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湿热里实证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2019-09-16

阳明湿热里实证,中医病证名。又名阳明瘀热发黄证、茵陈蒿汤证。是由于热邪传至阳明与湿化合,湿热蒸腾于内不得外泄,熏于皮肤而成。皮肤黄色鲜明如橘子色为本证特点。主要临床表现为身热不扬,无汗,目黄,身黄,其黄色如橘,口渴而饮,小便短赤,腹满,脉滑数,舌苔黄腻。常见于黄疸等疾病中。

病因

由于热邪传至阳明与湿化合,湿热蒸腾于内不得外泄,熏于皮肤而成。

临床表现

身热不扬,无汗,目黄,身黄,其黄色如橘,口渴而饮,小便短赤,腹满,脉滑数,舌苔黄腻。

常用中药

茵陈、栀子大黄柴胡黄芩郁金

常见病

黄疸

黄疸中阳明湿热里实证症见身黄目黄其色如橘,并有小便短涩不利及口渴为特点。治宜清热利湿,方用茵陈蒿汤(《伤寒论》)为主。若热邪炽盛,则症兼见身热、口渴、脉数等一派热象,故治当增强清热之品,宜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伤寒论》)。若里实重者,症见腹满且胀,大便不通等,治宜清热利湿退黄,兼以攻下里实,方宜栀子大黄汤(《伤寒大白》)。

预防调护

1、患者应注意休息,适当锻炼,保持心情舒畅,进食富含营养而易消化的饮食,禁 食辛辣、油腻,应戒酒。

2、有传染性的病人应予以隔离,并注意餐具消毒,防止传染。

转归预后

阳黄、阴黄、急黄可互相转化,如阳黄病邪重者,治疗不当,可出现热毒炽盛而转为急黄;阳黄失治误治,如苦寒太过等,损伤脾阳,湿从寒化,则转为阴黄。阴黄重感湿热之邪,又可发为阳黄。急黄若热毒炽盛,内陷心包,或大量出血,可出现肝肾阳气衰竭之候;阴黄久治不愈,可转为积聚、鼓胀。一般而言,阳黄预后良好,但急黄预后多不良;阴黄多缠绵难愈,预后较差;黄疸日久不愈,可导致积聚、鼓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