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蛤壳的功效与作用-用法用量-图片-故事

2019-08-20

【海蛤壳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制酸止痛;外用收湿敛疮。

【海蛤壳的药名】

海蛤壳

【海蛤壳的别名】

海蛤、蛤壳、蛤蜊壳、文蛤、煅蛤壳、蛤粉、蛤壳粉、海蛤粉。

【海蛤壳的药性】

苦、咸,寒。归肺、肾、胃经。

【海蛤壳的应用】

1.痰火咳嗽,胸胁疼痛,痰中带血  本品味咸性寒,入肺经,能清肺热而化痰浊,用治痰热壅肺,咳喘痰稠色黄,常与瓜蒌仁、胆南星、贝母等药同用,如清膈煎(《景岳全书》);治痰火内郁,灼伤肺络之胸胁疼痛,咯吐痰血,常与青黛同用,如黛蛤散(《卫生鸿宝》)。

2.瘰疬、瘿瘤、痰核  本品咸寒,能清热化痰,软坚散结。治痰火或痰浊癭瘤、痰核。治疗瘿瘤、常与海藻昆布、瓦愣子等同用,以加强化痰软坚作用,如含化丸(《证治准绳》);治痰核肿块瘰疬,常与玄参牡蛎夏枯草等用。

3.胃痛吞酸  本品有制酸止痛,治疗胃痛吞酸,常与牡蛎、海螵蛸延胡索等药配伍。

4.湿疮、烧烫伤  本品研末外用,可收湿敛疮,治湿疮、烫伤。

【海蛤壳的用法用量】

煎服,6~15g;先煎,蛤粉包煎。外用适量,研极细粉撒布或油调后敷患处。

海蛤壳的故事

海洋是生命的源泉。中药的来源,又怎能忽视海洋这一宝库呢?

海蛤,又称蛤蝴,在山东半岛的方言中,蛤蜊或被称为嘎啦,那是青岛地区方言,或被叫成蛤啦,那是烟台莱州方言,大连人则称海蛤为蚬子。海蛤的肉质鲜美无比,被称为“天下第一鲜”、“百味之冠”。海蛤在供人们食用其美味之后,蛤壳仍然是一味宝贵的中药材。

蛤壳药材来源于海洋软体动物帘蛤科文蛤、青蛤的贝壳。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以“海蛤”为名记载了蛤壳的药用功效:“味苦,平。主咳逆上气,喘息烦满,胸痛,寒热。”它被列为上品药。《名医别录》曰“生南海”,古人即特别强调这是一味来自海洋的药物。由蛤壳制成的蛤粉可以治疗咳喘疾患。

在南宋著名医学家张杲(字季明)历时36年所撰成的《医说》中,记载了一则黛蛤散的故事。

黛蛤散救了李防御。宋代医官李防御是京师汴梁(今开封)人,他刚入皇宫当医官时,正遇上宋徽宗的一个宠妃得了痰嗽病,痛苦得彻夜不眠,面浮肿如盘。徽宗看到病情如此严重,甚为忧虑,急招医官李防御治之。李多次用药均不见效,皇帝很不高兴,令其签订保证书:“若三日不效,当诛。”李防御思无良策,在家中发愁。“技穷忧泣。”忽听门外巷间有人叫卖:“咳嗽药一文一帖,吃了今夜得睡。”李立即派人买来十帖,只见药色浅绿,需用淡菜汤加麻油数滴调服。李恐药性猛烈,便把三帖药合在一起自己试服,服后未感不适,于是另取三帖合而为一,带人宫中交给皇妃,嘱其分两次服用。皇妃服药后当夜就止住了咳嗽,次日清晨脸肿也随之消失。皇帝大悦,赐以万金。李怕皇帝索要药方,自己不知道又如何解释。于是就寻访到卖药人,把他请到家中,用酒盛情款待,提出用重金买此药方。卖药人如实相告:“壮而从军,见主帅有此方,故记而得之,以其易办,姑借以度余生,无他长也。”其实药物非常简单,只用蛤壳一味,放在新瓦上煅至通红,粉碎成末,拌入少许青黛即成。该方被后人称为黛蛤散或青蛤散。

在这一病案中,应用蛤壳体现了其清肺化痰的功效。而蛤壳还有一定的利尿作用,更有利于水肿的消散。这一经典的医案也被李时珍收录于《本草纲目》之中。黛蛤散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收录的中成药品种。

体现蛤壳化痰、消水肿功效的,还有另外两则含蛤粉的验方见于中医方书之中,简便而实用。

治气虚水肿浮胀:大蒜研烂,以蛤粉和,无分两,可丸即止,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白汤下。——宋•王璆《是斋百一选方》。

治痰火喘嗽:蛤蜊壳洗净,放炭火上烧焙,去火毒,为末,瓷器收贮,遇痰火症,取一两,分为三服,少吃晚饭,先用面糊调,捏丸如黄豆大,少用滚水,将丸药二三口吞下,旋丸旋吞,不可放干。——清•李文炳《经验广集》蛤蝴散。

蛤粉还能治夜盲。公元1127年,是北宋靖康二年。这一年的三、四月间,宋徽宗、宋钦宗以及“妻孥三千余人,宗室男、妇四千余人,贵戚男、妇五千余人,诸色目三千余人,教坊三千余人”,分七起,被金人押解而北,全部成了金人的俘虏。北宋政权被颠覆了,史称“靖康之变”,亦即岳飞在《满江红》一词中所说的“靖康耻”。宋朝宗室中,当时尚出使在外的康王赵构幸免于难。

金人撤兵之前,于靖康二年三月七日,扶持成立了大楚傀儡政权,以太宰张邦昌为帝。但迫于宋大多数旧臣僚的压力,四月初四日,张邦昌迎元太后孟氏入居延福宫“垂帘听政”,并且派人去济州寻访康王赵构。金兵从围城到撤走,京城汴梁的城门终于打开了。围城半年,至是诸门始开。正当围闭之际,士民多病夜眼。日知如故,每至黄昏时,则眼不能视物,谓之夜眼。或以谓城门久闭,气不宣达之故也。治之之法,用水调蛤粉,往往一服而愈。——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九十一》

京城被金兵围困了半年,战争让人们营养不良,导致肝血亏虚,目失其养,让很多的人患上了“夜眼”之病,亦即“夜盲”或“雀目”。这个时候,物资特别是食物已经被消耗殆尽,并不是能够马上吃上饱饭的。想不到的是,像蛤壳这样的“废弃物”,却令人意外地治好了众人的夜盲病。“一服而愈”,这是史实。战争灾难之后能让夜盲之疾马上康复,能不令人惊奇吗?

到了宋金之时,在金朝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县)成长起来一位名医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1156~1228),他推崇刘完素的学术观点,对于汗、吐、下三法的运用有独到的见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扩充了三法的运用范围,形成了以攻邪治病的独特风格,被后世称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又称为“攻下派”的代表。靖康之难过去一百年后,张从正撰成了《儒门事亲》十五卷。这本书的前三卷为张从正亲撰,其余各卷由张氏口述,经麻知几、常仲明记录,整理而为完书。秉承张氏“唯儒者能明其理,而事亲者当知医”之思想,故将书命名为《儒门事亲》。

在《儒门事亲》中,记载下了蛤粉可治雀目(夜盲)的功效。不过这时候,与蛤粉配伍的,更有了富有营养的猪肾,而且更切合于夜盲病因营养缺乏而致的疾病之本了。

治雀目:真正蛤粉,炒黄色为细末,上油蜡就热和为丸,如皂子,纳于猪腰子中,麻缠蒸热食之,可配米粥。——金•张从正《儒门事亲》

靖康之变,却让人们发现了蛤粉治夜盲。回头看看历史,让人觉得中医中药如此珍贵。

中医药特别重视综合利用各种资源,蛤壳就体现了这样的特点。珍视我们的海洋,珍视我们伟大的中医药宝库,那可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所能体现的。

海蛤壳的功效与作用-用法用量-图片-故事-乡间郎中

海蛤壳的功效与作用-用法用量-图片-故事

2019-08-20

【海蛤壳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制酸止痛;外用收湿敛疮。

【海蛤壳的药名】

海蛤壳

【海蛤壳的别名】

海蛤、蛤壳、蛤蜊壳、文蛤、煅蛤壳、蛤粉、蛤壳粉、海蛤粉。

【海蛤壳的药性】

苦、咸,寒。归肺、肾、胃经。

【海蛤壳的应用】

1.痰火咳嗽,胸胁疼痛,痰中带血  本品味咸性寒,入肺经,能清肺热而化痰浊,用治痰热壅肺,咳喘痰稠色黄,常与瓜蒌仁、胆南星、贝母等药同用,如清膈煎(《景岳全书》);治痰火内郁,灼伤肺络之胸胁疼痛,咯吐痰血,常与青黛同用,如黛蛤散(《卫生鸿宝》)。

2.瘰疬、瘿瘤、痰核  本品咸寒,能清热化痰,软坚散结。治痰火或痰浊癭瘤、痰核。治疗瘿瘤、常与海藻昆布、瓦愣子等同用,以加强化痰软坚作用,如含化丸(《证治准绳》);治痰核肿块瘰疬,常与玄参牡蛎夏枯草等用。

3.胃痛吞酸  本品有制酸止痛,治疗胃痛吞酸,常与牡蛎、海螵蛸延胡索等药配伍。

4.湿疮、烧烫伤  本品研末外用,可收湿敛疮,治湿疮、烫伤。

【海蛤壳的用法用量】

煎服,6~15g;先煎,蛤粉包煎。外用适量,研极细粉撒布或油调后敷患处。

海蛤壳的故事

海洋是生命的源泉。中药的来源,又怎能忽视海洋这一宝库呢?

海蛤,又称蛤蝴,在山东半岛的方言中,蛤蜊或被称为嘎啦,那是青岛地区方言,或被叫成蛤啦,那是烟台莱州方言,大连人则称海蛤为蚬子。海蛤的肉质鲜美无比,被称为“天下第一鲜”、“百味之冠”。海蛤在供人们食用其美味之后,蛤壳仍然是一味宝贵的中药材。

蛤壳药材来源于海洋软体动物帘蛤科文蛤、青蛤的贝壳。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以“海蛤”为名记载了蛤壳的药用功效:“味苦,平。主咳逆上气,喘息烦满,胸痛,寒热。”它被列为上品药。《名医别录》曰“生南海”,古人即特别强调这是一味来自海洋的药物。由蛤壳制成的蛤粉可以治疗咳喘疾患。

在南宋著名医学家张杲(字季明)历时36年所撰成的《医说》中,记载了一则黛蛤散的故事。

黛蛤散救了李防御。宋代医官李防御是京师汴梁(今开封)人,他刚入皇宫当医官时,正遇上宋徽宗的一个宠妃得了痰嗽病,痛苦得彻夜不眠,面浮肿如盘。徽宗看到病情如此严重,甚为忧虑,急招医官李防御治之。李多次用药均不见效,皇帝很不高兴,令其签订保证书:“若三日不效,当诛。”李防御思无良策,在家中发愁。“技穷忧泣。”忽听门外巷间有人叫卖:“咳嗽药一文一帖,吃了今夜得睡。”李立即派人买来十帖,只见药色浅绿,需用淡菜汤加麻油数滴调服。李恐药性猛烈,便把三帖药合在一起自己试服,服后未感不适,于是另取三帖合而为一,带人宫中交给皇妃,嘱其分两次服用。皇妃服药后当夜就止住了咳嗽,次日清晨脸肿也随之消失。皇帝大悦,赐以万金。李怕皇帝索要药方,自己不知道又如何解释。于是就寻访到卖药人,把他请到家中,用酒盛情款待,提出用重金买此药方。卖药人如实相告:“壮而从军,见主帅有此方,故记而得之,以其易办,姑借以度余生,无他长也。”其实药物非常简单,只用蛤壳一味,放在新瓦上煅至通红,粉碎成末,拌入少许青黛即成。该方被后人称为黛蛤散或青蛤散。

在这一病案中,应用蛤壳体现了其清肺化痰的功效。而蛤壳还有一定的利尿作用,更有利于水肿的消散。这一经典的医案也被李时珍收录于《本草纲目》之中。黛蛤散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收录的中成药品种。

体现蛤壳化痰、消水肿功效的,还有另外两则含蛤粉的验方见于中医方书之中,简便而实用。

治气虚水肿浮胀:大蒜研烂,以蛤粉和,无分两,可丸即止,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白汤下。——宋•王璆《是斋百一选方》。

治痰火喘嗽:蛤蜊壳洗净,放炭火上烧焙,去火毒,为末,瓷器收贮,遇痰火症,取一两,分为三服,少吃晚饭,先用面糊调,捏丸如黄豆大,少用滚水,将丸药二三口吞下,旋丸旋吞,不可放干。——清•李文炳《经验广集》蛤蝴散。

蛤粉还能治夜盲。公元1127年,是北宋靖康二年。这一年的三、四月间,宋徽宗、宋钦宗以及“妻孥三千余人,宗室男、妇四千余人,贵戚男、妇五千余人,诸色目三千余人,教坊三千余人”,分七起,被金人押解而北,全部成了金人的俘虏。北宋政权被颠覆了,史称“靖康之变”,亦即岳飞在《满江红》一词中所说的“靖康耻”。宋朝宗室中,当时尚出使在外的康王赵构幸免于难。

金人撤兵之前,于靖康二年三月七日,扶持成立了大楚傀儡政权,以太宰张邦昌为帝。但迫于宋大多数旧臣僚的压力,四月初四日,张邦昌迎元太后孟氏入居延福宫“垂帘听政”,并且派人去济州寻访康王赵构。金兵从围城到撤走,京城汴梁的城门终于打开了。围城半年,至是诸门始开。正当围闭之际,士民多病夜眼。日知如故,每至黄昏时,则眼不能视物,谓之夜眼。或以谓城门久闭,气不宣达之故也。治之之法,用水调蛤粉,往往一服而愈。——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九十一》

京城被金兵围困了半年,战争让人们营养不良,导致肝血亏虚,目失其养,让很多的人患上了“夜眼”之病,亦即“夜盲”或“雀目”。这个时候,物资特别是食物已经被消耗殆尽,并不是能够马上吃上饱饭的。想不到的是,像蛤壳这样的“废弃物”,却令人意外地治好了众人的夜盲病。“一服而愈”,这是史实。战争灾难之后能让夜盲之疾马上康复,能不令人惊奇吗?

到了宋金之时,在金朝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县)成长起来一位名医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1156~1228),他推崇刘完素的学术观点,对于汗、吐、下三法的运用有独到的见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扩充了三法的运用范围,形成了以攻邪治病的独特风格,被后世称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又称为“攻下派”的代表。靖康之难过去一百年后,张从正撰成了《儒门事亲》十五卷。这本书的前三卷为张从正亲撰,其余各卷由张氏口述,经麻知几、常仲明记录,整理而为完书。秉承张氏“唯儒者能明其理,而事亲者当知医”之思想,故将书命名为《儒门事亲》。

在《儒门事亲》中,记载下了蛤粉可治雀目(夜盲)的功效。不过这时候,与蛤粉配伍的,更有了富有营养的猪肾,而且更切合于夜盲病因营养缺乏而致的疾病之本了。

治雀目:真正蛤粉,炒黄色为细末,上油蜡就热和为丸,如皂子,纳于猪腰子中,麻缠蒸热食之,可配米粥。——金•张从正《儒门事亲》

靖康之变,却让人们发现了蛤粉治夜盲。回头看看历史,让人觉得中医中药如此珍贵。

中医药特别重视综合利用各种资源,蛤壳就体现了这样的特点。珍视我们的海洋,珍视我们伟大的中医药宝库,那可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所能体现的。