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与保健误区

2020-07-14

近些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治未病”一词广为传播。各种门类的保健及养生的书籍、讲座、电子读物等应运而生,但其科学性、准确性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因此,也产生了一些认识误区。

误区一:“治未病”的概念误区

治未病起源于我国的《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一些为了达到商业目的燃,利用大多数民众对医疗、保健、营养及养生方面知识的缺乏和认识,将“治未病”谬谈为养生保健,误导人们。实际上“治未病”应该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即未病防变、已病防传和瘥(cuó)后防复,即涵盖保健、治病、康复的全过程。“治未病”既不是对正常的健康人无病找病治,也不是有病不需正规治疗。而是循着病的发展进程的施治,一是找出已病的病源、病因进行治疗,从而达到标本兼治;二是首先强壮关联密切的相传脏腑,防止疾病的相传和蔓延,控制疾病的发展。因此,“治未病”属于治疗疾病的范畴,不能与养生保健、预防疾病完全等同。

误区二:“治未病”不识药性

有些人认为,“治未病”就是多吃些保健药品,于是对滋补类药品持多多益善的态度,这种理解完全是对“治未病”的曲解。药物是用来“以供医事”的,所有的药都具两面性——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保健多推荐中药,殊不知中药有寒、热、温、凉的偏性。如果不辨体质虚实寒热之偏、辨饮食及药物寒热温凉之性。会导致人体的阴阳失衡,适得其反,甚至引发毒副作用。譬如,六味地黄丸属甘温性,偏于补阴的药,主治肾阴虚。吃后有时候会妨碍消化功能,因此脾胃功能弱(容易腹泻、肚子常有咕噜咕噜感觉等)、消化不良者慎吃。所以如果不是典型的肾阴虚病人,不要随意服用。固元膏是补血养元的补品,但是中医认为:内有实热、痰热、湿热或因气滞生病者,不宜服用固元膏。湿阻中满、便溏或泄泻者,阴虚火旺、痰热咳嗽者,内有郁火及外感未清者均忌服固元膏。

 误区三:“治未病”跟着广告走

社会上一些商家为利益所驱使,不惜重金请明星代言产品,培训一些非医疗专业人员在电台做讲座,再由员工冒充患者或家属打现场咨询电话做假咨询、假购买,夸大药效,哄骗消费者。将保健品功效吹得几乎无所不能,能够减肥、降糖、增高、提智、补钙、抗癌等。这些广告宣传,对消费者产生严重误导:致使许多该去医院找医生治疗的慢性病或者疑难杂症患者,被广告忽悠长期吃保健品;有些患者,为缓解病痛,盲目购买产品,看到别人买也跟着买,结果钱不少花,病也没治好,有的甚至在用了产品后病情反而恶化。自己到最后都不理解,为什么同样的药,别人有的用了有效,自己不但没有任何效果反而病情还加重了。其实,一句话就可以解释这种现象,“药同人不同”。每个人的先天体质都各自不同,病理生理状况不同。疾病的治疗必须个体化,千人一方的治疗是不科学的。对于广告误导的识别,可以掌握三个原则:一是将保健食品吹成有特效疾病疗效的,不要信。二是一个药能治疗的适应症越多,说明这个药没效果。三是某个疾病的治疗药物越多,说明这个疾病目前还没有专属的治疗药物,不要迷信“特效”。

误区四:“治未病”就是进补

补药不能养生。人体健康讲究的是平衡,不是进补。补者,济其虚也。反过来说,就是“不虚不补”。一个不需要补的正常人,如果随意进补,就会把正常人的生理平衡搞乱。譬如,衣服只有残破时,才需要修补;短者,要补长;洞穿者,要缝补。而对不残、不短、不破、不洞穿的衣服,你还需要补吗?另外,什么是补药?到今天也没有权威定论。《蠢子医》说:“世人皆说补益好,岂知补益不当殊难了……人身原是小天地,日月为神江河道,胸隔喜顺利,肠胃喜通调,日食三合米,胜似参芪一大包……”每一种补方补药,都有它的适应症,不可能治疗所有虚症,犹如一身衣服,不可能春夏秋冬都适宜。无需的进补对健康无益,回归自然,均衡营养,豁达乐观,才是健康。



治未病”与保健误区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