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早期症状

2020-07-14

心脏病早期症状:
  心脏病涵盖范围很大,冠状动脉病变引起心肌缺血性心脏病,各种类型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等等。一般常说心脏病应该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病变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甚至有可能发生心肌坏死。冠心病早期症状主要为心悸、心慌、气促、呼吸困难、胸闷、胸痛、活动后感觉疲劳等。
  随着病情进展,这些症状会逐渐加重。有一些冠心病患者早期并没有任何不舒服症状,可能一开始就是心肌梗死,出现剧烈胸痛、出汗、胸闷、濒死感等等。还有一些冠心病,一开始以各种心律失常为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心慌,对于心肌病,在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有一些心肌病,比如肥厚性心肌病,可能一发病就是猝死。
  大多数心脏病早期症状可能并不典型,往往会被误诊,所以建议有心前区不舒服的人尽早及时去医院进行诊断。明确病因后,采取针对性治疗,在此基础上还要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改善睡眠质量,适当运动,戒烟戒酒,同时饮食上注意低盐低脂饮食。



心脏病早期症状相关阅读


什么是“双心疾病”?双心疾病如何识别和治疗呢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有提到过“双心医学”和“双心疾病”,很多读者留言问到什么是双心疾病,双心疾病怎么识别、怎么治疗呢?今天我们就系统的来讲讲什么是双心,希望读者能对双心医学有个更深刻的理解。

 一、何为双心医学?

“双心医学”是一门由心脏病学与心理医学交叉并综合形成的学科,是心身医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心理疾患与心脏病之间的相关性,即研究人的情绪与心血管系统之间的深层联系,以及控制这些心理问题对心血管疾病转归的影响,也称为心理心脏病学或精神心脏病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高血压患者表面上看血压高低不等波动,实际上是有情绪的因素,他生气的时候血压就会升得非常高,高兴的时候血压就会相对稳定,这是典型的高血压和情绪之间的关系。

再比如白大衣高血压患者,他在家里时血压正常,只要一到医院见到穿白大衣的人,血压就开始快速的上升。从表面上来看是血压升高的问题,实际上是人环境变了血压就会升高,连接这二者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焦虑机制——我到了一个不熟悉的地方、见到了我不喜欢的人,我的血压就会上升,这个上升一样会引起体内的心脑肾的损害,来来回回受冲击很容易造成早发的动脉硬化,早发心肌缺血等,所以还是要进行合理的治疗。

二、双心疾病如何识别?

我怎么识别我是真的心脏病还是心病?或者这是和情绪心理相关的心脏病,我的情况是简单还是复杂?这里有一些自我评估的小窍门:

①你想一想最近心脏不舒服和情绪有没有关系,你是不是总是不高兴、闷闷不乐、心情低落,有没有这样的情况?

②你是不是觉得做什么都没意思,看什么都没兴趣,什么也不想做,懒得动?

如果符合上述两点,就说明你可能有抑郁的情绪,需要到医院就诊。高血压和心脏病一旦合并抑郁或者焦虑,临床治疗就非常复杂,单一的、单学科的治疗,临床的效果就会非常不好。反复的迁延就会导致其他问题的出现,所以早治早踏实,早治早获益。

双心患者需要两条线来评估,第一个就是躯体的评估,需要检查患者心脏供血情况,以及有无血管狭窄、早搏、心脏电活动的异常。第二个就是进行情绪和心理的筛查,看患者的神经功能和心理状态是否稳定,这两者之间有没有关联,然后再能进行合理的判断。

三、“双心患者”与普通心脑血管病患者,在疾病的治疗上有何异同?

这两种疾病从根本上是有相通之处的,比如一个人特别爱着急,做事情求完美,很容易冲动,这种性格的人本身就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本身也是双心患者的高风险人群,这是相同之处。

区别呢?双心疾病是指患者有心血管异常的同时合并心理问题,心脑血管疾病就是单纯的脑血管疾病和心脏疾病,和心理因素有关联,但是并没有归到同一个范畴来,所以在治疗上也不太一样。

双心疾病在治疗时,要特别关注患者的情绪和心理问题,尽量要让患者对自己的疾病多一些认同,而不是简单的告诉他说你是什么病,你就照着这么办吧,因为人都会有一个理解和接受的过程,在这方面上,作为医生本人来说在提供专业服务的同时一定要鼓励患者把自己的不舒服不愉快的情绪都表达出来,把他的疑惑或者一些不好说的想法说出来,然后告诉他应该在哪些方面调整,其实很多疾病都是这样的:心理上通了,疾病就好治了。

我们的心脏很脆弱——心脏不适却检查不出问题时,请注意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的产生,使心理问题与心血管疾病十分常见,共病存在的发生率也超过预期。心血管病的严峻形势有目共睹,心理疾病也表现出较高的终生患病率。

本文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的心脏病的症状以及特征,希望读者在阅读本文之后,能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个更明确的认识,及早发现问题,及早就医,避免不良后果的产生。

一、年轻人为什么会发生猝死

有一些人本身心脏就不好,平常有一点不舒服就忍一忍就过去了,也没有做过检查。突然有一个原因可能一下子把他的病就勾出来了。比如突然有一个大血栓堵住了冠状动脉的血管,患者一下子就不行了。年轻人最易发生的是恶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衰、急性肺栓塞等,危害特别大。

二、猝死发生之前会有哪些征兆

人可以被累死、生气气死、着急急死。这是跟人的情绪、心理以及连续的工作身体得不到恢复有关。大部分人发病前都有迹可寻的。如突发的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前几天,患者可能会有连续的胸闷、心慌或者后背难受,但好多人觉得没有关系,忍一忍就过去了,特别是年轻人对健康关注的少,生理卫生的知识也偏弱,总觉得工作压力大顶一顶就过去了,有可能造成重大损害。

三、不得不连续工作怎么办

连续工作没有及时的休息,会造成心脏恢复不畅,引发心脏损伤。医生每周工作60~80小时都是非常正常的。出完门诊,接着要回病房,还要给学生讲课。我自己的小窍门是:在医院里这个楼走到那个楼的时候,会刻意地放慢脚步,调整一下自己的内在节奏。晚上值夜班的时候,如果病人少,就稍微休息一下,这都是可以自己调整的。不管你有多忙,连续工作1个小时后,站起来活动活动、休息休息,哪怕是你站起来倒一杯水喝,转一小圈再回来,对身体都是一个很好的帮助。

四、情绪真的会“伤心”

心理、情绪问题都会带来心脏损伤,这一点是无疑的。脾气大的人,容易引发心梗、心绞痛、心功能不全,也是无疑的。主要原因是在哪呢?如果人经常激动、生气,体内它会自然产生出肾上腺素,这样连续的刺激,让肾上腺素的水平很快升高,持久地作用于心脏,就会引发心脏损伤。

五、控制情绪是为了保护自己

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爱发火,缺乏情绪自我管理,容易造成心脏的损伤。怎么办?稍微缓一缓,脑子转一转,想说的话咽回去,过一分钟再说,或者连续深呼吸几次,非常有利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情绪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保护好自己的身体。短期的焦虑不见得是坏事,因为焦虑可以帮助人最大程度地调动潜能,比如应付明天考试。所以,偶尔闷闷不乐,短时间之内是没关系,如果是每天都非常郁闷,老生闷气,气着气着真能气出心脏病。

六、检查不出心脏问题,要小心双心疾病

在门诊就诊的病人当中,大概有1/3的人存在心理情绪引起的心脏问题,但他们又查不出器质性的心脏病。尽管医院里有很多的检查,但不是所有的病在早期都能查出来。如果有心脏不适,赶紧到医院去做筛查,有各种手段来帮助你识别是不是双心病,也就是心理心脏病,有情绪量表来进行监测,做一个系统的评估,早一点防治,会改变人体的身体情况。

心脏疾病没有单一的特异症状,当心脏不适,却检查不出问题时,请注意双心疾病的存在。双心疾病是一定要治疗的。不想吃药,只是开导自己,很多情况下是不行的。因为心理心脏病存在相应的物质基础,神经激素的紊乱,甚至匮乏。如果不改善这些问题,患者的状态可能还是缓解不了。

预防心脏病记住八点

第一、减肥。肥胖者患心脏病的比例远远高于正常体重的人,特别是“苹果形”身材(腰臀肥胖)的人更危险。只要老人减肥3—5公斤,心脏状况就会有很大改善。同时,专家告诫较胖的老人,不要指望自己一下子变成超级模特,要通过平衡饮食和锻炼逐渐达到减肥的目的。

第二、少吃蛋黄。一个普通大小的蛋黄约含胆固醇200毫克。老人胆固醇较高的话,一周最多只能吃两个蛋黄。

第三、多运动。每天适度运动20分钟,可使患心脏病的几率减少30%,快走的效果最好。

第四、戒烟。吸烟者患心脏病的比例是不吸烟者的两倍。研究发现,戒烟2—3年后,患心脏病的风险就会降至与不吸烟者一样的水平。

第五、注意饮食。平时生活中坚持吃低脂肪食品,如瘦肉和低脂乳制品等。

第六、适量饮酒。1周喝3—9杯酒为适量,对心脏有好处。但要注意别贪杯,因为饮酒过度会引发心脏病。

第七、当心糖尿病。有糖尿病的人患心脏病的比例是其他人的4倍。因此,老人要定期体检,对糖尿病“早发现,早治疗”。

第八、控制情绪。脾气暴躁,遇到突发事件不能控制自己,也容易诱发心脏病。

心脏病人减肥忌快和猛

不少心脏病人都存在体重超标的问题,减肥对他们来说有很大好处。但心脏病人减肥时有很多禁忌,否则减肥不当反会伤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内科教授唐闽表示,对伴有心脏病的肥胖者来说,过度减肥或不合理的减肥方式,会导致很多问题:吃素减肥容易出现脱发,快速减肥易患胆结石,减肥过猛会导致记忆减退,还有可能诱发胃下垂、营养不良等。严重的有可能发生猝死。

因此,心脏病患者不能指望一下子瘦身成功,而要通过平衡饮食和锻炼逐渐达到减肥目的。建议这类患者日常多吃一些热量较低并且富含矿物质、维生素、纤维素和其他营养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杂粮、瘦肉、鱼类或低脂乳制品等。除合理改善饮食结构外,大多数肥胖心脏病患者会通过运动辅助治疗心脏病,但临床发现,他们的运动方式也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不少人选择上肢运动的减肥方式,但在同等活动量的情况下,上肢活动时,血压要比下肢活动时高一些;哑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容易引起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因此,心脏病人最好从下肢锻炼开始,步行是比较好的方法。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不少人喜欢早上锻炼,但上午6点~9点是心脏病发作“高峰期”,非常危险。早上人体血液黏稠,易形成血栓。同时,上午的血压在一天中最高,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或破裂,导致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因此,锻炼最好安排在下午或晚上为宜。运动有规律,也要适量,运动后心率最好控制在每分钟不超过100次,如出现气短、心绞痛、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应在下次运动时减量或暂停运动。心功能有明显损害、体质较差者,也要根据身体状况量力而行。

专注力使心脏更健康

有句俗话叫“一心不能二用”,现代人知道这里的“心”指的其实是大脑这个器官,指的是“注意力”,跟心脏好像没太大关系。那么事实上呢?

其实,不仅大脑不能一心二用,心脏亦是如此。一心二用对心脏的潜在危害非常大,专注力才会使心脏更加健康。

但有一次当我讲这个道理时,一位患者朋友跟我抬杠,说:“我们的左脑和右脑各司其责,可以同时完成不同性质的任务啊,比如我可以一边开车一边听音乐,两不耽误。”我说:“是啊,没错,我们可以一边做事情一边听音乐,可是这时候,音乐一般都是作为背景了,你到底有没有用心品味它的旋律呢?如果是听到一首新歌,能完全听明白歌词吗?”

然后我又问他:“假如我一边给你看病,一边在想我今天早晨出门的时候有没有忘记锁门、有没有忘记关灯,你愿不愿意?你放不放心?”

很多人可能都会有同样的想法,但事实上,不管我们做什么事情,只要全身心投入,左右脑的各个区域都会参与进来的。我有一位朋友,有一次开车的时候被一首音乐吸引了,作为一个有多年驾龄的老司机,沉迷于音乐虽然没有让他出车祸,但是,却让他错过了高速出口,只好多绕了一百多里地。

还有朋友会说:“开车这种事情需要集中精力,那跑步总没问题吧?我一边听音乐一边跑步,完全没问题啊。”是的,假如在你熟悉的道路上跑步,脚下做的是机械性动作,可能你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音乐上。但我强调的是,所有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事情,请不要同时去做,否则会过于耗费心神。

不得不承认,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过于浮躁了,越来越多的人焦虑感、危机感越来越强,他们本能地会选择一心二用甚至多用,这会增加应激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可是,应激激素分泌得越多,我们就越容易感到烦闷,心脏承受的压力也越大。说到底,躁动的环境是一心多用的根源,两者又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为了保护我们的心脏,我们需要从保持内心的宁静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