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痰证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2019-09-09

风痰证,中医病证名。是由于痰浊内阻,肝郁化风,痰随风动,上蒙清窍,横窜经络,以头晕目眩、呕吐痰涎,或猝然昏仆,口眼?斜,半身不遂为主症的证候。常见于眩晕、中风、痫等疾病中。

病因

脾虚生痰、外感风邪等。

病机

是指痰浊雍盛、风阳内动,内风夹痰邪上扰的证候。本证多见于素有肝阳偏亢、肝火上炎、肝风内动之人,如继有痰浊内生、痰随风涌,每当情志变动之时则突然发作。

临床表现

头晕目眩,呕吐痰涎,甚则卒然昏仆,口眼?斜,半身不遂,胸胁满闷,喉中痰鸣,抽搐痉厥,舌苔薄腻,脉弦滑为主要表现。

症情分析

头晕、目眩、肢麻等症为肝肾阴虚、肝阳偏亢或肝火上炎、肝风内动之象。木旺则土衰;或其人平素嗜食肥甘厚味;或脾肾气虚、水湿内阻,皆可酿生痰浊,内风与痰浊交结,风升痰涌、风痰上扰,闭塞清窍,则突然昏倒。痰盛阻于气道故喉中痰鸣、痰阻舌本则舌强不语。风阳内动而肢麻、抽搐。痰浊阻塞经络,则口眼?斜、半身不遂。

常用中药

半夏白术天麻钩藤、白附子僵蚕、皂角、全虫、防风胆南星远志竹沥等。

其它疗法

1、外风:

主穴:风池、百会、外关。

配穴:曲池、足三里、阴陵泉、针刺泻法。

2、内风

主穴:百会、风池、太冲。

配穴:肝风内动者配三阴交、涌泉、以滋水涵木,平肝熄风。

常见证型

1、脾虚湿痰证

临床上主要变现为纳呆恶心,呕吐痰涎,食后腹胀,大便溏薄,倦怠乏力,面色萎黄无泽等症。“脾为生痰之源”,饮食失调,劳倦内伤,损伤脾胃,脾气不足,水谷不化,聚湿生痰,则形成脾虚湿痰证。

2、肝肾阴虚证

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午后颧红,口燥咽干等。七情或房劳所致,耗伤精血,肝肾阴虚,阴不敛阳,阳亢化风,痰随风动,此外,肝阳亢盛,阳热煎耗津液。

常见病

1、眩晕

临床上以头晕如旋,目眩耳鸣,呕吐痰涎为特征,多由风痰上扰,肝木乘胃,胃气上逆所致,治宜祛风化痰,方旋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化裁。

2、中风

分为风痰阻络与风痰闭窍之不同:其风痰阻络证,主要表现为口眼?斜,肢体麻木,甚至半身不遂,多由外风引动内风,风痰流窜经络,治宜祛风化痰,疏通经络,方选牵正散(《杨氏家藏方》)或大秦艽汤(《医学发明》)化裁;风痰闭窍证,主要表现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舌强不语,喉中痰鸣,口角流涎等症,多由阳亢化风,风痰上壅,蒙蔽清窍所致,治宜豁痰开窍,方选涤痰汤(《奇效良方》)加减。风痰阻络证即中风之风中经络,无神志障碍,病情一般较轻;风痰闭窍证即一般所谓中风之风中脏腑,出现神志昏迷,语言謇涩,病情一般较为严重。

3、痫病

临床上痫病发作时主要表现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吐涎沫,两目上视,肢体抽搐,口中发猪羊叫声,移时苏醒,且经常发作,无后遗症。是由于风痰上扰,心神被蒙蔽所致,是一种发作性的疾病。治宜涤痰息风,开窍定痫,方选定痫丸(《医学心悟》)加减。

转归预后

本证为急重证,必须及时抢救方可化险为夷,但多有半身不遂或口眼?斜之后遗症。若治疗失当,则可因风痰闭阻、神机不运,闭厥而死,或阳气暴脱而亡。也有风痰较轻,适当治疗风息痰消而得到缓解。可由实转虚而成虚风内动之证者。若从热化则可转变为痰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