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凝血瘀证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2019-09-16

寒凝血瘀证,中医病证名。是指寒邪凝滞气机,血行瘀阻,以畏寒冷痛,得温痛减,肢冷色青,妇女月经后期、痛经、经色紫暗夹块,舌紫暗,苔白,脉沉迟而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脉痹、皮痹、胸痹心痛、阴疽、月经后期、痛经、厥证等疾病中。

病因

寒邪凝滞气机,血行瘀阻所致。

临床表现

肢体、肌肤畏寒冷痛,屈伸不利,得温痛减,伴有躯体瘀血的症状,舌质暗苔白,脉沉迟等。

常用中药

当归桂枝、芍药、细辛通草甘草、大枣。

常见病

1、脉痹

临床见患肢发凉,麻木、疼痛较甚,日重夜轻,皮肤苍白,或潮红,紫瘀,甚至皮肤干燥脱屑,破裂,汗毛脱落,少汗或无汗,指(趾)甲增厚、脆硬、变形,肌肉萎缩,顽麻不仁,趺阳脉或太溪脉搏动消失,舌质紫瘀苔薄白,脉沉涩。治宜温阳散寒,化瘀止痛,方用当归四逆汤(《金匮要略》)合阳和汤(《外科全生集》)。

2、皮痹

临床见皮肤坚硬而肿,皮肤不温,肢寒恶冷,遇寒加重,如革,肤色暗滞,肌肉瘦削,关节疼痛怕冷,强直,或畸形,屈伸不利,胸背紧束,舌质暗,舌上瘀斑。治宜散发活血,方用防风汤(《圣济总录》)合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

3、胸痹心痛

临床见胸痛胸闷,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四肢厥冷,喜暖喜温,面色紫暗灰滞,爪甲、面色青紫,脉沉紧,或结代,舌质青紫。治宜扶阳通痹,活血化瘀,方用赤石脂丸(《金匮要略》)加元胡、川芎等。

4、阴疽

临床见患处漫肿无头,酸痛无热,皮色不变,口中不渴,舌淡暗苔白,脉沉细涩。治宜温阳散寒,活血通滞,方用阳和汤(《外科全生集》)。

5、月经后期

临床见月经延后,量少或正常,经色暗红,质正常,有血块,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减。伴面色青白,肢冷畏寒,唇舌色紫,或有瘀点,脉沉紧。治宜温经散寒,活血行滞,方用姜黄散(《证治准绳》)或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6、痛经

临床见经期或经前数日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经色黯黑有块,舌苔白腻,脉沉紧。治宜温经散寒,活血止痛,方用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或脱花煎(《景岳全书》).

7、厥证

临床见手足厥寒,得暖自复,面色苍白,唇淡,指甲不红,舌质淡,苔薄少,脉细欲绝。治宜养血通阳,散寒救逆,方用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转归预后

本证多见于骤感寒邪,或平素体虚,易为寒侵。但因病位不同转归愈后不同,见于胸痹者病情重,易成危候,见于脉痹、皮痹、阴疽者病情较缓,但致残率高,见于月经后期及经行腹痛者病情轻浅,预后最好。本证常挟湿为病,加重临床症状。转归有二,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故而一方面可造成人身之元阳受损而常脾肾阳虚证,见于胸痹证候常转为心阳受遏,均为由实及虚,病久可转为挟痰、挟饮证,不可不辨。另一方面血瘀日久可转为血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