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蕴肤证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2019-09-06

风湿蕴肤证,中医病证名。风湿邪毒蕴结皮肤,以皮肤瘙痒、溃烂、出疹或流水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多见于禀性不耐,腠理不密之人,并且与患者生活工作环境及季节气候因素有密切关系。本证常见于浸淫疮、窝疮、水疥、脚湿气、鹅掌风等皮肤病中。

病因

多由外受风湿之邪致病,亦可因风湿内生引起,如饮食失宜,脾失健运,湿从内生,血燥生风或流水日久,伤阴耗血,肝失血养,风从内生。

临床表现

患处皮肤起粟疹、水疱、瘙痒无度,或皮肤干燥、脱屑、溃烂流水。全身症状一般不显,或可伴纳呆食少,体倦乏力,便溏溲少,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缓等全身症状。

常用中药

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荆芥苍术牛蒡子、石膏甘草木通

针灸疗法

1、针刺疗法

常取穴曲池、血海;备用穴为合谷、三阴交。中强刺激,每天1次,留针15-30分。

2、梅花

苔藓样变明显者,可用梅花针叩击皮损,以少量渗血为度,每天1次。

常见病

1、浸淫疮

临床表现为周身起粟疹、水疱,瘙痒剧烈,搔破流水,日久可见皮肤干燥脱屑。本证总由风湿之邪蕴结肌肤而发病,风湿之邪有内外之分,风邪多由外受,亦可因流水日久,伤阴耗血,或因过食辛辣香燥之物,而使血燥生风,湿邪以外湿为主,如坐卧湿地、居处卑湿、雨淋水渍、水中作业等,亦可因饮食失宜,脾失健运,湿从内生。根据临床表现,本证又可分为二型:风重于湿,表现为病以上半身为重,以粟疹为主,水疱不多,瘙痒无度,或皮肤干燥脱屑,舌红,苔薄白,脉多弦滑。治宜祛风除湿,方用消风散(《和剂局方》)加减,湿重于风,则病以下半身为主,以水疱为主,粟疹不多,瘙痒不止,搔破溃烂流水,舌质淡,苔薄白或膩,脉缓,并可见纳呆食少、体倦乏力便溏溲少等症。治宜健脾除湿、祛风止痒,方用除湿胃苓汤(《医宗金鉴·外科心法》)加减,风湿相兼,则上证并见,治宜二方合用化裁。外治:渗水多时,可用生地榆马齿苋黄柏各15~30g,任选一种或几种,煎水作冷湿敷,渗水不多,可用青白散(《朱仁康临床经验集》),麻油调涂,亦可外用湿毒膏(《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2、窝疮

多发于手背、手掌、手腕等处,瘙痒不止,皮肤干燥拆裂,肥厚脱屑,间有新起的粟疹、水疱、溃烂滋水。为风湿之邪搏于皮肤引起,可因经常接触水浆、水中作业或与职业有关,亦可因饮食失节,脾运失健,湿从内生,复受风邪侵袭,病久则伤阴耗血、生风化燥。治宜祛风胜湿,方用当归拈痛汤(《外科正宗》)加减,外用狼毒膏(《医宗金鉴·外科心法》)。

3、水疥

临床见周身散发粟疹或焮红肿块,其上有水疱或大疱,瘙痒剧烈,搔破略有渗水。由脾运失健,外受风湿之邪引起,治宜祛风胜湿,方用祛风胜湿汤(《朱仁康临床经验集》)化裁,外用三石水或九华粉洗剂(《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4、脚湿气

主要表现为水疱与脱屑,常先在趾缝间发病,后蔓延于足篮,患处初起水疱成片,自觉痒甚,数日之后,水疱隐没,起白色枯薄细屑,可撕脱,反复发作,夏发冬退,舌红苔薄,脉弦滑。常因久居湿地、或水浆浸渍、或脚汗淋滴,外染风湿毒邪,或接触病者鞋袜等用品,致使毒邪染着而致病。治宜祛风除湿,方用三妙散(《丹溪心法》)加减,外用醋泡方(《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5、鹅掌风

多发于一侧或两侧手掌及手指,很少延及手背,初起为针帽大的水疱,痒不可忍,搔之出水,后水疱干涸脱屑,有时水疱与脱屑相间,皮枯燥痒。本证多由外受风湿,蕴结肌肤,气血不能荣润,皮肤失养所致。本证一般不需内治,以水疱为主者,宜用鹅掌风浸泡剂(《中医外科学》)浸泡患病的手,以脱屑为主者,宜外用红油膏(《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预防调护

1、寒冷者需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

2、忌食辛辣腥发之物,忌烟酒。

3、注意床上用品的消毒、更换,防止感染。

转归预后

风湿之邪均易挟热蕴结,可致皮损嫰红灼热,作痒作痛,易转化为皮肤风湿热证。风为阳邪,其性燥烈,易化燥伤阴,湿性缠绵,难以速去,破津流水,日久亦可伤阴化燥,肌肤失养。因此,本证日久则表现为皮损干燥、粗糙、肥厚、脱屑,色暗不鲜,瘙痒无度。治疗宜酌加滋阴润燥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