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是如何引起的

2020-07-14

肠息肉是如何引起的:
  在引肠息肉引起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了解什么叫肠息肉?所谓的肠息肉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肠粘膜损伤,引起肠内粘膜形成向外凸起的一个隆起性病变。我们就把病变统称为肠息肉。引起肠息肉的病因,我们最常见的比如有炎症性的刺激,比如一些肠道的慢性炎症,长期的慢性炎症会刺激肠粘膜的损伤,从而使细胞发生一系列的变性变化。
  比如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人会引起息肉增生,还有比如些便秘的病人,以及长期吃通便药物的病人,也会引起肠息肉的生长。另外肠息肉,特别是腺瘤性息肉会进一步发展,往大肠癌的方向进行演变。这是由于反复的变化,造成了一个癌症的出现。



肠息肉是如何引起的相关阅读


儿童肠息肉的早期症状

肠息肉这种疾病不只是成年人才有的病,如果达到了发病的条件,儿童也是会患有肠息肉的,因此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况,尤其是大便的问题,及时的发现肠息肉的存在,及时的采取治疗,那么儿童肠息肉的早期症状是什么呢?

小儿肠息肉主要在直肠,患者以2~8岁最多。传统观点认为儿童肠息肉常为良性,自行消失的可能性大,不足为虑。但近来的研究表明,这种安全感并不可靠。小儿肠息肉肉尤其是多发性息肉并非永远良性,随着肠息肉数量的增多,时间的延长,肿瘤性改变的危险性增大。
  小儿肠息肉临床表现主要是大便带血或便后滴血,血的颜色鲜红,鲜血附于大便表面,与大便不相混,出血量常不大,但极像内痔出血,因此在儿童期有类似内痔出血症状时,首先应考虑到直肠息肉病的可能。息肉蒂较长时,用力排便可脱出肛门口外,排便后又缩回。
  个别高位的息肉可能受来回脱垂而引起结肠肠套叠,临床诊断除上述症状外主要依靠直肠指检,在小儿排空大便后,检查者戴手套涂润滑剂,缓慢将食指或中指伸入肛门内仔细扪诊,常能扪到长蒂,稍硬,活动而光滑的圆球形息肉。经反复扪诊未发现息肉者。

肠息肉切除后多长时间复查

肠息肉即使切除后也可能反复发作,所以要及时复查,以免发生癌变。复查时间根据结肠镜病理检查结果、切除完整性、肠道准备、健康状况、息肉家族史和既往病史等来决定,一般术后三个月后做首次复查,后期逐步延长复查时间。
  肠息肉患者一定要注意,要谨记不管是多大的息肉,只要是发现了就要除掉它,以免给我们的身体造成危害。那么,问题来了,肠息肉手术后什么时候进行首次复查,手术后多长时间需要进行复查呢?

这是很多病人及其家属想要知道的事情。一般来说,直肠息肉在术后早期三个月左右就应该首次复查,然后逐步延长复查的时间,后期是一年左右定期复查,如果肿物复发的话,必要时需要再次手术治疗。因为这种肠息肉是会反复发作的,所以在结肠术后一定要定期地去复查,以便尽早发现病变,避免发生癌变。
  临床上通常根据结肠镜病理检查结果、切除完整性、肠道准备、健康状况、息肉家族史和既往病史等来决定复查时间。对于肠息肉这种复发性很高的肠道疾病来说,即使在做完手术后也要记得定时去复查,从而尽早发现它的病变情况。还有就是一定要学会合理的饮食,对于一些放置时间较长的偏冷的食物坚绝不吃,进食以温食为主,不吃辛、辣、臭等刺激性的食物,只有这样才能尽快的恢复身体健康。
  还需注意,息肉切除后如出现便血、腹泻和腹痛等临床难以解释的症状时,应及时进行肠镜检查;也要根据病员的意愿和心理接受程度,决定复查时间。注意休息,按时吃饭,不吃生冷油腻和辛辣食物,忌烟酒、咖啡、浓茶等。定期检查。

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风险大吗

任何手术都有一定的风险。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手术,虽然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但是也并不是没有风险。肠息肉如果息肉比较小,可以在内镜下切除,术后根据息肉部位、大小、数量、术中情况等遵医嘱,手术过程中认真对待,一般不会有风险。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21世纪,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开始关注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很多人都会做到每年定期体检,以排除后患之忧。在此,建议45周岁以上患者在安排体检时,应加做一个肠镜检查,以免发生危险。一般,病人一旦发现肠息肉,最关心就是自己的身体问题。那么,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风险大吗?手术过程是什么样的?什么时候需要做肠息肉切除术呢?关于肠息肉以下这几点是可以明确的:

内镜下做肠息肉切除术风险很小,但并不是没有风险,因为任何手术都有风险。在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是一种简便、安全、痛苦小、费用低的治疗首选方法。术后根据息肉部位、大小、数量、术中情况等遵医嘱,禁食若干小时,给予静脉营养支持治疗,解除禁食后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由此可达到彻底除根的效果。
  操作方法:患者通常采取左侧卧位,并根据息肉的具体位置、大小、外形等情况可酌情改变体位,但应以息肉不倒卧于肠壁贴近和易于观察为原则,用生理盐水浸湿的纱布覆盖于电极板,并紧密捆绑于患者左大腿外侧,常规插入内镜,发现息肉,充分确认其位置、大小、形态后,吸尽息肉表面粘液及周围液体,使其暴露。
  内镜治疗主要是取决于息肉的大小,①息肉比较小的:可以经过内镜的活检的孔道钳取;②三、五个毫米以上的,需要内镜下的电凝、电切;③息肉再大一些,可直接钳取;在物理学治疗的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肠穿孔,所以这种情况下还需要在息肉的基底部,用针注射进一些液体,让息肉底部抬高,在处理息肉的同时,避免对底部的一些肠道的损伤,然后再进行圈套或者进行处理,④再大一些的息肉,可以做内镜下的黏膜切除,内镜下的黏膜剥离。

什么是肠息肉

预防大肠癌,除了在生活中要保持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外,还不能忽略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警惕大肠息肉。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有近八成的大肠癌来自良性病变,而大肠息肉是最容易癌变的良性病变。许多人开始犯迷糊,这大肠息肉好像很常见,不就是在大肠上长了一个肉疙瘩吗,有必要“见猫就是虎”吗?那到底什么是肠息肉呢?

大肠息肉有良性的也有恶性的,大小各异,小的像芝麻、绿豆,大的如核桃,有的人肠道里的息肉能有几十个,有的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如家族性息肉病。如果肠息肉是恶性,危害自不必说;即使是良性腺瘤,也有相当概率的恶变机会,随着息肉的增大,数目增加,癌变机会也迅速加大,留着相当于一个“定时炸弹”;退一步说,若是炎症性息肉,恶变可能小些,但随着息肉增大,也可能带来便血、腹泻、肠套叠等临床症状。
  所以,一般来说,医生会建议把息肉切除掉,而现在对付息肉基本不用开刀了。
  用一个大肠镜伸到大肠里,既能看看肠道有没有癌变,也能顺手把息肉切除下来,比起“开刀”,它具有明显优势:如开刀手术后,病人有一段时间会感觉虚弱,恢复正常生活平均要28天,而内镜下切除,对身体损伤小,可能只要两天,人就“生龙活虎”了。而且,费用较开刀手术切除少得多。
  不过内镜下切除息肉,创伤虽小,也还是要遵循从禁食、流质饮食过渡到正常饮食的过程,以促进伤口的愈合。目前无痛内镜检查的开展,使更多的人接受内镜下切除息肉。
  息肉最讨厌的一点就是会“繁殖”,你切除了这个,可能明年在另外一个地方又长出来一个。如果长过一次肠息肉,以后长息肉的可能性还是比其他人更大一些。
  所以,不要以为切掉了息肉就万事大吉,最好在术后三个月作第一次复查,如果没发现异常,则可3~5年再次复查或遵循医生的复查随访要求。如果有息肉新生,就需要再次切除。

肠息肉一定要切除吗

大多数得了肠息肉的患者并没有什么明显症状,因此肠息肉很多时候都不易引起患者的注意,但是有的肠息肉有癌变的可能,所以,大家也不能掉以轻心,出现疾病积极治疗才是关键,那么,肠息肉到底需不需要切除呢?

是否需要切除,看息肉性质。肠息肉是肠道细胞多余生长的细胞团,宏观上讲就是多出来的肉球,肠息肉很常见,肠息肉长到超过100个就叫肠息肉病,临床上将肠息肉分为五种:潴留性息肉、腺瘤样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息肉、炎性息肉。除了腺瘤样息肉,其他都不会发生癌变,但是,绝大多数的肠息肉都属于腺瘤样息肉,这显著增大了肠息肉的危险性,由此也说明得了肠息肉不能忽视。
  目前摘除息肉的方法主要是内镜下行各种摘除法。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数量及蒂的有无、长短粗细而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
  ①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法:主要用于有蒂息肉。
  ②高频电凝灼除法:主要用于多发半球状小息肉。
  ③高频电凝热活检钳法:目前很少应用主要被高频电凝灼除法和活检钳除法取代。
  ④激光气化法和微波透热法:适于无需留组织学标本者。
  ⑤活检钳除法:主要用于单发或少数球状小息肉简便易行又可取活组织病理检查。
  ⑥粘膜剥离嵌除法:主要用于扁平息肉或早期癌患者。
  ⑦分期批摘除法:主要用于10-20颗以上息肉患者无法一次切除者。
  ⑧密接摘除法:主要用于长蒂大息肉,难以悬于肠腔者采用大息肉密接肠壁电凝切除法。
  ⑨内镜外科手术联合治疗法:主要用于息肉病患者,即将息肉稀疏区以手术切除,这样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又可维持大肠正常功能。
  一般而言,对于无症状或者没有癌变的肠息肉,不需要进行切除,药物治疗即可,如果是癌变的肠息肉,如腺瘤样息肉则是需要及时切除的。

肠息肉是如何引起的-乡间郎中

肠息肉是如何引起的

2020-07-14

肠息肉是如何引起的:
  在引肠息肉引起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了解什么叫肠息肉?所谓的肠息肉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肠粘膜损伤,引起肠内粘膜形成向外凸起的一个隆起性病变。我们就把病变统称为肠息肉。引起肠息肉的病因,我们最常见的比如有炎症性的刺激,比如一些肠道的慢性炎症,长期的慢性炎症会刺激肠粘膜的损伤,从而使细胞发生一系列的变性变化。
  比如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人会引起息肉增生,还有比如些便秘的病人,以及长期吃通便药物的病人,也会引起肠息肉的生长。另外肠息肉,特别是腺瘤性息肉会进一步发展,往大肠癌的方向进行演变。这是由于反复的变化,造成了一个癌症的出现。



肠息肉是如何引起的相关阅读


儿童肠息肉的早期症状

肠息肉这种疾病不只是成年人才有的病,如果达到了发病的条件,儿童也是会患有肠息肉的,因此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况,尤其是大便的问题,及时的发现肠息肉的存在,及时的采取治疗,那么儿童肠息肉的早期症状是什么呢?

小儿肠息肉主要在直肠,患者以2~8岁最多。传统观点认为儿童肠息肉常为良性,自行消失的可能性大,不足为虑。但近来的研究表明,这种安全感并不可靠。小儿肠息肉肉尤其是多发性息肉并非永远良性,随着肠息肉数量的增多,时间的延长,肿瘤性改变的危险性增大。
  小儿肠息肉临床表现主要是大便带血或便后滴血,血的颜色鲜红,鲜血附于大便表面,与大便不相混,出血量常不大,但极像内痔出血,因此在儿童期有类似内痔出血症状时,首先应考虑到直肠息肉病的可能。息肉蒂较长时,用力排便可脱出肛门口外,排便后又缩回。
  个别高位的息肉可能受来回脱垂而引起结肠肠套叠,临床诊断除上述症状外主要依靠直肠指检,在小儿排空大便后,检查者戴手套涂润滑剂,缓慢将食指或中指伸入肛门内仔细扪诊,常能扪到长蒂,稍硬,活动而光滑的圆球形息肉。经反复扪诊未发现息肉者。

肠息肉切除后多长时间复查

肠息肉即使切除后也可能反复发作,所以要及时复查,以免发生癌变。复查时间根据结肠镜病理检查结果、切除完整性、肠道准备、健康状况、息肉家族史和既往病史等来决定,一般术后三个月后做首次复查,后期逐步延长复查时间。
  肠息肉患者一定要注意,要谨记不管是多大的息肉,只要是发现了就要除掉它,以免给我们的身体造成危害。那么,问题来了,肠息肉手术后什么时候进行首次复查,手术后多长时间需要进行复查呢?

这是很多病人及其家属想要知道的事情。一般来说,直肠息肉在术后早期三个月左右就应该首次复查,然后逐步延长复查的时间,后期是一年左右定期复查,如果肿物复发的话,必要时需要再次手术治疗。因为这种肠息肉是会反复发作的,所以在结肠术后一定要定期地去复查,以便尽早发现病变,避免发生癌变。
  临床上通常根据结肠镜病理检查结果、切除完整性、肠道准备、健康状况、息肉家族史和既往病史等来决定复查时间。对于肠息肉这种复发性很高的肠道疾病来说,即使在做完手术后也要记得定时去复查,从而尽早发现它的病变情况。还有就是一定要学会合理的饮食,对于一些放置时间较长的偏冷的食物坚绝不吃,进食以温食为主,不吃辛、辣、臭等刺激性的食物,只有这样才能尽快的恢复身体健康。
  还需注意,息肉切除后如出现便血、腹泻和腹痛等临床难以解释的症状时,应及时进行肠镜检查;也要根据病员的意愿和心理接受程度,决定复查时间。注意休息,按时吃饭,不吃生冷油腻和辛辣食物,忌烟酒、咖啡、浓茶等。定期检查。

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风险大吗

任何手术都有一定的风险。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手术,虽然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但是也并不是没有风险。肠息肉如果息肉比较小,可以在内镜下切除,术后根据息肉部位、大小、数量、术中情况等遵医嘱,手术过程中认真对待,一般不会有风险。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21世纪,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开始关注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很多人都会做到每年定期体检,以排除后患之忧。在此,建议45周岁以上患者在安排体检时,应加做一个肠镜检查,以免发生危险。一般,病人一旦发现肠息肉,最关心就是自己的身体问题。那么,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风险大吗?手术过程是什么样的?什么时候需要做肠息肉切除术呢?关于肠息肉以下这几点是可以明确的:

内镜下做肠息肉切除术风险很小,但并不是没有风险,因为任何手术都有风险。在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是一种简便、安全、痛苦小、费用低的治疗首选方法。术后根据息肉部位、大小、数量、术中情况等遵医嘱,禁食若干小时,给予静脉营养支持治疗,解除禁食后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由此可达到彻底除根的效果。
  操作方法:患者通常采取左侧卧位,并根据息肉的具体位置、大小、外形等情况可酌情改变体位,但应以息肉不倒卧于肠壁贴近和易于观察为原则,用生理盐水浸湿的纱布覆盖于电极板,并紧密捆绑于患者左大腿外侧,常规插入内镜,发现息肉,充分确认其位置、大小、形态后,吸尽息肉表面粘液及周围液体,使其暴露。
  内镜治疗主要是取决于息肉的大小,①息肉比较小的:可以经过内镜的活检的孔道钳取;②三、五个毫米以上的,需要内镜下的电凝、电切;③息肉再大一些,可直接钳取;在物理学治疗的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肠穿孔,所以这种情况下还需要在息肉的基底部,用针注射进一些液体,让息肉底部抬高,在处理息肉的同时,避免对底部的一些肠道的损伤,然后再进行圈套或者进行处理,④再大一些的息肉,可以做内镜下的黏膜切除,内镜下的黏膜剥离。

什么是肠息肉

预防大肠癌,除了在生活中要保持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外,还不能忽略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警惕大肠息肉。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有近八成的大肠癌来自良性病变,而大肠息肉是最容易癌变的良性病变。许多人开始犯迷糊,这大肠息肉好像很常见,不就是在大肠上长了一个肉疙瘩吗,有必要“见猫就是虎”吗?那到底什么是肠息肉呢?

大肠息肉有良性的也有恶性的,大小各异,小的像芝麻、绿豆,大的如核桃,有的人肠道里的息肉能有几十个,有的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如家族性息肉病。如果肠息肉是恶性,危害自不必说;即使是良性腺瘤,也有相当概率的恶变机会,随着息肉的增大,数目增加,癌变机会也迅速加大,留着相当于一个“定时炸弹”;退一步说,若是炎症性息肉,恶变可能小些,但随着息肉增大,也可能带来便血、腹泻、肠套叠等临床症状。
  所以,一般来说,医生会建议把息肉切除掉,而现在对付息肉基本不用开刀了。
  用一个大肠镜伸到大肠里,既能看看肠道有没有癌变,也能顺手把息肉切除下来,比起“开刀”,它具有明显优势:如开刀手术后,病人有一段时间会感觉虚弱,恢复正常生活平均要28天,而内镜下切除,对身体损伤小,可能只要两天,人就“生龙活虎”了。而且,费用较开刀手术切除少得多。
  不过内镜下切除息肉,创伤虽小,也还是要遵循从禁食、流质饮食过渡到正常饮食的过程,以促进伤口的愈合。目前无痛内镜检查的开展,使更多的人接受内镜下切除息肉。
  息肉最讨厌的一点就是会“繁殖”,你切除了这个,可能明年在另外一个地方又长出来一个。如果长过一次肠息肉,以后长息肉的可能性还是比其他人更大一些。
  所以,不要以为切掉了息肉就万事大吉,最好在术后三个月作第一次复查,如果没发现异常,则可3~5年再次复查或遵循医生的复查随访要求。如果有息肉新生,就需要再次切除。

肠息肉一定要切除吗

大多数得了肠息肉的患者并没有什么明显症状,因此肠息肉很多时候都不易引起患者的注意,但是有的肠息肉有癌变的可能,所以,大家也不能掉以轻心,出现疾病积极治疗才是关键,那么,肠息肉到底需不需要切除呢?

是否需要切除,看息肉性质。肠息肉是肠道细胞多余生长的细胞团,宏观上讲就是多出来的肉球,肠息肉很常见,肠息肉长到超过100个就叫肠息肉病,临床上将肠息肉分为五种:潴留性息肉、腺瘤样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息肉、炎性息肉。除了腺瘤样息肉,其他都不会发生癌变,但是,绝大多数的肠息肉都属于腺瘤样息肉,这显著增大了肠息肉的危险性,由此也说明得了肠息肉不能忽视。
  目前摘除息肉的方法主要是内镜下行各种摘除法。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数量及蒂的有无、长短粗细而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
  ①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法:主要用于有蒂息肉。
  ②高频电凝灼除法:主要用于多发半球状小息肉。
  ③高频电凝热活检钳法:目前很少应用主要被高频电凝灼除法和活检钳除法取代。
  ④激光气化法和微波透热法:适于无需留组织学标本者。
  ⑤活检钳除法:主要用于单发或少数球状小息肉简便易行又可取活组织病理检查。
  ⑥粘膜剥离嵌除法:主要用于扁平息肉或早期癌患者。
  ⑦分期批摘除法:主要用于10-20颗以上息肉患者无法一次切除者。
  ⑧密接摘除法:主要用于长蒂大息肉,难以悬于肠腔者采用大息肉密接肠壁电凝切除法。
  ⑨内镜外科手术联合治疗法:主要用于息肉病患者,即将息肉稀疏区以手术切除,这样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又可维持大肠正常功能。
  一般而言,对于无症状或者没有癌变的肠息肉,不需要进行切除,药物治疗即可,如果是癌变的肠息肉,如腺瘤样息肉则是需要及时切除的。

肠息肉是如何引起的-乡间郎中

肠息肉是如何引起的

2020-07-14

肠息肉是如何引起的:
  在引肠息肉引起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了解什么叫肠息肉?所谓的肠息肉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肠粘膜损伤,引起肠内粘膜形成向外凸起的一个隆起性病变。我们就把病变统称为肠息肉。引起肠息肉的病因,我们最常见的比如有炎症性的刺激,比如一些肠道的慢性炎症,长期的慢性炎症会刺激肠粘膜的损伤,从而使细胞发生一系列的变性变化。
  比如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人会引起息肉增生,还有比如些便秘的病人,以及长期吃通便药物的病人,也会引起肠息肉的生长。另外肠息肉,特别是腺瘤性息肉会进一步发展,往大肠癌的方向进行演变。这是由于反复的变化,造成了一个癌症的出现。



肠息肉是如何引起的相关阅读


儿童肠息肉的早期症状

肠息肉这种疾病不只是成年人才有的病,如果达到了发病的条件,儿童也是会患有肠息肉的,因此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况,尤其是大便的问题,及时的发现肠息肉的存在,及时的采取治疗,那么儿童肠息肉的早期症状是什么呢?

小儿肠息肉主要在直肠,患者以2~8岁最多。传统观点认为儿童肠息肉常为良性,自行消失的可能性大,不足为虑。但近来的研究表明,这种安全感并不可靠。小儿肠息肉肉尤其是多发性息肉并非永远良性,随着肠息肉数量的增多,时间的延长,肿瘤性改变的危险性增大。
  小儿肠息肉临床表现主要是大便带血或便后滴血,血的颜色鲜红,鲜血附于大便表面,与大便不相混,出血量常不大,但极像内痔出血,因此在儿童期有类似内痔出血症状时,首先应考虑到直肠息肉病的可能。息肉蒂较长时,用力排便可脱出肛门口外,排便后又缩回。
  个别高位的息肉可能受来回脱垂而引起结肠肠套叠,临床诊断除上述症状外主要依靠直肠指检,在小儿排空大便后,检查者戴手套涂润滑剂,缓慢将食指或中指伸入肛门内仔细扪诊,常能扪到长蒂,稍硬,活动而光滑的圆球形息肉。经反复扪诊未发现息肉者。

肠息肉切除后多长时间复查

肠息肉即使切除后也可能反复发作,所以要及时复查,以免发生癌变。复查时间根据结肠镜病理检查结果、切除完整性、肠道准备、健康状况、息肉家族史和既往病史等来决定,一般术后三个月后做首次复查,后期逐步延长复查时间。
  肠息肉患者一定要注意,要谨记不管是多大的息肉,只要是发现了就要除掉它,以免给我们的身体造成危害。那么,问题来了,肠息肉手术后什么时候进行首次复查,手术后多长时间需要进行复查呢?

这是很多病人及其家属想要知道的事情。一般来说,直肠息肉在术后早期三个月左右就应该首次复查,然后逐步延长复查的时间,后期是一年左右定期复查,如果肿物复发的话,必要时需要再次手术治疗。因为这种肠息肉是会反复发作的,所以在结肠术后一定要定期地去复查,以便尽早发现病变,避免发生癌变。
  临床上通常根据结肠镜病理检查结果、切除完整性、肠道准备、健康状况、息肉家族史和既往病史等来决定复查时间。对于肠息肉这种复发性很高的肠道疾病来说,即使在做完手术后也要记得定时去复查,从而尽早发现它的病变情况。还有就是一定要学会合理的饮食,对于一些放置时间较长的偏冷的食物坚绝不吃,进食以温食为主,不吃辛、辣、臭等刺激性的食物,只有这样才能尽快的恢复身体健康。
  还需注意,息肉切除后如出现便血、腹泻和腹痛等临床难以解释的症状时,应及时进行肠镜检查;也要根据病员的意愿和心理接受程度,决定复查时间。注意休息,按时吃饭,不吃生冷油腻和辛辣食物,忌烟酒、咖啡、浓茶等。定期检查。

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风险大吗

任何手术都有一定的风险。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手术,虽然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但是也并不是没有风险。肠息肉如果息肉比较小,可以在内镜下切除,术后根据息肉部位、大小、数量、术中情况等遵医嘱,手术过程中认真对待,一般不会有风险。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21世纪,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开始关注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很多人都会做到每年定期体检,以排除后患之忧。在此,建议45周岁以上患者在安排体检时,应加做一个肠镜检查,以免发生危险。一般,病人一旦发现肠息肉,最关心就是自己的身体问题。那么,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风险大吗?手术过程是什么样的?什么时候需要做肠息肉切除术呢?关于肠息肉以下这几点是可以明确的:

内镜下做肠息肉切除术风险很小,但并不是没有风险,因为任何手术都有风险。在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是一种简便、安全、痛苦小、费用低的治疗首选方法。术后根据息肉部位、大小、数量、术中情况等遵医嘱,禁食若干小时,给予静脉营养支持治疗,解除禁食后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由此可达到彻底除根的效果。
  操作方法:患者通常采取左侧卧位,并根据息肉的具体位置、大小、外形等情况可酌情改变体位,但应以息肉不倒卧于肠壁贴近和易于观察为原则,用生理盐水浸湿的纱布覆盖于电极板,并紧密捆绑于患者左大腿外侧,常规插入内镜,发现息肉,充分确认其位置、大小、形态后,吸尽息肉表面粘液及周围液体,使其暴露。
  内镜治疗主要是取决于息肉的大小,①息肉比较小的:可以经过内镜的活检的孔道钳取;②三、五个毫米以上的,需要内镜下的电凝、电切;③息肉再大一些,可直接钳取;在物理学治疗的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肠穿孔,所以这种情况下还需要在息肉的基底部,用针注射进一些液体,让息肉底部抬高,在处理息肉的同时,避免对底部的一些肠道的损伤,然后再进行圈套或者进行处理,④再大一些的息肉,可以做内镜下的黏膜切除,内镜下的黏膜剥离。

什么是肠息肉

预防大肠癌,除了在生活中要保持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外,还不能忽略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警惕大肠息肉。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有近八成的大肠癌来自良性病变,而大肠息肉是最容易癌变的良性病变。许多人开始犯迷糊,这大肠息肉好像很常见,不就是在大肠上长了一个肉疙瘩吗,有必要“见猫就是虎”吗?那到底什么是肠息肉呢?

大肠息肉有良性的也有恶性的,大小各异,小的像芝麻、绿豆,大的如核桃,有的人肠道里的息肉能有几十个,有的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如家族性息肉病。如果肠息肉是恶性,危害自不必说;即使是良性腺瘤,也有相当概率的恶变机会,随着息肉的增大,数目增加,癌变机会也迅速加大,留着相当于一个“定时炸弹”;退一步说,若是炎症性息肉,恶变可能小些,但随着息肉增大,也可能带来便血、腹泻、肠套叠等临床症状。
  所以,一般来说,医生会建议把息肉切除掉,而现在对付息肉基本不用开刀了。
  用一个大肠镜伸到大肠里,既能看看肠道有没有癌变,也能顺手把息肉切除下来,比起“开刀”,它具有明显优势:如开刀手术后,病人有一段时间会感觉虚弱,恢复正常生活平均要28天,而内镜下切除,对身体损伤小,可能只要两天,人就“生龙活虎”了。而且,费用较开刀手术切除少得多。
  不过内镜下切除息肉,创伤虽小,也还是要遵循从禁食、流质饮食过渡到正常饮食的过程,以促进伤口的愈合。目前无痛内镜检查的开展,使更多的人接受内镜下切除息肉。
  息肉最讨厌的一点就是会“繁殖”,你切除了这个,可能明年在另外一个地方又长出来一个。如果长过一次肠息肉,以后长息肉的可能性还是比其他人更大一些。
  所以,不要以为切掉了息肉就万事大吉,最好在术后三个月作第一次复查,如果没发现异常,则可3~5年再次复查或遵循医生的复查随访要求。如果有息肉新生,就需要再次切除。

肠息肉一定要切除吗

大多数得了肠息肉的患者并没有什么明显症状,因此肠息肉很多时候都不易引起患者的注意,但是有的肠息肉有癌变的可能,所以,大家也不能掉以轻心,出现疾病积极治疗才是关键,那么,肠息肉到底需不需要切除呢?

是否需要切除,看息肉性质。肠息肉是肠道细胞多余生长的细胞团,宏观上讲就是多出来的肉球,肠息肉很常见,肠息肉长到超过100个就叫肠息肉病,临床上将肠息肉分为五种:潴留性息肉、腺瘤样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息肉、炎性息肉。除了腺瘤样息肉,其他都不会发生癌变,但是,绝大多数的肠息肉都属于腺瘤样息肉,这显著增大了肠息肉的危险性,由此也说明得了肠息肉不能忽视。
  目前摘除息肉的方法主要是内镜下行各种摘除法。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数量及蒂的有无、长短粗细而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
  ①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法:主要用于有蒂息肉。
  ②高频电凝灼除法:主要用于多发半球状小息肉。
  ③高频电凝热活检钳法:目前很少应用主要被高频电凝灼除法和活检钳除法取代。
  ④激光气化法和微波透热法:适于无需留组织学标本者。
  ⑤活检钳除法:主要用于单发或少数球状小息肉简便易行又可取活组织病理检查。
  ⑥粘膜剥离嵌除法:主要用于扁平息肉或早期癌患者。
  ⑦分期批摘除法:主要用于10-20颗以上息肉患者无法一次切除者。
  ⑧密接摘除法:主要用于长蒂大息肉,难以悬于肠腔者采用大息肉密接肠壁电凝切除法。
  ⑨内镜外科手术联合治疗法:主要用于息肉病患者,即将息肉稀疏区以手术切除,这样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又可维持大肠正常功能。
  一般而言,对于无症状或者没有癌变的肠息肉,不需要进行切除,药物治疗即可,如果是癌变的肠息肉,如腺瘤样息肉则是需要及时切除的。

肠息肉是如何引起的-乡间郎中

肠息肉是如何引起的

2020-07-14

肠息肉是如何引起的:
  在引肠息肉引起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了解什么叫肠息肉?所谓的肠息肉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肠粘膜损伤,引起肠内粘膜形成向外凸起的一个隆起性病变。我们就把病变统称为肠息肉。引起肠息肉的病因,我们最常见的比如有炎症性的刺激,比如一些肠道的慢性炎症,长期的慢性炎症会刺激肠粘膜的损伤,从而使细胞发生一系列的变性变化。
  比如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人会引起息肉增生,还有比如些便秘的病人,以及长期吃通便药物的病人,也会引起肠息肉的生长。另外肠息肉,特别是腺瘤性息肉会进一步发展,往大肠癌的方向进行演变。这是由于反复的变化,造成了一个癌症的出现。



肠息肉是如何引起的相关阅读


儿童肠息肉的早期症状

肠息肉这种疾病不只是成年人才有的病,如果达到了发病的条件,儿童也是会患有肠息肉的,因此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况,尤其是大便的问题,及时的发现肠息肉的存在,及时的采取治疗,那么儿童肠息肉的早期症状是什么呢?

小儿肠息肉主要在直肠,患者以2~8岁最多。传统观点认为儿童肠息肉常为良性,自行消失的可能性大,不足为虑。但近来的研究表明,这种安全感并不可靠。小儿肠息肉肉尤其是多发性息肉并非永远良性,随着肠息肉数量的增多,时间的延长,肿瘤性改变的危险性增大。
  小儿肠息肉临床表现主要是大便带血或便后滴血,血的颜色鲜红,鲜血附于大便表面,与大便不相混,出血量常不大,但极像内痔出血,因此在儿童期有类似内痔出血症状时,首先应考虑到直肠息肉病的可能。息肉蒂较长时,用力排便可脱出肛门口外,排便后又缩回。
  个别高位的息肉可能受来回脱垂而引起结肠肠套叠,临床诊断除上述症状外主要依靠直肠指检,在小儿排空大便后,检查者戴手套涂润滑剂,缓慢将食指或中指伸入肛门内仔细扪诊,常能扪到长蒂,稍硬,活动而光滑的圆球形息肉。经反复扪诊未发现息肉者。

肠息肉切除后多长时间复查

肠息肉即使切除后也可能反复发作,所以要及时复查,以免发生癌变。复查时间根据结肠镜病理检查结果、切除完整性、肠道准备、健康状况、息肉家族史和既往病史等来决定,一般术后三个月后做首次复查,后期逐步延长复查时间。
  肠息肉患者一定要注意,要谨记不管是多大的息肉,只要是发现了就要除掉它,以免给我们的身体造成危害。那么,问题来了,肠息肉手术后什么时候进行首次复查,手术后多长时间需要进行复查呢?

这是很多病人及其家属想要知道的事情。一般来说,直肠息肉在术后早期三个月左右就应该首次复查,然后逐步延长复查的时间,后期是一年左右定期复查,如果肿物复发的话,必要时需要再次手术治疗。因为这种肠息肉是会反复发作的,所以在结肠术后一定要定期地去复查,以便尽早发现病变,避免发生癌变。
  临床上通常根据结肠镜病理检查结果、切除完整性、肠道准备、健康状况、息肉家族史和既往病史等来决定复查时间。对于肠息肉这种复发性很高的肠道疾病来说,即使在做完手术后也要记得定时去复查,从而尽早发现它的病变情况。还有就是一定要学会合理的饮食,对于一些放置时间较长的偏冷的食物坚绝不吃,进食以温食为主,不吃辛、辣、臭等刺激性的食物,只有这样才能尽快的恢复身体健康。
  还需注意,息肉切除后如出现便血、腹泻和腹痛等临床难以解释的症状时,应及时进行肠镜检查;也要根据病员的意愿和心理接受程度,决定复查时间。注意休息,按时吃饭,不吃生冷油腻和辛辣食物,忌烟酒、咖啡、浓茶等。定期检查。

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风险大吗

任何手术都有一定的风险。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手术,虽然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但是也并不是没有风险。肠息肉如果息肉比较小,可以在内镜下切除,术后根据息肉部位、大小、数量、术中情况等遵医嘱,手术过程中认真对待,一般不会有风险。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21世纪,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开始关注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很多人都会做到每年定期体检,以排除后患之忧。在此,建议45周岁以上患者在安排体检时,应加做一个肠镜检查,以免发生危险。一般,病人一旦发现肠息肉,最关心就是自己的身体问题。那么,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风险大吗?手术过程是什么样的?什么时候需要做肠息肉切除术呢?关于肠息肉以下这几点是可以明确的:

内镜下做肠息肉切除术风险很小,但并不是没有风险,因为任何手术都有风险。在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是一种简便、安全、痛苦小、费用低的治疗首选方法。术后根据息肉部位、大小、数量、术中情况等遵医嘱,禁食若干小时,给予静脉营养支持治疗,解除禁食后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由此可达到彻底除根的效果。
  操作方法:患者通常采取左侧卧位,并根据息肉的具体位置、大小、外形等情况可酌情改变体位,但应以息肉不倒卧于肠壁贴近和易于观察为原则,用生理盐水浸湿的纱布覆盖于电极板,并紧密捆绑于患者左大腿外侧,常规插入内镜,发现息肉,充分确认其位置、大小、形态后,吸尽息肉表面粘液及周围液体,使其暴露。
  内镜治疗主要是取决于息肉的大小,①息肉比较小的:可以经过内镜的活检的孔道钳取;②三、五个毫米以上的,需要内镜下的电凝、电切;③息肉再大一些,可直接钳取;在物理学治疗的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肠穿孔,所以这种情况下还需要在息肉的基底部,用针注射进一些液体,让息肉底部抬高,在处理息肉的同时,避免对底部的一些肠道的损伤,然后再进行圈套或者进行处理,④再大一些的息肉,可以做内镜下的黏膜切除,内镜下的黏膜剥离。

什么是肠息肉

预防大肠癌,除了在生活中要保持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外,还不能忽略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警惕大肠息肉。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有近八成的大肠癌来自良性病变,而大肠息肉是最容易癌变的良性病变。许多人开始犯迷糊,这大肠息肉好像很常见,不就是在大肠上长了一个肉疙瘩吗,有必要“见猫就是虎”吗?那到底什么是肠息肉呢?

大肠息肉有良性的也有恶性的,大小各异,小的像芝麻、绿豆,大的如核桃,有的人肠道里的息肉能有几十个,有的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如家族性息肉病。如果肠息肉是恶性,危害自不必说;即使是良性腺瘤,也有相当概率的恶变机会,随着息肉的增大,数目增加,癌变机会也迅速加大,留着相当于一个“定时炸弹”;退一步说,若是炎症性息肉,恶变可能小些,但随着息肉增大,也可能带来便血、腹泻、肠套叠等临床症状。
  所以,一般来说,医生会建议把息肉切除掉,而现在对付息肉基本不用开刀了。
  用一个大肠镜伸到大肠里,既能看看肠道有没有癌变,也能顺手把息肉切除下来,比起“开刀”,它具有明显优势:如开刀手术后,病人有一段时间会感觉虚弱,恢复正常生活平均要28天,而内镜下切除,对身体损伤小,可能只要两天,人就“生龙活虎”了。而且,费用较开刀手术切除少得多。
  不过内镜下切除息肉,创伤虽小,也还是要遵循从禁食、流质饮食过渡到正常饮食的过程,以促进伤口的愈合。目前无痛内镜检查的开展,使更多的人接受内镜下切除息肉。
  息肉最讨厌的一点就是会“繁殖”,你切除了这个,可能明年在另外一个地方又长出来一个。如果长过一次肠息肉,以后长息肉的可能性还是比其他人更大一些。
  所以,不要以为切掉了息肉就万事大吉,最好在术后三个月作第一次复查,如果没发现异常,则可3~5年再次复查或遵循医生的复查随访要求。如果有息肉新生,就需要再次切除。

肠息肉一定要切除吗

大多数得了肠息肉的患者并没有什么明显症状,因此肠息肉很多时候都不易引起患者的注意,但是有的肠息肉有癌变的可能,所以,大家也不能掉以轻心,出现疾病积极治疗才是关键,那么,肠息肉到底需不需要切除呢?

是否需要切除,看息肉性质。肠息肉是肠道细胞多余生长的细胞团,宏观上讲就是多出来的肉球,肠息肉很常见,肠息肉长到超过100个就叫肠息肉病,临床上将肠息肉分为五种:潴留性息肉、腺瘤样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息肉、炎性息肉。除了腺瘤样息肉,其他都不会发生癌变,但是,绝大多数的肠息肉都属于腺瘤样息肉,这显著增大了肠息肉的危险性,由此也说明得了肠息肉不能忽视。
  目前摘除息肉的方法主要是内镜下行各种摘除法。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数量及蒂的有无、长短粗细而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
  ①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法:主要用于有蒂息肉。
  ②高频电凝灼除法:主要用于多发半球状小息肉。
  ③高频电凝热活检钳法:目前很少应用主要被高频电凝灼除法和活检钳除法取代。
  ④激光气化法和微波透热法:适于无需留组织学标本者。
  ⑤活检钳除法:主要用于单发或少数球状小息肉简便易行又可取活组织病理检查。
  ⑥粘膜剥离嵌除法:主要用于扁平息肉或早期癌患者。
  ⑦分期批摘除法:主要用于10-20颗以上息肉患者无法一次切除者。
  ⑧密接摘除法:主要用于长蒂大息肉,难以悬于肠腔者采用大息肉密接肠壁电凝切除法。
  ⑨内镜外科手术联合治疗法:主要用于息肉病患者,即将息肉稀疏区以手术切除,这样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又可维持大肠正常功能。
  一般而言,对于无症状或者没有癌变的肠息肉,不需要进行切除,药物治疗即可,如果是癌变的肠息肉,如腺瘤样息肉则是需要及时切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