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孕妇会得糖尿病

2020-07-14

为什么孕妇会得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是只有女性在怀孕妊娠期间才会出现的糖尿病,主要表现为高血糖,目前妊娠糖尿病也是越来越多,有一个逐渐增加的趋势。孕期得糖尿病,是因为在妊娠的中晚期,孕妇的胎盘会分泌一些激素,孕妇本身也会分泌一些激素,会拮抗体内的胰岛素水平,可以导致孕妇体内的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从而引起孕妇血糖升高。
  孕妇的糖尿病,对胎儿可以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导致胎儿畸形发生率的增加,可以引起新生儿的低血糖。



为什么孕妇会得糖尿病相关阅读


糖尿病人吃饭四大误区

糖尿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而饮食对糖尿病患者的病情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正因如此,各种关于糖尿病人饮食的说法层出不穷,有科学依据的,有民间流传的,正确的、错误的,都不断动摇着患者的思考。

由于大部分糖尿病病人对饮食治疗的作用不明确,加上饮食成分极其复杂、难以控制,所以很多糖尿病患者在饮食方面还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一:不甜的食物就能吃

很多患者错误地认为,糖尿病是吃糖或甜食过量所致。因此在调节饮食中,只限制含糖量高的甜食,例如蛋糕、糖果、水果、巧克力等,而对米饭、馒头、饼干等不甜的食物不加限制,这是非常不对的。

食物之所以会有甜味,是因为其中含有葡萄糖、果糖、蔗糖等单糖或双糖,这些糖的摄入的确会引起血糖升高。另外一些多糖类食物(如淀粉),虽然没有甜味,消化之后却会分解成葡萄糖,同样会导致血糖升高。所以,我们不能笼统地通过甜味去判断食物能否食用,应该把甜食和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区分开来。

而对糖尿病病人来说,重要的是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总量,包括单糖、双糖、多糖(主要指淀粉),而并不仅仅是甜食。只要保证合理的碳水化合物摄入总量,甜食也可以适量吃一点。

误区二:天然果糖能降糖

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不少天然果糖产品。如某品牌天然果糖的销售商称,自己的产品百分百提取自新鲜果蔬,不会直接影响胰岛素分泌和血糖指数,糖尿病患者可放心食用。

其实,果糖也是单糖的一种,与葡萄糖分子式相同,只是结构略有差异。荔枝中就含有大量果糖,人们食用后,往往血糖会降低,但很多糖尿病人并不知道其中的缘由。果糖只有转换为葡萄糖后,才能被人体所利用。

大量食用后,果糖积聚在血管内,来不及转变成葡萄糖,会使血液葡萄糖过低,严重时会造成低血糖休克。这种降糖作用不仅效果短暂,还可能对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构成一定风险。

误区三:南瓜可以降糖

在糖尿病人群中,一直流传南瓜可以降血糖,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一些科学研究指出,南瓜中所含有的南瓜多糖对控制血糖有良好的效果。

但南瓜作为一种完整的食物,里面还含有大量的糖类物质,会使餐后血糖迅速升高。因此,“南瓜降糖”是一个“片面”的看法。因此,王传社副教授告诉记者,糖尿病病人最好是把南瓜当菜吃一点,而不要随意大量进食。

误区四:豆制品可以多吃

很多糖尿病病人认为,豆制品含糖和热量都不高,其中的大豆异黄酮对血糖还有一定控制作用,因此可以多吃一些。其实,虽然豆制品相对于动物蛋白更适合于糖尿病病人,但对某些患者来说,糖尿病的发病通常会合并肾病,而摄入大量的蛋白质会给肾脏带来很大负担,甚至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因此,糖尿病肾病患者,更不能盲目多吃豆制品,以免加重病情。

糖尿病患者不要随意使用保健品

每年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今年世界糖尿病主题是“应对糖尿病,立刻行动”。

糖尿病是一个终身疾病,需要终生治疗,目前医学水平还不能达到根除。主要是通过各种方法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患者一经确诊,应该正规治疗——即药物治疗,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血糖监测,接受糖尿病教育五个方面。

但是,由于近年来,糖尿病患病率的剧增,催生市场上糖尿病的保健品越来越多,包括糖尿病粮食、饮料、奶粉、茶以及多种胶囊和口服液等五花八门。漫天飞舞的糖尿病保健品广告让一些患者无所适从。

在此,我规劝糖尿病患者千万不要轻信广告宣传,现在市场上的保健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在调节血糖、血脂、血压,或者在增强免疫力、调理机体功能状态上能发挥辅助治疗作用;2、虽然属于正规的保健品,但根本没有任何效果,只是打着防治糖尿病旗帜推销产品;3、还有一些毫无安全保障的伪劣产品,这类产品大多通过网购和邮购。

这些保健品大多都是以纯中药成分为卖点。实际上中药没有降糖特效药,如果降糖效果明显,一定是添加了西药(如消渴丸就含有西药格列本脲)。降糖根本不是中药的优势,中药的优势在于预防并发症。就是从中医角度来说,糖尿病症状不同,证型也有区别,常是虚实夹杂,瘀血、肝郁、气虚等情况往往同时并存。因此,滋补不慎,就会导致所谓“闭门留寇”的结果。譬如,糖尿病患者在服用降血糖药物期间,须忌服用含有甘草人参鹿茸等中药。因为这些中药所含有效成分能促使糖原异生,减少人体组织对葡萄糖分解,从而使血糖升高,加重糖尿病。另外,糖尿病治疗容易引起低血糖反应(尤其是老人、体弱者或不规范用药者),如果同时使用人参等保健品,会掩盖低血糖症状,导致低血糖休克。

加湿器应用不当会引起呼吸系统疾病

专家提醒,加湿器不是杀菌器,务必要定时清洗,否则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疾病。使用加湿器注意事项,关节炎、糖尿病患者慎用空气加湿器。

潮湿的空气会加重该类病人的病情。若该类病人确实需要使用加湿器,应与专科医生商量沟通,确定合适的湿度,以稳定原发病的病情。最好每天换水,每周清洗。加湿器应每天换水,而且最好一周清洗一次,以防水中的微生物散布到空气中。不能直接将自来水加入加湿器。

因为自来水中含有多种矿物质,会对加湿器的蒸发器造成损害,所含的水碱也会影响其使用寿命。自来水中的氯原子和微生物有可能随水雾吹入空气中造成污染。如果自来水硬度较高,加湿器喷出的水雾中因含有钙镁离子,会产生白色粉末,污染室内空气。根据天气情况、室内外的温度调节加湿器的湿度。

室内的湿度应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即40%~60%。因此,使用加湿器的家庭,不妨同时买一个湿度计,定期观察室内空气的湿度情况,加湿器平时还要及时加水、定期换水、注意清洁。

天气好的时候,开开窗户通通风,大自然的空气总是很纯的。但是,强调通风,并不意味着要整日门窗洞开,要合理选择通风时间。据研究测试,在工业比较集中的城市,昼夜有两个污染高峰和两个相对清洁的低谷。两个污染高峰一般在日出前后和傍晚,两个相对清洁时段是上午10时和下午3时前后,此时可酌情开窗。

一日之内开窗时间和次数,可根据住房大小、人口多少、起居习惯、室内污染程度以及天气情况进行安排。以100立方米的空间为例,在无风、室内外温差为20℃情况下,大约十几分钟就可达到空气交换一遍。若室内外温差小,交换时间相应要延长。冬季天冷,但每天开窗换气也不应少于两次,每次不少于15分钟,最多30分钟。

怎么区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 型糖尿病的特点和起病方式: 目前被广泛接受的观点认为,1型糖尿病是在遗传易感基因的基础上,在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引发机体的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导致胰岛 B 细胞的损伤和破坏,最终B细胞功能衰竭而发生的糖尿病。本型因免疫中介胰岛 B细胞破坏而发病,故 1 型糖尿病病人起病年龄一般小于30岁;起病急,临床症状较重;典型的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消瘦明显;有40%左右的病人会以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起病,常有尿酮体阳性或酸中毒,实验室特殊检查阳性〔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等〕,可以明确诊断。确诊为1 型糖尿病的病人需要终身应用胰岛素替代治疗。

2 型糖尿病的特点和起病方式:为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占糖尿病病人的90%以上。发病与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多食、肥胖、体力活动减少等)有关,而与自身免疫无关。2 型糖尿病病人以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相对缺陷为主,病人多肥胖,一般在中老年发病,起病隐匿。此类病人早期症状常常不明显,在发现糖尿病之前往往有多年的病程,常在明确诊断之前就可发生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 近几年来,2 型糖尿病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向,特别是在肥胖的青少年人群中发生 2 型糖尿病的人数在增加。 该型糖尿病采用饮食治疗和口服降糖药多有效果,病情严重者需要胰岛素治疗。

以下列出 1 型糖尿病和 2 型糖尿病的鉴别要点

1、发病年龄

1 型糖尿病大多在 40 岁以下发病,20 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 但要注意肥胖青少年和儿童 2型糖尿病发病增加的趋向。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 4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60 岁是高发人群。

2、 起病时体重

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 2 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容易患 2 型糖尿病;1 型糖尿病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无论是 1 型或2 型糖尿病,发病之后体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 1型糖尿病者往往明显消瘦。

3、 起病时临床症状

1型糖尿病多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等,即“三多”,而 2 型糖尿病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为数不少的 2 型糖尿病病人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常难以确定何时起病,有的只是在检查血糖后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1型糖尿病病人由于临床症状比较突出,故常能确切地指出自己的起病时间。

4、急、慢性并发症

1 型与 2 型糖尿病均可发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但在并发症的类型上有些差别。就急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龄较大者易发生非酮症高渗综合征。就慢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则不多见;而 2型糖尿病除可发生与 1 型糖尿病相同的眼底视网膜病变、 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外,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合并高血压也十分常见。因此,2型糖尿病病人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机会远远超过 1 型糖尿病病人,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不同点。

5、临床治疗

1型糖尿病只有注射胰岛素才可控制高血糖,稳定病情,口服降糖药一般无效。

2型糖尿病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口服降糖药治疗,便可获得一定的效果;对病程较长者,口服降糖药治疗失败、胰岛B细胞功能趋于衰竭或出现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时,均要采用胰岛素治疗。

对于那些通过临床表现很难判断是哪种类型糖尿病的病人,常常需要作进一步检查。这些检查包括:空腹及餐后2小时胰岛素或 C 肽水平,以及血中免疫抗体的检查,如 GAD、ICA、IAA 等。

糖尿病患者可以食用甜味剂吗

“甜”味作为“酸、甜、苦、辣、咸”五味之一在人们的生活饮食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对于糖尿病患者——糖——却是一个忌讳的话题,尤其是对于原本喜甜食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更是深恶痛绝,有的甚至因为不能吃糖而厌烦,进而放松对饮食的控制,导致血糖控制不理想。

如何解决这个令人痛苦的问题,也许这就是添加甜味剂的无糖食品“大肆横行”的原因。甜味剂是指有甜味口感,但不属于糖类,使用后不会引起血糖波动而且也不增加使用者热量的物质。

正是有了甜味剂,才使糖尿病的无糖或代糖食品五花八门、争奇斗妍,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甜味剂。目前我们使用的甜味剂可大致分为两大类:

一、仅含微量或不含热能的人工甜味剂:

味精:是最古老的甜味剂,甜度约为蔗糖的500倍,它既无热量又不会升高血糖,但其安全性至今仍有争议,婴儿或孕妇食品应禁止使用糖精。

阿斯巴甜:是由天门冬氨酸及苯丙氨酸合成物,它的甜度是蔗糖的200倍,其热量与蔗糖相同,但由于甜度很高,按正常使用量所产生的热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故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食物中,美中不足的是阿斯巴甜在高温或酸性环境下不稳定易分解而导致甜味丧失。因此烹饪时您应当在最后菜出锅时再添加。

甜菊糖: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甜度约为蔗糖的300倍,热量相当于蔗糖的1/300,物理性能稳定,不参与人体新陈代谢。

二、含有一定热量的人工甜味剂:

木糖醇:是植物中半纤维素的多聚戊糖经水解后的木糖,再加氢还原成木糖醇。可用来代替蔗糖,其甜度为蔗糖的0.9-1.1倍,热量相当于葡萄糖,其在体内的代谢与胰岛素无关,不会增加血糖浓度。但有研究表明过多食用木糖醇可升高血中甘油三酯,引起冠脉粥样硬化。

山梨醇:甜度为蔗糖的0.6倍,热量稍低于葡萄糖,用后在血液中不会转化为葡萄糖,其代谢不受胰岛素支配。

麦芽糖醇:甜度与蔗糖接近,摄入后不产生热量,也不会对血脂有影响。

综上所述目前甜味代替物多种多样,无糖食品大量充斥着当前市场,身为糖尿病患者应如何选择和使用呢?

1.要选购正规厂家,确保无糖食品质量问题。

2.有些产品广告过度宣传无糖,但要注意看其配料表是否加入果糖等其他甜味剂。不能盲目使用。

3.即使无糖食品也不能无限量食用,无论是无糖食品还是有糖食品都要将其热量计算在每天应该摄入的总热量中。最好能够进行血糖检测,了解摄入代糖剂后的血糖情况。如果血糖很高应禁忌使用。

4.最需要注意的是无糖食品不具备降血糖作用,千万勿要听信广告,延误病情。总之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注意少量多餐,科学均衡饮食。

相关治疗图解

相关方剂

糖尿病常用方

益气养明,温阳补肾。

相关偏方验方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化湿,顺气和胃。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祛暑,化湿醒脾。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解暑,祛风润肠。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散风。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利湿,清暑止渴。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为什么孕妇会得糖尿病-乡间郎中

为什么孕妇会得糖尿病

2020-07-14

为什么孕妇会得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是只有女性在怀孕妊娠期间才会出现的糖尿病,主要表现为高血糖,目前妊娠糖尿病也是越来越多,有一个逐渐增加的趋势。孕期得糖尿病,是因为在妊娠的中晚期,孕妇的胎盘会分泌一些激素,孕妇本身也会分泌一些激素,会拮抗体内的胰岛素水平,可以导致孕妇体内的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从而引起孕妇血糖升高。
  孕妇的糖尿病,对胎儿可以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导致胎儿畸形发生率的增加,可以引起新生儿的低血糖。



为什么孕妇会得糖尿病相关阅读


糖尿病人吃饭四大误区

糖尿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而饮食对糖尿病患者的病情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正因如此,各种关于糖尿病人饮食的说法层出不穷,有科学依据的,有民间流传的,正确的、错误的,都不断动摇着患者的思考。

由于大部分糖尿病病人对饮食治疗的作用不明确,加上饮食成分极其复杂、难以控制,所以很多糖尿病患者在饮食方面还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一:不甜的食物就能吃

很多患者错误地认为,糖尿病是吃糖或甜食过量所致。因此在调节饮食中,只限制含糖量高的甜食,例如蛋糕、糖果、水果、巧克力等,而对米饭、馒头、饼干等不甜的食物不加限制,这是非常不对的。

食物之所以会有甜味,是因为其中含有葡萄糖、果糖、蔗糖等单糖或双糖,这些糖的摄入的确会引起血糖升高。另外一些多糖类食物(如淀粉),虽然没有甜味,消化之后却会分解成葡萄糖,同样会导致血糖升高。所以,我们不能笼统地通过甜味去判断食物能否食用,应该把甜食和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区分开来。

而对糖尿病病人来说,重要的是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总量,包括单糖、双糖、多糖(主要指淀粉),而并不仅仅是甜食。只要保证合理的碳水化合物摄入总量,甜食也可以适量吃一点。

误区二:天然果糖能降糖

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不少天然果糖产品。如某品牌天然果糖的销售商称,自己的产品百分百提取自新鲜果蔬,不会直接影响胰岛素分泌和血糖指数,糖尿病患者可放心食用。

其实,果糖也是单糖的一种,与葡萄糖分子式相同,只是结构略有差异。荔枝中就含有大量果糖,人们食用后,往往血糖会降低,但很多糖尿病人并不知道其中的缘由。果糖只有转换为葡萄糖后,才能被人体所利用。

大量食用后,果糖积聚在血管内,来不及转变成葡萄糖,会使血液葡萄糖过低,严重时会造成低血糖休克。这种降糖作用不仅效果短暂,还可能对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构成一定风险。

误区三:南瓜可以降糖

在糖尿病人群中,一直流传南瓜可以降血糖,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一些科学研究指出,南瓜中所含有的南瓜多糖对控制血糖有良好的效果。

但南瓜作为一种完整的食物,里面还含有大量的糖类物质,会使餐后血糖迅速升高。因此,“南瓜降糖”是一个“片面”的看法。因此,王传社副教授告诉记者,糖尿病病人最好是把南瓜当菜吃一点,而不要随意大量进食。

误区四:豆制品可以多吃

很多糖尿病病人认为,豆制品含糖和热量都不高,其中的大豆异黄酮对血糖还有一定控制作用,因此可以多吃一些。其实,虽然豆制品相对于动物蛋白更适合于糖尿病病人,但对某些患者来说,糖尿病的发病通常会合并肾病,而摄入大量的蛋白质会给肾脏带来很大负担,甚至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因此,糖尿病肾病患者,更不能盲目多吃豆制品,以免加重病情。

糖尿病患者不要随意使用保健品

每年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今年世界糖尿病主题是“应对糖尿病,立刻行动”。

糖尿病是一个终身疾病,需要终生治疗,目前医学水平还不能达到根除。主要是通过各种方法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患者一经确诊,应该正规治疗——即药物治疗,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血糖监测,接受糖尿病教育五个方面。

但是,由于近年来,糖尿病患病率的剧增,催生市场上糖尿病的保健品越来越多,包括糖尿病粮食、饮料、奶粉、茶以及多种胶囊和口服液等五花八门。漫天飞舞的糖尿病保健品广告让一些患者无所适从。

在此,我规劝糖尿病患者千万不要轻信广告宣传,现在市场上的保健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在调节血糖、血脂、血压,或者在增强免疫力、调理机体功能状态上能发挥辅助治疗作用;2、虽然属于正规的保健品,但根本没有任何效果,只是打着防治糖尿病旗帜推销产品;3、还有一些毫无安全保障的伪劣产品,这类产品大多通过网购和邮购。

这些保健品大多都是以纯中药成分为卖点。实际上中药没有降糖特效药,如果降糖效果明显,一定是添加了西药(如消渴丸就含有西药格列本脲)。降糖根本不是中药的优势,中药的优势在于预防并发症。就是从中医角度来说,糖尿病症状不同,证型也有区别,常是虚实夹杂,瘀血、肝郁、气虚等情况往往同时并存。因此,滋补不慎,就会导致所谓“闭门留寇”的结果。譬如,糖尿病患者在服用降血糖药物期间,须忌服用含有甘草人参鹿茸等中药。因为这些中药所含有效成分能促使糖原异生,减少人体组织对葡萄糖分解,从而使血糖升高,加重糖尿病。另外,糖尿病治疗容易引起低血糖反应(尤其是老人、体弱者或不规范用药者),如果同时使用人参等保健品,会掩盖低血糖症状,导致低血糖休克。

加湿器应用不当会引起呼吸系统疾病

专家提醒,加湿器不是杀菌器,务必要定时清洗,否则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疾病。使用加湿器注意事项,关节炎、糖尿病患者慎用空气加湿器。

潮湿的空气会加重该类病人的病情。若该类病人确实需要使用加湿器,应与专科医生商量沟通,确定合适的湿度,以稳定原发病的病情。最好每天换水,每周清洗。加湿器应每天换水,而且最好一周清洗一次,以防水中的微生物散布到空气中。不能直接将自来水加入加湿器。

因为自来水中含有多种矿物质,会对加湿器的蒸发器造成损害,所含的水碱也会影响其使用寿命。自来水中的氯原子和微生物有可能随水雾吹入空气中造成污染。如果自来水硬度较高,加湿器喷出的水雾中因含有钙镁离子,会产生白色粉末,污染室内空气。根据天气情况、室内外的温度调节加湿器的湿度。

室内的湿度应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即40%~60%。因此,使用加湿器的家庭,不妨同时买一个湿度计,定期观察室内空气的湿度情况,加湿器平时还要及时加水、定期换水、注意清洁。

天气好的时候,开开窗户通通风,大自然的空气总是很纯的。但是,强调通风,并不意味着要整日门窗洞开,要合理选择通风时间。据研究测试,在工业比较集中的城市,昼夜有两个污染高峰和两个相对清洁的低谷。两个污染高峰一般在日出前后和傍晚,两个相对清洁时段是上午10时和下午3时前后,此时可酌情开窗。

一日之内开窗时间和次数,可根据住房大小、人口多少、起居习惯、室内污染程度以及天气情况进行安排。以100立方米的空间为例,在无风、室内外温差为20℃情况下,大约十几分钟就可达到空气交换一遍。若室内外温差小,交换时间相应要延长。冬季天冷,但每天开窗换气也不应少于两次,每次不少于15分钟,最多30分钟。

怎么区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 型糖尿病的特点和起病方式: 目前被广泛接受的观点认为,1型糖尿病是在遗传易感基因的基础上,在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引发机体的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导致胰岛 B 细胞的损伤和破坏,最终B细胞功能衰竭而发生的糖尿病。本型因免疫中介胰岛 B细胞破坏而发病,故 1 型糖尿病病人起病年龄一般小于30岁;起病急,临床症状较重;典型的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消瘦明显;有40%左右的病人会以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起病,常有尿酮体阳性或酸中毒,实验室特殊检查阳性〔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等〕,可以明确诊断。确诊为1 型糖尿病的病人需要终身应用胰岛素替代治疗。

2 型糖尿病的特点和起病方式:为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占糖尿病病人的90%以上。发病与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多食、肥胖、体力活动减少等)有关,而与自身免疫无关。2 型糖尿病病人以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相对缺陷为主,病人多肥胖,一般在中老年发病,起病隐匿。此类病人早期症状常常不明显,在发现糖尿病之前往往有多年的病程,常在明确诊断之前就可发生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 近几年来,2 型糖尿病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向,特别是在肥胖的青少年人群中发生 2 型糖尿病的人数在增加。 该型糖尿病采用饮食治疗和口服降糖药多有效果,病情严重者需要胰岛素治疗。

以下列出 1 型糖尿病和 2 型糖尿病的鉴别要点

1、发病年龄

1 型糖尿病大多在 40 岁以下发病,20 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 但要注意肥胖青少年和儿童 2型糖尿病发病增加的趋向。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 4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60 岁是高发人群。

2、 起病时体重

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 2 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容易患 2 型糖尿病;1 型糖尿病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无论是 1 型或2 型糖尿病,发病之后体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 1型糖尿病者往往明显消瘦。

3、 起病时临床症状

1型糖尿病多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等,即“三多”,而 2 型糖尿病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为数不少的 2 型糖尿病病人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常难以确定何时起病,有的只是在检查血糖后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1型糖尿病病人由于临床症状比较突出,故常能确切地指出自己的起病时间。

4、急、慢性并发症

1 型与 2 型糖尿病均可发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但在并发症的类型上有些差别。就急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龄较大者易发生非酮症高渗综合征。就慢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则不多见;而 2型糖尿病除可发生与 1 型糖尿病相同的眼底视网膜病变、 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外,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合并高血压也十分常见。因此,2型糖尿病病人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机会远远超过 1 型糖尿病病人,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不同点。

5、临床治疗

1型糖尿病只有注射胰岛素才可控制高血糖,稳定病情,口服降糖药一般无效。

2型糖尿病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口服降糖药治疗,便可获得一定的效果;对病程较长者,口服降糖药治疗失败、胰岛B细胞功能趋于衰竭或出现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时,均要采用胰岛素治疗。

对于那些通过临床表现很难判断是哪种类型糖尿病的病人,常常需要作进一步检查。这些检查包括:空腹及餐后2小时胰岛素或 C 肽水平,以及血中免疫抗体的检查,如 GAD、ICA、IAA 等。

糖尿病患者可以食用甜味剂吗

“甜”味作为“酸、甜、苦、辣、咸”五味之一在人们的生活饮食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对于糖尿病患者——糖——却是一个忌讳的话题,尤其是对于原本喜甜食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更是深恶痛绝,有的甚至因为不能吃糖而厌烦,进而放松对饮食的控制,导致血糖控制不理想。

如何解决这个令人痛苦的问题,也许这就是添加甜味剂的无糖食品“大肆横行”的原因。甜味剂是指有甜味口感,但不属于糖类,使用后不会引起血糖波动而且也不增加使用者热量的物质。

正是有了甜味剂,才使糖尿病的无糖或代糖食品五花八门、争奇斗妍,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甜味剂。目前我们使用的甜味剂可大致分为两大类:

一、仅含微量或不含热能的人工甜味剂:

味精:是最古老的甜味剂,甜度约为蔗糖的500倍,它既无热量又不会升高血糖,但其安全性至今仍有争议,婴儿或孕妇食品应禁止使用糖精。

阿斯巴甜:是由天门冬氨酸及苯丙氨酸合成物,它的甜度是蔗糖的200倍,其热量与蔗糖相同,但由于甜度很高,按正常使用量所产生的热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故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食物中,美中不足的是阿斯巴甜在高温或酸性环境下不稳定易分解而导致甜味丧失。因此烹饪时您应当在最后菜出锅时再添加。

甜菊糖: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甜度约为蔗糖的300倍,热量相当于蔗糖的1/300,物理性能稳定,不参与人体新陈代谢。

二、含有一定热量的人工甜味剂:

木糖醇:是植物中半纤维素的多聚戊糖经水解后的木糖,再加氢还原成木糖醇。可用来代替蔗糖,其甜度为蔗糖的0.9-1.1倍,热量相当于葡萄糖,其在体内的代谢与胰岛素无关,不会增加血糖浓度。但有研究表明过多食用木糖醇可升高血中甘油三酯,引起冠脉粥样硬化。

山梨醇:甜度为蔗糖的0.6倍,热量稍低于葡萄糖,用后在血液中不会转化为葡萄糖,其代谢不受胰岛素支配。

麦芽糖醇:甜度与蔗糖接近,摄入后不产生热量,也不会对血脂有影响。

综上所述目前甜味代替物多种多样,无糖食品大量充斥着当前市场,身为糖尿病患者应如何选择和使用呢?

1.要选购正规厂家,确保无糖食品质量问题。

2.有些产品广告过度宣传无糖,但要注意看其配料表是否加入果糖等其他甜味剂。不能盲目使用。

3.即使无糖食品也不能无限量食用,无论是无糖食品还是有糖食品都要将其热量计算在每天应该摄入的总热量中。最好能够进行血糖检测,了解摄入代糖剂后的血糖情况。如果血糖很高应禁忌使用。

4.最需要注意的是无糖食品不具备降血糖作用,千万勿要听信广告,延误病情。总之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注意少量多餐,科学均衡饮食。

相关治疗图解

相关方剂

糖尿病常用方

益气养明,温阳补肾。

相关偏方验方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化湿,顺气和胃。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祛暑,化湿醒脾。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解暑,祛风润肠。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散风。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利湿,清暑止渴。适用于糖尿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