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瘀化热证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2019-09-09

血瘀化热证,中医病证名。是指血瘀日久化热,以局部刺痛、灼热,或有青紫肿块,午后或夜间发热,口干漱水不欲咽,舌暗红或有斑点,脉涩而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痹病、内伤发热、黄疸、积聚、癫狂等疾病中。

病因

多因跌仆损伤,内伤出血,劳伤过度所致。

病机

血行不畅,甚至停滞凝聚,阻遏气机,日久郁而化热。

临床表现

血瘀局部疼痛,状如针刺,痛处不移,夜间加重,局部可有肿块,面色黧黑,或唇甲青紫,或皮下紫斑,或肌肤甲错,或青筋显露,伴低热或自觉烘热,口干不欲饮,小便短赤,舌质暗红,边有瘀点、瘀斑,脉细弦而涩。女子可见经闭,或为血崩、漏下。

常用中药

桃仁甘草芒硝大黄

常见病

1、痹病

临床见关节肿大而热,疼痛呈针刺状,部位固定,局部皮肤呈暗红色,手足瘀点累累,两腿网状青斑,低热或自觉烘热,烦躁多怒,小便短赤,舌暗红,有瘀斑,苔薄,脉细弦而涩。治宜清热凉血,化瘀通络,方用玉女煎(《景岳全书》)合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2、内伤发热

临床见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口燥咽干,但不多饮,肢体或躯干有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晦暗,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治宜活血化瘀,清热凉血,方用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3、黄疸

临床见身目及肌肤发黄而晦暗,面色黧黑,胁下有癥块胀痛,皮肤可见赤纹丝缕,低热或自觉身热,口干不欲饮,舌质紫或有瘀斑,脉弦涩或细涩。治宜活血和络,化瘀软坚,方用鳖甲煎丸(《金匮要略》)加减。

4、积聚

临床见腹部积块,逐渐增大,按之较硬,痛处不移,面暗消瘦,时有低热,舌质青紫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或涩。治宜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方用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5、癫狂

临床见狂言妄语,失眠,烦热,善怒,面色晦暗,舌暗红或青紫,脉弦数。治宜豁痰化瘀,通窍醒神,治宜癫狂梦醒汤(《医林改错》)加减。

转归预后

血瘀化热常可导致瘀血阻塞脉道,血流不畅而血溢脉外,加之瘀血化热,灼热伤络,故可出现鼻衄、呕血、咯血、便血等出血证。另外,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瘀血化热,热灼津伤,最终可导致血瘀血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