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慌要怎么办

2020-07-14

心慌要怎么办:
  当自觉心慌时候患者首先应该自己先摸一下脉搏,看一下脉搏跳动是不是太快或跳得太慢,再或者是有没有漏跳情况。
  最好患者自测心脏脉搏每分钟跳动次数,如果次数超过或远远低于正常范围,那么还是应该到医院尽早做一些专业的辅助检查。如果自测脉搏时还发现了心律不齐情况,这时患者应该尽快到医院,进行心电图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详细检查,观察心律不齐情况是哪种类型心律不齐发作。
  如果发作心慌时候心率并没有问题,医生还应该注意排查一下有没有其他导致心慌情况,比如是不是患者近期过度劳累或者有太紧张、太焦虑情绪,以上都有可能出现心慌感觉。



心慌要怎么办相关阅读


大蒜防治心脏病的秘密

大蒜是最常用的调味品之一,由于它特殊的气味和辛辣的口感很多人拒绝它,但是也有很多人喜欢它,大家都听说吃大蒜有益健康,但是为什么吃大蒜对我们有好处呢?有什么好处呢?

据国外媒体报道,研究人员揭开了吃大蒜为什么能保持心脏健康的秘密。秘密的关键在于蒜素,它被分解成为刺鼻而有害健康的硫磺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与红血球反应,生成硫化氢气体,硫化氢可舒缓血管,让血流更畅通。但是,英国专家警告说,服用蒜素补品可能会有副作用。硫化氢产生一种腐鸡蛋气味,过去人们用它来制作臭气弹。但是,低浓度的硫化氢在帮助细胞相互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血管中,硫化氢刺激形成“衬里”,使其放松,从而导致血管扩张。

这样就可以降低血压,让血液为一些基本器官输送更多氧气,释放心脏压力。研究组在浴室中用含有碎大蒜的汁液“沐浴”了老鼠血管。结论令人惊讶,血管压力减少72%。研究人员还发现,把红血球暴露在从超市购买的大蒜提取的汁液中片刻,便开始生成硫化氢气体。更多研究显示,这种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血细胞的表面。

研究人员表示,红血球中硫化氢的生成可能被用于规定蒜素补剂的每日摄入量。在大蒜消费量高的地区,例如地中海和远东,人们的心血管病发病率较低。”

英国心脏基金会心脏病护理人员说:“这是非常有趣的研究,研究显示,大蒜可能有益心脏健康。但是,把吃大蒜作为一种医疗方法以降低冠心病风险的方式还缺乏足够的证据。把大蒜作为日常饮食中的一部分基于个人选择。值得注意的是,大量蒜素补剂可能会与稀释血液的药物相互作用,增大出血的危险。”

心理与心脏:是朋友还是敌人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拥有的越来越多,从物质上的衣食住行到精神上知识视野的满足。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学会掩饰自己的情绪,把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咸酿成心底的喜怒悲忧恐,却最终还是静静凝成外表的波澜不惊。但我们看不到的是 即使是一个瞬间,心理变化产生的信号也可以通达躯体 影响我们的心脏。

心理与心脏 是好友密不可分

我们不止一次地慨叹人体的神奇,各个器官各司其职就可以呈现出一个人精彩纷呈的世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有一些心脏移植之后的病人会出现那颗心脏的主人一部分的性格特征,甚至有移植成功的患者会混杂一些捐赠者生前的回忆。也许会觉得匪夷所思,但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心理与心脏之间的密切关系也渐渐揭开面纱,逐渐展现在大众的眼前。

自古以来,心脏就不仅仅是一个器官,它与我们的心理、精神状态密不可分。在东西方文化中,心脏往往被视作灵魂的居所。单从可以折射先辈感悟与理解的语言来看,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情感往往都与心密切相关,就像“with all my heart全心全意”一样,意指我们的心意和感情与心相关。事实证明,这不仅仅是我们的祖先在这个跳动不休的器官上单纯的想象赋予,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提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属也”,认为是心气的充沛和心血的充盈保证了人体正常的精神活动。而分科细化的现代医学,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心理与心脏息息相关,并逐渐衍生了“双心医学”,即心理心脏病学。

心脏具有独立的智能,具有类似于大脑功能的“小脑”,又叫心内神经节,这些神经节可以做各种各样的信息处理,并反馈给大脑。除了认可心脏独立的智能外,认为心脏对于一些外界的刺激,甚至可以先于大脑做出反应。在他的研究中,给予受试者不同场景的外界刺激,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在给予不同场景的同时监控他们的脑电波和心脏活动和响应时间。结果证明,猫咪,女子,受伤,凶杀照片等刺激会使受试者的心脏出现不同的反应,更令人不可置信的是,心脏的传导竟先于大脑的感知。心脏具有一种超能量的直觉,在和大脑一样可以发射可被测量的磁场的同时,可以感知另一层次的信息,即我们常说的灵魂。

上述心脏的智能说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去探索和证实,但是好的情绪与心理状态对心脏有益是无可厚非的。英国的一项研究发现,看喜剧片会使血液加速流向心脏,其效果相当于做一场有氧运动或服用一个疗程的降胆固醇药物。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相似的感受,在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下,我们好像拥有了更多的力气与精力。此外,很多研究证实音乐疗法、心理指导等也可以使一些具有心脏病症状的患者得到缓解。

心理与心脏 是敌人互相影响

亲密无间的伙伴,可能会带来坚定的保护,也可能会带来更致命的伤害。在地震、洪水、战争等重大事件发生后,即使已经过去多年,幸存者的群体中还会出现较大规模的心脏问题,在世界杯这样紧张的赛事期间也被证实心脏病频发。

在临床中,也有越来越多的医生发现有这样一部分病人,可能因为胸痛、胸闷、心慌、汗出、气短、头晕等症状就诊,但经过反复检查证实没有器质性病变,病痛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却找不到具体的病变位置。患者只好反复检查,检查单越积越厚,进行了心脏病的相关治疗但症状可能仍然没有好转。那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这时我们可以给患者进行一些焦虑或抑郁的简单测评,有调查发现超过60%反复主诉心悸的患者都有一定程度的焦虑症表现,而且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和焦虑的发生率高,躯体化症状显著,这可能是因为生活压力大或者思虑过多引起的,与个人的体质也有一定的关系。在进行一些抗焦虑抑郁和改善心肌缺血等治疗后,症状会有一定程度的好转,部分疗效显著的会痊愈。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单纯的药物等治疗措施并不能完全有效地防治冠心病,精神心理问题对心脏的影响不容忽视,研究发现,平时精神压力大,或有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的人更容易患心脏病,合并心理问题的心脏病患者相对没有心理问题的预后也较差。其机制可能与精神压力增加能够引起心律失常、增加血小板聚集、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相关。同时,过高的精神压力可促使不良医学行为的发生,如吸烟、酗酒、饮食不规律、依从性差、缺乏体育锻炼等。这些因素均可导致稳定型冠心病患者死亡率升高。2014年1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刊载了由我国心血管内科和精神疾病科相关专家共同撰写的《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的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以推广心血管和精神心理的“双心”康复。同年2月,美国《循环》杂志刊载了美国心脏协会专家组的一份科学声明,正式将抑郁症同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和吸烟一起列入心脏病风险因素。这表明心理对心脏的重要影响已经被国内外广泛认可。

是朋友还是敌人 自我调节是关键

心理与心脏密切相关,好的心理状态对心脏的功能有一定的维护和促进作用,反之不良的心理状态就可能对心脏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危害生命。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快速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竞争压力充斥在人群中,每个人的体质与情感敏感度都不同。也许会有人说,我们都知道情绪不好会影响身体,但我们是身不由己。事实上,我们可以控制的还有很多,太过忙碌的人可以尽可能地忙里偷闲,每天做一两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尽可能的增加自己与他人的交流,并利用好自我暗示的力量。对于一些因家庭事务多而不太接触外界事务的患者,我们建议尽可能的走出去,拥有目标和梦想的人,会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满足。而对于一部分已经患双心(心理心脏)疾病的患者,我们建议不要过度抵触心理方面及药物的治疗,我们周围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且小剂量短时间服用抗焦虑抑郁药物很少发生广大患者担心的药物依赖等状况。当然除了药物治疗外,自身对情绪的控制以及周边亲友的支持对双心疾病的治疗的重要性更需重视,希望广大双心患者可以重展笑颜,恢复健康。

看“长相”识心脏

常言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而从古至今,医生看病就是“望闻问切”,扁鹊可谓是“望而知之谓之神”,他通过看蔡桓公的脸色而判断其病情的逐步加重,直到最后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也就是说,通过看一个人的“外貌”,能够推断这个人的健康状况,疾病状况。那么,能否通过人的外在表现评估心脏的情况呢?所谓的“以貌识心”?看“长相”识心脏,虽然不能作为定论,但是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实用性。

心脏位于胸腔的前下部,跟本人的拳头差不多大,在全身的血液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达,心脏检查的方法越来越多,专业医生们可以更容易“透视”心脏。通过验血可以查心脏标志物;通过心电图可以看心脏的电活动,评估心肌是否缺血;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看心脏的结构及泵血功能;通过冠脉CT可以看供应心脏血流的冠状动脉是否狭窄;通过心脏核磁和心肌核素可以看心肌存活情况等。

那么,我们作为普通人,有没有办法“望而知心”呢?如何从外在的体征看一个人的心脏情况呢?

让我们从“头”开始说起。

眼睛为心灵之窗,眼睛无神的心脏病病人,疾病一般较重难治。

耳朵是一个倒立的胎儿的形状,心脏对应的位置在耳甲腔正中的凹陷处。这个位置如果有结节或者发红,可能与一些心脏疾病有关系,如心动过速、心绞痛、心律不齐等。

面色晦暗,两颧绀红,口唇轻度发绀,可能与二尖瓣狭窄有关。两颧发红,也可能与高血压有关。口唇发绀可见于心衰患者。

皮肤苍白、口唇苍白可能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有关系。

指尖、足趾、大小鱼际肌腱部位存在粉红色有压痛的小结节,称为Osler小结,见于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

颈静脉明显充盈、怒张或搏动,可见于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的患者。

与右心衰竭有关的水肿特点:颜面一般不肿,最早出现于身体下垂部位,对称性,凹陷性。能行走活动者,最早出现在踝内侧,行走活动后明显,休息后减轻或消失,卧床这以腰骶部明显。

何谓“双心”

双心医学,是一门由心脏病学和心理学交叉并综合形成的学科,主要研究心理疾患与心脏病之间的相关性,以及研究控制这些心理问题对心血管疾病转归的影响,强调在关注患者躯体疾病的同时,关注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尊重患者的主观感受,倡导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即身心的全面和谐统一。

1995年,提出双心医学的概念,经过多年艰难的探索和临床实践,其于2006年正式提出“双心医学”,标志着“双心医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正式建立。

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可以成为心血管疾病的原发病因和危险因素,同时又可以作为诱发因素加速原有心血管疾病的进程,导致临床预后恶化。目前,双心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关于精神心理因素引发心肌缺血的研究日益深入。

精神心理因素与心脏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甚至会直接引发猝死。网上有很多诸如人被气死的例子。心血管医生也关注到节假日与心脏病的关系,比如除夕、世界杯期间,都是心肌梗死的高发日。因为在此期间,人处于忙碌或熬夜中,会面临精神、心理应激,从而导致心脏事件的突然发生;还有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带来心血管损伤,都提示精神压力可引发心脏问题。

为什么说“喜伤心”

说起来七种情绪里面喜是一种好的情绪,怎么会伤心呢?这里的“喜”其实说的是大喜,是过分的高兴、兴奋,而大喜过望就会影响到我们的心,损伤心气。古人认为“心藏神”,正常的喜乐,使精神愉快,心气舒畅。若狂喜极乐,会使心气弛缓,精神涣散,而产生喜笑不休、心悸、失眠等症。《灵枢》里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就是说喜乐过极会损伤心神。还有“喜则气缓”,就是说大喜之后这个气就缓,缓意思是涣,表示水一下子涣散开来。太高兴、太兴奋了,往往气就散掉了,而产生喜笑不休、心悸、失眠等症,严重的甚至发疯。

在《儒林外史》里面有大家熟知的故事“范进中举”。范进考举人老考不取,到五十多岁还考不取,屡考屡败。最后一次在他自己都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却突然接到通知考中举人了,这时候他是大喜过望,结果没想到,大喜之后就疯了。为什么疯了呢?就是伤心了。因为心藏神,心主神明,心是管思维意识、神志活动的。正常的喜乐,使精神愉快,心气舒畅。可是狂喜极乐,会使心气弛缓,精神涣散,所以人也就迷失了,丧失神志,所以人千万不要大喜过望。国外也有个故事说的是加拿大的一位贫穷的鞋匠,在确知自己中了百万元的巨彩后,竟“因乐暴亡”,直到入殓之时,仍面带笑容。这种因过度兴奋造成的猝死,时常发生在中老年人中间。人过中年,全身的动脉均会发生程度不同的硬化,营养心肌的冠状动脉当然不会例外。如若心脏剧烈地跳动,必然增加能耗,心肌将会发生相对的供血不足,从而出现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或心搏骤停。这是“乐极生悲”的一个原因。此外“乐极生悲”还可致血压骤然升高,健康的人尚可代偿,若已患高血压病,过度兴奋就会导致“高血压危象”,表现为突然头晕目眩、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烦躁不安。“高血压危象”尽管可能持续几个小时,却可由此引起脑血管破裂发生猝死。

所以要做到“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任何情绪的过分激动都是不可取的,善于自我调节情感,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一定注意不要超过正常的生理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