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吃什么药

2020-07-14

抑郁症吃什么药:
  药物治疗分为西药和中药,目前以西药当中,抗抑郁药物应用的是比较多的。
  目前最常用的有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和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大脑里边负责神经传递的神经递质功能不足,尤其是负责情绪的三个重要的递质,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功能不足。这一类药物,就是提高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或多巴胺功能的,从而发挥抗抑郁的作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共有6种药物,氟伏沙明、帕罗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和艾司西酞普兰、氟西汀,主要的作用就是提高中枢5-羟色胺神经的功能,这是目前比较常用的。
  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主要有文拉法辛、度洛西汀和米纳普伦。这一类药物是提高大脑里面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功能的,这些药物的特点是对重型的抑郁症、对伴有疼痛的、对伴有多种多样躯体不适的抑郁症患者效果不错。其中度洛西汀和米纳普仑,效果更优一点。
  刚才讲到的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那六种药当中疗效不错的,主要是帕罗西汀、艾司西酞普兰,那四种药物也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和优点,兰释(氟伏沙明)对强迫症效果不错,氟西汀对进食障碍、厌食、贪食症效果不错。舍曲林对儿童抑郁症和老年抑郁症是首选。西酞普兰对于有关心脏病的抑郁症患者,也是首选之一。可以说是龙生九子、子子不同。这些药物各自有各自的特点,虽然是一类药,但是也有明显的不同点。
  另外中医药对于轻度抑郁症效果也是不错的。中医认为,抑郁症属于郁证,主要的辩证有肝郁气滞、肝郁脾虚、心肾不交、肾虚等等不同的类型,多用疏肝理气、健脾补肾之法,常用的方剂逍遥散、柴胡舒肝散等等。中药对抑郁症,尤其轻度抑郁症效果也是不错的,而且不良反应比较轻微。



抑郁症吃什么药相关阅读


关于抑郁症,你至少需要知道这么多

2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官网发文称,全球抑郁症患者数量已达3.22亿人(约4。3%),发病风险最高的三个群体分别是年轻人、孕妇/产后妇女及老年人群。2005~2015年抑郁症患病人数增加了18.4%,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感受过那种焦虑、抑郁的情绪,面对不良事件而不能解决时,都会产生抑郁的情绪,那是不是代表我心情不好、我不高兴,我就是抑郁症呢?

其实不是的,抑郁与日常的心境波动及针对日常生活挑战的一过性情绪反应不同,尤其是当抑郁长期存在,程度达中度或重度时,可能构成严重的健康问题。

一、核心事实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绪性心理障碍,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

与一过性的心情抑郁有明显区别。

早期若症状不典型,不易识别。

任何年龄段均有可能发病。

自杀是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之一。

女性抑郁症患者的数量多于男性。

目前已有针对抑郁症的有效治疗手段。

就诊率低、误诊率高,医生资源缺乏。

抑郁所造成的负担正在逐渐上升。

二、抑郁的致病因素

1、人格特征:患者对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常常很悲观,不注意好的事情,对坏的事情特别专注。换句话说,他们可能有抑郁人格。有这种人格特点的人发生抑郁症的危险性较高。

2、生理因素:临床医学的一个假说认为,抑郁症患者脑中化学物质失去平衡,从而导致抑郁,给患者抗抑郁药或其他药物,恢复平衡,从而改善抑郁的躯体表现。

3、应激性生活事件:与他人的冲突、经济困难、退休、失业、生小孩、孤独、失去亲人或失去重要的东西等不愉快的生活事件,都会使易感者发生抑郁或使抑郁加重。抑郁反应常常延迟发生,有时在生活事件发生几个月后才出现。

4、遗传因素:抑郁症有家族聚集性,有遗传倾向。单卵双生子研究显示,双生子的一方发生抑郁症,其同胞发生抑郁症的危险性高达70%。

5、躯体疾病或药物所致:腮腺炎、流感、肝炎、甲状腺病变、贫血、糖尿病、避孕药、酒精或其他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都会引发抑郁症状。

三、抑郁的症状分类

1、内源性抑郁症:即有懒、呆、变、忧、虑“五征”(大脑生物胺引对或绝对不足);

2、隐匿性抑郁症:情绪低下和忧郁症状并不明显,常常表现为各种躯体不适症状,如心悸、胸闷、中上腹不适、气短、出汗、消瘦、失眠等;

3、青少年抑郁症:会导致学生产生学习困难,注意力涣散,记忆力下降,成绩全面下降或突然下降,厌学、恐学、逃学或拒学;

4、继发性抑郁症:如有的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后,导致情绪持续忧郁、消沉;

5、产后抑郁症:其特别是对自己的婴儿产生强烈内疚、自卑、痛恨、不爱或厌恶孩子的反常心理。哭泣、失眠、吃不下东西,忧郁,是这类抑郁症患者的常见症状;

6、白领抑郁症:患有抑郁症的青年女性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正常的生理周期也被打乱,症状多种多样,除了精神压抑、情绪低落、无所事事、爱生闷气、思虑过度、失眠、多梦、头昏、健忘等主要的精神症状外,厌食、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吸收功能失调症状,月经不调、经期腹痛等妇科症状也不少见。

 四、抑郁的预防

已有证据显示,抑郁预防项目有助于减轻抑郁。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重视自我调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自觉学习心理卫生知识,提高自己的耐受挫折的能力、增强自我心理调节等都是抑郁症的有效预防手段。

 五、抑郁的治疗

目前已有针对中、重度抑郁的有效治疗手段,包括心理治疗(如行为激活、认知行为治疗[CBT]及人际治疗[IPT]),以及药物治疗(如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及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医务工作者需留意抗抑郁药的不良反应,实施治疗的能力(如专业性和/或治疗能否获得),以及患者个人喜好。心理治疗包括个人及团体面对面形式,由专业人士或受到督导的业余治疗师开展。

心理治疗对轻度抑郁同样有效。抗抑郁药是中重度抑郁的有效治疗形式,但并非轻度抑郁患者的一线治疗手段。此类药物不应被用于治疗儿童抑郁,也并非青少年抑郁的一线治疗,须慎用。

抑郁症的诊治

抑郁症的核心问题是抑郁,但临床症状却十分多变,这也是该病易被漏诊和误诊的原因。人们因为不一样的生活经历、教育背景、家庭环境和自身的性格特质,使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达情绪的方式。在抑郁的时候,自然也会有不一样的表现形式。临床医生所见到的各类抑郁表现,可理解为是抑郁症常见症状与个体性格特点相结合后的产物,如何准确及时地诊断抑郁症,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许多专业知识,这是精神科医生的工作。但了解抑郁症的常见临床表现有助于识别身边的抑郁症。

抑郁症的核心症状是至少持续两周的情绪低落。病人对此感到痛苦,且严重妨碍了日常工作和生活。然而不少抑郁症病人就医时只诉述躯体症状或其他症状而不谈及心情,他们常开始时去通科医院就诊,当反复检查未能发现有临床意义的实验室指标时,才会转来精神科就诊。

对部分不善于或不习惯于直叙自己心情的人而言,特别是儿童、青少年和性格内向者,如有日常兴趣显著减退甚至丧失,无望感,无助感,精力和动机减退或丧失,自尊和自信下降,自我评价下降等症状时,应该考虑抑郁症,因为这些症状均涉及精力、兴趣和自信的下降、减退或丧失,这些症状亦常被概括为失落感。抑郁症可说是严重而持久的失落感。

抑郁症亦有生物学症状,也就是通科医生说的躯体症状。最常见的情况是病人感到身体不适,但又找不到明确的病因,辗转于通科医院的各科间,反复就诊,却疗效甚微。抑郁症病人的躯体症状提示临床医生,特别是通科医生以及病人家属,应重视病人不明原因的躯体症状,因为这很有可能是抑郁症的躯体化表现。这些症状包括:睡眠增多或睡眠质量下降;性欲减退或丧失;体重下降;内脏功能,尤其是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下降,或原来的躯体疾病症状加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等。

同时会伴发精神症状,如焦虑;犹豫不决,思维反刍,强迫观念;疑病症状;人格解体;注意不集中,记忆减退,思考困难;疲乏感等。其中焦虑是最常见的伴发精神症状。同时还可能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如口干、心悸、发抖、出汗、面部潮红等。

此外有的还有精神病性症状、附加症状或并发症状。主要有妄想、幻觉、嫉妒、猜疑之类症状,可造成诊断困难。

抑郁症是病,不是单纯的心理问题或性格缺陷。抑郁症的自然病程为1年半至2年,期间会有症状的缓解或恶化,如不正确治疗,大多数病例会复发,而且因为多数病例没有得到正确治疗,约有5%到10%会迁延成为慢性。应用抗抑郁药治疗疗程,目的在于预防复发。抑郁症的治疗方法不外乎三个方面: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电休克(抽搐)治疗。较轻病例或许可以单用心理治疗;中重度的病例必需药物治疗;至于严重病例,特别是有消极意图或行为,就应该住院、施行电疗。

哪些儿童更易患抑郁

随着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抑郁已经被大众所了解和熟悉,但是我们一般想到的抑郁,大多是我们成人,我们可能习惯性的觉得,孩子还小,天真烂漫,不愁吃不愁住,不需要为生计所迫,不需要处理那么多人际关系,不用想那么多复杂的人和事,不用完成那么多繁忙的工作和家务,没有大人那么多的压力,怎么可能出现抑郁呢?

然而,大量研究和临床接诊均发现:孩子患抑郁的比例也很高,青少年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与成人不相上下,在澳洲为12.1%,瑞典为11.4%,法国13岁以下儿童中,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为10%。整体而言,抑郁障碍的患病率在10%左右,而且,患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在儿童期,男孩和女孩的患病率差异不大,但在青春期,女孩的患病率要高于男孩。因为与成人抑郁相比,儿童抑郁表现出更多的行为紊乱,容易被误诊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等,而青少年抑郁则常常被认为是“成长的烦恼”,给予引导和鼓励烦恼期就会过去的。但是临床案例显示:儿童青少年的情感障碍(抑郁症、躁郁症和心境恶劣等)病情较成人严重,病程更长期慢性,发作时情感的转折起伏更为快速且短促,症状缓解期短,对药物疗效更差,自杀率更高,整体的社会功能遭受严重破坏,家人和社会的负担更重,自杀已成为青少年死亡的头号原因。所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在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哪些孩子容易患抑郁障碍呢?

首先,从年龄上来说,青春初期为抑郁的易发阶段,以初一、初二(13-16岁)最为常见,且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发病早1-2年,出现频率最多见的抑郁症状是情绪低落、易激惹和精力减退和难以集中注意力或思考问题,13岁以上出现自责、无价值感的比率也增高。初中生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小学生,而小学生抑郁水平随着年龄增长和年级增高呈上升趋势,这一趋势在女生中尤其明显;在性别上来说,从童年期到青少年期女生的抑郁水平显著增加,虽然在青少年早期,男生的抑郁水平整体似乎高于女生,但是女生出现抑郁的增长速度快于男生。整体而言,在青春期前,男生的抑郁水平高于女生,但在青春期后,这一结果却相反,与女生在青春期身体上的变化和带来的压力等可能有关,也与孩子青春期时,家长常处于“中年危机”这一自身困难时期可能自顾不暇有关。所以,如果是男孩,我们从小学五六年级就应该关注其情绪的变化是否是抑郁的可能,而如果是女孩,我们尤其要关注她们生理发育变化阶段的心理健康。而在青春期时,家长们也要努力的自己顺利度过中年危机,及时在处理自身情绪和良好教养孩子方面做好统一与协调。

其次,在家庭方面,从遗传角度来看,有结果显示家族内发生抑郁症的概率约为正常人口的8-20倍,且血缘越近,发病率越高。所以如果家族的两系三代成员有抑郁的病史,那么这个家族的后代更容易患抑郁障碍,且女孩受遗传的影响要高于男孩。父母单方或双方罹患抑郁的话,孩子更可能从遗传上获得抑郁的易感素质和易感气质,他们也更多的处于父母抑郁的教养环境中,抑郁的父母常具有较差的适应性应对技能,他们更可能采取拒绝或过度控制的教养方式,而这些教养方式会增加孩子患抑郁的可能;未患抑郁的父母表现出严厉惩罚、充满批评、拒绝和敌意,以及过度干涉和保护等,同样将导致或加重儿童青少年的抑郁症状,而给以更多的关注理解和情感上的温暖,如母亲对幼儿敏感性高时,将能减轻儿童青少年的抑郁症状或减少患病的概率。此外,家境贫寒的青少年患抑郁的概率更高。从家庭因素来看,儿童抑郁与母亲有关,而与父亲似乎关系不大,母亲如果心理控制力较差,对孩子的接纳度较低,常常将各种愤怒、不满或抱怨归于孩子身上,那么这样的孩子更容易患抑郁;如果父母婚姻关系破裂,那么儿童青少年患抑郁的可能性更大,且女孩较男孩更容易受父母离异的困扰而出现抑郁。但是,原本存在严重婚姻冲突的父母如果离异或分居,反而有可能减少儿童青少年抑郁的危险性,且两年后,这种危险度更为降低,正如很多人所说,父母关系不和睦对孩子心理健康的负性影响排序中,影响最小的,是好合好散,影响最大的,是不见又不散。

在社会支持方面,当孩子感受到缺乏同伴、老师和朋友支持的时候,更容易患抑郁,最常见的是缺少朋友、社会退缩、孤独感、在学校里缺少愉快感和同伴关系差。所以某种原因导致生活环境的改变,例如寄养、寄宿上学、搬家、转学、住院等,孩子患抑郁的风险也会增高。抑郁的典型主观体验就是无望、无助、无价值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三无”症状,当孩子感受到整个世界的排斥和孤立,对自己发展和维持社交关系的能力缺乏信心,就会倾向于采取回避社交的行为,远离同伴,导致在遇到困难时,得不到或者不愿意寻求同伴的支持和帮助,难以很快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容易陷入抑郁的思维中。他们也容易怀疑自己不能控制环境中潜在的威胁,对环境事件充满担心,常处于强烈的应激和焦虑、唤起状态,使自己深陷抑郁的情绪而出不来。

在孩子的人格因素方面,依赖性高、低自尊水平、容易自我批评、自卑、性格偏内向、较孤僻、不愿与人交往、适应能力差、情绪不稳定、缺乏独立性、缺乏进取心的孩子更容易患抑郁。在应对事物的归因方式上,倾向于把坏事件的原因归结为自身,甚至否定自己全部、认为这种情况会持久存在的孩子更容易患抑郁,他们会过度消极悲观的认为这种坏事情会因为自己的不好而反复出现,且改善的可能性很小。也有很多孩子,将自己的幸福和满足感完全归因于自己所获得的学习成绩,那么当他们的学习成绩或排名达不到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时,他们也更容易抑郁,这更加提示我们要加强对应试教育的良性引导,在父母本能的望子成龙的心态上,除了希望孩子们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以外,更要加强对他们兴趣爱好的培养和支持。抑郁的一个核心症状是兴趣缺乏、乐趣丧失,现在的学习竞争压力很大,即使孩子在学习上差点,但是他依然会有属于他自己的那份开心和热情,有效防止抑郁的发生。

最后,身体的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身体健康水平低下的儿童更易产生抑郁问题,且在这方面与健康状况良好的儿童有极显著的差异。躯体疾病本身就对儿童青少年构成应激,尤其是造成或轻或重、或暂时或长久的身体缺陷的情况下。在躯体疾病的背景下,治疗疾病的过程严重扰乱了孩子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患儿感受到挫折或限制、与熟悉环境分离,使孩子容易产生自卑感、变得不知所措、焦虑不安、孤立、没有归属感、对他人评价敏感等,且逐渐影响其自我概念的发展,孩子越关注自我,就越容易忽视生活的其它方面,兴趣和热情骤减,越关注缺陷和不好的事情,就越难看到世界的美好,越难感受到乐观积极的未来,越来越感觉:我是不好的,我没用,我不应该活在这个世界上。

抑郁症的六种主要表现

抑郁症的基本表现是心情低落。通俗地说,就是情绪不好。正常人难免有时也会情绪不好,那么,对什么样的心情低落才能诊断为抑郁症呢?诊断抑郁症必须符合2条标准:

(1)严重程度:心情低落必须达到使人苦恼而几乎驱之不去的程度。心情低落妨碍病人的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如上学、上班、家务、社交等)的程度。

(2)病程:上述情况每天出现,并且持续至少2周。

受教育程度高或善于内省而又不以心理问题为耻的人往往会直叙自己的不良心情,可以主动说得生动具体,这些人患抑郁症较易被医师发现。更多的病人由于种种缘故,不谈心情而只诉述身体症状,这就要求医师不仅注重病人的身体,而且还要关心体贴他们的精神生活和内心体验,掌握有关抑郁症状的知识以及善于提问的特殊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弄清楚抑郁症的真相。

抑郁心情有以下六种主要表现。医师可以围绕每一项与病人进行交谈。

1、兴趣减退甚至丧失:业余爱好广泛的人,一旦患抑郁症,这一点很容易为周围人觉察。但是,即使并无任何业余爱好,如果日常工作、生活享受和天伦之乐等都一概提不起兴趣,体会不到快乐,就可以肯定有兴趣明显减退或丧失。

2、无望感:病人感到个人的一切都很糟糕,前途暗淡无光,一切毫无希望。与此相反,正常人对未来抱有希望,如学业有进步,事业有成就,家人健康长寿等;也经常有各种小愿望,如攒钱买件高档商品,欣赏一场优美的音乐,周末全家外出游玩等。对未来丧失希望是抑郁症的一种表现。

3、无助感:这种感觉很痛苦,尤其是病人难于表达。不少病人不愿就医,他们确信医师爱莫能助,因为他感到与所有其他人都不一样,似乎已经离开了人世间,掉进了深山的谷底,一切已无可挽回,谁也救不了了。病人感到度日如年,异样地孤寂、与人有疏远感。

4、自我评论下降:病人感到自己实际上什么本事也没有,任何事也干不了,是十足的废物。至少,病人感到知识能力已大不如前。一部分病人有深深的内疚甚至罪恶感。

5、活力丧失:病人感到他整个的“人”已经垮了、崩塌了、散了架子。他很明确主要不是身体没有力气,而是精神上丧失了动力,做什么(包括自理生活)都需别人催促或推他一把,否则就根本不想动。不少病人挣扎着想振奋起来,但总是坚持不下去。病人认为自己成了“一滩烂泥——扶不起来。”

6、感到生活没有意义:病人不是感到某种生活方式没有意义,而是感到人生从根本上说没有意义。不仅没有意义,活着就等于受罪造孽,生不如死。病人常有自杀意念,甚至实施自杀措施。

上述六条只要有任何一条明显或突出,我们便要想到抑郁症的可能。抑郁症是一种综合征,当然有不止一种症状,但某种症状可以不明显。如果可疑而难以确诊,必须请精神科会诊。

情绪不好可能会得各种各样的病

中医历来特别强调情绪不好可以导致疾病,中医里面有句俗话叫“百病皆生于郁”,就是说情绪调节不好,长期郁闷可以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情绪不好,不仅可以造成心理疾患,时间长了,从中医角度讲,还可以引起上火(俗称肝火旺)、脾胃疾患、淤血、痰湿、气机不利还可以变证百出,什么奇怪的杂病都可以发生,如阳痿、妇女不孕、某一局部怕冷、局部出汗等等。

现代医学也认识到情绪对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调查表明,长期忧郁,精神不振,可以使血管外周阻力明显增加,从而使舒张压力增高,导致高血压;

情绪调节不好对消化系统影响也非常明显,胃酸的分泌可以升高,时间长了可以使胃黏膜发生糜烂,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胃和十二指肠发生溃疡或者萎缩;

对内分泌系统而言,情绪不好可以引起甲状腺机能亢进、女子月经不调等等。

从现代医学角度讲,临床研究资料还表明:严重的精神创伤、心理疾患、忧郁症、长期的精神压抑还容易诱发肿瘤呢。

当然,这里说的情绪不好,可不仅仅是指生气、忧郁等,而是不管什么情绪,过度都不好,中医说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每一情过度都会对健康不利,甚至引发疾病。

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不同的情感反应,在一般情况下,人的情感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但是,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精神刺激,并超过人体本身的心理承受力,使气机逆乱,功能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

例如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之中,常可见到大发脾气之人,往往面红耳赤,甚至昏厥,这在中医叫做“怒伤肝”。另外象人逢喜事,激动不已而诱发心脏疾患的,称“喜伤心”;郁闷思虑过度而无食欲的,为“思伤脾”;悲伤哀号导致胸闷气憋的,是“忧伤肺”;突然遭受惊吓以致大小便失禁的,称之为“恐伤肾”。

眼下心理疾患越来越多,特别是忧郁症,情绪不振,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来,时间长了,对身体各系统都不会有好处的,《黄帝内经》的《灵枢·口问篇》指出:“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氟郁,百病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