果蔬菜。因维生素A能保持胆囊内壁上皮的健全,也可减少胆固醇结石的形成。萝卜、水果汁、荠菜山楂等有利胆疏肝的作用,可常吃。

增加食品中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以保证热量需要和利于肝糖原的生成。

减少纤维素含量,少渣饮食还可减少对胃肠的刺激。

增加进餐次数,以刺激胆汁分泌,减少胆囊中胆汁淤滞浓缩。

以上就是关于胆囊毛糙有哪些症状的相关内容,了解之后,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观察自己及家人,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及时检查治疗。

胆不好脸上有什么症状

肝胆问题是需要我们引起重视的,因为在生活中肝胆出现疾病的情况比较常见,而这些疾病也都是比较难根治的,因此我们需要平时多注意自身的异常症状,及时的发现各种疾病的存在,为治疗争取时间才行,那么胆不好脸上有什么症状?

1、容易喝醉有些人,平时酒量很大,然而现在变得喝一点之后就感觉“醉了”,这种征兆提醒您肝脏功能下降,肝受损了,肝脏不能完全分解酒精代谢物乙醛。
  2、脸色发黑肝脏对铁的代谢起着重要作用,平时肝脏内积蓄有铁成份。肝细胞遭到破坏的话,肝细胞内的铁会流入血管,使血液内铁成份增加,导致脸色发黑。这种症状最容易在男性和闭经后的女性身上出现。因此,当出现脸色发黑征兆时,一定要警惕是否肝受损了,并要及时护肝。
  3、粉刺增多人体内黄体荷尔蒙起着促进分泌皮脂的作用。而肝脏则能破坏黄体荷尔蒙,调整荷尔蒙平衡。因此肝胆功能降低会使皮脂分泌增多,最终导致粉刺丛生。
  4、伤口容易化脓感染肝脏对人体代谢起着重要的作用,肝胆功能受损的话,皮肤再生就会受到阻碍。另外,肝胆的解毒功能下降容易引起伤口感染细菌。
  5、鼻头发红所谓“红鼻子”就是鼻头部分的毛细血管扩张形成的。虽然“红鼻子”并不一定是肝脏受损导致的,但女性在肝脏功能降低、荷尔蒙紊乱时容易出现“红鼻子”
  以上就是针对于但不好的一些症状了,出现了以上的这些症状我们就需要引起重视了,及时的到医院进行检查比较好,这样可以避免由于患病加重而导致的危害性,并且可以保证及时的治疗。

胆囊切除术和切除胆囊后对身体有何影响

最近,我在网络咨询或电话咨询中,经常有胆结石和胆息肉的病人问到:胆囊切除是否对身体有影响?通常情况下医生是不会详细说明或者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向病人做深入的阐明。简单地说:胆囊切除应用临床至今已有120余年历史,总体来说对身体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否则,早就废除此手术了。然而,切除一个身体本应该有的器官,对身体肯定不会一点影响也没有。百余年的病历积累和研究发现切除胆囊的诸多弊端。现在,胆囊的功能和切除后对身体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而提出了21世纪是切胆与保胆并存的时代。因此,我觉得虽然这个问题专业性极强,但我想患有胆石或胆息肉的病人,或者已经切除了胆囊的病人,他们还是有了解的愿望,所以,写下此文章。胆囊切除术本身的副损伤和切除胆囊后的近远期副作用可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一 胆囊切除术的副损伤:

1 手术致胆管损伤:众所周知,在胆囊切除的手术过程中,由于Calot’s三角的解剖复杂性,加之局部组织的粘连影响,胆囊切除术所带来的合并症在所难免,总有一定的概率(胆管损伤:0。18-2。3%),且有一定的死亡率(0。17%),其中包括:胆管损伤,肝管损伤,血管损伤,胃肠损伤等等,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在胆管损伤的病例中绝大多数是由胆囊切除引起。美国每年要做胆囊切除约50万例,如此算来美国每年将有成千上万例胆管损伤发生。我国人口众多,胆囊结石病例应在美国之上。国内黄晓强统计2566例CBD(胆总管)损伤病例中,1933例为胆囊切除引起,占狭窄病例的75%。而胆管损伤的并发症又是胆道外科非常疑难的课题,与内镜“保胆取石”手术相比,内镜保胆取石是在胆囊腔内施行手术,根本不可能伤及胆囊周围器官。这一点是胆囊切除的最大缺陷。考虑到胆囊切除带来的生理缺陷和免役功能的影响,草率选择胆囊切除之举措就应该慎重考虑了。(以下是Calot’s三角内胆囊管和胆囊动脉解剖变异图和一例医源性的胆道损伤照片。)

2 肝损害和结肠损害:目前己证实石胆酸对肝细胞具有一定毒性。而胆囊切除后次级胆酸增多,所产生的石胆酸经肝肠循环进入肝脏和结肠以后,会造成慢性肝损害和结肠损害,而结肠损害很可能是结肠癌的一个原因。

二 切除胆囊后对身体的影响:可以形象地说成“去掉胆囊后日子照样过,但以后的日子就会象长江没有洞庭湖和鄱阳湖一样,经常会‘洪水泛滥’。”

1 消化不良,腹胀、腹泻:胆囊除具备储存、浓缩和收缩等功能外,还具有复杂的化学功能和免疫功能。胆汁是由肝细胞分泌肝细胞每天分泌约800-1200ml胆汁,其中水分占97%。肝细胞分泌的胆汁经肝内外胆管沿胆囊管进入胆囊进行存储和浓缩。浓缩后的胆汁要比肝脏分泌胆汁浓缩30倍,并储存于胆囊。进食后,尤其进高脂肪食物,在迷走神经和胆囊收缩素的调节下,胆囊收缩排出胆汁进入十二指肠腔内参加消化。如果胆囊被切除,此时胆汁由肝细胞分泌而排出却无处可存,不管人体是否需要,胆汁只好持续不断的排入肠道。胆汁的产生、流向及胆囊的作用还可以有这样一个通俗形象的比喻:胆汁好比长江的水、肝内外胆管好比长江、胆囊好比洞庭湖和鄱阳湖、Oddi’s括约肌好比吴淞口、十二指肠好比东海。由青藏高原溶化的水通过各种支流汇入长江上游,奔滕不息的流向吴淞口并汇入东海;洞庭湖和鄱阳湖为长江储存了约40%水量,如果没有这两大湖,长江的水位势必上涨,畜洪能力就差了。同样没有了胆囊,胆汁仍会象青藏高原的水一样继续溶化。但是,如果没有了胆囊的调节作用,胆管就会扩张。因此,去掉胆囊后日子照样过,但以后的日子就会象长江没有洞庭湖和鄱阳湖一样,经常会“洪水泛滥”。而人类是集中进餐的哺乳类动物,我们在进餐时需要大量高浓度胆汁帮助消化,但此时体内无“富余胆汁”相助,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特别是影响对脂肪的消化吸收,其结果是诱发脂肪泻及脂溶性维生素的缺乏;造成身体消化不良、腹胀、腹泻、消瘦、面黄等。

2 碱性反流性胃炎、食道炎:正常人进食后胆囊收缩使胆汁集中大量进入肠道。这一过程与胃十二指肠的分泌及蠕动是有规律地同步进行的。胆囊切除术后因胆汁储备功能的丧失而导致胆汁由间歇性和进食有关的排泄变成了持续性排入十二指肠,返流入胃的机会增多,导致了胆汁返流性胃炎和食道炎。我想上述两点就是因为没有胆囊后所产生的所谓“洪水泛滥”吧。

3 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的发生率增高:在治疗胆总管结石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切除胆囊病例组胆管结石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切除胆囊组。虽然切除胆囊后去除了胆囊结石,却很有可能因此“招来”胆总管结石。一般人认为,没有胆囊了,结石无处可长而只好在胆管内生存。其实,胆囊结石的成因与胆管结石成因是不同的。但胆囊的存在直接影响胆管结石的形成。这是因为胆囊切除前,胆囊具有浓缩胆汁的作用,浓缩的胆汁对胆固醇的溶解度较高,而胆囊切除后,胆汁酸盐明显减少,胆汁的浓缩失去了场所,肝胆管的胆汁酸浓度降低导致对胆固醇的溶解能力降低,久而久之,容易造成胆固醇的积累,这样就容易形成结石。从“流体力学”的原理来讲是:在胆囊切除以后,胆管内的流体压力失去了缓冲的作用,导致了胆总管内压力增高,引起了胆总管代偿性扩张,从而使胆总管内的胆汁流速变得缓慢并发生旋涡或涡流,而旋涡或涡流是形成胆石的重要学说。

4 术后结肠癌发生率可能升高:近年来,许多欧洲学者发现在患结肠癌的病例中,不少病例都有胆囊切除的病史。有学者指出:“胆囊切除术后结肠癌发生的危险性较未行胆囊切除病例增加45倍”。动物实验也表明,次级胆汁酸能直接增高动物结肠癌的发生。对照研究发现胆囊切除能增加肠黏膜的增殖活动,从而促使癌变的发生。胆囊切除后胆汁的质和量的改变才是大肠癌变的主要原因。肝脏分泌出的胆酸为初级胆酸,进入肠道后与细菌接触,而成为次级胆酸量的增加。胆囊切除术后胆囊功能丧失,初级胆酸24小时持续不断地流入肠道并与细菌接触,从而产生大量次级胆酸。升高结肠内的次级胆酸的浓度明显增高,故胆囊切除术后癌种好发于右半结肠。因此,关于胆囊切除术后促进结肠癌发生的机制普遍认为:胆囊切除术后更多的胆汁循环影响了细菌的降解,由此而产生胆汁酸盐中的次级胆酸的含量和比例增高,而次级胆酸具有致癌或协同致癌作用。故易发生结肠癌。

5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这一名词是一个模糊概念。随着现代影像学诊断技术的进步,已经排除了胆道术后残余结石、胆管损伤等诊断。现代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只指有胆囊切除术后发生的Oddi’s括约肌炎症和运动障碍。研究表明胆囊在胆系动力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胆囊可容纳30-60cc的胆汁,可以缓冲胆道的流体压力,维持胆道压力生理平衡。一旦去掉胆囊,这种调节压力的平衡被打破,即可导致Oddi’s括约肌功能障碍。而这一综合征在临床上治疗非常困难。

以上所述切除胆囊所造成的这些后果,医生术前不可能细讲,在手术同意书上也只是用“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来表示,在出现胆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时,医生多是用病情复杂,不可抗拒来解释,很难评为医疗事故。当你有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时,你咨询了一些医生,但他们都说切除胆囊对人没有太大的影响,在问到是否可以保胆时,如果病人提到保胆时,他们都会不屑一顾地异口同声地说:“保胆后会复发的,这是一百多年前就废弃的手术,现在还在做,真的不可思议!”。

胆囊息肉病人的胆囊功能绝大多数是正常的,为了一颗小小的良性息肉轻易的切除胆囊,丧失了胆囊功能招来了胆囊切除术后的种种弊病,这是现代外科的大忌,应慎重行事。关于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在保胆与切胆之间,存在着天壤之别。内镜保胆取息肉保留了胆囊的生理功能,切胆取息肉丢掉了胆囊,丧失了胆囊生理功能,可以引起一系列生理障碍,甚而有引发结肠癌的可能。保胆取息肉术式十分安全,不可能有胆囊切除的那些合并症。切除胆囊后当然无胆囊息肉复发可能,但引发了胆总管结石发病率增高的危险。然究竟哪一个合算?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胆囊这一重要的消化器官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除了具有浓缩、收缩和调节缓冲胆道压力的作用外,还是一个复杂的化学和免疫功能器官。胆囊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消化器官,故不应轻易废除!当然,对于胆囊萎缩、胆囊已无功能或胆囊可疑癌变者,无疑应该切除胆囊去除病灶。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鉴于胆囊切除的诸多不利,在目前条件下,对胆囊良性疾病,不分功能好坏一律切除的做法已经不合时宜。愿广大医生和患者在考虑胆囊切除之前,定要三思而行。世间并没有完美无缺的事,手术方式也是一样,与人们认识和医学的发展有关,只有适时改变而更趋完善。所以说:“没有最好,只有合适”。虽然胆囊切除有诸多弊端,但它却在历史中挽救有了无数生命,它是功臣,胆囊切除并没有错,错是在人。而保胆手术也不是想保就能保的,也只适合一部分人。客观对待,全面掌握,选择合适。走“中庸之道”才是科学的态度。

相关治疗图解

相关偏方验方

肝胆湿热胆囊炎方

清肝利胆,通便泻火。主治化脓性胆囊炎,症见口苦口干,大便干结,小便黄赤,两胁疼痛等病症。

肝胆湿热胆囊炎方

清热利湿,消肿排脓。适用于湿热内蕴而致急慢性胆囊炎。

肝胆湿热胆囊炎方

清湿,除黄,利胆。适用于慢性胆囊炎或胆石症。

肝胆湿热胆囊炎方

清肝热,利湿浊。适用于湿热内蕴而致急慢性胆囊炎,症见口苦口干,大便干结,小便黄赤,两...

肝胆湿热胆囊炎方

清肝解毒,利湿排脓。适用于湿热内蕴而致慢性胆囊炎,症见口苦口干,大便干结,小便黄赤,...

胆囊炎是怎么引起的-乡间郎中

胆囊炎是怎么引起的

2020-07-14

胆囊炎是日常生活当中常见的病症,而人的身体之所以会发作该疾病,主要是体内存在着胆固醇代谢紊乱又或者是细菌感染等状况所导致的。也有可能是胆囊阻塞又或者是饮食不协调的原因所引起的。除此以外,长时间的情绪失控又或者是免疫力下降也容易导致该病症的发作。

对于胆囊炎很多人应该都有所听闻,这是日常生活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而目前在临床上胆囊炎主要被分为两种类型,分别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导致人的身体发作成两种不同类型胆囊炎的原因也是不一样的,那胆囊炎是怎么引起的呢?
  一、胆固醇代谢紊乱
  当人体的胆固醇代谢出现紊乱状况的时候,就会导致大量的胆固醇酯沉积在胆囊粘膜当中,从而发作轻度炎症的状况。而之后随着病情的发展,很容易形成胆固醇结石。在病情刚开始发作的时候,病人的胆囊外观并不存在明显的异常状况,发展到后期以后,会发现胆囊粘膜出现明显的充血以及肥厚的症状,并且粘膜上存在着无数黄白色的胆固醇酯沉淀。
  二、细菌感染
  当人的身体被细菌或者是病菌感染的时候,也容易导致胆囊炎的发作。一般情况下来说,这些细菌大多来自于人的肠道或者是胆道当中。它们往往会通过人的血液或者是淋巴到达到胆囊,大约有1/3的病人胆汁培养中存在着细菌。一般情况下来说由细菌感染所导致的胆囊炎大多为慢性胆囊炎。同时大约有15%左右的患者会存在着肝炎。
  三、胆囊阻塞
  胆囊阻塞往往也容易导致胆囊炎的发作。这主要是因为供应胆囊营养的血管为人体的终末动脉,此时胆囊的出路被堵塞住以后,但胆囊依旧会继续分泌出粘液,从而导致胆囊内的压力不断增高。长此以往下去,人体的胆囊就会逐渐出现缺血以及膨胀坏死的状况,最终就会诱发胆囊炎的发作。
  四、其他原因
  导致人身体发作胆囊炎的原因有很多,有可能是因为饮食不协调又或者是情绪失控的因素所引起的,也有可能是因为人的身体免疫能力和抵抗能力迅速下降所导致的。



胆囊炎是怎么引起的相关阅读


正常胆囊大小

正常的胆囊是长度约8~12cm,宽3~5cm,容量约为30~60ml,假如我们在体检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胆囊不是正常的,一定查明原因,以免发生病情影响健康。

胆囊是我们身体内很重要的器官,对于我们的健康也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但是在生活中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总是会导致胆囊出现疾病,从而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那么,正常胆囊有多大呢?一起来了解吧。
  正常胆囊大小
  胆囊在肝脏下面,正常胆囊大约长8~12cm,容量约为30~60ml。胆囊内面首要是以粘膜掩盖,有兴隆的皱襞。胆囊缩短排空时,皱襞巨大而分支;胆囊充盈时,皱臂减少变矮。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细胞游离面有许多微绒毛,胞质内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较兴隆,顶部胞质内可见少量粘液颗粒。固有层为薄层结缔组织,有较丰厚的血管、淋巴管和弹性纤维。皱壁之间的上皮常向固有层内延伸,构成深陷的粘膜窦。相似粘液腺,可排泄粘液。肌层较薄,肌纤维摆放不甚规矩,有环行、斜行、纵行等。
  胆囊的生理功能
  1、储存胆汁:一个饥饿的人(即非消化期间),胆汁储存在胆囊内,当消化需求的时分,再由胆囊排出,所以胆囊被称为“胆汁库房”。
  2、浓缩胆汁:金黄色碱性肝胆汁中的大部分水和电解质,由胆囊黏膜吸收返回到血液,留下胆汁中有效成分储存在胆囊内,变成棕黄色或墨绿色呈弱酸性的胆囊胆汁。
  3、排泄粘液:胆囊黏膜每天能排泄稠厚的黏液20ml,保护胆道黏膜,不受浓缩胆汁的腐蚀和溶解。
  4、排空:进食3~5min后,食物经十二指肠,影响十二指肠黏膜,发生一种激素叫缩胆囊素,使胆囊缩短,将胆囊内胆汁当即排入十二指肠,以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在排出胆汁一起,也将胆道内的细菌与胆汁一起排出体外。 ? ? ? ? ? ? ? ? ? ?

胆囊压痛点在哪

有一种被称为触诊的方法,也就是在中医治疗当中,医生用手指来触碰患者的身体,当某一个部位出现压痛的时候,就可以大概判断出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随着进一步检查,患者的疾病也就会被确诊。那么,胆囊的压痛点在哪里呢?

胆囊压痛点在右腹肌外缘与肋弓的交点,胸椎压痛点在8-10胸椎旁,右膈神经压痛点在颈部右侧胸锁乳突肌两下角之间。什么是压痛呢?其实压痛指触诊时,以右手食指、中指指端放于腹壁逐渐深压而发生疼痛称为压痛,多来自腹壁或腹腔内的病变。 它常见的症状及病因主要有以下三种:

1.腹部局部压痛:腹部炎症,如较轻的阑尾炎,胰腺炎。

2.腹部弥漫性压痛:腹膜炎等广泛性炎症。

3.胸壁压痛:胸膜炎,胸骨骨折等。

压痛的部位常提示相关腹腔脏器的病变。临床常见的压痛点和压痛部位有:阑尾点叉称麦氏点,位于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外1/3处,阑尾炎时此处有压痛;胆囊点,位于右侧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胆囊炎时此处有明显的压痛;急性肝炎时,可在右季肋部、上腹部产生压痛;十二指肠溃疡可在中上腹部产生压痛;胰腺炎症,可在左侧腹部产生压痛;子宫及附件的疾病,可在下腹部产生压痛等。

而胸骨压痛是白血病的重要体征之一。除此还可见于恶性淋巴瘤、骨髓增殖性疾病,但后两者较为少见。白血病,又叫血癌,当人们患有白血病,特别是患有急性白血病时,胸骨压痛便成为重要的体征之一。据临床观察,多数病人胸骨压痛最明显的部位在胸骨下部,即相当于第四、第五肋间的胸骨部。医学家们认为,产生骨痛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骨髓内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引起骨髓腔容积压力增高,以及白血病细胞浸润骨膜刺激感觉神经而引起。从解剖学上看,胸骨板很薄,覆盖此部的皮肤也很薄,骨膜感觉神经也较丰富,所以,对触压很敏感,往往会产生明显的压痛。 因此,如果出现胸骨压痛,请高度重视,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胆囊点压痛提示胆囊病变,一般结合胆囊彩超可以确诊胆囊病变,早发现早治疗。以上就是胆囊的压痛点在哪的相关知识介绍。

胆囊毛糙有哪些症状

说起胆囊毛糙,有些人可能不了解,但在生活中很常见,尤其是在老年人中,胆囊壁毛糙其实就是胆囊炎的影像表现。那么如果在检查中出现胆囊毛糙,大家不要过于担心,接下来让我们来一起了解出现胆囊毛糙有哪些症状吧。

胆囊壁毛糙是胆囊炎的影像表现。胆囊呈梨形,紧贴在肝下面的胆囊窝内,容积约30-50毫升,有胆囊管与胆总管相通。 胆囊具有收缩和贮存胆汁的功能。平时肝脏分泌的胆汁先流入胆囊,通过粘膜吸收水分,使胆汁浓缩,并贮存起来。未浓缩的胆汁呈金黄色,浓缩后的胆汁呈空绿色。

进餐时(特别是进脂肪性食物时),脂肪及胃酸刺激小肠粘膜产生胆囊收缩素引起胆囊收缩,胆囊内的胆汁便经胆囊管、胆总管流入十二指肠内、小肠内,参与脂肪的消化与吸收。

常见的胆囊病变有胆囊炎、胆囊结石等。

若胆囊胆管粘膜发炎,胆管阻塞,胆汁排出不畅,脂肪、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就会受影响。同时,胆汗中胆固醇与胆酸盐的比例发生改变,胆固醇浓度升高,因而容易发生胆囊胆管结石。 进食脂肪后,胆囊收缩,右上腹出现疼痛,甚至剧痛、恶心等,严重的情况急性发作期可能会出现发热,黄疸的症状。

B超检查胆囊壁毛糙提示患者患有慢性胆囊炎,胆囊炎、胆石症在老年人中都很常见,两者常同时存在。控制是发作期治疗措施之一,也是平时保持胆汁排泄通畅,减少急性发作的重要手段。

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如蛋黄、鱼子、动物肝、脑肠等。胆汁中胆固醇增高,易于形成胆固醇结石。植物油既可降低胆固醇,又可促使胆固醇转变成胆汁酸防止胆石形成,故宜以植物油为主。油炸、油煎食品最好不吃,以免诱发胆绞痛。烹调上尽量清淡、少油,家蒸、煮,忌煎、炸。

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品,如胡萝卜、番茄等黄红色的水果蔬菜。因维生素A能保持胆囊内壁上皮的健全,也可减少胆固醇结石的形成。萝卜、水果汁、荠菜山楂等有利胆疏肝的作用,可常吃。

增加食品中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以保证热量需要和利于肝糖原的生成。

减少纤维素含量,少渣饮食还可减少对胃肠的刺激。

增加进餐次数,以刺激胆汁分泌,减少胆囊中胆汁淤滞浓缩。

以上就是关于胆囊毛糙有哪些症状的相关内容,了解之后,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观察自己及家人,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及时检查治疗。

胆不好脸上有什么症状

肝胆问题是需要我们引起重视的,因为在生活中肝胆出现疾病的情况比较常见,而这些疾病也都是比较难根治的,因此我们需要平时多注意自身的异常症状,及时的发现各种疾病的存在,为治疗争取时间才行,那么胆不好脸上有什么症状?

1、容易喝醉有些人,平时酒量很大,然而现在变得喝一点之后就感觉“醉了”,这种征兆提醒您肝脏功能下降,肝受损了,肝脏不能完全分解酒精代谢物乙醛。
  2、脸色发黑肝脏对铁的代谢起着重要作用,平时肝脏内积蓄有铁成份。肝细胞遭到破坏的话,肝细胞内的铁会流入血管,使血液内铁成份增加,导致脸色发黑。这种症状最容易在男性和闭经后的女性身上出现。因此,当出现脸色发黑征兆时,一定要警惕是否肝受损了,并要及时护肝。
  3、粉刺增多人体内黄体荷尔蒙起着促进分泌皮脂的作用。而肝脏则能破坏黄体荷尔蒙,调整荷尔蒙平衡。因此肝胆功能降低会使皮脂分泌增多,最终导致粉刺丛生。
  4、伤口容易化脓感染肝脏对人体代谢起着重要的作用,肝胆功能受损的话,皮肤再生就会受到阻碍。另外,肝胆的解毒功能下降容易引起伤口感染细菌。
  5、鼻头发红所谓“红鼻子”就是鼻头部分的毛细血管扩张形成的。虽然“红鼻子”并不一定是肝脏受损导致的,但女性在肝脏功能降低、荷尔蒙紊乱时容易出现“红鼻子”
  以上就是针对于但不好的一些症状了,出现了以上的这些症状我们就需要引起重视了,及时的到医院进行检查比较好,这样可以避免由于患病加重而导致的危害性,并且可以保证及时的治疗。

胆囊切除术和切除胆囊后对身体有何影响

最近,我在网络咨询或电话咨询中,经常有胆结石和胆息肉的病人问到:胆囊切除是否对身体有影响?通常情况下医生是不会详细说明或者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向病人做深入的阐明。简单地说:胆囊切除应用临床至今已有120余年历史,总体来说对身体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否则,早就废除此手术了。然而,切除一个身体本应该有的器官,对身体肯定不会一点影响也没有。百余年的病历积累和研究发现切除胆囊的诸多弊端。现在,胆囊的功能和切除后对身体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而提出了21世纪是切胆与保胆并存的时代。因此,我觉得虽然这个问题专业性极强,但我想患有胆石或胆息肉的病人,或者已经切除了胆囊的病人,他们还是有了解的愿望,所以,写下此文章。胆囊切除术本身的副损伤和切除胆囊后的近远期副作用可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一 胆囊切除术的副损伤:

1 手术致胆管损伤:众所周知,在胆囊切除的手术过程中,由于Calot’s三角的解剖复杂性,加之局部组织的粘连影响,胆囊切除术所带来的合并症在所难免,总有一定的概率(胆管损伤:0。18-2。3%),且有一定的死亡率(0。17%),其中包括:胆管损伤,肝管损伤,血管损伤,胃肠损伤等等,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在胆管损伤的病例中绝大多数是由胆囊切除引起。美国每年要做胆囊切除约50万例,如此算来美国每年将有成千上万例胆管损伤发生。我国人口众多,胆囊结石病例应在美国之上。国内黄晓强统计2566例CBD(胆总管)损伤病例中,1933例为胆囊切除引起,占狭窄病例的75%。而胆管损伤的并发症又是胆道外科非常疑难的课题,与内镜“保胆取石”手术相比,内镜保胆取石是在胆囊腔内施行手术,根本不可能伤及胆囊周围器官。这一点是胆囊切除的最大缺陷。考虑到胆囊切除带来的生理缺陷和免役功能的影响,草率选择胆囊切除之举措就应该慎重考虑了。(以下是Calot’s三角内胆囊管和胆囊动脉解剖变异图和一例医源性的胆道损伤照片。)

2 肝损害和结肠损害:目前己证实石胆酸对肝细胞具有一定毒性。而胆囊切除后次级胆酸增多,所产生的石胆酸经肝肠循环进入肝脏和结肠以后,会造成慢性肝损害和结肠损害,而结肠损害很可能是结肠癌的一个原因。

二 切除胆囊后对身体的影响:可以形象地说成“去掉胆囊后日子照样过,但以后的日子就会象长江没有洞庭湖和鄱阳湖一样,经常会‘洪水泛滥’。”

1 消化不良,腹胀、腹泻:胆囊除具备储存、浓缩和收缩等功能外,还具有复杂的化学功能和免疫功能。胆汁是由肝细胞分泌肝细胞每天分泌约800-1200ml胆汁,其中水分占97%。肝细胞分泌的胆汁经肝内外胆管沿胆囊管进入胆囊进行存储和浓缩。浓缩后的胆汁要比肝脏分泌胆汁浓缩30倍,并储存于胆囊。进食后,尤其进高脂肪食物,在迷走神经和胆囊收缩素的调节下,胆囊收缩排出胆汁进入十二指肠腔内参加消化。如果胆囊被切除,此时胆汁由肝细胞分泌而排出却无处可存,不管人体是否需要,胆汁只好持续不断的排入肠道。胆汁的产生、流向及胆囊的作用还可以有这样一个通俗形象的比喻:胆汁好比长江的水、肝内外胆管好比长江、胆囊好比洞庭湖和鄱阳湖、Oddi’s括约肌好比吴淞口、十二指肠好比东海。由青藏高原溶化的水通过各种支流汇入长江上游,奔滕不息的流向吴淞口并汇入东海;洞庭湖和鄱阳湖为长江储存了约40%水量,如果没有这两大湖,长江的水位势必上涨,畜洪能力就差了。同样没有了胆囊,胆汁仍会象青藏高原的水一样继续溶化。但是,如果没有了胆囊的调节作用,胆管就会扩张。因此,去掉胆囊后日子照样过,但以后的日子就会象长江没有洞庭湖和鄱阳湖一样,经常会“洪水泛滥”。而人类是集中进餐的哺乳类动物,我们在进餐时需要大量高浓度胆汁帮助消化,但此时体内无“富余胆汁”相助,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特别是影响对脂肪的消化吸收,其结果是诱发脂肪泻及脂溶性维生素的缺乏;造成身体消化不良、腹胀、腹泻、消瘦、面黄等。

2 碱性反流性胃炎、食道炎:正常人进食后胆囊收缩使胆汁集中大量进入肠道。这一过程与胃十二指肠的分泌及蠕动是有规律地同步进行的。胆囊切除术后因胆汁储备功能的丧失而导致胆汁由间歇性和进食有关的排泄变成了持续性排入十二指肠,返流入胃的机会增多,导致了胆汁返流性胃炎和食道炎。我想上述两点就是因为没有胆囊后所产生的所谓“洪水泛滥”吧。

3 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的发生率增高:在治疗胆总管结石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切除胆囊病例组胆管结石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切除胆囊组。虽然切除胆囊后去除了胆囊结石,却很有可能因此“招来”胆总管结石。一般人认为,没有胆囊了,结石无处可长而只好在胆管内生存。其实,胆囊结石的成因与胆管结石成因是不同的。但胆囊的存在直接影响胆管结石的形成。这是因为胆囊切除前,胆囊具有浓缩胆汁的作用,浓缩的胆汁对胆固醇的溶解度较高,而胆囊切除后,胆汁酸盐明显减少,胆汁的浓缩失去了场所,肝胆管的胆汁酸浓度降低导致对胆固醇的溶解能力降低,久而久之,容易造成胆固醇的积累,这样就容易形成结石。从“流体力学”的原理来讲是:在胆囊切除以后,胆管内的流体压力失去了缓冲的作用,导致了胆总管内压力增高,引起了胆总管代偿性扩张,从而使胆总管内的胆汁流速变得缓慢并发生旋涡或涡流,而旋涡或涡流是形成胆石的重要学说。

4 术后结肠癌发生率可能升高:近年来,许多欧洲学者发现在患结肠癌的病例中,不少病例都有胆囊切除的病史。有学者指出:“胆囊切除术后结肠癌发生的危险性较未行胆囊切除病例增加45倍”。动物实验也表明,次级胆汁酸能直接增高动物结肠癌的发生。对照研究发现胆囊切除能增加肠黏膜的增殖活动,从而促使癌变的发生。胆囊切除后胆汁的质和量的改变才是大肠癌变的主要原因。肝脏分泌出的胆酸为初级胆酸,进入肠道后与细菌接触,而成为次级胆酸量的增加。胆囊切除术后胆囊功能丧失,初级胆酸24小时持续不断地流入肠道并与细菌接触,从而产生大量次级胆酸。升高结肠内的次级胆酸的浓度明显增高,故胆囊切除术后癌种好发于右半结肠。因此,关于胆囊切除术后促进结肠癌发生的机制普遍认为:胆囊切除术后更多的胆汁循环影响了细菌的降解,由此而产生胆汁酸盐中的次级胆酸的含量和比例增高,而次级胆酸具有致癌或协同致癌作用。故易发生结肠癌。

5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这一名词是一个模糊概念。随着现代影像学诊断技术的进步,已经排除了胆道术后残余结石、胆管损伤等诊断。现代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只指有胆囊切除术后发生的Oddi’s括约肌炎症和运动障碍。研究表明胆囊在胆系动力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胆囊可容纳30-60cc的胆汁,可以缓冲胆道的流体压力,维持胆道压力生理平衡。一旦去掉胆囊,这种调节压力的平衡被打破,即可导致Oddi’s括约肌功能障碍。而这一综合征在临床上治疗非常困难。

以上所述切除胆囊所造成的这些后果,医生术前不可能细讲,在手术同意书上也只是用“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来表示,在出现胆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时,医生多是用病情复杂,不可抗拒来解释,很难评为医疗事故。当你有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时,你咨询了一些医生,但他们都说切除胆囊对人没有太大的影响,在问到是否可以保胆时,如果病人提到保胆时,他们都会不屑一顾地异口同声地说:“保胆后会复发的,这是一百多年前就废弃的手术,现在还在做,真的不可思议!”。

胆囊息肉病人的胆囊功能绝大多数是正常的,为了一颗小小的良性息肉轻易的切除胆囊,丧失了胆囊功能招来了胆囊切除术后的种种弊病,这是现代外科的大忌,应慎重行事。关于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在保胆与切胆之间,存在着天壤之别。内镜保胆取息肉保留了胆囊的生理功能,切胆取息肉丢掉了胆囊,丧失了胆囊生理功能,可以引起一系列生理障碍,甚而有引发结肠癌的可能。保胆取息肉术式十分安全,不可能有胆囊切除的那些合并症。切除胆囊后当然无胆囊息肉复发可能,但引发了胆总管结石发病率增高的危险。然究竟哪一个合算?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胆囊这一重要的消化器官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除了具有浓缩、收缩和调节缓冲胆道压力的作用外,还是一个复杂的化学和免疫功能器官。胆囊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消化器官,故不应轻易废除!当然,对于胆囊萎缩、胆囊已无功能或胆囊可疑癌变者,无疑应该切除胆囊去除病灶。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鉴于胆囊切除的诸多不利,在目前条件下,对胆囊良性疾病,不分功能好坏一律切除的做法已经不合时宜。愿广大医生和患者在考虑胆囊切除之前,定要三思而行。世间并没有完美无缺的事,手术方式也是一样,与人们认识和医学的发展有关,只有适时改变而更趋完善。所以说:“没有最好,只有合适”。虽然胆囊切除有诸多弊端,但它却在历史中挽救有了无数生命,它是功臣,胆囊切除并没有错,错是在人。而保胆手术也不是想保就能保的,也只适合一部分人。客观对待,全面掌握,选择合适。走“中庸之道”才是科学的态度。

相关治疗图解

相关偏方验方

肝胆湿热胆囊炎方

清肝利胆,通便泻火。主治化脓性胆囊炎,症见口苦口干,大便干结,小便黄赤,两胁疼痛等病症。

肝胆湿热胆囊炎方

清热利湿,消肿排脓。适用于湿热内蕴而致急慢性胆囊炎。

肝胆湿热胆囊炎方

清湿,除黄,利胆。适用于慢性胆囊炎或胆石症。

肝胆湿热胆囊炎方

清肝热,利湿浊。适用于湿热内蕴而致急慢性胆囊炎,症见口苦口干,大便干结,小便黄赤,两...

肝胆湿热胆囊炎方

清肝解毒,利湿排脓。适用于湿热内蕴而致慢性胆囊炎,症见口苦口干,大便干结,小便黄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