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怎么锻炼

2020-07-14

腰椎间盘突出怎么锻炼: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脊柱外科最常见疾病。功能锻炼是治疗过程中必不可少治疗方法。患者需严格卧床休息3周后,佩戴腰围逐步下地活动,3个月内不做弯腰持物动作。缓解后,应加强腰背肌锻炼,增加脊柱的内在稳定性。如需弯腰取物,最好采用屈髋、屈膝下蹲方式,减少对腰椎间盘后方的压力。
  常见加强腰背肌锻炼的方法有五点支撑法,飞燕式锻炼。
  五点支撑法是仰卧位双膝屈曲,以足跟、双肘、头部当支点,抬起骨盆,尽量把腹部与膝关节抬平,然后缓慢放下,一起一落为一个动作,连续20-30个。以上动作须连贯进行,每晚睡前一次,连续3-6个月。
  飞燕式锻炼,俯卧时双手双脚和头都用力往背后起来,像是燕子在飞起样。



腰椎间盘突出怎么锻炼相关阅读


腰椎间盘突出与膨出的区别是什么

所以我们要对自身的突出和膨出有所了解,不要只要听到腰椎间的毛病,就断定是是突出,按照突出的治疗,其实突出和膨出是有很明显的区别的,常见的区别有它们的纤维环的不同、它们的发病的部位有区别、它们的治疗方法不同。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腰椎间盘突出与膨出的区别是什么?

1、纤维环的不同:膨出是很小的范围内的,突出是超出范围外的,这个还是以包裹他们的纤维环为主的区别。就是突出的病情纤维环是完全的被冲破的,完全的暴露在纤维环的外面了。程度比较大。而膨出是小范围的,只是膨出一点点,没有将包裹它们的纤维环冲破。所以这两种病情和纤维环的关系有明显的区别。

2、发病的部位有区别:腰间盘突出的病情,经常病发的是患者的腰椎四五两个腰之间的骶骨之间,这两个部位是突出的常发病部位,这与我们的劳动用力支点有很大的关系原因。而膨处的病发位置通常比较往上部走的骶骨之间。所以这两种病症虽然都发生在腰椎上面。但是病发的具体骨头却是有明显的区别的,比较好辨别病情。

3、治疗方法不同:两种病情的治疗方法也是有明显的区别的。像突出的病情严重的话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都不能正常的行走。所以这种突出的病情治疗方法只能通过手术的方法来改善治疗。而膨出的病情是可以通过保守的治疗方法就能进行治疗和改善的,就像常见的膏药,针灸按摩,小幅度的健康的锻炼都可以慢慢的治疗和改善这种病情。所以治疗方法也是他们的主要区别。

腰椎间盘突出症:肌电图检查的改变

一般勿需此项检查,但对有马尾神经损害或两根以上脊神经受累者可选用。阳性率约为80%~90%,略低于脊髓造影技术,尤其是表现对脊神经根定位诊断的可靠性较差。但如将两者合用,可使阳性率提高到95%以上,但仍未超过磁共振98%的阳性率,故目前已不再为医患所欢迎。其检查方法及结果判定如下。

检查方法:主要检查腰椎段脊神经所分布、支配的肌组。分以下两种情况:①常规双侧对比检查:主要检查以下肌组:A,腓骨长肌:由腰4、5脊神经支配。B.胫前肌:亦由腰4、5脊神经支配。C.腓肠肌:内、外侧头分别测之,由腰5、骶1脊神经支配;

②酌情加测:此外尚可根据神经受损节段而酌情加测:A.股四头肌:由腰3、4脊神经支配。B.趾长伸肌:由腰4、5脊神经支配。C.踇长伸肌:由腰4、5脊神经支配。

结果判定:主要根据受测肌肉肌电图的波形是否出现异常判定。

①腰3~4椎间盘突出:主要累及股四头肌及其他肌组。

②腰4~5椎间盘突出:主要波及胫前肌及腓骨长肌。

③腰5~骶1椎间盘突出:主要波及腓肠肌(包括内、外侧头)。

影响肌电图准确性的因素有

①肌电图检测仪本身的质量。

②突(脱)出髓核的部位与受累脊神经根椎节定位的关系。

③在肌组上采样点的部位与数量。

④个体肌节的差异及脊神经根与椎间孔的变异。

⑤操作者的技术水平。

腰椎间盘突出症CT检查上能显示什么

应用CT检查脊椎与椎管内病变在临床上已广泛开展,分辨率相对为高的CT图像,可较清楚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和神经根、硬脊膜囊受压移位的形象,同时可显示椎板及黄韧带肥厚、小关节增生肥大、椎管及侧隐窝狭窄等情况,并可以三维技术重建椎管与根管的立体形态。从影像学角度来看,本病在CT图像上的主要改变有以下几点:

①椎间盘后缘变形:正常情况下,椎间盘后缘与椎体骨性断面的边缘平行;在髓核突出的患者,椎间盘后缘有一局部突出。根据局部改变的形态与性质,可区分椎间盘膨出、突出或脱出(破裂),前者为退行性变的早期表现,后两者则属中、后期改变;

②硬膜外脂肪消失:正常情况下,腰椎区域,尤其是腰4~5和腰5~骶1平面,硬脊膜囊通常有丰富的硬膜外脂肪,硬膜外透亮区的形态和大小对称。当椎间盘破裂时,脱出的髓核可以替代低密度的硬膜外脂肪,在椎间盘破裂的平面上,两侧对比观察,密度并不对称;

③硬膜外间隙中的软组织密度增高:突出或脱出髓核的密度高于硬脊膜囊和硬膜外脂肪,硬膜外间隙中的软组织密度阴影代表突出的碎片(大小和位置)。当碎片较小而外面有后纵韧带连着时,其软组织块影与椎间盘影相连续。当碎片已破裂到后纵韧带外面,且与椎间盘失去连续性和从纤维环破裂处游离时,可出现分离状影像。根据椎间盘破裂的部位,软组织密度可能位于中线或后外侧缘,若破裂完全发生在外侧缘,则软组织密度位于椎间孔内。当突出的碎片较大时,在病变椎间盘平面以外的层面上也可显示软组织密度。根据碎片游离方向,可能位于椎间盘下方的椎体后缘,或紧靠椎弓根的侧隐窝内;亦可能位于椎孔内,颇像增大的神经节;

④硬脊膜囊变形:硬脊膜及其内容物的密度低于椎间盘。在上部腰椎区域,整个骨性椎管全部由脊膜囊占据。脊膜囊缘和椎间盘边缘之间由于密度差的关系,分界清楚。当椎间盘突出时,硬脊膜囊也可变形。在下部腰椎区域,硬脊膜囊并不充盈整个骨性椎管,也不与椎间盘后缘接触,仅当椎间盘突出相当大,足以将硬膜外脂肪堵塞并压迫脊膜囊壁时,光滑圆形的脊膜囊轮廓才出现变形,突出的碎片可能压迫神经根;亦有少数病例并不引起脊膜囊变形;

⑤神经根鞘的受压移位:在正常情况下,神经根鞘在硬膜外脂肪对比下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其位于骨性椎管的后侧、椎弓根的内侧,在椎弓根稍下方的平面上,当碎片向骨性椎管后侧突出时,将根鞘向后推移,根鞘与突出的碎片常无法区分,这本身就是神经根受压的一种征象;

⑥突(脱)出髓核的钙化:髓核突(脱)出时间较久者,可逐渐形成钙化,并在CT检查中出现相一致的改变。碎片与椎间隙边缘可以相延缓;

⑦CTM检查技术:CT检查技术对椎间盘突出的诊断准确率为80%~92%。由于CT检查对患者的X线照射量小,可列为基本无害的诊断手段。此外,用水溶性造影剂做脊髓造影与CT检查结合(CTM),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在CTM检查时,上述征象更为明显。在大多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受椎间盘压迫的神经根和硬膜囊在同一平面。游离型椎间盘脱出则可发生于椎管内的其他部位。

国内众多学者重视椎间盘吸收现象研究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学术界对本病的研究广泛而深入,但未明问题仍是悬而未决,如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椎间盘钙化、孤立性椎间盘吸收、椎间盘源性腰痛等。尤其是在椎间盘转归上的研究前景更为广阔。自1934年,Mixter和Barr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累及椎管的椎间盘破裂》的论文,首次提出腰椎间盘突出是腰腿痛的可能原因开始,半个多世纪以来,手术一直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手段之一,并且手术术式也在不断改进发展之中。但随着对本病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已清楚地认识到,手术治疗并非根治性疗法和治愈性疗法,而且还会带来一些新的临床问题。

迄今为止,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仍以非手术疗法为主或临床首选。虽然国外文献报告椎间盘吸收现象较多,但国内临床也有陆续报道,有些原来被认为有绝对手术指征的破裂型突出甚至是巨大破裂型突出的患者,经过中医中药等非手术治疗,出现了重吸收而免于手术治疗。这既节省了患者的经济开支,又减少了患者的身心痛苦。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更深层次的问题仍有待医学专家去探索。其科学研究的价值在于,即使前面此路不通,但也要去探险求真,向“不知道”进军。即使无功而返,证明此路不通也是科学研究的目的之一。

而多数新发现,往往正是在突破了大多数人认为的“山前无路”的思维模式中产生的。况且,从临床观察到的结果看,椎间盘吸收现象的确存在,接下来是如何研究那些机制可以引起或者促进吸收,变为我用。

腰椎间盘突出症恢复期如何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恢复期是解除突出组织对神经根的压迫后,椎间盘、关节、神经、肌肉、韧带组织的整体生理恢复过程,这段过渡时期的调养关系到预后的恢复过程。科学合理地做好运动康复锻炼,与安排好日常工作,是恢复期调养的主要内容。

进入恢复期后,肌肉、韧带的张力与弹性仍不足,椎间关节的稳定性欠佳,受压后的神经组织受到一定损伤正待恢复,仍不能满足于日常工作与生活。停止治疗后应继续休息1~2个月。初进入恢复期,应避免腰腿过度、剧烈活动及搬抬重物。由于肌力锻炼,随着组织的恢复,肌力的加强,关节的稳定,可逐渐进行较强的腰腿运动功能与肌力训练。

活动时应注意缓、松、静、恒、直、稳。缓即活动时动作尽可能缓慢,以避免发生意外;松指腰腿部肌肉一定要放松,活动时尽量别用力,以使腰部肌肉、关节在各个方向得到最大限度的舒展,放松以后会促进局部气血流通,加快病变部位的神经康复;静即活动时应心神宁静,排除杂念,专心练习,这样可对整个机体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恒即在室外锻炼一定要持之以恒,不能因初见成效就停止锻炼;直即站立时胸部挺起,腰部尽量平直,小腹微收,两腿直立,两足距离约与盆骨宽度相同,这样使全身重力均匀地从脊柱、骨盆传向下肢,此时人体的重力线正好通过腰椎椎体或腰椎间盘后部,可有效地预防髓核突出;稳即活动时要注意身体稳定,要脚踏实地(女性忌穿高跟鞋),用力不要过猛、过速,尤其是下蹲及弯腰动作应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