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造影危险大吗

2020-07-14

心脏造影危险大吗:
  心脏造影检查是为观察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心脏结构以及功能。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相对是比较安全检查,一般不会有什么危险。在统计学上,冠状动脉造影风险不超过1‰,所以做冠状动脉造影风险相对较低。在相对比较有经验三级甲等医院,冠状动脉造影出现危险可能性很低,正常一年做1万例以上冠状动脉造影,其风险不会超过1‰。心脏造影检查本身没有危险,但是检查期间,从股动脉或者桡动脉进入,经过主动脉,在到达心脏过程中就会有危险。比如可能股动脉、桡动脉本身就有病变,或者有血栓,或者有粥样斑块,或者有畸形等等。
  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意外,比如血栓脱落,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冲刺到血管外等等。此外有极少部分患者会对造影剂有过敏反应,也有可能发生造影剂导致肾损伤等等。



心脏造影危险大吗相关阅读


心脏病的前兆都有哪些

不管是哪一种疾病的出现,只要能够保证及时治疗,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它给患者带来的危害,心脏是我们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一旦它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患了心脏病的前兆都有哪些表现呢?

心脏病前期的6大征兆
  1.耳鸣。根据过往心脏病病例显示,像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脏病、冠心病等都不同程度出现耳鸣症状。专家表示,45周岁以上的中年人如果连续或频繁耳鸣时间长达1周,就应该及时去医院检查。
  2.打鼾。有研究人员表示,睡眠时打鼾其实是心脏还处于工作状态,这是心脏病的警报信号。如果一个人有长期打鼾的症状,那就要多加留意,因为这比不打鼾的人更容易得心脏病和中风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
  3.肩痛。很多中老年人都会肩周炎,却不知肩痛也可能是心脏病的征兆。其实有不少心脏病的患者也有肩痛的症状,特别是左肩或左手臂常出现阵发性的酸痛,这是与血液流动和神经走向有关。据统计,约有65%的冠心病患者有肩痛的症状,如果中老年人发生肩痛,要特别注意。
  4.胸痛。部分心脏神经官能症的患者有胸痛的症状,多发于左前胸乳或乳下,通常有几小时或几天的隐痛。
  5.呼吸困难。很多心脏病患者都会有胸闷和呼吸困难的症状,尤其在活动后尤为明显,而在夜间卧睡或坐位时减轻。
  6.水肿。心脏病患者由于心脏负荷过重,导致静脉回流受阻,所以会出现水肿,这也是心脏病最常见的症状。一旦发现轻微水肿,就要警惕心脏病了。
  心脏病人日常护理
  1、心功能不全者应控制水分的摄入,饮食中适量限制钠盐,切忌食用盐腌制品。
  2、老年人心脏病患者要注意休息、劳逸结合,避免过重体力活动。但在心功能允许情况下,可进行适量的轻体力活动或轻体力的工作。
  3、老年人心脏病患者要预防感冒、防止扁桃体、牙龈炎等。如果发生感染可选用青霉素治疗。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或林可霉素治疗。

确诊双心病,心脏、心理均要评估

如何确诊患者患有心理心脏病?

主要我们要做到两点:第一,完成心脏病的器质性疾病的筛查;第二,要完成相应的精神心理,乃至情绪压力的评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定患者心脏、心理有没有问题,以及两者之间有没有关联。

一般而言,患者到门诊就诊时,首先要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的检查;之后可能要做动态心电图检查,查看患者夜间或运动时,有无心肌缺血;还可能会进行运动平板实验,了解患者在几级运动时出现了心肌缺血;如果运动平板实验是阳性的,还可能会进行冠状动脉CT或造影检查,看血管有没有堵塞。

当这一系列检查做完之后,医生就会对患者的心脏情况有了大致的把握。之后,医生就会评估患者的精神和心理问题,比如问患者,“最近有没有发生过特别的事情”“工作压力会不会很大”“有没有熬夜的习惯”“生活状态怎么样”等。

医生会初步了解患者的常规状态,之后,再深入了解他的精神压力问题。接下来,患者可能会需要做一些测评,如针对抑郁、焦虑等精神问题的评估。通过这些方法,医生基本上能判定患者的精神、心理或情绪状态。

患有心理心脏病的患者,是不是都伴有焦虑、失眠等情绪问题?

大部分是有的,但有些人心理问题可能典型,有些人可能不典型,有些人症状明显,有些人症状隐匿。

我们遇到不少病人看起来非常阳光、开朗,我问他们,“有没有心情不好,是不是不高兴”。他们说,“没有啊,我一天到晚都高高兴兴的。”实际上,随着我们筛查的逐渐深入,会发现这类病人存在隐匿性的抑郁症,也被叫做面具性的抑郁,他们看起来很高兴,而内心却很悲伤,只不过悲伤不太轻易地展露出来。这就需要医生仔细辨别与诊断。

心脏病人可以活得更好

“心脏病”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包括很多种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目前最常见的心脏病是冠心病和心律失常(早搏和心动过速),也是最可能引起患者恐慌的疾病,但又是完全可以通过我们的自身努力改变预后的疾病。我是一名心内科医生,每天都能见到很多这样的患者,不同的患者对于疾病的态度很不一样,有的不以为然,有的非常焦虑,有的遵嘱治疗,所以,这些患者的预后就很不一样,这里说的预后包括了疾病是否恶化、是否好转、是否死亡以及日常生活质量是否受到影响。我经常和患者说的话是,“只要有信心,坚持治疗,心脏病人可以活得很好”。患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在乎或太在乎,套用毛泽东主席的一句话:“战术上重视敌人,战略上藐视敌人”,很适用于我们和疾病的斗争。下面我用一些典型例子和解析,把如何和心脏疾病斗争的方法告诉读者朋友。这些窍门不仅仅是针对已经患病的读者朋友,对于没有患病的读者朋友也很适用,希望对读者朋友们有帮助。

一、典型病例

1987年,国内著名的心内科专家胡大一教授收到一封山西教师的来信,信中讲述了他20年的疾病。

20年前他36岁,曾是沙家店一所中学的校长。1967年他因坚持学生应上课学文化,和一些领导发生口角,心情郁闷,不想上班,去校医务室开假条,做了份心电图,发现有室性早搏,但毫无自觉症状。医务室根据当时权威的心电图书,发出报告:不正常心电图,室性早搏。

因大夫告诉他早搏可能猝死,室性早搏的原因可能是心肌炎,患者到西安的大医院检查,没有查找到心肌炎的任何证据,医生给患者诊断为“心肌炎后遗症”(心肌炎恢复后,心肌上留下块疤痕)。从此患者再没上过班,再没上过 ,到处寻医问药,反复住院、打静脉点滴,5年后卧床不起。直到1987年7月,患者的儿子看到胡大一教授写的一篇科普文章《室性早搏不等同心脏病》。胡教授在文章中强调: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预后良性,不能仅据此诊断心肌炎,“心肌炎后遗症”更是既无明确定义,也无诊断标准的“莫须有”帽子。患者的儿子把文章推荐给父亲。

患者后来在给胡教授的信上说,他看到这篇科普文章前已卧床15年,觉得活着没任何意义,自杀缺乏勇气。读过这篇文章感到自己像是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即将被吞没时,突然眼前出现了一条木板,但仍不确信这是否真是救命稻草,可以使他化险为夷。

胡教授看了信中寄来的多年检查资料,除心电图上显示室性早搏外,一切正常。胡教授回信告诉他,他没有器质性心脏病,20年的时间就是预后良性的最好证据,给他做了详细的解释,鼓励他解除顾虑,逐渐恢复日常活动。

2个月后,他回信讲,接信后顾虑全消,精神振奋,逐渐恢复行走,病情大有好转。半年后来信,讲他已完全恢复体力,能给家里挑水了。

二、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上述病例不是特例,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情况发生,例如,因为早搏,20几岁、40几岁的年青人长期病休在家,不敢外出;因为早搏,父母不敢让孩子上学,不敢让孩子正常活动;因为心房颤动,患者胸闷憋气、不敢睡觉、担心猝死;因为心电图的轻度异常和胸闷症状,患者反复做检查,反复到医院急诊室,不敢上班,不敢活动;因为体内冠状动脉血管放了支架、或心脏安装起搏器,担心支架刺破血管,担心支架脱落,担心起搏器失灵,总有胸闷、胸痛、心慌症状,不敢正常活动。从发病机制上讲,“早搏”也好、“心电图轻度异常”也好,都不可能使患者失去日常活动能力,甚至卧床不起,但不可能的事情确实发生在患者身上。很多医生也解释不清楚这种症状,正因为解释不清楚,患者就更紧张。胡大一教授因为看到太多这样的患者,开始思考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发现病因不在心脏,而是因为一系列外在原因导致患者出现暂时性神经功能障碍,因此提出了“关注心脏病患者精神心理问题”的呼吁。我从2007年师从胡大一老师后开始诊断和治疗这样的患者,通过经常和患者们深入交谈,开始了解胡老师提出关注患者心理问题的想法,理解患者们出现这种奇怪病症的原因。心脏之于身体,如同发动机之于汽车。所以一旦被诊断为心脏病,很多人有很大的精神负担,40-50%左右的患者存在焦虑,20-40%的患者存在抑郁,导致其中很大一部分人不敢正常生活,不敢过性生活,青壮年劳动力提前退休等。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原因是患者对疾病不了解,觉得心脏病是不可治愈的疾病,随时有死亡的风险,所以因担惊受怕而焦虑;或者道听途说,或者阅读了大量医学资料,却因为不能完全理解医学专业知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反而受到误导,引起过度紧张;或者医生把问题复杂化,对病情和治疗不做介绍,或病情介绍过于强调不良后果,造成患者过度紧张;或者长期患病给患者心理造成的伤害,或患者对疾病治疗的期待过高导致出现极大的失望;家属的紧张情绪对患者也产生不良影响,造成患者心理压力和紧张;以及由于意外事件造成患者心理打击,导致心血管疾病。这些情况导致患者出现焦虑和/或抑郁情绪,表现为类似心脏病发作的症状,尤其本身已经有心脏病的患者,症状搅和在一起,容易误诊,因治疗不对路,患者症状不缓解反复就诊,造成恶性循环。

另外,还有那些躺在病床上的患者,由于身体状况的恶化和周围环境的突然改变产生不适感是很难避免的。即使出院以后,当重新面对生活的时候,他们常常感觉迷茫和焦虑,往往需要鼓励和帮助。

三、危险程度评估

我们医生在给患者做出诊断和治疗计划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对患者病症进行危险分层,估计患者的疾病未来危险程度的大小。当然,这和算命不一样,医生并不能预测患者会生存多少年,而是科学算命,根据患者的危险因素多少,大概估测未来10年发生心脏事件或死亡的可能性有多大。作为普通人,虽然不能每个人都成为医生,但根据自己身上存在的危险因素水平,还是能大概了解自己未来发生心脏意外的可能性有多大,从而可以早期预防和治疗,避免心脏事件的发生。那么怎么预测呢,首先,存在下述情况的人群明确是心脏事件的高危患者:冠状动脉、颈动脉、脑动脉、上下肢动脉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压≥ 180/110 mmHg;总胆固醇水平≥ 8 mmol/l(~320 mg/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6 mmol/l(~240 mg/dl);1型或2型糖尿病;早发心血管疾病患者(男岁,女岁)的直系亲属。其次,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了一个简易危险评估量表,读者可根据自己存在的危险因素计算自己未来10年发生心脏事件的危险程度(见图1)。这些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吸烟、高胆固醇、高血压、糖尿病。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不吸烟,没有高血压、高胆固醇和糖尿病,不肥胖,生活方式健康,我们未来发生心脏事件的风险会降低80%。

四、心脏病人生活质量评估

很多患者都会错误的认为,一旦得了心脏病,幸福生活就离自己很远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患病后,需要改变的是我们的不良生活习惯,并不是我们的生活。作为医生,我常发现,生活质量和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并不一致。有的患者疾病很严重,但他总能把自己的生活过的有声有色,有幸福的家庭,有很多朋友,每次看到他,都觉得他的幸福溢于言表,他感激家庭的照护,感谢朋友的关心,感激医生的治疗,感谢上天对他的眷顾,信任医生并积极配合治疗,这些都是一些正性能量,使他的生活质量很高。但有的患者,虽没有严重的疾病,比如前述的患者,还有一些放了支架、安装起搏器的患者,因为未来无法预期的不良事件,就常年请假、提前退休甚至常年卧床不起。有的患者自怨自哀,弄得家里痛苦,朋友疏离,没有正常的生活,想想这是怎样的一种生活质量。我常想的一句话是,作为医生,不仅仅是把患者从死神中抢夺回来,更重要的是指导患者如何更好的生活。如果说我们把一位心脏病患者救回来,患者的大脑功能和心功能非常好,本来可以正常活动,却常年卧床不起,不能随意的做一些最起码的日常活动,比如自己吃饭、洗脸、上厕所、散步,和家人、朋友聊天,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目前生活质量评估日益受到医生的重视,看看自己或他人的生活质量是否好,完全可以自己评估,最基本的一些条件是:是否感觉快乐,对疾病是否有信心,是否有生活目标,是否可以自己吃饭、洗脸、上厕所,是否可以进行日常活动,是否能够恢复正常工作,是否能与朋友正常交往,是否有正常家庭生活等。如果上述几个问题全部回答“是”,就说明生活质量很好。有很多量表也可以评估生活质量,比如:SF-36,西雅图心绞痛量表,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量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ZUNG氏焦虑抑郁量表等。这些量表在互联网上都可以查到相应的表格,感兴趣的心脏病患者可以上网搜索,自己测试一下。

五、评估后,应该这样做

1, 首先坚信心脏病可防可控

读者朋友应该已经发现,近年来医生和社会各界联合起来,大力宣传心血管疾病预防的重要性,这是因为,预防对心血管疾病确实非常有效。美国自20世纪40年代起冠心病病死率持续升高,1968年冠心病病死率高达336,5人/10万;此后政府重视预防,主抓控制胆固醇、降压和戒烟;到2000年冠心病病死率下降了50%,其中危险因素控制的贡献率最大,全人群胆固醇水平下降0,34mmol/L收缩压下降5,1mm Hg(1mmHg=0,133kPa),吸烟量下降11,7%,对病死率下降的贡献率分别为24%、20%和12%。冠状动脉支架和搭桥的贡献率仅为5%。西欧各国近30年来因加强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冠心病病死率平均下降了20%~40%。2004年公布了一项全球研究INTERHEART研究,在52个国家(包括中国)262个中心的15152例患者和14 820例对照中进行的调查表明,全世界各个地区、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罹患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大多由血脂异常、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腹型肥胖、心理社会压力、摄人水果蔬菜少、规律的体力活动少所致,这8种危险因素分别可解释男性和女性心肌梗死原因的90%和94%。同时也发现,只要把上述8种危险因素控制好,80%的心肌梗死可以预防,也就是说:10个心肌梗死,9个可预测。6个心肌梗死,5个能预防。

2,终生用药

大约70%的冠心病死亡和50%的心肌梗死发生于已经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已确诊冠心病患者发生或再发心肌梗死和猝死的机会要比无冠心病病史者高4~7倍。斑块稳定性是影响冠心病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而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吸烟、心率加快、精神应激等因素均可导致斑块不稳定。大量研究证据显示,通过长期坚持有效的二级预防,综合控制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吸烟,可促使易损斑块稳定,显著降低再次心肌梗死和猝死的发生,提高冠心病患者总体生存率,减少血运重建需要。血管病变一旦发生,如果不长期用药物控制,斑块将不断进展,并且稳定性下降,导致临床心脏事件容易发生。国内外冠心病指南一致强调,改善冠心病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是充分使用有循证证据的二级预防药物,并长期坚持。有充分循证证据的二级预防用药包括: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根据病情有选择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和他汀类药物须坚持服用。有冠心病的读者请自检自己是否在坚持服用上述药物。

3, 药量需个体化调整

上述四种二级预防药物,每个冠心病患者都应该使用,但并不是每个患者都千篇一律服用相同的药物剂量,尤其是他汀类药物的降胆固醇作用、β受体阻滞剂对心率的作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对血压的作用,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不一样,。用药不是最终目的,用药后要达到我们设定的控制目标才是目的,如冠心病患者血压需要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需要控制在至少在2,6mmol/l以下,由于药物的疗效和药物的不良反应每个患者各不相同,这就需要个体化调整药物剂量。

另一方面,每种药物都有很多产品,不同的药物价格有很大不同,可以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使用合适的药物,并不是最贵的药物就最好,同一类药物价格可能相差很大,而作用基本相同。有的患者可能认为,使用贵的药物,使用1天等于5天,可以吃一周停两周,这是完全错误的想法,最重要的是长期坚持使用有效的药物。

4, 保健品不能取代药物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保健产品,比如卵磷脂、深海鱼油、葡萄籽、维生素C、纤维素、大蒜素、纳豆、天曲等。很多患者都问,能不能服用这些保健品。我的回答是,这些都是保健品,不能当作药物,在按时服药的前提下,如果有钱,可以服用,但需要注意这些保健品的副作用。当然,也可以不服用。事实上,我们医生认为,坚持服用有明确证据的预防药物,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需要花钱服用保健品。

5, 改变生活方式

不健康生活方式包括膳食不平衡(饮食缺少蔬菜水果、肉类和油脂量过高、食盐摄入过多、大量饮酒)、缺乏运动、吸烟和精神紧张。这些不健康生活方式不仅是超重及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还可以直接导致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炎症和氧化应激加强、促进血栓形成等。因此,健康生活方式是心脏病预防的基石。

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衡。合理膳食要求:每天摄入蔬菜300~500g,水果200~400g,谷类250~400g,胆固醇 ? ? ? ?

重视由“压力山大”导致的疾病

任何社会阶段,人类都会面临不同的压力。但是现代社会,人类的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大城市和职场人中间,压力已经成为许多疾病的发病原因或诱发原因。正常的压力情况下对身体的各项生理机能和脏腑功能都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对精神心理有积极的作用。但过大的压力,或异常增多的压力,或者是持续过久的过强压力,会对脏腑带来异常影响,压力的影响有:

一、对心脏的影响。会出现焦虑紧张,睡眠障碍,情绪急躁,心跳加快,相应的会带来心肌的耗氧增加,血压增高,心脏节律紊乱,这是引起冠心病,高血压的重要原因。

二、对肝脏的影响。肝主情志,主条达而恶抑郁,所以压力过大,对肝脏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情志方面,是气机紊乱、气郁气滞,临床上会出现,肝胃气滞,肝胆气滞、疏泄不利,睡眠障碍,失眠,性情急躁易怒,焦虑,两胁胀痛,甚至忽冷忽热,肌肉串痛,口苦,严重的会伴发焦虑抑郁。肝脏疏泄不利,会影响消化系统,导致食欲不振,胃脘胀满,腹胀,便秘或腹泻,口干口苦,有的人会表现为,多食善饥,部分病人会表现为神经系统的病变,包括头疼,头晕,眩晕发作,等等。

三、对脾脏的影响,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主运化饮食又运化水湿,运化饮食水谷精微,脾胃相关联,所以压力影响的脾脏表现,常常会出现胃脘痛,食管反流,胆囊炎,溃疡性结肠炎,胃炎,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肠易激惹综合征等。

四、压力对于内分泌系统的影响,会表现为,女性月经不调,月经提前错后,经期紊乱,月经量的变化,或过少或过多,同时伴有情绪的调节障碍,睡眠障碍,肥胖,或消瘦,很多人会有甲状腺结节,子宫肌瘤。乳腺增生等等。

五、力对于免疫系统的影响,长期处于压力过程中,情绪不畅,不得舒解,会严重影响人体免疫力,导致人体免疫亢进或低下,比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过敏性疾病,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症,以及其他与免疫有关的疾病。

六、压力对气血运行的影响。压力过大会影响气血的运行,气机不畅又会导致,血液循环障碍,最终导致气滞血郁,气血运行障碍,也会影响人体的津液代谢,那到时导致痰湿,水湿停留。所以会出现一些因气血痰湿,运行障碍,而引发的各种症状。如关节肌肉疼痛,水肿,气血瘀滞经脉,导致半身不遂,血栓形成,堵塞心血管,会形成冠心病。四肢血管进行不畅会形成,下肢动静脉的血栓,以及各种包块,痰湿郁久,停留日久,会渐渐成为包块,甚至癌变,现在,很多研究,都认为,癌症的发生,与气机郁滞,痰湿阻滞,寒凝密切相关。因此,适当减压、学会放松、调节情绪是减少压力导致疾病的必要手段。

太空中的心脏——男女宇航员心血管功能各有千秋

宇航员是人类探索太空的先锋,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各种威胁。许多人都知道长时间待在太空环境,由于失重、太空辐射等作用,会对宇航员造成骨质疏松,视力衰退,心脏功能发生变化等。

通过比较7位阿波罗登月计划宇航员、35位执行其他航天任务的宇航员和另外35位未执行航天任务宇航员的死因,发现43%已故阿波罗号宇航员死于心脏疾病,他们在月球勘测任务中遭受高浓度太空辐射危害,比其他宇航员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高4~5倍。

但你知道这些影响也是有男女之别的吗?

在太空中,女性宇航员的心脏状况会好于男性。男性宇航员患冠心病、发生室性心律不齐的情况会多于女性。原因之一,可能是女性在雌激素和镁代谢方面优于男性。研究表明,在长期航天中由于失重和缺乏体力活动,储存在骨骼和肌肉中的镁会大量丧失,镁的丧失会引起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又会反过来加速镁的丧失。这是一种严重的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可以导致血管痉挛、血栓形成、严重的心脏节律紊乱,最后形成永久性的心肌损伤。

女性宇航员在航天过程中通过雌激素复杂的血管保护作用,使得镁丧失情况比男性轻很多,因此可以有效的避免这种恶性循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Hughson等对男女各4名宇航员的研究发现,6个月的太空飞行能明显增加动脉硬化程度,且男性和女性宇航员的颈动脉硬化程度均比正常年龄增加10~20年。在国际空间站生存6个月后于返回地球38 h内测量心血管功能和生物标志物,通过性别交互作用发现,女性β硬化指数、肾素和醛固酮水平增加更大,但男性的脉搏波传导时间、胰岛素抵抗变化更大。

但目前由于女宇航员上天的人数还比较少,因此要从统计学上提出男女宇航员的性别差异还有一定困难。

心脏造影危险大吗-乡间郎中

心脏造影危险大吗

2020-07-14

心脏造影危险大吗:
  心脏造影检查是为观察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心脏结构以及功能。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相对是比较安全检查,一般不会有什么危险。在统计学上,冠状动脉造影风险不超过1‰,所以做冠状动脉造影风险相对较低。在相对比较有经验三级甲等医院,冠状动脉造影出现危险可能性很低,正常一年做1万例以上冠状动脉造影,其风险不会超过1‰。心脏造影检查本身没有危险,但是检查期间,从股动脉或者桡动脉进入,经过主动脉,在到达心脏过程中就会有危险。比如可能股动脉、桡动脉本身就有病变,或者有血栓,或者有粥样斑块,或者有畸形等等。
  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意外,比如血栓脱落,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冲刺到血管外等等。此外有极少部分患者会对造影剂有过敏反应,也有可能发生造影剂导致肾损伤等等。



心脏造影危险大吗相关阅读


心脏病的前兆都有哪些

不管是哪一种疾病的出现,只要能够保证及时治疗,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它给患者带来的危害,心脏是我们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一旦它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患了心脏病的前兆都有哪些表现呢?

心脏病前期的6大征兆
  1.耳鸣。根据过往心脏病病例显示,像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脏病、冠心病等都不同程度出现耳鸣症状。专家表示,45周岁以上的中年人如果连续或频繁耳鸣时间长达1周,就应该及时去医院检查。
  2.打鼾。有研究人员表示,睡眠时打鼾其实是心脏还处于工作状态,这是心脏病的警报信号。如果一个人有长期打鼾的症状,那就要多加留意,因为这比不打鼾的人更容易得心脏病和中风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
  3.肩痛。很多中老年人都会肩周炎,却不知肩痛也可能是心脏病的征兆。其实有不少心脏病的患者也有肩痛的症状,特别是左肩或左手臂常出现阵发性的酸痛,这是与血液流动和神经走向有关。据统计,约有65%的冠心病患者有肩痛的症状,如果中老年人发生肩痛,要特别注意。
  4.胸痛。部分心脏神经官能症的患者有胸痛的症状,多发于左前胸乳或乳下,通常有几小时或几天的隐痛。
  5.呼吸困难。很多心脏病患者都会有胸闷和呼吸困难的症状,尤其在活动后尤为明显,而在夜间卧睡或坐位时减轻。
  6.水肿。心脏病患者由于心脏负荷过重,导致静脉回流受阻,所以会出现水肿,这也是心脏病最常见的症状。一旦发现轻微水肿,就要警惕心脏病了。
  心脏病人日常护理
  1、心功能不全者应控制水分的摄入,饮食中适量限制钠盐,切忌食用盐腌制品。
  2、老年人心脏病患者要注意休息、劳逸结合,避免过重体力活动。但在心功能允许情况下,可进行适量的轻体力活动或轻体力的工作。
  3、老年人心脏病患者要预防感冒、防止扁桃体、牙龈炎等。如果发生感染可选用青霉素治疗。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或林可霉素治疗。

确诊双心病,心脏、心理均要评估

如何确诊患者患有心理心脏病?

主要我们要做到两点:第一,完成心脏病的器质性疾病的筛查;第二,要完成相应的精神心理,乃至情绪压力的评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定患者心脏、心理有没有问题,以及两者之间有没有关联。

一般而言,患者到门诊就诊时,首先要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的检查;之后可能要做动态心电图检查,查看患者夜间或运动时,有无心肌缺血;还可能会进行运动平板实验,了解患者在几级运动时出现了心肌缺血;如果运动平板实验是阳性的,还可能会进行冠状动脉CT或造影检查,看血管有没有堵塞。

当这一系列检查做完之后,医生就会对患者的心脏情况有了大致的把握。之后,医生就会评估患者的精神和心理问题,比如问患者,“最近有没有发生过特别的事情”“工作压力会不会很大”“有没有熬夜的习惯”“生活状态怎么样”等。

医生会初步了解患者的常规状态,之后,再深入了解他的精神压力问题。接下来,患者可能会需要做一些测评,如针对抑郁、焦虑等精神问题的评估。通过这些方法,医生基本上能判定患者的精神、心理或情绪状态。

患有心理心脏病的患者,是不是都伴有焦虑、失眠等情绪问题?

大部分是有的,但有些人心理问题可能典型,有些人可能不典型,有些人症状明显,有些人症状隐匿。

我们遇到不少病人看起来非常阳光、开朗,我问他们,“有没有心情不好,是不是不高兴”。他们说,“没有啊,我一天到晚都高高兴兴的。”实际上,随着我们筛查的逐渐深入,会发现这类病人存在隐匿性的抑郁症,也被叫做面具性的抑郁,他们看起来很高兴,而内心却很悲伤,只不过悲伤不太轻易地展露出来。这就需要医生仔细辨别与诊断。

心脏病人可以活得更好

“心脏病”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包括很多种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目前最常见的心脏病是冠心病和心律失常(早搏和心动过速),也是最可能引起患者恐慌的疾病,但又是完全可以通过我们的自身努力改变预后的疾病。我是一名心内科医生,每天都能见到很多这样的患者,不同的患者对于疾病的态度很不一样,有的不以为然,有的非常焦虑,有的遵嘱治疗,所以,这些患者的预后就很不一样,这里说的预后包括了疾病是否恶化、是否好转、是否死亡以及日常生活质量是否受到影响。我经常和患者说的话是,“只要有信心,坚持治疗,心脏病人可以活得很好”。患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在乎或太在乎,套用毛泽东主席的一句话:“战术上重视敌人,战略上藐视敌人”,很适用于我们和疾病的斗争。下面我用一些典型例子和解析,把如何和心脏疾病斗争的方法告诉读者朋友。这些窍门不仅仅是针对已经患病的读者朋友,对于没有患病的读者朋友也很适用,希望对读者朋友们有帮助。

一、典型病例

1987年,国内著名的心内科专家胡大一教授收到一封山西教师的来信,信中讲述了他20年的疾病。

20年前他36岁,曾是沙家店一所中学的校长。1967年他因坚持学生应上课学文化,和一些领导发生口角,心情郁闷,不想上班,去校医务室开假条,做了份心电图,发现有室性早搏,但毫无自觉症状。医务室根据当时权威的心电图书,发出报告:不正常心电图,室性早搏。

因大夫告诉他早搏可能猝死,室性早搏的原因可能是心肌炎,患者到西安的大医院检查,没有查找到心肌炎的任何证据,医生给患者诊断为“心肌炎后遗症”(心肌炎恢复后,心肌上留下块疤痕)。从此患者再没上过班,再没上过 ,到处寻医问药,反复住院、打静脉点滴,5年后卧床不起。直到1987年7月,患者的儿子看到胡大一教授写的一篇科普文章《室性早搏不等同心脏病》。胡教授在文章中强调: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预后良性,不能仅据此诊断心肌炎,“心肌炎后遗症”更是既无明确定义,也无诊断标准的“莫须有”帽子。患者的儿子把文章推荐给父亲。

患者后来在给胡教授的信上说,他看到这篇科普文章前已卧床15年,觉得活着没任何意义,自杀缺乏勇气。读过这篇文章感到自己像是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即将被吞没时,突然眼前出现了一条木板,但仍不确信这是否真是救命稻草,可以使他化险为夷。

胡教授看了信中寄来的多年检查资料,除心电图上显示室性早搏外,一切正常。胡教授回信告诉他,他没有器质性心脏病,20年的时间就是预后良性的最好证据,给他做了详细的解释,鼓励他解除顾虑,逐渐恢复日常活动。

2个月后,他回信讲,接信后顾虑全消,精神振奋,逐渐恢复行走,病情大有好转。半年后来信,讲他已完全恢复体力,能给家里挑水了。

二、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上述病例不是特例,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情况发生,例如,因为早搏,20几岁、40几岁的年青人长期病休在家,不敢外出;因为早搏,父母不敢让孩子上学,不敢让孩子正常活动;因为心房颤动,患者胸闷憋气、不敢睡觉、担心猝死;因为心电图的轻度异常和胸闷症状,患者反复做检查,反复到医院急诊室,不敢上班,不敢活动;因为体内冠状动脉血管放了支架、或心脏安装起搏器,担心支架刺破血管,担心支架脱落,担心起搏器失灵,总有胸闷、胸痛、心慌症状,不敢正常活动。从发病机制上讲,“早搏”也好、“心电图轻度异常”也好,都不可能使患者失去日常活动能力,甚至卧床不起,但不可能的事情确实发生在患者身上。很多医生也解释不清楚这种症状,正因为解释不清楚,患者就更紧张。胡大一教授因为看到太多这样的患者,开始思考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发现病因不在心脏,而是因为一系列外在原因导致患者出现暂时性神经功能障碍,因此提出了“关注心脏病患者精神心理问题”的呼吁。我从2007年师从胡大一老师后开始诊断和治疗这样的患者,通过经常和患者们深入交谈,开始了解胡老师提出关注患者心理问题的想法,理解患者们出现这种奇怪病症的原因。心脏之于身体,如同发动机之于汽车。所以一旦被诊断为心脏病,很多人有很大的精神负担,40-50%左右的患者存在焦虑,20-40%的患者存在抑郁,导致其中很大一部分人不敢正常生活,不敢过性生活,青壮年劳动力提前退休等。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原因是患者对疾病不了解,觉得心脏病是不可治愈的疾病,随时有死亡的风险,所以因担惊受怕而焦虑;或者道听途说,或者阅读了大量医学资料,却因为不能完全理解医学专业知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反而受到误导,引起过度紧张;或者医生把问题复杂化,对病情和治疗不做介绍,或病情介绍过于强调不良后果,造成患者过度紧张;或者长期患病给患者心理造成的伤害,或患者对疾病治疗的期待过高导致出现极大的失望;家属的紧张情绪对患者也产生不良影响,造成患者心理压力和紧张;以及由于意外事件造成患者心理打击,导致心血管疾病。这些情况导致患者出现焦虑和/或抑郁情绪,表现为类似心脏病发作的症状,尤其本身已经有心脏病的患者,症状搅和在一起,容易误诊,因治疗不对路,患者症状不缓解反复就诊,造成恶性循环。

另外,还有那些躺在病床上的患者,由于身体状况的恶化和周围环境的突然改变产生不适感是很难避免的。即使出院以后,当重新面对生活的时候,他们常常感觉迷茫和焦虑,往往需要鼓励和帮助。

三、危险程度评估

我们医生在给患者做出诊断和治疗计划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对患者病症进行危险分层,估计患者的疾病未来危险程度的大小。当然,这和算命不一样,医生并不能预测患者会生存多少年,而是科学算命,根据患者的危险因素多少,大概估测未来10年发生心脏事件或死亡的可能性有多大。作为普通人,虽然不能每个人都成为医生,但根据自己身上存在的危险因素水平,还是能大概了解自己未来发生心脏意外的可能性有多大,从而可以早期预防和治疗,避免心脏事件的发生。那么怎么预测呢,首先,存在下述情况的人群明确是心脏事件的高危患者:冠状动脉、颈动脉、脑动脉、上下肢动脉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压≥ 180/110 mmHg;总胆固醇水平≥ 8 mmol/l(~320 mg/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6 mmol/l(~240 mg/dl);1型或2型糖尿病;早发心血管疾病患者(男岁,女岁)的直系亲属。其次,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了一个简易危险评估量表,读者可根据自己存在的危险因素计算自己未来10年发生心脏事件的危险程度(见图1)。这些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吸烟、高胆固醇、高血压、糖尿病。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不吸烟,没有高血压、高胆固醇和糖尿病,不肥胖,生活方式健康,我们未来发生心脏事件的风险会降低80%。

四、心脏病人生活质量评估

很多患者都会错误的认为,一旦得了心脏病,幸福生活就离自己很远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患病后,需要改变的是我们的不良生活习惯,并不是我们的生活。作为医生,我常发现,生活质量和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并不一致。有的患者疾病很严重,但他总能把自己的生活过的有声有色,有幸福的家庭,有很多朋友,每次看到他,都觉得他的幸福溢于言表,他感激家庭的照护,感谢朋友的关心,感激医生的治疗,感谢上天对他的眷顾,信任医生并积极配合治疗,这些都是一些正性能量,使他的生活质量很高。但有的患者,虽没有严重的疾病,比如前述的患者,还有一些放了支架、安装起搏器的患者,因为未来无法预期的不良事件,就常年请假、提前退休甚至常年卧床不起。有的患者自怨自哀,弄得家里痛苦,朋友疏离,没有正常的生活,想想这是怎样的一种生活质量。我常想的一句话是,作为医生,不仅仅是把患者从死神中抢夺回来,更重要的是指导患者如何更好的生活。如果说我们把一位心脏病患者救回来,患者的大脑功能和心功能非常好,本来可以正常活动,却常年卧床不起,不能随意的做一些最起码的日常活动,比如自己吃饭、洗脸、上厕所、散步,和家人、朋友聊天,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目前生活质量评估日益受到医生的重视,看看自己或他人的生活质量是否好,完全可以自己评估,最基本的一些条件是:是否感觉快乐,对疾病是否有信心,是否有生活目标,是否可以自己吃饭、洗脸、上厕所,是否可以进行日常活动,是否能够恢复正常工作,是否能与朋友正常交往,是否有正常家庭生活等。如果上述几个问题全部回答“是”,就说明生活质量很好。有很多量表也可以评估生活质量,比如:SF-36,西雅图心绞痛量表,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量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ZUNG氏焦虑抑郁量表等。这些量表在互联网上都可以查到相应的表格,感兴趣的心脏病患者可以上网搜索,自己测试一下。

五、评估后,应该这样做

1, 首先坚信心脏病可防可控

读者朋友应该已经发现,近年来医生和社会各界联合起来,大力宣传心血管疾病预防的重要性,这是因为,预防对心血管疾病确实非常有效。美国自20世纪40年代起冠心病病死率持续升高,1968年冠心病病死率高达336,5人/10万;此后政府重视预防,主抓控制胆固醇、降压和戒烟;到2000年冠心病病死率下降了50%,其中危险因素控制的贡献率最大,全人群胆固醇水平下降0,34mmol/L收缩压下降5,1mm Hg(1mmHg=0,133kPa),吸烟量下降11,7%,对病死率下降的贡献率分别为24%、20%和12%。冠状动脉支架和搭桥的贡献率仅为5%。西欧各国近30年来因加强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冠心病病死率平均下降了20%~40%。2004年公布了一项全球研究INTERHEART研究,在52个国家(包括中国)262个中心的15152例患者和14 820例对照中进行的调查表明,全世界各个地区、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罹患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大多由血脂异常、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腹型肥胖、心理社会压力、摄人水果蔬菜少、规律的体力活动少所致,这8种危险因素分别可解释男性和女性心肌梗死原因的90%和94%。同时也发现,只要把上述8种危险因素控制好,80%的心肌梗死可以预防,也就是说:10个心肌梗死,9个可预测。6个心肌梗死,5个能预防。

2,终生用药

大约70%的冠心病死亡和50%的心肌梗死发生于已经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已确诊冠心病患者发生或再发心肌梗死和猝死的机会要比无冠心病病史者高4~7倍。斑块稳定性是影响冠心病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而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吸烟、心率加快、精神应激等因素均可导致斑块不稳定。大量研究证据显示,通过长期坚持有效的二级预防,综合控制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吸烟,可促使易损斑块稳定,显著降低再次心肌梗死和猝死的发生,提高冠心病患者总体生存率,减少血运重建需要。血管病变一旦发生,如果不长期用药物控制,斑块将不断进展,并且稳定性下降,导致临床心脏事件容易发生。国内外冠心病指南一致强调,改善冠心病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是充分使用有循证证据的二级预防药物,并长期坚持。有充分循证证据的二级预防用药包括: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根据病情有选择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和他汀类药物须坚持服用。有冠心病的读者请自检自己是否在坚持服用上述药物。

3, 药量需个体化调整

上述四种二级预防药物,每个冠心病患者都应该使用,但并不是每个患者都千篇一律服用相同的药物剂量,尤其是他汀类药物的降胆固醇作用、β受体阻滞剂对心率的作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对血压的作用,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不一样,。用药不是最终目的,用药后要达到我们设定的控制目标才是目的,如冠心病患者血压需要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需要控制在至少在2,6mmol/l以下,由于药物的疗效和药物的不良反应每个患者各不相同,这就需要个体化调整药物剂量。

另一方面,每种药物都有很多产品,不同的药物价格有很大不同,可以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使用合适的药物,并不是最贵的药物就最好,同一类药物价格可能相差很大,而作用基本相同。有的患者可能认为,使用贵的药物,使用1天等于5天,可以吃一周停两周,这是完全错误的想法,最重要的是长期坚持使用有效的药物。

4, 保健品不能取代药物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保健产品,比如卵磷脂、深海鱼油、葡萄籽、维生素C、纤维素、大蒜素、纳豆、天曲等。很多患者都问,能不能服用这些保健品。我的回答是,这些都是保健品,不能当作药物,在按时服药的前提下,如果有钱,可以服用,但需要注意这些保健品的副作用。当然,也可以不服用。事实上,我们医生认为,坚持服用有明确证据的预防药物,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需要花钱服用保健品。

5, 改变生活方式

不健康生活方式包括膳食不平衡(饮食缺少蔬菜水果、肉类和油脂量过高、食盐摄入过多、大量饮酒)、缺乏运动、吸烟和精神紧张。这些不健康生活方式不仅是超重及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还可以直接导致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炎症和氧化应激加强、促进血栓形成等。因此,健康生活方式是心脏病预防的基石。

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衡。合理膳食要求:每天摄入蔬菜300~500g,水果200~400g,谷类250~400g,胆固醇 ? ? ? ?

重视由“压力山大”导致的疾病

任何社会阶段,人类都会面临不同的压力。但是现代社会,人类的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大城市和职场人中间,压力已经成为许多疾病的发病原因或诱发原因。正常的压力情况下对身体的各项生理机能和脏腑功能都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对精神心理有积极的作用。但过大的压力,或异常增多的压力,或者是持续过久的过强压力,会对脏腑带来异常影响,压力的影响有:

一、对心脏的影响。会出现焦虑紧张,睡眠障碍,情绪急躁,心跳加快,相应的会带来心肌的耗氧增加,血压增高,心脏节律紊乱,这是引起冠心病,高血压的重要原因。

二、对肝脏的影响。肝主情志,主条达而恶抑郁,所以压力过大,对肝脏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情志方面,是气机紊乱、气郁气滞,临床上会出现,肝胃气滞,肝胆气滞、疏泄不利,睡眠障碍,失眠,性情急躁易怒,焦虑,两胁胀痛,甚至忽冷忽热,肌肉串痛,口苦,严重的会伴发焦虑抑郁。肝脏疏泄不利,会影响消化系统,导致食欲不振,胃脘胀满,腹胀,便秘或腹泻,口干口苦,有的人会表现为,多食善饥,部分病人会表现为神经系统的病变,包括头疼,头晕,眩晕发作,等等。

三、对脾脏的影响,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主运化饮食又运化水湿,运化饮食水谷精微,脾胃相关联,所以压力影响的脾脏表现,常常会出现胃脘痛,食管反流,胆囊炎,溃疡性结肠炎,胃炎,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肠易激惹综合征等。

四、压力对于内分泌系统的影响,会表现为,女性月经不调,月经提前错后,经期紊乱,月经量的变化,或过少或过多,同时伴有情绪的调节障碍,睡眠障碍,肥胖,或消瘦,很多人会有甲状腺结节,子宫肌瘤。乳腺增生等等。

五、力对于免疫系统的影响,长期处于压力过程中,情绪不畅,不得舒解,会严重影响人体免疫力,导致人体免疫亢进或低下,比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过敏性疾病,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症,以及其他与免疫有关的疾病。

六、压力对气血运行的影响。压力过大会影响气血的运行,气机不畅又会导致,血液循环障碍,最终导致气滞血郁,气血运行障碍,也会影响人体的津液代谢,那到时导致痰湿,水湿停留。所以会出现一些因气血痰湿,运行障碍,而引发的各种症状。如关节肌肉疼痛,水肿,气血瘀滞经脉,导致半身不遂,血栓形成,堵塞心血管,会形成冠心病。四肢血管进行不畅会形成,下肢动静脉的血栓,以及各种包块,痰湿郁久,停留日久,会渐渐成为包块,甚至癌变,现在,很多研究,都认为,癌症的发生,与气机郁滞,痰湿阻滞,寒凝密切相关。因此,适当减压、学会放松、调节情绪是减少压力导致疾病的必要手段。

太空中的心脏——男女宇航员心血管功能各有千秋

宇航员是人类探索太空的先锋,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各种威胁。许多人都知道长时间待在太空环境,由于失重、太空辐射等作用,会对宇航员造成骨质疏松,视力衰退,心脏功能发生变化等。

通过比较7位阿波罗登月计划宇航员、35位执行其他航天任务的宇航员和另外35位未执行航天任务宇航员的死因,发现43%已故阿波罗号宇航员死于心脏疾病,他们在月球勘测任务中遭受高浓度太空辐射危害,比其他宇航员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高4~5倍。

但你知道这些影响也是有男女之别的吗?

在太空中,女性宇航员的心脏状况会好于男性。男性宇航员患冠心病、发生室性心律不齐的情况会多于女性。原因之一,可能是女性在雌激素和镁代谢方面优于男性。研究表明,在长期航天中由于失重和缺乏体力活动,储存在骨骼和肌肉中的镁会大量丧失,镁的丧失会引起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又会反过来加速镁的丧失。这是一种严重的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可以导致血管痉挛、血栓形成、严重的心脏节律紊乱,最后形成永久性的心肌损伤。

女性宇航员在航天过程中通过雌激素复杂的血管保护作用,使得镁丧失情况比男性轻很多,因此可以有效的避免这种恶性循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Hughson等对男女各4名宇航员的研究发现,6个月的太空飞行能明显增加动脉硬化程度,且男性和女性宇航员的颈动脉硬化程度均比正常年龄增加10~20年。在国际空间站生存6个月后于返回地球38 h内测量心血管功能和生物标志物,通过性别交互作用发现,女性β硬化指数、肾素和醛固酮水平增加更大,但男性的脉搏波传导时间、胰岛素抵抗变化更大。

但目前由于女宇航员上天的人数还比较少,因此要从统计学上提出男女宇航员的性别差异还有一定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