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滞证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2019-09-16

气滞证,中医病证名。指某些脏腑或局部气机阻滞,以胸胁脘腹胀闷疼痛,时轻时重,走窜不定,胀痛常随太息、嗳气、肠鸣、矢气而减,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胃脘痛、胸痛、胁痛、腹痛、腰痛、郁证、痛经等疾病中。

病因

多因病邪侵袭,情志不舒,或外伤等因素所致。

临床表现

胸胁脘腹胀闷疼痛,时轻时重,部位不固定,胀痛常随情绪变化而增减,或随嗳气、矢气、太息等减轻,脉象多弦,舌象无明显变化。

症情分析

气机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胀闷疼痛;因气滞聚散无常,故疼痛多见胀痛、窜痛、攻痛,按之无形,症状时轻时重;气机以通畅为贵,气机得畅,则症状减轻,故胀闷疼痛常在嗳气、矢气、太息后减轻,或随情绪变化而加重或减轻;脉弦为气机不利、脉气不舒之象。

常用中药

柴胡枳壳香附木香陈皮川楝子厚朴乌药青皮郁金大腹皮沉香等。

针灸疗法

针刺中脘、太冲,用泻法。胃脘痛配胃俞、内关,痞满配璇玑、上脘,泄泻配天枢、足三里,便秘配天枢、阳陵泉,胁痛配期门。

常见证型

临床常见的气滞证有肝郁气滞证、胃肠气滞证、肝脾气滞证等。

常见病

1、胃脘痛

若寒邪犯胃,寒积于中,胃气得寒而凝滞不通,不通则痛,症见胃脘剧痛,喜暖喜按,得热则减,苔白,脉弦紧,治宜温中理气止痛,方选良附丸(《良方集腋》)加减;若邪热犯胃,热结胃腑,胃气蕴郁而不通,症见胃脘疼痛,口渴,欲冷饮,口臭口疮,大便秘结,苔黄,脉数有力,治宜清胃泄热,方选调胃承气汤(《伤寒论》)加减;若肝气犯胃,肝郁而胃气滞,中焦气机不畅,胃失和降,症见胃脘攻痛,掣引两胁,噯气口苦,肢冷,苔薄,脉弦,治宜瓐肝解郁,理气和胃,方选四逆散(《伤寒论》)加减。

2、胸痛

若肺气失宜,痰热内阻而气滞胸痛者,症见胸痛咳喘,咯痰黄稠而腥,烦闷,苔黄膩,脉弦滑数,治宜寬胸开郁,清热化痰,方用小陷胸汤(《伤寒论》)合千金苇茎汤(《千金要方》)加减;若心气失宜,胸阳痹阻,浊阴内凝而气滞胸痛者,症见胸痛彻背,胸闷如压,心悸不宁,气急,苔白腻,脉沉细,治宜开胸宣痹,而化痰浊,方用栝蒌薤白半夏汤(《金匮要略》)合颠倒木金散(《医宗金鉴》)加减。

3、腹痛

若寒凝于腹,症见腹痛而甚,喜暖喜按,肢冷,大便泄泻,小便清白,苔白腻,脉沉紧,治宜温散寒邪,行气止痛,方选理中丸(《伤寒论》)加减;若热结于腹,证见腹痛胀满,大便秘结,腹满实而不喜按,口干心烦,苔黄糙,脉沉实有力,方选大承气汤(《伤寒论》)加减;若食滞大肠,症见腹痛胀满,嗳腐肠鸣,大便泄泻秽浊而臭,纳食少思,苔黄厚腻,脉滑数,治宜消导积滞,方选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加减。

4、胁痛

因情志抑郁,肝失条达而致胁痛者,每每多见。肝气郁滞的胁痛,症见两胁胀痛,走窜不定,胸闷不舒,口苦,吸气频作,症情随情绪波动而增减,治宜疏肝理气,方选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加减。

5、腰痛

可因外伤闪挫所致,大多为搬物用力不慎而扭损,腰痛常见单侧,有局部压痛、肿胀,俯仰转侧不利,治宜行气利腰,散结止痛方用通气散(《医宗金鉴》)加减。

6、郁证

多因情志抑郁,气机不畅而产生,临床表现以肝气郁结为主,症见神情抑郁,心烦不宁,胸胁胀满,善太息,噯气纳呆,女子月经不调,苔薄膩,脉弦,治宜疏肝理气,解郁开结,方选越鞠丸(《丹溪心法》)、或逍遥散(《和剂局方》)加减。若嗳气不除,可参以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转归预后

气滞常可导致血行不畅而形成瘀血,若与瘀血相兼为病,则成气滞血瘀证;气机郁滞日久可化热、化火,而形成火热证;气机不利,影响水液代谢而生痰、生湿、水停,可形成痰气互结、气滞湿阻、气滞水停等证。此外,气滞常是引起气逆证、气闭证的病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