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证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2019-09-16

湿热证,中医病证名。又名湿热蕴结证、湿热内蕴证、湿热壅盛证。指湿热蕴酿于中焦脾胃及肝胆而引起的以午后热高,身重疲乏,胸脘疲闷,或黄疸,小便不利,大便粘腻等为主症的证候。主要临床表现为热势缠绵,午后热甚,身重疲乏,神志昏沉,胸脘疲满,不思饮食,口渴而不欲饮,或黄疸,小便不利或黄赤,大便粘腻不爽,舌苔黄腻,脉濡滑数。常见于胁痛、黄疸、鼓胀、水肿、腰痛、痿病、湿温等疾病中。

病因

湿热蕴酿于中焦脾胃及肝胆所致。

临床表现

热势缠绵,午后热甚,身重疲乏,神志昏沉,胸脘疲满,不思饮食,口渴而不欲饮,或黄疸,小便不利或黄赤,大便粘腻不爽,舌苔黄腻,脉濡滑数。

常用中药

滑石、淡黄芩、绵茵陈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连翘、白蔻仁、薄荷射干

常见病

1、胁痛

胁痛中湿热蕴结证症见胁胀热痛,尤以右侧为著,呈搐急感,甚则剧痛难忍,不能转侧,痛势引及肩背,兼见寒热往来,口苦口渴,喜冷饮但饮不多,胸脘胀闷,厌油腻之食,纳少不饥,心烦不安,小溲黄赤,大便不畅或秘结,苔黄腻,脉弦滑数。治宜清利肝胆湿热,方用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

2、黄疸

黄疸中湿热蕴结证症见目肤俱黄,黄色鲜明,或见发热,头身困重,心中懊恼,口苦口渴,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小便短少,颜色黄赤,大便秘结,或见溏垢,舌苔黄腻而厚,脉滑数或濡缓。治宜清利湿热,利胆退黄,方用茵陈蒿汤(《伤寒论》)。

3、鼓胀

鼓胀中湿热蕴结证症见腹部胀大,腹皮绷急,撑胀拒按,下肢浮肿,面色黄垢,肌肤目睛黄染,烦热不安,口苦口臭,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舌边尖红,苔黄腻,脉弦数。治宜清热化湿,利水消肿,方用中满分消丸(《兰室秘藏》)合茵陈蒿汤(《伤寒论》)合舟车丸(《景岳全书》引刘河间方)。

4、水肿

水肿中湿热蕴结证症见全身水肿,肿势急而肌肤绷急,腹大胀满,胸腹疲闷,烦热口干渴饮,小溲短赤,大便干结,舌苔黄腻,脉沉数。治宜通腑泻水,分利湿热,方用疏凿饮子(《世医得效方》)。

5、腰痛

腰痛中湿热蕴结证症见腰部疼痛,痛处伴灼热感,热天或雨天疼痛加剧,而活动后或可减轻,兼见口干苦不多饮,内心烦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治宜清利湿热,舒筋止痛,方用四妙丸(《成方便读》)加减。

6、痿病

痿病中湿热蕴结证症见两足痿软沉重无力,腿足或有热感,扪之微热,喜放凉处,伴见胸闷烦热,身重困倦,小溲赤热,苔黄腻,脉象濡数。治宜清热利湿,通利筋脉,方用加味二妙散(《丹溪心法》)。

7、湿温

湿温中湿热蕴结证症见身不畅,或汗出热减,继而复热,或午后热甚,肢体困重,胸脘疲闷,呕恶不饥不食,口渴不欲饮,尿短而赤,便溏不爽,舌黄腻,脉濡数。治宜清化湿热,方用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转归预后

湿为重浊粘滞之邪,阻碍气机,与热邪相合,则湿热交结。热因湿阻而难解,湿因热蒸而使阳气更伤,二者互相裹结,缠绵难愈。湿热之邪,易耗气伤津,致气阴两伤,并根据治疗中用药的不同,可发生从阳化热和从阴化寒两种情况,临证尤须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