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合并低血糖是什么

2020-07-14

糖尿病合并低血糖是什么:
  许多人肯定会有疑问糖尿病患者应该是高血糖,为什么会出现低血糖呢?实际上,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真的会出现低血糖,导致发生低血糖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糖尿病饮食控制的太过严格,主食摄入太少导致机体没有充足的能量供应出现低血糖。
  第二、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不正确,胰岛素注射量过大,或者口服降糖药过量会使血糖控制过低。
  第三、注射胰岛素后未在规定的时间段内进食,比如短效胰岛素需要立即进食,预混胰岛素需要15到20分钟内进食。
  第四、注射胰岛素或者口服降糖药之前运动量过大。
  第五、精神紧张,压力过大,工作强度很大,作息不规律,休息睡眠不好。
  第六、蒸桑拿、天气炎热、泡热水澡时间过长会使胰岛素的吸收高峰提前血糖下降导致低血糖。发生低血糖建议及时吃糖快或者饮用一杯果汁等升糖,15到20分钟再测血糖看看血糖有没有改善。



糖尿病合并低血糖是什么相关阅读


糖尿病饮食应控制总热能

控制总热能是糖尿病饮食治疗的首要原则,摄入的热量能够维持正常体重或略低于理想体重为宜。肥胖者必须减少热能摄入,消瘦者可适当增加热量达到增加体重。而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是由碳、氢和氧三种元素组成,由于它所含的氢氧的比例为二比一,和水一样,故称为碳水化合物。

糖尿病患者应供给适量的碳水化合物。目前主张不要过严地控制碳水化合物,糖类应占总热能的60% 左右,每日进食量可在250克~300克,肥胖应在150克~200克。谷类是日常生活中热能的主要来源,每50克的米或白面供给碳水化合物约38克。
  其它食物,如乳、豆、蔬菜、水果等也含有一定数量的碳水化合物。莜麦、燕麦片、荞麦面、玉米渣、绿豆、海带等均有降低血糖 的功能。现在市场上经常可以看到“无糖食品”,“低糖食品”等,有些病人在食用这些 食品后,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血糖上升。
  这是由于人们对“低糖”和“无糖”的误解。认为 这些食品不含糖,而放松对饮食的控制,致使部分病人无限制的摄入这类食品,使血糖升高。
  事实上低糖食品是指食品中蔗糖含量低,而无糖食品指的是食品中不含蔗糖,但是这些食品都是由淀粉所组成,当人们吃进淀粉食品后,可转变成葡萄糖而被人体吸收,所以也应控制这类食品。

糖尿病皮肤病变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血糖升高可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使包括皮肤在内的身体各器官发生异常。据报告,30%的糖尿病患者患皮肤病,并且,通常其皮肤病临床表现和并发症更严重。各种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相关的皮肤病分别具有不同特点。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增加,以皮肤病变为首发表现的糖尿病也逐渐增多,其中最常见为皮肤感染、瘙痒症、湿疹,且皮肤病病情与糖尿病患者的年龄、血糖水平、血脂异常及糖尿病并发症等关系密切。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皮肤病表现的认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①皮肤感染

皮肤感染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皮肤表现发病率显著高于健康人群,高血糖和酮症酸中毒时更易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局部皮肤干燥、皮肤小血管损害、末梢神经受累、多核白细胞功能障碍以及抗体和补体功能低下等。

真菌感染

据统计,在病情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中,并发真菌感染者高达40%,且感染后不易治愈,即使治愈也易复发。真菌感染主要由皮肤癣菌和白念珠菌感染所致,好发部位是外阴、黏膜、皱褶部位及指(趾)甲。外阴念珠菌感染在糖尿病患者中最常见,其瘙痒程度与血糖及尿糖升高程度相关,另外,口角炎、擦烂、甲真菌病、股癣、足癣及癣菌病亦较常见。鼻脑毛霉病与糖尿病关系密切,一般起于鼻腔感染,随后扩散至眼及脑部,可危及生命。

细菌感染

糖尿病患者中,皮肤化脓性感染发病率约为20%,较健康人群显著升高,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常表现为疖、痈、毛囊炎、汗腺炎。严重感染可加重糖尿病病情,甚至诱发酮症酸中毒。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也较常见,多表现为趾间及甲下感染,另外其引起的恶性外耳炎是一种少见但严重的外耳道感染,致死率达50%。红癣是由微小棒状杆菌所致表皮感染,通常发生于间擦部位,病情控制差者易患此病。

病毒感染

单纯疱疹、带状疱疹及尖锐湿疣最常见。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糖尿病引起的免疫学异常和末梢神经病变是包括病毒感染在内的各种皮肤感染的重要基础,因此,糖尿病可能增加病毒感染发病率。

②血管病变所致皮肤改变

坏疽

一般是由闭塞性动脉硬化引起,多为湿性坏疽,常见发病部位为足、外生殖器。足部坏疽在4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中发病率较非糖尿病人群升高50倍,是导致患者残疾、死亡和活动能力丧失的重要原因,病情严重者可死于脓毒症。

丹毒样红斑

糖尿病患者下肢和足背可出现境界清楚的红斑,可能为局部微循环受累所致微血管功能性改变。该类患者无发热、血沉增快和白细胞增多,使之区别于丹毒。

无痛性水肿性红斑

常发生于四肢及面部,多见于中年以上男性。酮症酸中毒患者的面部常潮红,病情控制不良者两颊及下颌可出现持续性潮红,伴毛细血管扩张,在血糖控制后扩张血管可恢复正常。

紫癜

多出现于高龄患者下肢,足部、小腿多见,一般为淤点。

神经血管性溃疡

一般由血管病变、血液高凝状态及自主神经损伤引起。自主神经损伤所致溃疡多见于脚趾、足跟及趾骨等压力高和易反复损伤部位,可为无痛性溃疡,经久不愈。静脉性溃疡易发生于浅表静脉曲张相关部位,动脉性溃疡则常伴疼痛,多发生于远端。

③神经病变所致皮肤改变

皮肤瘙痒症

瘙痒可以是糖尿病起病症状之一,多见于高龄患者,可全身泛发或局限于外阴及肛周,主要与感染、皮肤干燥或血液循环不良有关。

无汗症

糖尿病患者的皮肤干燥,尤其是小腿伸侧,可伴无汗症。

糖尿病足

发病率为1%~2%,通常由血管并发症及神经病变引起,表现为皮肤易发生皲裂、蜂窝织炎和深部组织感染。

眼、足综合征

发病率较低,患者有神经性足损害和典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④胶原异常所致皮肤病

胶原沉着症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良可导致颈后、背部皮肤变厚,较少见。

环状肉芽肿

最常见于四肢远端伸侧,临床表现多样 特殊类型包括巨大型、皮下结节型、穿通性及播散型环状肉芽肿。

糖尿病性硬肿病

多见于伴糖尿病的肥胖成人,颈背部、肩部常见,表现为非凹陷性皮肤硬肿。

蜡样皮肤和僵直关节

较少见,通常见于1型糖尿病。

⑤代谢障碍相关皮肤病

发疹性黄瘤

见于少数严重糖尿病患者,多出现于中年以上男性。常见于肘膝伸侧、臀部,也可发生于黏膜,表现为桔黄色丘疹或结节。可能与血糖控制不佳、甘油三酯升高时胰岛素抵抗妨碍血液中脂肪清除有关。另外,睑黄瘤常见于中年女性,与高脂血症、肝胆疾病和糖尿病有关。

迟发性皮肤卟啉症

多发于中老年患者,男性多见,由血红素合成代谢障碍引起,以面颈、手背等日光暴露部位的散在皮疹和尿卟啉大量增多为特征。

胡萝卜素沉着症

多见于糖尿病伴高脂血症者,血清胡萝卜素水平升高,常见于手足掌侧及鼻唇沟等部位皮肤变为橘黄色,无自觉症状,巩膜无黄染,预后良好。

坏死松解性游走性红斑

较罕见,好发于中年女性,患者多伴发胰高血糖素瘤,口周和摩擦部位多见,表现为泛发性、游走性环状或花边状红斑,中央紫癜样,有水疱、脓疱、糜烂、结痂留有色素沉着。组织病理示表皮上半部松解坏死,为特征性表现。

糖尿病的认识误区

糖尿病是慢性病的主要人群,吃糖多会得糖尿病吗?降糖越低越好吗?

 一、吃糖会得糖尿病吗?

这是误区,吃糖本身不会直接就引发糖尿病,我们不能把吃糖等于糖尿病,不能划等号。但是吃糖多了,毕竟不是件值得提倡的事。因为糖是含能量的,我能量消耗没那么大,但是吃糖吃的很多,于是这些能量就会在体内催肥。

正常吃进糖分,血糖开始升高。人体就分泌胰岛素出来去降血糖。正常人分泌一定量就可以把血糖降下来。肥胖的人分泌出胰岛素不发挥作用,它的敏感性差了。他可能需要更多的胰岛素出来,才能把这点糖降下来,这种现象叫胰岛素抵抗。如果伴有比较重的胰岛素抵抗,最后就会发生糖尿病。这是糖引发肥胖造成一系列的结果。

有人说我只要不吃糖,我就不会得糖尿病。这个想法也不对。因为你不吃糖不代表你不会胖。

二、血糖越低越好吗?

一般在没有高血糖的正常情况,一个人轻易不会发生低血糖。有糖尿病的朋友,他血糖比较脆弱,波动很大,上下起伏很大,这样反而容易出现低血糖。有人认为血糖高了,降的越低越好,大错特错!低血糖的危害比高血糖还要大很多。

大家永远记住这个概念:低血糖的危害超过高血糖。到50毫克/分升以下,这个血糖就很低了。晕倒是小事,最要命的最后可能出现死人!

鼓励糖尿病人兜里带上水果糖、巧克力、甜水,特别是运动的时候,以防不时之需。一旦要晕倒了,赶紧吃糖喝糖水吃巧克力,这个时候吃馒头来不及。

击败糖尿病,预防是关键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高血糖对于心血管系统的危害是一个非常缓慢、进行性累积的过程。早在糖尿病前期阶段高血糖对于大血管的危害即已开始,随着糖尿病的发生及其病程的逐渐延长,这种损害将逐渐加重并进入难以逆转的阶段。因此,加强上游防控、防线前移、强化预防重于治疗的理念至关重要。

1、生活方式干预是预防糖尿病的有效措施

减少热量摄入、增加运动、维持理想体重是预防2型糖尿病的重要而有效的措施。芬兰研究与我国的大庆研究有力论证了生活方式干预在防治糖尿病方面的基石地位。1997年发表的由我国学者完成的大庆研究,首次证实生活方式干预对糖尿病具有长期的预防作用,而且可能有效地降低糖尿病引起的心脑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这一研究在全球引起了广泛关注,并被视为防治糖尿病历程中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证据。

然而,对于已经发生糖尿病的患者,虽然我们拥有多种降糖效果肯定的治疗药物,但迄今我们并不能通过降低血糖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大血管结局。基于现有研究结果,我们对于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现状如下:

2、急性高血糖事件

急性高血糖事件主要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乳酸酸中毒等。这些急性并发症曾是糖尿病患者最为常见的死亡原因。自上世纪20年代胰岛素临床应用、以及随后双胍、磺脲等多种降糖药物上市以来,糖尿病急性高血糖事件得到了有效控制,由此所导致的死亡大幅度下降。糖尿病治疗的重点逐渐转向对大血管并发症、微血管并发症以及周围神经病变的防治。

3、大血管并发症

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主要包括冠状动脉病变、脑动脉病变以及下肢大动脉病变等。大血管并发症是目前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约70%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死于大血管病变。因此,防控大血管事件已成为目前的主要工作目标。为探讨降低血糖水平对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国外学者先后进行了UGDP、UKPDS、ADVANCE、VADT、ACCORD以及HEART2D研究。

总的来看,这些研究均未能证实降低血糖水平可以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新近结束的3项降糖药物试验(EMPA-REG、LEADER与IRIS研究)显示恩格列净、利拉鲁肽以及吡格列酮分别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与胰岛素抵抗患者大血管事件风险,但这两种药物的获益均不是通过降低血糖水平实现的。

UKPDS研究一直被许多学者视为降糖治疗降低心血管风险的主要证据来源。然而综观该研究全部内容,可以发现UKPDS试验并不能充分论证降糖治疗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在该系列研究中,人们最常引用的研究主要有UKPDS 33、UKPDS 34、UKPDS35以及UKPDS 80。其中UKPDS 33 是主体研究,在预设的随访期内,强化降糖组受试者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并未出现显著降低;UKPDS 34是亚组分析,其证据力度与主体研究有着显著的不同。

UKPDS 35中的一组数据被学者广泛引用,即“HbA1c每降低1%,任何糖尿病终点事件降低21%,糖尿病相关死亡降低21%,心肌梗死发生率降低14%,微血管并发症减少37%”。必须指出的是,该研究只是针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与微血管和大血管事件发生率之关系所做的一项相关性分析,并非干预试验,不能作为有效证据。UKPDS 80也是强化降糖理念拥趸者最常引用的证据。

但该部分研究是主体研究完成后所进行的延长期随访,其证据力度并不能等同于其他的随机对照试验。更为重要的是,该研究所纳入的4209例受试者中失访人数多达1525例,这显然会对研究结论产生显著影响。因此,UKPDS研究并不能有效证实降糖治疗可产生大血管获益。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认为,迄今缺乏证据证实通过严格控制血糖可以产生显著的大血管获益。

4、微血管并发症

虽然多数学者均认为强化降糖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在国内外各种指南中也作出了相似的表述,但认真分析现有研究证据(UKPDS、VADT、ADVANCE、ACCORD研究)可见,强化降糖仅能减少轻型微血管病变(如视网膜光凝治疗、尿蛋白排泄量等)的发生,而玻璃体出血、失明、白内障、肌酐倍增、终末期肾病、肾脏性死亡等严重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未降低。由此可见,强化降糖虽可以产生微血管获益,但并不显著。

 5、神经病变

周围神经病变是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很多学者认为强化降糖有助于降低糖尿病患者外周神经病变风险,但认真分析现有的4项强化降糖试验可以发现,强化降糖难以达到此目的。严格控制血糖对于糖尿病神经病变(如腱反射消失、心脏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新发神经病变或原有神经病变加重等)的防治作用微乎其微。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目前关于高血糖与心血管病之间的关系仍不明确。虽然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糖尿病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但“Association is not causation”,流行病学研究所发现的相关因素并不一定意味着是致病因素。因此,试图通过控制血糖水平来降低心血管病风险的理论基础仍不确凿。

在目前阶段,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在全民范围内提高预防糖尿病的意识,减少高热量饮食的摄入、改善饮食结构、倡导规律性的有氧运动、控制并维持理想体重,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降低糖尿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目前关于高血糖与心血管病之间的关系仍不明确。虽然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糖尿病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但“Association is not causation”,流行病学研究所发现的相关因素并不一定意味着是致病因素。

因此,试图通过控制血糖水平来降低心血管病风险的理论基础仍不确凿。在目前阶段,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在全民范围内提高预防糖尿病的意识,减少高热量饮食的摄入、改善饮食结构、倡导规律性的有氧运动、控制并维持理想体重,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降低糖尿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糖尿病:苦瓜、黑木耳降血糖

提起苦瓜这个降糖明星,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尤其是血糖、血脂异常者,我相信你们家餐桌上更是少不了苦瓜。

大家应该知道,糖尿病在中医里叫“消渴”,而中医认为,苦瓜性味苦寒,《救荒本草》等很多古医书中记载苦瓜可“止渴”“主治烦闷、引饮”,所以对消渴之症有很好的疗效。这已经是人尽皆知的常识了,不需要我多说。

基本上,凡是没有脾胃虚寒症状的糖尿病患者,我都会建议他们适当吃些苦瓜,既可以凉拌、炒菜、炖煮,还可以把新鲜的苦瓜晒干,研成粉末,每次取5~1o克,温开水冲服代茶饮。有不少患者反馈,坚持一段时间以后,血糖慢慢变得稳定起来,波动越来越小。

至于另一种食物黑木耳,它的降糖效果也是非同一般的,明代大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木耳生于朽木之上,性甘干,主治益气不饥,轻身强志,并有治疗痔疮、血痢下血等作用。”

似乎古代医书中并没有提到它对降血糖有什么功用,但无疑我们一直都肯定它“益气不饥,轻身强志”的保健功效。而现代西方医学用小白鼠做实验发现,木耳多糖可以让小白鼠的葡萄糖耐受量和耐受量曲线得到明显改善,还可以减少得了糖尿病的小鼠对水的需求量。所以,对于血糖异常的人来说,黑木耳也是很不错的选择。

我的食疗菜谱:1、 蚌肉苦瓜汤

材料:苦瓜250克,蚌肉200克,荷叶10克,盐适量

做法:(1)准备材料先把苦瓜洗干净,去掉瓤,切成段。蚌肉洗净切成薄片。

(2)锅中加水,大火烧开后,先放入荷叶稍煮,然后加入苦瓜,煮3分钟。

(3)等到苦瓜与荷叶八成熟,加盐,捞出荷叶,最后放入蚌肉稍烫即可。

功效:蚌肉苦瓜汤是降血糖的上品。苦瓜能清热、除烦、止渴,蚌肉能清热滋阴、止渴利尿。二者合用,特别适合糖尿病且脾胃阴虚有热的人食用。

说明:由于蚌肉和苦瓜都偏寒,所以素来身体虚寒的人不宜多吃。

2、黑木耳炒蛋

材料:木耳1oo克,鸡蛋2个,大葱、盐、生抽适量

做法:(1)准备材料用淘米水提前泡发好木耳,洗净,去蒂,撕成小块。鸡蛋打散,大葱切末。

(2)炒锅放油,烧热以后,下入打散的鸡蛋,成块后盛出。

(3)锅中放油,加入葱末爆香,然后放入木耳翻炒。

(4)木耳快熟时,加入一点水和生抽,汤汁即将收干时放入鸡蛋,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黑木耳炒蛋营养丰富,适合体弱的糖尿病患者补充营养。

说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木耳乃朽木所生,得一阴之气,故有衰精冷肾之害也。”所以,木耳虽然能补胃理气,但如果是严重肾阳虚的糖尿病患者,并不适合多吃黑木耳。

相关治疗图解

相关方剂

糖尿病常用方

益气养明,温阳补肾。

相关偏方验方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化湿,顺气和胃。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祛暑,化湿醒脾。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解暑,祛风润肠。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散风。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利湿,清暑止渴。适用于糖尿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